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海南楹联之乡和中国楹联之乡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海南楹联之乡以及中国楹联之乡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苏东坡与海南岛
1、因为苏东坡的缘故,一直想到海南岛看看。
2、想像中,琼州 *** 深灰的浪涛拍击岸边,岛上灌木丛丛,砖房旁是横伸张扬的琼麻。不想却是椰林沙滩,灿烂阳光,艳丽的九重葛沿路怒放,当地人称为三角梅。
3、苏东坡被贬至海南时已逾六十,近一 *** 前,没有飞机没有高铁,大多数的人一生所行之处相当有限,他却一路往南来到当时中国人认知中的天涯海角。六十岁的流放当然不是二十岁的流浪能理解,且经过了生死两茫茫丧妻之痛,苏东坡三十岁时妻子过世,四十岁写下〈江城子〉,年少时读他写的:不思量,自难忘,并不能懂得这六个字的深刻与沧桑,因为思念太深,任何复杂的文学意境艺术象征反而都不合适,最深的思念是无须想起,因为从未忘记,便是如此简单的文字才能恰如其分表达。
4、后来,苏东坡在惠州又经历了朝云的离世,元配妻子过世多年后他遇到朝云,比他年轻许多的朝云嫁给他后不论生活如何流离坎坷,始终陪在苏东坡身边。朝云的离世和昔时苏东坡元配夫人的过世带给他的伤心是不一样的吧,因为人生处在不同的阶段,三十岁的人生还有大把未来,所爱却未能携手共同走下去,这伤痛是椎心思念,是不愿分离;而年过半百,走过的人生比余下的多,更何况大势已去,此时日日相伴的人撒手,本就困顿寂寞的日子只能更加孤单凄凉。朝云墓上的六如亭有苏东坡写的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同样是简简单单的两句,既道出余生心情,也写尽此前的艰难波折,而亭名六如则意谓: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5、抵达海口市,入住的旅店在骑楼小吃街附近,到访东坡书院前,我们先去了骑楼小吃街,我原以为是一条长长的街,两旁连接着骑楼建筑,结果并不是一条长街,而是一幢环形建筑,建筑设计采南洋骑楼建筑风格,外广场临街,有一座牌坊,内广场骑楼呈U型,小吃商家林立,我们逛了一圈,吃了椰子饭、抱罗粉、儋州粽子、葱油虾饼。抱罗粉其实是一种米粉,儋州粽子糯米里包的馅和 *** 肉粽相仿,主要是猪肉、虾米和咸蛋黄,特别的是包粽子的不是竹叶,而是箬叶,箬叶呈椭圆形,叶子硕大,一张叶的长度可超过一尺,且较竹叶宽,所以包裹粽子的方式和 *** 、湖州等地皆不同,粽子个头大呈方形,有点像枕头,棱角不若 *** 粽那般分明。采用的是新鲜而非晒干的叶子,所以粽子的米呈青绿色,浸染着淡淡的叶子香味,印象中也曾在台南吃过此种粽子。据说苏东坡谪居海南儋耳时,融合自己的创意包制东坡粽,他在儋耳过了三个端午节,除了用猪肉包粽,还教当地人包豆子粽、鱼干粽、虾仁粽、鸭蛋粽等,并以粽子作下酒菜,不过东坡粽显然没东坡肉名气大。
6、往海南岛时,年迈的苏东坡孑然一身,不知道自己将流放多久,能否再返回故地,他的两个儿子陪他到广州。苏造与他告别,苏过则陪他同到海南。为了到海南,苏东坡当时沿西江船行数百里到梧州,然后南转,从雷州半岛渡海。他到雷州,听说弟 *** 由也正往雷州半岛贬谪之处,兄弟俩在藤州相遇,二人到一个小馆子吃午饭,吃的是粗糙麦饼。雷州太守听说他们兄弟来到此处,因为仰慕苏轼与苏辙的才华,特意送来酒菜,不想翌年因此遭受 *** 。
7、多年前,我也曾特意到雷州半岛,沙滩、海鲜、小街的组合,自非昔时苏东坡的苍凉心境。隔数年,再往惠州,暗暗探寻 *** 前东坡旅迹。
8、渡海前苏东坡写下:「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仍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瞑,此亦东坡之家风也。」出生于四川眉山的苏东坡,大海于他本是遥远而陌生的,不想仕途却将他抛入惊滔骇浪里。登岸后,苏东坡向儋州前进,七月二日抵达。
9、翌日,来至苏公祠,西元1097年,苏东坡在此指导当地民众凿出双泉,取名浮栗泉,泉上有一亭名洞酌亭,因为此处曾为苏东坡读书处,后建为东坡书院,如今整修称为苏公祠。此番海南之行,本就是想看看苏东坡行迹,和当年往雷州半岛,其后访惠州一致,没想到的是原来从中原被贬至海南岛的人尚有许多,苏公祠外还有五公祠,五公指的是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纲、赵鼎及宋代大学士李光、胡全。他们远离权力中心,但是并未怀忧丧志,致力海南岛的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清光绪年间修建五公祠纪念他们曾经为当地做出的贡献。祠内有五公的雕像,阳光炽烈,穿梭在树荫间,正 *** 蛋花盛开的季节,从不曾看过鸡蛋花开的那般繁盛,满树花朵,几乎覆盖住叶片。之一次看到鸡蛋花是在夏威夷,后来在淡水在台中在 *** 看到,心里总联想到夏威夷。这回五公祠里的鸡蛋花高过屋檐,衬着蓝天,满树洁白的花朵,倒有樱花之态。那繁茂的洁白,与此园纪念之人的廉洁相得益彰。
10、园内有游客乘凉,听其口音来自北方,大约是退休后定居南方,几个人聊着退休养老医疗方面的话题,相当实际的交换着意见,若真论退休养老,海南比起许多地方适合,至少没有严寒漫长的冬季,不知道苏东坡当年在海南大啖美味的鲜蚝时,心里是否也曾这样想过,而稍感安慰。如果他一直待在家乡四川,固然可以避免掉这坎坷的命运;又或者如果他仕途顺遂,留在了开封京城附近,都吃不到如此新鲜饱含海洋滋味的蚝,也看不到湛蓝无际的碧海白波。
11、昨日傍晚,我们往沙滩看海,有妇人挑着担子卖白糕,一大盘蒸熟的白糕,现买现切,淋上酱汁,简单但味美,以米作出变化的料理点心在中国南方不计其数,妇人的担子一端是蒸白糕,另一端是各种粿。我们原希望看到海上落日,因为没想到方位的问题,结果看到的是椰林落日,也很好,落日余晖在椰树梢熠熠生辉,耀眼金黄的夕阳映衬下,原本鲜绿的椰子叶暗成剪影。
12、我们常有未经思考的主观印象,大学时,有一回和同学到花莲玩,傍晚时大家去海边等落日,等到天黑也等不到,众人恍然大悟,以前我们去海边看落日,去的是岛的西岸,花莲却在岛的东岸,应该是看日出,我们却因为看多了滨海落日的风景照片,以为海滨总有夕阳余晖。
13、如今有人称苏东坡为北宋之一网红吃货,离开海口的海边时,我不禁想,如果苏东坡生在有网路的年代,他会寻到另一片广阔天地,还是因为直抒己见引来皇帝更多不满?看不到落日的海边,也许可以看日出,不过相距半日,而日出日落间却可以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啊。
二、刘大先山海风海南日记之六美文摘抄
1、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著有《八旗心象》《从后文学到新人文》等十余种,曾获 *** 文学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等。
2、滴水观音橙红果实的草丛中,乡间小径寂寥的碎石间,也常有让人为之惊奇的去处。高林村就是这样。菖蒲高立,黄皮与槟榔郁郁葱葱,藏身琼山天太岭间的高林村,仿佛绿野之心。
3、高林村属于龙湖镇,位于定安县的东北部,距离文笔峰大约17公里,紧接海口市琼山区,快到文昌了。从地理上看,不惟早年,置诸今日,高林村依然有荒野之感。它之所以知名,不外地因人显——它是张岳崧的故里,而张是海南史上唯一的探花。
4、前段日子,在罗驿村李氏宗祠门口我曾经看到过张岳崧手书的石碑,颇得欧阳询、柳公权遗韵。他不仅是探花,曾与好友林则徐一道力倡禁烟,而且以书法闻名,是海南四大才子中的“书绝”,其他三位是著绝丘濬、忠绝海瑞和诗绝王佐。《翰山公崇祀乡贤实录》称,张岳崧“书法得晋唐诸家奥秘,临仿各造精妙,片楮只字,人争宝之。”这话说的到位。我在高林村新建的一处民宿门口看到镌刻的张岳崧手书对联“陶铸 *** 灵组织风雅,核覈仁义原本山川”,就有此风格。故居里还有他的手札,临王羲之的,惟妙惟肖。
5、正午阳光耀眼,村中寂静无声。走了半响,也没有遇到一个人。村中七纵三横的巷道依稀保存了19世纪中期以来的模样,玄武岩垒制的石墙用石灰勾勒,黑白分明,粗粝的石头安然如昨,有种见惯了世事变迁与时代更迭后的不动声色。找到一位叫做张 *** 权的张岳崧七世孙,他领着我们去看张岳崧故居。故居有两处,一处为出生之祖居,只剩下一间了。另一处是西南不远的四合院式结构,均为悬山式建筑,后者是张岳崧居官时所建,两侧横房据说是张自建的,正屋是他的儿子张钟彦所建。屋内四面房柱上各贴有开基时的红纸黑字:“东鲁孔夫子,西岐周文王,南山钟进士,北海姜太公”,这是雷州半岛延袭而来的习俗,应该来自中原。故居西侧是张氏宗祠,相当宏阔,有完整的山门、前殿、正殿、廊庑,正对着一株亭亭如盖的高大黄葛。
6、南方越是偏远的地方,此类宗祠保留得越多。这中间有很多可以探析的原因,比如远离 *** 经济中心,兵燹战乱很难波及,摧枯拉朽的 *** 很难触及到乡村共同体的最深处,现代化的发展尚未全面进入,等等,但我觉得最素朴的心理原因还是物以稀为贵,探花尽管很稀罕,但放在江苏、江西或者浙江的话,也比较多,而张岳崧这样的,地处海外,殊为难得。任何地方其实都有钟灵毓秀的英才俊彦,但未必都有机会崭露头角,张岳崧无疑是幸运儿,因而也就愈加弥足珍贵,自己也倍加珍惜,所以特别在意教育。
7、“大贵莫过学道,至乐无如读书”,在担任陕甘学政的时候,张岳崧曾捐出自己的俸禄,牵头修复了巩昌南安书院、绥德雕山书院等,后来还曾在海南的琼台书院、雁峰书院以及广州的越秀书院、肇庆的端溪书院讲课。他还十分注意扶携家乡的读书人,带头捐资设立崇贤兴馆,资助贫寒士子赴乡试的旅费。这种表率无疑深刻地影响到他的家族,他有一子中进士,一子中举人,孙子也中了举人。现在村里还继承了一项很好的遗风,就是从2003年开始设立“张岳崧教育基金会”,募集村民和社会捐赠,为各类升学和优秀在校获奖 *** 颁发证书与奖金。
8、2019年7月,高林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村巷与祠堂都做了相应的修缮,黄葛树下还立了一尊张岳崧座像。不过游人寥寥,张 *** 权说,村里有五十户约三百人,留在村里的不过三十多人,年轻人都外出读书或谋生。耕读传家的方式在时下变得不合时宜,这个人丁兴旺的村庄重回荒野绿原的状态。出村,沿着石径走,发现村前是一块狭长的绕村的水稻田。稻穗低垂,微微泛黄,即将进入成熟季节,虽然没有遇到村民,但留守的少数人还在按时劳作。
9、看到这些水稻,我忽然想起了祖父刘心元,一名农 *** 。1968年到1969年,祖父在海南崖县进行稻种试验。海南因为得天独厚的气候与环境,一年可以培育三季稻,是天然的育种试验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全国的育种试验基地基本上都转移到海南岛上,分布在三亚、陵水、乐东等地,祖父就是在那是被选派到海南的。我很后悔祖父在世的时候没有细聊过这个事情,不知道祖父具体在哪个农场——也许就是2014年我曾经去过的南滨农场。夜里说到这件事,宫池问,那 *** 认识 *** 不?我查了一下,袁老是1970年秋去的崖县,那时候祖父已经返回安徽,他们在海南应该并无交集。
10、崖州的那段生活一定让祖父对海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九十年代已经快七十岁了,还自己一个人到海南故地重游了两次。我曾经在孔见先生的《海南岛传》中读到,现在中国人“吃的每一粒米里,都有着来自海南岛阳光与水的祝福”。我想,那里面一定也有我爷爷的一份汗水吧。他那个时候正是我如今的年纪,也有一颗绿野之心。
11、下午赶到海口,傍晚周大新夫妇、树才夫妇到了,但我晚上与李音约好,去新埠岛与梅国云、黄德海、弋舟、田耳一起吃了个饭。这次海南之行就如同一个盲盒,没有想到在海南会遇到天南地北的朋友们。
12、早上出门去秀英区的荣堂村,路上车辆忽然多起来,有点堵,我这才注意到路边的灯柱上都挂着“相约消博会出彩新海口”的彩旗。从昨天开始,为期四天的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难怪我们所在的宾馆里入住了许多穿着商务套装的人。
13、荣堂村与半个月前去的三卿村同属于石山镇,也是一个有着八百年历史的老村庄。村庄的房屋由火山石垒就,也同三卿村类似,不同的是,荣堂村要大得多。这个村的人口主要有钟王两大姓,钟姓南宋时代自福建莆田迁来。一位年轻的钟姓村长带我们去看他们临琼始祖钟明显的墓,墓是1999年重修的,碑上刻着“宋赐进士统领官”字样。不远处正在修建一座高大的仿古祠堂,墙上贴着向钟姓子孙募捐的通知,附有说明,大意是旧祠堂1958年被拆毁,现在重修云云。祠堂四周遍布美人蕉、龙血树和天南星,一座簇新的荣堂公庙已经建好,供奉着大小不一、红面或金脸的八个“神公”。村长也说不清神公的名号,只知道其中一个骑着小白 *** 叫马部公,可能是一些类似西北家神的那种地方神明。
14、公堂右侧就是荣堂古村,村口有三座土地庙,入村处居然有形似鸟居的石头山门,可见此村早年间确实颇具规模,一问之下,原来荣堂村早先也是一处驿站。沿着蜿蜒的石路前行,好似贵州青岩古镇的巷道,两侧石壁上爬满了薛荔细碎的叶片,丛生的芭茅有一人多高,麒麟叶如同巨大的手臂伸展向天空。石屋依旧,但杳无人迹,从80年 *** 始,古村中的居民逐渐搬出,如今偌大的老村只有三个老人还在,其他人全部搬到新村。
15、密林修竹中的溶岩隧道在荣堂村比比皆是
16、村落深处一片茂密的竹林中,有许多熔岩隧道,空间阔大,阴凉蔽日。据说这样的溶道有七十二处,基本上保持天然的样貌,古朴而寂静,仿佛远古的时空。自然的力量温和而伟大,尤其这样的热带地区,很短的时间里,植物就遮盖了人类生活过的痕迹。
17、从溶道出来到新村,是截然不同的天地。村民们大多住上三层小楼,村水泥道的 *** 在开挖下水道,六七台内地已经很少见的柴油机做动力的钻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地面下都是玄武岩,施工比较艰难,石屑粉尘飞舞,几个工人站在已经一人多深的坑道中,戴着防毒 *** 一样的口罩,满面尘灰。村庄正在蜕变中,这种景象既杂乱无章,又欣欣向荣。
18、中午到雷琼世界地质公园附近的一处农家乐吃饭,听到锣鼓声响,跑出去看热闹。原来园里空地搭了处舞台,是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的海口非遗展演,有琼剧、公仔戏、斋戏表演,等我到的时候,表演已经快结束了,我只听了一点点。几个艺人已经开始收拾伞盖和行头,往车上搬,过去问了一下,原来是麒麟舞的道具。这些地方 *** 文化在经济发展的总体背景下得到保护与表演的机会,总让我想起巴厘岛的传统文化伴随旅游业的兴旺而获得的复兴,那种复兴已经是为了适应消费与市场而做的转换与创新,是一种创意产业。
19、在地质公园的一个水车边,我看到一只斑丽翅蜻。这是一种长得很特别的蜻蜓,乍看去跟蝴蝶差不多,翅膀比一般蜻蜓宽而比蝴蝶窄,有琥珀色及深褐色夹杂的花纹。十几年前我在《中 *** 族报》开了两年专栏,做文化时评,讨论 *** 、歌舞、体育、旅游、非遗、博物馆和美术馆、风情酒吧、特色餐厅、山水与 *** 结合的实景晚会等文化产业,它们中有许多并非新创的产业,而是在传统产业中注入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文化理念的元素,是以创意为卖点的产业,其核心在于创意,促进文化市场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与族群文化在其中,就相当于斑丽翅蜻,似乎是蝴蝶,但其实是蜻蜓——它们看上去是传统的,根底却是当代的;它当然是文化,但更是经济与生活本身。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文化要以人为本,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因此面对“传统文化”的变革,不需要抱残守缺,作为文化主体的民众自己会做出选择。
20、下午到海口骑楼老街参观,这个保存了 *** 时期归侨兴修的南洋建筑群,同样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以中等阶层生活方式为旨归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配合消博会的氛围,街上有自发的以及 *** 组织的杂技与歌手表演,街道两旁的老建筑都被改造成带有景观社会消费文化色彩的酒吧、咖啡厅、鹧鸪茶馆、工艺品与特产店等商铺。
21、我们找到一个喝老爸茶的茶档。老爸茶是很有海口特色的地方民俗,但它的历史并不久远,是现代以来形成的民俗。1933年上海国光社印行、由陈铭枢总纂的《海南岛志》中记载“海南不乏产茶之地,然居人多不嗜之,独多嗜酒”,老爸茶是由东南亚的归侨带回来的西风东渐的舶来品,不仅喝茶,也喝咖啡、牛奶、咖啡奶、红茶奶、阿华田和可可,还能吃糕点,后来才演变成海口普通百姓社交、休闲与消费的生活方式。
22、我们进的茶馆好像没有具体名称,赵西西说本地人一般就叫它老街文化茶馆。这倒颇有老爸茶的闲散风范,茶馆面积巨大,目测摆放了估计有一百张桌子,中间茶档霓虹上写着“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茶档四周兼卖大薯汤、糖水地瓜汤、清补凉、猪血和簸箕饭。正是下午茶时间,三三两两的爷叔悠然自得。我吃了一碗清补凉和芒果肠粉。清补凉分为冷热两类,周大新老师夫妇和树才老师夫妇要的是热的,我要的是凉的,里面放了绿豆、红豆、西瓜、薏米和银耳。这些配料有些八宝粥的意思,但它是糖水,让我在见识了如蝶之蜻后,又见识了如粥之水。
23、晚上与则臣去兴丹路农科院附近的餐馆,与梅国云、王雁翎、刘复生、张伟栋、王学振等本地文化人,以及弋舟、傅菲、田耳、黄德海等四位海南驻岛作家吃饭,然后一起去海南出版社的三环书店“而已空间”参加弋舟新书发布会。结束后则臣急着要赶回宾馆写日记,说自己没时间了,我说还是先去夜宵吧,这个夜宵时间才是自己的时间啊,后来就同去了,这大约是体验老爸茶文化带来的直接影响。万事不如杯在手,这个杯可以是茶杯,也可以是酒杯。
24、坐在桌前开始敲上日期的时候,我意识到这将是此次海南之行的最后一篇日记。此行始于海口,走访路线包括:
25、海南省博物馆——海口市秀英区的三卿村、典读村——澄迈县的罗驿村——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镇大保村的明代水会所考古遗址——儋州洋浦与峨蔓镇灵返村、盐丁村的 *** 古盐田、南丰镇陶江村与海雅村的客家围屋、中和镇老街、桄榔庵、东坡井与东坡书院、宁济庙、关帝庙——白沙黎族自治县的文化馆、黎锦传习所、五里路有机茶园——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的棋子湾、昌城村峻灵明王庙与新城村治平寺碑——东方市江边乡的黎族白查村——陵水黎族自治县三才镇、黎安镇、新村镇的史 *** 古遗址——琼海市博鳌镇的中国南海博物馆、侨乡留客村蔡家宅——定安县文笔峰道教文化旅游区、龙门镇石塘溪火山冷泉、龙湖镇高林村张岳崧故居——海口市骑楼老街、荣堂古村、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26、今天以五公祠作为最后一站,倒是呼应了海南日记之一季的主题“灯下遇故人——且将海南认故乡”。五公祠又称“海南之一楼”,建于清光绪十五年,祠内祭祀的“五公”,指唐宋两代被朝廷贬谪来海南的五位名臣: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纲、赵鼎及宋代大学士李光、胡诠。他们的雕塑则是1986年用火山石重塑的,写实中透出浪漫飘逸,在苹婆、荔枝、黄花夹竹桃和琴叶榕的树影中,尤显得沧桑古朴。五公祠旁附有苏公祠、伏波祠,分别纪念的是苏轼与汉代两位伏波将军路博德与马援。
27、这些人都是对开辟海南、沟通陆岛、传播文化、昌明人 *** 出了贡献的外乡过客,海南人没有忘记他们,立祠祭祀,隆重纪念。尽管他们宦海沉浮、 *** 投荒,被动南下渡海至此,可能并非本愿,但也正是这一点成就了他们在海南人心中的分量,可以说他们与海南彼此成全。正如流沙河的对联:“唐宋几完人,倘非迁谪南来,海外安知贤宰辅;沧溟无断脉,何必翱翔北学,楼中自有大儒师”。时过境迁,当年的历史细节,除非专业学者或有着历史癖好的人,一般人早已遗忘,也不会感兴趣朋 *** 争讦、政见差异的具体情形,但是他们记住了这些过客的足迹和遗响。海南作为他们人生的一个段落,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他们故乡的一部分。
28、说到更渺远的,人生逆旅,光阴百代,每个人其实都是过客。这中间有着生而为人难以克服的局限与遗憾:所有人、所有功业都敌不过时间。人们又总是渴望能够留名于世、寄籍于史,留下哪怕微薄的印记,所以才会有追求立德、立功与立言这样的“不朽”之事的冲动,那是抵抗无情时间的隐秘 *** 。但是立德之事,因为社会演化,圣贤变成了缥缈无稽的幻想;立功也并非平凡民众可以企及,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各种外界因素;唯有立言,是凡夫俗子有可能通过一己努力达到的。通俗点说,立言也就是在文化上做出一点点创造、贡献或分享。即便如此,也还是未必能保证被人记住,它还需要种种因缘凑泊,遇到有胆有识有情有义之人的传承,个人所能做的只能是尽力而为,无论穷达否泰如何,做好自己。
29、苏轼曾经对此种人生窘况有着豁达的理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也就是说,无需过于牵怀挂肚、斤斤计较,往日崎岖、前路困蹇都是常态,重要的是经历这一系列的过程。飞鸿自然留下爪迹,或许事过无痕;或许能够涓滴注浥,回馈于他人,有益于世道人心,造福于人生驿站中的某处;或许仅仅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与示范。幸运的话,也就会成为后人称颂与崇慕的典范,甚至可以留下某处胜迹供人凭吊瞻仰。
3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伏波、五公与苏轼都是幸运的,他们在正史中留名,更被海南牢牢记住。他们人生的片段凝固在这木石之中,化作了海南文化内在的骨血。汉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十万楼船下岭南,平定南越叛乱,首设珠崖、儋耳两郡,将海南纳入 *** 王朝版图。汉光武帝年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进击九真,平定征侧、征贰之叛,推行汉律至越族,再开琼崖。这都是立功的伟业。
31、“五公英烈气,千古海南潮”,五位被贬的官员大儒更多的形象是教化与立德。如同五公祠二楼楹联所写:“五贤系两代兴衰,报国投荒,唐宋迄今留正气;一身睹万民憔悴,筹边弭乱,冰渊夙夜凛遗规”。他们安国危身之举,标榜了一种中华士人的人格风范。
32、苏轼的故事最多,可以说将立德立功立言结合在一起,不仅传播文化、破 *** 荒,以其华翰辞章濡染风雅,更身体力行,造福士民,不仅在儋州留下许多遗迹,还在五公祠里留下了今天依然涌动的浮粟泉。
33、我来过海南多次,除了五指山调研,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公务会议之余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般走过。同样是过客,这一次近二十天的旅程,深度、综合、近距离地体验海南的名胜与人文、景色与民俗、历史与风物,也时时有黄庭坚所谓“故人 *** ,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的感受,觉得自己也融入海南,成为它的一份子。
34、离别在即,不免有些感想,再一次确认了故乡的含义。这个故乡不仅仅是个人的故乡,也是中国人的故乡。因为有了海南及南海诸岛与海域文明,中国人的故乡就扩大了,长城内外、大河上下、 *** 两岸、大洋之滨,都成为中国人的乡愁所寄。她雄阔而包容,融合了多样 *** 的文明因子;同时又蕴含久远而丰富的历史遗产,多民族共生共处,涵养着本地少数民族、陆客 *** 、东西方交流互动的融合生态;更主要的是,她在当下还焕发出灵动而活泼的能量,将最古老的传统与最前沿的科技、更时尚的娱乐与最深沉的守望、最活跃的经济与最丰富的生活形态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每天都在生长着的所在。
35、当我每日写下这些日记,从未想过它们是否能长存或者是否迅速朽化,只是记下当下所见所得。我的写法应该与诗人、作家不太一样,我侧重的是信息、知识与思考,除了极少数场合,基本不带多少个人情感色彩——即景抒情非我所长,我更在意的是立此存照的史料价值。因此,我不会考虑“文学 *** ”的问题,而尽量呈现当时当地的所见所感。很大部分的思考是我当下的观点,它们见证的是一个人对于他的时代的认识及其局限。再过十年二十年对照彼时此地的变化,这些素朴的信息可能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6、绝大多数我这样长在内陆的人,对海洋和岛屿都了解得太少。记得小时候读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 *** 》,心中生出一个向往,那就是未来有一天能乘船踏浪、破冰犁雪,到格陵兰岛的寂静寒夜仰观天幕上的璀璨群星。期待以后有机会跟随考古船出海,相信那将会是全新的感受。
37、山川依旧,大海永不止息,文字也许比人更长久,记忆将因铭刻而延展其生命。他日我再归来,且将海南认故乡。愿我们都眼里有星辰,心中有大海,所有的梦想最终都能气定神闲地实现。
三、灼灼闽粤花·海南之旅·海南岛·“海南 *** 真吾乡”
灼灼闽粤花·海南之旅·海南岛·“海南 *** 真吾乡”
宋代大文豪苏轼,一生坎坷,曾几次被贬离开京城。最严重的一次是在他六十多岁时,被贬到当时的蛮瘴僻远之地海南岛,直到辞世前半年才被朝廷召回。
苏轼在海南,以旷达乐观的情怀,写下了不少歌咏海南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的诗篇,其一云:“九嶷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月未落江苍茫。幽人拊枕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 *** 真吾乡。”
苏轼在海南期间,热心文教,使儋州地区“书声琅琅,弦歌四起”。他和黎族人民亲密相处,感情深厚。“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居儋州时所作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海南人民的深情厚谊。如“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总角黎角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 *** 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苏轼北归后,儋州人民将他讲学、会友、寓居过的场所,所到过的地方,所讲的方言和所戴过的帽子式样分别命名为“东坡村”、“东坡田”、“东坡井”、“东坡桥”、“东坡坐石”、“东坡书院”、“东坡话”、“东坡帽”,还修建祠庙纪念。
苏公祠位于海口市郊五公祠的东侧。“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苏公祠门前的楹联道出了海南人民对苏东坡的尊崇。苏东坡在海南岛三年的时间里,热心向这荒僻海岛上的人民传授当时中原昌盛的文化。此后一百六十二年间,海南名登进士榜的有十二人,旧时海南岛有歌谣:“谁说沧海断地脉,朱崖从此破天荒”,意指苏东坡谪居海南传播中原文化之后,海南才出了进士。苏公祠大厅正面壁间镌刻“苏文忠公像”,厅前高悬“苏公祠”金字匾额。厅内陈列苏东坡的诗词碑刻,明代琼州名宦丘浚的正面石刻像,以及其他文物二十余件,其中海瑞抄录唐诗的书法碑刻,笔力遒劲,刻工精湛。
祠堂左侧有“琼园”,内有浮粟泉、泂酌亭、古凉亭、洗心轩等胜迹。其中浮粟泉是传说中苏东坡在此地所凿的双泉之一,素有“海南之一泉”的美誉,泉名“浮粟”,取“视浮生真若寄,渺太仓于一粟”之意。相传,苏东坡被贬到儋县,途经此地投宿,见附近居民饮用混浊的城河水,便观察地形,指地而说:“依地开凿,当得两泉。”居民遵命挖掘,果然,咫尺之间得两泉,一清一浊,清者为浮粟泉,浊者为洗心泉,味甘色异。可惜洗心泉在元末明初湮没,现仅存浮粟泉。井后墙壁间镌刻“浮粟泉”三字,传说原为东坡手书,清光绪年间琼州知府叶汝兰修建时重题。两旁篆书对联:“泉水藻思,云散流襟”,是清代著名金石家汪厚的作品。泂酌亭,亦为苏东坡命名,“泂酌”两字原意为“远饮”,有 *** 投荒、择善而行的意思。苏东坡所题的诗——《泂酌亭并引》的碑刻现陈列于祠内。琼园内的另一建筑物是古凉亭,亭内立一《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刻,为海南岛现存的珍贵碑刻之一。碑高2.1米,宽1.03米,下有碑座,据传碑文为宋徽宗赵佶亲笔所书。
东坡书院位于儋县中和镇东郊,是苏东坡由惠州再贬海南后居住、讲学之处。门额上有“南天名胜”匾,两侧有对联:“云物游观,风光笑傲。”院内新亭耸翠,殿宇堂皇,古木幽茂,群芳竞秀。古人曾以“此地标奇揽胜”、“地乃一州胜境”等词句来赞美东坡书院。东坡书院由载酒亭、载酒堂、奥堂龛等古建筑构成。
载酒亭是元代延祐年间,在当年苏东坡谪居儋州时会客的旧址上创建的,为上下两层的古式檐亭。檐间匾额上书“鱼鸟亲人”。亭内有嵌字楹联,上联:“东壁图书经笥墨庄真富贵”。下联:“坡亭风月玉堂金马比清华”。亭的两侧各筑清水池,池内有假山、游鱼,池旁椰羽,竹林掩映,景色宜人。载酒亭后为载酒堂。元符元年(1098),儋县地方官张中因与苏东坡有诗酒来往,遂在当地土人黎子云兄弟的园子里营建此堂,成为海南各地人士与东坡雅集之所。堂名出自《汉书·扬雄传》载酒问字的典故。堂内过去供有苏轼与其子苏过及友人黎子方三人坐像,上挂有“雪鸿因缘”题匾。中堂有对联云:“宾至联欢,追思展 *** ,雪爪尚存鸿北去;友冠承祀,若问送诗句,笛腔犹按雁南飞”,可见当时慕名来拜访东坡的 *** 人墨客、求学讨教者之众。苏东坡也与当地人士结下深情厚谊,曾有“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 *** 真吾乡”之句。载酒堂只不过是一间简陋平房而已,却有“天南名胜”的美誉,数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大批文士。堂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坡仙笠屐图》,这幅刻有苏东坡戴竹笠、穿木屐的图画,生动地描绘了当年苏东坡谪居儋州的生活景象。上刻明洪武十年(1377)浦 *** 濂的题词:“东坡在儋耳,一日访黎子云,途中遇雨,从农家假笠、屐着归。妇人、小儿相随争笑,群犬争吠。东坡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觉坡仙潇洒出尘之致,数百年后,犹可想见。”现在书院内陈列的这幅壁画,是清光绪年间重刻的。载酒堂背后是祀苏东坡神位的奥堂龛,其左右两侧是廊舍,与载酒堂相连,形成一个四合院,中间有宽敞的天井,院庭潇洒、肃穆。
东坡书院附近还有桄榔庵、东坡井等遗迹。桄榔是一种“竹身杏叶海棠枝”的热带乔木。东坡父子被贬到儋州,就在用桄榔叶子盖成的茅屋里安身。东坡风趣地称之为“桄榔庵”,并题《桄榔庵铭》。今庵堂已无,桄榔树尚在。东坡井,是当年东坡为乡亲们所打,数百年从未枯竭。
宋元符三年,谪居儋州的苏东坡遇赦北归。据《儋县志·遗事类》载:临别时,“十数父老皆担酒馔,直至舟次相送,执手泣涕而去”。东坡心潮激荡,题诗赠当地好友黎子云“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俗去且少留。”原诗后有诗人批云:“临行写此,以折菜钱。”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写过不少赠别诗,而临别赠诗以折菜钱的事,却闻所未闻。这一诗坛佳话,生动反映了苏东坡与黎子云等儋州文人学士亲密无间的友谊和东坡的风趣幽默。
在儋县东坡书院的院子里,种有一种奇怪的花,花心周围有五片卷起的小花瓣,形状像缩小的五条弯腰卷尾的小狗,俗名“狗仔花”。这种罕见的鲜花,曾使博学多识的苏东坡受到启发,了结一桩诗案。
传说苏东坡遭贬前,有一天拜访王安石未遇,见书桌上放一诗柬,写有“明月叫树上,黄狗卧花心”的诗句,认为不对,自作聪明改作“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后来,苏东坡被贬到儋州,才知道有“明月鸟”和“黄狗虫”,又看到这种“狗仔花”,还听说海南有“黄狗舐禾心,天气就变阴”的农谚,这才醒悟由于自己见识不广,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句,并为此而懊悔不已。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海南楹联之乡和中国楹联之乡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