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之乡湛江(廉江市粤剧团) - 之乡 -

粤剧之乡湛江(廉江市粤剧团)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8

大家好,关于粤剧之乡湛江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廉江市粤剧团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湛江吴川历史往事
  2. 粤剧的历史
  3. 湛江的民俗文化

一、湛江吴川历史往事

早在 *** ,吴川的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吴川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末属百粤,秦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国地,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吴川先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424~453年(宋元嘉年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隶高凉郡;5 *** (隋开皇九年)废平定县设置吴川县,唐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五代南汉属罗州,公元982年(宋开宝五年)废罗州属广南西路辩州;982年(太平兴国五年)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随隶化州;1377年(洪武九年)改属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属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历史。

2000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12个镇,总人口822482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2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2个镇(兰石、覃巴、吴阳、中山、黄坡、振文、樟铺、板桥、塘㙍(㙍字为“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长岐、浅水、王村港),159个村委会、28个居委会;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覃巴、吴阳、黄坡、振文、樟铺、塘土叕(“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长岐、浅水、王村港),其中黄坡镇合并了中山镇,塘土叕(“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镇合并了板桥镇。

吴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 *** ,吴川的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吴川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末属百粤,秦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国地,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吴川先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424~453年(宋元嘉年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隶高凉郡;5 *** (隋开皇九年)废平定县设置吴川县,唐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五代南汉属罗州,公元982年(宋开宝五年)废罗州属广南西路辩州;982年(太平兴国五年)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随隶化州;1377年(洪武九年)改属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属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历史。

2000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12个镇,总人口822482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2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2个镇(兰石、覃巴、吴阳、中山、黄坡、振文、樟铺、板桥、塘㙍(㙍字为“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长岐、浅水、王村港),159个村委会、28个居委会;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覃巴、吴阳、黄坡、振文、樟铺、塘土叕(“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长岐、浅水、王村港),其中黄坡镇合并了中山镇,塘土叕(“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镇合并了板桥镇。

古代 *** 杰出人物:陈兰彬(1816~ *** 5)晚清时期大臣、学者,首任中国驻美公使。

近代杰出 *** 人物:李汉魂( *** 4-1987),字伯豪,号南华,汉族,广东吴川人。现代杰出 *** 人物:刘华秋,1939年11月生,广东吴川人。

国家级历史名人:元代吴川人(生卒年月不详)。元朝末年任江淮指挥使。

*** *** :庞雄,( *** 1-191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广东吴川人。引进外来粮食作物之一人:林怀兰,中国引种番薯之一人,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梅菉镇人,于明万历年间由 *** 将番薯种带回中国。

经济人物:许世勋(1 *** 1—)男, *** *** 。祖籍广东湛江吴川坡头。

吴川(1940.8—)福建泉州人。擅长漆画、版画。 1965年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到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漆画创作至今,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漆画研究会副会长。漆画作品曾参加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30周年全国美展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美展。1993年被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 *** ”荣誉称号。《草垛》获中国漆画展优秀作品奖并为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吴川市(县级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属湛江市管辖,东接茂名市,北接化州市,西接湛江市,濒临南海,风景秀丽,是镶嵌在祖国南海之滨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吴川美誉:吴川市2004年被国家轻工部授予“中国羽绒之乡”,2007年被国家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塑料鞋之乡”,被国家体育局授予“体育之乡( *** 、游泳)”,梅菉镇被 *** 命名为“中 *** 间艺术之乡”,黄坡镇被 *** 命名为“中 *** 间文化艺术之乡”,吴阳镇被 *** 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被广东省授予“诗词之乡”,还被世人们誉为“建筑之乡”、“粤剧之乡”、“网具之乡”、海产品加工中心”、“糖酒机械设备制造基地”"中国月饼之乡"等。

吴川,名人才俊辈出。既有 *** 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如粤西唯一的状元林召棠,中国首任驻美大使陈兰彬,清代诗翁李文泰,还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庞雄, *** 爱国将领张炎将军, *** 爱国将领李汉魂将军。

吴川,文化底蕴深厚。有闻名遐迩的吴川八景;有 *** 梧山岭贝丘遗址;有晋代茂山书院;有唐朝吴阳古船、止寮港遗址;有宋朝梅录祖庙、极浦亭;有明朝吴川县遗址、吴川学宫、双峰塔、巷门寨东炮台遗址;有清朝状元林召棠故居、吴川县城南门、陈兰彬故居;有 *** 名将李汉魂故居、张炎将军故居等。吴川的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泥塑、飘色、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楼主您好!-------------------------------------------------------------------------------------------------------------------------------------------- *** 9年,雷州府遂溪县东部沿海(今湛江市区)被法国“租借”,当时名字叫“广州湾”,对外贸易曾繁盛一时。

1943年,广州湾为日军占领。 1945年日本投降后,于9月21日从日本侵略军和法国殖民者手中接收广州湾,以原范围划设市治,定名“湛江市”。

因历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东海岛曾设椹川巡检司,因而得名。据现存的地方志记载,古“椹川”亦有称为“湛川”的。

今湛江辖地远在4000年前的 *** 晚期(约夏、商之间),就有人类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今湛江辖地归属象郡。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闻、海康、遂溪三县属交趾部徐闻县;北部吴川、廉江两县分属交趾部高凉县和合浦县。以后,南部三县先后属交州、合州、南合州、东合州,至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统管雷州半岛三县,直至清代;北部两县先后属广州、罗州、化州,至明清属高州。

1911年10月起,五县先后属广东省高雷道、南路行政区、南区善后 *** 会公署、南区绥靖公署; *** 25年(1936年)起,南部三县先后属广东省第八区、第十四区行政 *** 专员公署;吴川县先后属第七区、第十三区行政 *** 专员公署。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 *** 国成立,中国人民***陆续解放湛江全境。

此后,五县先后属广东省南路区行政 *** 专员公署、高雷区专员公署、粤西区行政公署、湛江专区专员公署、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9月,湛江地区与湛江市合并,五县划归湛江市。

湛江市区历史上属遂溪、吴川两县。隋至唐初,郊区湖光镇旧县村曾先后为铁耙县、遂溪县县治;南宁景炎三年(1278年),宁帝禺即位于市区硇洲岛,升硇洲为翔龙县;明洪武年间至清雍正年间,曾先后在市郊旧县村和东海岛设置椹川巡检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事件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 *** 9年11月)法国胁迫清***签订《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遂溪、吴川两县属部分陆地、岛屿以及两县间的麻斜海湾(今湛江港湾)划为法国租界,统称“广州湾”,划入法属印度 *** 联邦范围,设广州湾行政总公使署,受 *** 总督管辖。 *** 32年(1943年)2月,复为日本侵略军所占,曾建立极为短暂的日伪 *** 。

*** 34年(1945年)9月21日,由我国收回,以广州湾范围划设市治,定名“湛江市”。 1946年1月15日成立湛江市***,为省辖市,并隶属广东省第七区行政 *** 专员公署。

*** 37年(1948年)3月改隶属第八区行政 *** 专员公署。 *** 38年(1949年)5月,改隶十四区行政 *** 专员署;公署设于湛江。

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仍为省辖市。 1952年11月起,先后归属粤西区行政公署、湛江专区专员公署、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1983年9月地区与市合并为湛江市,为省直辖市。现湛江市共辖二县:遂溪县、徐闻县,四区: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坡头区,代管三个县级市:吴川市、廉江市、雷州市。

二、粤剧的历史

1、粤剧花旦造型粤剧,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 *** 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之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 *** 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粤剧的起源于中 *** 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的《诗经》,但这是中花旦常见造型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起源。

3、中国齐言体民歌,发展至公元500年~1500年(西方当时为中古时代;中国当时为魏、晋和唐代),达到空前的高峰,更形成了一代的文学体式——唐诗。这些讲求平仄,秩序井然的齐言体民歌,在唐代 *** 寺庙的俗讲表演中,不但形成说故事的内容,也加入了节以木鱼的节拍特色。可是,由于长期处于社会低层,加上受外来音乐影响的宴乐〔或称燕乐〕,在唐代一直为 *** 阶层所欣赏,所以并没有很大的发展。而由宴乐发展出来的词乐,历经唐宋,更形成了律分宫调的戏曲。

4、杂剧成了更受欢迎的戏剧种类。当时称一幕戏为一折。以后只选演一幕戏便称为折子戏。粤剧有很多剧目是由元朝杂剧流传下来的,甚至某些粤剧的传统戏码是跟杂剧完全相同,例如《西厢记)、《窦娥冤》、《踏雪寻梅》、《倩女离魂》、《赵氏 *** 》等。

5、公元1368年~1 *** 4年(明朝年间)归有光所编写的《庄渠遗书》卷九记录了公元1521年(明朝正德16年)钦差魏校的《谕民文》,内有“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杜学。”“不许造唱 *** 曲,搬演历代帝王,讪谤古今,违者拿问”等说话。这可以说是广东有关戏剧最早的文字记录。据《新会县志》记载,公元15世纪60年代中期(明朝成化初年),当地的“乡俗子弟多不守本业,事戏剧度日”。公元1561年(明朝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便有所记载:广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戏为乐,谚云正灯二戏”,并有“搬戏难成器,弹弦不是贤”的俗语,所以“江浙戏子至,必自谓村野,辄谢绝之”。这证明当时已经盛行大戏。

6、到了公元1368年~1 *** 4年(明朝期间),南戏的弋阳腔已在广东流行,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戏班经常进入广东演出。根据《粤剧史》,广东出现一个女花旦,名叫张乔,南海人,是一名青衣(戏子)。原籍苏州的她出生于广东,因为她母亲是苏州昆腔戏子的缘故被记载为昆腔班女戏子。可见各地戏班中人开始在广东落地生根。虽然广东人受了外来的薰陶而开始学习演戏,但是在成化年间,学戏仍未被保守人士所接受,石湾太原霍氏族谱曾有禁止良家子弟学戏的家箴。后来渐渐才出现组成本地人为主体的戏班,并过渡到本地人为全体的戏班。为区别两者,前者被称为“外江班”,后者被称为“本地班”。

7、粤剧不但吸收了弋阳腔的特色,并且与徽剧(安徽)、汉剧(湖北)、湘剧(湖南)、祁剧(湖南)、桂剧(广西)有血缘的关系。因为所演的剧目、唱腔、音乐、表演方式等等,与徽、汉、湘、祁、桂剧大致相同。例如:《晴雯补裘》和《独占花魁》这两出戏码,《铲椅》、《跳台》、《夜战马超》等南派武打剧,桂剧和粤剧完全相同。虽然说外江班接近徽班,本地班接近西班,但其实本地班建立的初期,主要区别在组班的人。本地班是由本地人组成,主要是指本地艺人组成的专业戏班。可是有时候也可以包括一些农民在进行季节 *** 演出活动而临时组成的戏班。

8、“未有八和,先有琼花”在戏行中是无人不懂的。琼花会馆始建于公元1573年~1620年(明代万历年间)。根据《佛山忠义乡志》的记载:“镇内有会馆凡三十七,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当时琼花会馆坐落于“优船聚于基头,酒肆盈于市畔”的大基铺(即广东省佛山市红强街区)。当时会馆门口有四条大柱,还有个亭子。馆门口的牌匾是“会馆”两字,全馆的面积比当时的祖庙还大。全馆共分三进:之一进是钟鼓,继后有可拆可合的临时舞台;第二进是琼花宫大殿,大殿前是天阶;第三进是会所。华光诞时戏行中人汇聚琼花宫大殿祭祀华光帝。琼花会馆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边的琼花水埠,方便坐红船的伶人上岸或到其他地方演出。据说伶人最初雇用紫洞艇作为戏船,后来加上帆哩,在船身绘画龙鳞菊花图案,船头髹成红色,因而称为红船。

9、广东本地戏班早期活动的中心在佛山。1658年(清朝顺治十五年)在灵应祠祖庙前建华封戏台,台上演戏鼓桌什物俱全。公元1661年~1722年(康熙年间)改名为万福台,是广东现存最华丽精巧、岭南地区规模更大的古戏台,见证粤剧发展历史。戏台分前后两部份,前台以金漆木雕为布景,具有强烈的舞台效果。整个万福台还采用拱型结构,无论站何处,所能听到的音质基本相同。

10、公元1722年~1735年(清朝雍正年间),广州更出现“土优”、“土班”。有文献记载:“广州府题扇桥,为梨园之薮, *** 颇众,歌价倍于男优。能昆腔苏白,与吴优相若。此外俱属广腔,一唱众和,蛮音杂陈。凡演一出,必闹锣鼓良久,再为登场。榴月朔,署中演剧,为郁林土班,不广不昆,殊不耐听。探其曲本,止有白兔、西厢、十五贯,余俱不知是何故事也。”

11、公元1735年~1795年(清朝乾隆年间),广东一带比较 *** ,商贸发达。佛山更是商帮荟萃,因此娱乐要求而更加兴旺,吸引百多个外省戏班来广东演出。这些外江班主要来自江西、湖南、安徽、姑苏等地。他们于公元1759年(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合作在广州创建“粤省外江梨园会馆”。而本地班在他们的集中地-佛山成立了“伶人报赛之所”的戏班同业组织——琼花会馆。另外粤西“下四府”(指高州、雷州、廉州、琼州四府)的演戏活动都很频繁,每年的关帝、天妃、冼夫人一类神诞,均有“演戏迎神”的习俗。

12、公元1854年(清朝咸丰四年),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 *** ,在佛山经堂古寺率领梨园 *** ,编成文虎、猛虎、飞虎三军。清 *** 为了消灭三军势力,残杀艺人,火烧琼花会馆,禁演粤剧15年之久。在禁演期间,本地班艺人逃亡省外海外,有些粤剧艺人为了生活,加入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挂京、汉、徽、湘等皮黄戏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与二黄的合流。公元1861年(清朝咸丰十一年),李文茂、陈开先后败死,清 *** 禁令稍弛,本地班乘机再度兴起。公元1870年(清朝同治九年),高要县绅士冯光纬等人曾经上禀请求准许演出夜戏,而知县亦表示同意,可见禁令松弛的情况。

13、同期大批华工被押骗往海外,随著出国华工的大量出现,广东戏曲逐渐传播海外。《美国华人史》记载粤剧为华人带来了赖以生存的民间文化。当年从旧金山请来的青年男演员(当时尚无女演员)经常来往于巴特和玛丽斯维尔等矿区,为当地华工演出传统的舞蹈和折子戏。拥有123名演员的鸿福堂剧团在美国大剧院首次登场,上演粤剧,大获成功,并在唐人街建立自己的剧场。另一方面,移居到 *** 、新加坡、印尼等地的大量华侨仍然保持了固有的习惯,侨民当中以广东人为多,他们爱好粤剧。因此 *** 西贡有粤人剧团。新加坡的戏剧,也是由广东人来演出。19世纪70年代,印尼出版爪哇文译本《薛仁贵》、《杨忠保》、《狄青》、《贵夫人》,后来更有马来文译本的《乾隆君游江南》。

14、粤剧解禁后,本地班表演方式改变很多,声腔已经吸收了二黄,并能以梆子、二黄为主,兼用大腔演出。当时表演角色分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总生、公脚、正旦、花旦、净和丑十大行当。后来经邝新华、独脚英、林之等人努力,粤剧得以 *** ,并组成了粤剧仝人(即同人)的新组织——八和会馆。当时建筑八和会馆的费用都是透过全行在每年闰月休业的时期举办义演,扣除工资后所筹集而成。另外,凡是入会会员都需要付出白银一两作为“份金”。终于在18 *** (清朝光绪 *** )八和会馆在广州黄沙旧地海旁街落成。八和会馆共分八堂,作为粤剧艺人住宿之用:兆和堂、庆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不同的行当被安排居住不同的分堂。小生、正生及大花 *** 在兆和堂。二花面、六分住在庆和堂。花旦住在福和堂。丑角在新和堂。武生在永和堂。五军虎及武打家在德和堂。接戏卖戏的在慎和堂。棚面的音乐人员在普和堂。由于工作人员有很多,八和会馆更设有方便所(医疗室)、养老院、一别所(安排身后事情)、小学、何益公司(戏箱行)。八和会馆会员总多,管理 *** 不断完善。后期实行行长 *** ,各行行长都是全体人员推举出来。

15、虽然粤剧开始恢复演出,但是在剧目内容和表演艺术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不断涌现,如《梁天来告状》、《王大儒供状》、《蛋家妹卖马蹄》等,并在戏棚官话中加 *** 广州方言演唱。当时广州先后建成河南、广庆、海珠、乐善、南关等戏院,其后出现调制戏班演出的宝昌、宏顺、怡顺、太安等公司,全都活跃于广州、 *** 、 *** 等地。文献记载“广州班为全省人士所注目,其名优工价,至于二三千金,声价甚高,然大概以擅演男女私情等为之一等角色”。

16、 20世纪初(清朝末年),中国的知识分子激发戏曲改良的浪潮席卷全国。公元 *** 8年(清朝光绪二十四年),中国日报副刊之旬报特辟鼓吹录一门,由杨肖欧、黄鲁逸几名记者撰作戏曲歌谣来讽刺时弊 *** 得失,引起广州 *** 等地的报刊注重戏曲歌谣。公元1903年(清朝光绪二十九年),一篇观戏记猛烈批评当时的戏曲曲本迂腐,不能激发 *** 之精神。不久,反映时弊的作品陆续出现,譬如:《新广东女儿传奇》、《黄萧养回头》及梁启超的《班定远平西域》等等。这些新编的剧本之中,有些是由富有舞台经验的艺人编撰。对粤剧影响深远的应该是同盟会所组成的“志士班”。辛亥 *** 前后十年间,在港澳广州等地曾出现了30多个这类的“志士班”,例如:采南歌班、优天社、振天声社、仁声剧社、民镜社、国魂警钟社等。最早使用广州方言来演唱粤剧的春柳社影响了其他的志士班,为了便于宣传 *** 思想,改用了广州方言来唱梆黄,演出了《周姑娘放脚》及《盲公问米》,使宣传效果超出预期。为了加强反清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更编演了《文天祥殉国》、《戒洋烟》、《虐婢报》、《秋瑾》、《温生才刺孚奇》等戏。

17、在辛亥 *** 前后,一些粤剧老倌包括金山炳、朱次伯等人开始对粤剧进行革新运动薛觉先粤剧演出海报。原因是公元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年),广州继公元1850年(清朝道光三十年)之一间戏曲戏园出现后,再次兴建戏院,并称之为“戏院”。戏院改变了粤曲的演唱方式,令到原来需要满足野台演唱,需克服风急声弱的情况改变过来,令到以平喉演唱成为可能,而戏院由于令到观众的流动情减低,不像过往戏班坐红船到不同地方演出,观众的消费习惯也随之改变,红伶需要争取观众。是次,初出茅庐的朱次伯,因为原担的小生小生聪,不愿演出尾戏,由他瓜代,他便以平喉白话演唱一出《宝玉哭灵》,大收旺台之效,令到演唱平喉白话成为风尚。

18、据广州粤剧研究者陆丰先生的研究,粤曲唱腔的舞 *** 言是在公元1 *** 1~1 *** 7年产生转变,又因为演唱平喉白,不但可以吸收广东的说唱音乐如南音、木鱼等,目今最早记载结合南音和梆黄曲的是公元1 *** 4年由陈小汉之父陈醒汉演唱的《芭蕉岛》之忆美。也因为演唱平喉白话,粤曲的调门也变为降B调。

19、白驹荣主要的贡献在于公元1917年和千里驹在国中兴班,把十字句二黄改为“八字句二黄”,令到粤曲出现一种新的曲式,并成功把广东白话引进粤剧及降调。因为从前粤剧全部都使用中州话演唱,后来是金山炳首先局部将白话带入粤剧,朱次伯与白驹荣努力将白话引进过程中也下了不小功夫。至于降调方面,戏棚做戏是要高调地大声唱戏,而与白驹荣同期的小生太子卓还是唱子喉,白驹荣已开始将声调降低唱平喉,唱腔自成一格。到了公元1 *** 0年左右,终于把戏棚官话全面改为广州话,由子喉(假音)演唱改为用平喉(本嗓)演唱。梆子和二黄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黄在风格上统一起来。

20、及后薛觉先率先引入新的化妆技巧及西乐乐器。在同一时期,省港班的崛起,薛觉先与马师曾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促进了粤剧的 *** 和兴盛。例如:薛觉先与小提琴家尹自重合作设计“薛腔”。来自上海的吕文成将北方二胡的丝弦改成钢弦,创出了高胡,音色高亢明亮。名伶陈非侬邀请梁以忠担任其戏班的音乐领导。当时更出现了如卢有容、梁金堂等著名编剧家,先后为马师曾及薛觉先写作了不少名剧,手法也着重与当时流行的 *** 与话剧非常接近。 *** 文化博物馆内的利舞台复原场景

21、其实据历史资料记载,公元1 *** 5年广州有40多班大型粤剧戏班,当中每一班的人数可以多达150多人。广州出现“海珠”、“乐善”、“太平”、“宝华”、“民乐”、“河南”等十所大戏剧场。同期,开始产生“薛马桂白廖”五大流派。当时大老倌的收入相当可观,在每圆可购米两担的时候,他们的年俸可以高达18000圆。因此很多人认为演粤剧可以名成利就,令人趋之若鹜。据不完全的统计,这个时期活动于穗、港、澳的专业和艺人兼任的编剧家有100多人,新编剧目高达4000~5000个。一说是粤剧的黄金时代。

22、到了20世纪30年代,当时 *** *** 局有法例禁止男女同班,所以历年来粤剧中只有全男班、全女班之分。及后罗之锦爵士在 *** 局中提议,说及男女既能同坐,为何不能同班。于是在公元1933年秋, *** 总督贝璐取消男女合班禁令。虽然广州曾出现男女同班的“ *** 乐班”,演出仅十个月就被广州 *** 局禁止,但是广州也在公元1936年10月左右跟随 *** 解禁。陈非侬和马师曾因为接了 *** 及 *** 之约,离开了太平剧团。太平剧团的班主源杏翘适逢其会,在原本的班底下(马师曾、半日安、冯醒铮、冯侠魂、袁是我、谢醒侬、冯玉君)聘请谭兰卿、上海妹及麦颦卿三位女艺人为花旦,令观众耳目一新,盛极一时,其它各班亦纷纷聘用女花旦,于是男花旦渐遭淘汰,是粤剧历史大转变之一。

23、从此粤剧在 *** 非常流行。当时演出主要集中在利舞台、高升戏院、太平戏院及新光戏院等旧式戏院。差不多一个星期七日都有不同的剧目上演。当时粤剧不但流行于广东、广西、 *** 、 *** 等地,由于很多中国人 *** 海外,以致东南亚、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都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更有些世代相传的粤剧艺人、固定的剧团、行会和演出场地。例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及吉隆坡的“普长春”。除此之外,海外华侨对粤剧需求吸引了很多粤剧戏班到海外演出。可是,大型戏班的人数往往超过一百人,支出庞大,导致精简人手,开始出现大约50-70人所组成的小型粤剧剧团。这也促使了戏班“六柱制”的形成。

24、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 *** 国刚刚成立不久,积极挖掘优秀剧码、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公元1958年,广东粤剧院正式成立。公元1960年和公元1962年先后创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在粤剧历史上,是之一次有了培养 *** 人的综合 *** 专业学校。

25、同时期 *** 开始蓬勃,粤剧吸引力大减。可是后来创作的粤剧 *** 重新把粤剧带入 *** 院,使粤剧重获昔日光辉。当时著名的粤剧 *** 有“蟹美人”、“龙王三宫主”、“黄飞虎反五关”、“ *** 琵琶关外月”、“四郎探母”、“ *** ”、“双仙拜月亭”、“红娘”、“夜光杯”、“千面美人鱼”、“香罗 *** ”等等。

26、 20世纪50年代末, *** 的粤剧形势不妙,当时红伶芳艳芬因为结婚而退下来,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离开 *** ,连红透半边天的新马师曾都不大热衷于演出。幸好后来麦炳荣和凤凰女组织班霸“大龙凤剧团”,有谭兰卿加入,并由林家声担当小生,演出很多著名剧目《百战荣归迎彩凤》、《刁蛮元帅莽将军》、《彩凤荣华双拜相》、《凤阁恩仇未了情》等。不久,陈好逑与林家声另立新班“大龙凤剧团”。及后新的剧团纷纷迭起,包括羽佳的 *** 佳剧团、何非凡的非凡响剧团、林家声的庆新声剧团。

27、公元1966年5月~1976年10月( *** 期间),粤剧备受摧残,很多曲谱几乎付之一炬,被抄家的艺人多不胜数,很多艺人纷纷逃亡到 *** 及 *** ,而全个中华人民 *** 国只有样板戏才可以演出。公元1976年后,粤剧才能够 *** ,伴奏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尤其是爵士乐器,包括电吉他及萨克斯。剧本方面更有些是改编自话剧或 *** 的优秀作品。例如:《关汉卿》、《牡丹亭》等。

28、在这个时期的新加坡却因为韩战的关系而树胶 *** 猛涨,导致收入增加,娱乐事业也一片蓬勃,当地的粤剧亦因此受惠不少。这段期间,相继到新加坡登台的粤剧伶人有陈笑风、梁瑞冰、罗剑郎、新海泉、冯峰、陈惠瑜、许英秀等。公元1952年,薛觉先再组觉先旅行剧团二度来新加坡。20世纪50年代末期,有很多 *** 粤剧艺人到新加坡演出。例如苏少棠、叶昆仑、关德兴、石燕子、秦小梨、余丽珍等。由于名气关系,门票 *** 骤增几倍。到了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各种新兴娱乐事业如雨后春笋出现, *** 和电视很快成了主流。生活节奏变得急促,观众开始不愿看冗长的地方戏曲。公元1968年,新加坡的本地职业粤剧班已不能生存,许多职业粤剧团亦告解散。

粤剧之乡湛江(廉江市粤剧团)-第1张图片-

29、随着中国内地实行 *** *** 政策,不少在公元1966年5月~1976年10月( *** 期间)遭到 *** 的文化事业亦开始 *** ,其中包括粤剧。二十多年间,不少粤剧团纷纷在内地涌现,遍布广州、佛山等地。同时间各地方省市的文化局亦相当重视粤剧,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历史题材,打造出狠多的粤剧新品牌。例如佛山青年粤剧团以黄飞鸿英雄大侠形象,推出黄飞鸿系列粤剧《禁烟记》、《奇情记》等剧目,其中《奇情记》还取得广东省艺术节8项大奖。而该粤剧团在国内演出常达100场以上,并经常远赴新加坡、美国、加拿大、 *** 、 *** 等地演出。

30、而在其他华人社会如 *** ,由于经济发展,大量新兴娱乐事业涌现,粤剧的观众群亦因而日趋老化。大部份新一代 *** 青年人都视看粤剧是一种老套的行为,对粤剧加以排斥。加上粤剧界亦面对欠缺新血的问题,遂不断推出措施解决问题。

31、公元1995年底, *** 粤剧发展有限公司-“粤剧之家”与 *** 教育署合办“中国戏曲推广计划”,利用讲座及巡回演出等活动来培养教师与中、小 *** 对中国戏曲的兴趣。如 *** 八和会馆与 *** 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在1996年合办粤剧培训证书课程,公元1998年改为与 *** 演艺学院合办夜间粤剧培训证书课程。但由于 *** 人数不多,加上合作上出现问题, *** 演艺学院主动解除和八和会馆的合作关系,八和粤剧学院只有十二名 *** 及两名导师继续留下。虽然如此, *** 各间大学仍然设有粤剧学术研究中心。例如:成立于公元2000年3月1日的 *** 中文大学戏曲资料中心及成立于公元1998年的 *** 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 *** 大学音乐系也有有关粤剧的课程。

32、公元2005年8月,粤剧表演场地新光戏院由股权易手,新业主突然宣布不再出租予粤剧剧团,曾任 *** 八和会馆 *** 的汪明荃 *** 粤剧界与新光戏院的业主商讨续租,希望业主为了 *** 粤剧界的前途而准许新光戏院以现时的租金续租三年。会后,双方召开记者招待会。汪明荃在记者会上直指 *** *** 的各个局长口里说支持本地艺术发展,但对这件事件一直不予理会,是只说不做,并炮轰 *** 只提供位置为偏僻的高山剧场作为粤剧表演场地,最后要身为 *** 民政局长的何志平承诺增拨资源大搞。公元2007年, *** 大学人文基金所资助的(粤剧小豆苗:融合中国语文科新高中课程计划)希望促使粤剧成为新高中课程选修单元-(戏剧工作坊)的成员。

33、虽然各地的粤剧发展不一,但面对外来的竞争,粤剧或者戏剧艺人都尝试革新粤剧。譬如在唱说语言方面作大胆尝试。公元1947年, *** 华仁书院的华仁戏剧社 *** 黄展华,开始创作“英语粤剧”,把狠多传统粤剧改用英语来表演,譬如《佳偶兵戎》、《姻缘叁订》、《鸦雀如何作凤凰》及《王昭君》。在新加坡方面,敦煌剧坊 *** 黄仕英也投入英语粤剧的事业,除了排练英语粤剧全剧《清宫遗恨》,还创作马来语粤剧《拾玉镯》,希望能够向海外推广中国戏曲文化。有些则在题材方面着手。公元2001年,罗家英、秦中英、温志鹏等人把 *** 名剧《马克白》改编为粤剧《英雄 *** 》。

34、中国内地除了把 *** 名剧《威尼斯商人》改编为粤剧《豪门千金》,还作其他方面的尝试。公元2004年8月,中国首部粤剧动画 *** 《刁蛮公主戆驸马》获得中国 *** 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公元2008年,首部动漫真人秀新编粤剧《蝴蝶公主》在大学城开演,把动漫元素融入了粤剧中。可见,中国内地的表演人士都为粤剧在各方面作出狠多创新的尝试。[1]

三、湛江的民俗文化

1、雷州享有中 *** 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的美誉。

2、雷州文化既是广东四大民系文化之一,也是湛 *** 要文化之一。

3、雷州文化是以雷州话方言为特征的区域 *** 文化,其分布范围包括今雷州、遂溪、徐闻、麻章、东海岛、霞山以及廉江一部分地区。湛江民间歌曲主要有雷州歌、东海嫁、吴川山歌、吴川民间歌谣:出嫁姑娘梳头歌、吴川水歌、咸水歌、廉江歌、白话歌和吟诗歌。

4、湛江民间器乐有雷州音乐、安铺八音、硇洲八音、瓦窑陶鼓、华琴和雷胡。雷州音乐是指雷州民间器乐曲,是广东省五大民间音乐之一,也是我国40多个乐种之一。

5、湛江 *** 音乐分为雷州 *** 音乐和雷州道教音乐。

6、湛江民间曲艺有流传广泛的粤曲、南音、龙舟、木鱼及相声、快板、三句半、莲花板、大实话、卖鸡调等广东曲种,而本地的民间曲种主要为:雷州的姑娘歌、廉江的木鱼、吴川的木鱼及白戏、黎戏、木偶的唱腔表演等,其旋律优美悠扬,曲调琅琅上口,易学易唱。据不完全统计,湛江各县区乡镇以粤曲演唱为主的私伙局和业余曲艺社团200多个,另姑娘歌、歌、木鱼的曲艺团队也近几十个。

7、湛江民间戏曲历史悠久,经过不断发展,现主要有民间木偶戏和地方戏曲两大类。湛江民间木偶戏分为粤西白戏(原称安铺白戏,又叫白戏仔)、吴川木偶戏和黎戏。湛江地方戏曲只有雷剧和粤剧。

8、湛江民间曲种分为粤曲、歌谣、莲花板、大实话、卖鸡调、姑娘歌、吴川木鱼、木鱼。

9、湛江的 *** 舞蹈分为屯分舞、散花舞和目莲舞。

10、湛江的动物舞蹈分为蜈蚣舞、紫微降貔貅、舞鹰雄、狮舞和龙舞等。

11、湛江民俗舞蹈分为打盘茶(徐闻婚俗)和认同年。

12、湛江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在岭南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湛江的民间工艺主要有石刻、泥塑、面塑、彩塑、彩扎、吴川飘色、草编花席、根雕、木刻、剪纸等。

13、湛江的石刻有石人、石像、石马、石龟、石鼓、石狗、石狮、石碑、石浮雕、蟠龙石柱、石础、石牌坊、石匾、石螺、石猫、石猪、石羊等。

14、吴川泥塑源于唐末宋初,由梅菉镇瓦窑村民兴起,现已形成群众泥塑活动。2000年 *** 命名吴川为“中 *** 间艺术之乡”(泥塑)。

15、彩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称扎作、彩糊、扎纸、贴纸等,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彩钆灵棚、灵屋、各类戏曲人物、灯笼、飞禽、走兽等。本市彩扎主要有:鹰雄扎、醒狮扎、走马(宫)灯彩扎、太平先锋宫灯、梅菉花桥和雷州头禄花灯。

16、湛江的民间武术,分拳术与器械两大类,多以套路、散打、器械、对练形式出现。主要拳种是洪家拳和蔡家拳,李、莫、佛等流派亦有之。

17、湛江的民间绝技有穿令箭、翻刺床、踩火场、爬刀梯、喷玻璃、汽车过腹、翻秋千和穿刀洞过火圈。年例是粤西岭南这一带独特的节日,它不比春节、中秋等全国 *** 的节日范围之广,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传统的习俗。就像傣族的泼水节,年例是当地独有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年例的独特 *** 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一种乡土优越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节日,无疑是值得自豪的。年例中的爬刀梯、下火海、翻刺床、穿令箭、殷屋舞鹰雄等极具特色。

18、吴川元宵:农历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吴川元宵节热闹非凡,梅菉街道(镇)区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游人如潮,好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电动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耸立的五级牌楼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桥,有浩浩荡荡的大 *** 。 *** 时锣鼓喧天,舞火龙、舞狮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将、踩十番、吹长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样的彩车、“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飘色”,还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队、彩旗队、仪仗队和武术队,全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湛江是省内方言最为复杂的市。全市除流行普通话外,粤、闽、客三大方言均有分布。

19、湛江方言的来源和分布,与本地人口的来源有关。古时,湛江一带土著民族为少数民族, *** 少数民族语言。唐、宋、元、明几代,大批 *** 从福建之莆田、漳州及浙江一带迁至雷州半岛,带来了早已形成于福建一带的闽语,后发展为本地人数最多的居民。由于人多势众,闽语成了雷州半岛最通用的语言。几乎在闽语传入雷州半岛的同时,早已形成于西江一带的粤语亦开始传入本市,较早传入的有梅菉、吴川、廉江等地。而较迟传入本市的方言是客家语,在明清时期(以明朝为主,特别是陈璘平定瑶乱时期),由福建汀州府及本省韶州府、潮州府、惠州府(后从潮州府分出嘉应州)的客家人(当时并未有客家一说)迁至廉江居住而带来。闽、粤、客三大方言传入本市后,由于迁民们缺少与原地区的交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受到地方语言环境的影响,各方言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闽方言发展成雷州话(或称作黎话、雷话),粤方言发展为湛江市白话、吴川话、廉江白话等,客家方言发展成啀话(或写作涯话、哎话)。

20、湛江市辖5区5县(市),赤坎、霞山两老城区 *** 粤语,周围农村 *** 雷州话;坡头区 *** 粤语为主,极少数 *** 雷州话;麻章区大多数 *** 雷州话,少数 *** 粤语;吴川市绝大部分 *** 吴川话,少数 *** 雷州话;徐闻、海康两县绝大部分 *** 雷州话,客家语及粤语零星分布;遂溪大部分 *** 雷州话,小部分 *** 粤语;廉江 *** 粤语、客家语,极少数 *** 雷州话。在本市三大方言中,说雷州话人数最多,粤语次之,说涯话的又次之。粤语方言是本市之主导方言。此外,一些方言交界处和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城镇还成为双语区和多语区,居民可以同时 *** 几种方言。

21、该市之粤语较为复杂,各县(市、区)以至各县(市、区)不同区域都有较大差异。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湛江白话,二是吴川话。湛江白话又可分为市区白话、梅菉白话、廉江白话、遂溪白话、龙头塘白话等。市区白话其声母、韵母与广州话基本相同,因而专家将其列入广州话,其与广州话之不同是声调和腔调差异较大,开口可辨。梅菉、廉江、遂溪等地白话与广州话声、韵母大部分相同,其较明显的特点是带有高州、化州话的边擦音声母,且边擦音声母的字较多,因而有人将其列入“高(州)阳(江)话”。吴川话是粤语方言,其声、韵、调均与广州话有一定差异,吴州话习惯以吴州吴阳音为准。

22、雷州话各地亦有差异,大体以各县(市、区)为片,分徐闻音、海康音、遂溪音、廉江音、郊区音等,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调、腔调方面。如徐闻话略带海南话腔调,只有吸气塞音声母。廉江的雷州话较之海康话“生硬”,音长不够。各地雷州话亦存在一些常用词不同音的现象,但各地之间均可通话。因雷州府历来设于雷城镇,故习惯上人们以雷城话为 *** 。

23、涯话(啀话)与粤东北一带客家语的语言相差不大,主要差异是常用语方面带本地特色,音调亦略有差异。湛江的涯话与同为粤西的 *** 、茂名一带的涯话亦较相近。2012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把湛江的涯话归入客家语粤西片。湛江的涯话以廉江石角话为 *** 。

关于粤剧之乡湛江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廉江市 粤剧团 湛江 剧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