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家常菜对联,以及美味佳肴对联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清明节对联赏析
1、王维赋诗重阳节,其中一句广为流传:“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有兄弟共登高的传统,王维兄弟分散,独在异乡,逢此佳节,自然伤情。这一清明节的联借用王维的诗句,别具神韵。想来重阳节思念的亲人,虽在异乡,犹有相见之时。至于清明节所思念者,无非物化的亲人,其心境的繁复曲折更甚前者数“倍”。
2、春社,祭名,祭祀土地,以祈丰收。周代用甲日,后世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清明既为春季第五个节气,距春社日自然不远。燕子归来,梨花凋落,即为此时的物候。上联用“春社”,为祭地之日,下联用“清明”,为祭祖之时,两者相对十分妥帖。上联用“来时”,下联用“落后”,来燕固有去日,梨花犹能重开,又将自然界的循环变化巧妙勾勒出来。着色清浅,意蕴幽远,对举工整,实为妙对。
3、清明为三月节,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节。寒食节有禁火的习俗。相传春秋时晋国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仕,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能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至清明时才另起“新火”。槐火,即用槐木取火。古时随季节变化,燃烧不同的木柴以防时疫。据汉代大学者郑玄研究,槐火为冬天所用。故而此联说“槐火换”。二分,一般指春分与秋分,此处指春分。春分乃清明前一个节气。杏花开时,约在春分前后,此联赋予杏花思想感情,以为它知晓春分的音讯。数目对数目,词组对词组,且平仄相调,对仗工稳。
4、联中用唐人岑参《逢入京使》诗句“相逢马上无纸笔,凭君一语报平安”,又用宋人宋祁《玉楼春》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后者历来为人赞赏,近人王国维曾有评语:“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由于其形容春意盎然如此之妙,以致“红杏闹春”几乎成为春联的家常菜。
5、“清风明月”中有“清”、“明”二字,以点明节令。
6、此联用古诗“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句。所谓杏花雨,乃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槐火用于冬日,到了春天,自然要更换。清明时节的雨沾衣不湿,推之应为杏花雨,杏花之繁茂也自可想见。文人撰联多有掉书袋的癖好,给走马观花的人设了栅栏,却为会心者添了无穷的乐趣。
7、《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这正是上联的出处。“冬节”指冬至,自冬至到寒食刚好一百零五天,所以寒食日又称“一百五日”。下联化习语“二十四番花信风”。花信风指应花期而来的风,由于风应花期,其来不误,故此得名。由小寒到谷雨(清明后一个节气)共八个节气,一百 *** ,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候,每候应一种花信。小寒节三信:梅花、山茶、水仙;大寒节三信:瑞香、兰花、山蠜;立春节三信:迎春、樱桃、望春;雨水节三信:菜花、杏花、李花;惊蛰节三信:桃花、棠棣、蔷薇;春风节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节三信:桐花、麦 *** 花;谷雨节三信:牡丹、酴醾、楝花。以上为二十四种花信风。楝花风毕恰是春季结束,所以下联说“花信风来廿四春”。“寒食雨”与“花信风”之对,“百五日”与“廿四春”之对,甚为工整。
8、榆火,从榆木所取之火。古人冬天用槐檀取火,春天则改用榆柳。此联用词简洁,由于涵括了寒食前后的变化,意思较为丰富,同时对仗工整,也算难得。
9、桃花粥是旧俗寒食节的食品。荠菜籽能榨油,可供油灯照明之用。且荠菜繁茂之时,恰在清明前后。是以“荠菜灯”对“桃花粥”,别有风趣。
10、瓯是一种器皿,一般为瓦器。黄金之瓯,自然无比坚固,常用以喻疆土之完固。“英雄”与“烈士”之对,“胆壮”与“心安”之匹,十分工整,且一张一弛,饶有趣味。
11、上下两联都出自唐白居易的诗。其《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野堂纪事》诗句“旧径开桃李,新池凿凤凰。只添丞相阁,不改午桥庄。远处尘埃少,闲中日月长。青山为外屏,绿野是前堂。引水多随势,栽松不趁行。年华玩风景,春事看农桑。花妒谢家妓,兰偷荀令香。游丝飘酒席,瀑布溅琴床。巢许终身稳,萧曹到老忙。 *** 落公便,进退处 *** 。”是为上联的出处。午桥,即是午桥庄,是唐裴度的别墅。白居易《卯饮酒》诗句“卯饮一杯眠一觉,世间何事不悠悠”,乃下联所自。卯饮,即晨饮。此联平仄严格相对,层次分明,乃佳对。
12、百六日,亦同百五日,谓寒食节。自冬至到寒食或为一百零五天,或为一百零六天,两说并存。杏酪,杏仁造的糊状物,即杏仁粥。榆羹,又称榆粥,乃用榆荚或榆皮煮的粥。《太平御览》引陆翙《邺中记》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可知古人曾有寒食备杏酪的习俗。
13、唐崔护《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 。”后人据此诗演成崔护和少女的恋爱故事。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博陵名士崔护进士落第,心魂落寞。逢清明节,他独往城南踏青,见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感口渴,遂叩门求饮。开门之人,竟为一妙龄佳丽。崔护一见倾心。次年清明,崔护旧地重游,却见院墙如故而人已渺然。他帐然若失,遂在门上题了此诗。于是,“人面桃花”就成为清明时节浪漫典故。上联暗指寒食,下联本寓清明,以人事故典牵引而出,一悯一怅,顿生千古幽思。
14、这也是一副寒食节所用对联。此联开头先点出“冷节”,“冷节”即寒食节,因要禁火而吃冷食。再以“榆火”描述春景,有些凄凉。下联则选取另一幅春季画面“前村闹杏花”,一个“闹”字,极为传神地写出了生活情趣。杏花 *** 的时节为春天,故以“ *** ”指春天。唐代李商隐《评事翁寄赐炀粥走笔为答》诗“粥香炀白 *** ,省对流莺坐绩篷。”语言简练,遣词准确,当是此联特点。“榆”“杏”之对,十分工稳。
二、5字食堂对联
1、橱烹味道佳,黑白定分明,客饱心满足,厨忙手不停。这五个字不仅精准描绘了五字食堂的烹饪精髓,还生动地展现了其烹饪技艺的精湛,以及用餐环境的独特氛围。这里,每一盘菜肴都精心烹制,追求完美,黑白分明的视觉效果,使用餐体验更加精致而不失简洁。每一位顾客都能在此享受到美味佳肴,满足味蕾的渴望,同时也能感受到厨师们精益求精的态度,他们不断探索创新,力求达到更高的烹饪境界。
2、五字食堂是一个集美味、享受与追求于一体的用餐场所。在这里,你不仅能够品尝到色香味俱佳的美食,还能感受到厨师们的用心和热情。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朋友小聚,这里都是理想的选择,让人们在这里流连忘返。五字食堂不仅仅是一个吃饭的地方,更是一个传递美食文化、分享快乐的空间。
3、走进五字食堂,仿佛进入了一个精致的艺术殿堂,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用心与匠心。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各式各样的美食,从清淡的家常菜到精致的创意料理,应有尽有。无论是传统风味,还是现代创新,都能在这里找到满意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五字食堂的厨师们始终以顾客满意为更高追求,他们不断学习和进步,只为提供更好的用餐体验。
4、五字食堂的用餐环境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餐厅的布局,还是装饰风格,都精心设计,力求为顾客营造一个舒适、愉悦的用餐氛围。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仿佛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让人可以静下心来享受美食,享受生活。五字食堂不仅仅是一个用餐的地方,更是一个让人们放松心情、享受美好时光的空间。
5、五字食堂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厨师的辛勤付出和顾客的支持。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和热情的服务,赢得了顾客的喜爱和口碑。在这里,每一位顾客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怀,享受到一顿美好的晚餐。五字食堂不仅仅是一个餐馆,更是一个传递幸福和温暖的地方。
6、五字食堂的成功之道在于其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和对顾客的真诚关怀。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最地道的美食,感受到最贴心的服务。无论是日常用餐,还是特别场合,五字食堂都是你理想的选择。在这里,每一位顾客都能享受到最纯粹的美食体验,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和关怀。
三、“重阳节”对联简析欣赏
1、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2、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3、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 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4、重阳节的习俗主要有:赏菊、登高、佩茱萸、簪菊花、放纸鹞、吃重阳糕、饮菊酒。
5、下联:三阳播彩,小阳喜叠重阳。
6、上联:九九芳辰,幸未遇满城风雨;
7、下联:三三佳节,好共登附郭云山。
8、上联:孟参军举止偏闲,九日快登高,眺望龙山,何虑狂飚吹落帽;
9、下联:陶处士 *** 不朽,三秋赋归隐,栖迟栗里,正逢佳节乐衔杯.
10、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我国《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11、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阴阳家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 *** 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风俗活动。
12、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13、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更大数,吃糕的“糕”与登高的“高”谐音相同,都有长久高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所以在 *** 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又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14、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咏重阳、登高咏菊的诗词佳作。明清以来对联兴盛,有关重阳节的名联佳对也层出不穷,成为这个古老节日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5、相传九月九日佩戴茱萸,饮菊花酒,可以使人长寿。据《西京杂记》载,汉初已有此风俗,若推溯其源,其来可能更久。至于重阳登高,据说始自东汉,为名术士费长房所传的重阳袪祟法门。此联并举重阳节的这两大习俗,简介精炼而意蕴完足,自是佳对。
16、黄花,指菊花。重阳有赏菊的传统,独乐不如众乐,人们自当与亲与友,推杯送盏,同此赏心乐事。这是秋花带给人的欢乐。秋叶似乎并不逊之,因为它能传达爱意。据传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举,偶临御沟,拾得红叶,叶上题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宣宗简放宫女,赐百官司吏,卢渥得一人,正为叶上题诗者。红叶对黄花,工稳之外,意味深长,令人击节赞叹。
17、三三,指三月三,魏晋以来又将此日视为“上巳节”,陌上踏青,曲水流觞,临水赋诗,是此日习俗。九九,即为九月九。三、九,皆为阳数。三月三,传说为王母开蟠桃会的日子;九月九,谐音“久久”,古人视之为吉利喜庆的日子。这自然与所谓“毒月恶日”的端午节有天壤之别,所以联中用“令节”、“芳辰”,实在是人们观念的真实写照,并非虚饰之辞。“三三”、“九九”,“令辰”、“芳节”,属小类工对。
18、凤岭,又名望楚山,在襄樊境内,西晋名臣刘弘与山简都曾于此处重阳宴赏。“龙山落冠”乃东晋人孟嘉的故事。孟嘉是东晋名臣桓温的`参军,为人温和雅正,颇受推重。某年重阳,桓温设宴,僚属共游龙山,孟嘉衣帽应风飘落而不自知。桓温命左右勿言,欲知其何以处之。待孟嘉如厕,命孙盛作嘲讽之文,并将文章与落帽同置于孟嘉坐处。孟嘉返还其处,见此文此帽,并无尴尬之容,笑索纸笔,作文答复,一挥而就,其辞甚优美。此则故事自然是在赞佩这位孟参军既风度翩然又才思敏捷。晋世多名士,山简与孟嘉也在其列,此联似乎颇钟情于其辈的风度。
19、上联颇有鉴湖女侠秋瑾名句“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意思,同时又可见“满城风雨近重阳”的况味(见后二联),总之无非说些惹人烦忧之事。下联反之,乃推杯送盏,及时行乐之意。一正一反,不惟重阳如此,一年三百六十日皆如此。
20、上联点化了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
21、上联是关于陶渊明的典故。陶氏九月九日无酒可饮,对菊遣怀时,见一白衣人翩然而至,乃王弘来送酒,遂把盏痛饮。下联是关于刘禹锡的典故。刘氏作《九日》诗,本想用“糕”字,由于五经之中并无此字,遂罢而不作。宋人宋祁曾作诗嘲之,其中有句云:“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另外,“糕”与“高”谐音,“题高”也可指重阳节登高赋诗之意。
22、上联事关孟嘉,下联事关王弘,前已言之。
23、上联言刘禹锡,前已言之。下联言庾亮。《世说新语·容止》载,庾亮镇守武昌,某秋夜气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楼咏诗。不久,庾氏飞屐而来。诸 *** 避之,庾氏徐徐答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
24、此联本为元代文学家马祖常的诗句。马氏《石田山居》八首之最末一首曰:“淮南穷僻地,先世有林庐。花曙鸣山鸟,芹春跃岸鱼。鼓琴仙度曲,种杏客传书。朋辈如相觅,休嗔礼法疏。”平仄相谐,对仗工稳,心绪清旷者多喜此联。
25、上联事关刘禹锡,前已言之。下联点化黄巢的《不第后赐菊》,其诗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 *** 。”此联妙在两个字:“孰”与“徒”。一“孰”字尽显了满腔豪气,当仁不让的情怀隐然可见。至于“徒”字则讥讽了浮华虚饰之徒。两联对仗工稳,意绪相反相成,颇为不易。
2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句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上联用之。下联用著名的“一句诗”:满城风雨近重阳。据惠洪《冷斋夜话》载,北宋潘大临工于诗,贫甚。临川谢逸致书问:“近新作诗否?”大临答云:“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来,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此事想来不禁令人唏嘘。
27、下联用 *** 《采桑子》词,其词云:“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 *** ,胜似 *** ,寥廓江天 *** 霜。”
28、据传此为钦天监曾用楹联,其旨在占物候。此联的意思如下:如果夏至恰为酉日,则三伏酷热;若重阳适为戊日,则冬天无雨雪。用物占 *** ,别有一番新意,且对仗十分工整,乃佳对。
29、靖节是陶渊明的谥号。孟生,即孟嘉。由于陶渊明喜菊,归隐时正在秋季,且重阳有“白衣送酒”的故事,是以陶氏成了重阳对联中的家常菜。“孟嘉落帽”之事,也在重阳发生,故而讲求用典的文人,也多未曾放过他。故而以陶孟二人为主料的对联众多,一般是“大同”而“小异”。
30、此联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
31、重阳节又名老人节。菊花酒,此酒有延寿的作用。是以“菊花酒”对“老年节”,合于情理。
32、参军,还是那位孟嘉孟参军。乌帽,依然是孟嘉的帽子。白衣,谓王弘;处士,谓陶渊明。不论“凌风”落帽,还是重阳“送酒”,“举止”都绝对“ *** ”。虽然又是以陶孟二人为主角的对联,长处在于简洁凝练,节奏明快。
33、上联依然出自“满城风雨近重阳”。“败兴”的绝非“风雨”,而是催租客。诗情虽浓,无奈囊中空虚,可悲可叹!
34、王勃《滕王阁序》云:“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盖其文作于秋,此联遂用之。下联用曲江宴会的典故。盖唐时考中的进士,放榜后大宴于曲江亭,谓之曲江会。宋人延袭此传统,称闻喜宴。此处泛用此举于秋闱告捷者。明清科举时,乡试在仲秋,称为秋诗,放榜近于重阳,故此联用之。此联对举凝练简洁,铿锵有声,实属佳对。
35、射,六艺之一。《礼记·月令》曰;“是月(季秋)也,天子乃教于田猎。”由于其发生于九月,故而上联用之。至于读经多在农闲之时,秋收之后良佳。天高地爽,形容秋日气温之清爽。上联紧切季秋。下联专写重阳节。一大一小,对仗工整。
36、孟参军举止偏闲,九日快登高,眺望龙山,何虑狂飚吹落帽;
37、陶处士 *** 不朽,三秋赋归隐,栖迟栗里,正逢佳节乐衔杯。
38、三秋,指秋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作于秋日,故下联曰“三秋赋归隐”。栗里,陶渊明的居处。其余相关典故,前已言之。此长联也是就陶孟二人翻新花样的对联。由于其“长”,所以比较起“短”联,更能铺成的开,意绪写得能更清晰明白,感情也能表现得更酣畅淋漓。当然长联比起短联来,平仄对仗上更费工夫,好在此联对仗十分协调,颇为不易。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