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文化艺术之乡 漳州特色文化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5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漳州文化艺术之乡,漳州特色文化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漳州的孔子庙有什么历史
  2. 漳州哪里有涉及历史文化
  3. 漳州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

一、漳州的孔子庙有什么历史

1、福建漳州平和九峰原来的确有孔子庙,据说是仿山东曲阜孔府建造的。

2、可惜这里的孔子庙在近现代历史上屡遭严重 *** 。

3、孔子庙旧址已是一所高级中学,在校园内还可看见原来的孔子庙址上仅存的两座完整 *** 较好建筑,石雕石刻的利用情况和二堆堆存起来的石雕石刻等遗留物。

4、 *** 分类:国家地理城市城镇文化

5、漳州文庙位于市区修文西路,是我国四大孔庙之一,也是漳州城内更大的古建筑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历史上,朱熹、郑成功、黄道周都曾到此庙祭祀孔子;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孔子后裔避兵入漳,居住于此,其子孙世代相传住于庙内直至明正德年间

7、中文名:漳州文庙别称:漳州文庙

8、所属地区:中国福建下辖地区:漳州市

9、建立时间:宋庆历四年(1044年)。

10、地理位置:位于漳州市区修文西路,是我国四大孔庙之一,也是漳州城内更大的古建筑群友好城市:泉州市

11、著名景点:棂星门、戟门、东西两庑、大成殿 *** 区码:0596

12、漳州文庙位于市区修文西路,是我国四大孔庙之一,也是漳州城内更大的古建筑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历史上,朱熹、郑成功、黄道周都曾到此庙祭祀孔子;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孔子后裔避兵入漳,居住于此,其子孙世代相传住于庙内直至明正德年间。

14、漳州文庙现存占地面积15000平方,建筑面积2600平方,,有仪门、戟门、丹墀、月台、大成殿,两旁为东西两庑及敬一亭等。

15、漳州文庙坐北朝南,现有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

16、原有古代建筑物,如明伦堂、泮池、棂星门等已毁,现大门以内中轴线上依次为戟门、丹墀、月台、大成殿,两旁为东西两庑及敬一亭等。

17、东西两庑面阔各八间,进深各二间。

18、大成殿为明代木结构建筑,建于石台座上,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前一间为廊),重檐歇山顶。

19、其中:构架前檐六根廊柱为浮雕石蟠龙柱,鼓型石柱础。

20、其檐柱及金柱皆为花岗石圆柱,覆盆式柱础。

21、前廊东西梢间及后檐均用三步梁承托下檐屋面,前后老檐柱与金柱间施三步廊,内金柱间置七架梁,天花板上草架均为穿斗式。

22、两山金柱、脊中柱柱脚均落在上檐东西面柱头科齐心斗上,柱两侧开榫与柱头枋相连,继承早期“ *** 柱造”做法。

23、斗拱各柱头科、平身科均承袭早期特征。

24、前后老檐柱、内金柱、次间脊中柱均施柱头科。

25、明次间前后上檐各施平身科二攒,老檐角柱与山面金柱间分别施平身科二攒,山面金柱与中柱间各施平身科一攒。

26、外檐平身科(按宋法式)为五铺作出单杪下昂(耍头作下昂状),里转五铺作出单杪偷心造。

27、殿内平身科为五铺作出单杪单上昂偷心造(耍头作上昂状)。

28、屋面椽条上铺望砖,筒瓦、板瓦、正脊、垂脊、围脊、饯脊为砖瓦混砌,石灰砂浆面层,各脊侧面雕塑花鸟、卷草等装饰,正脊两端为燕尾状。

29、殿正面老檐柱之间置隔扇门,明间六扇,次间、梢间各四扇,隔心近似“一马 *** ”做法,后檐墙明间设实榻门,东西次、梢间各开方窗

30、墙体、地面墙裙为条石砌筑,上部墙体为砖砌,墙抹白灰砂浆,外面刷土朱色,内刷白色。

31、月台栏杆在2000年维修时依闽南明代石栏杆设置而恢复原状。

32、彩绘、油饰明间脊桁、天花板及额枋、木雕构件、露明椽条均有彩绘。

33、其他木构架及斗拱、桁条、外檐装修均为土朱色油饰。

34、 1999年10月,中国文物研究所专家对大成殿彩绘进行非油饰 *** 的科学加固。

35、大成殿建筑结构特殊,梁架承袭旧制,较完整地保留了闽南古代木结构建筑特点,并融入北方建筑风格。

36、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东南沿海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37、 2000年对大成殿的维修,严格按照古建筑修缮原则,采用抽梁换柱法,梁柱蚁蛀蚀空或外部糟朽均采取填心、包心法进行维修,达到“修旧如旧”,是一座健康、整洁,保持着高龄状态的古建筑。

38、 2001年5月,漳州文庙大成殿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志 *** 载: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

40、按宋代 *** ,孔庙与官学(亦称学宫)并建一处,这个 *** 一直延续至清代。

41、宋政和二年(1112)文庙与官学移于州左。

42、后因漳州历年科举中式锐减,绍兴九年(1139),知州李弥逊应诸生之请复故址。

43、当时建置有棂星门、仪门、戟门、大成殿、东西两庑、泮池和讲堂、十斋等。

44、在封建时代,出于忠君尊孔和科举取士的需要,官员对文庙和学宫都给予充分的重视。

45、如宋绍熙元年(1190),朱熹知漳州事,“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正其义”,在州学创宾贤斋,延请郡士黄樵仲、施允焘、石洪庆、李唐咨、林易简、陈淳、杨士训及永嘉徐寓等八人于学;又创受成斋以教养武生。

46、他奏乞褒录,为直言忤秦桧而被贬死容州的漳浦高登立祠于学宫。

47、议定以太学之制扩大斋舍规模,因离任未果。

48、以后又于宋嘉定十六年(1223)知州郑(左日右方)和元代延(左衣右右)三年(1316),总管张泉逸、教授高元子再次重修,建置有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杏坛、明伦堂、书楼以及泮池等。

49、元天历二年(1329),达鲁花赤纳儿占伯重修。

50、明成化十五年(1479)漳城洪灾,文庙倾坏, *** (1482)知府姜谅更新之。

51、同时,请同年进士李东阳(弘治八年任文渊阁大学士)撰写《漳州府进士题名录》。

52、隆庆四年(1570),飓风坏屋瓦,知府罗青霄重修。

53、清乾隆八年(1743),巡道王廷诤、知府张廷球、周岱重修。

54、据现存石刻碑记所及,尚有明正统十年(1445)陈祚,明成化三年(1467),明崇祯八年(1635)曹荃,清康熙五年(1666)郑燠, *** 十四年(1 *** 5) *** , *** 二十五年(1936)蒋鼎文等六次重修。

55、明清以来还有多次对明伦堂、大成殿以及丽藻池、两庑等处的修建。

56、据清光绪《漳州府志》卷首府学图,文庙仍依宋制“左庙右学”。

57、文庙前道路的左右建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牌坊、大门左边立有一石碑,镌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字样。

58、进内就是棂星门、戟门、东西两庑、大成殿。

59、右边府学部分建有训导署、启圣祠、明伦堂、教谕署、名宦祠、乡贤祠、土地祠、闵公祠、泮池、游圣之门以及学舍;府学大门内,悬挂“海滨邹鲁”匾额的应为经阁。

60、 *** 期间,文庙被占为 *** 营房,也曾做为 *** 局。

61、 1988年列为漳州市之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2、 1991年,市***对戟门、两庑进行维修。

63、 199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 1999年12月,根据国家 *** 批准的维修设计方案,市***聘请中国文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为指导,历时一年完成对大成殿的维修,

65、漳州,中国东南沿海的历史文化名城。

66、一千四百年的岁月积淀让这座古城涵养了博大的胸怀, *** 、建筑、艺术等各种文化在这块土地得到了深远的发展。

67、唐垂拱二年(西元686年) *** 光开漳建府,此后传统文化在漳州得到了繁盛;近代以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文化也在漳州留下了烙印。

68、在这个中西文化交相辉映的宝地, *** 艺术成为了民俗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69、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儒学并不是一个西方意义的 *** ,但儒学仍是一个汉语语境与汉文化体系下的 *** 。

70、儒家学说作为中华文化几 *** 来的正统思想,在漳州自然也是扎根很深的。

71、其建筑中最有价值的便是地处修文西路的漳州文庙。

72、漳州文庙历史悠久且意义重大,始建于宋庆历四年(西元1044年),儒学大家朱熹曾在此讲学,民族英雄郑成功也曾在此祭孔。

73、南宋建炎年间(西元1127至1130年),孔子裔孙孔任率家人避兵入漳,相传子孙世代皆居住于文庙直至明代。

74、漳州文庙坐北朝南,有着典型的儒学思想。

75、早在原始时期,中华先民为了采光与避寒,就按坐北朝南的方向建筑房屋。

76、尔后的风水学、伦理学也一致认为,坐北朝南乃是建筑的正统。

77、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坐北朝南容易让人产生认同感与崇拜心理,深深加大了 *** 建筑的威严。

78、门前左右两方分别立着刻有“道观古今”“德配天地”的木质牌坊,气势宏伟地守护着漳州文庙的神圣与庄严。

79、木质牌坊的古朴,散发着儒家学说的亲民气息;宏伟高大的牌坊,让民众心生敬仰。

80、像世界闻名的南 *** 庙等许多文庙一样,漳州文庙也有着同样字样的一对牌坊,可见其在建筑上的典型 *** 与 *** *** 。

81、文庙建筑主体大成殿具有保留了早期闽南建筑特征,同时也融入了北方风格,营造法式特征十分明显。

82、兼容并包的理念让文庙呈现出艺术上的多元与交融。

83、殿内保存着大量宋、明遗迹,整个建筑袭旧制,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84、闽南建筑著名的红砖红瓦,也让文庙吐露着十足的本土气息。

85、大成殿伫立的孔子雕像,仁爱的神情充满了儒学关怀。

86、“仁”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也是一个哲学范畴,意即人与人之间应该构建的一种和谐关系。

87、前来文庙祭孔的民众,多半也是怀着这种儒学的人文关怀而来。

88、雕像与建筑的完美契合,让文庙多增了一份艺术韵味。

*** 、 *** 以艺术的方式隐含地渗透在建筑之中,让民众不自觉地融入到相应的 *** 体系,这便是漳州文庙建筑艺术的成功之处。

90、漳州文庙历经900年沧桑,屡废屡兴,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漳州大地上源远流长,成为漳州这 *** 家历史文化名城的 *** *** 建筑。

91、漳州文庙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历史文物价值,是漳州文化发展史重要的实证物。

*** 、大成殿内部结构和细部装饰据专家考评均为宋代遗物,是研究宋代文庙建筑的珍贵实例,反映了当时闽南一带较高的石雕刻技术和建筑技术水平。

二、漳州哪里有涉及历史文化

漳州(含各县)有涉及历史文化的地方如下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曹岩寺:曹岩寺遗址 [平和县文峰镇前埔东2公里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寺于宝历三年(827)始建,清末毁。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现可见三进殿堂基址,第二进面阔32米。

赤草埔陶窑遗址:赤草埔陶窑址 [平和县九峰镇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山兜窑址:山兜瓷窑址 [平和县文峰镇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九昆船山遗址:九昆船山遗址 [平和县南胜镇龙心村北1.5公里青铜时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瓦窑岗遗址:瓦窑岗遗址 [平和县长乐乡联三村西北500 *** 铜时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牛头城遗址:牛头城址 [平和县小溪镇县 *** 校内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城墙残长23米,高4米,宽1.5米。城门门额上有一青石匾,刻“尊畴拱极”。两侧各刻张渊源诗句:“元世来作避秦人,祖居云雯成故迹。明时得逢建武日,旧居*42溪肇新营”。

官峰窑:官峰瓷窑址 [平和县霞寨镇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崇福堂:又名罗寨庵,在平和九峰复兴村。祀晋 *** 、谢玄。

东门头牌楼:位于平和九峰东门城隍庙口。明隆庆元年(1567年)为表南京东城兵马指挥司曾璋之父曾宗龄、母张氏的功德而立。

贞烈坊:位于平和九峰下北村顶仓东向。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为儒士杨旺未婚妻廖心娘立。

榜眼府:在平和霞寨钟腾村。系清乾隆武榜眼黄国梁宗祠府宅。

黄梧宗祠:在平和国强霄岭村。为黄氏宗祠,清康熙五年(1666年)黄梧建。

厥宁寨:又名丰作厥宁寨,俗称,寨仔。在平和芦海芦峰村。乃由圆楼与楼包组成的,平面呈五大圆圈、总直径100多米的生土民居建筑。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林氏大宗:林氏大宗祠 [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林氏家庙,是辛亥 *** “ *** 运动”闽南军司令林祖密的宗祠。清顺治年间(1 *** 4-1661)建。

吴凤宗祠:吴凤宗祠 [平和县大溪镇壶嗣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追来堂:杨厝追来堂 [平和县九峰镇杨厝坪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宗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建,历朝有重修。

威惠庙:威惠庙 [平和县九峰镇东门外城东村明、清县文物保护单位]

宋建炎四年(1127)始建。祀陈圣王( *** 光)。庙占地面积474平方米。建筑分两组,以南北座向相对而成。始建开基庙,坐北向南,前殿已毁,现存建筑面积120方,土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分前门,厢房,正堂。正堂为歇山顶。空间开阔明敞。枋、斗拱朴素无华。出昂头,均保存宋元风格。

高隐寺:高隐寺 [平和县大溪镇赤安村高隐自然村明、清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中期始建。祀观音。寺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分前门,走廊,佛堂。主建两侧为厢房。前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祀弥陀。走廊硬山顶。佛堂依山而建,双层阁楼,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走廊左侧立康熙甲寅年(1674)碑1通。

何氏节孝坊:何氏节孝坊 [平和县坂仔镇东古洋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为旌表员生遗孀何氏守节育儿而建。

*** 大宗(包括义祠): *** 大宗 [平和县九峰镇城东村县后山明、清县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宗祠。明正德年间(1505-1507)始建

曾氏家庙:曾氏家庙 [平和县九峰镇平和二中大门左侧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元年(1573)始建,历代重修

中湖宗祠:中湖宗祠 [平和县九峰镇大洋坡明、清县文物保护单位]

碧水岩:碧水岩 [平和县芦溪镇东200米路口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土地 *** 时期,红四团以此为驻地和活动地点。

蔡氏大宗:蔡氏宗祠 [平和县小溪镇坑里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济阳堂:济阳堂( *** 家庙) [平和县大溪镇江寨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心田宫(包括赖氏家庙):心田宫 [平和县坂仔镇心田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赖氏家庙 [心田宫东南向100米清代]

新寨庙:新寨庙 [平和县霞寨镇建筑村城自然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庄氏大宗:庄氏宗祠 [平和县五寨乡中溪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总兵府(及诰封亭):总兵府 [平和县大溪镇店前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距庙西北向200米圩内,有“诰封亭”,六角。砖石结构。亭内立碑6通,记述康熙十三年(1674),陈升随康亲王率兵进 *** 平定三藩乱的功绩。

“卧龙洞”等摩崖石刻:卧龙洞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黄井村三平寺外古道下宋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管埔山摩崖石刻:管埔山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前埔村宋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于路口山石上,刻有楷书“小龙湫”三字,字径0.33米。落款炎“微垒居士”,字径0.07米。据林氏族谱记“微垒居士”为南宋一不知姓名的隐士之号。

树坑村摩崖石刻:树坑村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树坑村东南200米的山崖上宋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竖刻行书:“望瀑”,每字高0.32米,宽0.18米。落款刻:“汝州”,每字约0.08米。据林氏族谱记述,系南宋隐士“微垒居士”所书。

水口摩崖石刻“漳南佛国”:水口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黄井村后溪水口宋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巨石上刻楷书“漳南佛国,龙泉胜境,南无 *** ”字径1米多。

方头墩摩崖石刻:方头墩摩崖石刻 [平和县长乐乡乐北下村方头墩水口道内向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公园石雕:石雕 [平和县小溪镇中山公园内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记俞大猷摩崖石刻:俞大猷记事题刻 [平和县九峰镇塔山六角亭后50米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石刻,字幅高5米、宽3米。全文“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戍孟夏拾捌日,漳浦道佥事全制都督俞大猷,都师谢敕,帅师由此进征饶平逆贼张琏等,首从就擒戳,次月尽班师”。记述俞大猷、谢敕征讨并擒获张琏的史实。

平和县鼎建王文成祠碑:原在平和九峰水轮机厂,祠己圮,一方明代石碑,现由平和博物馆收藏。碑长2、62米、宽1、01米、厚0、12米,为明翰林院编修、国史实录文林郎黄道周撰拜书,碑记王文成(王守仁)先生建置平和县的经过及颂王文成的功德。

水尾潭摩崖石刻:水尾潭摩崖石刻 [平和县长乐乡秀峰村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刻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在水尾潭一块约1平方米的崖石上。行楷共18字。为“军还军,民还民。成化丁酉年正月二日家齐示”。每字0.1米见方。字迹清晰,书者不详。

后溪村口东岸界牌、摩崖石刻:后溪村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黄井村后溪东1公里处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坪乡农民协会旧址:上坪农民协会旧址 [平和县九峰镇积垒村一坪 1 *** 6年县文物保护单位]

1 *** 6年, *** *** 员朱积垒在此开展 *** 活动,建立 *** 组织,成立了平和县之一个农民协会。

旧址上坪村朱氏宗祠,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砖木结构。墙上保存有农民协会书写的“二五减租”、“士兵不打士兵”等标语。

红三团团部遗址:红三团旧址 [平和县国强乡 *** 院内 1936年县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11月,红三团闽和南特委在此召开过六次重要会议,讨论有关“ *** 合作、共同 *** ”和红三团赴漳浦县整编等事宜。

旧址陈氏宗祠,元至元六年(1340)始建,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坐北向南。现存仅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

红三团北上集中处:红三团北上 *** 集结地 [平和县小溪镇中山公园 1938年县文物保护单位]

1938年2月,闽南各路 *** 武装在此集结、整编为 *** 第四团,北上 *** 。集结地为平和县中山公园,占地面积600平方米。

特委机关: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寨乡东南方红仔山,红仔山亦称“红军洞”,1932年邓子恢受 *** 委派在此组建“闽南”特委,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团主要驻地。

焦山窑: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胜镇东向15公里欧寮村,

三坪寺院: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始建于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由禅宗高僧杨义中创建。由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塔殿组成,重檐歇山顶。现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

三平寺附属文物众多,碑刻有明代著名书法家李宓重刻的唐王讽撰文之《三平广济 *** 行录》碑,以及清康熙一等海澄公黄梧、清乾隆朝宰相蔡新等名人贤士的重修碑刻等。

三平寺作为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佛寺建筑,其影响力远远超越国界。现在海外供奉三平祖师的寺庙已近百处,遍布海外华人聚居地,仅 *** 宝岛就达20多处,是联结海外侨民情感的重要纽带。

三平寺还是我国新 *** *** 时期的重要 *** 根据地之一。1935年7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团和第九团会师三平院,成立苏维埃 *** ,建立闽南特委,使三平寺成为当时闽西南 *** *** 的中心。

慈惠宫: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山格镇山格村米市街,始建明晚期,历清、 *** 及19 *** 年重修。原供奉南海观音,嘉靖后,为悼念明末民族英雄戚继光,于正殿右侧设戚及部将神位。建筑总面积近18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石、砖、木结构。前进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屋脊装饰繁丽,显出较高工艺水平。后进为单檐悬山式屋顶,屋顶脊贴式瓷构件。主体建筑主体建筑由前厅(拜亭)、回廊、正殿组成。明间正殿悬挂明末著名书法家黄道周题咏“白云深处”匾额。

琯溪大庙: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小溪镇民政八一服务社后,始建明末清初,座向西北。供奉 *** 光。庙前门及走廊已毁,现存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面积150平方米。建筑结构为抬梁式硬山顶。

侯山宫(侯山玉壁等石刻):县文物保护单位。

萃文堂: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九峰镇水门巷,始建于明嘉靖丁酉年(1537),清各朝重修

八卦井: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碧楼前,据传,,该井始建于明代。井呈八角形,无井圈,外沿宽4米,井口宽1.95米,深3米。井壁底部为基石,上部为鹅卵石所砌;井面用精细花岗岩条石,以八卦图格局铺砌,八卦井 *** 原用高1米条石,环竖一周作为护栏,供取水人搁置扁担或杂物。今井沿条石上面尚遗存护栏方形、圆形石孔和部分雕刻。该井泉水旺盛,大旱不枯,清爽甘甜,是黄田村族人主要饮用水之源。(据族人说,明万历二 *** (1600)八月,八卦井泉水突然猛溢,水漫井面,维持一天,隔天发生大 *** ,时县城东墙震塌十多丈(查:与史实吻合)。族人称奇,敬为神井。

林氏宗祠: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安厚镇龙头村。始建于明嘉靖乙未年(1535)。

松溪岩: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霞寨镇彭林村,始建嘉靖十九年(1540),庙座向东南,清各朝均有重修,保存完好。祀观音菩萨。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依次为前门楼、天井、两侧为厢殿,砖木结构,抬梁式硬山顶。正殿明间尚保存一对明嘉靖十九年梭形石柱,庙前右侧一巨石完好保存唐代 *** 光平闽时,曾于此岩扎防,石上刻“扎营地——松溪慈恩”“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字迹清晰可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惜纸塔及白石庵: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九峰镇平和县东门白石岩,始建明正德十四年(1519),现存为光绪己未年( *** 5)重建,青砖砌叠而成,呈六角形制七层空心砖塔。平和文庙落成后,为 *** 科举乡试废弃文章字纸,特选县衙东北白石岩,建此砖塔,体现“尊孔重儒”“惜字如金”。

白石庵为惜纸塔附属文物,位于惜纸塔东北向200米白石岩下,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米,平面呈长方形,并排开列,为人字架七檩穿斗式结构。梁架简朴无华,供奉南海观音,风景优美,是旅游、避暑好胜地。

孝经堂(福田家庙):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九峰镇福田村溪背自然村,始建明末清初(——1 *** 4年),历康熙、嘉庆重修,砖木结构。

孝思堂: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崎岭乡诗坑村,始建清初(1 *** 4-1661),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布局依次为前门厅、天井、两侧卷棚走廊、正堂布局。抬梁式歇山顶,木作梁架用材硕大,瓜拱木雕精美,整座建筑保存完好。门前一对“喜鹊荷花”抱鼓精细石刻及堂内完好的梭形柱,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衍庆楼: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下楼,建于清乾隆,属圆形生土楼,外墙生土,内为青砖的土木结构,楼高三层。八开间,二进单元式。直径23米,面积615平方米。各单元均三进结构,以前门、天井、厅堂组成,具有较强的私密 *** 和家庭 *** 。在各单元二、三层朝内院的窗外,挑出窄小的走廊,户户相连。既利于各户的凉晒,亦可作为内廊环全楼各单元走动。衍庆楼小巧玲珑,保存完整,对研究福建土楼有较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万宝山贝丘遗址:万宝山遗址 [龙海市榜山镇 *** 、西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 *** 平方米,断面上有贝壳堆积及少量的石器,陶器残件。采集有石锛、石斧、石凿、 *** 和夹砂灰陶片、夹砂红陶片等。陶片纹饰有方格纹、绳纹、曲折纹、叶脉纹等,可辨器形有豆、罐。西汉遗物有乳丁纹板瓦等。

枕头山古遗址:枕头山遗址 [龙海市九湖镇青铜时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清理出墓1座。出土和采集有 *** 、锛石、石凿、石斧、石铲、石矛、石镞,网坠和夹砂灰陶片、灰硬陶片、釉陶片等。陶片纹饰有竖篮纹、斜方格纹、绳纹、乳钉纹、弦纹等,可辨器形有大口尊、圈足尊、豆、平底罐、高领罐、浅盘、盆等。

月港遗址:月港遗址 [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明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原为龙溪县八都、九都地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在此设置海澄县。因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如偃月,故名月港。景泰四年(1453)月港贸易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交通贸易中心。现尚存码头七处。

白云岩:位于龙海颜厝洪坂村东南的白云山北面,系唐虔诚禅师卓锡处。这里依山递高存有三座古建筑:前为百草亭,乃南宋末年为纪念朱熹而建

浒茂东门 *** :浒茂东门 *** 遗址 [龙海市紫泥镇城内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成功枪城遗址:位于龙海港尾石坑村西侧临海的山岗上,与鼓浪屿、圭屿鼎足而立。

枪城为郑成功镇守厦门时的重要 *** 据点。清顺治九年(1652年)建,城墙依山用三合土筑成,总面积2540平方米、东西宽42米、南北长68米、在高1·2米处放置枪眼。

现残存四周围墙,残高1·95米、厚1·2米。

海澄文庙:海澄文庙 [龙海市海澄镇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隆庆元年(1567)郡守唐九德建。

南炮台:在龙海港尾石坑村东侧的屿仔尾镜台山上,与厦门胡里山炮台南北对峙,扼守海口,有“天南锁钥”之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闽浙总督邓廷祯为配合林则徐禁烟,加强战备而建。光绪十七年( *** 1年)扩建。1840年8月24日,英舰追逐中国商船,南炮台炮火打退了英舰。1937年9月3日,日舰向我挑衅,南炮台打响了闽南 *** 之一炮,日舰“若竹号”中炮沉没。炮台平面呈椭圆形,周长约240米,围墙高6米(滨海处高20米)、厚1·5米,以夯土及条石混合建筑,设女墙、垛口、枪眼,内置兵舍、濠沟、 *** 库、练兵场。炮台配德制克虏伯主炮1门、副炮3门。今已在炮台墙内东北侧发现石构炮座2处、副炮1门,墙外发现“播荡烟尘”石匾1块。炮座直径各为12米,座距8米。炮长3米,炮口内径0·20米,外径0·38米,后径0·60米。

晏海楼:位于龙海海澄镇人民路中段东侧。明万历十年(1582年)邑令瞿寅创建,是屹立于古月港的军事了望台,原为二层砖木结构,用八柱架梁筑成八角形,故又称八卦楼。

岱仙岩康长史祠:俗称仙祖庙,位于龙海九湖圆山琵琶坂。祀道士、医家康长史。始建于唐

高美亭石古井:高美亭井 [龙海市榜山镇普边村泗州 *** 庙前院南宋市文物保护单位]

柯坑石古井:柯坑井 [龙海市榜山镇柯坑村南宋市文物保护单位]

壶屿石桥:在龙海角美桥头村,建于元。《凤山岳庙:凤山岳庙 [龙海市岳岭山上榜山镇与海澄镇交界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园雨露奕世恩光石碑坊:在龙海角美东美村南园。石仿木结构,三门四柱,坊柱顶端置青石圆雕石狮4只。正匾两面分镌“南园雨露”、“奕世恩光”。其下是诰布,上刻“林文亡命以子廷兰奉政大夫湖广黄州府同知初任秩满敕赠文林郎广东肇庆府推官二任秩满诰赠奉直大夫广东琼州府万州知州”等字。正楼横梁还刻有“大明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仲秋吉旦立”等字。

清宝殿:位于龙海角美流传村东,供奉神农。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有明、清时期的题刻、斗拱、木雕、石雕和柱础等构件。殿为三开间三进,中有二天井。正殿单檐歇山顶。

西昆慈济宫:俗称西门庵,在龙海角美石美村西门,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宫内有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碑记。宫坐东北朝西南,面积297·75平方米,三开间二进。宫内还存有明海防馆遗存的“那侯施公重修石美城新设海防馆镇记”、“邑侯徐公修城设馆功德碑”等石碑断决。

紫云岩寺及摩崖石刻:位于龙海石码高坑村卿山上。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吕滨溪曾隐居岩内读书,后中解元,于是出资重修塑三宝佛金身并题额“紫云岩”。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今尚存清康熙、光绪及1948年的碑记和历代摩崖题刻多处。

龙鹫堂:龙鹫堂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道光、同治年间均有修葺。堂占地面积 *** 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保存有元代柱础2个,凸雕云鹤、蝙蝠纹饰石柱2根,清代青岩雕蟠龙石柱2根、石狮1对、麒麟1对,重修碑记3通。

龙应殿:龙应殿 [龙海市榜山镇上苑文苑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庙(角美镇流传):流传村三元庙 [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庙(角美镇玉江):玉江村三元庙 [龙海市角美镇玉江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翼晋宫、杨氏牌坊:翼晋官 [龙海市榜山镇平宁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应寺:龙应寺 [龙海市东园镇过田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万安楼:万安楼 [龙海市程溪镇人家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嘉庆七年(1802)建。楼平面呈圆形,直径25米,高16米,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四层,底层用花岗岩块石砌成,二层以上生土夯筑。每层8间,门厅与楼梯同一开间,最上层设有阁楼。楼层内侧有可环绕的通廊。二、三层外向叠长方形小窗。楼开一大门置二重门框,外框用长方形石砌成,内框拱券形门。楼坐东北向西南,双向坡顶。楼 *** 圈出天井,天井有一六角形石砌井,井壁块石砌成,井四周用鹅卵石铺成。门上匾“万安楼”三字。

圆明庵:圆明庵 [龙海市榜山镇崇福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太武山摩崖石刻:位于龙海隆教乡黄坑村。南太武山东与金门岛的北太武山隔海相望,北与厦门岛的五老峰隔海对峙,海拔562米。摩崖石刻有30多处,名胜古迹24处。

邺山讲堂摩崖石刻:邺山讲堂摩崖石刻 [龙海市榜山镇长州村九龙江北溪西岸明、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邺山讲堂是明末黄道周讲学处,著名学府。现讲堂已毁。周围 *** 上刻有黄道周书“蓬莱峡”(字径0.6米)、“芙蓉峡”(字径1.3米)、“鸟道不绝风云涌”(字径0.3米)、“墨池”和“游磬”(字径0.6米)。还有龙溪人、乾隆(龙辰1748年)进士黄宽题“黄岩洞”、“静如太古”。黄可润题“得珠”、“冠峰”、“蕉叶”等。

靖海将军施琅功德碑:位于龙海石码龙海桥琵琶街90号居民家中。原建有碑亭,后废。现碑尚存,碑高3·2米,宽1·2米,厚0·8米。碑额上方正中刻“皇清”二字,两旁为二龙夺珠和鹤鸟图案,四周饰以花框,正文记载靖海将军施琅平台功绩,系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立。

施琅(1621—1696)晋江人,字尊侯,号琢公,初为郑芝龙部将,清顺治间随芝龙投诚,授同安副将,康熙间擢水师提督,统兵平 *** ,荡平海寇以功封靖海侯。

许提督碑亭:位于龙海港尾亭仔岭下。清雍正年间为许良彬建。亭为四方形,重檐堆脊顶石结构,亭高4·5米,宽2·86米。亭上横额有“钦赐祭葬”题刻,亭中竖一高3·03米、宽1·46米的石碑,碑上方刻篆书“皇清”二字,碑文为“太子少保光禄大夫提督,福建全省水师等地方军务,统辖台、澎水陆官兵事务,带纪录二次,赐谥壮毅文斋许先生暨元配景封一品夫人、恭懿李太君神道”。

许良彬,字质卿,龙海东园人。自幼研读孙、吴兵法,后以知州改武秩,特授烽火门参将,升至厦门水师提督。诰授荣禄大夫左都督,加赠太子少保,卒谥壮毅,赐全祭葬,晋赠光禄大夫。钦赐祭葬于漳浦亭埕村。

红军洞:樵坑山红军洞 [龙海市程溪镇白云村 1931年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占春故居:王占春故居 [龙海市九湖镇邹塘村 1905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占春(1905-1932)九湖镇邹塘村人, *** *** 员,闽南 *** 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1932年6月12日,在漳浦县尫仔石山战斗中牺牲,时年27岁。

王占春创办夜校校址:南坑夜校旧址 [龙海市程溪镇南坑村 1 *** 7年市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为祠堂,面积200平方米,砖木结构,悬山顶。有庭院,正中是大厅,两边为厢房。

红军游击队队部:在龙海市东泗乡卓港村。系砖木水泥构筑的三层西式楼房( *** 教堂)。1932年,苏静和苏精诚在海澄组织一批贫苦农民筹集了30多条 *** ,成立一支游击队,苏精诚任队长、苏静任 *** *** ,以卓港为据点。并与红三军的十九团,红四军的二十八团取得联系,接受红军布置的宣传、筹款、带路及翻译等任务。后来,游击队大部分队员编入“红三团”地方部队,苏静、苏精诚参加了 *** 红军。

中山亭:中山亭 [龙海市石码镇中山公园 1 *** 4年市文物保护单位]

云盖山: [浮宫镇田头村明、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节孝坊: [榜山镇平宁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 庙: [角美镇埔尾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 [石码镇解放北路明、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岱洲慈济宫: [角美镇石厝村宋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谢太傅庙(又称积苍庙): [颜厝镇古县宋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惠宫: [海澄镇黎明村明、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隐宫: [角美镇田里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正顺祠: [榜山镇芦州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四年(1576)始建,清代重建,19 *** 年重修。祀 *** 神像。祠占地面积247平方米,坐北向南,依次为大门亭、埕院、祠堂。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堂内保留着清代花岗岩雕刻石鼓1对。

壁荣宫: [白水镇白水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海澄南院寺院: [海澄镇外楼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玳瑁山金仙岩: [白水镇玳瑁山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都护墓: [角美镇石美村唐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中宪墓(七省巡按墓): [东泗乡渐山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李中宪墓]

*** 宫: [白水镇山边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狮岩: [九湖镇衍护村明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氏祠堂: [白水镇山边村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

白礁关帝庙:位于角美镇白礁村部南向500米。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现为明代建筑物,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清乾隆丁亥年(公元1767年)均有修茸。

辅信将军庙:位于东园镇东园村。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多次修茸。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坐东向西。面阔三间,分前后两座,单檐歇山顶。内有宋圆石柱一对。明清柱础、石雕对联等。另有清同治、民间时期的石碑各一通。

甘露祖庙:位于九湖镇田 *** 村圆山南侧。始建宋代,现为清代建筑物。

奕德堂、陈氏宗祠:位于东园镇凤山村,宗祠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 *** 平方米,单檐歇山顶

郑和庙:位于角美镇鸿渐村北向,始建于明未,历代屡毁,屡次重修,1986年重建。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歇山顶,单进式,面宽一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30.25平方米。占地面积100平方米。

三、漳州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

1、   漳州人的生活习俗与中原的汉族差别不大,生活中的礼俗基本上一样,只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与中原迥异,故而该地居民在衣食住行方面都与北方有所不同,显示出南方和沿海的特点。

2、   漳州背山面海,地处 *** 带,自然条件优越,食物的来源与种类十分丰富,居民对食物的烹调和 *** 向来十分考究。

3、   漳州古属闽越地,以稻米饭为主食由来已久。该地居民传统的一日早、午、晚三餐,主食都是大米。中午吃粒饭(干饭),早、晚吃糜(粥)。境地人多轻早餐,重午餐。早餐的粥比晚餐稀,仅佐以小菜。午餐吃干饭,菜肴较丰。

4、   从前,漳州干饭多用鼎(圆底锅)煮成,农家则在熬粥时,用竹制“饭篱”捞出部分干饭供主要劳动力吃。渔民和铁匠惯食粘稠的粥,称“打铁仔糜”。农民常用草编小袋装米煮成饭包,在外出时吃,称“茭制饭”。

5、   甘薯曾经是漳州最主要的辅助粮食,漳州人多称其为“番薯”。番薯在漳州的食用 *** 很多,新鲜的番薯可以烤熟或水煮或蒸熟吃,不过人们多将番薯放置一段时间,吃起来特别甘甜。番薯洗出淀粉叫“番薯粉”,可以用来做成多种食物和在烹饪时用以勾芡;也可以抽丝或切成薄片晒干贮存,供以后食用,分别叫“番薯签”或“番薯柿(pe5)”。番薯、番薯签和米煮粥吃。沿海地区过去不少是以番薯为主粮,即所谓“食番薯,配海鱼”。市上的番薯干以黄皮红瓤番薯蒸熟晒干而成,香甜可口, *** 不菲。

6、   木薯(Manihot esculento)也曾是漳州的杂粮之一,漳州人称其为“树葛”、 “树薯”。树葛含有氰基苷,必须靠久煮才能解除毒 *** ,不可生食,多数是用来洗得淀粉,叫“树葛粉”。但树葛粉质量不如番薯粉,过去大多用来做麦芽糖、凉粉,或作为 *** 线面的填充料。

7、   漳州居民有时也煮菜饭,如芥菜饭、 *** 菜饭、番瓜饭、芋饭、鸭饭、肉饭、豇豆饭等干饭和芋粥、鱼粥、鸭粥、蚝粥、蚶粥、咸粥 (杂烩粥)等。粳米和糯米均可作混合饭的主料。

8、   主食除米饭之外还有面条、面线、米粉、豆签等。漳州的面条多加上食用碱,呈 *** ,煮熟后上市卖,叫“生面”,盘成薄饼状叫“面份”,抓成拳头大的一团叫“模仔面”,拌上少量食用油后,不规则地堆在一起叫“油面”;也有未煮,晒干后卖,叫“面干”或“面球”。线面是以面粉加盐等辅助材料拉制而成,晒干后盘成小束,食用前在沸水中煮一两分钟,方便而易于消化。米粉、豆签是辅食。

9、   旧时,番薯、芋头都可作主食。漳州人喜欢趁热吃番薯,芋头则凉了再吃,俗谚云: “番薯烧,芋仔冷。”民间刮生芋头皮时,为避免被芋奶咬( *** 皮肤),刮前要先咬芋头一口,念: “芋仔芋仔我咬汝,汝??(bbang‘)咬我。”

10、   旧时,漳人素重海鲜和野味,“山上鹧鸪獐,海里马鲛鲳”是餐桌上的上品,其中的獐实际上指的是麂。漳州人惯食猪肉,尤喜食猪内脏,妇女做月子多吃猪肝和猪腰。漳俗重龟鳖,以为清补滋阴,多吃可长寿。还有人喜食蛇、蛙等,以为清补解毒。

11、   该地调料品种繁多,酒、醋、辛辣、酱、葱、姜、蒜各得其所。炒盘讲究火候,汤菜多为清炖,并喜欢加入枸杞、 *** 参、当归、黄芪等中 *** 。从季节上说,冬尚浓醇,夏求清淡。

12、   漳州民间喜食腌菜,农村家家户户自制腌菜,多以芥菜腌成“咸菜”(酸菜),入冬以萝卜腌成“菜脯”(萝卜干),供全年食用。云霄、诏安一带腌制的菜脯尤为上品,藏得越久越香,而且还有消积食、健脾胃等 *** 效。漳州人还将笋煮熟后任其发酵,变成酸笋,煮鲜鱼时配上酸笋,鲜美而无腥味,老少都爱吃。

13、   漳州的俗谚云“饭神皇帝大”,当别人在吃饭时,不得随便打扰,自己吃饭时也不要讲话,以免冲犯饭神。

14、   民间进补之后忌食萝卜、白菜和喝茶,以为这些凉 *** 的食品会抵消进补的效力。身上有脓疮时忌吃鱼虾、芋头、狗肉等“浊 *** ”食物。老人一般忌食牛肉,因为牛助农耕,食之者不祥。漳州民间认为柿子和酒、柿子和螃蟹、柿子和番薯、番薯和石榴、番薯和香蕉、毛蟹和

15、柑桔、毛蟹和茄子、芹菜和鳖、芹菜和黄瓜、黄瓜和花生、鳝鱼和红枣、狗肉和绿豆、羊肉和番瓜都是相克的食物,同食有碍健康。

16、   在宴席中移转酒樽将酒洒出是犯忌的。饮食中站起或 *** ,边吃饭边走动,都是要忌讳的,也即在吃的行为方式方面要有禁忌。

17、   吃饭时,桌上的菜必须是双数,不能是奇数,尤其忌讳吃三个菜,认为只有死囚临刑前才吃三个菜。

18、   吃饭时,忌撒出饭粒或吃完饭碗内残留饭粒,俗以为糟蹋粮食会遭天惩罚,尤其在作客盛饭时,应估量好自己的食量,否则留下剩饭,等于糟蹋五谷,作践主人。此为民间对谷神敬仰的延伸,宣传“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古训,可谓淳俗。

19、   吃饭时,不能趴在饭桌上,忌换座位,尤忌女孩换位,俗以为如此则日后有改嫁之虞。不得坐在门槛上吃饭,饭后不得躺卧不动或立即洗澡、饮茶。进食时不得照镜子以免日后口吃。进食时不得发出咀嚼声,俗以为猪狗进食才会发出响声。

20、   此外,吃饭忌将筷子竖 *** 在饭中,因为祭死人才这样 *** 。吃饭忌敲响碗匙,也不得用手掌平托碗底或用手攥着碗边,以免被讥为“乞食相”。饭后不能倒扣碗,只有吃过 *** 才倒扣碗。洗碗时,忌将筷子在灶台上顿戳整齐,认为这样是在打灶君。忌将不同颜色或长短的筷子配成一双使用。忌使用单只筷子进食,以免婚嫁后丧偶,不得折断筷子,不得用筷子指人,也不得用嘴咬筷子。吃完饭后,筷子要放在桌上。进餐时,掉筷子被认为不吉利,不得俯身去拾,应另换一双使用,还要说声“筷落”,谐音“快乐”来加以禳解。

21、   茶 北宋曾任漳州幕厅军事判官的蔡襄的《茶录》一书,就是专门讲斗茶艺术的著作。其中提到斗茶时茶的加工、斗茶工具、斗茶 *** 等。

22、   漳州人好饮茶。自古以来“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盂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

23、   漳州有斗茶的风俗,有人认为始于蔡襄。乾隆版《龙溪县志》记载:“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管溪之箑,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山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民泉次之,龙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

24、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赀岁数千。”

漳州文化艺术之乡 漳州特色文化-第1张图片-

25、   饮茶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消闲方式,称为“吃小盅仔茶”,其特点是茶浓、盅小,细斟轻啜,慢慢品尝。饮茶也是待客之道,曾习轩的《客至汲水烹茶》这样描写以茶迎客的情况:“松斋清昼永,客至自关情。水可呼僮汲,茶因待友烹。荆扉今日启,花迳此时迎。共啜龙湫味,闲参雀舌名。耳铛闻语细,鼻观觉香生。陆羽三经好,卢仝七碗清。竹炉汤已沸,槐火梦犹萦。句好缘多饮,诗脾沁一泓。”

26、   客人进屋主人必沏茶相迎,有话也要先喝两杯茶后再说,主人请喝茶,客人不能不喝。沏茶时,先用沸水烫茶壶、茶盅。沸水要高高冲入茶壶借以搅动茶叶,直到水漫壶口为止。用茶壶盖子将壶口泛起的泡沫杂质等刮起来倒弃。盖上盖子,用沸水淋罐,使茶壶内外都热透。迅速倒出茶壶中的水,谓之洗茶,俗谚云“头遍脚??(脚臭),二遍茶箬”,第二遍水才开始饮用。茶液要低低斟人茶盅,以免茶液多泡沫。盘中有几个茶盅,要来回斟至七八分满,谓之“关公巡城”,使各杯中的茶汤浓淡一致。最后几滴浓茶也应分滴各盅,谓之“韩信点兵”,务使各盅中茶液的色香味完全一致。敬茶时,则杯不可倒满,要让客人慢慢品尝,以示敬重。

27、   斟茶毕,主人不能吃之一杯,要双手捧茶依尊卑长幼顺次奉于客前。客 *** 须以双手接茶,充分体味茶香后方能将茶咽下,饮完后要向主人“亮杯底”,以示领受主人厚谊和对主人茶艺的赞美。如果以小盅茶敬客,沏完茶后主人伸手表示请客饮茶,客人先伸手回礼,然后持盅饮茶,主人随后才持盅饮茶。主人添茶时客人将手放在杯边,有的还用手指轻叩桌面以表谢意。每次饮完,主人都要重新冲洗茶盅,再沏再饮。

28、   《漳州府志》云:“凡烹茗,以水为本。”传统的茶道最重视水质,品茶时要不惜代价去汲取更好的泉水。现在家家户户都用门来水,水质也就无法考究,便完全以茶叶的品质取胜。本地居民习惯喝乌龙茶,主要有铁观音、黄旦、水仙、白芽奇兰等品牌,很少喝红茶、绿茶、花茶等。旧时泡茶的水用青栎木硬炭火烧为佳。

29、   漳州人强调茶要沏浓,俗谚云“茶着食厚,某着娶老”,认为“薄茶、暗火(灯)、散熏吹(劣质烟袋)甲(配)口口king6—5kong6(摇晃)桌”是不好的兆头。斟茶时,壶嘴不得对着别人,因为与祭祀时酌酒浇地相似,故壶嘴冲人似有生祭之嫌。茶沏后不得留过夜再喝,俗以为“隔暝茶”有毒。

30、   过去也有一些家庭用大茶壶沏茶,将大茶壶放进稻草编成的容器中保温,供全家人喝一整天,这种容器叫“茶岫”。

31、   旧时,乡间小路边和十里长亭里都有卖大碗茶的摊子;大街上也设有茶亭,免费供应体力劳动者茶水,称为“奉茶”。

32、    *** 地区饮茶的习俗和漳州相似,也崇尚功夫茶,重视茶具的质量和品味。

33、   酒 漳州称饮酒为“食酒”,宋有“蛮酒”,元有“畲酒”,节庆、婚丧、生育、迎宾、饯行、农事、祭奠、奉客等都离不开酒。也有行文人酒令和掷骰、抽签、划拳的劝酒形式,即使有宿怨积恨,也可通过“食酒”而杯酒言消。稍有不同的是,给人敬酒时,杯中只倒八分满,表示为人留有余地,俗谚有“七分茶,八分酒”之说。

34、   曾习轩的《开瓮忽逢陶谢》描写漳州旧知识分子饮酒的乐趣:“呼僮携美酒,此日瓮初开。忽见陶潜至,还逢谢眺来。独留外方客,同覆掌中杯。兴到婆娑乐,诗成笑语陪。曲神寅日合,酒圣卯时催。竹叶新浮蚁,葡萄旧发醅。饮凝金盏满,醉倒玉山摧。共有酩然思,同心宴几回?”

35、   旧时,漳州爱喝酒的家庭常备有一两坛自酿的米酒或荔枝酒。妇女 *** 后,家里都用红曲自酿糯米酒,供坐月子时用。酿制的 *** 和酿白米酒相同。农村还酿番薯酒、甘蔗酒等,或用于自饮,或用于冬季灌牛御寒,故俗称“牛酒”。 *** 地区的民间造酒用酒的习俗与漳州并无二致。

36、   冷饮 夏天,漳州人消暑解渴的传统饮料有石花冻和田草冻,是以石花菜和田草熬成的胶冻,制成之后,要沉在井水中浸凉,或者放到屋顶上隔夜“冻露水”,然后食用。还有—种“栟櫇冻”,薜荔又名“木莲”、“ *** 馒头”,漳州话叫“栟櫇”或“爱玉仔”。从栟櫇洗出果胶,凝成冻,切成小块和以糖或蜜,清凉可口,而且有多种医疗保健作用。

37、   暑天,漳州城乡居民常用乍前草、 芳草、 *** 针草、芦根、绿竹心、山葡萄、 *** 草等煎成青草茶,用以解暑。

38、   夏天,漳州 *** 经常喝绿豆汤消暑解毒,大暑日则必须吃绿豆汤解暑。绿豆的吃法有两种: 一是以绿豆—把洗净放在杯中,冲进沸水后盖上杯盖,过一段时间后开盖喝汤;二是以绿豆熬煮烂后加糖吃,煮时锅中要放一支瓷汤匙,俗以为可以化解“豆 *** ” (煮不烂的绿豆粒)。

39、   漳州传统冷饮经过历史的考验,无副作用且具有清暑解毒的诸多功效,实在是价廉物美。

40、   漳州话称“抽烟”为“食熏”,漳州人抽烟种烟的历史在全国是最早的。明代中晚期,漳州月港的商人到日本、东南亚进行贸易,在西班牙 *** 的菲律宾学会了吸食和种植烟草。到清代康乾年间,烟草在漳州已是“无地下种,无人不食”。

41、   旧时,漳州人抽烟多用细竹管或野生柑桔的枝制成的“熟熏吹”(旱烟袋),也有人使用铜制的“水熏吹”(水烟袋)。凝在烟管内的焦油称为“熏吹膏”,民间用以涂治无名肿毒及毒虫咬伤。民间认为,蛇和其它毒虫都忌怕“熏吹”和“熏吹膏”,所以,老年人都是熏吹不离手,甚至教训晚辈时也以“熏吹头”敲其后脑勺。帮本地话“老货仔用熏吹头仔??”就是相当于“长者教训”的意思。

42、    *** 时期,开始有人吸食纸烟或机制的卷烟。以后,水烟斗和旱烟管逐渐绝迹,城乡的吸烟群众多吸自卷的喇叭状烟支。

43、   漳州吸烟者向来有以烟敬客的习惯。旧时,敬烟前要先用手掌将自己的烟袋嘴擦拭干净,再装上烟丝点上火递给客人,忌以烟头直递对方。

44、   旧俗,划一根火柴不得点燃三支烟,因为在繁体字中“灾”字就是三折下一个“火”字。

45、   漳州地处 *** 带,上古土著断发文身,着“卉服” (穿葛纤维织成的衣服),以蕉、葛纤维织成的布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有人用来做衣服穿。汉代以后,中原 *** 逐渐人闽,麻、丝、棉花(非洲草棉)等的织物也传人闽南。唐代漳州“岁五蚕,吴越皆不能及”。宋初,漳州岁贡葛布二万匹,纺织业与中原地区同步发展,漳州居民的服饰逐渐与中原一致。北宋时,印度传人的“吉贝”(棉花,木棉, *** 棉)在漳州广泛种植,该地居民的穿着已经和最发达的地区无异。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海外贸易的兴盛导致漳州人的服饰“跨越定制”,“人无贵贱,多衣绮绣”,甚至“曳绣蹑珠”,比官员还气派。清代,漳州服饰奢侈依旧,“俗有夸多斗靡者,于舅姑饷妇之日,终席之间换衣数袭”。一些人将财力都花在服饰.上,以致漳州俗话有“只怕跌下屎?(粪坑),不怕火烧厝(房子)”之讥。

46、   一般服装 平民男子穿长衫或对襟短衣或大襟上衣,多以棉、麻质粗布为料,袖宽,大前襟由左至右。体力劳动者常穿短打,用宽布前后对折,前襟缝一布袋,称“橐袋仔”,正面缝五对布纽扣。冬天内加一件棉背心,外加右襟的“棉裘”。男子下着深裆阔腿的“ *** 巾裤”,无口袋和门襟,前后不分,加接四五寸的粗布裤腰,穿时将裤褶紧,以各种裤带扎于腰间,或直接将裤头拧成结以代替腰带。有的用一条长布袋扎裤,布袋里可放银元、铜板等,称“裤头龙”。

47、   农民夏天多穿短裤,以便下水田劳作,故称“水裤”。男子衣服以蓝、灰、青色为主,老年人多穿黑色。沿海渔民的衣服染过薯莨汁或荔枝树汁,耐海水浸泡,呈棕褐色,与众不同。 *** 地区的渔民也穿同样的衣服。

48、   女子穿旗袍或高领右衽大襟衣(俗称“大袉衫’’)或窄袖短袄,内裹束胸马甲。大袉衫的下摆呈弧形,长过膝盖,衣扣钉在右胸边,衣襟边和袖口滚边绣花,有的还镶上阔花边。女子下着长裙或长裤。“裙”字由“群”字而来,群者,多也,当时布帛门幅狭窄,裙子要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所以长可曳地。旧时,漳州女子在出嫁、归宁或出门拜神时必须加扎长裙。长裤无门襟、无搭扣,裤管肥大,和男子穿的无大差别,只是裤管口绣花,裤长及脚踝。女子出嫁时,着红袄加黑裙或红裙,平常多穿青、蓝、黑色衣服。缠足妇女在“脚白”(脚帛,裹脚布)之外还套有“膝siak7裤”,即由白布缝成圆筒状,半尺来高,底部绣有—圈寸把高的花,上部套入裤管内,其效用一为衬托小脚,二为显示绣花的技艺。

49、    *** 时期,男子穿长衫、马褂、布纽对襟上衣,也有穿西装、工人装、 *** 装、中山装或行业 *** 的。男式的上衣多在左上角缝一个胸兜,以 *** 自来水笔或装细小对象。女子穿大襟的短衣、袄、 *** 装或改良旗袍,下着长裙或短裙。农村男女仍穿“棵巾裤”,城镇居民有的穿起有门襟的“洋装裤”。殷富阶层 *** 土布,多穿绒、绸缎等;上层社会的女子也穿连衣裙。男 *** 穿童子军装,女 *** 穿蓝衫配黑裙。

50、   特殊服装 传统的婴儿服称“和尚衫”。这种衣的前襟为斜形,腋下两侧缀布带用以束腰,袖口和下摆卜摆均不缝边,以防磨破婴儿娇嫩的皮肤,也寓意婴儿长得快。婴儿用的“散幔” (音sam5-3mua1)为无袖的棉披风,面料为红绸或红底印花布。披风上连缀—个兔耳形的风帽。旧时还喜给婴幼儿带兜肚,兜肚红布做成,并用金苍线绣上一个万字,护住幼儿的肚脐。漳州方言“脐”和“财”同音,护脐也寓意护财。还有用黑白相问的格子布做成的“花帕”,格子有大、小两种,中间绣一个“?”字,俗以为此帕可以辟邪,民间抱婴幼儿出门时多蒙盖花帕。

51、    *** 时期,漳州人夏天爱穿“香云纱”,又叫“香纹纱”。这种布料透气、透湿,穿在身上特别凉爽,颜色多为黑色,称“油绸”,穿久褪成暗棕色。香云纱 *** 不菲,不是贫寒人家所买得起的。

52、   旧时,农民雨天多穿蓑衣,俗称“棕蓑”。通体以棕制成,无袖,披在肩上能盖住胸背。—种后背长过 *** ;—种后背较短,但下缀棕裙,穿着时既能活动自如,又不致淋湿衣裤。

53、   民间忌反向穿衣,因为只在为死人“套tap7衫”(穿寿衣)时才将衣服先反向套在孝男身上。也忌讳穿一身白衣白裤或白衣配白鞋,因为会联想到丧服。年轻妇女不得全身穿黑色衣服,尤其是在出外探亲访友的时候。过年期间,忌讳穿白色和青色的衣服,以为不吉利。洗衣服时,男衣必须放在女衣之上,民间忌讳从晾着的女人衣服下走过,女人的裤衩尤其不能晾晒在过道上。夜间不得露天晾衣,竹竿尾端不得晾衣。俗以为,衣服晾干从竹竿上取下后,不能直接穿在身上,以免变成“竹篱 *** ”,先折迭后有了“折气”,即可禳解。衣服忌讳被人跨过或踏踩。民间忌缝补穿在身上的衣服,俗以为,此举会使穿衣者日后受诬陷。上衣上的纽扣数要奇数(阳数),而且穿衣时必须扣上纽扣。

54、   第三节 居舍

55、   漳州的民居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都是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民族精神和乡土 *** 、地域 *** 相结合的产物。

56、   砖瓦房 漳州旧式的大型住宅称“大厝”,一般有三进,前后三个大厅,各以大埕(用砖或石板铺成的院子)隔开,两旁为巷道,两边各建两三套两房一厅的厢房,一些大宅前有门庭(俗称“大埕”)。厅的前沿、台阶、天井、门庭、墙基等铺砌平整的条石,四周墙面砖石混砌,构成各种吉庆的图案。更多的是四合院结构,设上下厅堂、左右厢房、左右边房(称“护厝”)、天井、侧廊便门、后堂、大门等。屋架采用穿斗式、抬梁式和承重墙等三种结构,屋顶多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厅房正面的门框、窗框、横额多用质地坚硬、琢磨光滑的青石镶嵌。庭院或后院有花木、假山、亭阁、花园。这两种住宅多为城乡的富家大户所盖。农村中更多的是一厅二房一埕的三合房,左右是厢房,可住人或当厨房、储藏室。如人口多,两厢再延伸接建左右多—房,合一厅四房。农村以广置田宅为显耀,故宁肯减衣节食建房,不愿丰衣足食而居破屋。但城乡还是有很多贫苦人家住宅又矮又小,农村多建“土角仔厝” (以土墼砌墙店房子)。

57、  窗棂的格数也必须是奇数。房屋如有几落(进),后一落房屋则必须高于前一落,整座房屋前低后高,寓意后代比前代发达。如果两家的房子一前一后,也忌讳前面的房屋高过后面的房屋,俗以为如此会堵了后面人家的“风水”,容易引起 *** 。如果前面的房屋又需要高度,工匠会建议房主将房屋的地基线放低。

58、   房屋喜前窄后宽(俗称“布袋厝”),忌前宽后窄(“畚斗厝”),建左右陪屋时都注意使外段向里收三分,即使建“竹篙厝”,也要让:后墙宽于门面,俗渭前者聚财后者散财,这实际上是中国人内敛文化 *** 格的体现。

59、   漳州旧式住宅大门外常有“掩格仔”,实际上是一个大竹屏,用粗篾皮编成,以竹管为框。门楣上固定—支粗竹管作为滑道,竹屏在这滑道上可左右推动,以遮掩或露出大门。“掩格仔”既遮阳又通风,既可挡住外来的窥视,又不影响从屋内向外观望。随着漳州人移居 *** ,这种竹屏也东渡 *** ,在 *** 的—些地方流行到六七十年代。

60、   传统建筑祖堂在上,上下厅堂, 长辈居上,晚辈居下,男左女右,体现了对长辈的孝道以及男女长幼的分别。厅堂是家长起居和祭祀、接待宾客的场所,世传为朱熹所作的《家礼》云:“凡为人子者有宾客,不敢坐于正厅(有宾客坐于书院,无书院则坐于厅之旁侧),升降不敢由东阶,上下马不敢当厅”,房屋的使用有严格的长幼尊卑 *** 。

61、   厅堂 旧时,前厅是奉祀神明和家长接待客人的地方,面向天井,宽敞明亮,正面摆一只长方形的香案桌(称“几桌”),中间供观音或其它神像,两边摆花瓶、时钟等,“几桌”后的墙上挂神像或名人字画,案前摆 *** 桌,两边摆接待客人的太师椅。后厅的中间设神龛,龛中摆祖先的神主,龛前也有“几桌”,摆香炉等用以祭祀祖先,几桌前摆 *** 桌和条凳。 *** 桌祭祀时用以摆放祭品,平时也可用作饭桌。富家的 *** 桌前张挂着刺绣精美的“桌裙”,—般人家逢年过节才挂桌裙。

62、   卧室 旧时,卧室房门悬挂布帘或竹帘,其中—般有床、橱、柜、桌、椅、脸盆架等,床前横—踏脚的长方凳,俗称“脚椅”,供脱履登床之用。大户人家的床很考究,上有木顶棚以挡尘土,前有透雕的横楣,三面有“遮风” (围屏),后面的遮风上有一横排抽屉,其上可搁小的箱子。床上悬挂罗帐,两端放置床头柜。床的安放有诸多忌讳:床不得正对门口和镜子;柜不得正对床;床不摆在房间 *** ,床位上方忌 *** 窗,床头后方忌有窗;床安放方向应与梁和檐平行,俗认为床“担楹”(与梁交叉)会闹穷,出现凶兆,如确实无法让避免担楹,则要在床上方的支架上搁一把扁担将梁“挑起来”。在大婚或乔迁安床的吉时,放 *** 板后要拜床公婆,求健康安睡。卧室中的橱柜多用以存衣服,桌子上常有梳妆台,较讲究的脸盆架上还有花框镶镜。

63、   厨房 “灶脚”(厨房)

*** 、   也是住宅的重要部分。以前厨房一般设在厅后或“护厝”内,以免外人一进屋就看到。厨房里有水缸、米缸等,但灶是最重要的,灶口的方向有讲究,灶口忌向东,俗语说,灶口向东财空空。人站在灶台前舀饭的方向要与大门的方向相反,以免将饭往大门方向舀而财气外泄。

65、   厕所 厕所当地话叫“屎?”或“仔?”。旧时,城镇里唯有富贵人家有才建有厕所,一般是在后花园或后埕的角落里盖间小屋,屋里埋一个边大缸,缸的上方搭一个架子,上设一个蹲位供人方便。缸边的墙留有—个大洞,以便从墙外掏粪。厕所边一般有个后门或侧门, *** 下人和掏粪的农民出入。多数的人家只在宅中的偏僻角落置两个带盖的陶缸,一个装尿,一个装粪。平时方便只用木制带盖的马桶,马桶多放在卧室内,在床边留一条“尿桶巷”,上遮一条布帘,有印花或绣花,比较讲究的再用一个大柜子将马桶隐蔽起来,柜子和房里的其它家具一样擦得很干净,可以当椅子坐,称为“尿柜仔”。乡下的农产多建有自家的厕所,一为方便,一为攒肥料。农村的厕所多建在户外,埋一个缸,缸口与地面平,上搁两条木踏板即成厕所。农村还有一种“大?”,在野外挖一大方坑,砌上砖以防泄漏,坑的一半以矮墙围起来,上搁两条石板作蹲位,只供男子使用。坑的另一半 *** 在外,可将厩肥、杂草等物填入沤肥。

66、   门 门在传统住宅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门有大门、边门、厅门、房门、侧门、后门之分。大户豪宅的正面有三道门,中间的大门常年关闭,仅在婚丧喜庆或迎贵宾时才开启,家人平常从大门两旁的边门进出,下人、掏粪的农夫、卖菜收破烂的小贩等则只能从宅后的侧门或后门进出。老式门多笨重,上下有轴,由石制的门框和门楣支持,以开启时发出大的响声为佳。大门多盖成门楼,称为“门屋仔”,门上方挂八卦图,有时还有姜太公像。边门或者各与大门垂直,或在门后设屏风、照壁挡住外面的视线。俗以为门是“眉”(楣),窗是“眼”,所以窗不能安得比门高。

关于漳州文化艺术之乡和漳州特色文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漳州 特色文化 文化 术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