其实陕西所有戏剧之乡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陕西地方戏曲,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陕西所有戏剧之乡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陕西的风土人情
1、秦地自古盛产小麦,因此,自古以来这里的陕西人民以面食为主,一天到晚三顿饭,天天离不开面食,其中以面条和馒头为主。一般在陕西农村,女孩子长大 *** ,首先不是会缝一件衣服、绣一朵花,而是会擀上满满的一案板的面条,这样以后女儿出嫁过去,才能得到婆家的赏识。
2、陕西的锅盔历史悠久。锅盔在陕西已有上 *** 的历史了。锅盔自唐、宋以来,在西安城多处设有驿店,外地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
3、陕西人吃辣的水准是当仁不让的。而且,陕西人吃辣吃得精细,吃出了文化,一般来说陕西人嗜辣如命的喜好,当然与陕西人爱憎分明的个 *** 分不开的。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4、陕西人把饭碗不叫饭碗而叫老碗。由此可见,这个“老”字并不是 *** 了老碗的历史多么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正宗的陕西大老碗,碗深而圆,其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的小碗七八个之多。陕西人吃饭无论是青壮年、老人、孩子还是妇女,一律都用老碗。用这样的碗绝对省事,一次就能盛够,绝对不会再来第二次。
5、老太太头顶手帕这是陕西人由来以久的风俗。由于陕西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
6、在陕西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这是陕西人独有居住环境,这与陕西的风土人情分不开的。由于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 *** *** 干燥气候,因此关中一代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
7、陕西人的保守在全国是出了名的。陕西人对于自家姑 *** 保守意识,那更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陕西姑娘不对外的传统。陕西人绝对不让外人占着半点便宜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陕西人自的姑娘只限于在陕西人内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
8、陕西人喜欢蹲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老陕们看来这是陕西自我的享受。在陕西的农村,在闲暇时候,一般上年纪的老人都喜欢 *** 袜子,光脚穿着布鞋,嘴里叼着一根哈烟袋,手里掐着收音机,蹲在凳子上,一边喝茶,一边抽烟。
9、陕西人不喜欢柔软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是和陕西人憨直的秉 *** 分不开的。在陕西夏季酷热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
10、陕西十大怪中,最怪就属这一怪了。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
二、秦腔发源于甘肃还是陕西 话说秦腔在甘肃
1、甘肃的秦腔历史悠久,很早就形成了东、南、中三个艺术流派,它的舞台气氛热烈火爆,演员提倡做工,注重表演技巧的运用,边式凝练,在行当上侧重于须生和花脸艺术的发展,在唱腔上,与陕西秦腔相比,它是逊色的。甘肃秦腔的演唱风格与西府秦腔是有明显区别的。
2、甘肃秦腔自有其特点,是不同于陕西秦腔的又一大流派,其形成的历史与西安乱弹只在伯仲之间,涌现出的 *** 人物有郗德育、文汉臣、耿忠义、李夺山、李映东、岳中华、陈景民等,在风格上都是独特风格,并形成了艺术流派,如“郗派”、“耿派”等,特别是“耿派”的脸谱,驰名全国。
3、秦声已久甘州亦然,乾隆四十四年(1780)王曾翼所撰《甘州府志》卷四“风俗”篇中也称这种秦声的流播在“西陲最尚”。“秦声”一词向被诸多学者视为秦腔剧种的古称正说明它在清乾隆以前不仅在甘肃境内就已传衍旷久且在剧目、音乐、演员、班社以及各种表演技巧与程式的创造上多有积累。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的敦煌营武班、始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9)的临泽沙河渠忠义班、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1)的宁远(今武山)于家班以及清咸丰初期的景泰同乐社、秦州魁盛社、金塔魏家班、清水马家班等等都为秦腔在甘肃的繁衍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剧目方面仅1956年“发掘戏曲遗产竞赛”活动中所收集到的各类剧目古本就多达3000多本(折)其中便有清乾隆五十四年(1791)秦腔抄本《下宛城》和清嘉庆二十一年(1817)秦腔抄本《火烧新野》等珍贵原件此外还有秦腔曲牌工尺谱500余首、脸谱300余帧。靖远县老君庙曾有嘉庆年间铸造的一口铁钟钟面以楷书刻镌秦腔剧目128本旨在每逢老君寿诞之时供会首点戏酬神。
4、这一时期甘肃秦腔的声腔体制也别有风致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板式兼以曲牌曲牌杂以佛曲。此种遗风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乃至建国初期故甘肃观众称它为“老秦腔”。就目前所能搜集到的“老秦腔”中可供入词演唱的曲牌和佛曲就不下百首而且皆系“甘所有陕所无”的孤品。即便板腔体唱腔也很有自己的特色仅就作为最基本腔调的二六板而言则多在上句腔落尾和下句腔中部各自额外扩充出一个极其规律的衬词附加乐逗其格式手法颇与甘肃某些小调杂曲衬词运用方式极其相仿由此多少呈露出甘肃“老秦腔”之二六板可能由当地民歌衍化发展而成的原始迹象。这正好印证了《辞海》关于秦腔由“明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一说。甘肃秦腔的唱腔音乐旋律也极富明代魏良辅所言“错用乡语”的特点当地方言四声音韵给其旋律走向以及词曲结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早期甘肃戏班的演出方式也很有意思它们一般大都先以唱“曲子”为开场而后再转入唱秦腔当地观众把这种曲子、秦腔混杂演出的局面形象地戏称为“风雪搅”。也许正是上述种种缘故清末戏剧家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一书中便为当地的甘肃秦腔冠以“北派之秦腔”并称山陕调为“秦腔”称甘肃调为“西腔”以示同陕西秦腔相区别。
5、清道、咸时期已出现了不少有关甘肃秦腔艺人活动的文字记述。 *** 八年(1919)重修原清道光版《靖远县志》之“忠义传”一章便有“优人张某工歌舞善诙谐同治五年(1867)城陷被执。贼素闻其声使演剧许以不杀。拒之且引往事大骂逆贼贼怒杀之”的记载。这一时期甘肃老秦腔戏班凭籍以本地演员为主体以生、净行当神 *** 戏、侠义戏为主体两大优势在甘肃各地显得十分兴盛活跃。如宁远于家班的于大班长、傅邦、张麻子、王保同等金塔魏家班的魏长三、杜荣棠、宋子汉、尕保子、申正奎、周旦儿、吴天赐等宁县李聚财戏班的李聚财、石娃子、子娃子、次娃子等庄浪将军爷戏班的刘世福、景占魁、马本烈、王东厚、张明正等甘谷戏班的杨全儿、王宝童等以及清光绪初年兰州东盛班的陈德胜(十娃子)、李德贵、桑大嘴、李海亭(六指子)、张天宝、薛保元(三木头)和兰州福庆班的张福庆、米喜子(麻旦儿)、黄毛子、唐华(唐待诏)、刘彦青等等都是以本地演员组建起来的秦腔班社并以《 *** 王卷》、《碧游宫》、《黄河阵》、《马踏五营》、《火焰驹》、《白逼宫》、《太湖城》、《游西湖》等生、净刚烈的剧目长年以赶庙会从事演艺活动。这些演员不仅在行当上面面精通艺技上也是无所不能。尤其称道的是他们以渊博的知识擅于以神话传说随时编排连台本戏并就地演出。光绪二十年甘谷艺人杨全儿到兰州献艺会首要求连唱七十二天会戏却不能重戏而且所演剧目必须以苍颉和观音菩萨等神仙为主角这无疑是个有意刁难的苛求但杨却主动承担他以传说中的八大神仙为素材编演了七十二台连台本戏《玉皇传》整整唱了七十二天竟未将他难倒致使观众、同行大为折服由此而得“赛天红”之美誉。
6、与此同时开始出现陕西艺人入甘在“本地班”搭班唱戏甚至组班落户的情形。如兰州福庆班的三元官、东盛班的岳德胜以及李富贵组建的武威永和社、李炳南组建的西秦鸿盛社等。甘、陕艺人同台演出既显示出两省秦腔的不同风格和流派又促成了两省秦腔相互影响与交流。这一时期陕西虽出现润润子、晋公子、李云亭甘肃虽出现张福庆、陈德胜、唐华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名家高手但就两省秦腔而言依然处于以农村草台班为主体的无序竞争状态或者说正处于由农村向城市集结并寻求进步与文明的前夜。20世纪初期开始进入兰州、武威、天水、平凉、庆阳等城市设“点”售票演出的“本地班”为适应剧场环境和城市观众的欣赏心理使以往庙会演出的粗犷风格生、净动作戏逐渐向戏院演出的细腻风格生、旦唱作戏慢慢转化加上班社之间、演员之间强烈的竞争意识促成演员讲究个人声腔技术的局面。由此而又形成以庆阳、平凉为演地中心的东路唱派天水、陇南为演地中心的南路唱派兰州、武威为演地中心的中路唱派。三路唱派也叫三大流派各以擅演的剧目独到的行腔、化妆以及身怀绝技的演员阵容甚至各自拥有的观众群等在甘肃形成鼎足之势把甘肃秦腔推向全盛的高峰。
7、“辛亥 *** ”前后甘肃秦腔虽然作为甘肃舞台的主体仍显兴盛活跃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新的思想与新的 *** 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尤其20世纪20年代由于陕西秦腔演员大量西进陇上而陕西“客伙班”也在甘肃与日俱增无形中对甘肃秦腔造成很大冲击。这一时期既有王承喜、杨改民、赵福海、王琪、罗树德、 *** 德、耿忠义等一批甘肃籍演员活跃于全省各地又有谢玉堂、曹洪有、史月卿、文汉臣、葛正兴、朱怡堂、田德年、李夺山、郗德育等一批陕西籍演员在甘肃落户唱戏。甘、陕秦腔演员的融合促进了甘陕秦腔艺术的融合这种融合当然不只是古老的甘肃秦腔需要进步发达的必然更是它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正因为经过改良的“敏腔”(李正敏创造的唱腔)、“易俗社”(西安易俗社改良的唱腔)等陕西中路诸家唱派开始在甘肃境内吹拂风靡甚至呈露出一种“喧宾夺主”之势。这种改良的新腔又随着甘肃大兴办校、办班和以社代班等培训学员之风在境内迅速扩散蔓延。像兰州觉民学社、平凉平乐学社、敦煌塞光学社、酒泉新光学社以及以社代班的宁县振兴社科班、兰州新兴社科班、平凉聚义社科班、西峰同俗社科班和兰州军界的西北戏剧学校等差不多都聘用陕西籍演员为教练取用陕西改良唱腔为教材再加上刘毓中、刘易平、何振中、岳中华、沈和中、靖正恭、陈景民、刘金荣、刘全录等大批陕西名角相继在甘肃组班甚至落户大大强化了陕西改良秦腔的传授、普及和推广。
8、尽管当时涌现出诸如王正瑞、孔新晟、张文品、朱训俗、肖正惠、李发民、米清华、付荣启等一批陕西籍甘肃秦腔生力军并同何彩凤、周正俗、李益华、袁天霖、黄维新、魏启元、黄致中等甘肃籍秦腔演员以及稍后的沈爱莲、王晓玲、王朝民、袁新民、米新洪、刘茂森、温警学、牛利民、张方平等共同形成20世纪中叶甘肃秦腔舞台的主体并一直延续到 *** 十年代但甘肃秦腔唱派却受到陕西秦腔唱派的噬吞而不得不退居舞台一隅并最终成为绝响而流失怠尽。
9、新中国成立后甘肃所唱秦腔在基本遵循陕西路子的同时又以新的思想观念十分注意内容和形式的 *** 创新。尤其在搬演优秀传统剧目的同时又创作出大量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促使古老的秦腔艺术更加贴近现实并服务于现实。《李秀成》、《梁红玉》、《守江阴》、《商鞅变法》、《说书阵地》、《西域情》、《鲍三娘》、《山乡花红》、《警钟》、《爱情从这里开始》、《三满意》、《思补情》等数十部佳作都成为建国以来甘肃秦腔舞台上的闪光亮点。演员队伍也是甘、陕两籍合处新陈代谢有致。相继出现王彩霞、刘芳玲、张秋惠、张玉莲、路玉玲、赵桂玲、薛志秀、李民育、王新奎、段永华、邹莲蕊等一批中坚力量。新时期以来各地新人新秀更是层出不断窦凤琴、谭建勋、张兰秦、苏凤丽、张晓琴以及布遍全省地市州县的中青年演员都凭各自的艺术实力成为今日甘肃观众心目中的秦腔代名词由此而又带动更多年轻新秀的破土而出。甘肃秦腔艺术人才的前赴后继意味着甘肃秦腔向未来空间大踏步的延伸更标志着甘肃秦腔以新的风姿更加兴旺发达和繁荣昌盛。
三、陕西古老的地方戏曲:横山老道情
1、横山老道情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流行陕北的《翻身道情》就是由横山老道情的大起板改编而成。
2、横山老道情,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和募捐化缘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最初由道士诵唱“道歌”而流传至民间,最终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在行腔演唱,表演过程中又有别于其他类别的道情,笔者从小生活在被认为是“道情窝子”的横山韩岔乡瓦高庄村附近,耳濡目染横山老道情的兴衰曲直,参加工作特别是自己成为一个专业文化工作者之后就决意将此继承与发扬。2004年,我们曾把横山老道情的民间艺术人才集中在一起进行排演,当时有横山县波罗镇的白进明父女、韩岔镇白成祥等九名人员,但由于波罗唱道情的人员与韩岔唱道情的人员在行腔表演有很大差异,很难统一在一起,最终以失败告终。此次活动的结果使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从此开始关注道情这个剧种,曾随访过榆林市对道情有研究的几位老艺术家,获知陕北道情有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之分,横山道情是在解放初由山西传过来,属东路道情(当时主要是指波罗一带的道情),但使我们难以理解的是同是东路道情为什么韩岔唱道情的人员与波罗唱道情的人员差别这么大呢?带着这种疑虑,我们决定对横山道情的渊源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调研与考证,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们惊奇地发现横山韩岔附近群众世代口口相传长盛不衰的横山老道情,绝对不是从山西传来,更不是以往定格的横山波罗的东路道情,而是地地道道由横 *** 土发展起来的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其佐证如下:
3、横山的民间多神崇拜可以上溯到秦汉,横山县 *** 岔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可见,其神职人员载歌载舞的情形。出土于横山境内的唐乾元元年(758)“唐上柱国娥冲虚墓志”载,娥玄真及其子孙游俊、冲虚三代于代德宗两朝,葺观护道之事。横山县殿市镇黑石磕村寄阁寺庙现存明代壁画上就有唱道情的场景。雷建忠《横山兵事》载,同治二年横山南塘的二庄窠、元庄窠的红枪会护社习武时曾将道曲配词作为会歌,并参加几年后的安塞张福满 *** 。高疙瘩村现年81岁的封世祥说,他15岁就随祖父进入道情班子,曾与武镇二庄窠、元庄窠几个村的道情班子一起唱过许多道情戏,现在和他一起从事过道情班子的人还有四五个人都80多岁了,年龄更大的是他的叔父封锡生,今年96岁了,他们现在有时还聚在一起唱几段道情,他爷爷过去就是很有名气的道情演员。位于高楼村现年80多岁的高建升说,他老爷过去是野猫山道观的会长,他爷爷那辈就会唱道情,应该是从野猫山道士那里学来的,他们村和他同龄的人都会唱道情。
4、位于横山县韩岔镇元盆坬村的野猫山,有横山县境内更大的道观,始建于唐宋时期,根据现存关帝庙碑载,乾隆36年,该道观有土地163垧,道士108人,涉及当时百里方圆五六十个村落数千信众的地方道观。道观以地养庙,周围信众无偿去帮道观从事农作,与道士很熟,这些道士在做道场唱道歌时,为了弘扬道教编了许多教人学好向善的道情戏,多数湘子戏教给了附近的群众,据此演变为后来的横山老道情。位于野猫山道观附近的信众村庄过去有许多道情班子,如瓦高庄村、富山村、高楼村、高崖村、石窑沟等,由此可见凡有道情班子的村庄,都是野猫山道观附近的信众村庄。其中后来最有名的就是韩岔镇瓦高庄村的道情剧团,该剧团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走出横山,远赴宁夏、 *** 、甘肃、关中等地演出,深受群众喜爱,为横山老道情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以上佐证足以说明横山的道教历史源远流长,道观中的老道情是由横山道观道士口口相传发展至今的古老的地方戏曲,绝非由山西等引入的所谓东路道情。
6、慷慨激昂。横山地处边塞,古代屡遇兵事,加之自然条件恶劣,人民在军事、生产、生活斗争中形成了刚毅、勇敢、豪迈的 *** 格,这些 *** 格在横山老道情中给予了充分的表现,所有横山老道情唱腔慷慨激昂但不粗野,高亢雄浑、悦耳动听,听起来使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
7、质朴无华。横山人 *** 格直爽、襟怀坦白、真诚老实,这种 *** 格在横山老道情的表演中也充分表现出来了,横山老道情的剧本都是白话文且为横山方言,浅显易懂,诙谐幽默,深受群众喜爱。
8、丰富多彩。横山老道情没有剧本,都是口口相传,据考证传下来的古剧本就有几百本,这些剧本大都内容健康、结构严谨、剧情合理、富有戏剧 *** 。
9、横山老道情曲牌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在剧中能表达各种情感,无论哪种曲牌(俗称调口)唱出来都悦耳动听,引人入胜。
10、贴近生活。横山老道情有别于其他剧种更大的特点就是简洁明快、生动活泼、红火热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热爱。
11、据考,横山老道情始于唐朝,盛行于明初,鼎盛于清朝。解放初,波罗镇 *** 珠、罗怀珠等人,从山西临县引进东路道情,又叫新道情,与横山老道情在调口、板式上大相径庭,各有特点,但互相学习渗透,取长补短,使之得到长足发展。
12、解放后,横山县成立了文工团,唱过道情,后在 *** 中当做四旧破除。1979年,韩岔镇杨俊业等人成立起瓦高庄道情剧团,为横山老道情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因种种原因而解散。从此横山老道情销声匿迹近二十年之久,2003年韩岔镇王成祥为拯救横山老道情 *** 办起了道情艺术团,聘请马正国老师为艺术总指导,在老道情的基础上吸收了新道情、眉户、信 *** 等剧种的精华,在之一届陕西省农民戏剧节中,该团排演的道情戏《马家婚事》荣获优秀剧目奖,此后该团在多种活动中排演了许多道情戏并多次获奖。
13、可惜,独一无二的横山老道情虽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却因曲谱靠民间艺人相互传唱,现虽已录制下的曲谱也因经费而无法 *** 地整理出来。传承者20多人,大多为80岁的老人,剧本虽然有几百本,但多为口传,近年虽有马正国、吴巨良等整理,但终因无法筹到出版经费而搁置。
文章分享结束,陕西所有戏剧之乡和陕西地方戏曲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