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中华诗词之乡楹联,以及中华诗词之乡名单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对联基础知识问答
1、苏三 *** ,一向勤于玩而疏于思,每每随心所欲,我想,很多朋友也与我一样。
2、论坛是消闲的地方,也是学习的地方,如果能将玩联和 *** 结合,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在嬉玩中思辩,在游戏中提高,当是一件娱己益人的事情,所以苏三开这个帖子与大道老乡交流,欢迎朋友们的参与。
3、我们都知道对联可以正对,反对和串对,但在实践中,要熟练运用这些 *** 并不容易。
4、问题1何谓“流水对”,有一般的“流水”规律和常用的“流水” *** 吗?
5、流水对是对联中比较高级的一种形式,它对对联创作手法的要求相当得高,如果能做好流水对,其他形式的对联也多半不在话下。所谓的流水对,可以顾名思义,就是像流水一般自然连贯的一种对联形式,它主要有三个特点。
6、一是上下联衔接自然,下联是对上联的补充或者解答,两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7、二是上下联内容区分明显,撇开格律不看,光看内容,也一定能分出上下联,下联的内容一定是和上联紧密连接的,不能逆转。而一般的联,如果不看格律的话,上下联往往可以互换,而流水对则不能。这也和流水的特 *** 一个道理,水只能往低处流,不能倒着走,否则就出大乱子了。所以好的流水对,一定是要严格把握上下联的联意的。
8、三是上下联一定要有动感。这个所谓的动感不是说联一定要写动作,而是上下联一定要给人既连接又有变化的一种感觉,就好比拍 *** 似的,两个分镜头,说明一件物事。我们常说流水不腐,流水之所以不容易发臭,就是因为它擅动,动起来就不会 *** ,流水对也保持了流水的这个特 *** ,动感十足。
9、因为流水对有这么些特 *** ,所以在写流水对时也应注意到几点:
10、一是出句时一定要留有余地,流水对常见的做法就是上联设问,下联解答,二者形成有机结合;不设问的话,也可以在上联里埋下些伏笔,然后下联笔锋一转,把上联留下的伏笔填满。
11、二是需要注意上下联的呼应,下联在补充上联的内容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有漏洞,是否补充完整,否则流水对就不算成功。
12、三是因为流水对特别注重动感,所以在创作流水对时对动词的把握尤其要注意,一要看动词的选用是否符合句意的需要,二也要看选用是否合理恰当,上下联处呼应的动词,是否有各自的侧重点。
13、此联比较隐秘,需要细致分析。上联的重点在于一个凝字,这说明池水是静止的,所以水中的月色才能凝住;而静止的水面,在月光的掩映下是不是就像一面大镜子呢?下联起风了,风就破开了水镜,也就消散了月容。这就好比一出月色的 *** ,变化十足,而且空间无限。先有镜,再破镜,上下联意不可逆,否则水镜已破,月色怎能凝呢?而且上下联缺任何一句都不可,变化都不完整了。
14、这句看似运用了反对法,其实也是一流水对。上联的重点在无知和空笑之上,我为什么要说夜月无知空笑呢?是因为它不懂得世人有各种 *** ,所以难以清心。这样一来,两联互相补充,形成一有机整体。联意也不可逆。
15、上句说的是因,下联说的是果,因果结合,自然阐述。
16、上联设问,下联解答,一问一答,自然连贯。
17、最后强调一下,是不是流水对有时其实很难区分,可以不用强求,我们要了解的只是流水对的巧妙之处,掌握了这种做法,再做其他形式的联都会变得轻易很多。在作联时,不妨都考虑一下能否做成流水对的形式,即使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流水对,但有了流水对的味道,联都会变得自然流畅许多。
18、倒装是一般文学体裁的修辞手法,对联自然也可以用;不过流水对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要求联意一定是下联递进或者补充,不能倒,否则就不是流水对了;
19、关于因果顺序,一般的流水对都是先因后果的,由上而下,这样才叫流水嘛;不过凡事都不绝对,因果有时也可以换,有时果就是因,因就是果,这种情况相当得特殊,我一时想不到合适的例子,但如果遇到的话,也能算流水对。
20、另外,我刚才在文中的最后已经补充强调过了,我们提倡多用流水对,不是强求一定要写成流水对,只要平常写联时也注意运用流水对的创作要点就行,但最后写出的到底是不是流水对,不必强求。重其意,不重其形。
21、上联设问,下联解答,一问一答,自然连贯。
22、——虽然有问有答,但答非所问啊~
23、不是答非所问,这里上下联虽然用了清风细雨两种不同的物事,但就全联来看,两者其实说的是一种物事——没有思想的自然物;上联问为什么不说话?下联则答因为没思想,所以不能说话。此处的风雨并没有拟人,需要注意这一点。
24、不过这个问题其实是问得很好的,不是所有的问答句都是流水对,答非所问的就不能算,试比较:明月几时有?清风此处来。同样是写自然风物,但这句联里的两个东西就不能看成同一件物事,因为着眼点并不同。
25、大道兄所说的:这里上下联虽然用了清风细雨两种不同的物事,但就全联来看,两者其实说的是一种物事——没有思想的自然物;上联问为什么不说话?下联则答因为没思想,所以不能说话。
26、-------------如联所看到的是清风与细雨二种不同的事物,把它看作同一物事,俺的理解还是有点模糊.假如
27、把"我问清风何不语?君答细雨本无思"中的清风与细雨分别代入,我==细雨,君==清风,觉得这样一来,就很明显的是流水对了.
28、照你你说的,清风问细雨,细雨答清风,那么这清风细雨就都拟人了,既然有了人的语言思想,何来无思呢?
29、我前边已有解答,这里的清风和细雨并没有拟人,只是用清风和细雨借代一种没有思想的自然物事,在这个角度上去看,清风和细雨是同一种物事,只是用了不同形式罢了。
30、如果还不能理解,那我索 *** 为此联加几个字
31、呵呵,那我的理解就是:清风怎么不说话呢,只因是细雨懒散的缘故,道致清风也懒惰了.
32、这种理解不还是用了拟人吗?说过啦,清风和细雨是一种借代,不要具体化,也不要拟人化,一拟人反而不是流水对了。。。
33、我得强调一下,不是流水对,不 *** 这个联就不成联了。。。。。。
34、有些联不是流水对,却也是好对联;换角度去理解,切莫钻了牛角尖。
35、——姑且不论此联是否流水对,说清风、细雨不是运用了拟人手法好像说不通,语(说话)和思(思考)难道不是人所独有的吗?
36、所以风不语;雨无思啊,不能说话、没有思考,这是写实,不是拟人。。。。。。
37、不过我一大早就说过了,有些流水对本来就很确定,所以不要强求到底是不是流水对;只是平常作联时多运用流水对的做法,可以提高对联质量的。
38、反对法,是对联中的一种常见创作手法,有不少人认为好的反对法创作的对联可以视为对联中的上品。
39、反对法强调的是上下联意的对比和反衬,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40、一是时间或者空间的对比或反衬。比如用过去和现在相比、天与地对比等,突出各自时段、不同空间的不同特征来。
41、1半生曾落他人后;来日定争俗世先
42、上联说前半生一直落魄,情境颇惨;下联则说后半生一定要奋发图强,争取发迹。上联的重点在于写落后,下联的重点在于写争先,一先一后,成为反对。
43、上联写夏天酷热之景,下联写冬日寒冷之态,形成反对。
44、3秋归何处莫访雁,春老此中尽伤花
45、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是说有了春和秋、天和地就一定是反对法联了,是不是反对法联,需要看除了有这些反义词的存在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也相反或者相对,比如骄阳烈似火;寒雨冷如冰这句,强调的就是夏日和冬天的热冷对比。反对法联注重的是句子整体的感觉,而不是单个的字词。
46、二是句意的相反或相对。比如积福和惹祸、睿智和愚痴等,突出上下联各自所说事物的特 *** 。
47、1只道君为薄面客;岂知我是厚颜人
48、上联是写他人对作者的评价,以为作者是个很腼腆的人;下联则是作者的自道,其实他是个厚脸皮的人,只不过你们没看出来罢了。
49、2雨风无律亦成曲;岁月有声难入诗
50、这联的重点在于“有、无”的变化,突出的是不同心境下的不同观感。写上联时的心境是闲逸舒适的,所以纵使听着杂乱无章的风雨声,也觉得像是歌曲在鸣奏;而写下联时的心境,则显然是比较悲观愁苦的,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所以即使是充满诗意的生活、岁月,作者也觉得索然无味。
51、3纸上谈兵,方寸乾坤争胜;心中无碍,大千世界悟空
52、上联写世人好胜之态,下联则说有佛 *** 的人就没有这种好胜之心,世事皆可看破(争胜与悟空相对,方寸乾坤和大千世界相对)。
53、三前边两种都是有反义词或者意义相对的词直接存在的,是由局部的相反或相对影响到整个联句的反对意味,第三种则比较特殊,全联中或许并没有明显的反义词存在,但句意仍然截然不同,所以还是反对。
54、1何等狂人,敢坐高台当帝子?几分傲气,竟执朱笔点魁元!
55、上联是旁人的置疑,问是谁这么狂妄,敢自称皇帝考状元?下联则是夫子自道,我狂是因为我有这个傲气和才学!两方针尖对麦芒,比了个不分上下。
56、2几度徘徊,皆因此地留吾梦;数番往返,却叫故人伤我心
57、上下两句写的都是来往徘徊,但一个写去了又回来的原因,一个则写的是来了又去的原因。形成反对。
58、3书画琴棋, *** 人多雅事;油盐柴米,寒士苦生活
59、上联写 *** 人的雅趣,下联写寒士的愁苦,两联的意义相对,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不缺钱,所以优哉游哉;一个穷得很,只能每日忧柴愁米。用旁衬的手法,写出二者生活的截然不同。
60、补充一下:反对法有时和流水对很难区分,稍做解释。流水对包括一部分的反对法,比如因果类的流水对;但流水对允许递进,而反对法则是相对或者相反的。在句意都是相反或者相对的情况下,区分流水对和反对,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联的上下句内容是否可以逆反,或者是否可以拆分开来。
61、流水对是需要细品的,裁判也许品评时看的联多了,速度也有些快,所以没能看出流水对的味道来
62、问题3对联讲究属对精工,但忌讳合掌。这中间的“度”其实并不太容易把握,请大道老乡谈谈对联的“合掌”之忌
63、合掌和意隔,是对联文法中争议相当大的两个内容,两者有一定的共通之处,放在一起说说吧。
*** 、现在联坛有股很奇怪的风气,就是偏要把对联这种原本该是轻松有趣的文学游戏,弄得跟天书似的,什么规矩都往里整,而且还要片面化、扩大化。合掌和意隔就是其中很极端的两个例子。
65、先来看看合掌。中国文字的一大魅力就是很多情况下都可以顾名思义,所谓合掌,就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把一个对联的上下句作为左右两个手掌,那么联的每一个字词就可以视为手掌的各个手指、掌心等部位,只有当所有部分都重叠起来,这才能看成是合掌,而仅仅只是一个词,也就是只有一个手指才重叠,这又如何能看作是合掌呢?不但解释不通,而且有些岂有此理,照这样说来,现在常见的一些婚联,上下句都写喜庆,合掌;挽联,上下联都写哀伤,也合掌。。。。。。大多合掌,这联还能写吗?真不知这样的合掌规矩是谁定出来的?竟然以讹传讹,遗毒无穷!
66、意隔也是一样的岂有此理。所谓意隔,本该是一种相对范畴之内的说法,比如上联写景,下联则不应说理,这样上下联内容不太相关,这才是意隔。可又不知是哪些无聊又迂腐的人,硬要把这个意隔扩大化、片面化,竟然出了什么春不能对秋之类的混帐话,上联说春,下联为什么就不能写秋?照他们的这种理解,那好,春景就只能对春景,那么是不是又该看成是合掌呢?如果真要这么解释合掌和意隔,等于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67、我真的很难理解这些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既然喜欢对联,就该有个宣传对联的意识和责任感,要更好地宣传对联,就更应该要在保留对联精髓的基础上简化对联,而不是为它人为地增添无数莫名其妙的规矩, *** 对联的美感和意趣,教联者,授不得其法,非是教联,而是毁联!
68、牢 *** 发完,现在讲讲我个人对合掌和意隔的理解。
69、合掌的原意是指上下联风格一致、意思一致,上下联看不出多少区别。但仅仅一两个字词意义雷同,那并不一定是合掌,举例来说。1:神州千古;华夏万年。这联上下句的前后两个词意思都一样,全句的意思也差不多,此便是合掌之句。2:神州不幸千秋泪;华夏有情万古芳。上联说的是天灾 *** , *** 不断;下联说的则是天灾虽无情,但神州人有情,苦难中的真情更显珍贵,才可万载流芳。上下联虽然同样都有神州、华夏以及千古、万年这样字面上意义相同的词,可联的着重点、意义却截然不同,所以不能看作是合掌之联。
70、之所以会存在合掌这一说法,其目的是为了要使联意更鲜明,表达的意思更宽广,要做到上下联尽量有所区别,但不是因为一两个字词的重叠,就视为大忌讳。
71、对于一些特定场景的联来说,是需要通过上下联的重复强调,来突出其中深意的,如果把这些字词替换掉,意思反而没那么鲜明,毕竟,对联最重要的还是内容,不是形式。
72、看看最常见的一些联:1春联: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如和似意思相同。2婚联:良缘欣化双飞燕;佳偶终开并蒂莲,良缘佳偶意思近,双、并意思同。3挽联: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高风、亮节意思相同。4行业联。当头事业,到顶功夫,头和顶意思相同。
73、以上举的都是古来经典的对联,如果照某些人对合掌的理解,这些都犯忌了。不过我觉得这几联上下句各有不同侧重点,所以不应视为合掌。在古人 *** 的一些基础教程,如《笠翁对句》《声律启蒙》中,类似的联句也有不少。
74、所以我认为,绝不能就一两字相同来确定是否合掌,而是要根据上下联是否有不同的侧重点或风格,来予以评定。写联时,就可以通过变化角度、变换风格、变化侧重点等来避免合掌的出现。
75、对联的六大要素,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内容相关,如果联意相差太远,这就成了无情对。这便是意隔这一说法存在的根源。但就现在的情况看来,意隔的说法也有些扩大化和片面化了。
76、对联讲究意境,不同内容的联就需要不同形式的境。一般说来,写景联就宜对写景联,叙事联就宜对叙事联,励志联就宜对励志联。如果写景联对上了励志联,这自然是意隔了。这好理解,不过意隔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77、年年月季花争艳,点点星光夜已寒。
78、这一联上下句意差得太远,彼此间还没有什么联系,就有些意隔了。
79、写景联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上联写的是比较大气的景物,下联更好也以同样的角度去描绘,以大对大;反之亦然,否则很容易隔。
80、溪山未老风依旧,联句一时意畅然
81、这两句的内容、意境、手法都不同,彼此间也缺乏足够的联系,因此也有些隔了。
82、叙事联需要注意的是上下联句中的手法和叙事角度,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否则亦很容易产生意隔。
83、隔与不隔,需要相对地去看,不能绝对化,也不能扩大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意隔的句子,在一定的特殊情况下,可能又不是意隔。
84、1诗钟里的分咏格,上下联说的就是两个截然不同而且可能也毫无关系的两件物事,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算意隔;同理,其他有特殊内容要求的句子,都不应视为意隔。
85、2反对法和一些特殊的流水对句式。反对法所说的经常就是两个不相干的东西,要注意与意隔区分开来;有些特殊的流水句,乍看可能前后两联不相干,意隔;但仔细看上去,两联却又有着很巧妙甚至很隐秘的联系在内。遇到这种情况时需要小心检查,是意隔还是反对或者流水对。
86、3其他。我一时想不起来,等想到了再补充。。。。。。
87、最后小结一下,所谓的合掌和意隔,都是为了让对联变得丰满和精彩而出现的,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为对联服务,而不是为对联增加麻烦的。不要让所谓的意隔和合掌束缚了手脚和灵感,规矩一多了,畏首畏尾,反而写不出好对联来了。作联时可以注意一下是否意隔或者合掌,但千万不要因为顾及这两者的存在,就啥都不敢写了;或者写来写去,因为怕犯忌,只在一个 *** 雪月内的小范围里转圈,不敢跳出来,那才真是得不偿失。
88、联在我心,清浊可辨;笔于吾手,锋钝自明
*** 、雅韵随心,独吟独乐;佳联似酒,愈品愈醇
90、文显清心,逍遥不尽;联成大道,乐趣无穷
91、浮躁文坛,灵心惟笔就;纷繁世界,净土向联求
*** 、我和朋友曾多次讨论过隔与不隔的问题,每每争得不亦乐乎,因此而困惑。“隔与不隔,需要相对地去看,不能绝对化,也不能扩大化。”非常赞同,回头我找几个具体例子和大道讨论。
93、“文显清心,逍遥不尽;联成大道,乐趣无穷”同感。
94、我感觉“隔”,多出现在对句,写作成联不容易,毕竟应对还是在“对”,而写作成联,不仅要“对”还要“联”,作者比较注重一气贯通,而且出自一人之手,因此,“隔”的问题不太常见,似乎我基本没见过。
95、这种说法我认同,我文中所提到的,是一些人对隔的认知过于极端了,所以隔到处都是;照我对意隔的理解,真正意义上的隔句其实也并不多见。
96、问题4用典是创作对联的常用 *** 。如果出句用典,对句一定要用典吗?如果出句没有典,对句用典值得提倡吗?
97、用典是文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借助已有书籍诗文或传说故事等文学里的内容,包括逸闻、趣事、人物、诗词、风物景点传说等,来阐述联意,好的典故运用,可以使联的内容更加丰满精彩,增添美感。
98、一是用典要准确。在作联时,需要考虑你所运用的典故是否能准确表达你所想写出的联意,如果契合,可以使用;反之,不如不用,免得成了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9、试举例:豆蔻词空, *** 梦远,回首 *** 皆过客;
100、金陵城旧,古郡诗香,秋风几度觅闲情
101、秦淮曲散,画舫灯阑,重游此地只风烟
102、这是以前在某楹联论坛上的一个对联酬唱,一出句,两对句,分别围绕古都南京展开。里头嵌入的豆蔻词、 *** 梦、金陵城、古郡诗、秦淮曲、画舫灯等都是典故的运用,表达对古时南京的回忆和感慨。古时的南京向来是 *** 雪月酒醉灯迷的代言词,如果改用什么金戈铁马、大漠飞沙之类的典故,来怀念南京(特指古代),就不那么准确了。
103、二是用典要自然。典故的运用,只是为了让联意丰满有趣,充满余韵,而不是为了难倒人;如果仅仅是为了增加句子的难度而刻意强求典故的运用,这种做法并不足取,所以典故的运用,贵在巧妙,贵在自然。
104、劝君莫做江别鹤,愿尔能为不老松
105、这是诗钟题《鹤、松》七唱里的一句,由于要用鹤、松写出七句不同的句子,就需要用不同的写法去作联,以免审美疲劳,这就可以考虑用典,这句联就用上了江别鹤( *** 小说《绝代双骄》里的一个伪君子),劝诫不要做伪君子。下联则运用不老松,反对江别鹤,全联的意思就是要少弄些勾心斗角、人模狗样的伪君子行为,真 *** 才能活得长久自在。
106、典故的运用一定要巧妙自然,所以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提倡用典的,一般说来,写事的联比较容易加入典故,写比较具体的人、物(比如风景点联)等,也比较容易嵌入典故;但一些比较空泛的写景联,比如 *** 雪月之类的,或者追求空灵闲逸风格的联,典故就不太容易嵌入;另外,一些豪放或者谐趣风格的联,因为讲究气势和一气呵成,不宜推敲太细,这种联则一般不提倡使用典故。
107、典故的运用有很多种手法,整嵌(直接把人名、诗文等嵌入句中),散嵌(把一个或几个典故分别嵌入对联中的分句或者上下联中),化嵌(联中不能直接看到典故的存在,但是却巧妙化用了典故)等均可。
108、一般情况下,出句用了典故,对句更好也能嵌典,这样比较工整自然,也不易产生隔;但有些出句中的典故隐藏得很深,或者化得很开,典故若有若无,这种情况下的用典可以视如不见,对句有无典故均可;另外,还有一种是出句用了很偏的典故,对句时没看出来,那时对句的好坏,则得另当别论了。
109、至于出句无典,对句用典的情况,我是这么认为的,如果对句用的典很自然巧妙,对联意的补充确实很有益,上下联的衔接也很自然,那么这种用典是可以的;但我个人认为还是以不提倡这种做法为上,顺其自然吧。
110、补充说明一下,我在本贴里所写的有关对联问答的知识贴,所举的例子大部分都是个人自创或者和友人和唱而作的联,所以不一定完全符合问答时的需要,只是举例让大家了解更直观清晰罢了,如果略有不当之处,大家心照即可。
111、如果上下联的典故在时间或者人物形象 *** 格上反差比较大,比如不同朝代,文人对武将什么的,会认为是用典不匀称吗?
112、这个也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当然,如果能做到一一对应自然是更好的。不过很多时候也难免找不到合适的对应典故,只好找其他的了,所以这个问题还是灵活对待吧,不要死板拘泥了。
113、诗钟在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严,包括词 *** 、节奏、用典等,甚至不允许使用叠字,要求严格的工对。
114、问题5对联时,有三类词比较特殊,颜色,方位,数字,对这三类词,在对仗上有特殊的规定吗?
115、对联的讲究很多,也很细,有些可以变通,但有些最基本的内容、比如词 *** ,还是要严格要求为上,不宜变通。有些词比较好对,比如动词、名词等,也有些词,比较难对,有可能是因为可选范围窄,比如数字、方位词等;也有可能是因为词 *** 的灵活 *** 很强,比如颜色等。这种比较难对的词,有时就允许一定的变通。
116、这种词 *** ,通常情况下和其他的词,在对联里的要求差不多,没有特殊规定,但有时有些特殊的变化。
117、一实数和概数的相对,比如一和几的对应。
118、二活用为数词的动词,如满、并。
119、能文能武,字做廿八划;堪歌堪颂,世成千古名
120、这样的联,不算很工,但因为数词可选的面太少,几个数字连用的情况下,可以允许用数量词来对应,比如例中的廿八对千古。
121、一字是个很特殊的数词,可以有多种词 *** 的变化,对句时需要注意。
122、青山似故人,记来时衣上云,一任风吹不散;
123、骤雨洗浊世,看归处空中电,听凭雷动无惊
124、另外,在新韵里,“一”有可能是平声,也有可能为仄声字,在去声字前,一字经常为平声;其他情况下通常为仄声,对句时应当注意。“不”字的情况也与之类似。
125、五数字和其他字,连成一个整词时,此处的数字可以不用数字来对。
126、此处的一时就是个整词;另外还有几许、数分等。
127、方位词,严格的工对一般要求以方位对方位,但也允许变通,可以用其他名词甚至代词来对应;有时方位词可能还可以用形容词来对应。
128、至于颜色的词,也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129、一在使用相近颜色的情况下,比如用青对翠,要注意上下联句的意思错开,注意层次变化,以免合掌。而使用相反或者相对的颜色,要注意使用的合理 *** ,比如你写月亮,一般情况下月亮是银白或者浅 *** 的,但有时也会出现 *** 亮,那时的天气多半非常炎热,对句时就得注意这个天气的炎热,不要对什么凉风之类的。
二、获全国一等奖的对联
获全国一等奖的对联,对联又称为楹联,是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应用文体。在生活中对联的应用是很广泛的,经常会举办一些写对联的比赛,下面分享获全国一等奖的对联。
1、长沙市楹联家协会“砥砺奋进的五年——喜迎 *** 的 *** ”主题楹 *** 赛一等奖
赤帜入青云,挟三 *** 楚地精神,迎风卷起湘江浪;
苍生挥玉笔,步 *** 诗篇韵律,蘸梦皴开岳麓春。
2、西安“经纬丝路杯”创新创业测绘楹 *** 赛一等奖
天眼透层霄,拉近时空,一河 *** 披肩上
地球收尺幅,抻开经纬, *** 山川缩掌中
3、山东“走进大泰山·品味大津口”全国诗词楹 *** 赛一等奖
津口诉沧桑,历三千载草色枯荣,风雨难湮王者道;
泰山担日月,看十八盘云涛起伏,峰峦遥接古乡春。
4、寨岗镇文化广场舞台楹联征集一等奖
5、三门峡白天鹅杯楹 *** 赛一等奖
似雪浮来成一景,自有梦之期,春之盼
如云飘至过三门,焉无行者范,舞者风
6、邯郸成安县“文明地税廉洁地税”楹 *** 赛一等奖
成于一点一滴,渐固政之基,国之本;
安可十全十美,唯求公者念,法者思。
7、四川省遂宁中学2017年春联一等奖
紫燕将好梦衔来,披上斗城,喜千载黉宫,文风时约春风至
金鸡把朝阳唤醒,映红壮志,倾一腔热血,涪水何输泗水长
8、开江第三届荷花节楹 *** 赛一等奖
9、北京让古籍活起来楹联征集一等奖
把典籍翻开,思接 *** ,同古人语
将文明托起,智承一脉,助好梦圆
10、邯郸武禹襄故居楹 *** 赛一等奖
十三式流水行云,荡浩气于乾坤,神功辉映邯郸月
二百年舒枝展叶,拓武门之根脉,大木扶摇太极城
11、中国棉文化博物馆开馆一周年有奖征联一等奖(棉花馆)
12、中国棉文化博物馆开馆一周年有奖征联一等奖(棉纺馆)
13、丙申(2016)年“文明三门峡”全国春 *** 赛一等奖
14、第四届中青诗联网大 *** 春联一等奖
15、丰台纪念全民 *** 80周年楹 *** 赛一等奖
三千里狼烟骤起,问七尺男儿,岂容城上升倭帜;
八十年狮目圆睁,借一轮月色,恍在桥头数弹痕。
1、上联:岁月无情风刻意;下联:红尘有爱墨留心。
2、上联:从此葬花成故事;下联:何来谎话变真传。
3、上联:一帘幽梦莺啼乱;下联:满耳笙歌燕奏齐。
4、上联:三弄梅花香绕指;下联:千拂翠柳梦颦眉。
5、上联:雾里看花别笑我;下联:山中论剑勿说人。
6、上联:平湖秋月一轮冷;下联:银浪碧涛万舸欢。
7、上联:难忘今宵难忘你;下联:苦思旧日苦思君。
8、上联:阅卷清风能识字;下联:思情明月也读书。
9、上联:月栖水里问鱼好;下联:雨躲云中笑日痴。
10、上联:唯有读书窗下笔;下联:尤其墨画案中词。
11、上联:春花不晓秋霜冷;下联:夏雨难言日冕轻。
12、上联:清风恋月水生气;下联:小鸟依人风暖心。
13、上联:烟萦碧岭风勤入;下联:雾漫重山日懒起。
14、上联:风霜几度催人老;下联:雪雨千重伴客归。
15、上联:飞花点水因风过;下联:漫草摇姿为露来。
16、上联:暮鸦孤影穿秋色;下联:春燕多情画晚霞。
17、上联:潇湘秋色辞孤雁;下联:瀚海云涛送远帆。
18、上联:月随舟影听渔唱;下联:星助烛光解客思。
19、上联:月破纱窗寻墨客;下联:风游曲径戏娇娃。
20、上联:绕堤新柳三分绿;下联:倚岫静塘一抹红。
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它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五代时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对联的形式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字一音,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体现,所以,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我 *** 间,对联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过年时家门上贴春联,商店开业时门上挂对联,以及娱乐时的对对联游戏。
对联的长度不定,短的可以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则可达几百个字。悬挂的时候通常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
二、断句一致,词 *** 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 ***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三、语义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
四、仄起平落,平仄相合。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三、《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郭沫若高才巧对联
1、郭沫若( *** 2—1978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开我国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作家、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楹 *** 家。他原名开贞、鼎堂,四川乐山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无与伦 *** “全才”。结撰楹联,贯穿了他的一生。
2、少年时代的郭沫若就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和写作、答对对联的训练。据他关于童年生活的自叙,启蒙之前,母亲就教他背诵唐宋诗词,4岁半入家塾,两三年后老师便教他对对联。开始是简单的两三个字,渐渐地对到5字、7字以上,然后学作试帖诗。由于他聪明颖悟和刻苦好学,使他在少年时代就掌握了对对联的艺术和技巧,并能够即兴题咏,援笔立就,超绝同侪,闻名于当地。加之巴蜀自古为“天府之国”,名山大川,随处可见,才人辈出,史不绝书。郭沫若生于斯土,好境天成,陶溶造化,不仅直接影响他的一生,而且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之中,洋洋乎蔚为大观,可说是其来有尚。
3、郭沫若6岁那年,每天都在私塾里认真练字,写“十十丁午 *** ”之类。有一次,私塾先生钓鱼归来,在评点 *** 写的字时戏写了:钓鱼2字,向 *** 们索对。郭沫若因不久前刚看了木偶戏《杨香 *** 》,灵感忽来,不禁脱口对以: *** 两字。先生又惊又喜,竟禁不住拍案叫绝,把郭沫若吓了一跳。事后,先生常向郭沫若的 *** 称赞说:“此子出口不凡,将来必成大器!”从此,先生便在他们的功课里增加了一项——对课。
4、郭沫若少年时就读的私塾后院有座寺庙,庙里有一棵桃树。一天,私塾先生因事外出,郭沫若便和同学们翻过后院的矮墙去偷摘桃子吃,被寺里的僧人发现,告到先生跟前。翌日,先生正颜厉声质问诸 *** ,意欲严格追查。郭沫若和同学们见先生异常严厉,谁也不敢当面承认。于是,先生在恼怒之下,出了一比责备、挖苦 *** 的出句:
5、吟罢,命众 *** 对出对句,并说只要对出好句,便可免罚。郭沫若听后略一思索,当即对出对句:
6、雍容高迈,且“必定有我”语气坚定,胸怀远大,对句的确不凡,少年才子固不虚也。先生听后,转怒为喜,称赞不已,全体同学也因此而免予惩罚。从此,先生更加器重郭沫若了。
7、郭沫若家乡一带的私塾有一种常俗,即每年中秋节, *** 要给先生送一份礼。这一年中秋节前夕,家里交给郭沫若一吊钱,要他按照惯例给先生送礼,他拿着这一吊钱买书、买吃的东西,竟把一吊钱全花光了。先生不见礼物,心中不快,暗想,过去逢年过节,郭家从未失过礼,这次怎么还不见送礼来?一直等到节后,仍无音讯。先生见了郭沫若,便目视庭院中的数竿翠竹,吟诵半联:
8、意思是说,竹子固然是中空无心,但是遇到骨节处就不是空的了,怎么会空过去呢?显然对郭沫若家中秋节未送礼物来表示不满。郭沫若听出了先生出句的弦外之音和双关之意,这才想起家里让他送礼的那吊钱,便以“松”对“竹”,足对下联道:
9、①旧时塾师逢年过节索礼、收礼之风盛行,民间谓之“束”。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塾师逢节收礼、索礼之类的奇联妙对故事。《雪涛谐史》载,秀才送县学教官节仪三分银子,教官嫌少,出句道: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暗示秀才送礼要一次比一次多。秀才不以为然,借宋人卢梅坡《雪梅》诗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句意足对作答: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坚瓠集》载:吴广文自署门联曰:唯其青出于蓝,故减一半;即使梅须逊雪,也该三分。民间又传某塾师想索节仪又羞于启口,出句暗示 ***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泥干水尽。 *** 对以:朝廷刮州府,州府刮县,县刮民,民穷国危。还有一则塾师索礼宴的故事,可归此类。某主人每年七夕要请塾师吃宴,这一年却因故未请。塾师出句提醒 *** :客舍凄凉,恰是今宵七夕。 *** 不能对,归问其父。其父知塾师之用意,代子足对:寒斋寂寞,可移下月中秋。中秋节时,塾师见主家仍无宴请之意,又出句难 *** ,以使其传话: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 *** 不能对,又问 *** 。 *** 心领神会,又代儿子答对: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如何?至重阳,塾师见主人仍无什么动静,气愤地出句再次刁难 *** :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 *** 还是对不出,再去找 *** 。其父看罢塾师的出句,认为先生搞错了,“三杰”乃汉代人,狄仁杰是唐代人。 *** 便以此告于塾师,塾师气哼哼地道:“我实未搞错!你 *** 前唐后汉记得这么清,为何却将一顿礼宴一忘再忘呢?”又传明代“神童才子”丘琼山在广州潘员外家教书期间,结识了潘家 *** ,二人私订终身,被潘员外察觉,将丘琼山辞退了。后丘琼山得中解元,托媒前来潘府求亲,潘员外于大门上贴出半联,既是解释,又是 *** 。丘琼山看后当即挥笔书对,求亲成功。所对一联作:绿竹无心难过节;黄花有意候重阳。
10、意思是说,家里原本是记挂着先生的,也是打算送节钱的,只是我把钱花光了,节已过去了,就像落了籽的干松包一样,空空如也了。先生听了无可如何,但内心却十分赞赏自己这个 *** 的天资和才华。
11、郭沫若的家乡有个叫徐品三的恶棍,乡亲们每一提及此人,就无不恨之入骨,少年郭沫若却不畏 *** ,针对其“品三”2字,作了一副对联:
12、无点 *** 不算块;没边梯子有点悬。
13、 *** 是 *** 之一。“品”字恰好像3块没有点数的 *** ;“三”字好似梯子上的3个横档,但没有两边支撑的边柱。此联构思新颖,别出心裁,是对恶棍的辛辣嘲讽。
14、郭沫若的回忆录《少年时代》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1907年,郭沫若在四川嘉定上中学堂。中学堂的监学丁平子等几个先生不学无术,却又异常自负,因而不仅在 *** 中不得人心,而且连老名士辈也厌恶至极。有一次,丁平子等6人一同游高标山的万景楼,题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万景楼上:
15、六秀才同游一日;万景楼从此千秋。
16、这种旁若无人、自封为“老子天下之一”的口气激起了民愤,连一贯以温诚敦厚著称的王畏岩先生也激愤异常,这位老先生提笔将丁平子等6人题写的对联略改数字,变成:
17、六秀才只通六窍;万景楼遗臭万年。
18、并毫不隐讳地注明:“改窜者王畏岩”。人皆有七窍,说“只通六窍”,尚余一窍,意即“一窍不通”,极其诙谐,因而风传一时,人们称赞不已。
19、 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 *** *** 人发动武昌 *** 成功,接着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光复”,17省 *** 会议推举 *** 任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 *** 临时 *** ,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这就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辛亥 *** 。郭沫若时年20岁,在成都高等分设中学堂读书。这一年的年假,他回到乐山沙湾镇故里,一连为四邻编撰春联二三十副,热烈歌颂辛亥 *** 的胜利,表达他炽热的爱国 *** 和内心的狂喜。其中他自认为最得意的几副对联是:
20、桃花春水遍天涯,寄语武陵人,于今可改秦衣服;
21、铁马金戈回地轴,吟诗锦城客,此后休嗟蜀道难。
22、国势已变更,冉冉春回,问东君犹名皇否?
23、天心早眷顾,眈眈虎视,嗟西虏其奈我何!
24、极浓重的民族感情,极葱茏的富国强兵之愿,跃然纸上。
25、由于这些春联全是遵嘱替邻人代撰,要符合各家的情况和特点,所以各联的文词和语气各不相同。如:
26、故国同 *** 归来,直欲砚池溟渤笔昆仑,裁天样大纸横书汉字;
27、民权如海潮暴发,何难郡县欧非城美奥,把地球员幅竟入版图。
28、杏花疏雨,杨柳轻风,酒兴浓 *** 饱;
29、沫水澄波,峨眉滴翠,仙人风物此间多。
30、郭沫若少年时代的同学、朋友和亲戚吴耦逖,与郭沫若交往甚密,1911年底去湖南经商。年底,其父病危,他乘船返家时,因船失事落水而死。郭沫若当时在成都高等分设中学堂读书,回乡途中闻讯,曾写《舟中闻雁哭吴君耦逖》诗8首。是年春节,郭沫若一口气写了10副挽联,悼念亡友。其中一副是:
31、鼠肝乎,虫臂乎,前缘未尽今身;红颜白发,泣血千行,骂他造化痴顽,专为人间留恨事;
32、凤泊矣,鸾飘矣,壮志永埋长夜;玄鹤青蝇,放声一哭,痛此竞争时代,又教商战殒健儿。
33、 1915年夏,十七八岁的成仿吾与20多岁的郭沫若同在日本岗山一所大学的预科学校学习,准备考取大学,两人均抱着富国强兵之夙愿,幻想科学救国,郭沫若学医,成仿吾学工,两人又都对文学有很大的狂热,使得他们一见面就很要好。在岗山,他们住在一起,一块到云高去上学,一块登 *** 山,一块到旭川划船,还一块游览了日本四周的栗林园和濑户内海。他们那套小房间里共住了4个人,成仿吾的那间稍大,他们便常聚在成仿吾的这间稍大的房间里,天南地北地交谈。有一天,他们提议对对联,成仿吾先出上联道:
34、这是指散步的距离。郭沫若立刻指着大家对道:
35、在一起的同学们无不夸赞郭沫若才思敏捷。
36、 1 *** 8年,为了逃避 *** 派的追捕,郭沫若 *** 离开祖国,侨居日本,在极困难的条件下,从事古文字研究,与当时在国内燕京大学任教并主编《燕京学报》的容庚先生颇多书信往来,商讨学术问题。
37、 1930年,容庚先生的母亲邓太夫人病逝,郭沫若闻知此讯,曾撰挽联一副,托杭州的亲戚制好,寄到容庚先生的家乡广东东莞。联曰:
38、警耗破鸿蒙而东来,早岁锡熊丸,敬庐陵有母;
39、哀思越岭南以西往,晨昏之鸡黍,倍知颖谷可风。
40、 1934年8月,郭沫若同夫人安娜及孩子在日本千叶县面临太平洋的一个村庄住了10天。8月5日夜,他做了一个奇梦,当天头脑异常沉闷,在下海洗身时,想到古人说的“无风不起浪”一语,于是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一副颇有哲理意味的对联:
41、举世沉浮浑似海;于无风处浪头高。
42、出亡日本期间,他仍不忘祖国安危,并为中日人民的友谊积极工作。1935年10月,他应在日华侨之邀,自千叶县乡间居所到东京,在中华青年会就《中日的文化交流》为题发表了精彩的讲演,会场上座无虚席。郭沫若的渊博知识,使讲演一次又一次获得与会听众的热烈鼓掌。这时,日本 *** 当局收买的几个暗探急了,因为搞不上“ *** ”,于是搞来几袋梨子,一只只抛向讲台和正在讲演的郭沫若,企图搞乱会场秩序,迫使讲演中止,当场就被听得正起劲的爱国华侨和日本友人轰了出去。事后,日本友人问郭沫若对此有何感想,他笑了笑,随即作了一联,以志其事:
43、妄把梨儿充 *** ;误将沫若当潘安。
44、当时日本 *** 分子,多用 *** 等恐怖手段对付 *** 者和进步人士,所以这里有“ *** ”一语;潘安句,是借西晋才子潘安的故事。相传潘安少年英俊,乘车外出,很多姑娘向他抛掷水果,往往满载而归。此联以此作比,表现了他的幽默、诙谐和无畏。
45、 1948年,郭沫若与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同船由 *** 赴北京,途经东北解放区时,侯外庐在沈阳一家古玩店购得一枚图章,上刻“公生明偏生暗”6字,他觉得字虽不多,但寓意很深,富于哲理,颇堪咀嚼。郭沫若见后,爱不释手,连声称道:“有意思,有意思,太好了!”侯外庐见郭沫若如此喜欢,就说:“郭老既然如此钟爱,我就奉送了!”郭沫若说:“我将金盒贮之!”说罢,两人朗声大笑。郭沫若又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侯外庐说:“那就给我题副对子吧!”郭沫若一面欣赏图章,一面说:“就用这图章上的话配一副对联吧!”说完便挥毫作书:
46、公生明,偏生暗;智乐水,仁乐山。
47、侯外庐看罢,高兴极了,说:“这是为人处世的格言啊!”遂将此联珍藏了起来。
48、郭沫若一生足迹遍天下,交友遍全球,所到之处,无不留墨纪念;所遇之人,无不斗对酬唱,至于全国无论东西南北,凡所经历,则必题联题诗,留下了许多文翰珍奇,不仅为祖国的大好河山刻画了壮丽形象,增添了绚丽色彩,尤其把 *** 史事发扬光大,将艺苑佳话垂之久远,其意义远非三言两语所能包容。如挽 *** 一联:
49、平生功业尤拉化;旷代文章数阿Q。
50、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51、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52、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53、写 *** 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54、替有色人种争光,铁中铮铮钦此老;为世界和平努力,东风习习寿期颐。
55、堤外海天催曙色;园中花草颂东风。
56、 1961年,郭沫若到广东佛山参观了民间艺术研究社,并留下了诗句:
57、凭将秋色千张纸,夺取乾坤万象春;神以人灵神已废,而今百姓尽为神。
58、 1962年秋,茅盾也来到佛山参观,也看了艺术社陈列的秋色、灯色、剪纸等民间艺术品,当看了郭沫若留下的诗句,不禁兴致盎然,诗兴勃发,高兴地答应了该社的请求,留下了墨宝。茅公挥笔写道:
59、并在下面落了款,但却故意留出半幅白纸的空白。大家对茅公这奇怪的“半幅题词”一时莫名其妙,茅公却笑着说:“留着自有妙用。”
60、不久,郭沫若第二次来佛山参观,当他看到茅公那“半幅题词”后笑道:“这要考难题了!”说着,他略一思索,便在纸的空白处写道:
61、这与茅公的原句,正好配成一副工整的妙联,上下联相对,用于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非常贴切,这一下,大家才明白了茅公故意空出半幅白纸的用意。
62、 1962年秋,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拾到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见扉页上写着一副对联:
63、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
*** 、再翻一页,是一首绝命诗,署着当天的日子,他看罢非常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结果找到失主是一个神色忧郁、行动失常的姑娘。经了解,才知道这个姑娘名叫李真真,考大学3次落榜,爱情也遭受挫折,于是决心“魂归普陀”。郭沫若听罢,耐心细致地开导她、鼓励她:“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联和横披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点头。他当即提笔将对联改为:
65、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
66、姑娘看后感佩不已,当即向郭沫若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
67、广州白云山听涛亭的亭柱上有这样一联:
68、旭日朝霞红雨乱;天风海水白云闲。
69、情景交融,颇有意趣。原来这副对联是郭沫若与古大存合对的。
70、1963年,古大存登白云山时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
71、大家觉得这句诗颇能表现白云山的风韵,便把它挂在白云山松涛里的“听涛亭”楹柱上,并按照平仄关系作为下联,向游客公开征上联。时隔一年,尚未征到理想的对句。19 *** 年,郭沫若游白云山时,见到了古大存的下联,便根据他对白云山四周景色的观察,对出上联:
72、上下联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妙趣天成,别有意趣,令人赞叹不绝。
73、这些奇联妙对及其故事,既是郭沫若胸襟抱负、思想情 *** 和精辟见解的艺术结晶,也是他高深的艺术修养、艺术技巧的体现,连同他在其他许多领域的贡献和建树,共同构成了他珍贵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74、其实郭的才情不错,但要说思想情 *** 怎么好,就不敢苟同了。
关于中华诗词之乡楹联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