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炻瓷之乡,以及中国陶瓷之乡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瓷城瓷城简介
瓷城醴陵,位于湖南东部的罗霄山脉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渌水流域,与萍乡、浏阳、攸县相邻,紧邻经济活跃的长株潭区域,总面积2157.2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这里气候属于 *** 带季风湿润型,年均气温约18℃,日照充足,年降雨量在1719-1423毫米之间,无霜期长,适合陶瓷和 *** 鞭炮的生产。
醴陵被誉为“瓷城”和“花炮之乡”,是中国釉下五彩瓷的发源地,拥有近两 *** 的陶瓷 *** 历史,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发展出规模不小的陶瓷作坊。清朝时期,醴陵的陶瓷业开始崭露头角,尤其是清朝末年至 *** 初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产出的瓷器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除了陶瓷,醴陵还是全国粮食高产地区,林业资源丰富,有多种珍贵树种,如水杉和银杏等,以及丰富的非金属和金属矿产资源。充沛的降水和水资源为当地发展淡水养殖提供了条件。社会事业方面,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各方面均有新发展,如科技兴市战略的实施,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名胜古迹众多,如云岩寺、清兴寺等,为旅游事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2001年,醴陵再次创造辉煌,成功再造“毛瓷”,品质超越历史,成为珍品中的珍品,不仅在重要场所如 *** 、人民 *** 等使用,更是作为国礼赠予国际首脑,提升了“国瓷”地位。如今的醴陵,其“新国瓷”概念不仅包含了传统意义的瓷器,还涵盖了科技、旅游等多元化元素,成为湖南乃至中国的标志 *** 产业,陶瓷科技工业园更是成为了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展现出强劲的活力和创新力量。
中国瓷城-湖南省醴陵市醴陵位于湖南东部,罗霄山脉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渌水流域。东界江西省萍乡市,北连浏阳市,南接攸县,且紧邻长株潭 *** 经济区。“天下名瓷出醴陵”。作为全国八大陶瓷产区之一,早在清末,“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醴陵陶瓷闻名海内外,堪称醴陵一绝,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历经世纪沧桑,醴陵瓷器不仅走进了首都人民 *** 、 *** 、 *** 纪念堂,而且飘洋过海,出口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近年来兴起的炻瓷,更是风靡全球,成为全市出口创汇的一个拳头。
二、瓷窑的瓷窑特征
1、瓯窑古代瓷窑。在浙江温州、永嘉、瑞安一带,是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窑的制瓷业集中地。始于东汉,终于宋。晋杜毓《苑赋》:器择掏拣,出自东瓯。潘岳《笙赋》: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需。瓯窑瓷胎呈色较白,胎质细腻,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时称缥瓷。晚唐前后,釉色纯青或青黄,滋润如玉。瓯窑品种大多与越窑相同,且注重艺术造型。晚唐时碗、盘、壶、盏托等仿花果造型,活泼秀丽。
2、婺州窑浙江境内越窑以外的著名瓷窑。窑址在浙江金华。唐陆羽《茶经》列其为青瓷窑第三。始于三国,唐宋时窑场遍于金华、兰溪、东阳、永康、武义等县,至元代仍有窑场继续烧造。婺州窑西晋晚期开始使用红色粘土做坯料,烧成后胎呈深紫色或深灰色。由于使用白色化妆土,釉层滋润柔和,釉色在青灰或青黄中微泛褐色。釉面开裂,并有奶黄或奶白色结晶体析出,是婺州窑青瓷特有现象。宋婺州窑精品中,还有青翠、豆青、草青、粉绿等色,并有光泽感。婺州窑历代制品属民间用瓷,器类少于越窑,主要是 *** 壶、罐、盆、碗、瓶等日用器皿,多数 *** 较为粗糙。三国西晋时曾生产猪圈、水井等明器,唐以后生产过多角瓶、堆纹瓶等明器。瓷器造型类似越窑、瓯窑,风格朴实大方;装饰简朴,均为刻划花纹。
3、洪州窑唐代名窑之一。在江西丰城县赣江西岸的罗湖。始于南朝末,终于晚唐。以烧青瓷为主,釉色一般较淡,青中泛黄;色调较深沉的发褐色。也有黄褐釉瓷,胎体加工不细,与陆羽《茶经》:洪州瓷褐相符。另有一种青绿釉瓷,色调较深,灰青明亮。洪州窑讲究装饰,多刻印朵花、图案形花叶,沿器物周壁对称排列。
4、铜官窑唐代名窑。在湖南长沙铜官镇瓦渣坪。亦称长沙窑、瓦渣坪窑。釉色有青、黄、黑、白等色。并首创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彩绘的装饰技法,即在青釉下用褐色或绿色斑点组成几何图案,在白釉或青黄釉下用笔绘云彩和几何纹。此外,还有模塑贴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装饰。造型有壶、瓶、杯、盘、碗、灯和生动可爱的鸟、狮、猪、鱼、青蛙等玩具。明代以后,铜官窑所产有大缸、酒瓮和广钵、茶壶等日用陶器。建国初期,以产绿釉、黄釉陶器为主,有水罐、壶等。以印坯和拉坯法成形,印坯模上刻有花纹,成型和印花一次完成。1966年新增枣红、黑红等色釉。1976年,创制了炻瓷成套餐、花具,胎质细腻,釉面光滑,机械强度高,有咖啡、谷黄、米白、紫金、浅蓝等釉色,饰以各种花边,亦有丝网贴花、印花、釉下复色彩绘等。
5、寿州窑唐代瓷窑。窑址在安徽淮南市上窑镇、马家岗、余家沟、外窑等地,唐代属青州,故名。隋时为淮南窑所在地,烧制青瓷。入唐后改烧黄釉瓷。《茶经》:寿州瓷黄,茶色紫。釉下施用化妆土,釉层透明,釉面光润,开小片纹。釉色有蜡黄、鳝鱼黄、黄绿等。器皿有碗、盏、杯、钵、注子、玩具等。胎体厚重,器多平底。坯体 *** 有轮制、模制、手制三种。
6、邢窑唐代最著名的白瓷窑场。所烧白瓷,胎质细洁,色纯白而坚硬。釉色白润,有的微微闪黄,带些乳白色。胎与釉之间,有一层护胎釉(化妆土)。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碗多折边,圈足厚而底平。风格朴素,不带纹饰。前人以皎洁如玉比喻邢窑之白。传窑址在河北内丘,当时属邢州,故称邢窑。但内丘窑址迄今尚未找到。1980年在邻近内丘的临城县祁村,发现唐白瓷窑址,证实了邢窑的存在。3 ^, f' H- ^5 E1 i, C& D
7、钧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在河南禹县古钧台和神后镇一带,古称钧州,故名。胎质细、 *** 坚,体较重,釉具五色,浑厚浓润。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桔皮釉。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基本釉色是通体天青与紫红斑块相间。有绿中微显蓝色光泽的,也有呈紫红色彩的;蓝呈月白、或是蔚蓝一色;紫呈玫瑰般紫红,或似晚霞一片;有的斑斑点点,青蓝与紫红相间,错综复杂,绚烂多彩,非常艳丽。这是利用氧化铜、铁呈色不同这一特 *** 所烧成。其中佳品,底部刻有数目字(一说系北宋末为宫廷所烧)。钧窑北宋初创建,金、元继续烧造,除禹县外,邻近的临汝、郏县、登封、新安、汤阴、安阳和河北磁县等瓷窑,都仿烧钧窑瓷器,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1955年,禹县陶瓷厂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不仅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传统色釉,还发展了十多种花釉,并增加现代日用器皿、艺术陈设瓷等新品种。
8、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河南省临汝县,古称汝州,故名。北宋时创设。胎土细润,体有厚薄,釉色近于雨过天晴,釉水莹润,厚若堆脂。以淡青为主,也有豆青、虾青、天青和茶叶色等,尤以烧造的粉青色釉瓷,全身釉水更为匀净,烧造技术已完全掌握了铁还原。装饰技法,一般在釉下印花为多,刻花较少。图案内容以花鸟为主,缠枝花是汝窑最富特色的一种花纹。布局谨严,构图完美。宋元佑初年曾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造瓷器,烧瓷时间短,但质量很精。在临汝南乡和东北乡,发现另一种青瓷,专烧民用瓷器,烧制时间长,生产数量大,称临汝窑。1955年,汝瓷恢复生产,1962年产出了胎质细腻、釉厚如脂、其声如磬、晶莹润泽的汝窑产品,并取得了历史上有过的梨皮蟹爪、青麻花等艺术效果。1973年新建汝瓷厂,又新增粉青、虾青、茶青、天蓝等釉色,生产了各种日用陶瓷器皿。
9、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格古要论》对哥窑产品作了描述。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在浙江龙泉的溪口、瓦窑墙等地发现有符合上述特点的窑址。产品造型及釉色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相近。《格古要论》认为是仿官窑的作品,并定名为乌泥窑。与官窑区别在于:不用支钉式托具支烧、釉面略现浮光,另有一种珍贵的传世哥窑瓷器,流传在世界各地,也具有上述特征。这种瓷器厚胎;釉的乳浊 *** 较好,色调淡雅,多为米色或粉青色;纹片用人工着色,有金丝铁线之称;用支钉式托具支烧。+ O- \/ z4 J1 _$ q
10、定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在唐代已烧制白瓷,至宋代而著名。定窑瓷胎薄而坚致,白色微黄,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产品以盘、碗为多,瓶、壶较少,瓷枕罕见。定窑以烧造白色素瓷为主。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形态自然,虽巧妙夸张变形,但构图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定窑装饰技艺的精巧,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定窑除烧白瓷外,兼烧黑、酱、紫和绿釉瓷器。北宋后期,曾一度烧制宫廷用瓷。除曲阳县外,山西平定窑、盂县窑、阳城窑、介休窑,四川彭县窑也烧制白瓷,风格与曲阳定窑相近,均属定窑系。定窑白瓷后中断生产。1982年开始恢复,所制孩儿枕、狮子枕、梅瓶、五足熏炉、云龙盘、双凤碗等,在瓷质、造型、装饰上都具有宋代风格,同时还新创了瓷塑等产品。/ a/ g [0 [4 N/ d1 h. i-耀州窑宋代名窑之一。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唐代已开始烧造青瓷,北宋末为盛期。器形以碗、盘、碟、罐、盒、瓶为主,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有的青如橄榄,有的稍绿,也有的微微闪黄。花纹多为 *** 流畅的刻划花和结构严谨丰满的印花。内容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和凤等,其中以莲花为最多,风格粗放健美,笔触生动有力。同时或稍晚仿烧耀州窑青瓷的有河南临汝窑、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内乡大窑店窑等,从而形成一个与越窑风格有别的北方青瓷窑系。金、元时期,耀州窑继续烧造,但质量已不如宋代,胎釉较粗厚,花纹也较简单。建国以后,在恢复宋耀州窑产品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11、龙泉窑宋代名窑之一。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龙泉设窑厂,生一所烧的窑名琉田窑,又名哥窑生二所烧的窑称龙泉窑,又名弟窑。龙泉窑特点是胎薄如纸,釉色以翠青、梅子青和粉青为更佳,莹润清澈,色泽柔和,似玉一般。器形复杂,除一般日用器皿外,还烧制各种文具和仿古瓶、觚、鼎、炉等。装饰有堆塑和贴花,别具一格。哥窑利用胎坯和釉料膨胀系数的不同,以釉质开片的疏密和粗细,形成百圾碎和鱼子纹等花纹,生产不同的装饰效果。龙泉窑始于五代,烧制青瓷。南宋时达盛期,除在今龙泉县境内有众多窑场外,并旁及邻境的庆元、遂昌、云和等县,形成继越窑之后的一个新的青瓷窑系。元代,瓷窑范围扩大至丽水和永嘉等地,瓷器大量运销海外。明代继续烧造,清中期逐渐衰落。1959年后恢复生产,创造了青白结合、青瓷堆花、印花、点彩等新工艺,试制成功一批高档餐具、文具、案具、陈设瓷、艺术瓷、特大花瓶等新品种。
12、辽代官窑已知有缸瓦窑和林东窑两处。缸瓦窑在今 *** 赤峰以西的缸瓦屯附近,产品以粗质白瓷为主,细质白瓷较少,还烧三彩及单色釉陶器,器物多系盘、碗、杯、碟等日用品,装饰 *** 有印花、刻花、划花、剔花,而以印花为主。林东窑在今 *** 巴林左旗的辽上京故城的皇城内,以烧制白釉和黑釉瓷器为主,也烧绿釉器物,产品有盘、碗、杯、碟、盂、盒、瓶、壶、罐等,所烧白瓷不仅水平颇高,且占比例不小。辽代官窑受北宋的北方瓷窑,特别是定窑与磁州窑的影响颇大。
13、御器厂明清官窑。又称御窑厂,在今江西景德镇,专烧宫廷用瓷。明代以宦官主持窑务,清代以监窑官监督烧造。它集中了一批能工巧匠,占有优质原料,分工细密,产品工艺精良,不计成本,产量往往极高。创造出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多种彩瓷与甜白、祭红、孔雀蓝、冬青等多种颜色釉,将古代制瓷技艺推到了顶峰。因烧造秉承上命,故造型、装饰常受到 *** 。龙凤纹颇常见,器物还多带年款。
14、景德镇窑元代以后我国更大的瓷窑场。在江西景德镇市属各地区。陈朝时制瓷已有一定名声。五代所烧白瓷,白度达到70%以上,透光度也接近标准。宋代创烧了著名的青白瓷(影青)。宋真宗景德年间,所烧 *** 瓷器,光致精美,底书景德年制,时称景德窑,镇名也由昌南改名景德。元代著名制品有釉里红、青花,所烧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内有枢府字号,人呼枢府窑。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所创各种色釉和彩饰,空前丰富,有崔公窑、周公窑、壶公窑等著名民窑,官窑于洪年间创设,著名者有:永乐窑,创烧甜白、鲜红等著名色釉,压手杯、僧帽壶、脱胎素白器名传于世;宣德窑,以青花、祭红、甜白和霁青成就更大;成化窑,以斗彩最胜;弘治窑,浇黄为著;正德窑,霁红更佳;嘉靖、万历两窑,盛行青花五彩;隆庆窑,制瓷日益繁巧。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景德镇制瓷在明代基础上,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青花和釉里红烧造技术进一步提高;色釉不断创新,品种繁多,以郎窑红,豇豆红、霁红、仿钧、胭脂水、洒蓝、霁蓝、油绿等最著;釉上彩更是丰富多彩,新创釉上蓝彩,釉上黑彩、粉彩、珐琅彩等。此期著名官窑有藏窑、郎窑、年窑、唐窑。
三、景德镇三大瓷器是
1、景德镇历称瓷之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 *** 。外国人的瓷器称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武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史 *** 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代叫新平镇)。早在汉代,当时的这个地区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这样,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已有两 *** 。从北宋真宗年代在景德镇设立御土窑开始,到1911年清朝覆灭。景德镇为皇室 *** 瓷器长达900多年。
2、清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
3、1905年,清 *** 官员,湖南凤凰人熊希龄和清大学士醴陵人文俊铎拟就 *** 呈请清 *** 在醴陵创办瓷业公司和瓷业学堂,改良醴陵瓷业。
4、1906(光绪三十二年)清 *** 批准呈文,拔库银一万八千两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醴陵瓷器开始由土瓷向精瓷转变。
5、光绪末年,北洋副 *** 熊希龄政坛引退后,投资家乡实业,雇佣日本 *** 和景德镇绘瓷高手,在原来长沙窑釉下彩的基础上创烧了釉下五彩。
6、1909年至1915年釉下五彩先后四次参加国内外赛会,在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郎博览会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均获得金牌奖的“扁豆双禽瓶”被国外 *** 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7、1918年湖南瓷业公司毁于兵火,后虽稍恢复,但由于国乱或 *** 贫穷,精细釉下彩瓷质优价高难被人接受,已属惨淡经营。
8、1930年前后,釉下五彩瓷基本停止了生产。
9、1956年,在 *** 的关怀下, *** 批准成立醴陵瓷业总公司,拨款800万元建成醴陵窑。
10、1958年成立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19 *** 年更名为群力瓷厂),成为全国更具规模的釉下五彩瓷的生产厂家。
11、可以看出醴陵陶瓷有两个辉煌的时间,一个是1909年-1915年,但是釉下五彩 *** 很高,并且曾经一度失传,所以注定产量不会大,所以那时候醴陵还不是中国重要的产瓷地。第二个辉煌时间就是1956年后,那时候 *** 重点扶持了醴陵窑,并且恢复了曾经失传的釉下五彩,无论产量还是特色都有很大的提升,所以醴陵陶瓷出名的时间应该在1956年以后。
12、“天下名瓷出醴陵”。醴陵釉下五彩风靡全球,醴陵瓷器不仅走进了首都人民 *** 、 *** 、 *** 纪念堂,而且飘洋过海,出口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近年来兴起的炻瓷,更是风靡全球,成为全市出口创汇的一个拳头。
13、福建德化县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也是外销瓷器的重要基地。德化瓷业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瓷器质地洁白坚硬,工艺精良、造型雅致,色泽莹润。远在宋、元时代就进入国际瓷坛,蜚声海内外。宋元时代,德化瓷器随着泉州港商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而畅销海外。现已发现了30多处宋元时代瓷窑遗址,在东南亚、东非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发现不少当时德化瓷的遗物,就是历史的见证。明清时期。德化是中国5大产瓷区之一。
14、综上所述,“三大瓷都”之说也应该在1956年后出现的。由于90年代前德化陶瓷在中国并不出色,90年代前景德镇,唐山,淄博,潮州,醴陵,均超越了德化,所以三大瓷都之说在90年代以前仅在福建德化及其周边流传, *** *** 后,德化陶瓷迅猛发展,不到30年,产业经济总量增长近500倍,在一段时间内陶瓷产值曾超过景德镇,被业界称为“德化速度”。德化也开始加强了宣传,三大瓷都之说也就流传到全国各地了。
炻瓷之乡和中国陶瓷之乡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