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进士之乡长乐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福建科举进士数量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福建长乐有哪些历史名人
1、赵以夫(一一 *** ~一二五六),字用父,号虚斋。居长乐(今属福建)。宋代大词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知监利县。理宗端平初知漳州。嘉熙初以枢密都丞旨兼国史院编修官(《南宋馆阁续录》卷九)。二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四年,复除枢密都承旨(《宝庆四明志》卷一)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出知建康府,七年,知平江府(《南宋制抚年表》卷上)。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宝祐四年卒,年六十八。事见《后村大全集》卷一四二《虚斋资政赵公神道碑》。
2、林摅福州长乐人宋朝的宰相、庆远军节度使。福建之一位宰相多从科甲出身,其中不乏学识渊博者。未从科甲出身的闽人宰相,林摅是之一人。其父林邵,官至显谟阁直学士。林摅以父荫入仕,累官至敕令检讨官。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迎合徽宗继承父兄 *** 之意入相,表面上专事变法,并派出一批官员巡察各路。林摅时为屯田员外郎,被派视察河北。陛辞时林摅建言:大府宜择帅、边州宜择守、骄兵宜更戍等,深得徽宗意,即赐进士及第,擢起居舍人。又特命翰林学士。奉命使辽。此时正逢朝廷出兵收复被西夏侵占的湟、鄯、廓等州,西夏兵屡败,托辽国代为缓颊。为了不使朝廷的主和派有媾和借口,林摅使辽时直言西夏屡起边衅之罪,而辽国不加抑制反为之 *** ,有失辽宋邦交原义。而当辽国请宋把收复的失地再割让西夏时,林摅严辞拒绝了。辽国大怒,断绝了供给宋使团的水、粮,但终不得不送宋使团回朝。这事到了主和派那里,变成林摅奉蔡京命而“怒邻生事”,被贬出知颍州。而此时正是蔡京独相,一手握天之时。召为开封府尹,时议变钱法,有巨贾、官员里外勾结趁法令未发布时谋利,林摅鞠之,严厉惩治了那几名违法乱纪的官员。
3、黄瑀字德藻,福州长乐青山下人,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生。少时刻苦为学,因家道贫寒,上街卖曲(酿酒、制面的发酵剂),也随带书籍抽空攻读。宋绍兴八年(1138)中进士,补饶州(今江西鄱江、信江一带)司户参军。提点铸钱官想卖掉铸币工人的余粮,从中牟利,黄瑀坚决不答应。提点勃然大怒,想以法律条款来惩戒他。然而,百姓称赞黄瑀政绩,提点深感惭愧,反而推荐黄瑀,黄瑀深谢不受。有一年饶州地方旱情严重,州守洪皓发文并派员视察所属各县,减免田地租税。黄瑀为所行县请求十之免九,而其他县份只告减轻一成。洪浩大惑不解,过后派员巡视各县,唯独黄瑀所行县份没有流民现象。洪皓称赞黄瑀所为,极力向上推荐,于是黄瑀调湖北转运司主管账司。
4、郑丙(1121-1194),字少融,长乐(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15年(1145)进士。吏部尚书、龙图学士,历新城县主簿,平海军推官,建州教授,国子监主簿。孝宗隆兴元年(1163),为御史台检法官,迁监察御史。乾道三年(1167),为成都府路转运判官,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淳熙五年(1178),召为秘书监少监,累迁吏部尚书。十年,出知建宁府。历知绍兴府,泉州。光宗绍熙四年(1193)致仕,五年卒。
5、陈伯震府志作伯霖,字震之,襄八世孙。福建长乐人。绍熙四年癸丑(1193)进士,泰州知州。累官广东经略使,龙图阁学士。嘉定中奉命使金,以数言折服强敌,不辱君命。子知章,字华叟,淳祐元年辛丑(1241)进士。长乐(今属福建)人。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四)。宁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主管吏部架阁文字(《宋会要辑稿》 *** 二一之一三)。七年,知泰州(清嘉庆《扬州府志》卷三六)。九年,为军器监丞(《宋会要辑稿》 *** 二一之一四)。十四年,知安庆府(同上书职官七五之二九)。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提举广东常平,迁广东转运副使(清雍正《广东通志》卷三六)。
6、郑昭先,生卒年不详,字景昭,原福州府长乐县(今长乐市航城街道洋屿村)人。任职枢密都承旨、权刑部尚书。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知学不足,受业于朱熹。调补浦城主簿,擢知归安县。嘉定七年(1214年)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翌年,除参知政事。嘉定十二年(1219年),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后以疾求释位,拜资政殿学士、江西西路安抚使;又请辞,升秩一等,提举杭州洞霄宫。卒谥“文靖”。叹曰:“问学未悉,何以治人。”闻朱文公讲明濂洛之旨,遂往游其门。居官有惠政。秩满之京谒,葛丞相,邲曰:“君浦城郑主簿耶?击贼不受赏。吾闻君名久矣。”擢知归安邑,民爱之。累官谏议大夫,知枢密院事。进右丞相,辞不拜。卒之夕,有大星坠于旧居。谥曰文清。昭先居 *** ,沈厚镇静,以爱护人才,振拔淹滞为已任。景献太子薨,议建储,昭先请以仁宗为法,上意乃决。会旱灾求言,同列有欲罪上书过直者。昭先曰:“以直言求人,乃以言直而罪之耶?”尝谓“人臣能以文王事纣之心为心,则无不可事之君;人子能以七子事母之心为心,则无不可事之亲。”陈宓以为名言。有《日湖遗稿》行世。著有《日湖遗稿》50卷。
7、高应松(1212~1276年)字筼亩,长乐县人(今福建 *** 乐市)。宋开庆元年( *** 年)进士。由衡州教授,通判广德军,召为国子监丞,权礼部员外郎,翰林权宜。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江南下,于年底进逼临安(今杭州)。太皇太后命高应松写降表,应松泣辞。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攻陷临安,朝中文武官员纷纷奔逃,留者仅应松等9人。被提升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权工部侍郎,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等职。应松谦辞,宋帝赵显手诏“疾风板荡,始识诚臣。卿经纬全才,险夷一节。当国乱身危之际,主忧臣辱之时,人多偷生而自全,卿独效死而勿去。”其时,南宋 *** 已无力挽回。三月,元兵俘获赵显、谢道清、全氏等北去,应松随往,于闰三月抵达燕京(今北京)。应松绝食不语七日,殉国。宋地举哀,郡邑并祀。至明太祖朱元璋追谥为“文忠”,旨赠“文忠”匾及“经纬全才,险夷一节”联。永乐初(1403年),长乐知县王遵道将其入祀乡贤祠。著有《筼亩策集》1卷。
8、谢升卿(约1195~1273年), *** 国陈朝开国皇帝。福建长乐县十九都漳坂乡人,祖籍山阴县。约生于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少有大志,不屑科举。 *** 豪爽,好交友,屡以家中财物助贫。因伤人命官司 *** 永州,办私塾授徒自给。后受邕州巡检器重,迁到邕州南寨居住。此地同交趾( *** 国)邻近,在两国贸易中, *** 驸马兼国相之女见升卿品貌出众,邀他到交趾国。升卿在交趾国考中举人之一名,遂被相国招为婿,改名陈日照。 *** 国 *** 曰山无子, *** 归女儿昭圣。陈日照作为昭圣之婿,逐渐掌握 *** 。嘉熙年间(1237~1240年)日照成为 *** 国王。淳祐二年(1242年),宋理宗诏 *** 王陈日照为元赐效忠顺化保节功臣。宝祐五年(1257年)十一月,蒙古将领兀良合台兵临趾北,遣二位使者前往招降,日照囚其使者,派兵抵抗。十二月,蒙古击败 *** *** ,攻入 *** 国都,日照逃往海岛,兀良合台下令 *** 。数日后蒙军北归,仍派两个使者继续劝降,日照回都,怒将两使者绑缚送还蒙古军。宝祐六年( *** 年),日照传位于长子光昞。景定二年(1261年), *** 向宋进贡,并上表请求世袭。宋理宗承认陈光昞为 *** 国王,诏陈日照为检校太师、 *** 国大王,加食邑。咸淳五年(1269年),宋度宗诏 *** 国父陈日照,加食邑。咸淳八年(1272年),又加陈日照食邑,并赐鞍马等物。卒赐祭葬。
二、长乐历史上有几位进士
1、长乐从最初偏安于闽越一隅的蛮荒之地,演化为后世称颂的“海滨邹鲁”、“文献名邦”,承载着“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历史文化的迁移,长乐的先人在“农耕”时代牢牢把握住了“耕读”机遇,使得 *** 吴航始终弥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当时,耕读传家的氛围十分浓烈,“学而优则士”的观念深入人心。自唐开元二年(714年)长乐开科登第林姓(石壁村人林)开始到清代,先后有959名长乐学子考取进士,在号称历代全国10万名进士中,平均每百人就有一名长乐籍进士。这些佼佼士子都是当时朝代政坛上或社会上的风云人物。宋明清三朝,科举题名者、功业立世者的长乐人不绝于史册,“进士之乡”实至名归。
2、长乐在科举时代,鼎甲之盛,声震八闽,其文苑佳话,俯拾皆是——
3、一村两朝百举人。洋屿村(含琴江),从明洪武五年(1372)至清光绪二十三年( *** 7),五百二十五年间,全村中举100人,其中文举 *** 人、武举36人。
4、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据说,昔郑板桥镌一印章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并常吟之书画中,时人十分艳羡。翻开长乐县志,长乐亦有3人:郑鼎,古槐人,康熙秀才、雍正元年举人、乾隆元年三甲进士;吴浣安,感恩人,康熙秀才、雍正四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林有道,蓝田人,康熙武科秀才、雍正十三年武举人、乾隆元年连捷武进士。
5、同科一元十三士。宋淳熙五年(1178),长乐13人掇巍科,姚颖正奏之一名,卓杰、卓云、陆王介等12人登姚榜进士,长乐一时名声大噪。
6、七世二元十二士。宋大观三年(1109),姚坑人姚能举登进士,此后从1175年—1253年,姚家一脉子孙七代相继十一人登进士,其中姚能举孙姚颖、七世孙姚勉状元及第。
7、四世九进士。林邦俊,古槐人,宋元礻右六年(1091)进士,长子次融、次子次龄、三子次崇,分别于绍兴 *** (1148)、二十一年(1151)、二十四年(1154)次第连捷中进士;次融长子惟宁、次子尧辅分别于淳熙二年(1175)和八年(1181)登进士;次龄子林镒亦于嘉泰二年登进士;而林镒长子林浩、次子林沆,又分别于嘉定元年(1208)及四年(1211)再连捷登进士。
8、三代十三钗皆娴吟咏。明工部主事晋良女昙生,婚配固安县令郑善述(玉田人),生子郑方城、郑方坤,雍正年间皆中进士;孙郑天锦乾隆年间亦中进士。郑善述母、长女、次女,方城女,方坤九女——三代十三钗皆有诗文集问世,《全闽诗话》辟专节介绍。
9、三世三翰林。明永乐年间,江田人陈仲完,以儒士中式,召试擢之一名,官左春坊赞善兼翰林编修;从子陈登,以篆书独步,召为翰林;侄孙陈全,以廷试第二(榜眼)擢侍讲,权翰林院事。
10、父子两解元。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邑人林赐膺乡试榜首(解元),正统三年(1438)其子林侨亦登乡试榜首。
11、父子同探花。南宋十一都邑人张羽中,嘉定四年(1211)中探花,其子张镇亦于绍定五年(1232)中探花。
12、父子两尚书。南宋东隅人赵彦,乾道五年(1169)进士,官尚书郎少保,其子赵以夫嘉定十年(1217)进士,官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明朝古槐人陈瑞,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兵部尚书,其子长祚,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工部尚书。
13、“五桂联芳”。唐咸通六年至乾符二年间(865—875)前后十年,长乐大宏村林升生五子进思、景思、普思、勤思、慎思,兄弟五人先后俱登巍科进士榜,世誉“五桂联芳”。唐懿宗赐匾书“兰桂同芳”。
14、兄弟同榜进士。宋乾道八年(1173),邑人陈百揆与弟百昌同榜进士;宋宝礻右四年(1256),东渡人杨琦与弟梦斗、胞弟叔济、胞侄次郑四人同榜进士;清道光十五年(1835),邑人刘建韶与弟建庚同榜进士。
15、八子五登科。明中叶,鹤上人陈德隆生八子,有五子登科,其中陈谈、陈言赞为进士,陈让为举人,陈銮出任霍邱知县,陈瑾出任东昌同知。
16、历代尚书、宰相(宰辅)“三鼎甲”中的长乐人。宋、明两朝共有陈诚之、韩敬等状元11人;唐、明、清三朝有卓云、陈全、吴文焕榜眼3人;宋、明两朝有黄桂、陈景著等探花5人;宋、明、清三朝有郑丙、郑怀德等8人尚书;宋朝有陈诚之、林摅等9人宰相。
17、参修《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的长乐学者。《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巨著是我国传世之作。《永乐大典》全书正文22877卷,字数共三亿七千多万字,这部巨著长乐学者参加修撰的有姚广孝、陈仲完、陈全、陈登、王恭、高秉等;清乾隆开馆编篡《四库全书》,长乐人林慎思、郑丙等共达37人分别参与了子部、史部、集部、经部和儒家类、正史类等58部(类)著作的修撰。从唐朝到清朝历代长乐人著书立说的更是不计其数。
18、此外,还有“一门三学士”、“叔侄七进士”、“一街两状元”等教育神话。
三、中国古代福建籍的状元和进士有多少
1、中国古代福建籍的状元和进士共有8613名。
2、其中福州历代文状元19名,唐代文进士34名,宋代进士2247名,明清进士933名。莆田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明代兴化533名,清代只有50多名。泉州进士总人数1773名,其中晋江进士1299名。
3、明清进士在福州出现“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状元”的科举罕事。
4、一榜三鼎甲: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该科状元郑 *** 之(侯官人),榜眼孙德舆(福清人),探花黄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
5、三科三状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属县永福(今永泰县)萧国梁、郑侨、黄定三人连续三届夺魁,以“一县七里三状元”打破科举史记录。
6、据统计,清代福建中举人数共9967名, *** 在福建乡试(十府、两州、两卫、一八旗驻防) *** 有301人中举,名列福建全省第8位,次于福州府(4309名)、泉州府(1694名)等,高于邵武府(265名)、福宁府(195名)、龙岩州(177名)等。
7、自回归至嘉庆九年(1804), *** 乡试中举人数每科仅维持一两名,之后则厚积薄发,其科名甚至超过闽北、闽东以及闽西南的一些府州。戴显群认为,这是清 *** 对台政策倾斜以及两岸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 *** 科举的成就给福建增添光彩,同时对促进 *** 文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国家统一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士之乡
9、人民网—清代科举六强福建忝列之末
关于进士之乡长乐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