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创建诗词之乡?如何打造诗词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5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户县创建诗词之乡这个问题,如何打造诗词之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2. 有关三国的诗词
  3. 户县属于西安哪个区

一、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雄伟高大的泰山,以极其清秀的灵气直冲青天。

它的山岩洞穴仿佛天然间隔的空虚宅院,寂寞无声,幽静深邃。

它绝非人间工匠的制造,而是大自然造物所开发的高楼大厦。

变幻莫测的风云气象究竟是什么东西,竟然这样使我的思想波动不定。

决定离开变化多端的人境,搬到泰山中生活,恬然无为,延年益寿,安享天命。

东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齐鲁,山色仍然历历在目。

神奇自然,会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二、有关三国的诗词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永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 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三国演义卷首辞》临江仙明.杨慎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 ***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 ,

张九龄【经江宁览旧迹至玄武湖】

南国更数世,北湖方十洲。天清华林苑,日晏景阳楼。果下回仙骑,津傍驻彩斿。凫鹥喧凤管,荷芰斗龙舟。七子陪诗赋,千人和棹讴。应言在镐乐,不让横汾秋。风俗因纾慢, *** 成易由。驹王信不武,孙叔是无谋。佳气日将歇,霸功谁与修。桑田东海变,麋鹿姑苏游。否运争三国,康时劣九州。山虽幕府在,馆岂豫章留。水淀还相阅,菱歌亦故遒。雄图不足问,唯想事 *** 。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岑参【先主武侯庙】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

*** 巴子国,屡入 ***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汉水的波涛声如悲泣哀鸣,一江河水满是天下有志之士怀念诸葛亮的泪水;

武侯墓古迹周围的树木不遭践毁,十里定军山内尽见草木繁茂花果清香。

2.陨将星于五丈原头,司马尚警余烈;

扶汉祚于三分天下,卧龙不亏宗臣。

嘉庆丁卯(公元1807年),知沔县事,山东 *** 范抡策题

诸葛亮死在五丈原上,曾使司马懿追兵受警而遗留下了慌恐不安;

匡扶蜀汉帝业于鼎立之中,诸葛亮不愧是世所敬仰的名臣。

漳河边的铜雀台早已荒废,传说中曹 *** 的七十二座假坟哪里在;

定军山虽然十分古老,千百年来到山下血祭武侯墓总觉得非常新鲜。

4.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

*** 二十一年(1993)二月,汉中绥靖司令、户县赵寿山出巡经此,展谒武侯墓,题书并敬制楹联。

为了蜀汉帝业不偏据一方而自安,诸葛亮上书的前、后《出师表》于日月同辉;

诸葛亮说要竭尽劳苦,亲率朝廷的 *** 长驻汉中,以对付天下变幻的局势。

5.前书案,后笔峰,看几亩青畴,数千载隆中宛在;

襟军山,带沔水,留一抔黄土,四百年汉祚犹新。

从前面的书案梁,到后面的笔峰山,看起来武侯墓只有几块葱郁的土地,但数 *** 来,使人觉得仿佛古隆中就在这儿;

武侯墓襟连定军山,旁带沔水,留下了诸葛亮一捧黄土之坟,在四百年来的汉代国统 *** 中,好象是十分新鲜的事情。

武侯墓亩古迹中青竹稀少,山色之光,好象是诸葛亮再卧南阳;

武侯墓几林翠柏里鹃鸟常啼,嘴中流血,仍在叫蜀汉事业艰难。

7.我居白河水东,与南阳原系比邻,知当日避难躬耕,人号卧龙,自况管乐,未出茅庐即名士;

公葬定军山下,为汉中留此胜迹,寿终时对众遗命,地卜嘶马,墓勿丘垅,能禁樵牧是佳城。

*** 十五年(1 *** 6)中秋(八月),宛东唐河县清优附生(府、县儒 *** 员之一学名)王恒�题

我住在白河水边,东面与南阳原是近邻,知道当年诸葛亮为避战争灾难而在南阳隐居亲耕,时人称他卧龙先生。他自比管仲和乐毅,还没出草庐,就已经是很有名望的人士;

诸葛亮还葬在定军山下,为汉中地区留下了武侯墓名胜古迹。他临死时曾对大家遗命,坟地要占卜选择,不得喧噪,不垒坟 *** ,并能禁止砍柴、放牧,才是理想的墓地。

8.大业定三分,伊吕洵堪称伯仲;

光绪戊寅(公元1878)仲冬(十二月),长安信士潘矩墉题。

诸葛亮全力辅佐弱蜀,使之与魏、吴形成三分天下,其盛大业绩与功名,实在可以和伊尹、吕望比肩而论;

诸葛亮是真正完美少有的特殊人才,萧何与曹参二 *** 不可能比得上他的 *** 才能。

光绪癸未(公元1883)仲冬(十二月),署沔县典史(主管县狱及捕盗的官职)街泉(亦名街亭,甘肃秦安县陇城镇。马谡失街亭处)冯锡龄敬题

蜀汉的帝业难以延续,使诸葛亮忠君的灵魂仍痛心天下 *** 成为三足鼎立;

定军山举目在望,高高的武侯坟墓似灵应贯通着诸葛亮推演的八卦阵法。

光绪戍子(公元1888)仲冬,豫章(今江西南昌)萧执中题

古老的碑碣石刻,散发出诸葛亮高尚气质与品格的清香;

青绿色的松柏树,象征着诸葛亮忠于蜀汉帝业的高杰心灵。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陕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陕西全省司法之官职)文濡题

诸葛亮死后不归葬于故乡,是因为没能完成统一河山的志愿;

诸葛亮忠君的灵魂还在,过往的行人都争相瞻仰拜谒武侯墓。

光绪庚辰(公元1880)冬,蜀州(今四川崇庆县)李士瑛题

诸葛亮生前一切都是为了兴复刘氏帝业而尊敬事奉蜀汉王室;

诸葛亮死后仍然为保护蜀汉国土和事业而遗命葬汉中定军山下。

13.二表竭忠臣,鞠躬尽瘁不负南阳三顾;

一心扶汉祚,拓土开疆卒书正统两朝。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提督、甘肃全省军门(一省之更高武官)杨遇春题

前、后《出师表》竭尽了诸葛亮的忠心。恭敬谨慎,不辞劳苦,为的是不辜负刘备茅庐三顾之恩;

一心扶持蜀汉帝业,扩展、开辟疆域和 *** ,终于使史籍记载了刘氏国统的刘备、刘禅父子两代。

诸葛亮虽然知道魏、蜀、吴三国鼎立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客观规律;

但是,他仍然竭尽人为的谋略,六出祁山进行伐魏而力求统一。

15.隐居求其志,行义达其道,王业偏安炎汉恨三足鼎立;

扶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鞠躬尽瘁大星落五丈原头。

同治五年(公元1866),知沔县事(知县)浙江莫增奎题

诸葛亮深居不仕为追求自己的志向,多行义事为达到道德标准。他恨的是汉代的帝业编居一方,不能统一,成为三分天下;

诸葛亮受托孤之命而扶持幼少的君主,摄 *** 之政事全力辅佐蜀汉帝业。谦恭谨慎,不辞劳苦,死在了五丈原头。

诸葛亮自西汉、东汉以来没有匹敌者;

夏、商、周之后,诸葛亮是之一个杰出人才。

诸葛亮的《出师表》象太阳和月亮一样放射着光辉;

大自然的风和云长期保护着定军山下的武侯墓。

汉中这个地方,始终关系着汉朝的基业和前程;

什么时候的文武官吏,才能又类似于诸葛孔明先生。

乾隆乙卯(公元1759)科进士,工部侍郎四川长寿韩鼎晋题

西汉、东汉之间,可以见到知识渊博的学者气质与情态;

夏、商、周以后,有诸葛亮这样辅佐帝王事业才能的人。

*** 十七年(公元1 *** 8)十二月,冯玉祥题于南京行营

诸葛亮为成就蜀汉统一大事业,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生小心谨慎;

仰慕先贤崇高遗风于 *** ,诸葛亮是永远不慕荣利而洁身自好的人杰。

*** 三十年(公元1941)仲秋(九月),于右仁书

诸葛亮的大名流传在天地万物之间;

诸葛亮的遗像肃穆、清正而高大,使人敬仰。

7.扶汉心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

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绰云霄。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二月,天津徐通久书

诸葛亮意志坚定地匡扶蜀汉帝业。但是,只有谨慎小心,才能担当起这样重大的事业;

诸葛亮早年就有了崇高的声誉和名望。他必然是隐居深藏后才能腾跃,去施展志向和才能。

诸葛亮没有完成北定中原而统一河山的志愿,其魂魄怎能甘心归葬于家乡故土?

为了永远怀念、留恋蜀汉帝业,诸葛亮含恨遗命而葬于汉中的定军山下。

清道光(五年至十七年,公元1825——1837)陕西总督,增太子太傅(皇太子的老师)、兵部尚书(掌管全 *** 事的最 *** 职),四川崇庆(县人)杨遇春撰

诸葛亮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潇洒从容地指挥军事,不愧是天下的名士;

在治理国家的文武才能方面,诸葛亮堪称为后代人的师表和典范。

领兵打仗要以攻心为上策。三足鼎立中,诸葛亮依赖此战术竭力瓦解敌方悬殊的军事力量;

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情投意合,有所依靠。诸葛亮六出祁山竭尽劳苦,完全是为了尽内心的忠诚。

11.萃灵爽于一堂,国之忠臣,家之孝子;

享明烟于亿代,前有烈祖,后有慈孙。

*** 内 *** 了诸葛亮父子的灵魂与精英之气。他们堪称为蜀汉国家之忠臣,诸葛氏族家庭的孝子;

供奉祭献神明的烟火世代相传。前面有诸葛亮这样功业显赫的祖先,后面有诸葛瞻、诸葛尚这样忠孝的子孙。

此联选取诸葛亮一生中具有 *** *** 的事件作为本联社会意象的支点,以数字为红线串引之。全联采用数字罗列并置的构图 *** ,读来的简洁有力、精确具体,再现和褒扬了诸葛亮的卓越功绩和传奇人生。

1.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这两句是从祠内清人书刻杜甫《古柏行》诗碑摘出来的。意思是回忆以前绕道成都锦亭的东边,曾经见到刘备和诸葛亮的祠庙并列在一处。“閟宫”出自《诗经》,这里借指祠庙。原句本非律体,不能用平仄对仗格律衡量。

2.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上联是说昭烈庙中合祀的诸人,体现了祖孙(刘备与刘谌)、父子(关羽、张飞与其子关兴、张苞)、兄弟

(刘备、关羽、张飞)、君臣(刘备与其文武群臣)的各种关系,他们意在辅佐翼护蜀汉,维系人伦纲常,争得历代封建王朝 *** 相沿的正统(正统是历代统一天下、一系相承的 *** ,和偏安、僭伪是相异的)。

下联是说刘备在东汉末年黄巾后,起兵与群雄争夺 *** ,经历了齐(今山东)、楚(今湖北、湖南)、幽燕(今河北、北京)、越吴(今浙江、江苏)、秦(今陕西)、蜀(今四川)等地,最后才在蜀称帝,建立了蜀汉 *** ,立国是很艰难的。后人为立祠庙,使他们一堂上下共传千古。

3.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

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

上联: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曹 *** 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 *** 耳”(使君本系使者的尊称,后代常用来指州郡长官,刘备曾为豫州牧即州长官,故称使君)。又载刘备屋舍东南角有一株桑树高五丈余,远望如车盖,时人说他家有王气。作者据此说刘备是天下英雄,为汉王朝正统攸(所)归,楼桑如车盖就是王气所钟( *** )的明证。

下联:史称刘邦创立汉朝,先从汉中还定三秦,然后统一天下,刘禅在成都降魏,汉朝才最后灭亡,所以说巴蜀关系到汉朝的始终。遗民还在,怀想当年霸业,只剩这座古拍森森的祠堂了。

4.惟此弟兄真 *** ,血泪洒山河,志在五伦存正轨;

纵极王侯非富贵,英灵照天地,身经百战为斯民。

近人刘咸荥撰,今人黄雅荃补书。

上联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兄弟,具有至 *** 真情,他们浴血奋战争取 *** ,立志要维护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伦的道德准则和礼 *** 轨。

下联说他们后来虽然分别作了王侯,却不是为了贪图富贵,而是英光灵气,照临天地,不恤身经百战,只为造福人民。

5.兄弟君臣一时际会,当年铁马金戈,树神旗而开西川大业;

祖孙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画栋,崇庙貌而志后汉丕基。

清人张清夜撰,今人方滨生补书。

上联是说刘备和关羽、张飞及文武群臣遇合在一起,跃马横戈,转战疆场,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才树立起堂堂正正的大旗,在西川开创了蜀汉的帝业。

下联是说蜀汉王朝祖孙父子英明贤良,足以流劳百世。今日大殿里红色的楹柱,彩绘的栋梁,庄严雄伟的气象,尚标志着蜀汉当年宏伟的基业。

6.生不视强寇西来,天意茫茫,伤心恸洒河山泪;

死好见先皇地下,英姿凛凛,放眼早空南北人。

近人刘咸荥撰,今人刘东父补书。

这副对联悬挂在刘龛前,赞美他英勇殉国的壮烈精神。刘谌是刘备的孙子,刘禅的第五子,曾封北地王。史载魏军进逼成都,刘禅束手无策,准备投降时,刘谌愤激地谏说:“若理穷力屈,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指刘备),无奈刘禅不听,谌便哭诉于备庙,先杀妻子而后 *** 。故联文颂美他生不忍见到强敌曹魏 *** 来到西川,但天意难说(指刘禅不听忠言),只得痛哭流涕,杀身殉国,去见刘备于地下。这样英勇壮烈、大义凛然的气概,当然是早没有把南吴北魏的人看在眼里的。

上联摘录杜甫《蜀相》诗原句,意思是刘备曾三次拜访诸葛亮于隆中(今湖北襄阳),不辞辛劳地向他请教平治天下的大计。诸葛亮提出的策略具见于《隆中对》,主要是分析天下大势,先取荆州、益州、安抚南方,内修 *** ,外联东吴,北伐曹魏,统一全国。

下联是作者赞美他们这番晤对,纵论古今大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奠定了以后事业的基础,古今传为美谈。

《出师表》是诸葛亮统军伐魏时上给蜀汉后主刘禅的奏章,他平生的志向抱负都体现在里面。《梁父吟》是一种古乐府曲调,并非如有些书所说全属葬歌类。诸葛亮在隆中时,喜爱吟诵这支歌曲,以抒发他忧国忧民的怀抱。传说他曾写过一首《梁父吟》的歌词,里面有感慨不平的意思。

上联是说诸葛亮的两个《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因为里面提出了用人唯贤,赏罚严明的治国方针,体现了竭智尽忠兴复汉室的愿望,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

这副联语摘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上句赞扬诸葛亮的大名长垂宇宙而不朽(古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下句颂美诸葛亮是国家元老重臣,遗像端肃清高,令人十分敬仰。

这副联语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摘来,意思是诸葛亮经邦济国的 *** 军事才能,比商初名相伊尹、周初名相吕望,只在伯仲兄弟之间,不相上下。伊尹辅佐成汤、太甲两代,吕望辅佐文王、武王两代,勋劳特著,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两代,情况亦极相似。至于说到老谋深算,指挥如定,则比汉初相继为相的名臣肖何、曹参,更高一着。

上联是说成就大业必须兢兢业业,谨慎从事,诸葛亮一生可为典范。

下联是说今日晋谒 *** ,瞻仰武侯风采,感到真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所说:“宗臣遗像肃清高”,“万古云霄一羽毛”。诸葛武侯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是足以流传万古的。

13.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部遗黎。

上联用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及杜甫《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语意,说刘备能三顾茅庐,重用诸葛亮这样才德兼备的贤臣,始得创建蜀汉,延续了刘邦创业,刘秀中兴的刘氏王朝的正统。

下联本刘备“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语意,说人民才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就的根本,今日四方多难,愿能

保佑四川人民得享安宁的生活。“四方靡骋”出自《诗经》“我观四方,促促靡所骋”。靡的本义是无,四方靡骋即四方多难无处驰骋,黎即黎民,指一般人民。

14.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末权四川盐茶使者云南剑川赵藩撰书。

这副对 *** 结了诸葛亮军、政两方面的经验,向为广大人民所传诵。

上联说能使用攻心战术,如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那样使其心服,则一切怀异心、图反叛的阴谋就自会消失,所以古来懂得用兵之道的军事家并不是单凭 *** 取胜。我国大军事家孙武在所著的《孙子兵法》里就主张攻心为上,攻城次之,要“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

下联着重指出审势是为政的关键,意在劝勉后来治蜀的人,要深思熟虑,如诸葛亮那样谨慎地审度时势,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才能建功立业,而不至于犯错误。联文意义深远,可供借鉴。

这副联语是清人陈矩集宋代文学家苏轼、理学家朱熹的原句所成,清人赵藩手书。

上句是说诸葛亮的文章可以和《尚书•商书》的《伊训》、《说命》两篇相比美;

下句是说诸葛亮经国济世的功业,系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中涵养培育得来。

上联是说后代深知诸葛亮的,是晋人习凿齿。他著《汉晋春秋》,首先摒弃一般史家以魏为正统的作法,推尊蜀为正统,并大力颂扬诸葛亮的勋业。

下联是说曾封武乡侯的诸葛亮,治蜀有功,遗爱在民,千多年来人民都到这里来瞻仰祭祀他。联文对昭烈武侯同祀备加颂扬。

17.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诸葛亮曾经对临终时的刘备说过:“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后来六出祁山伐魏,积劳病死于五丈原。他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都在蜀亡时殉国,真不傀是勤劳国事,三世忠贞。所以曾任过太子中庶子职务的陈寿,虽然是继仇视蜀汉的曹魏立国的晋代史官,在他所著的《三国志》里,仍然对他们大加赞扬。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天地间惊人的文章,致后世也有“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不忠”的说法。传说 *** 后的民族英雄岳飞出师抗金,夜宿南阳诸葛庐时,阅读《出师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便和泪和墨一气书写下全文,以志其景仰之忱。书法气势磅礴,龙飞凤舞,拓本广泛流传,至今祠内翻刻的石碑,尚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尽情地欣赏。

18.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弛,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

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计,先生以往,缅怀风义拂残碑。

上联是说诸葛亮本在读书耕田,为感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从隆中一对,三分定局开始,直到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病死,始终为国事奔劳不息。遗恨的是统一天下这件古今大难事未能成功,只留下前后《出师表》,犹可想见他的勋业。

下联是说如今世上又出现了陈强、古冶子(我国春秋时齐相晏婴用二桃杀三士中的两个武士)一类恃强

逞勇的人物,不惜同根相煎(语出曹植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自相残杀。有哪个能象诸葛亮那样“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系天下安危在一身呢?抚今追惜,拭拂祠内残碑,怀想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贤哲风义,不禁感怀万端。

户县创建诗词之乡?如何打造诗词之乡-第1张图片-

(上联已经用了两个“以”字,下联先生以往的“以”,似应用“已”字为佳,虽然两字有时可以通用。)

19.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

这两句影刻自郭沫若《蜀道奇》手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见《后出师表》,意思是献身国事,自当不恤劳瘁,死而后止。生封武乡侯、死谥忠武侯的诸葛武侯,确是十分忠勇英武的。至于他“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体国恤民的精神,则有出师两表留下宏规硕范,足为后世准则。

这两句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摘来。

上句赞美诸葛亮隆中一对,分析当时大势,定下三国鼎立局面,与魏、吴各自割据一方,然后联吴伐魏,统一天下的大计。这种深谋远虑的筹议策划,是屈曲艰难,煞费苦心的。(纡的本义是屈)。

下句本《梁书•刘遵传》“此亦威凤—羽,足以验其五德”立意,说诸葛亮的才德器识,有如云霄鸾凤,三分功业,屈处偏隅,胸中抱负,未能尽展,万古而下所见到的,不过是云霄的一片羽毛罢了。凤有威仪,故名威凤,是世间稀有的祥瑞,常用以比喻难得的贤才,这里用来颂美诸葛亮是万古唯一的人杰。

清人陈廷楷撰,今人关山月补书。

上联赞美诸葛亮大力辅佐刘备建立蜀汉 *** ,挽回汉朝天下残破的局面,常是成竹在胸,指挥若定,在谈笑间即 *** 胜算,使敌人闻风丧胆。

下联说诸葛亮为国宣劳,大功未成,就积劳病死在前线。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万民景仰悲悼,历代都立专祠祭祀,至今广大人民还是对他讴歌颂扬。

闲观 *** 风云斗,就近桑麻垄亩居。

指点隆中三顾礼,笑谈江左万儒沮。

四临渭水酬新帝,只手倾天向洛墟。

可恨玄黄折蜀臂,英雄多少意踌躇。

栖身南亩忧黎庶,抚剑长思复汉墟。

颠沛流离三顾礼,金戈铁马半生予。

遗孤白帝承然诺,沥血苍颜报 *** 庐。

晋殿蜀歌飘荡处, *** 依旧属樵渔。

三、户县属于西安哪个区

鄠邑区是陕西省西安市下辖的一个区,原名鄠县、户县,位于西安市西南部。它东临高冠河和沣河,与长安区相邻;南接秦岭主脊,与安康市宁陕县相连;西界白马河,与周至县相望;北临渭河,与兴平市、咸阳市秦都区隔岸相望。

鄠邑地处古城长安附近,是古代京畿之地,历史悠久。境内已发现的 *** 遗址有25处,早在六、七 *** 前的原始公社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并从事农业生产。夏朝时,这里是有扈氏方国;商朝时,这里是崇国;先秦时期,这里被称为鄠邑。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国 *** 咸阳后,设立了鄠县。

鄠邑区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围棋之乡。这里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艺术,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同时,鄠邑区也注重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区域。

1、鄠邑羊肉:西安以羊肉闻名,鄠邑区也有独特的羊肉美食。鄠邑羊肉烹饪技艺独特,口感鲜嫩,肉质鲜美,常见的有涮羊肉、炖羊肉等。

2、鄠邑面食:鄠邑区的面食种类丰富,有凉皮、肉夹馍、油泼面等。其中,凉皮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小吃,以面粉制成的薄皮搭配各种配料,口感爽滑,味道鲜美。

3、鄠邑烤鸭:鄠邑区也有独特的烤鸭 *** 技艺,烤鸭皮脆肉嫩,香味浓郁。品尝鄠邑烤鸭,可以感受到独特的烤鸭风味。

4、鄠邑豆腐脑:鄠邑区的豆腐脑 *** 精细,口感细腻,味道鲜美。可以选择加入各种配料,如葱花、辣椒油等,增加口味层次。

关于本次户县创建诗词之乡和如何打造诗词之乡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标签: 户县 词之乡 创建 打造 如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