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胜利之城吕剧之乡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胜利之城吕剧之乡的知识,包括吕剧《下陈州》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吕剧的发源地之争
1、吕剧由山东最主要的曲艺形式——山东琴书发展而来,最能 *** 山东风格,这已经在学界达成了广泛 *** 。不过,吕剧作为戏剧形式,最早发源于哪里,却有着不同的说法。约在1880年(清光绪六年)左右,孙中新便和刘峦峰等唱曲艺人合伙,把带有故事情节的曲子,如《后娘打孩子》《审青杨》等,按故事中的人物分扮角色,仿照戏剧的样子化妆演出,当时群众称这种艺术形式为“唱小戏”,主要伴奏乐器是四根弦。后来在伴奏方面,又增加了扬琴和坠琴,唱腔由“秧光腔”改为“坐腔扬琴”,很快又发展到“上装扬琴”。
2、2007年,博兴县吕艺镇被 *** 授予“中国吕剧艺术之乡”荣誉称号。约1900年,乐安县北部(现已划归东营区)时殿元和崔心悦、谭明伦等人从京剧、五音戏的表演中受到启发,之一次将琴书中的《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当地群众称之为”驴戏“,而演员自称为”化妆扬琴“。当时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和坠琴,主要曲调是”凤阳歌“,后来发展成了”四平“这一板式,又增添了”二板“等。
3、2008年,东营区牛庄镇被 *** 授予”中 *** 间文化艺术(吕剧)之乡“荣誉称号。吕剧自形成以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纵观吕剧艺术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大体上是循“山东琴书(说唱扬琴)——化装琴书(又称化装扬琴)——定名为吕剧”之脉沿革和发展的。
4、山东琴书最早产生于鲁西南一带,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早期多由民间艺人在农村中传唱,始称为“小曲子”,后因其伴奏乐器主要为扬琴(早称洋扬),故被称为“扬琴”。后来,说唱山东琴书的民间艺人,进入较大城市或到外省演唱,曾被称为“文明琴书”、“山东扬琴”等,至1933年始定名为山东琴书。山东琴书的音乐构成,包括了全国大部地区流行的著名曲调和来自“诸宫调”、“杂剧”、“昆曲”中的古老以及明、清以来当地流行的民间小曲。山东琴书早期是曲牌联唱体,所用曲牌多达二百余个,其中常用的主要有。梅花落”、“叠断桥”、“银纽丝”、“呀儿哟”、“太平年、“上河调”、“汉口垛”、“娃娃调”、“剪靛花”“点绛唇”等。后来,各路琴书逐渐以“风阳歌”、“垛子板”为主要曲调。间或 *** 其他曲牌。于是,牌子曲目多被口语生动、故事 *** 强的书目所取代。在演唱形式上,也由自我娱乐式的“庄稼耍”,逐渐被对口搭档所代替。演唱时,两人搭档对口,或多人分角色演唱。以唱和说为主,以表演为辅,使人物形象逼真生动。这种唱、说及表演浑然一体的演唱特点。成为当时著名民间艺人时殿元等人,改坐腔扬琴为化妆演出,逐步发展形成吕戏的基础条件。山东琴书曲调优美悦耳,音韵婉转;用词造句俚言俗语,自然流畅、朴实风趣,乡土色彩浓重;书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群众所熟悉的历史故事,贴近生活,妇孺皆知,易记易唱也易于流传,能够普及。因此,山东琴书在鲁西南形成后,便迅速流传至山东各地。由于各地的语言、风俗人情、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特别是琴书艺人在演唱技巧、艺术风格及个人自然条件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使琴书在山东逐渐形成了南路、东路和北路三大艺术流派。南路琴书主要流行于鲁西南一带,东路琴书则在广饶、博兴、昌潍和胶东一带流行,北路琴书主要流行于德州等地区。
5、山东琴书这种唱、说和表演浑然一体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是山东琴书由说唱艺术形式发展成为戏曲艺术的基础条件。据《黄河志》记载,在1884年以前,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当时为乐安县)北部和利津东部并无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节,黄河常常泛滥成灾,这一带的穷苦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于是,以演唱当时民间流行“小曲”形式进行乞讨的难民逐渐增多。以“唱曲”讨饭遂成为有些人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动区域也不断扩大。
6、光绪初年,乐安(现广饶县)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 *** 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
7、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 *** 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是年初春,时殿元等又将许多琴书篇目,由坐腔形式改为化妆演出,带领同乐班遍走博兴、广饶、潍县、诸城、掖县、黄县等地。所到之处,深受群众喜爱。因演出《王小赶脚》时以“驴”为道具,群众就把同乐班称为“驴戏班”。时殿元感到此名不雅,每到一地首先声明唱的是“化(上)妆扬琴”。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1917年( *** 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 *** 班等。
8、 *** 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 *** 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 *** 改行,另寻出路。“ *** ”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 *** 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 *** 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9、之后,全国各地剧团纷纷开始演出传统剧目、排演新剧目、培养青年演员,八大戏曲种类之一的吕剧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剧院先后推出了《画龙点睛》、《林娘》、《庄户皇帝》、《醉青天》、《山高水长》、《军嫂》、《石龙湾》、《苦菜花》、《 *** 大姐》、《大地军魂》、《补天》、《勿忘在莒》等优秀剧目。现代吕剧《补天》一经上演便在全国迅速走红,荣获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大型现代戏《石龙湾》荣获 *** 颁发的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编剧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表演奖,该剧还荣获 *** “五个一工程奖”。大型现代戏《苦菜花》获 *** 颁发的第八届“文华大奖”、“文华剧作奖”、“文华音乐创作奖”,著名表演艺术家郎咸芬扮演的主要角色母亲,获“文华表演奖”。《苦菜花》剧本还荣获1998年度“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优秀编剧奖”、“导演奖”、“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优秀表演奖”、“表演奖”。《百姓 *** 》《回家》《勿忘在莒》《海殇》等剧目也在全国获得大奖,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卓有才华的艺术家,如梅花奖获得者焦黎、高静、吕淑娥、刘玉凤,中国戏剧节表演奖获得者李萍,文化表演奖获得者龚鲁阳、董家岭,中国艺术节表演奖柏绪民、史萍,中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优秀主角奖”获得者文宗哲、马林,“优秀配角奖”获得者李肖江、胡静华、常兆玉、郭爱琴、黄继森、李红、朱广友等。
二、介绍山东吕剧的作文1000字左右
1、我的家乡在山东,山东有着多个地方戏,而吕剧是我的家乡戏。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也称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戏曲 *** 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关于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这样几种:
3、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1 *** 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 *** 》,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4、二、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也有的说,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5、三、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遂定名为吕戏即现在的吕剧。吕剧虽是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更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6、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 *** 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 *** 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 *** 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1917年( *** 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 *** 班等。
7、 *** 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 *** 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 *** 改行,另寻出路。
8、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 *** 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 *** 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 *** 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 *** 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9、“ *** ”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 *** 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 *** 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0、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如李渔、郎咸芬)的热情指导与帮助。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 *** 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 [编辑本段]艺术特点[1]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既是“戏曲”又是“曲艺”。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11、吕剧的演唱 *** ,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 *** 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润腔时常用写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12、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 *** 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三、吕剧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
1、[1]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戏曲 *** 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2007年10月中旬,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在吕剧的故乡——山东省东营市成功举办。
3、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4、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1 *** 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 *** 》,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5、二、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也有的说,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6、三、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遂定名为吕戏(吕剧)。
7、[1]吕剧虽是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更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8、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 *** 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 *** 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 *** 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9、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1917年( *** 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 *** 班等。
10、 *** 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 *** 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 *** 改行,另寻出路。
11、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 *** 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 *** 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 *** 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 *** 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12、“ *** ”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 *** 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 *** 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3、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如李渔、郎咸芬)的热情指导与帮助。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 *** 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
14、[1]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既是“戏曲”又是“曲艺”。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15、吕剧的演唱 *** ,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 *** 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润腔时常用写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16、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 *** 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17、[1]吕剧在化装扬琴时期表演形式比较简单。多是几个人搭档,演唱一些故事简单、角色又少的剧目。如《王小赶脚》、《光棍哭妻》、《三打四劝》等。演唱时坐成八字形,扬琴居中,其他乐器分列两旁。演员各持乐器,自拉自唱。演唱者根据其演唱技能和自然条件来划分角色。此时虽已有生、旦、丑等角色的分工,但并无严格的行当区分。艺人们将这种状况称之为“有脚色,没行当”。吕剧传统的舞台表演中生活动作较多,少有成套的的表演程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由于受五音戏、莱芜梆子等地方剧种和京剧的影响,使吕剧的表演艺术得到丰富和提高,脚色行当体制也日趋完善,但仍保持以“三小戏”为主体的演出特点和生活化的演出风格。
18、吕剧的脚色行当体制是按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划分的。
19、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娃娃生、武生诸行
20、小生多扮演剧中年轻公子、儒生,以念唱为主,唱腔讲究情绪变化,行腔自然,注重褶片、水袖、折扇等功夫。如《王定保借当》中的王定保、《借年》中的王汉喜等人物;
21、老生饰演的角色多戴黑三髯,故又称须生、胡生。其所扮角色多为剧中正派人物,表演稳重大方,要求唱腔浑厚,注重褶片、袍带、髯口、帽翅等技功。如《打焦赞》中的杨六郎、《玉清楼》中的宋江;
22、娃娃生为扮演戏中的儿童角色,表演天真,念唱爽朗,另须具备一定的武打功夫。如《穆桂英挂帅》中的杨文广等;
23、武生系扮演剧中的武士、侠客一类的角色。注重腰腿功和刀枪把子套路。
24、旦行:包括青衣、花旦、闺门旦、彩旦、武旦、老旦等类
25、青衣,扮演成年妇女角色。重唱工,要求行腔委婉流畅、字正腔圆、清亮细腻,并具水袖、圆场功夫,表演时情感充沛。如《小姑贤》中的李荣花、《井台会》中的蓝瑞莲等;
26、花旦,扮演活泼热情的青、少年女 *** 角色,要求唱腔甜润,吐字清晰、身段灵活娇俏。如《姊妹易嫁》中的张素花、《王小赶脚》中的二姑娘等;
27、闺门旦,扮演未出阁的大家闺秀或贫苦人家有教养的妙龄少女。道白注重声韵,唱腔委婉 *** ,形体端庄,注重水袖、折扇等功夫。如《逼婚记》中的洪美蓉等;
28、花旦,又称彩婆子,扮演滑稽、狠毒、搬弄是非的妇女,其表演动作及台词多源于生活。如《小姑贤》中的刁氏、《龙凤面》中的后娘等;
29、武旦,扮演剧中有武艺的女子,要求身段轻捷灵活。如《打瓜招亲》中的陶三春、《打焦赞》中的杨排风等;
30、老旦,扮演剧中老年妇女,表演侧重老态,要求唱做念白稳重大方。如《穆桂英挂帅》中的佘太君等。
31、吕剧中以花脸行为主要角色的传统剧目较少,仅有《王定保借当》中的李武举、《温凉盏》中的洪彦龙等几个花脸角色,尚未形成该行当独有的成套表演程式。新中国成立后该行当的角色才逐渐增多,如《打焦赞》、《打瓜招亲》等剧中的武花脸表演。
32、小丑多扮演剧中不戴髯口的丑行角色。其表演生活气息浓厚,语言丰富通俗,道白多用乡音方言。常扮演剧中诙谐、刁钻或奸猾等不同 *** 格的角色。如《王小赶脚》中的王小等。
33、老丑主要扮演男 *** 老年角色,其表演生动风趣。如《洗衣记》中的田二洪等角色。
34、武丑角色在吕剧传统剧目中并不多见,只是后来由于移植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才逐渐形成该行当。
35、吕剧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 *** 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
36、[3]吕剧20世纪初开始登台亮相,到20世纪中叶达到鼎盛。20世纪五十年代是吕剧的辉煌时期,名角荟萃,新戏迭出,与安徽的黄梅戏同台进京演出。随着新《婚姻法》的宣传,吕剧《李二嫂改嫁》唱红大江南北。
37、《李二嫂改嫁》: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农村,年轻 *** 李二嫂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经常受恶婆婆“天不怕”的折磨。青年农民张小六在劳动生产中帮助她,她也在生活上照顾张小六。二人由此产生了爱情,却受到了旧习惯势力和婆婆的反对。“天不怕”和其族弟李七商定,趁张小六支前的时候,另行说媒, *** 李二嫂和张小六的爱情。李二嫂参加了妇救会和识字班,在妇女主任的帮助下,冲破了封建势力的束缚,同“天不怕”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终于和从前线立功回来的张小六结为恩爱夫妻。剧本通过李二嫂这一艺术形象,反映了在 *** 上翻身解放的农村妇女要求婚姻 *** 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妇女解放中所遇到的自身的思想斗争及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38、1951年山东省文联戏曲研究室首演。1954年山东省吕剧团上演。郎咸芬扮演李二嫂,杨瑞卿扮演张小六,王俊英扮演张大娘。郎咸芬的演唱,低回委婉,声情并茂。她根据人物 *** 格结合唱腔设计的舞蹈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李二嫂的思想感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该剧获 *** 颁发的全国戏曲剧本奖。1957年由长春 *** 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39、《补天》:讲述的是建国初期,为固土守边,二十万时代青年奔赴新疆建设 *** ,开发西部边疆,但是他们的婚姻却成了大问题。为此,国家紧急征调两万女兵入疆。于是八千山东姑娘踏上了西去的 *** 。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使这批从碧海蓝天下走来的山东姑娘所怀抱的梦想与现实发生了错位。《补天》以史诗剧的手法生动记述了发生在特定时空和特定环境下的一段真实历史故事。该剧表现了献身祖国边疆的青年们不屈的牺牲精神,弘扬了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谐之美。
40、《龙凤面》:讲的是继母陶氏乘丈夫出外经商,逼家院丁奎害死前妻子女梁子玉、梁赛金,兄妹二人闻讯逃走,又被猛虎冲散。几年后新科状元梁子玉下榻官驿,命四衙官献面。梁赛金为义父解忧,亲做家传龙凤面,才得兄妹团圆。
41、《借亲》:程孝金与一锭金订亲后都闻对方丑陋,程母便装病,要赵女一锭金过门探病。赵家怕露马脚,便借马大保之女金莲顶替,程家也找长工帮喜冒名。不料弄巧成拙,反倒促成帮喜与金莲的美事。
42、板式:四平、慢四平、快四平、反四平、二板、慢二板、反二板、二平、反二平、二六、反二六、六水、反流水、散板、反散板、尖板、摇板、回龙、娃娃腔(又名娃娃调)、凤阳歌等。
43、曲牌:曲牌多数来自“山东琴书”明清以来的民间小曲,娃娃腔、莲花落、罗江怨、叠断桥、呀二哟、靠山调、普地锦、想思、打茶文、乱弹、楼上楼、呀儿僧、上合调、迎春调、小上坟、慢凤阳歌、凤阳垛、打枣竿、阴阳句、(又名楼上楼)、后娘打孩子、大汉口、汉口垛、(又名上合调)、下合调、画扇面、丝罗扣等。
44、吹打曲牌:迎宾、送客、祝寿、摆宴、拜堂等曲牌。
45、乐器:四大件:坠琴(主弦)二胡、洋琴、三弦(现一般用琵琶)。其他:高胡、古筝、笛子、笙、竹笛、长笛、唢呐、海笛(小啦叭)、大提琴、电子琴、贝司等。
46、打击乐器:板鼓、板、堂鼓、定音鼓、大锣、小锣、汤锣、钹、荷叶钹、小钹、苏锣、木鱼、梆子、碰铃等。
47、锣鼓点:(也叫锣鼓经)一击锣、阴锣、四击头、大锣垛头、小锣垛头、叫头、回头、冲头、快冲头、收头、凤点头、帽儿头、住头、 *** 、长垂、慢长垂、快长垂、串垂、乱垂水底鱼、一封书、纽丝、滚头子、扑灯蛾、紧急风、、丝鞭、望家乡、崩登仓、八打仓、扎多衣等
48、行当:吕剧的行当比较简单:生行有:老生、小生、小生又分:穷生、(飘带生)、短打、武生等。
49、旦行:旦行也较简单,有:青衣、花旦、闺门旦、小花旦、武旦、老旦、彩旦、 *** 旦、泼辣旦
50、吕剧声腔艺术,有:大嗓、嗓小、二本嗓、真声、假声、真假声、云遮月、润(念YUEN)腔、行腔、拖腔、塌中、走调、跑调、不搭调、冒调、荒调、凉弦、走弦、跑弦、不复弦、强板、撤板、顶板、闪板、过板、俏板、丹田音、嘎调、平声、仄声、合辙、押韵、气息、换气、偷气、存气、气口等。
51、水衣子(也叫溻褂子):演员穿服装(戏装)以前,贴身穿的一种开大巾上衣,是保护戏装用的,一般是用棉白布做成,也有用油布做成,是为演员出汗保护戏装用的。
52、竹衣子:用细竹节穿而成的一种上衣,一般剧团没有,唱角用的,在胖袄外,为的是保护服装,一般为:蟒和道袍之用。
53、胖袄(垫肩):是生行演员,扮演古装戏时,为了体形的美观大方好看,穿的一种用棉花白布做成的上衣。
54、大袜子:是用白布做成的一种长筒袜子。
关于本次胜利之城吕剧之乡和吕剧《下陈州》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