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剧之乡 江苏的戏曲剧种是什么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3

大家好,关于江苏淮剧之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江苏的戏曲剧种是什么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淮剧的发源地在哪
  2. 请问淮剧是哪个地方的剧种
  3. 江苏有那些地方戏剧种

一、淮剧的发源地在哪

1、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等,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于今江苏省淮安市以及盐城市里下河一带,发祥于近现代的上海市,现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区。

2、淮剧说的是建湖话,唱的是建湖腔。建湖县是中国淮剧之乡。1950年11月,著名淮剧演员马麟童首先在戏单上打出标准的“淮剧”字样。由此,“江北戏”、“江淮戏”等各种不同称呼逐步向“淮剧”统一。

3、1952年10月,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出席全国之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淮剧”其名被正式载入国家级文件档案。1953年,经由 *** *** 提议,国家将这个剧种正式命名为淮剧。

4、淮剧现代流派有“筱派旦腔”、“何派生腔”、“李派旦腔”、“马派 *** 调”、“徐派老旦”、“周派生腔”、“杨派生腔”、“李派生腔”八大流派,分别是淮剧名家筱文艳、何叫天、李玉花、马麟童、徐桂芳、周筱芳、杨占魁、李少林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淮剧艺术流派。

5、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淮剧

二、请问淮剧是哪个地方的剧种

1、  淮剧是中国江苏省江淮地区的地方戏剧,主要流行于扬州、淮安、盐城等地,在上海、安徽、 *** 等省市也有一定的影响。唱腔朴实。

2、淮剧的方言是以江淮官话洪巢片建盐方言中建湖话音系为基础。

3、四声韵部14个,即爬沙、婆娑、图书、愁收、乔梢、开怀、齐西、谈山、田仙、辰生、琴心、垂灰、常商、蓬松。

4、  实际运用中,通常将“辰生”和“琴心”混合使用。14个四声韵中,阴平、阳平字因在唱词中专用于下句,故称为下韵;上声、去声字专用于上句,则称之为上韵。

5、入声韵部6个,即霍托、活泼、六足、黑特、邋遢、锡铁。入声不分上、下,习惯称之为“一字韵”。

6、淮剧原称江淮戏,建湖县本是该剧的主要发源地。20世纪初,不少原来从事徽剧的艺人,相继加入淮剧行列。

7、清代中叶,在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

8、  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

9、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奏。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采用二胡伴奏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

10、  1912年,何孔德、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何叫天又创出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 *** 调。

11、在淮剧的发展过程中,建湖县的一些著名淮剧老前辈,对该剧的形成、定型、发展、提高贡献甚大。在淮剧还是“草台戏”时,周二娘、谢长玉、陈为翰、李玉花等博采众长,使淮剧渐趋成熟,艺术日臻完善。

12、1961年,淮剧界正式确定建湖方言为淮剧的舞 *** 言。以后上海淮剧团的学员在团长、著名演员筱文艳的带领下,经常到建湖,学习淮剧故乡语言,体验生活。淮剧,这朵在建湖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的艺术之花。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们的精心培育,如今更加争奇斗艳,引人注目。

13、在盐城、阜宁一带农村,历史上有僮子做香火的巫觋活动,其内容包括:祈求丰收做“青苗会”、“加苗会”;延福消灾做“太平会”、“火星会”等。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类演出内容不断丰富,经长期衍化,逐渐发展成为“香火戏”。香火戏,又名“三伙子”、“三可子”等,最终形成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前后。

14、  其唱腔由流行于境内的《香火调》和淮安、宝应等地的《淮蹦子》组成。同时,香火戏艺人常与门弹词艺人结伙搭班,故香火戏中亦有许多曲调来自门弹词。

15、徽戏班社进入境内之后,香火戏常与徽戏同台或合班演出,名曰“徽夹可”。鉴于香火戏的乡音土调颇受广大群众喜爱,于是一些徽戏艺人先后转入香火戏行列,香火戏亦因此得以大量吸收徽戏艺术成就而发展,表演从只唱不做到开始注重“一引、二白、三笑、四哭”等表演程序。

16、  另由于吸收徽戏武功与其原有武术、杂技相融合,其间还出现了一些以武戏见长的演员。在大量引用徽戏剧目的基础上,淮剧剧目逐渐有了“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之雏形。到19世纪60年代初,香火戏基本摆脱附属于巫觋活动的 *** 质而 *** 。其后,香火戏又常与京剧同台演出,而受京剧艺术陶冶。

17、  20世纪初,香火戏班社已遍及境内城乡。20~30年代,许多香火艺人南下沪、宁、杭和苏、锡、常等地演出,被当地群众称为“江淮戏”。此间,由于从各个方面学习吸收京剧以及其他地方戏曲的艺术成就,加之南北淮剧间的相互交流,淮剧逐步形成了《淮调》、《拉调》、《 *** 调》三大主调之格局。

18、1940年秋,盐城市境内兴起了 *** 文艺活动 *** ,淮戏成为主要形式之一。1942年,盐阜区 *** 领导的部队、地方文工团普遍建立淮戏组(队),各区、乡也成立了以演淮戏为主的业余剧团。在 *** 、 *** 、 *** 等人的关心指导下,许多新文艺工作者利用淮戏这一艺术形式,编撰出了许多现代戏,并对淮戏艺术进行改造,编创出了部分新的淮剧曲调,导演、舞美设计也开始出现于淮剧艺术创作之中。

19、  1953年,盐城专区实验淮剧团(1956年改称江苏省淮剧团)成立后,曾集中了一批著名演员和琴师,许多专事于编剧、作曲、导演、美术的新文艺工作者也加入了淮剧行列。此后,剧本制逐渐代替幕表戏,导演制逐渐代替说戏制,淮剧成为有一定艺术水准的地方戏曲。

20、50~60年代初,盐城市淮剧界对淮剧艺术进行了挖掘、整理和规范工作,尤其是1961年成立的淮剧艺术考定 *** 会,在这些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1958年成立的专区艺术学校,也以培训淮剧演员、演奏员为主要任务。这些,既促使淮剧艺术从各方面趋于规范化,也推动了淮剧现代戏创作。

21、“ *** ”时期,多数剧团被解散,少数 *** 的淮剧团移植上演了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其中省淮演出的《红灯记》第八场《刑场斗争》,1974年入选赴京演出。在此期间,淮剧音乐由于借鉴京剧表现手法,进一步丰富了唱腔的板式变化,但也出现了淮剧唱腔京剧化的倾向。

22、  1976年以后,尤其是1978年后,淮剧艺术事业很快恢复,并取得突破 *** 进展。原被解散的淮剧团先后恢复,上演了大量传统剧目,在现代戏的演出创作方面也取得显著成就。1977~1981年,《金色的教鞭》、《打碗记》、《一字千金》晋京演出,为盐城获得了“小戏之乡”的美誉。

23、  1982年省淮剧团被吸收为全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团体会员。1983年,江苏省淮剧艺术研究会在盐城成立。1985年,《奇婚记》在国家 *** 举办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一举荣获两个主演、两个配演、编剧、作曲、演出共7个一等奖,配演、导演、布景设计共3个二等奖,以及音乐伴奏奖和绘景奖。

24、  这也是江苏省自建国以来在历届会演、调演中取得的更好成绩。至此,淮剧已为全国戏剧界所瞩目

25、淮剧的传统剧目:早期有生活小戏《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等,大戏“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和《白蛇传》、《岳飞》、《千里送京娘》、《状元袍》、《官禁民灯》等。

26、“对子戏”和“三小戏”形成于香火戏初期,有《小打瓦》、《种大麦》、《大补缸》、《磨豆腐》等。内容简单纯朴,语言诙谐风趣,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但尚属说唱范畴的民间生活小戏。

27、淮剧语言是以今建湖县的方言为基调,经过戏曲化而形成的一种舞 *** 言。

28、  建湖县地处淮剧艺术发祥地的中段,历史上的僮子、香火戏艺 *** 多出生于此。该地的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语调工稳、四声分明、五音齐全、富于韵味、发音纯正、悦耳动听等优点,为不同时期的淮剧艺人所采用。1961年,淮剧艺术考定 *** 会界定淮剧语言以建湖县方言语音为基调,同时适当吸收周围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字音加以丰富。

29、  淮剧语言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20个韵部。其中四声韵14个,即爬沙、婆娑、图书、愁收、乔梢、开怀、齐西、谈山、田仙、辰生、琴心、垂灰、常商、蓬松。实际运用中,通常将“辰生”和“琴心”混合使用。14个四声韵中,阴平、阳平字因在唱词中专用于下句,故称为下韵;上声、去声字专用于上句,则称之为上韵。

30、  此外,还有6个入声韵,即霍托、活泼、六足、黑特、邋遢、锅铁。入声不分上、下,习惯称之为“一字韵”。

31、淮剧唱腔的曲体结构,系从原无伴奏高腔音乐 *** 演化为戏曲化、抒情 *** 的板腔音乐体系。香火戏时期主要唱腔《香火调》、《淮蹦子》,分别源于我市境内门弹词、“僮子腔”和清江、淮安、宝应地区的田歌、号子等。

32、  由于历代艺人的不断吸收创造,到30年代末,淮剧逐步形成《拉调》、《淮调》、《 *** 调》三大主调。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的曲牌有《叶子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数十首。与此同时,从民间小调中吸收并衍化成戏曲唱腔的还有《兰桥调》、《 *** 》、《打菜台》、《柳叶子调》、《拜年调》等160多首。

33、  这些曲调除部分民间小调外,其主调的调式、调 *** 较相近,结构形式亦完整统一。淮剧的打击乐是在《香火调》锣鼓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了民间《麒麟锣》、《花鼓锣》等,经过衍变,形成了淮剧特有的锣鼓谱。此外,以扁鼓、铙钹、堂鼓组合而成的打击乐器配置,音色浑厚,色调明朗粗犷。

三、江苏有那些地方戏剧种

昆曲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的昆剧已经不能算江苏地方戏了,昆剧和京剧一样,都应该算全国 *** 的剧种。2扬剧扬剧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维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3锡剧锡剧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是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锡文剧”,解放后才改成“常锡剧”,简称为“锡剧”。4淮剧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清代中叶,在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5淮海戏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淮海戏流行于江苏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盐城、徐州、扬州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源出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括调”。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 *** *** 发展为打地摊演出小戏。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唱腔,丰富了表演。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舞台上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1940年,中国 *** 建立淮海地区 *** *** 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柴米河畔》、《三星路》、《反内战》等现代戏。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6通剧通剧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 *** 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僮子的做“劝”(劝世文)演戏,尽管纯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却千真万确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并拥有数十万计的观众,长演长盛,历久不衰,象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 *** 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来,南通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7苏剧苏剧流行于苏州地区,由南词、昆曲、花鼓滩簧合流而成。苏剧的前身是苏滩,苏滩是江南滩簧的一种,原来称为“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40年代初,苏滩正式成为苏剧。由于苏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与昆剧有着渊源关系,许多苏剧艺人兼能昆剧,在昆剧衰落时期也有不少昆剧艺人改演苏剧,所以苏剧表演艺术因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8丹剧丹剧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丹阳一带。系在曲艺“啷当”基础上,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和号子,增加了伴奏乐器,并在其他戏曲剧种影响下,于1958年发展为戏曲。初名“啷当剧”,1959年改现名。9丁丁腔丁丁腔原名“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戏曲种类。1680年前后兴起于徐州北部微山湖畔的厉湾、季堡、西李一带,以后在徐州广泛流行。其唱腔 *** 抒情,清新明快,颇具水乡特色。太平歌原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歌谣,后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由独唱而对唱、合唱,发展为戏剧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以其声“丁丁冬冬”清脆悦耳,遂以“丁丁腔”名之。10淮红剧淮红剧又叫淮红调、旱船调,是宿迁土生土长的地方戏种,主要以喜剧、闹剧为主,有唱腔、道白,道白就是宿迁话,唱腔变化不太多。乐器主要有二胡、三弦、月琴、锣鼓、唢呐、笛子等,最主要的和更具特点的是敲碟子,一块直径5寸的景德镇出的细瓷白碟,一根一尺左右的细长竹棒,就能敲击出清脆悦耳、变化多端的乐音。11海门山歌剧海门山歌剧是流行于海门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于海门山歌,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剧种唯一的剧团,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

江苏淮剧之乡 江苏的戏曲剧种是什么-第1张图片-

江苏淮剧之乡和江苏的戏曲剧种是什么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江苏 戏曲剧种 什么 剧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