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文化之乡,长垣都有哪些乡镇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7

很多朋友对于长垣文化之乡和长垣都有哪些乡镇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如何介绍我的家乡长垣
  2. 关于长垣人文地理
  3. 长垣的名字由来
  4. 长垣县为何称蒲
  5. 长垣被誉为什么之乡

一、如何介绍我的家乡长垣

1、长垣市,河南省辖县级市,由新乡市代管,位于豫东北、黄河下游大堤之南,与山东省隔河相望,是河南省直管县,处于中原经济区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结合部,是河南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长垣市是河南省的“中国厨师之乡”。

2、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长垣市还是中国起重机械名城和防腐蚀之都,享有“中国起重机之乡”、“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厨师之乡”等美誉。长垣市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豫州,称覃怀地。西汉时期置长垣县,治今市西赵堤镇西南。

3、南北朝时期,长垣县先属华山郡,后属东郡。隋朝时期属兖州东明郡。金朝时期,属开州。明朝时期属大名府滑州东明县。清朝时期先后属直隶大名府、大名府开州、大名府滑州。 *** 时期先后属河北道、第三 *** 专员公署。

4、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先后属平原省濮阳专区、山东省菏泽专区、河南省安阳专区、河南省新乡专区、河南省新乡地区、河南省新乡市、河南省直管县。长垣市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倾斜状,属暖温带 *** *** 季风气候,有小清河、文岩渠纵贯南北。

5、长垣市,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系,呈北北东向构造和北西西向构造带、这两组构造带近正交。长垣市,系黄河流域冲积平原的一部分。东临黄河、境内无山。地势平缓,为豫北平原地区。但太行余脉伸向县境。

6、境内中部有临黄堤,将全市分成东西两 *** ,堤东为临黄区,堤西为背黄区。临黄区属天然文岩渠水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从东南向西北倾斜。堤西背黄区属金堤河水系。地势比较平坦,个别地段有缓坡现象。

二、关于长垣人文地理

1、长垣又名蒲城,“长垣”之名因“县有防垣”得名。长垣县境内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遗址,大岗、宜丘、苏坟等龙山文化遗址,可以证明六 *** 前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长垣古称蒲、匡,历史悠久。

2、长垣历史悠久,文明昌达,底蕴丰厚,是黄河文化的摇篮。曾有李化龙、蘧伯玉等100多位治国安邦人才,有关龙逢批直谏、孔子杏坛施教、子路“三善”治蒲等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有着众多历史事件和历史遗迹。

3、关于长垣著名的四致八景,有这样一句:四致八景,出在蒲城。北杏坛,南蘧公,子路坟,府君厅。毛家潭里有个秋月明,铜钟、石鼓按时响,双头石鱼水上行,尊经阁,琉璃井,北门里头玉芽生,玄帝庙上灵芝草,白衣阁上金小虫,圣人琴,自己鸣,关夫子勒马听琴声,金马驹,卫王城,桧楷二树最有名,我说这话并不假,你没看,竹林寺有影无踪。

三、长垣的名字由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设郡县,因有防垣,长垣之名始见于世。

战国时期,卫之匡邑、蒲邑,被魏国兼并,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的陈墙村一带,置首垣邑。此地在当时有一道长墙,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于防水,或用于防兵,此时已有“长垣”之名。

根据杨宽所著的《战国史》载:“魏在沿黄河地区还有圆钱(无郭)流通,铸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长垣(今河南 *** 垣县东北)等城。

长垣所铸有“长垣一釿”、“长瞏一釿”。当时铸钱多用于地名,可见当时的防垣很长,故称长垣,而首垣则为防垣之首,长垣名由此而来。清代以前陈墙村还称为墙里村,至今还有以墙命名的村庄。围魏救赵就发生于此,史称桂陵之战。

长垣文化之乡,长垣都有哪些乡镇-第1张图片-

长垣为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境内无山,地势平坦低洼,海拔57.3-69.7米之间,黄河大堤连接太行堤呈东北--西南走向贯穿全境,将全市自然分为两部分:堤东为黄河滩区,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堤西黄河冲积平原,区内地势平坦,少有缓坡。

长垣县属暖温带 *** *** 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节 *** 降水差异较大,春季多风少雨,夏季多雨较热,秋季气候凉爽,冬季较冷少雪。长垣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水系完善,年降水量 *** 4.4毫米,无霜期208天,具有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条件。

境内野趣横生的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黄生态涵养带等众多生态资源,形成了秀美的沿黄自然生态休闲旅游景观。可开发利用的有石油、天然气、粘土、沙、地下水、地热、矿泉水等矿产资源。

四、长垣县为何称蒲

1、长垣县境内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遗址,大岗、宜丘、苏坟等龙山文化遗址,可以证明六 *** 前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

2、长垣,西周时属卫国。春秋时期,卫国于长垣之地同时置蒲邑(今长垣县城)、匡邑。匡城遗址在今长垣县城西南10公里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旧名为匡主。著名的匡人围孔,就发生在此地。

3、战国时期,卫之匡邑、蒲邑,被魏国兼并,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的陈墙村一带,置首垣邑。此地在当时有一道长墙,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于防水,或用于防兵,此时已有“长垣”之名。根据杨宽所著的《战国史》载:“魏在沿黄河地区还有圆钱(无郭)流通,铸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长垣(今河南 *** 垣县东北)等城。长垣所铸有‘长垣一釿’、‘长瞏一釿’。当时铸钱多用于地名,可见当时的防垣很长,故称长垣,而首垣则为防垣之首,长垣名由此而来,清代以前陈墙村还称为墙里村,至今还有以墙命名的村庄。围魏救赵就发生于此,史称桂陵之战。

4、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设郡县,改首邑为长垣县。西汉时名长垣县,新置平丘县与长罗候国。新莽改长垣县为长固县。东汉至长垣候国与平丘县。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复置长罗候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长罗候国废。三国时属魏,隶衮州陈留国。

5、西晋时长垣属陈留国陈留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东晋六国所辖,东晋两次控制此地约六年。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占据河南,置衮州于滑台,辖长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将长垣并入外黄(今杞县东北,兰考东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复置长垣县,仍属东郡。东魏、北齐时隶不变。从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县冶皆在今陈墙村。

6、隋初仍名长垣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县治于妇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带),因该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为匡城县;同年又于韦城(在今滑县东南妹村)置长垣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匡城县并入长垣,皆属东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长垣两县,皆属河南道滑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长垣县又并入匡城县。五代时,后梁改匡城为长垣,属东都开封府;后唐改为匡城县,属汴州;后晋匡城仍属之;后汉、后州不变,以至于宋。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为避太祖“匡”字讳,改匡城为鹤丘县。大中详符二年(1009)年复改为长垣县。自隋至金初历时608年,县治皆在今司坡一带。

7、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自阳武东流,为避水患,于泰和四年(1204年)迁县治于苗寨乡柳 *** 一带。

8、元初,曾改县为保保州,不久仍改为长垣县。金、元两代计165年,县治均在柳 *** 一带。

9、明属大名府开城。洪武二年因黄河水患,迁县治蒲城镇,即今县治所在地。

10、清属直隶省大名府。 *** 18年改隶属河北省,长垣属之。

11、 *** 战争时期, *** 、日伪、搞日 *** *** 并存。1941年, *** 领导的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决定将长垣县河东部分北部划归东垣县 *** *** *** 管辖;1943年,又决定将长垣西北部划归卫南县 *** *** *** 管辖。同时,划长(垣)、滑、濮(阳)、东(明)四县边区成立滨河县 *** *** *** ,1945年撤销,归长垣县人民 *** ,县 *** 在佘家、丁栾一带办公。1947年解放长垣城。1947年春,县人民 *** 进驻县城。

12、 1949年长垣县属新建的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并入河南省,长垣属河南省濮阳专区;1954年濮阳专区撤销,改属新乡专区;1955年2月,划归安阳专区;1958年4月,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又属新乡专区;1961年12月,安阳专区恢复,长垣又复归安阳;1983年,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属新设的濮阳市。1986年3月划归新乡市至今。

五、长垣被誉为什么之乡

1、长垣县自古就有尚厨之风,民间素有“长垣村妇赛国厨”之说。长垣烹饪始于春秋,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更辉煌于近代。新中国成立后,厚重的长垣烹饪文化底蕴,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建国伊始,全国各地慕名前来长垣 *** 厨师的络绎不绝。1999年12月,河南省烹饪协会命名长垣县为“烹饪之乡”。2003年,中国烹饪协会正式发文命名长垣为“中国厨师之乡”。

2、据传说,在夏、商、周三代积累的烹饪成果的基础上,新形成的饮食文化观,率先在中原地域展开。长垣时属诸侯国卫,自然在中原地域之列。唐代,长垣以烹饪为职业的“烹工”、“烹户”已见端倪。北宋时期,长垣就形成了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寺庵菜和民间菜五大菜系,主要工艺以炸、溜、煎、炒、蒸、煮、烙、烤为主。1980年3月28日《人民日报》之一版以“大型《中餐食谱》在河南长垣出版”为题做了专题报道。这部被《人民日报》赞誉为“中国之一部大型食谱”的出版发行,震惊了中国烹坛,轰动了海内外,虽再版多次,仍供不应求,为中国烹饪以及各菜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长垣文化之乡和长垣都有哪些乡镇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标签: 长垣 乡镇 哪些 化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