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西秦戏之乡,戏曲之乡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西秦戏的历史渊源
1、西秦戏源自秦腔(秦腔、甘肃腔)传入汕尾市海陆丰,长期演变形成“西秦戏”。说法有二:一说明代万历年间,陕西陇右(今甘肃天水)有位刘天虞(与同代戏剧家汤显祖是攀友),到广州做官,带3个西秦腔班子,经过江西流人粤东、闽南、台北一带,后来在海陆丰扎根,并与海陆丰民间艺术和语言结合,逐渐游离于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西秦戏;又有一说,是明崇祯年间,李自成的败军沿闽赣边界进入广东之后,败军中一些陕甘艺人在海陆丰聚班演戏所留传下来的。
2、传统剧目分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的主要剧目有:“四大弓马”、“三十六本头”、“七十二提纲”等。武戏多取材于东周列国、 *** 、隋唐、 *** 等演义小说。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回窑》、《斩郑恩》等。武打艺术宗南派武功,长于表演慷慨悲壮的历史故事戏。脚色和场面分为“五行十柱”,即打面行(分红面、乌面、丑);打头行(分正旦、花旦、蓝衫、婆脚);网辫行(分老生、文生、武生、公末);旗军行(分乌军、红军);音乐行(分文畔、武畔)。著名演员有曾月初、罗振标等。
3、明末清初,广州方言地区及潮汕闽南语地区,都有西秦戏流行。一路从湖南、湖北传入,一路从江西、福建传入,故西秦戏有上、下路之分。
4、清乾隆元年(1736)以前,西秦戏已在广东广为流传,其曲调有正线、西皮、二簧、小调四类。正线是西秦戏的主要声腔,又分二方(也叫二番)、平板、梆子三种,以二方为基本曲调,与陕西的汉调二簧近似;平板接近皮簧戏的四平调(平板二簧);梆子与吹腔相近。故有人认为西秦戏与秦腔、汉调二簧、徽剧均有渊源关系。除正线外,西秦戏的西皮与粤剧梆子(即西皮)相同;二簧接近广东汉剧二簧。伴奏乐器有头弦(俗称“硬子”)、二弦、三弦、月琴、大小唢呐、号头等。武戏常用大锣大鼓。
5、西秦戏植根汕尾市海陆丰之后,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西秦戏的唱、白虽然沿用中州音韵,但曲文通俗浅显,加上艺人们不断学习正字、白字等兄弟剧种和民间艺术的长处(如正字戏的三国剧目、昆曲牌子和民间的南派武功等),以丰富和提高自己,因而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地方剧种。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海陆丰竟拥有40多个西秦戏班,流行地区从原来的粤东、闽南、台北扩大到广州、 *** 、 *** 及东南亚等地。
6、 *** 战争之后, *** 入侵,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结构解体,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化,广州、汕头一跃而成为对外贸易城市,人口集中,商业发达,新兴的粤剧、潮剧分别纷纷进入省港和汕头,并且各自以为中心,承值官商酬神演出。因此原来流行于潮汕的西秦戏,由于唱、白仍 *** 中州音韵,既古老又拘谨, *** 与用方言唱、白的潮剧竞争,便逐渐南退汕尾市海陆丰,这是一面;另一面,粤剧也锐意改良,唱、白由官话改为方言,有效地占据了粤语地区,又使西秦戏不得西进而止于惠阳东部(今惠东县)的闽南语系地带。当时,由于海陆丰的封建势力仍很稳固,又有足以维持自给的优越自然条件,故西秦戏东、西受阻,集中海陆丰之后,得以偏安一隅,“自耕自食”,少与外界剧种交流,一直保持着固有的古朴风貌。
7、然而,此时正在急剧变化竞新的粤剧、潮剧和外江戏(广东汉剧),又不断流入海陆丰, *** 了西秦戏;当地群众也不满足于它那种固步自封的状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加上西秦戏和正字戏、白字戏三个剧种的几十个班子,都挤在海陆丰这块狭长的沿海地带,于是互相竞存,促进了西秦戏的变化。
8、西秦戏在变化中,大大发展与丰富了提纲戏(即纯科白或科白夹唱的剧目)。由于提纲戏是用大唢呐和大鼓、大锣、大钹等击乐伴奏,气派雄壮,既适应了城乡广场的演出,又迎合了群众酬神喜庆崇尚热闹的要求,因此给西秦戏开辟了一条从发展走向繁荣的道路。
9、辛亥 *** 前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而地处沿海偏僻地带的海陆丰,由于陈炯明得势,又使西秦戏得以安生和发展。这期间,有一些班子,又冲出海陆丰,闯到潮汕、闽南和广州、 *** 去,其中顺泰源班、双福和班、赛丰年班和庆台春班,还远涉重洋赴新加坡、印尼、 *** 等外埠演出,播下了 *** ,如吉生、戊生、福婆等,落籍海外,继续从事侨胞业余西秦戏演唱活动,并培养了亚玉、亚苏、亚三、贵金等一批女旦回国,开创了西秦戏由女人扮女角的历史功绩,其中周生、俸旦等还娶了外籍妻子回来。
二、西秦戏的介绍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明代由西北地区的秦腔流入海陆丰,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形成广东地方戏,西部地区传过来的秦腔戏种,故简称“西秦戏”。用海丰官话演唱,属板式变化体声腔 *** 。主要唱腔有正线、西皮二簧等。正线是其主要声腔,是正宗曲调;西皮二簧和粤剧、汉剧基本相同,是后来吸收的。清道光年间海丰举人黄宗道有“梨园更好是西秦”的竹枝词;咸丰年间潮州重修田元帅庙时有西秦戏参加的勒石碑记。潮州城乡清末有西秦曲馆。 *** 时期西秦戏仍在潮汕广为演出,但只有海丰有西秦戏专业剧团,潮汕地区的潮州、揭阳、汕头三市已不见。1到现在,仅仅流行于广东汕尾市(旧称海陆丰)。该剧传统剧目有一千多个,深受观众欢迎。2006年5月20日,西秦戏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西秦腔起源于什么地方
1、西秦腔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明末清初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清乾隆一度在北京盛行,有人认为西秦腔即秦腔或支派同州梆子。又广东的西秦戏,最早也叫西秦腔。
2、据史籍载,甘肃陇山之东(即陇东,今甘肃天水、陕西陇县一带),古为秦州(今天水)属地,南北朝时设陇东郡,后置陇州,由于地处秦国之西,故此秦地民俗,习惯称为“西秦戏
3、西秦”。于此,可见甘肃调,由地域方位而称“西秦腔”似是无疑的。清吴太初《燕兰小谱》云:“……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今人张庚、郭汉城也说:“总之,琴腔也好,甘肃调或西秦腔也好,名称虽异,实际上是一回事”。他们又认为:“……远至东南沿海的广东潮汕一带,仍有当年辗转流传过去的西秦腔(今称西秦戏)被保留在那里,在当 *** 了家,落了户。”
4、近日,一篇由有甘肃省青年戏剧专家陈岚发表于陕西学术 *** 《大秦腔》的文章《秦腔形成于何时?》引起了秦腔界的广泛关注。这篇文章通过严谨、详实的论证,得出结论——秦腔形成于明朝初期,比原有的“明中叶”之说,整整提前了150多年。8月5日记者约见陈岚,了解详细情况,并采访了陕、甘两省的秦腔界权威人士,他们也谈了自己的观点,并表示支持这一结论。秦腔形成众说不一
5、据陈岚介绍,目前国内诸多学者、专家对秦腔的形成年代众说不一。后来有些专家提出了秦腔形成的年代应为明中叶,这个论点为众多戏剧界公认,原因是发现明万历(1573—1620)年抄本《钵中莲》传奇中有唱“西秦腔二犯”一调,说明那时西秦腔已经走到江南,其唱腔音乐为其选用。这也是“秦腔”一词首次发现。
6、因此,各种有关“秦腔”论述著作,谈起秦腔形成年代皆论定为:“万历年间”。我省戏剧专家王正强主编的《秦腔词典》“序”中说:“秦腔的形成若以明代中叶(指明万历的1573至1620年)至今,也有四百年”。有关志书中也有这样论说,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提到:“明万历抄本《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
7、《陕西戏剧志·铜川卷》中则明确指出:“按一个戏曲剧中所形成的历程和规律看,秦腔的形成时期,当在明万历年前比较确切。”以上所刊举的不论是论著或是志书,都把秦腔的形成放在明万历年间出现的手抄本《钵中莲》中有唱[西秦腔二犯]这一点上。
8、据了解,陈岚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查阅了无数的历史资料,如《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秦腔词典》(王正强主编)、《辞海》等等,通过对历史材料中对年画、脸谱以及秧歌班子、戏楼等的长期仔细研究,发现在明初已具备演一定规模的剧目,而且在明洪武十一年(1380)就已经有唱秦腔的戏班等一系列证据,最终得出秦腔形成于明朝初期。
9、这一研究结果的形成,使秦腔的形成时间比原来的研究结果整整提前了150多年,在秦腔界乃至整个文化界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0、陈岚告诉记者,她从有关志书上看到四幅明正德年间的戏剧人物年画,凤翔当年曾是西府秦腔演出的盛地,有论著中也注明这两幅年画是秦腔不会是其他剧种。当时她发现戏曲题材年画中的一些脸谱和服饰与舞台上演员们所勾画的脸谱和穿着大同小异,这不仅说明了戏曲题材年画记录了戏曲发展过程中的形象资料,也反映了有些剧目当年在民间流传演唱相当有基础,广泛受到群众欢迎的剧目一定演唱时间很长,这说明在明初已具备演一定规模的剧目了。
11、她的论据还有: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现陕西蒲城县苏乡张新文收藏有明代秦腔脸谱,这一发现,足能说明明代的秦腔脸谱已经相当丰富多彩了。明代初年,已有专业演出班社了[2]记载:“1953年高台县在开展破除迷信活动中,毁神拆庙,在拉倒乐善堡关帝庙前旗杆石,从杆顶匣中发现忠义班账簿一本,上面有‘洪武十一年(1380)整建乐善忠义戏班’字样。”,这个戏班是出演什么剧中无法考证,但后来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唱的是秦腔。
12、另外,也根据有关志 *** 载,元末明初,陕甘两省演出场所——戏台(楼)纷纷落建,500多年来,众多戏楼特别是露天庙会戏楼,在风吹雨淋中 *** 的及人为拆去甚多,但仍遗留了不少,仅甘肃中东部地区,已发现有近20座戏楼,建于明初。如兰州市金天观戏楼就建于明建文元年(1400年),戏楼是演戏的场所,当年这些戏楼究竟演出过何剧种无法根据,但一定和西北人民喜闻乐见的秦腔有关。
关于本次西秦戏之乡和戏曲之乡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