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福建帝师之乡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福建帝师之乡的知识,包括福建被称为什么之乡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三代帝师祁隽藻的资料。
1、祁隽藻(1793年7月11日—1866年),字叔颖,号淳甫,因避讳穆宗载淳之讳改号为实甫,晚号观斋、息翁、间叟。山西寿阳平舒村人。祁隽藻生于乾隆五 *** (1793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朝,于同治五年(1866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祁隽藻为寿阳祁氏第十六代裔孙,是祁韵士的第五子。他二十二岁中进士,曾官至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正一品),是当时晋人在朝中居官更高最久者。他曾为三代皇帝授课:道光年间,他在翰林院任侍讲学士,经筵讲官,为道光帝讲习经书;咸丰帝年间,他为体仁阁大学士兼任讲官,为咸丰帝讲治国方略,授用人之道;同治年间,他在弘德殿为同治帝授课,朝夕纳诲启沃。所以,人们称他为“三代帝王师”。一个人一生能为三代皇帝授课,实乃罕见。乾隆五 *** (1793年)六月初四日(7月11日),祁隽藻出生于北京城南宣武门外铁门官舍,当时其父祁韵士正复校文渊、文源两阁《四库全书》。祁隽藻自幼聪明过人,他四岁开始识字,六岁入家塾,十岁写作文,读书过目不忘,被人们誉为神童。十二岁时,祁隽藻赋《春草诗》以见志。嘉庆九年(1804年),祁韵士因宝泉局亏铜案发,被牵连逮问治罪,祁隽藻随侍狱中读书,后祁韵士被发配伊犁,他只好和母亲兄弟们回到寿阳平舒老家。母亲刘夫人为把儿子们培养 *** ,先后特邀名师为他们讲解诸经四书。母亲对儿子的学业要求相当严格,据说在祁隽藻十五岁那年,参加县里的 *** ,以之一名的好成绩考中秀才。当祁隽藻兴高采烈地把中秀才的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却告诉他,学无止境,你刚中个秀才就如此得意,向人眩耀,日后还会有什么大的出息。祁隽藻深知母亲的良苦用心,自此,再不自满。此事被后人传为佳话,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给他儿子写信,让其努力学习,就引用了这段故事。祁隽藻十八岁参加了省里举行的乡试中举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二十二岁的祁隽藻赴京参加会试中进士,因成绩优异,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嘉庆二十年(1815年),其父祁韵士逝世,祁隽藻守孝三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四月,祁隽藻被授翰林院编修,从此步入仕途。道光元年(1821年)三月,祁隽藻奉旨入值南书房行走。道光三年(1823年)任湖南学政。学政是清代各省管理学校教育事务的官员,其位在巡抚后,由朝廷亲自派任。他在任学政期间,废除了新生红卷陋规,重新恢复童生复试黎明入场的惯例,并取消了考生所交的选拔优生 *** 费,受到了湖南人民的称颂。道光十二年(1832年),祁隽藻“由庶子连擢侍讲学士、通政司副使、光禄侍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一岁中凡四迁”,从正五品官一跃升到从二品的六部副长官。道光十四年(1834年),祁隽藻因母逝回寿阳老家守孝,期间著《马首农言》。道光十六年(1836年),守孝终,回朝任兵部右侍郎,后转任左侍郎。道光十七年(1837年),调任户部右侍郎并简放江苏学政。他到江苏后,奉旨严禁 *** 烟,撰写《新乐府》三章,刊示各地,痛陈 *** 烟之害,对当时的禁烟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针对当时江苏学子重文轻德,在 *** 中词章之学甚多,根底之学甚少等问题,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刊了宋本《说文系传》,刊发了《朱子小学》,遵旨恭书《圣谕广训》等,以加强基础知识和德行的教育。他还针对各州书院简陋考棚少而考生多的问题,增修了考棚,重修了常州书院,为发展江苏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年九月,祁隽藻调补吏部右侍郎。十二月,补授都察院左都御史。道光二十年(1840年),祁隽藻奉旨和刑部侍郎黄爵滋赴福建视察海防建设及禁烟事宜。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后,他上书道光帝“一、建议闽浙总督宜驻泉州督办防务,因为英国的武装船只大多停泊在漳州和泉州海域,泉州为扼要之区,所以总督每岁暂住泉州,督办防务,非常必要。二、建议将福建沿海的炮台改为炮墩。三、建议朝廷应重视海战,制造可与英军抗衡的大船大炮。四、查禁烟贩,惩治 *** 。五、禁止漳州、泉州两府行使夷钱,凡有夹带或私铸者均要治罪。”这些建议切中时弊,得到道光帝认同,并颁旨施行。二月,补授兵部尚书。七月,英军进犯厦门,被闽浙总督邓廷桢击退,邓廷桢上折报告战况并保奏立功将士,但朝中的妥协派却诬蔑他是虚报战况,欺瞒邀功。道光帝又命祁隽藻核查厦门战况,通过认真调查,祁隽藻用确凿的证据证明邓廷桢所奏属实,从而揭露了妥协派的诬蔑,保护了抵抗派将领。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祁隽藻调任户部尚书,九月,被命为军机大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任经筵讲官,为皇帝研读经史。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祁隽藻和兵部尚书文庆前往天津调查长芦盐运使陈鉴挪用盐税案。查清事实后,撤职查办了陈鉴,整饬了盐政官吏, *** 了长芦盐务章程,从而使清朝的盐政管理有所改善,清廷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此举被时人称为救时良策。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祁隽藻主持户部筹办恢复海运。次年,海运恢复,从此,海运成为清朝重要的运输方式,也使京城供养的困难得以解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祁隽藻任上书房总师傅,七月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管户部三库事务。十月,奉旨会同陕甘总督琦善查办已革职的岷州知州陈昌言揭发总督布彦泰案,经查核,陈昌言所奏为诬告,祁隽藻即上奏皇帝降旨遣戍诬告者陈昌言到新疆充当苦差。办案完毕后,奏请返京,同时奏请皇帝恩准其顺便回寿阳老家为先祖上坟扫墓。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二十二日,祁隽藻途经山西介休,闻道光帝驾崩。于是,匆忙返京,途中路过寿阳老家而未入家门探望,便直奔京师。道光帝去世后咸丰帝即位,六月,授祁隽藻为体仁阁大学士(大学士为清朝内阁主官,正一品,是更高品秩文职官员),仍管户部。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广开言路,采纳百官谏言,锐意图治。罢免了穆彰阿、耆英、琦善等对外妥协的大臣,起用了林则徐、姚莹等名臣,任命祁隽藻为首席军机大臣,兼管户部事务。祁隽藻成为当时左右枢务的重臣。祁隽藻
2、咸丰二年(1852年)祁隽藻爵太子太保衔。就在这一年,咸丰皇帝对主要官员的政绩进行了评估,对祁隽藻的评价是:“在军机处行走有年,实力匡襄,殚精竭虑。自军兴以来,夙夜在公,勤劳倍著。”咸丰三年(1853年),上临雍充进讲官。在此期间,他向咸丰帝提过许多建议,当时有的大臣奏请开厘捐,他认为厘捐损害百姓利益,不宜开征。有人提出铸大钱,他上奏罢铸。他事事以国以民为重,对咸丰帝影响很大,为维持清朝政局稳定起了一定作用。是年正月三十日,祁隽藻六弟祁宿藻在太平军 *** 南京城时,因守城劳瘁呕血而殒。祁隽藻得知后感愤时事,旧病剧增,屡请假医治,但效果不佳。咸丰四年春,感到左肋涨痛,气喘头晕。七月,患感冒,不寐少食,晕眩益甚。秋季又染痢疾,头部生疮,久病不愈,故奏请皇帝允其致仕。祁隽藻致仕后,一些爱国忧民的官吏,特别希望祁隽藻能复出。咸丰九年(1859年),何子贞在和祁隽藻的《谏草堂》诗中写道:“寿阳相国人伦宗,谓此振兴关圣道。”同年,徐继畲在寄《呈寿阳相国二首》诗中写道:“共祝温公无返洛,且看裴公再扶唐。”他将去职的祁氏,比作裴度和司马光,坚信祁隽藻能象他二人一样再度出山,鼎力匡扶社稷。祁隽藻致仕后,仍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犯天津,直逼京师。咸丰皇帝率大臣准备逃往热河,祁隽藻得知后,密疏切谏,指出热河只适于暂停,不宜久留,而关中地理位置重要,可进可退,适宜建都,所以皇帝应往关中而不应去热河。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病逝。六岁的皇太子载淳继位,慈禧太后联络恭亲王奕欣发动“祺祥 *** ”。慈禧、慈安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定年号“同治”,载淳即同治帝。同治即位后,起用旧臣,当年十月二十一日在寿阳老家养病的祁隽藻接到上谕:“大学士祁隽藻,忠清亮直,学问优长,著即来京,听候简用。”十一月,祁隽藻先派子祁世长赴京向皇上恭递了《陈时务疏》折,向皇帝献治国安邦之道。此疏陈时政六事:一曰保护圣躬,以崇帝学;二曰绥辑民心,以清盗源、;三曰重守令,以固民心;四曰开制科,以收人才;五曰速剿山东、,河南贼匪,严防山西、陕西要隘,以卫畿辅;六曰敦崇节俭,以培元气。言词恳切诚挚,被上采纳,并予以施行。这年十二月,以大学士衔补授礼部尚书。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六日,祁隽藻从寿阳老家返回京城,奉慈禧、慈安两宫皇太后的旨意,在弘德殿教授年仅七岁的皇帝读书,同时为同治皇帝授读的还有前任大学士时管理工部事务的翁心存、工部尚书倭仁、翰林院编修李鸿藻等,而祁隽藻为领班老师。为同治帝授读期间,祁隽藻竭诚进讲,授皇帝治国安邦之道,博得了两宫皇太后的赞赏。十二月慈禧太后赐“夙夜寅清”匾予祁隽藻。同治三年(18 *** 年)十二月,同治皇帝书赐“美意延年”匾一面,予以褒奖祁隽藻。就在这年,祁隽藻头晕病复发,并且腹泻,便奏请开缺,皇上只准其开缺礼部尚书,以大学士衔仍在弘德殿行走。同治四年(1865年),七十三岁的祁隽藻自春季以来一直多病,八月八日,奏请停全俸致仕。皇上准开弘德殿差,以大学士致仕,仍食全俸。同治五年(1866年)春季时,祁隽藻精神尚好,夏季食欲不振,八月病情加重,但他仍不忘国事,在病中得句云:“病久岂忘忧世念,梦中还有荐贤心。”九月初四日,命子世长具笔墨,题一绝句:“天子临轩选异才,八方平定物无灾。上元事业十年后,定有贤豪应候来。”写完后瞑目不语。九月十二日(10月22日)未时逝世,终年七十四岁。祁隽藻为官一生,受过皇帝的奖赏二十余次、受赠物品达百余件,被世人誉为晚清一代名相。在他逝世后,皇帝给予极高的评价,“予告大学士祁隽藻学粹品端,忠清亮直,加恩晋赠太保,谥文端,照大学士例赐,入祀贤良祠。”兵部主事王轩为祁隽藻撰写了挽联:“河山壮三晋,萃汉儒名物,宋儒名理,而为名臣,中外咸知如圣喻,所云名世乡邦并司马;冠冕尊四朝,统侨古遗爱,肸古遗直,而憗遗老,亲贤不避宜夫子,只叹遗徽家世继黄羊。”世人评论他一生忠君、勤政、爱民、崇俭,是官吏楷模。祁隽藻
3、祁隽藻不仅是晚清政坛上的一位名臣,他为维护清王朝的 *** 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且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在近代学术史上有突出的贡献。他撰写的《马首农言》是祁隽藻于1834年因母逝回寿阳平舒老家守孝期间,在留心农事,访问乡民,深入研究当地气候、耕作、水利、畜牧、赋税等情况基础上而作,是清朝后期一部重要的区域 *** 农学著作。他精通经书,提倡汉学与宋学并重,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并身体力行。他曾组织学者俞理初、苗先路、李申耆、张穆、何绍基及何秋涛等人校刊过《说文系传》和《朱子小学》,编纂过《春秋左传读本》,他批注过《三国志·魏书》,他的著作有《谷曼谷九亭诗集》、《祁大夫字说》、《皇朝谥法考》、《十三经断句考补》、《京口山水考》及《勤学斋笔记》等二十余部。此外,他还为 *** 祁韵士,清代早期学者顾炎武、阎若琚,好友张穆、程春海等名人刊刻了年谱和他们的遗作,使大量珍贵史料得以保存和流传。祁隽藻还是一位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一生集诗近3000余首,自编《谷曼谷九亭集》十二卷,《谷曼谷九亭后集》十二卷,被人尊为道光年间诗坛领袖。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称“祁文端为道、咸间巨公工诗者。”刘禺生撰《世载堂杂忆》说“当时都下以名高位重之祁隽藻、陶澍、张洋河等为领袖,芸集都下。”对他在京都诗坛的地位作了肯定。祁隽藻的书法由小篆入真行,出颜柳,参以山谷,深厚遒劲,自成一格,论者谓达到“大书深刻”之绝诣,有“为一时最,人共宝之”之赞誉。
二、想知道帝师指的是谁呢
1、想知道帝师指的是太子的老师。帝师一般是指教育太子,辅佐太子登基的名臣,他们从小担任太子的师傅教学,对太子有着重要影响的人。另一方面,帝师也有皇帝的肱骨之臣的含义,特指那些皇帝十分信任的心腹谋臣。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无疑是一个极度高危的职业。
2、语言能力要强,不能讲一口家乡口音,皇帝听不懂。叶向高是福建闽东地方的人,那个地方的话简直是另一个语系,很难懂。皇帝依赖他可见这个人是与时俱进的,老师授课,总想引导 *** 向善,并教导 *** 规避一些错误。让皇帝走正道,这是帝师最起码的责任。但若一上课就板着脸,训斥 ***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 肯定不高兴。
三、宋代为什么福建人当官的很多,你知道吗
*** 仙霞,古道悠悠。说不尽的人和事,诉不完的诗与词。它是文化的遗留,亦是历史的见证。它从南越深山中迤逦而来,带着无数的人情忧思似星河璀璨。
它是与世隔绝的天然屏障,隔绝中原大地的战火纷争,留一片净土桃源。它是 *** 经济的东南锁钥,链接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收获财富无数。它是文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尽情的在这条道路上挥洒青春的汗水和梦想的眺望。
如果说成立一所学校的四大基本条件是:充足的经费、合格的师源、优秀的场所、合理的 *** 。那两宋时期的福建省,就是一所天然的大型书院。
仙霞古道起初并不叫仙霞古道,它的原称是江浦驿道。北起浙江、 *** 市,南至福建浦城,史料记载全长120.5公里,汉代时期黄巢 *** 军沿江浦驿道进入福建,从那时起,江浦驿道就成为了新的军事要塞。仙霞古道四面环山,北面有原始仙霞关,后又在仙霞古道上设立了三重关门,仙霞关作为之一关,史称“仙霞古道雄关”。
李白形容蜀道“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之险峻;那仙霞古道就是“千盘难度鸟,万岭欲藏天”之巍峨。福建省地处南越,远离中原大地,仙霞关更是当时的峡口关隘,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郁达夫在其著作《仙霞记险》中写道:“要看山水的曲折,要试车路的崎岖,要将 *** 命和命运去拼拼,想尝尝生死关头,千钧一发的冒险异味的人,仙霞古道不可不走。”
优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易守难攻之势,如仙境桃源与世隔绝。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学子不受外界繁华的诱引,更不会被战火的纷争所波及,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无时无刻不在孕育着儒雅超然的翩跹学子。
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宋朝建立后,宋太祖因自身经验之谈改重“武”为强“文”,确立了“兴文抑武”的国策。为此,北宋前期 *** 者千方百计从将帅手中削弱兵权,重用文人,兴办科举 *** 选拔人才。宋代时期文化的兴盛,百花齐放,离不开当权者的政策和支持。
宋代教育 *** 基本沿袭了唐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一个更重要鲜明的特色,“书院”。书院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教育机构。据统计,当时宋代先后共建书院173所,其中包括著名的岳麓书院、应天书院……
而单就福州一个州市而言就有26所书院,享有“书院之城”的美誉。要再算上整个福建省的书院数量,在两宋时期,更是先后建立高达102所。基本占据当时全国三分之二的师资力量,名副其实的“书院之省”造就名副其实的“学霸之省”。
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国的北方就一直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少数民族的势力常常南下侵犯边境国土,多数王朝都城都定在中部平原地区,也是作为抵抗侵略的前线阵地。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从文连最基本的生命都无法得到保障。从戎,是必要的形势趋向。
特别是两宋时期,北有辽、金,西有西夏。从北宋到南宋,从金兵入户到蒙元灭宋。期间300年纷争不休,战乱不止。中原边境地区几乎一片狼藉,再加上抑武重文,军事力量衰败,金军攻入开封后导致战略大转移,大量人口南迁,同时也造就了江南沿海地区人口 *** 。
在这种情况下,远离中原边境的沿海地区却处于一片祥和之中,朗朗书声,人民安居乐业,习文弄墨,好不自在。再加上福建优越的封闭地理位置及人口迁徙,人才定向增长。也给当时的福建多增一抹色彩。
宋代时期,海洋贸易管制放松,海上丝绸之路兴盛,闽南地区设立众多市舶司,番坊等对外贸易,泉州港更是发展为“世界的十字路口”。而链接中原大地与海外贸易之间最重要的一条道路就是仙霞古道,因此,仙霞古道还有一个名称就是“东南锁钥”。作为国家对外出口的门户,仙霞古道也从中谋取了巨大的财富。
再加上 *** 战略大转移及人口迁徙带来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的发展无疑会带动教育行业的进步。江南苏杭地区自唐宋起就是全国闻名的富饶之地,天下粮仓,更有“苏湖熟,天下足”一说。百姓物质得以保障,生活安逸,教育自然就更进一步。直至今日,经济重心依旧位于南方,教育水平也远远超过南方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江南地区不仅富庶,更是富有文化气息的。
二、“学霸省”的养成史
粗略统计,两宋时期共有进士30000名,其中福建一省就有进士7000名,约占全国总数的1/5。这一数字,远远超过当时排名第二的浙江5000名及排名第三的江西4000名。且福建莆田地区也就是仙霞古道末口就出了1500多位进士,可见当地文化氛围的深厚。
北宋政和八年,朱松被授予政和尉,后调任尤溪,自此携家带口定居福建。这是历史 *** 的转折。朱松在历史上或许无人知晓,但其长子,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因此奠定了福建的文化体系。
朱熹,“闽学”的创始人,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学风所及对福建乃至整个华夏文化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学霸现象”而言,朱熹之前,“福建多秀才”已是宋人 *** ,朱熹之后,福建学霸更是一举进入高光时代。
文人的诗和远方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代代才思横溢的诗人带着飞跃崇山峻岭的渴望踏歌而来, *** 高歌。经由仙霞古道入福建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欧阳修、王安石、陆游、朱熹、杨 *** 等等宋代文人都在仙霞古道上留下了数不尽的诗词歌赋。尽管我们如今难以理解历代文人 *** 客何以对远离中原都城的这条古道如此钟情,但刻画在仙霞古道壁石上数以百计的诗文著作足以诠释当时的人文情怀。
福建的文化圈是家族体系,一般都是举家皆学霸,如两宋时期最负盛名的“帝师之乡”螺洲其下的螺江陈氏家族,就是典型的学霸家族,“父子四进士,兄弟六科甲”至今被誉为“八闽科甲之一家”。
更有福州林浦村的“林氏一家”。“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一个家族几代人薪火相传,祖孙三代五名尚书,同族兄弟八名进士,史册载书“前所未有”。而莆田“方氏家族”出了132个进士,其中28对“父子进士”更是成为文坛佳话。
而这些福建学霸家族都是怎样形成的呢?如果你能一览宋朝时福建的万卷藏书楼、百座书香院,或许就能从中找到 *** 。而朱熹创立的“闽学”“理学”更是给当时福建的文化 *** 注入了鲜活的能量。“闽学”的出现,使宋代的福建成为了一个几乎全民读书的地方,这在古代是极为罕见的。福建,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是朱子理学的诞生之地。
做一个“学霸”到底有多难呢?在宋代时期,殿试是三年一次。每次录取进士300人,平均一年录取100人。当时从乡试、会试、到殿试,全国上下学子将近数十万。也就是所谓的 *** 挑一。
但在重视教育的福建,传言“家乐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诵暮弦,洋洋盈耳”处处有名校,家家皆学霸。史学家钱穆曾说:“前有孔子,后有朱子。此二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朱子一生同孔子一般喜好讲学,他的 *** ,以及诸多再传 *** ,也都在各地积极鼓励读书风气。虽说朱子所主张的读书目的在于修身而非当“学霸”,但在客观上使得当时福建的读书风气更加浓厚,也因此顺其自然的产生了更多的“学霸”。
宋代时期,程朱理学,福建作为发源地。从仙霞古道走出去的学子不计其数,分散在当时全国各地,有帝师宰相,亦有各地官员。真正做到了福建学子遍天下。
宋代时期的福建学霸省是当之无愧的全国之一,其成功是不可 *** 案例。有天然的地理环境及人文教育因素,亦有当时的 *** 体制经济实力做辅助。史家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也应该在其后加一句“雄盛于科甲福建”。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福建帝师之乡和福建被称为什么之乡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