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地戏之乡,安顺屯堡地戏 ***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6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屯堡地戏之乡,以及安顺屯堡地戏 *** 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屯堡人的地戏
  2. 天龙镇-屯堡地戏之乡 *** 在哪里
  3. 贵州屯堡的地方戏曲

一、屯堡人的地戏

1、地戏又称“跳神”,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一种民间戏曲。以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 *** 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很受屯堡人的欢迎。一个地戏队跳一部书称为一堂,据粗略统计,全省约有370多堂。主要分布在以安顺西秀区为中心,包括临近的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清镇、长顺、广顺、贵阳等地的村寨中。安顺市所属的各区、县有300堂,仅西秀区就有1 *** 堂。因为它活动在农村,又是以平地为戏台围场演出,属于农民称谓的“吹地灰”之属,故称之为“地戏”。

2、地戏见诸于史料记载,最早应是明嘉靖年间的《徽州府志》记歙州一带迎汪公时“设俳优、狄、胡舞、假面之戏”。这里的“假面之戏”与安顺一带农村抬汪公时地戏队参与活动应是一脉相承。

3、地戏的产生与延续离不开屯堡人。屯堡人保存了地戏,而地戏又增强了屯堡人的依托感和内聚力。屯堡人定居黔土后,虽说有黔中地平土肥的天然优势,有明王朝对屯田戍边的优惠条件,但“草创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正因如此,来自江南的屯堡人将源于江南农村的“傩舞”和“嗔拳”假面戏,借黔中相对封闭的态势,借屯堡人怀乡恋土的心理情愫,以及演武增威、神灵护佑的需要,在安顺这一块古夜郎的领地扎下了根,年复一年传承至今。

4、地戏以村寨为演出单位。一般是一个村寨演一堂戏,跳一部书。少数较大的村寨如詹官屯、吉昌屯、狗场屯、西屯、九溪等有两堂乃至三堂戏。演员都是地道的农民。从他们的家谱上看,祖上都是征南时的马上将军。他们都曾经为明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如今他们只能用地戏表演的征 *** 面来缅怀祖先的战绩了。一堂戏的演员20余人,由戏头或称“神头”负责全部书的排演和指导。

5、地戏演出地点不在戏台。或村中空坝,或平整田土,就地围场而演。演出时间一般为两个节令。一是稻谷扬花时节。以农事为主的屯堡人为了祈求一年的辛劳能获得好收成,也为了缅怀祭祀祖先,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期间开箱跳“米花神”,时间约3—7天。另一个演出时间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为了欢庆一年的辛劳所获得的丰收,为了祈祷求得来年风调雨顺村寨平安家家康乐,在新春到来之际,地戏班就“鸣锣击鼓,以唱神歌”。全村男女老少在寒风中看得如醉如痴喜笑颜开。春节期间演出,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要跳半月乃至一月。为了增进村寨间的友谊或艺术上的交流,有的村寨会互请地戏队去演出。

6、地戏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 *** 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歌唱,应声而舞”。地戏的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无乐器伴奏的说唱,不分行当,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没有男女声腔之分,由剧中角色边说边唱边交待剧情。其舞,实则为“打”,是表现战斗场面的对打格斗。地戏演员从古代战争的骑马步战的厮打 *** 中,借鉴衍化而形成略具程式的套路。又加之是农民的艺术,与农村生活紧密相连,在套路的叫法上极富有农家生活情趣。有的村寨还使用铁质的真刀 *** 搏杀,勇猛逼真,铿锵之声不绝于耳,看得令人心惊胆战。对打中,还吸收当地苗族舞蹈中的舞步和花灯中的“四方步”,在“转”和“旋”中战裙飘舞,使惨烈的场面透着刚劲的美。伴唱者手执彩帕纸扇,边伴唱边手舞足蹈,动作虽简单,却使 *** 挂上了一条美的彩带。

7、由于地戏演出的场地有限,且农民的经济实力不足,而搬演的故事又是千军万马征战的“大书”,以至在演出的时空转换和表演手法上,多使用虚拟、写意、象征来表现实情实景。一个“二龙吐珠”送出两队人马就 *** 了两军对垒的千军万马;一个“龙出海”或“龙摆尾”绕场一周,就象征着人马行程了百里千里;一条板凳可以是雄兵据守的高关;一张桌子可以是巍峨的大山;一棵小树可以是繁茂的树林;一块白布可以是滔滔的大河。《薛丁山征西》中苏锦莲与陈金定交战后,苏把 *** 摘下放在地上退出场,观众明白苏锦莲已被陈金定 *** ;《三国》长坂坡赵云救阿斗一段戏中,演员将一双鞋脱下,放在用两对锏拼摆成的一个“井”字旁后退下,观众就明白糜夫人不愿拖累赵云已跳井 *** 。地戏表演中的虚拟 *** 写意 *** ,让人不能不佩服农民艺术家的聪明才智。难怪在19 *** 年安顺召开的国际军傩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看了地戏表演后,来自北京的一位研究京剧艺术的专家感慨说:“徽班进京两百年,而地戏存在已几百年,我从地戏身上看到了京剧的影子。”

8、一个地戏剧本就是一部书,就是讲唱一个完整的征战故事。不分场次,不分生旦净末丑的行当,由剧中人物边演边打讲唱完毕。由于它表现的内容是征南而来的屯兵熟悉的军旅生活,所表现的人物是屯堡村民所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 *** 将军等,故而几百年来在屯堡村寨中传承至今。

9、地戏剧本的内容比较单一。可以说是一部部屯堡人景仰、倾慕、效法的英雄人物的赞诗篇。既没有谈情说爱的才子佳人戏,也没有抒臆心怀的清官公案戏;既没有悱恻悲切的《窦娥冤》之类,也没有妙趣横生的《风筝误》之属。它只有与屯堡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反映军旅生活的金戈铁马征战戏,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在30来部剧目中,所反映的内容都是明清时代脍炙人口的演义说部,都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一举成名光宗耀祖的家将书。如《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岳传》等,却没有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妖道怪的《 *** 记》和抗暴安良的《 *** 传》。

10、头戴 *** 是地戏演出的重要特征。关于 *** 的发展,在中国已有几 *** 的历史,它是中国傩文化发展轨迹上不可忽视的一个光点。 *** 在古代先民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作用。它掩容增威的威慑功能,沟通了人神之间的距离,在崇尚图腾畏惧大自然风雨雷电不可知的摧毁力的古代先民心目中,是他们对生的希冀和对死的恐惧的膜拜物。

11、地戏 *** 俗称“脸子”。是用丁木和杨木刻制而成。用此两种木料,一是取材容易,二是木质细疤结少,便于用刀。随着人口激增山林减少,且独具特色饱熏民俗特征的 *** 随旅游发展而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品,大量用材的需要,工匠们更青睐易生易长的白杨。

12、一堂地戏 *** 的多少视剧中人物而定。少则几十面,多则上百面。演出内容的单一化──只有金戈铁 *** 征战故事,使人物角色的分类主要以“将”为主。粗分可为“正将”和“反将”(或称“番将”)。由于地戏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在汉民族正统思想的支配下,总以 *** 当政一方为正方,称“正将”;以番邦为反方,称“反将”。

13、 *** 的用色比较讲究人物的 *** 格特征。按雕刻艺人的话说“要跟书走”,书中对人物的描述是什么 *** 格,就要用艺人们心目中 *** 格化的颜色来表示。以单色论,一般红色 *** 忠勇(如薛仁贵),黑色 *** 刚烈(如张飞),蓝色 *** 果敢(如单雄信),绿色 *** 稳沉(如尉迟宝林),白色 *** 英武(如马超)。另外,书中对人物脸相的描述是什么颜色,或者内涵情节因素,用色上也必须“跟书走”。如脸若重枣的关羽用红色, *** 如烈火的黑炭头尉迟恭用黑色,脸似金妆的余化是金色,因与尉迟恭争当征东元帅举石狮累得 *** 而病倒的秦叔宝,自然就要用 *** *** 了。若单色加上对称的花纹,那就是反将了。

14、地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在其戏剧本体中就包 *** 诸多的祭祀因子。当剧中人物被罩上“神”的光晕后,崇尚多神信奉的屯堡人在把地戏看作娱人娱己的艺术样式时,更把剧中人物赋予神 *** 而视为自身命运的主宰者。稼禾的丰歉、村寨的平安、人畜的兴旺等既靠科学技术,也依赖神灵的保佑。如此,祈福纳吉的祭祀仪式就自然构成地戏演出中的一部分了。

15、综观地戏艺术,从内容到形式,也有一些很耐人寻味的地方。就剧目看,都是演唱中国历代王朝兴衰、英雄建业的征战故事。何以在中国戏剧已进入鼎盛时期,题材范围已大大扩展,地戏却固守如此?元代忽必烈的蒙古铁骑驰骋中亚震撼欧洲,此伟业可谓 *** ,此争战可谓悲壮惨烈,而热衷战争题材的屯堡人却何以对此视而不见呢?

16、作为把地戏带来贵州的征南将士,大部分都是耕作农民和城市平民,军旅生活的职业特 *** ,文化水平的局限,理所当然地使他们对反映自身生活而易于接受的众多军事题材情有独钟。那一个个出身士卒而经过奋斗终成军中主帅大将的英雄是他们追求的偶像,那一位位赤胆忠心义贯长虹的忠臣是他们膜拜的圣杰。如此,这一个个英雄人物所构成的英雄故事自然而然地成了屯堡人钟爱的地戏首选的剧目了。詹家屯《三国》神头曾建章就说:“老辈人讲,我们曾詹两姓跳《三国》已有十六代了,主要让儿孙不忘记祖先的光荣,不忘掉武艺以防祸乱。”可见,征南入黔的屯堡人需要用演武增威的故事来缅怀祖先激励后辈,需要英烈忠勇的英雄义气来宣教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对于泛神论的屯堡人来说,剧中人物的神灵光环,始终吸引着他们。当年铁马金戈的威风已随历史的烟云散淡在山野田间,而四顾环境的险恶,不得不顶礼于这些英雄神将,以便获得自我心理平衡。也正是这种强烈而执着的 *** 意识,把初具戏剧模式的地戏凝固起来,年复一年“以唱神歌”。

17、也正是基于神灵崇拜的思维走向,汉民族正统思想的延续,作为 *** 元朝 *** 的明王朝 *** ,作为 *** 元朝残余势力而南征入黔落土的屯堡人,是绝不会为敌对者去树碑立传 *** 的,异族的英雄是不能进入神灵的行列的。元人如此,清 *** 如此。地戏剧本里,狭隘的民族排他主义,只能是正方(汉文化一方)打败反方(番文化一方)。汉文化中的英雄是至高无上的。

18、地戏是屯堡人的一本大书,是最能反映屯堡人的行为方式、思维倾向的一项民间艺术。正因为它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戏剧学等方面富含的文化因子,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詹家屯、蔡官屯、九溪、麒麟屯的地戏队到法国、西班牙、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和 *** 。

二、天龙镇-屯堡地戏之乡 *** 在哪里

1、天龙镇-屯堡地戏之乡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具体 *** 是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 *** 07, *** 号码:0851-34295548。

屯堡地戏之乡,安顺屯堡地戏视频-第1张图片-

2、天龙镇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的古镇,被誉为“屯堡地戏之乡”。这个古镇见证了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更具 *** *** 的就是被誉为“活化石”的地戏。天龙屯堡主要由云山屯和本寨组成,是明朝初期明军在此驻军所建的军屯,一直保留至今。

3、天龙屯堡坐落在大山深处,被天台山、龙眼山两座山脉包裹,这里也是西边进入云南的咽喉之地。这座古老村寨,历史悠久,村民都是明朝时期派到这里屯田的后裔,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他们身着长衣大袖,跳着地戏,穿着翘头花鞋,唱着佛歌和山歌,保持着明朝时期的传统生活方式。这里的建筑也充满了明代特色,以石头为主要材料,体现了居住与军事的完美结合。

4、天龙屯堡的“屯堡地戏”更是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每年农历的正月和二月,村民们都会穿上戏服,戴上 *** ,表演地戏,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感受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

5、总的来说,天龙镇-屯堡地戏之乡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的古镇,无论是对于历史文化爱好者还是对于寻求独特旅游体验的游客来说,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三、贵州屯堡的地方戏曲

1、自徽班进京,一直发展到如今的国粹京剧。人们似乎很难说清楚京剧的根源究竟在什么地方。但是在屯堡。流传着一种别具一格的戴着 *** 表演的传统地戏。这里的地戏多是以军事题材为主的武戏。鲍教授说,根据戏剧专家的分析。它是戏剧活化石———傩的遗存。也有可能就是京剧最古老的根源。傩在古代盛行于官方。为“国傩”,又流行于民间叫“乡傩”,对照屯堡的地戏表演能发现不少汉魏遗风。唐宋以后这种地戏更富有表演 *** ,并从中原流传到江南。在明代初年,跟随 *** 的迁移从徽州带到了屯堡。因此它可以说是徽剧最早的形态,在屯堡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保存了下来,也可以说是京剧的根源。地戏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上演的戏,一般每年演出两次,一次在春节期间,称为“玩新春”,另一次在7月半谷子扬花的时节,称为“跳米花神”。演出的剧目有《 *** 演义》、《三国》、《薛刚反唐》、《四马投唐》、《罗通扫北》等武戏,演出时,演出者将 *** 着长长雉尾的 *** ——当地人称之为“脸子”——仰戴在头顶,脸罩黑纱。演出者都是普通的屯堡人,戏装是简单的战裙,一般分两色,白色为正面角色,蓝色为反面人物,演出者手拿短小的木制兵器和扇子,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以高亢的声调展开剧情。

2、地戏演出,其目的一是娱乐,二是纳吉驱邪,祈求五谷丰登,因而整个过程充满着傩祭活动内容。地戏演出的剧目、本子又叫“地戏谱”,“谱,布也,列年事也。”地戏具有以史为线索的 *** 质。民间艺人有“戏叙史册”之说。按历史年代编排,现存剧目有:《 *** 演义》、《大破铁阳》、《东周列国志》、《楚汉相争》、《三国演义》、《大反山东》、《四马投唐》、《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粉妆楼》、《郭子仪征西》、《残唐》、《二下南唐》(飞龙传)、《初下河东》、《二下河东》、《三下河东》、《九转河东》、《二下偏关》、《八虎闯幽州》、《五虎平南》、《五虎平西》、《岳飞传》、《岳雷扫北》等,全是唱朝代兴衰的战争故事,构成了军傩最主要特色。表演中吸收了古代战争中的各种格斗动作,格斗双方手持刀、枪、剑、戟交锋,一招一式,表现出对古代战争格斗场面的模拟。地戏演员在演出过程中都要佩戴 *** 。这类 *** 雕刻工艺复杂而又精细,色彩绚丽明亮。造型在写实中大胆予以夸张。地戏 *** 的质料多为木和白杨。 *** 工序为:截林,即将一棵树截取为一段段的40厘米长的圆木;剖半,即把一段圆木一剖为二;出坯,即剥皮,挖空部面,在剥皮一面居中竖弹墨线,以此线为基准,标出盔线、鼻线、嘴线,然后雕刻出 *** 雏型;白面,即将毛坯进行精雕细刻、打磨,完 *** 物的基本造型;上彩,即用各种有关颜料将白面彩绘成戏中人物形象;最后装上胡须、镜片等装饰物。一面面栩栩如生的地戏 *** 就这

关于本次屯堡地戏之乡和安顺屯堡地戏 *** 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标签: 安顺 *** 戏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