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之乡吕剧之乡,吕剧东营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胜利之乡吕剧之乡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吕剧东营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我的家乡吕剧
  2. 吕剧的发源地之争
  3. 介绍山东吕剧的作文1000字左右

一、我的家乡吕剧

1、大家可能想不到,作为一名中 *** ,在各种戏剧中,惟一吸引我的竟是吕剧,这让人感到很惊讶。不过,这实在没有什么稀奇的。我喜欢吕剧,是因为我们村里的吕剧迷特别多,而且每年都要唱戏。时间主要集中在正月初五到正月十六之间,地点就在我们村的旧学校里。戏台后面原是教室,此时成了化妆室。上小学时,我总爱跑去看,一场同样的戏我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当时,虽然看不懂演的是什么,但那豪华的场景、鲜艳的服装却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好像每次去主要是为了看那些衣服、头饰,去看热闹,而不是去听戏。

2、现在我已是一名中 *** 了,去看戏不再只是为了看场景看服装,主要是听戏。你看,帷幕一拉开,只见一个个姑娘莲步轻移,环佩丁当。这时,我会目不转睛地看个够。常演的吕剧有《李二嫂改嫁》、《王二小赶脚》、《墙头记》、《龙凤面》、《双蝴蝶》等。印象中,剧里的人物个个清秀美丽,形象动人。记得一位戏剧家曾说过,民间艺术是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我感觉,吕剧与其他剧种不同的地方,是它与我们农村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差不多每一出吕剧都是根据人们生活中遇到的某些事情编写成的,因而具有朴素真实的特点。人们歌唱它,演奏它,总是有感而发的,所表现的感情是真挚的。应当说,这便是吕剧的魅力所在。吕剧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特点而吸引了我。

胜利之乡吕剧之乡,吕剧东营-第1张图片-

3、我喜欢吕剧的另一个原因是,爷爷是演了几十年吕剧的老演员,我从小耳濡目染。我很敬佩爷爷,他不但能唱出男女 *** ,还能够唱出感情。有时,唱着唱着,他会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现在,爷爷虽然已年迈,但唱上几段还蛮有滋味。平时走路,他还不自觉地显露出演戏时的姿势。因为经常听爷爷讲述,并常跟他去看戏,所以,我对吕剧更加喜爱了。

4、吕剧是我们山东的地方剧种。吕剧人美、舞美、曲美,极具表现力,我想,这大概是吕剧拥有成千上万吕剧迷的根本原因吧。但愿心爱的吕剧久唱不衰,永远散发出 *** 的魅力。 2我的家乡在山东,那里是著名的吕剧之乡。

5、广袤坦荡的中原大地滋养了豪迈奔放的地方戏——吕剧,《穆桂英挂帅》、《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等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家喻户晓,郎咸芬、李岱江、林建华等著名的吕剧表演艺术家妇孺皆知。家乡人有个习惯,爱听戏。像安徽的黄梅戏、东北的二人转一样,河南豫剧也拥有不少的热心听众。我们从小听着家乡戏长大。在那个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年代,电视机还未走进农家小院,收音机是农家人的亲密伙伴。听着戏干活,爽!听着戏吃饭,香!听着戏休憩,美!听着戏入眠,甜!总而言之,家乡戏就是家乡人的家常饭,不吃饭,饿得慌,不听戏,闷得慌。

6、小时候,有月亮的夏夜,小伙伴们吃了晚饭,相约来到大街上,玩够了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便来到村西头的大杨树下,开始演戏。我们最喜欢演的是《姊妹易嫁》选段,这出戏演的是素花、素梅是姊妹俩,素花自幼与牧童毛纪订婚,长大后,因嫌毛纪贫穷,竟在迎娶之日,不顾旧日情义,拒绝前去完婚。素梅激于义愤,并感毛纪忠诚,愿代姐出嫁,在上轿时,她知毛纪已得中状元。此时素花羞愧难当,后悔不己。此剧于一九七九年底由 *** 华文影业公司拍成彩色影片,又与一九七九年参加全国建国三十年献礼演出,获一等奖。清风中,杨树沙沙作响,池塘一片蛙鸣,夜空星星闪烁,地上的我们在欢唱。原汁原味的家乡戏,甜美了清苦的日子,灿烂了童年的梦!

7、离家十四年了,久违了乡音,久违了家乡戏!记忆中,那字正腔圆、韵味十足的家乡戏,从爬满丝瓜秧、开满 *** 的农家小院飘出来,随着袅袅炊烟,滑过柳梢头,落入心坎里,如花香沁人心脾,似甘霖滋润春野……

二、吕剧的发源地之争

1、吕剧由山东最主要的曲艺形式——山东琴书发展而来,最能 *** 山东风格,这已经在学界达成了广泛 *** 。不过,吕剧作为戏剧形式,最早发源于哪里,却有着不同的说法。约在1880年(清光绪六年)左右,孙中新便和刘峦峰等唱曲艺人合伙,把带有故事情节的曲子,如《后娘打孩子》《审青杨》等,按故事中的人物分扮角色,仿照戏剧的样子化妆演出,当时群众称这种艺术形式为“唱小戏”,主要伴奏乐器是四根弦。后来在伴奏方面,又增加了扬琴和坠琴,唱腔由“秧光腔”改为“坐腔扬琴”,很快又发展到“上装扬琴”。

2、2007年,博兴县吕艺镇被 *** 授予“中国吕剧艺术之乡”荣誉称号。约1900年,乐安县北部(现已划归东营区)时殿元和崔心悦、谭明伦等人从京剧、五音戏的表演中受到启发,之一次将琴书中的《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当地群众称之为”驴戏“,而演员自称为”化妆扬琴“。当时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和坠琴,主要曲调是”凤阳歌“,后来发展成了”四平“这一板式,又增添了”二板“等。

3、2008年,东营区牛庄镇被 *** 授予”中 *** 间文化艺术(吕剧)之乡“荣誉称号。吕剧自形成以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纵观吕剧艺术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大体上是循“山东琴书(说唱扬琴)——化装琴书(又称化装扬琴)——定名为吕剧”之脉沿革和发展的。

4、山东琴书最早产生于鲁西南一带,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早期多由民间艺人在农村中传唱,始称为“小曲子”,后因其伴奏乐器主要为扬琴(早称洋扬),故被称为“扬琴”。后来,说唱山东琴书的民间艺人,进入较大城市或到外省演唱,曾被称为“文明琴书”、“山东扬琴”等,至1933年始定名为山东琴书。山东琴书的音乐构成,包括了全国大部地区流行的著名曲调和来自“诸宫调”、“杂剧”、“昆曲”中的古老以及明、清以来当地流行的民间小曲。山东琴书早期是曲牌联唱体,所用曲牌多达二百余个,其中常用的主要有。梅花落”、“叠断桥”、“银纽丝”、“呀儿哟”、“太平年、“上河调”、“汉口垛”、“娃娃调”、“剪靛花”“点绛唇”等。后来,各路琴书逐渐以“风阳歌”、“垛子板”为主要曲调。间或 *** 其他曲牌。于是,牌子曲目多被口语生动、故事 *** 强的书目所取代。在演唱形式上,也由自我娱乐式的“庄稼耍”,逐渐被对口搭档所代替。演唱时,两人搭档对口,或多人分角色演唱。以唱和说为主,以表演为辅,使人物形象逼真生动。这种唱、说及表演浑然一体的演唱特点。成为当时著名民间艺人时殿元等人,改坐腔扬琴为化妆演出,逐步发展形成吕戏的基础条件。山东琴书曲调优美悦耳,音韵婉转;用词造句俚言俗语,自然流畅、朴实风趣,乡土色彩浓重;书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群众所熟悉的历史故事,贴近生活,妇孺皆知,易记易唱也易于流传,能够普及。因此,山东琴书在鲁西南形成后,便迅速流传至山东各地。由于各地的语言、风俗人情、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特别是琴书艺人在演唱技巧、艺术风格及个人自然条件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使琴书在山东逐渐形成了南路、东路和北路三大艺术流派。南路琴书主要流行于鲁西南一带,东路琴书则在广饶、博兴、昌潍和胶东一带流行,北路琴书主要流行于德州等地区。

5、山东琴书这种唱、说和表演浑然一体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是山东琴书由说唱艺术形式发展成为戏曲艺术的基础条件。据《黄河志》记载,在1884年以前,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当时为乐安县)北部和利津东部并无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节,黄河常常泛滥成灾,这一带的穷苦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于是,以演唱当时民间流行“小曲”形式进行乞讨的难民逐渐增多。以“唱曲”讨饭遂成为有些人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动区域也不断扩大。

6、光绪初年,乐安(现广饶县)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 *** 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

7、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 *** 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是年初春,时殿元等又将许多琴书篇目,由坐腔形式改为化妆演出,带领同乐班遍走博兴、广饶、潍县、诸城、掖县、黄县等地。所到之处,深受群众喜爱。因演出《王小赶脚》时以“驴”为道具,群众就把同乐班称为“驴戏班”。时殿元感到此名不雅,每到一地首先声明唱的是“化(上)妆扬琴”。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1917年( *** 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 *** 班等。

8、 *** 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 *** 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 *** 改行,另寻出路。“ *** ”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 *** 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 *** 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9、之后,全国各地剧团纷纷开始演出传统剧目、排演新剧目、培养青年演员,八大戏曲种类之一的吕剧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剧院先后推出了《画龙点睛》、《林娘》、《庄户皇帝》、《醉青天》、《山高水长》、《军嫂》、《石龙湾》、《苦菜花》、《 *** 大姐》、《大地军魂》、《补天》、《勿忘在莒》等优秀剧目。现代吕剧《补天》一经上演便在全国迅速走红,荣获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大型现代戏《石龙湾》荣获 *** 颁发的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编剧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表演奖,该剧还荣获 *** “五个一工程奖”。大型现代戏《苦菜花》获 *** 颁发的第八届“文华大奖”、“文华剧作奖”、“文华音乐创作奖”,著名表演艺术家郎咸芬扮演的主要角色母亲,获“文华表演奖”。《苦菜花》剧本还荣获1998年度“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优秀编剧奖”、“导演奖”、“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优秀表演奖”、“表演奖”。《百姓 *** 》《回家》《勿忘在莒》《海殇》等剧目也在全国获得大奖,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卓有才华的艺术家,如梅花奖获得者焦黎、高静、吕淑娥、刘玉凤,中国戏剧节表演奖获得者李萍,文化表演奖获得者龚鲁阳、董家岭,中国艺术节表演奖柏绪民、史萍,中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优秀主角奖”获得者文宗哲、马林,“优秀配角奖”获得者李肖江、胡静华、常兆玉、郭爱琴、黄继森、李红、朱广友等。

三、介绍山东吕剧的作文1000字左右

1、我的家乡在山东,山东有着多个地方戏,而吕剧是我的家乡戏。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也称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戏曲 *** 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关于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这样几种:

3、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1 *** 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 *** 》,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4、二、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也有的说,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5、三、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遂定名为吕戏即现在的吕剧。吕剧虽是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更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6、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 *** 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 *** 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 *** 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1917年( *** 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 *** 班等。

7、 *** 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 *** 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 *** 改行,另寻出路。

8、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 *** 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 *** 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 *** 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 *** 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9、“ *** ”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 *** 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 *** 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0、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如李渔、郎咸芬)的热情指导与帮助。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 *** 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 [编辑本段]艺术特点[1]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既是“戏曲”又是“曲艺”。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11、吕剧的演唱 *** ,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 *** 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润腔时常用写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12、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 *** 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关于胜利之乡吕剧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吕剧 东营 胜利 剧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