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知足常乐的成语和知足常乐的高级说法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知足常乐的意思
1、成语解释: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等。
2、成语出处: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4、成语正音:乐,不能读作“音乐”的“yuè”。
5、近义词:乐无知命 自得其乐
6、反义词:愤愤不平 郁郁寡欢
7、成语例句: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王西彦《古屋》之一部
二、心态好知足常乐的成语有哪些
1、乐天知命[ lè tiān zhī mìng ]
释义: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 *** 的人生观。
出处:《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2、十之 *** [ shí zhī bā jiǔ ]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今天下之势,归韦温的十之 *** 。”
3、心满意足[ xīn mǎn yì zú ]
出处:明·施耐庵《 *** 传》第三十一回:“两个小的,亦被武松搠死……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
4、知止不殆[ zhī zhǐ bù dài ]
释义: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知足不辱[ zhī zú bù rǔ ]
释义: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汉书·疏广传》:“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6、自得其乐[ zì dé qí lè ]
出处: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白翎雀生于乌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鸣,自得其乐。”
7、知足常乐[ zhī zú cháng lè ]
释义: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处: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8、议论风生[ yì lùn fēng shēng ]
释义:形容谈论广泛、生动而又风趣。
出处:宋王暐《道山清话》:“韩持国为人凝严方重,每兄弟聚话,玉汝、子华议论风生,持国未尝有一言。”
三、知足常乐的含义是什么
知足常乐的含义是: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
知足常乐,汉语成语,拼音是zhī zú cháng lè,意思是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对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满足并取得快乐。解释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等。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译文:“天下有道,退马还田以耕种。天下无道,兵马驰骋于郊。祸患没有比不懂用兵之道更大的了,过失没比中敌人利诱之计更大的了。所以知识充足之足,才是恒常之足”。孙子曰“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哲学意义: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其前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其后是“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这里所说的“富”,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是否“富”,既有客观标准,又有主观感受,而且二者都有相对 *** 。
1、成语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成语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与文化底蕴。它们简单有趣,通常四个字就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这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他们探索成语背后的故事。
2、成语可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成语一般都能引经据典,所以里面会涉及到大量的历史故事。孩子在学习成语时,会先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四、表现知足常乐的成语有哪些
1、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出处: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知命乐天命:命运;天:天意。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 *** 的人生观。出处:《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3、乐无知命:意为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语本《老子》:“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委心任运,不失其为我。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王西彦《古屋》之一部四:“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
4、自得其乐:就是自己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语出明陶宗仪《辍耕录·白翎雀》:“白翎雀生於乌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鸣,自得其乐。”沈从文《新湘行记》:“渡头边水草间,有大群白鸭子在水中自得其乐的游泳。”叶圣陶《孤独》:“他们那样自得其乐,那样议论风生。”
5、心满意足:做了某事,或得到什么事物等,自己心情很愉悦,高兴,让自己觉得满意。宋·吕祖谦《晋论》中:“君臣上下,自以为江东之业为万世之安,心满意足。”
五、知足常乐 成语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译文:"天下有道,退马还田以耕种。天下无道,兵马驰骋于郊。祸患没有比不懂用兵之道更大的了,过失没比中敌人利诱之计更大的了。所以知识充足之足,才是恒常之足"。孙子曰:"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本意:知道满足,就会经常(长久)的快乐。
例子: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
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
1、拥有一颗平静的心,就像生活在皇宫中一样,知足常乐,精神愉悦。
2、少想你所缺乏的,多想你所拥有的;知足常乐。
3、他那种滑稽可笑的表情似乎在说明他已经发现了知足常乐的秘诀。
4、她不懂知足常乐的道理,对现有的一切还不满足。
5、知足常乐者最富有,因为知足本身就是财富。
7、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
8、那两位中年女士一边走一边谈笑风生,一副知足常乐的样子,让人羡慕。
9、他从来不懂“知足常乐”,真遗憾。
10、要懂得知足常乐,要珍惜每一次相逢。
六、形容知足的成语
1、【安分随时】:时:时俗。安守本分,顺随时俗。指处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安然自得,满足现状。
2、【安分知足】: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3、【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4、【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 *** 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5、【饱人不知饿人饥】:比喻处境顺利、优越或个人愿望得到满足的人,不理解处境困难、恶劣或个人愿望不得实现的人的苦衷。
6、【饱食丰衣】:丰:丰富,富足。形容生活富裕、令人满足。
7、【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8、【比下有余】:比:比较。对所处的中等地位感到知足。形容满足现状,不求进取。
9、【不安小成】:成:成就。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就或职位。
10、【不餍人望】:餍:满足。不能满足众人的期望。
11、【擦边球】:擦过边缘的球。比喻刚刚满足条件的事物。
12、【残民以逞】:残:残害;逞:称愿,满足某种心愿。残害人民,来实现某种愿望,使自己称心如意。
13、【偿其大欲】:偿:达到,满足。欲: *** 。大欲:野心。指满足了他更大的 *** ,或达到了他的野心。
关于本次知足常乐的成语和知足常乐的高级说法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