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矿之乡 中国更大镍矿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2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镍矿之乡的问题,以及和中国更大镍矿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研究区铜矿找矿潜力区
  2. 布伦口铜-金矿床
  3. 家乡资源之绍兴

一、研究区铜矿找矿潜力区

区内最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分布较为广泛。共有矿产地23处、成因类型有砂岩型、火山-热液型、层控碳酸盐岩型。其中后者仅见于哈拉墩铁铜金矿,主要为沉积砂岩类型特征简述如下:

是区内最主要的铜矿成因类型,共有小型矿床2处、矿点及矿化点16处。容矿地层分别为阿克苏岩群(ChA)、未分二叠系(P)、克孜勒苏群(K1K)、乌恰群(N1W),其中以后两者中矿点分布广泛,含矿 *** 较好、规模大,具有一定的工业意义。下面以产于各时代的典型矿床花园铜矿、索阔塔什萨依铜矿化点、索库塔什铜矿化点为例简述其特征。

位于乌恰县康苏镇南西约15km,有简易公路可通行。地理坐标:东经75°00'00″,北纬39°39'30″。

出露地层为乌恰群(N1W),其中灰白色钙质砂岩为含矿岩 *** ,矿区内共有十多余含铜矿层,规模不等,长200~710m,宽2~20m,横向不稳定延伸;矿石有星散状、浸染状、细脉状构造。少量为团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赤铜矿,并有少量辉铜矿,自然铜较为少见,次生矿物以孔雀石为主。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绢云母、长石、黑云母、石膏等。铜品位一般为0.6%~1%,另外伴生有Pb(0.05%~1%)、Fe(5%~10%)及微量的Cr、Ni、V、Zn等。矿体受地层和岩 *** 双重控制,与砂岩密切相关。经储量计算为小型矿床。

位于乌恰县乌鲁克恰提乡北东6km处,交通尚且方便。地理坐标:东经74°24'02″,北纬39°53'12″。

出露地层为克孜勒苏群(K1K),其中灰白色厚—巨厚层状含砾岩屑石英砂岩为含矿岩 *** ,共见有2层,厚50cm左右,横向上延伸达8km,略有变化;矿石主要呈星散状、团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孔雀石,目估孔雀石含量20%左右,单样品铜品位4. *** %。矿体受地层、岩 *** 控制明显,为沉积砂岩型铜矿。

位于乌恰县康苏镇西反修煤矿西侧1km处的恰尔阿尔恰一带,有简易公路可通行。地理坐标:东经74°45'42″,北纬39°50'32″。

出露地层为阿克苏岩群(ChA),含矿岩 *** 为其中的灰色变质石英砂岩,共见有1层,可见延伸1km左右,宽2~4m。矿石为致密块状构造或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黄铜矿,粒径0.5~1mm,呈星散状不均匀分布,地表多数已转变为孔雀石,目估含量15%左右。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斜长石、绢云母等。单样品铜矿石品位2.19%。矿体受地层及岩 *** 双重控制,找矿标志较为明显。

区内共有小型矿床1处,矿点及矿化点4处,均产出在石炭系乌鲁阿特组(C1k)火山岩系中,成矿与成岩同时或稍晚,其矿床特征基本相似。下以古鲁滚涅克沟含金铜矿为例叙述其特征。

位于乌恰县南西73km处的古鲁滚涅克大沟上游东侧,交通较为不便。地理坐标:东经74°30'07″,北纬39°18'33″。

出露地层为乌鲁阿特组(C1k),含矿围岩为石英霏细斑岩,局部产在石英脉中。矿区共见有7条矿脉,呈雁行排列,矿体为脉状、凸镜状,产状与地层基本一致。规模不等。延伸长10~ *** m,宽2.5~10m,沿走向变化大。围岩蚀变极为发育,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褐铁矿化;矿石为致密块状构造或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偶见斑铜矿;次生矿物有孔雀石、褐铁矿、铜蓝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绿泥石及少量的方解石和绿帘石。铜品位偏低,更高1.73%,更低0.06%;金(为单样品)含量1.11×10-6,伴生有益元素Au、Ag、Co、Pb、Zn、Sn、Mo等。前人储量计算归属为小型矿床。

分布较为广泛,区内共有矿产地11处,其中有5处为铁铜或铜铅共生矿床。按成因分类主要有层控型、火山岩型、热液型等。其中以层控型分布较广,具有重要工业意义。

区内该类型矿床按含矿地层时代的差异可分为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及燕山期。

集中分布在布伦口—木吉一带,计有沙子沟铜矿、切列克其铁铜矿、卡拉玛铁铜矿以及北邻区的哈拉墩铜铁矿,这几个矿区前人均作过普查工作,其特征基本一致,下面以沙子沟铜矿为例叙述。

沙子沟铜矿位于阿克陶县布伦口乡北西的卡拉玛一带,中心地理坐标:东经74°49'00″,北纬38°30'40″。

矿区出露地层为温泉沟群(S1W),岩 *** 为黑云母石英片岩及大理岩等。含矿建造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铜矿体和容矿碳酸盐岩主岩呈层状、透镜状产出在钙泥质片岩中,与围岩整合接触;容矿碳酸盐岩层一般厚度在30~100m,延伸长可达3000m,其主要由菱铁矿、镁菱铁矿、菱镁矿及铁白云石组成,可能为海底热液喷流沉积作用形成(据孙海田资料)。矿体多呈似层状、透镜状,规模不等,单个厚度1~7.7m,延长45~120m。横向上断续延伸,矿石类型有黄铜矿矿石、黄铜矿-黄铁矿组合矿石、黄铁矿矿石、菱铁矿矿石,以前二者为主,多为条带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以黄铜矿为主,少量黄铁矿和辉砷镍矿,微量自然金。据报道,矿石中还发现有微量毒砂、辉钴矿和斜方辉钴矿,地表局部有钴华。脉石矿物有菱铁矿、镁菱铁矿、铁白云石及少量石英。铜品位一般较高,平均2.09%~3.39%,伴生有Co、Ni、Sc、As、Au、Ag等,具有较好的综合利用价值。根据矿石结构、构造特征(铜矿化大都具后生成因特征),其矿源层的形成与成岩期一致,而富集成矿系华力西期岩体热液作用的结果。

区内共有5处,集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缘的土根曼苏--阿克巴西麻扎尔一带,从北向南计有土根曼苏铜矿、阿尔巴列克铜铅矿、铁克列克铜铅矿、七美干萨依铜矿点、赛拉因铜矿化点等,按容矿岩 *** 归属为砂岩型及层控碳酸盐岩型。赋矿地层为泥盆系中统至二叠系下统,下面以土根曼苏铜矿和阿尔巴列克铜铅矿为例叙述。

位于阿克陶县奥依塔克镇土根曼苏一带(由于音译的差异,有的资料称特格里曼苏),前人对该矿床进行过普查工作。中心地理坐标:东经75°28'50″,北纬38°44'44″。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克孜勒陶组(D2kz),下部岩 *** 为一套灰白、青灰及少量灰黑色厚层灰岩,偶夹红色砂岩及泥岩;上部为一套红色砂泥岩组合。其中矿体主要赋存于上部岩 *** 段不同层位的砂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横向上断续延伸,与围岩整合接触。矿石一般呈网脉状、细脉状和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由硫化物和少量氧化物组成,硫化物主要为黄铜矿,次为辉铜矿、黝铜矿、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锌矿稀少。氧化物较少,有赤铜矿、磁铁矿,自然铜可见。次生矿物以孔雀石为主,次有铜蓝、蓝铜矿、褐铁矿、锰质氧化物等。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方解石次之,偶见重晶石。单矿体厚度1.65~10.54m不等,延伸长50~200m。铜平均品位0.6%~5%。除Cu外,还伴生有Ag、Pb.Zn、Mo等。1962年喀什地质大队所作普查工作求得矿床储量达到小型规模。

位于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阿尔巴列克村东南数千米,先后有地质队伍作过普查工作,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76°19'20″,北纬38°10'00″。

出露地层为奇自拉夫组(D3qJx)及克里塔格组(C1kl),矿床呈透镜状产在二者之间,容矿岩 *** 为克里塔格组浅灰 *** 厚层白云质灰岩,围岩蚀变有白云岩化、硅化、方解石化、黄铁矿化和绿泥石化等,其中以白云岩化最为强烈。矿化带中铜铅矿体紧密共生,常常铅矿体在铜矿体的上盘。铜矿体呈透镜状,产状与地层一致,地表延长约 *** m,厚1~22m,矿石以浸染状、细网脉状构造为主,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少量方铅矿。地表氧化较强,次生矿物有孔雀石、铜蓝、蓝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和石英。铜品位变化较大,更高为9.908%,平均为1.52%。铅矿 *** 于铜矿体上盘,亦呈透镜状,地表延长约300m,厚2~15m,矿石呈块状、条带状、浸染状构造,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方铅矿和少量闪锌矿,脉石矿物为白云石、方解石和石英等。铅品位变化不大,平均1.49%,向深部有变宽变富趋势。

零星见于塔里木盆地西缘,仅见有同由路克铜矿点(K2E1Y),位于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同由路克一带,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76°15'12″,北纬38°31'50″。

赋矿地层为白垩系上统英吉莎群(K2E1Y),岩 *** 为紫红色粉砂质页岩,中部夹有绿色薄层状钙质细粒长石砂岩(1m左右),孔雀石化就见于夹层中,呈浸染状不均匀分布,单样品Cu品位为0.41%。成矿期与成岩期一致。

仅见于奥依塔克北一带的乌鲁阿特组(C1k)变质玄武岩中,所见矿点为吉安布拉克负矿点,位于阿克陶县奥依塔克镇北的吉安布拉克一带,中心地理坐标:东经75°25'00″,北纬38°58'00″。

赋矿地层为石炭系乌鲁阿特组(C1k),容矿围岩为灰绿色变质玄武岩, *** 为隐晶结构,块状构造或杏仁状构造。含矿 *** 多具角砾状构造,矿化呈团块状或浸染状,地表表现为孔雀石化,未见原生露头,由于覆盖较多,规模不详,可见出露长度约500m。单样品品位为4.5%(Cu),系工作中首次发现。其成矿期与成岩基本一致,为石炭纪早期。

区内共见有3处,分别为巴什克勒铜矿点、博多布拉克铜矿点、克其克客纳尔沟铜矿点。其具体特征如下。

位于阿克陶县布伦口乡南的巴什克勒一带,中心地理坐标:东经75°01'30″,北纬38°28'13″。

周围出露 *** 为华力西期闪长岩,其西侧有近南北向断裂通过, *** 蚀变破碎强烈,大都呈碎斑岩产出,内部穿 *** 较多石英脉,脉体产状60°∠46°,规模不等(5mm~10m),延伸长约40m左右,规模大的石英脉内见有灰绿色闪长质碎斑岩捕虏体,捕虏体呈似层状或条带状产状与石英脉一致。铜矿化见于捕虏体中,表现为孔雀石化,矿化带宽约3~5cm,矿石呈浸染状构造。另外,捕虏体边缘见晶形完好的黄铁矿晶体,单样品铜品位为1.23%。矿点总体规模较小。

位于阿克陶县木吉乡南西的博多布拉克一带,中心地理坐标:东经74°03'30″,北纬38°36'10″。

出露地层为志留系达坂沟群(S2-3D),其附近有断裂通过, *** 多碎裂岩化,铜矿化多见于碎裂岩化结晶灰岩中的石英脉中,表现为孔雀石化,伴生有褐铁矿化,矿石呈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褐铁矿-石英,采集3个样品Cu品位分别为0.10%,0.62%,4.51%。矿化极不均匀。

位于阿克陶县木吉乡克其客依纳尔沟,中心地理坐标:东经73°53'30″,北纬38°36'15″。

出露地层为哈拉米兰河群(C2P1H),岩 *** 为变英安岩、变质砂岩、结晶灰岩等,矿化见于断裂破碎带中,带宽20~50m,走向300°左右,断裂为右行直滑 *** 质,带内组成物质为碎裂岩、糜棱岩,反映多期活动特征。矿化表现为黄铜矿化,伴生有硅化、黄铁矿化,矿石呈浸染状构造,部分呈脉状。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黄铁矿-石英,单样品Cu品位为0.41%。

区内有铜矿产地8处,成因类型有热液型、矽卡岩型、沉积型,以热液型为主,构造控矿,地球化学异常拟合较好,分类叙述于下。

成矿时代以华力西期和加里东期为主,少量喜马拉雅期。以阿孜拜勒迪铜矿点为例叙述于下。

阿孜拜勒迪铜矿点位于阿克陶县库斯拉甫西南约5km处,隶属阿克陶县库斯拉甫乡管辖,矿区坐标:东经76°16'19″,北纬37°51'46″。

矿区出露地层为奥陶系玛列兹肯群,岩 *** 以灰绿色泥质板岩为主,已发现1条矿体,受北西西向断裂控制。矿体长180m,宽度1.5~14.5m。矿石矿物可见黄铜矿、孔雀石、蓝铜矿等。矿石品位:Cu0.12%~0.97%,Ag0.2%~2.8g/t,Au0.1~1.84g/t。

区内矽卡岩型铜矿有2处,分别为塔尔铜矿点和干豆尔那汗达坂铜矿点,以塔尔铜矿点为例叙述于下。

塔尔铜矿位于库克西里克北东约23km处,隶属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库克西里克乡管辖。矿区坐标:东经76°01'00″,北纬37°54'00″。

矿区出露地层为石炭系,塔尔花岗岩体侵入于石炭系中。含矿 *** 为矽卡岩化大理岩,矿化带长140m,宽5~7m。矿石矿物为黄铜矿、辉铜矿、黄铁矿。矿石品位Cu1.4%。

区内有2处,分别为库斯拉甫铜矿点(8)和卡兰乌依铜矿点(13),以卡兰乌依铜矿点为例叙述于下。

卡兰乌依铜矿点位于库斯拉甫南东约17km处,隶属阿克陶县库斯拉甫乡管辖。矿区坐标:东经76°26'12″,北纬37°51'37″。

矿区出露地层为上泥盆统奇自拉夫组,含矿 *** 为夹于红色砂岩建造中的灰绿色长石砂岩。点上见三层含铜砂岩,下层厚5m,延伸280m,第二、三层厚度均为0.2m,长度50~80m。矿化沿走向不稳定,呈断续出现的透镜状和豆荚状。含矿 *** 中可见斑状孔雀石、赤铜矿等。样品Cu含量0.13%~0.2%。

区内有铜矿产地9处,西河休铜矿、苏玛兰铜矿,铜矿化受断裂带控制。

苏玛兰铜矿点规模较大,描述于下:

苏玛兰铜矿点位于叶城县乌夏巴什南东约41km处,隶属叶城县乌夏巴什乡管辖,矿区坐标:东经77°37'54″,北纬37°05'08″。矿区出露地层为古元古界埃连卡特群,岩 *** 为绿色云母(石英)片岩和变石英砂岩,铜矿化受断裂带控制,呈近东西方向延伸,长约1km,最宽处300m,矿化不连续。矿化带内矿石矿物可见黄铜矿、次生矿物可见孔雀石,样品中Cu含量一般小于0.1%,更高含量1%。

二、布伦口铜-金矿床

布伦口铜-金矿区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布伦口乡,东经 74°41′30″~74°48′05″;北纬38°40′44″~38°44′38″。矿区位于布伦口乡西15 km,中巴公路西18 km处,有简易公路通矿区,距喀什市206 km,阿图什市 *** km,交通方便。

布伦口矿区地处西昆仑山腹地,东临公格尔峰和“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峰,矿区海拔高度3200~4900 m,一般高差在500~800 m,如布伦口铜矿选厂位于海拔3300 m,卡拉玛铜矿海拔3700 m,毗邻的铜矿采矿区海拔4200 m。矿区属于干燥严寒 *** *** 高原气候,冬季时间长(每年10月至翌年4月),夏季不明显,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为1.6℃,更高+35℃,更低-35℃,昼夜温差大,四季刮风,雨量稀少,主要在6~8月。矿区地形特点为大沟开阔,山脊圆滑,山坡陡峭,地表覆盖强烈,基岩露头少,多在陡峭地势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1958~1963年,新疆有色局地质勘查公司702队首先发现了卡拉玛铜矿床,并对其进行了勘查工作,提交了“卡拉玛铜矿床详细地质勘探最终报告”,获得C1+C2级表内铜金属量2.13万t,表外铜金属量0.14 t,矿石量67.9万t,平均铜品位为3.34%。对卡拉玛铜矿床的成因,提出其形成与细晶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有关,属于中温热液碳酸盐脉型铜矿床。

1980年,新疆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方锡廉等对该矿床进行实地踏勘,并对矿床进行综合评价,提交了“新疆阿克陶县卡拉玛铜矿金、银踏勘简报”,提出卡拉玛铜矿床的成因属于沉积变质加后期热液改造型层控矿床。

1981~1985年,国家“305”项目办与新疆地矿局合作,对西昆仑地区的地质背景综合研究,认为羌塘成矿区卡拉玛层控热液型斑岩型成矿带,是找铜、铁、金的有利区带。

*** 布伦口铜矿建矿山,1990年开始生产铜精矿。铜矿山建有一个小选矿厂,利用柴油机发电,处理铜矿石能力150t/d。

19 *** ~1995年,中国有色地质 *** 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组成合作项目。新疆有色局物探大队负责对卡拉玛铜矿床进行第二轮地质普查和找矿工作。深入开展了物探、化探工作,对矿床进行了补充槽探2136 m、坑探350 m、浅井15.3 m。通过对矿床的进一步勘查评价,认为卡拉玛铜矿床为多成因复合层控矿床,成矿分为三期,矿化富集于后期热液改造阶段,成矿物质以深源为主,具有多源特征。

本专题组通过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特征、矿床成因研究,提出木吉-布伦口成矿带在元古宇浅变质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内发现的铜-金矿床、铁-铜(金)矿床、铁(铜)矿床属于同一矿床成因类型,均为层控碳酸盐岩型矿床(孙海田等,1997)。

布伦口铜矿区包括卡拉玛、西山头和东大沟3个铜矿床及4个矿化点(图3-8),其中卡拉玛铜矿床探明的储量规模更大,但目前的保有储量已经不多。西山头和东大沟2个铜矿床地质勘查程度较低,探明的铜储量规模较小,东大沟铜矿床仅采出少量矿石,西山头铜矿床从未开采。这3个矿床的特征非常相似,以卡拉玛铜矿床最典型,因此在有些文献中,布伦口铜矿床也经常被称之为卡拉玛铜矿床。

布伦口铜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中高级—中低级变质岩系。在矿区范围之内,布伦阔勒群被进一步分成4个地层组、8个岩 *** 段(新疆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1985)。地层主要为单斜地层,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南西,倾角一般在20°~50°,岩 *** 较为单一。根据矿区出露地层的变质程度,可以划分出两类 *** 组合:一类为片麻岩类夹少量矽线石石英片岩、石英岩和大理岩组合;另一类为绿泥石二云母石英片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夹少量大理岩组成。矿区地层被第四系广泛覆盖,面积达70%以上。

矿区内发现少量新元古代石英闪长岩、花岗岩和伟晶岩,主要呈小岩株和岩脉产出,岩脉产状与元古宙地层的产状一致(图3-9)。在矿区下部岩 *** 段高级变质岩系中,常有遭受了中高级变质作用且含大量电气石和白云母的花岗伟晶小岩株产出。

矿区内褶皱不发育,但断裂构造发育,以走向逆断层为主,各地层组之间主要呈断层接触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断层是沿北西方向纵贯矿区的卡拉玛和东大沟两个逆断层,断层面基本上顺层产出,倾向北东,倾角40°~80°。构造活动对矿体的形态、产状和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布伦口铜矿区产出的卡拉玛、西山头、东大沟铜矿床及铜矿化点均产在中高级变质岩相与中低级变质岩相地层的过渡层位,并且,二者之间的分界为卡拉玛逆掩大断层和东大沟逆掩断层(图3-9)。含矿建造 *** 的中高级变质岩系与含矿建造中低级变质岩系的原岩岩 *** 明显不同,前者以正变质岩为主(新疆有色局物探队,1995),原岩为一套火山-沉积岩建造,而后者则为副变质岩,原岩为一套泥质岩和碳酸盐岩建造。这种地质现象很可能表明,矿体 *** 的中高级变质岩系 *** 着古元古界的结晶基底,含矿沉积建造则是在结晶基底之上中新元古代形成的坳陷盆地沉积环境的产物。存在于中高级变质岩系与中低级变质岩系之间的逆掩大断层很可能 *** 着当时坳陷盆地与结晶基底之间的边缘断裂。由于晚期叠加构造活动,使该断裂显示出后期构造活动的特点。

图3-9卡拉玛、东大沟铜矿床产出层位及地质简图

矿床赋存在中低级变质岩系钙泥质片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建造的下部,以菱铁矿、镁菱铁矿、铁白云岩等组成的碳酸盐岩为容矿主岩,铜矿体限定在碳酸盐岩层中产出。铜矿体和容矿碳酸盐岩主岩呈层状、透镜状产出,与围岩整合接触。矿床的上盘为钙泥质片岩、绢云石英片岩和绿泥绢云石英片岩, *** 为蚀变绢云石英片岩,黑云绢云石英片岩和片麻岩等。矿床产出具有明显的层控和岩控特 *** 。

矿床附近偶见侵入岩产出,但侵入岩明显地晚于矿化期。如东大沟铜矿附近产出的花岗岩株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在岩体接触带附近保留有50年代探矿的老硐,其中发现有少量的孔雀石沿着强片理化带产出,经揭露整个岩体矿化极弱且非常局部。从矿床与围岩共生组合关系及矿床热液蚀变特征来看,矿床的形成与侵入岩似乎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

铜矿床的容矿主岩为碳酸盐岩,呈薄层状、透镜状产在钙泥质片岩层中,与围岩整合接触。容矿碳酸盐岩层一般厚度在30~100 m,但连续延长可达3000 m(图3-9),该类碳酸盐岩曾被看做碳酸盐脉(新疆有色局702队,1963)。

容矿碳酸盐岩主要由菱铁矿、镁菱铁矿、菱镁矿及铁白云石等组成,矿物成分具有富铁、富镁的特点,其化学成分及矿物晶体化学式见表3-5。它们在碳酸盐岩层中含量的比例变化较大,在铁矿石中以菱铁矿为主,铜矿石中以镁菱铁矿和铁白云石为主。容矿碳酸盐岩的产状和矿物成分特征,表明了其很可能形成于一个特定的沉积环境, *** 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容矿碳酸盐岩最可能为海底热液喷流沉积作用形成。

表3-5容矿碳酸盐岩矿物化学成分(wB/%)及晶体化学式

在布伦口铜矿区,从西端西山头矿床到东端东大沟矿床,矿化带断续延伸超过 6000 m长。容矿碳酸盐岩层普遍矿化,硫化物在容矿碳酸盐岩层中局部富集形成工业矿体。铜矿体的形态、产状与容矿碳酸盐岩层一致,且受容矿碳酸盐岩层的形态制约。容矿碳酸盐岩层和铜矿体与围岩呈整合接触关系,但前者主要呈薄层状、似层状,后者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图3-10)。

图3-10卡拉玛铜矿床容矿碳酸盐岩及铜矿体地质简图

在3个铜矿床中,西山头铜矿化带长约1000 m,由2个长45~75 m,厚1~3.3 m的铜矿体组成,铜平均品位2.9%。卡拉玛铜矿床是矿区最主要的铜矿床,由5个矿体组成,各矿体特征相似,其中IA1号矿体规模更大,铜金属储量占卡拉玛铜矿总储量77.61%,其长360 m,厚度平均2.36 m,最厚达7.7 m,斜深330 m,铜平均品位3.27%,更高达11.06%。其他几个矿体长40~120 m,厚度0.7~2.26 m,铜平均品位2.09%~3.39%。东大沟铜矿床受逆掩断层控制,形成断续分布的3个小透镜状矿体,长70~120 m,厚度2.7 m,铜平均品位4.36%。

从现有资料来看,矿床的形态、产状和空间分布与断层构造息息相关,特别是沿北西西方向展布且贯通整个矿区的卡拉玛、东大沟2个逆掩断层在矿体的 *** 经过,明显控制着已知的3个铜矿床的形态和产状。例如,西山头矿床的产状与卡拉玛大断裂一致,倾向340°~350°,倾角37°~62°;卡拉玛矿床的矿体均产在卡拉玛大断裂的上盘;东大沟铜矿床的产状与东大沟逆掩断层一致,空间分布吻合,倾向340°~350°,倾角30°~50°,受断层构造挤压的影响,矿体被明显地拉长、变薄,形成拉长的扁豆体状矿体,断裂构造对矿床的影响和 *** 十分明显。

强烈的逆掩断层构造的影响,使容矿碳酸盐岩层和铜矿体沿着断层面呈舒缓波状分布,局部尖灭再现。矿体和矿化富集地段多位于断层转弯处,扩张处以及断裂之间的交叉汇合处,断裂发育地段往往也是铜矿化比较富集处。这些构造活动使成矿物质活化,局部迁移,形成少量细脉状矿化,其叠加作用导致矿体局部品位变富,如卡拉玛铜矿床 IA1号矿体和 IB号矿体(图3-9、10)。

另外,北北西方向的剪切断裂使容矿碳酸盐岩层和矿体变薄或使其局部位移,如卡拉玛铜矿 IA3号矿体明显是由北北西向剪切断裂构造使其向北位移了近百余米,并呈近南北方向展布(图3-10)。这些特征表明,由南向北的挤压构造和北北西向的剪切构造对容矿碳酸盐岩层和铜矿体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断层面对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空间分布的控 *** 用,对成矿物质再富集的贡献,而且也表现在构造作用对矿体产生的 *** ,如构造作用导致矿体变薄、拉长、局部产生位移等。对于以碳酸盐岩为容矿主岩的硫化物矿床来说,由于碳酸盐和硫化物的化学活动 *** 均较强,构造作用对它们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在矿床勘查、评价和开采过程中,对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铜矿床以原生硫化物矿石为主,少量次生氧化矿石。根据主要金属矿物组合,硫化物矿石可以分成黄铜矿矿石、黄铜矿-黄铁矿组合矿石、黄铁矿矿石和菱铁矿矿石,其中最重要的是黄铜矿矿石,其他类型的矿石所占比例很小。

根据矿石结构特点,矿石类型可以划分成条带状黄铜矿矿石、嵌晶浸染状黄铜矿矿石、浸染状黄铁矿矿石和块状菱铁矿矿石,其中以前两种矿石类型为主。

条带状黄铜矿矿石:呈条带状构造,花岗变晶结构。矿石主要由菱铁矿条带、黄铜矿条带及铁白云石石英条带组成。条带总体相互平行产出,但受后期变形-变质作用的影响局部发生弯曲、褶皱或断裂。条带宽窄不一,变化于1~35 mm。这些条带中分别含有不等量的石英,其中菱铁矿或铁白云石条带中石英含量相对较多。石英往往呈束状产出,垂直条带延长方向,具有明显的变质重结晶特征。

菱铁矿条带主要由菱铁矿及少量石英组成,条带宽0.2~0.4 cm。菱铁矿含量在95%以上,经氧化作用菱铁矿已经全部变成了褐铁矿。石英含量在3%左右,呈柱状,长度在3.2~4.1 mm,常见六方横切面。

铁白云石条带:主要由铁白云石及少量石英组成。铁白云石含量在85%左右,呈板状,长3.1~3.5 mm,解理发育,粗晶铁白云石是变质重结晶的产物。石英含量在15%左右,长柱状,长度3.5~4.5 mm,六边形,横切面1.7~2.2 mm。铁白云石与石英呈花岗变晶结构。石英生长具定向 *** ,长轴垂直条带方向。

黄铜矿条带:黄铜矿呈条带或浸染条带状分布,条带宽0.4~1 cm,即产在菱铁矿条带中,也产于铁白云石条带中,占总量的10%左右。黄铜矿矿物新鲜,粒度变化较大,为0.05~3.5 mm。黄铜矿晶体重常含有石英(长轴小于0.1 mm)及黄铁矿(粒径为0.03 mm)等孤立包裹体。黄铜矿中的石英具有非常典型的自形柱状晶体,表明石英是在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可能黄铜矿也在较低温度下形成。黄铜矿亦常呈细脉状充填在黄铁矿裂隙中,表明其形成晚于黄铁矿。

该类型矿石中常有少量黄铁矿呈条带状产出,含量在1%~3%。黄铁矿为他形粒状,粒径在0.2~2.5 mm。黄铁矿中有大量脉石矿物微包体,可能是同生沉积的重要证据之一。

嵌晶浸染状黄铜矿矿石:这是最重要的富铜矿石类型之一,也是布伦口铜矿床特征 *** 的矿石类型。矿石呈块状构造,嵌晶花岗变晶结构,主要由镁菱铁矿、铁白云石、黄铜矿及少量黄铁矿、石英组成。块状镁菱铁矿和铁白云石中分布着粗晶、稠密浸染状的黄铜矿。黄铜矿在 *** 中分布不均匀,经常成团出现,但未见与构造裂隙有因果关系。黄铜矿十分新鲜,粒度变化于0.05~4 mm,含量可达30%左右。镁菱铁矿和铁白云石亦为粗晶,粒度可达0.7 cm。米 *** 、浅灰色的粗晶菱铁矿和铁白云石与鲜 *** 的粗晶黄铜矿相互交织构成特征 *** 的嵌晶花岗变晶结构。 *** 中还含有少量的石英,含量少于1%,呈柱状分布在铁白云石、镁菱铁矿和黄铜矿中。特别是粗晶黄铜矿中,经常含有柱状石英,粒度最0.4~1.2 mm,具有典型的低温柱状石英特有的晶形特征,表明黄铜矿亦可能为低温形成。黄铁矿呈浸染状分布,含量一般少于3%。黄铁矿高度破碎,沿裂隙被黄铜矿交代。黄铁矿形成较早,可能是同生沉积形成的。

卡拉玛铜矿床显示出分带 *** 。在卡拉玛铜矿床矿体的上部及 *** ,经常有块状菱铁矿层产出,如卡拉玛铜矿大露天采场,其特征与该成矿带上其他已知的铁-铜矿床,如哈拉墩铁-铜矿床,切列克契铁(铜)矿床中的块状菱铁矿矿石相似,但卡拉玛铜矿床产出的块状菱铁矿规模较小,没有计算储量。块状菱铁矿矿石主要由菱铁矿组成,含量在 90%以上,基本不含硫化物。另外,在矿体的上盘,经常出现条带状菱铁矿和含黄铁矿的铁白云石条带。例如在4225中段采矿区,在矿体上部常可见到菱铁矿条带,其下部为含黄铁矿铁白云石条带。总的来看,矿床的上部为铁碳酸盐相(菱铁矿),下部为含铜硫化物相,矿床具有上铁下铜的分带 *** 特征。

在原生硫化物矿体中,矿化的主体为黄铜矿矿化,但偶尔有少量的黄铁矿在硫化物矿体的上部产出,特别是在矿体上盘钙泥质片岩围岩中,黄铁矿有时呈稀疏条带浸染状产出。这些黄铁矿往往保留着原始的沉积成因特征。

矿石矿物成分简单,以黄铜矿为主,少量黄铁矿和辉砷镍矿,微量自然金。据报道,矿石中还发现有微量毒砂、辉钴矿和斜方辉钴矿(彭守晋等,1990)。地表局部发现有钴华(据新疆有色地勘局物探队刘义学,私人通讯,1996)。脉石矿物主要为菱铁矿、镁菱铁矿、铁白云石及少量石英。

黄铜矿:含量占矿石总含量的7%~20%,金属硫化物总量的90%以上。黄铜矿十分新鲜,他形粒状,粒度变化较大,一般为 0.05~4 mm,常呈粗晶 *** 体产出。黄铜矿晶体常含有石英及黄铁矿等孤立的小包裹体,这些石英具有非常典型的自形柱状晶体,表明石英是在低温条件下形成的,也表明黄铜矿可能也是在较低温度下形成。黄铜矿的包裹结构、十分新鲜和粗晶 *** 体等特征,表明了其在区域变质-变形作用过程中,发生了活化、迁移及变质重结晶作用。黄铜矿亦常呈细脉状充填在黄铁矿裂隙中,表明其形成晚于黄铁矿。黄铜矿的成分及晶体化学式见表 3-6。从黄铜矿化学成分可以看出,除了主元素 S、Fe、Cu以外,黄铜矿中 Co、Ni、Au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较高,w(Co)含量可达 0.12%,w(Ni)含量变化于0.08%~0.11%的范围,w(Au)含量一般为(200~2700)×10-6。

表3-6卡拉玛铜矿床黄铜矿成分(wB/%)及晶体化学式

黄铁矿:含量较低,但经常可见,主要呈条带状、浸染状产出。黄铁矿呈他形粒状,偶见具五边形的自形晶,粒径在0.2~2.5 mm。黄铁矿中常有大量的脉石矿物微包裹体,成为同生沉积的重要证据之一。在极少数情况下,黄铁矿中有残留的增生环带结构,有时增生环带多达8个,带宽在0.02~0.05 mm。增生晶具等向的结晶习 *** ,其中几乎不含杂质包体,说明是在相对低温、静水压力下形成的,可能相当于成岩阶段的产物。当用稀硝酸侵蚀黄铁矿时,发现黄铁矿中有大量位错凹槽。凹槽近于平行分布,但与后期构造裂隙方向不一致,说明黄铁矿至少经历了两期构造 *** 作用,位错凹槽可能是早期构造作用的产物。后期构造变形使黄铁矿强烈破碎,形成压溶角砾。角砾呈 *** 状、棱角状,大小在0.02~0.08 mm。黄铁矿的变质重结晶现象不明显。

辉砷镍矿:该矿物是本次研究中新发现的矿物,呈浸染状或沿裂隙分布,显微镜下光 *** 特征与毒砂很难区别。他形粒状、板状,个别为菱形,粒度变化于0.01~0.07 mm,具有八面体和立方体结晶习 *** 。有时可见到辉砷镍矿围绕黄铜矿生长,构成环圈,表明辉砷镍矿与黄铜矿关系密切,形成时间基本相同。辉砷镍矿成分及晶体化学式见表3-7。从辉砷镍矿化学成分可以看出,除了其主元素 S、As、Fe、Ni以外,辉砷镍矿中 Cu、Co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较高,Au、Ag含量很低。w(Cu)含量变化于0.04%~0.52%的范围,w(Co)含量高达0.01%~0.50%。

菱铁矿:经氧化作用形成了褐铁矿,反射色呈褐色,受构造影响常破碎形成细碎屑 *** 体。含量变化大,在条带状铜矿石中一般含量在5%左右,主要呈网脉状分布在裂隙中,或围绕其他矿物分布。但在块状菱铁矿中,含量超过90%。

铁白云石:浅米 *** 、浅灰色,氧化后具褐色铁染色现象。粗晶自形板状晶体,条带状矿石中粒度在3.1~4 mm,在嵌晶状矿石中粒度达0.4~0.6 cm,重结晶现象十分明显。解理、双晶十分发育,主要与黄铜矿、石英等矿物构成花岗变晶结构。

石英:含量不高,一般为3%~7%。石英主要呈两种状态产出。一类呈烟灰色,长柱状,具六方横切面,长3.2~4.5 mm,横切面为1.7~2.2 mm,与镁菱铁矿、铁白云石和黄铜矿等矿物构成花岗变晶结构。该类石英往往呈束状在条带状矿石中产出,石英生长具有定向 *** ,长柱体垂直条带方向,显示出十分明显的变质重结晶特征;另一类呈小晶体被黄铜矿、黄铁矿等矿物包裹。被包裹的石英具有非常典型的自形长柱状低温石英晶体特征,粒度一般为0.4~1.2 mm,表明石英和黄铜矿、黄铁矿等均在低温条件下形成。

镍矿之乡 中国最大镍矿-第1张图片-

表3-7卡拉玛铜矿辉砷镍矿成分(wB/%)及晶体化学式

自然金:铜矿床伴生非常丰富的自然金,其成分特征和晶体化学式如表3-8所示。从自然金化学成分可以看出,金含量高,伴生银,金的成色在 65%~70%,银的含量为21%~32%,其他微量元素 Fe、Ni、Cu含量也较高,并含有少量的 Co、As等。

表3-8卡拉玛铜矿床自然金成分(wB/%)及晶体化学式

通过显微镜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到黄铜矿矿石中普遍含自然金。金呈微细粒状,一般粒径在0.01~0.03 mm,细者为0.005 mm,粗者可达0.08 mm。金主要赋存在三种矿物之中:一是赋存在黄铜矿中,其分布状态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位于后期微裂隙中,自然金的分布和黄铜矿中的两组微裂隙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第二种情况是自然金似乎被黄铜矿包裹在其中,没见到其分布与微裂隙有关。二是位于辉砷镍矿中,自然金被辉砷镍矿包裹其中,未见裂隙。第三种是位于菱铁矿中(已经全部氧化成褐铁矿),此时自然金往往较集中,多个颗粒成群出现,粒度也较粗,最粗者可达0.08 mm。

从成因上看,自然金与黄铜矿、辉砷镍矿的关系密切。相反,黄铁矿中几乎未见到自然金分布。因此,自然金可能与黄铜矿同时或稍晚形成。

卡拉玛铜矿床的铜矿石及围岩化学成分见表3-9。

表3-9卡拉玛铜矿床矿石及围岩化学成分(wB/%,10-6)

从该表可以看出,铜矿床容矿碳酸盐岩和围岩以富铁、富镁为特征,w(Fe2O3)含量一般大于20%,w(MgO)为5.3%~8.5%,碱质含量较低,w(K2O+Na2O)的含量很少超过0.1%。矿石化学成分的这种特征与矿石主要由菱铁矿、镁菱铁矿、铁白云石及金属硫化物组成的特点是一致的。

矿石成分的重要特征在于以铜为主,伴生有 Au、Sc、Ni、Co、As等多种微量元素。贱金属元素主要为铜,而铅、锌含量很低。矿石铜品位很高,绝大多数矿体铜品位大于2%,西山头矿床铜平均品位为2%;卡拉玛矿床的铜平均品位在2.09%~3.39%的范围;东大沟矿床铜平均品位为4.36%(新疆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1985)。实际上,在1991年至1996年的 6年时间里,每年进入卡拉玛铜矿选矿厂的平均铜矿石品位为 2.32%、2.52%、3.373%、3.16%、3.16%和3.26%,平均3.02%(据布伦口铜矿提供的资料,私人通讯,1997),这表明铜矿石的地质品位应该更高。本项目有选择地采集了某些矿石样品,分析结果表明,矿石中铜的含量一般大于 3%,个别达到 19%左右(表 3-9)。应该说,布伦口铜矿床是目前国内少见的富铜矿床。

该矿床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伴生组分丰富,如 Co、Ni、Sc、As、Au、Ag等,其中金和银在铜矿床开采过程中一直在回收利用,已经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铜品位约20%的铜精矿中,平均金含量达5~7 g/t,银25~28 g/t(彭守晋等,1990)。从本项目在卡拉玛铜矿床采集的某些铜矿石样品的分析结果来看,w(Au),一般变化于(0.5~2.5)×10-6的范围,特别是条带状铜矿石,金含量更好,某些高达12.5×10-6,但围岩碳酸盐岩中金含量非常低(表3-9)。可以看出,金矿化与硫化物矿化的关系更密切。

矿石中Co、Ni、As等微量元素含量明显较高,w(Co)为(9~86)×10-6、w(Ni)为(201~1144)×10-6、w(As)平均为496×10-6,特别是Ni、As含量之高构成了布伦口铜矿石的重要特征。并且,矿石中也发现了富含这些微量元素的特征 *** 矿物,如辉砷镍矿、斜方辉钴矿、辉钴矿等。这些微量元素及相应矿物在矿床中的富集,表明矿床形成于张 *** 构造环境,其成因很可能与基 *** 岩有联系。

该项目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到矿石中伴生较丰富的微量元素 Sc,并且在该成矿带同类型矿床中,伴生的Sc含量均较高,如切列克契铁(铜)矿床、哈拉墩铁-铜矿床,钪普遍存在于该成矿带各同类矿床中。各矿床伴生的Sc元素含量见表3-10。

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钪的产出和分布主要与容矿碳酸盐岩有关,特别是与菱铁矿、铁白云石的关系更为密切,但是,似乎与硫化物的关系不大。例如,在条带状铜矿石中,菱铁矿铁白云石条带中钪的含量较黄铜矿为主的条带高;在嵌晶浸染状铜矿石中,铁白云石为主的样品中钪的含量较黄铜矿为主的样品中明显偏高;卡拉玛铜矿 *** 铁白云石岩围岩和切列克契铁(铜)矿床中条带状菱铁矿矿石中钪的含量较高(表3-10)。

表3-10卡拉玛、切列克契等矿床伴生元素 Sc的含量(w B/10-6)

由于该类型矿床的认识和勘查尚处于起步阶段,矿床中伴生可综合利用钪元素的发现,无疑将提高矿床的开发利用价值。同时,从矿床成因类型角度来看,也为钪资源的开发和认识提供了矿床类型认识的新思路。

矿床本身热液蚀变并不明显,但容矿主岩表现出明显的变质重结晶作用特点,其中铁白云石、石英和黄铜矿作为最主要的矿物成分主要为粗粒花岗变晶结构特点。

明显的矿床热液蚀变出现在矿体 *** 局部地段。在矿体 *** 经常产出一种 *** 类型,前人将其定名为混合岩(据西北有色地勘局单祖翔,私人通讯,1997),例如,在卡拉玛矿区3900中段20世纪60年代的探矿坑道内,在矿体底盘产出这种“混合岩”,其明显被后来形成的含硫化物碳酸盐细脉切割。

经显微镜观察,所谓的“混合岩”主要由石英、绢云母、白云母和少量碳酸盐矿物组成。石英为他形粒状 *** 体,粒度变化较大,一般为0.05~2 mm的范围,含量在60%左右。绢云母(白云母)为鳞片状 *** 体, *** 体几乎完全由绢云母组成,呈现出斜长石假象,偶然隐约可见斜长石聚片双晶。碳酸盐矿物为他形-半自形粒状,粒度在0.05~1 mm,主要与石英伴生。因此,该类 *** 实际上是强烈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的 *** ,原岩很可能是长英质火山岩或侵入岩。 *** 分析结果表明(仅一个样品),该类 *** (以下为wB/%)SiO2含量高达 71.36%、CaO为 2.42%、MgO为 1.20%、K2O为 3. *** %、Na2O为0.13%。 *** 化学成分特点与矿物组合是一致的。

在该类 *** *** 现的含硫化物碳酸盐细脉,可能是热液通道保留下来的痕迹。当海底热液 *** 通过该岩层向海底流动时,对围岩产生交代作用,造成围岩热液蚀变,并形成上述蚀变岩。

三、家乡资源之绍兴

【铁矿】分布在西南部漓渚一带,有磁铁矿5处,铁硫矿1处、铁锌矿1处。按1986年资料,探明储量为876*****万吨,占全省探明储量72.6%。矽卡岩型矿床矿体有脉状、透镜状、层状、扁豆状。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闪锌矿、褐铁矿、磁黄铁矿、赤铁矿、黄铁矿、方铅矿、毒砂等,伴有黄铜矿、镜铁矿;脉石矿物有粒硅镁石、透辉石、透闪石、石榴石等。如花街磁铁矿、新桥铁硫矿和谢坞铁锌矿。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矿体呈脉状或受交错之裂隙控制,无一定形状,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赤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如平水园里岙、上杨滩磁铁矿。层控矽卡岩型矿床。矿体呈似层状、层状、脉状产出。矿石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假象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辉铜矿。脉石矿物有石榴石、透辉石、金云母、蛇纹石、绿泥石、绿帘石等。如漓渚磁铁矿。中温裂隙充填型矿床矿体呈不规则细脉状。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偶见镜铁矿及赤铁矿。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及绿泥石等。如夏履马家地磁铁矿。【钼矿】仅见于漓渚枫塘坞一带,系沉积改造型,矿体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矿石由辉钼矿、辉砷镍矿、金云母、绢云母、绿泥石、蛇纹石、绿帘石、方解石、石英组成。【铜矿】有8个,五种类型。按1986年资料探明储量为39.09万吨,占全省探明储量69.9%。中低温热液型矿床,多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为主,伴生元素有钇、钛、镍。矿石含cu0.22~2.38%。有兰亭黄岘、平水江白鹤殿和桃红等铜矿。火山喷发沉积型矿床,呈层状或透镜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为主,伴生磁铁矿、方铅矿等。含cu0.35~4.74%。如平水西裘和六里岙铜矿。矽卡岩型矿床,呈似层状、透镜状,以辉铜矿、孔雀石为主,次为黄铜矿、兰铜矿等。含cu0.3~0.59%。如兰亭皇游荡铜矿。中温热液型矿床,矿石矿物主要为含铜黄铁矿,矿体呈脉状,含cu0.5~1.2%。如南池马园里铜矿。中温热液型铜钼矿,矿体为平行脉状,细脉浸染状,矿石矿物由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等组成。如夏履马家地铜矿。【铅锌矿】两处,矿体以透镜状为主,次为不规则脉状。矿石矿物多为方铅矿、闪锌矿,矿石品位pb0.76~20.37%。【多金属矿】两处,储量2.6万吨。矽卡岩型多金属矿,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以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为主。兰亭镇灰灶头多金属矿床属此。多金属矿,矿体呈不规则脉状为主,单个矿脉由若干个断续相连之透镜状组成。矿石矿物以闪锌矿为主,次为方铅矿及黄铜矿,伴有黄铁矿;矿石品位pb0.17~10.80%、zn0.16~17.50%、cu0.16~1.5%、ag32~65×10—6。南池大焦岭矿床属此。【贵金属矿】有19处,几乎均产于江—绍断裂两侧之老地层中,多数受断裂构造和破碎带控制,与火山热液有关,总储量3.14吨。平水江乡 *** 中温热液型金矿,呈脉状、透镜状,黄金呈微粒状赋存于石英、黄铁矿、云母片之间。含au7.24×10—6。*****变质热液型金矿赋存于含金石英脉或蚀变岩中,呈透镜状、脉状、似层状产出。以金为主,含au0.1~19.78×10—6。平水镇天衣寺、石其、铸铺岙、中岙、官山、孔坞岙、野猪窝、平水江沙滩,南池胡家塔、茅秦等处金矿属此。中低温热液型金矿,有上灶 *** 帽,南池马园里两处。矿体赋存于含金石英脉之中。中低温热液裂隙型金矿,矿体赋存于石英脉中及北西向硅化破碎带中。含au0.04~18.3×10—6。型塘矿化点属此。含金石英脉或含金硅化破碎带金矿,有平水镇大桥头西北侧、上灶乡金岙、鉴湖镇百家、秦望山北侧、马园里水库等处。【稀有金属】有铌铁矿两处和含铌锐钛矿一处,在碱 *** —酸 *** 入岩中,均属矿化点。岩浆型铌铁矿,矿化花岗岩体呈北东向延伸或略呈透镜状,矿石矿物为铌铁矿,脉石矿物石英、钾长石、钠长石、更长石、绢云母为主。富盛镇义峰山、万户山两处属此。含铌锐钛矿,矿点产于燕山期霏细斑岩岩脉中成群分布,矿石矿物为铌锐钛矿、磷钇矿;含铌锐钛矿155*****克/吨。富盛镇庙前山矿点属此。

*** 故里已经成为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成为一个原汁原味解读 *** 作品,品味 *** 笔下风 *** 故里

物,感受 *** 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 *** 祖居, *** 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穿 *** 其间,一条小河从 *** 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 *** 作品中的一些场景。精心保护和恢复后的 *** 故里已成为立体解读中国近代大文豪 *** 的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位于绍兴城西1.5公里处。东汉永和年间,会稽太守马臻总纳山阴、会稽两县三十六源之水为湖,东至鉴湖

曹娥江,西至浦 *** ,长127里,面积约206平方公里,可灌溉农田9000余顷,两县百姓大得其利。唐中叶以后,湖面逐渐淤积。湖上堤桥随设,渔舟时见,远山四围,水清如镜,堪称江南水乡的典型。

崇山岭岭,茂林修竹(公园内崇山峻岭、峰峦叠翠)。书法圣地,中外驰名(在中国艺术史上传为佳话的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故事,就发生在兰亭)。名人古墓,流芳百世(景区内发掘的距今 *** 0多年的江南之一大墓--印山越国王陵,是浙江继余姚河姆渡、良渚文化遗址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1998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西施故里旅游区是绍兴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浣江.五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目标以西施文化为主题,充分展示古越文化和故里风情,将本区域建设成为一处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内涵丰富、游览设施健全、经济效益良好、具有时代活力的风景游览胜地。

国家AAA *** 旅游区柯岩风景区位于绍兴城西八公里、杭州东郊十二公里处,是以古越文化为内涵,融柯岩风景区

绍兴水乡风情、古采石遗景、山林生态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始于汉代,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至清代,有著名“柯岩八景”之称,为越中名胜。经过现代别具匠心的园林营造,目前已修复并形成了柯岩、鉴湖、鲁镇、香林等四大景区,游览面积四平方公里,是近年来绍兴规模更大、功能最全的风景旅游区。2003年经国家 *** 核准,被中国旅游报社等单位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

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面积72平方公里,由南北两片三个景观相对集中的景区组成,杭金公路作为一条纽带联系三个景区。北部五泄景区主要在火山碎屑岩基础上发育而成,拥有五级飞瀑、唐代古刹—— *** 曹洞祖庭五泄禅寺等,景区内林木覆盖率达90%以上。南部斗岩景区、汤江岩景区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其自然景观以奇峰险岩、怪石幽洞、斗岩狮峰等16个景点组成;汤江岩景区面积14平方公里。

一.舜耕公园为曹娥景区主景之一,位于上虞市区西南侧,舜耕公园以舜耕群雕、大舜庙及舜桥、舜井为主要景点,反映舜帝出生上虞,后因避丹朱于此,故以其名的历史。渲染舜帝以孝为先,勤政为民的辉煌一生。园内舜耕群雕由中国艺术 *** 韩美林创作,以花岗岩为主材料的象队群雕长68米,高27米,总重约800余吨,气势恢弘,体量之大,堪称 *** 之最。二.曹娥庙位于曹娥江西岸孝女庙村,距市区3公里。是为纪念东汉时孝女曹娥投江寻父而建。曹娥庙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几经兴废,屡经重建,现建筑为 *** 二十三年重建。曹娥庙文化积淀厚重,艺术品位高雅,尤以庙内雕刻、壁画、楹联和书法“四绝”而饮誉海内外,被誉为“江南之一庙”。庙内现存一“曹娥碑”为“中国最早的字谜”。

“英台故里”祝家庄是经典爱情故事“梁祝”传说中祝英台的故乡,位于上虞市东南,距市区7.3公里。祝家庄地处半山区,南、西、北三面环山,庄前有“玉水河”,河呈南北长条形,与开凿于西晋的四十里河贯通。现尚存有祝氏祖堂、玉水河、井空泉、 *** 师寺等与英台文化相关古迹。

凤鸣山坐落于上虞市丰惠镇东南4公里,距上虞市区17公里,为国家2 *** 景区,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以山陡谷深、急流叠瀑、苍山翠绿、小桥流水的自然美而闻名,其中“悬石飞瀑”、“ *** 古藤”二景区点堪称奇观。凤鸣山文化历史积淀丰厚是道教“第九小洞天”的所在地,有东汉炼丹术家道教祖师魏伯阳炼丹遗址。魏伯阳一生在凤鸣山炼丹修 *** 并留下《周易参同契》一书,后被尊为“万古丹经王”。

“白马湖、春晖名人园”位于距市区4公里的省级文保单位——春晖中学内,那里三面环山,湖泊众多、幽静恬雅、自然风光十分怡人。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刘薰宇、刘淑琴等前来执教,何香凝、蔡元培、叶圣道、李叔同、胡愈之等前来讲学,吸引了大批莘莘学子前来求学,一时名扬四海,赢得了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美誉。“春晖名人园”就是当初一批名人的居家办公之处,其中有夏丏尊的“平屋”,丰子恺的“小杨柳屋”,李叔同(弘一法师)的晚晴山房,经享颐的“长松山房”等名人故居,历年吸引了无数的名流前来参观瞻仰。

东山,又名 *** 山。原不怎么出名。自从东晋名士 *** 隐居此山后,引出了许多令人神往的故事,便渐渐成了我国东南的一座名山。李白、贺知章、刘长卿、方平、苏东坡、陆游等,都曾盘桓其间,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

称山风景区位于上虞市西北部,离上虞市区7公里.相传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为复国雪耻,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曾在此山称炭铸剑,大炼兵器,称山由此而得名.景区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德教,礼佛为一体,是理想的游览胜地.

上虞桃花源生态旅游区地处上虞市西南,位于长塘镇桃园村,距离百官城区约13公里,距离绍兴市区约25公里,景区面积为2.6平方公里。目前景区建成了以桃源湖为核心,龙潭为精华,具有水上健身游乐、沙滩浴场、龙潭休闲垂钓、野炊烧烤等多种休闲娱乐功能的综合旅游景区,并从2005年伊始就开始积极申报国家A *** 景区。

东湖是绍兴的著名胜迹,号称“天下之一盆景”东湖,原是青石山。从汉 *** 始,这里就成为采石场,到隋朝,开采的规模更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采石场内,岩中泉水涌出来,河水从外溢进来,由场而成湖,湖内碧波荡漾,这就是今天的东湖。清朝末年会稽人陶睿宣宣见到此地风景奇秀,便筑了湖堤,将湖水与河一分为二。堤外是贯通浙江东部的浙东运河;堤内便是东湖了。

明嘉靖年间吏部尚书吕夲故宅,俗称“吕府十三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内二处明代有价值建筑群之一。建筑群内交通便利,大厅后有一条石板铺就的通道,东西贯通,俗称“马弄”。相邻两轴线之间有一南北贯通的长弄,俗称“水弄”。又西有西小河,南有新河,沿河设有埠头,用于水上交通。江南罕见的明代大型住宅建筑群,是研究明代江南官宅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越城区新河弄169号。吕氏后裔仍部分居住于吕府。

16、绍兴会稽秦望山 *** 文化旅游区

王献之舍宅为寺,有“越山千万云门绝”美誉,王献之、智永在此苦练书法,兰亭集序在此珍藏几百年,浙东唐诗之路重要组成部分,寺前有若耶诗溪,寺后有中国 *** 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与秦望山,山上有会稽刻石(李斯碑),大诗人陆游的“陆游草堂”遗址。云门寺名扬天下,历代帝皇、名人、诗人及留下赞美诗词文章多不胜数,

绍兴的水资源十分丰富。绍兴境内河湖密布,主要河流有曹娥江、浦 *** 、杭甬运河,主要湖泊有鉴湖等。水资源总量为58.8亿立方米,可供养殖的淡水水面1.7万公顷。鉴湖水为绍兴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优质水源。绍兴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具有开发潜力和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有铁、铜、金、银、锌、硅藻土、高岭土、叶腊石、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砂等60多种,其中铁和铜的储量占浙江省70%以上,硅藻土储量为全国之一。绍兴的人力资源厚实。绍兴历来把发展教育、科技作为市策,并已结硕果。当代绍兴籍中科院、工程师院士就有38名,正教授级科技人员近千名。全市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3万人,受良好教育的从业人员266.7万人,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人才。绍兴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绍兴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闻名于世。全市现有对外 *** 的旅游景点近200处,著名的有 *** 故居、古纤道、大禹陵、兰亭、沈园、蔡元培故居、 *** 祖居、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庙等,现辟有酒文化、石文化、书法、 *** 、水乡等多条旅游专线。全市有旅游涉外饭店42家。

还有好多的,你还可以从绍兴发展的产业、自然资源等去搜搜资料啊!

镍矿之乡和中国更大镍矿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中国 更大 矿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