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文化之乡,通渭文化艺术之乡 - 之乡 -

通渭文化之乡,通渭文化艺术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1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通渭文化之乡,以及通渭文化艺术之乡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甘肃省通渭县的人文地理
  2. 通渭县历史沿革
  3. 通渭属于哪个省份

一、甘肃省通渭县的人文地理

通渭县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有小麦、莜麦、扁豆、速效豆、谷子、糜子、玉米、洋芋、荞麦等17个种类。经济作物有胡麻、蔬菜、瓜果、 *** 材、花卉等上百个种类。工业主要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建材业。年产量更大的有粉丝、味精、淀粉、地毯、水泥、毛衣裤等二十多种产品。其中“飞天牌”粉丝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温泉牌”味精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为部级优质产品,两项均被列为甘肃省名牌产品;仿古地毯获全国优质进出口产品银奖。交通有西兰、华双、马陇等3条国家干线公里,有17条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县城距省会兰州180公里,横穿全县的310国道已经建成。通渭县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发现有温家坪 *** 遗址和战国时代秦长城遗址,历史上有东汉末年的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陇右真儒”李南晖、四川按察使牛树梅等文化名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通渭马营人)、中科院院士姚檀栋(通渭三铺人)之后,又一通渭人尚永丰(李店人)将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通渭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途经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之一,县内建有榜罗红军长征纪念馆、义岗红军烈士陵园、红军长征纪念碑等 *** 纪念建筑,红军长征榜罗会议遗址已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100个景点之一,“通渭小曲”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通渭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1993年被国家 *** 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特色小吃荞圈圈通渭人喜欢吃荞圈圈。通渭荞圈圈以开水烫荞面,拌少量小苏打,调成糊状,旋入特制的木勺或铁勺中,用八成热的油炸至棕红色捞出。瞬时香气四溢,入口松软香酥,口感丰润细腻,加之天然的甜味,让人垂涎,咀嚼时别有风味。通渭人喜欢吃荞圈圈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先祖时期牛谷河畔土地肥袄,各种粮食都是多穗的。一年收的粮食当年吃不完,好多人不敬天道,暴殄天物,懒惰不思农事。玉皇大帝一天下界游玩,看见有人随意糟蹋粮食。玉帝很生气,便要惩罚百姓,命“牛神”将五谷杂粮在三个时辰内全部捋为单穗。“牛神”奉命行事,用了足足三个时辰才拔完了所有五谷。“牛神”见荞麦似乎不是什么正经庄稼,便不想劳神了。看看时辰已到,便顺手捋了一把,不想捋破了手指,“牛神”便匆匆去复命。荞麦染了“牛神”的血,茎杆、叶脉都变成了红颜色,长得特别快,一旬一收,牛谷河畔的通渭百姓靠吃荞麦才免于饿死。“牛神”也因为没有完成玉帝的命令被罚永远到人间劳作。从此以后,百姓都一心向善,但老天的惩戒不可不记,荞麦有活命之恩,用荞麦面做成圈圈意在让百姓完完全全记住不能随意糟蹋粮食。荞圈圈中间做成空的就是告诉后代不勤俭持家就是坐吃山空。通渭荞圈圈含有其它食品所不具有的芳香甙味,吃起来清香可口。荞面含有对 *** 有益的钙、磷、铁、镁、钾和微量元素等,以及丰富的维生素B1、B2、E、P、C,其含量都高于其它粮食作物。 *** 必需的赖氨酸、精氨酸、烟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也很高。荞面含有其它主食中所没有的叶绿素和卢丁。卢丁有软化血管、保护视力和预防脑血管出血的作用。荞面中所含的苦味素,有清热、降火、健胃之功效。所以,荞面被人们誉为“益寿食品”、“长寿食品”。荞面食有杀肠道病菌,消积化滞,凉血解毒,解湿,治肾炎、禁口痢疾、绞肠痧、汤火灼伤的功能。在临床上还可用荞麦治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炎、心脏病、肥胖病以及预防微血管脆弱等症。荞面还有较好的抗癌作用,特别对老年疾病具有很好的医疗功效。因此,油炸的荞圈圈以其营养丰富,口外香甜,老少皆益成了通渭的一道美食。甜醅子甜醅子是通渭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为莜麦,二是青稞,三是小麦。做法相同。做法是将莜麦或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3~5天发酵,开坛食用,醇香、清凉、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则壮身暖胃。清明一过,便是普遍 *** 甜醅子的时节,甜醅子的主要原料和米酒有些区别-是麦子类,其品种有二,一是莜麦所制,二是青稞所制,表稞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原料。两种做法大致相同, *** 时先拣去莜麦或青稞的瘦凿,再把莜麦装入口袋或放在编制簸箕内再三搓拌,去其浮皮,青稞则要舂净精皮,然后放进锅内煮八成熟捞出放案上晾,以份量多少比例加入曲子拌匀,入瓷盆内,置热炕头或灶上捂严发酵,待两三天闻到清香酒味时便成。此物吃起来又香又异,还有醇芳的酒汁,故名甜醅子。甜醅能否发酵成功关键在于掌握温度,而揭盖时间却因季节而不同,这就全凭酿造者的经验了。更值得一提的是,甜醅发酵时反复生成的甜醅酒可谓稀罕之物,醇美香甜,营养价值高,夏季食用避暑效果尤佳.甜醅极受群众喜爱,除居家酿制自食外, *** 者亦不少。无论在县城的大街小巷还是村集镇市上,随处可见甜醅摊。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脸盆里满是白生生、蜜旺旺的甜醅。一碗下肚,甘甜如饴,满嘴生津,倍觉神清气爽,这酒香醇厚的甜醅实在是让人受用无比。酿皮酿皮是通渭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其做法是将面粉用凉水和成硬团,然后在清水中 *** ,这样可以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淀粉沉淀后,倒去清水,加放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盘上笼蒸熟,凉冷后切成筷子粗细的长条即可。面粉中的蛋白质则另外蒸熟,切成薄片,随碗搭配。一碗黄亮透明的酿皮子,加上油泼辣椒、精盐、酱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酱等调料,再加一小撮青菜,具有色艳味美、油浓汁足、凉爽利口、喷香解暑之特点。酿皮食法多样,既可当主食,又可当菜看,可凉可热,四季皆宜,深受大众欢迎。

二、通渭县历史沿革

通渭县,这片古老的土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根源可追溯至汉代。早在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通渭曾设为平襄县,作为天水郡的行政中心。新莽时期,郡名变更为镇戎郡,平襄也随之更名为'平相县'。地皇四年(公元23年),隗嚣在此地 *** ,建立过短暂的 *** 。永平十七年,天水郡改名为汉阳郡,平襄县作为其下属县份之一,归属冀县(今甘谷)管辖。三国时期,平襄隶属于曹魏的广魏郡(今秦安县陇城),西晋时期则归属秦州略阳郡。宋朝时期,鸡川寨归属于秦州,而通渭堡(今什川乡李家坪古城遗址)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名,最初为'甘谷城',后改为'通渭堡',意指通渭河与渭河相连。

宋熙宁五年(1072年),通渭堡升格为通渭寨,归属熙河路通运军(今陇西)管辖。崇宁五年(1106年),通渭寨正式成为通渭县,划归巩州(今陇西)。金天会五年,金朝在此地增设了通渭、鸡川、甘谷三县,通渭隶属于临洮路巩州。元至元七年(1270年),通渭县行政中心迁移到今天的城区,隶属于陕西行省巩昌路。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通渭隶属于甘肃省巩昌府。1949年8月11日, *** 通渭县 *** 会和通渭县人民 *** 成立,归天水专区管辖,1955年归属甘肃省定西专区(现定西市)至今。

如今,通渭县由6个镇和12个乡组成,包括平襄镇、马营镇等,共332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以及2440个村民小组,这些行政区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演变,见证了通渭县的变迁和繁荣。

通渭文化之乡,通渭文化艺术之乡-第1张图片-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侧,介于东经104°57′~105°38′、北纬34°55′~35°29′之间,海拔为2521~1410米,平均海拔1970.5米。东南、南分别与秦安、甘谷县接壤,西南、西分别与武山、陇西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 *** 区、会宁和静宁县毗邻,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连结兰州、白银、平凉、天水等地的重要枢纽。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中 *** 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田径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中国红豆草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三、通渭属于哪个省份

通渭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定西市东侧,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已有2100余年历史。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332个村、10个社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通渭县常住人口323 *** 8人。

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拥有草畜、玉米、马铃薯、中 *** 材、小杂粮、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通渭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 *** 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以及“中华诗词之乡”。

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耕地面积225.36万亩(土地确权实测面积),海拔1410~2521米。通渭县土地总面积为2908.5平方千米,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66.7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2.4万亩。

通渭县为温带半湿润半干旱 *** 季风气候,年均气温7.5℃,冬季更低气温一般在零下20℃左右,夏季更高气温一般在30℃左右,年温差较大。无霜期147天,无霜期120~170天,年降水量380毫米左右,日照时数2100~2400小时,年蒸发量1500毫米以上。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通渭县

关于通渭文化之乡和通渭文化艺术之乡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通渭 文化 化之乡 术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