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之乡(阎崇年简介) - 之乡 -

阎崇年之乡(阎崇年简介)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很多朋友对于阎崇年之乡和阎崇年简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阎崇年讲康熙的生母是 *** 是不是真的
  2. 满清何以能够统一中国,阎崇年给出的 *** 真的成立吗
  3. 《百家讲坛》讲清朝的,阎崇年和纪连海谁讲得更好啊

一、阎崇年讲康熙的生母是 *** 是不是真的

1、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少保、固山额真佟图赖女.后初入宫,为世祖妃.佟佳氏的封号并不是“佟妃”.

2、在她入宫时好象没有封号,她生了皇三子玄烨后,才被封为“康妃”.

阎崇年之乡(阎崇年简介)-第1张图片-

3、满族有佟、关、马、索、齐、富、那、郎“八大姓”之说,而佟佳氏之佟姓位列八大姓之首.俗言清代官员佟氏占“佟半朝”.经考证,包括皇后、妃嫔在内,佟佳氏在清廷任职者108人,任职府、知县者577人,说“佟半朝”,确实名不虚传.

4、在元朝时候,佟氏主要居松花江下游,依兰的胡里改万户府、斡朵里万户府,当时的吾音会部和斡朵里部落,主要居住的是佟(童)姓女真人.据考证,辽代的加古氏,到金代仍为夹(加)古氏,元代亦为夹古氏,而到了明代,则谐音为夹温氏、清代又演变为觉罗氏.据《金史》载,“夹俗曰仝”,仝同佟音,这就是说,夹谷姓即佟姓,金代的夹谷清臣,即又名为佟清臣.元末明初,明廷实行对女真人招抚政策.大约在明朝洪武年间,居于胡里改万户府的佟氏祖先随女真酋长(万户)阿哈出迁至奉州(辉发江上游)定居,永乐二十一年又随建州卫都指挥佥事释加奴南迁至婆猪江(今桓仁浑江),正统三年又迁入今新宾.而居住在斡朵里万户府的佟氏先人于洪武五年随猛哥帖木儿离开依兰迁于图们江以南的今 *** 半岛的庆源一带,不久,又迁至斡木河.猛哥帖木儿升任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得已又于永乐八年随迁至建州卫地,但由于蒙古等的侵扰,不得已又迁回斡木河.后来,猛哥帖木儿死后,其弟凡察、子董山率建州左卫举族迁于新宾,佟氏亦随迁新宾.而胡里改部即建州卫亦迁新宾.至此,建州女真人全部迁居新宾.所以,佟氏族人至今仍以新宾、桓仁为其祖居之地.今天,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佟氏后裔所供祭的祖先谱及祖先神位的对联,仍写“怀北(或我)家乡远,辽东是宅园”,“怀念族亲北方远,辽东桓仁是故乡”.在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等地佟氏所收藏的《佟氏宗谱》和《佟氏族谱》皆记载其始祖为巴虎特克慎.

5、巴虎特克慎是明初之人,他生有七子:

6、长子屯(吞)图谋图,原随其父居于鄂谋豁索哩,“后会同西(四)姓人迁移在卜哈图非满”风水好的地方,再后又“移居佛隆吾花库萨勒扎”地方居住,但因此处地势窄小,又迁至“河内艾良福”地方.

7、次子坦(亦写作贪等)图谋图由鄂亦豁索哩移居今新宾夹河地方.

8、三子额和礼图谋图由鄂谋豁索哩移居通牙地方,通牙地方即今桓仁县的浑江.

9、四子嘎尔斡(亦写作喀拉哈、额尔哈)图谋图,在迁奔鄂蜜浑(即鄂谋豁、阿木河、斡木河)余中多经磨难,……即隐于茂林之中吹口哨唤来公狍,将其射杀而食,又捕鱼餐,因此地山高林密,河水多鱼,遂定居于此.其子达尔欢谋尔根长大 *** 后,“所使之弓在车轮之上方能倭弯上弦”,“箭头如兔头大”,成为箭无虚发勇敢善战的英雄.

10、五子他尔翰(即达尔汉)图谋图与其六弟进开原“投入民籍”.在开原经商,抚顺设马市后,达尔汉又从开原迁居抚顺经商,后为抚顺首富,辽东旺族.清太祖起兵后,这支佟氏族人佟养 *** 等举族投努尔哈赤,孝康章皇后及其家族即为达尔汉的后裔.

11、六子颜(亦写作彦、阳、洋)图谋图,同其五兄达尔汉一起由沈阳南入开原.

12、七子央加(亦写作洋涧、阳家)图谋图,因绝嗣无记.

13、可见,满族佟氏是的的道道的女真人,既后来的满族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于佟佳氏是 *** 的说法就大肆传扬,各种影视作品中提到孝康章皇后,总是说她是 *** ,既然母亲是“ *** ”,那么康熙皇帝就有“汉族血统”了.其实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上面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14、关于这个说法的起源,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佟佳氏隶属汉军旗的缘故吧.《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对佟养 *** 、佟养真(正)兄弟的记载是“原系满洲,世居佟佳地方,其祖达尔汉图墨图于明时……往来近边贸易,遂寓居于开原,经迁抚顺.天命四年,大兵征明,克抚顺城,养正同弟养 *** 及族众来归,隶汉军”.

15、提到“隶汉军”,就不得不谈一谈清朝的八旗 *** .八旗 *** 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满清何以能够统一中国,阎崇年给出的 *** 真的成立吗

1、2018年4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阎崇年先生(以下简称“作者”)的新著《森林帝国》(以下简称“本书”)。作者身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明清史研究,在 *** 主讲的《明亡清兴六十年》等栏目也曾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这本新著的名字,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法国历史学家勒尼·格鲁塞的传世之作《草原帝国》,而它也的确跨出了明清史的断代史范围,带有通史的 *** 质。

2、准确地说,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东北“森林文化”诸部族的通史。本书认为,所谓“森林文化”部族包括从前秦时期的肃慎到隋唐的渤海,接下来是人们熟悉的契丹(辽)、女真(金)、满洲(清)。经过上 *** 的历史演进之后,“森林文化”最终在清代“针对中原、蒙古、回疆、藏区、海岛等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 *** ,采取不同的文化统合策略与措施,建立森林帝国”——一个“以森林文化为纽带,统合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和海洋文化建立的多元统一的中华文明帝国”。

3、就像上面这段话所揭示的一样,本书最主要的新颖之处就是提出了“森林文化”这个概念,并将之置于与农耕、草原及其他文化并列的位置。作者对“森林文化”所下的定义是,“北半球冻土带以南的一条森林文化带,其各族群的部民,过着定居生活,为渔猎经济,兼以蓄养、采集等”。

4、毫无疑问,作者提出的这个创新概念,有助于厘清大众的一些固有(而不甚准确)的看法——比如将历史上的北方少数民族泛称为“游牧民族”,这实际上是成吉思汗时代以后的蒙古人印象,却往往被套用到所有北方民族身上,比如金朝(1115-1234年)的女真 *** 就往往被误解为在风吹草低见 *** 的茫茫草原上席卷而过的骑兵。这当然是不对的,就像《大金国志》记载的那样,在白山黑水间寒冷、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得坚忍耐劳的女真人“好渔猎”,只要发现了野兽的足迹,便能 *** 搜索,找到它潜伏的地点。他们确实是优秀的 *** 和猎人,唯独与“游牧”无涉,自然不能套用蒙古骑兵的形象。蒙古骑兵以骑射弓矢见长,除非获胜追击,否则尽量回避 *** 战,这与金人以“铁浮屠”这类重甲骑兵冲击敌阵的战法相比,的确大异其趣。

5、如果本书只是要澄清大众过去对辽金女真人社会形态的普遍误解,无疑达到了目的。但更重要的问题是,作者在本书中构建的“森林文化”这一概念是否可以成立?换句话说,“森林文化”是否具有排它的特 *** ,同时在地理分布上明确呢?

6、本书提出,“森林文化”的族群特 *** 有四:勇敢、协作、(生活区域)开阔、坚韧。实际上,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因而作者也无法否认其他文化的族群同样具有这些特征,就像《中亚:马背上的文化》一书中所写的那样,“草原的气候,变化快,灾害多、山崩,泥石流泛滥……为了生存,逐渐培养起不向任何艰难低头的顽强精神。不论处于任何险恶的环境,都能设法调整部族的生存空间,从而也磨砺了生存意志”。因此作者只能断言,“森林 *** 民更具有上述明显特征”。其中之“更”在哪里,似乎说服力不够充分。

7、即使是作者所强调的,与“一帐一户的草原游牧生活、一家一户的中原农耕生活、一家一家的高原山居生活,一舟一船的海岸海洋生活”相比,“森林文化”部民群体“围猎从四面八方围堵捕获猎物,必须协同合作”(甚至清代的八旗 *** 也是来源于“射猎”),这一点也很难说是“森林文化”独有的特 *** 。譬如,在传统稻作农业区,农忙时全村齐出动帮助一家劳作根本就是常态,而历史上的草原蒙古人同样热衷围猎,参加围猎的队伍同样也是按照类似 *** 的组织结构按十户、百户、千户组织起来的。根据史籍记载,1256年1月,蒙古汗国旭烈兀的西征大军乘船走桥渡过阿姆河进入波斯(今 *** )后,发现当地有许多老虎出没,于是旭烈兀就下令围猎老虎。甚至半游牧半农耕的帖木儿帝 *** 队在1391年5月北征钦察(金帐)汗国途中,也举行过大规模的围猎。

8、如果说上面四项更多的只是属于个人品质优劣,已经足以令人疑惑其与“族群特 *** ”之间的联系的话,作者在本书中界定的“森林文化”的地理范围同样令人感到困惑。

9、本书中所说的“森林文化”,“在明清盛时,其主要范围,西起大兴安岭以东,南抵长城一线,东达大海,北到后贝加尔湖、赤塔、外兴安岭、库页岛、雅库茨克一线”。只要稍看一下地图就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既然是“西起大兴安岭以东”,那么在大兴安岭以西与贝加尔湖之间的地方究竟是不是算在其内?作者随后的确将“贝加尔湖以东”的地方列入“森林文化”的范围之内。如此一来,“西起大兴安岭”这句话还有什么意义?同样的,既然是北到“外兴安岭”,那么远在外兴安岭以北千里的“雅库茨克一线”又是何意,殊难理解。

10、抛开这些细节问题不论,即使是作者所认为的“森林文化的核心”即“渔猎经济”同样也有值得推敲之处。

11、我们可用 *** 岛做一个例子。在作者绘制的明清中华文化地理拼图里,这里与海南岛、南海诸岛、 *** 、 *** 一样属于“海洋文化”。但是,在清代统一郑氏 *** 之后,当地由闽南人与客家人组成的 *** 社会显然属于从 *** 原乡移植而去的“农耕文化”——无非碰巧位于一个大海岛之上罢了。 *** 在清代 *** 岛上的开发沿着海岸线向岛内推进,但直到近代, *** 岛的内陆地带仍是高山族各族群的生活区域,这些被称为“生番”的 *** *** 族生活在远离大海的 *** 岛 *** 带/热带丛林之中,其中,日月潭的邵人以捕鱼为主,泰雅人、赛夏人的 *** 经济则比较发达。由于“台山无虎,故鹿最繁”,他们的主要 *** 对象是鹿。明人陈第在《东番记》里就记载,“冬,鹿群出,则约百十人即之,穷追既及,合围裹之,镖发命中,获若邱陵,社社无不饱鹿者”,清代的“生番”就用鹿皮“易 *** 盐米烟布等物”。如此生活场景,看一看前几年的 *** 《赛德克·巴莱》就足以窥豹一斑了。

12、以此观之, *** 的高山族毫无疑问亦属于“渔猎经济”,那么他们为何不属于“森林文化”呢?诚然,作者为自己的中华文化分区打上了一个补丁,即“北半球,于北纬42°到70°之间,有一条温带森林”,“本书主要讨论满-通古斯人居住和生活的东北亚森林文化区域”;通过这种方式将 *** 高山族之类生活在 *** 带森林区域也以“渔猎经济”为生的族群排除之外。但读者的疑窦恐怕并不能因此消失,高山族既然不属于“森林文化”,那么应该属于“农耕文化”、“高原文化”、“游牧文化”、“海洋文化”中的哪一项呢?从本书中似乎寻找不到 *** 。

13、从历史上看,纵然是东北亚的森林地带,也不是“渔猎经济”的一统天下。当然,这里的确存在着渔猎经济,所谓“可木以下,松江皆榛莽,人无常处,惟逐水草、桦皮为屋,行则驮载,住则张架。事耕种养马弋猎。刳独木为舟,以皮毳为市,以貂鼠为贡”。明清之际生活在这里的埃文基人(鄂温克人)“冬季在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里 *** ,到了夏季,就群集到河上打鱼。埃文基人住的是可移动的帐篷,这种帐篷夏天用桦树皮披盖,冬季用兽皮披盖”。但同属于“索伦部”的达斡尔人就不是这样,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入侵黑龙江流域的 *** 哥萨克干脆称其为“定居的、生产粮食的耕农”。

14、哥萨克们亲眼目睹了当时达斡尔人的社会发展状况:“结雅河沿岸住着‘耕地的人’——达斡尔人……他们定居在自己的乌卢斯(村落),从事农业和畜 *** 。村落四周是种满大麦、燕麦、糜子、荞麦、豌豆的田地。他们的菜园作物有大豆、蒜、 *** 、香瓜、西瓜、黄瓜;果类有苹果、梨、胡桃。他们会用 *** 榨油”。显而易见,达斡尔人与“渔猎经济”实在相差太远,虽然作者在本书里也提到,在东北亚森林地带,“通古斯语族与蒙古语族是区分草原文化与森林文化的一个标志”,但也无法解释明清之际属于蒙古语族的达斡尔人更近于农耕文化的历史事实。

15、为什么本书会一再出现这样打上“补丁”依旧顾此失彼的情况?以笔者粗陋的看法,恐怕是因为作者在本书中固化了“渔猎经济”在“森林文化”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渔猎经济”是人类社会最原始最基础的一种生产形态。就像《全球通史》所说的那样,百万年前的原始人“如同周围的其他动物一般,靠到处寻找、采集植物谋生”。大量化石记录也证明,人类和其他人科生物(如黑猩猩)一样,长期依赖 *** 和采集为生;追随着猎物群体迁移或季节变换,人类也从一个地方游荡到另一个地方,并最终扩散到整个世界。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可以在美国西部的荒原里找到一些储藏食物的石垛,它们正是冰河期结束后进入美洲的古代猎人们留下的遗物。

16、正是由于其原始 *** ,“渔猎经济”既有其普遍 *** ,也有其不稳定 *** 。谓其普遍,正是在全球各地都可以发现类似南非科伊桑人这样以渔猎经济为生的族群;谓其不稳定,则表现在“渔猎经济”在历史演变中逐渐被其他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

17、布里亚特蒙古族就是一个例子。这是一个主要生活在外贝加尔的蒙古族支系。作者在本书中错误地将之列入乾隆时期归附清廷的“ *** 地域蒙古各部”,但实际上通过《尼布楚条约》(16 *** )与之后的《布连斯齐界约》(1727年),布里亚特蒙古族(作者所谓“北蒙古”)就已纳入沙皇 *** 的管辖,至今在 *** 联邦仍有一个“布里亚 *** 和国”。

18、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 *** 和国”

19、布里亚特蒙古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代的“林木中的百姓”。顾名思义,这些人居住在森林中、没有屋室和帐篷,居住在用木头和桦树皮搭盖的棚子中,在割取桦树皮时,他们就饮用桦树上流出的甜汁。“林木中百姓”主要从事 *** ,也采集和捕鱼,他们从不放牧 *** ,把牧羊看成可耻的事情。无论从所处的外贝加尔地域还是渔猎生产方式来说,都可以纳入本书所说的“森林文化”的范畴。但当之一批哥萨克来到这里的时候,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却是一个“马 *** 很多,种大麦和荞麦”的兼有农业的畜 *** 社会了,畜 *** 为布里亚特人提供了饮食、衣服和建造住宅——账幕——的材料。至于 *** 业,此时在布里亚特人的经济生活中已经不起重要作用了。

20、从这个例子可以直观地看出,布里亚特蒙古人从“森林文化”向“草原文化”的转化,在四百年里就已经完成。类似的转化过程,在上 *** 的东北亚森林区域历史中,可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譬如,十七世纪的哥萨克就注意到居于黑龙江中游的毕拉尔人“当中很多人已经放弃了游猎生活,定居在村庄里,种植蔬菜,还饲养少量牲畜”,正处在渔猎向农耕的过渡之中。

21、实际上,认真查看本书后亦不难发现,即使作者也无法否认,从渤海之后,诸“森林文化”部族普遍在“渔猎经济”之外掺杂有其他经济成分。总的发展趋势也很明显,越是往后,这些部族的非“渔猎经济”成分就越是显著,到了明代后期的建州女真人中,早已具有了“经济上的三元 *** ”,不但耕牛和农器建州女真已经“所恃以为生”,更是出现了“土地肥饶,禾谷甚茂,旱田诸种,无不有之”的繁荣景象。如果仅仅“不事耕种、渔猎为生”的话,很难想象努尔哈赤能够 *** 足以挑战大明帝国的 *** ——毕竟人数仅为数十或者上百的哥萨克当时已经可以横行黑龙江流域,在当地渔猎(甚至原始农业)部族中如入无人之境。要知道,这些通古斯 *** 的民族日后被清 *** 编入“新满洲”,并长期倚为 *** 精锐。

22、或许可以说,处于“渔猎经济”的“森林文化”,在社会发展上其实就意味着较为“落后”。这其实就是作者在本书中反对的观点:“东北地区处在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双重边缘。”但换个角度理解的话,“双重边缘”也有其益处,“森林文化”在发展中可以同时吸收草原与农耕两方面的优势,入关前的清人既在蒙古文基础上创制满文,又采纳了汉式的皇帝称号,就是一个例子。这与作者在本书中所回答的“赫图 *** 之问”,即为什么“满族人建立清帝国并巩固其 *** 长达二百六 *** ”的原因,并无甚差异。

23、但是作者在本书中又提出,“八旗 *** 于满洲、于大清犹如树之根本、人之灵魂”、“大清兴也八旗,大清亡也八旗……”如此颇有感 *** 彩的论述,实际又落入作者过往论述的窠臼之中,与作者在本书中的另一个观点,女真金朝“兴也猛安谋克”、“衰也猛安谋克”、“亡也猛安谋克”倒是一脉相承。当然,作者所提到的猛安谋克(其实八旗也类似)“从龙入关,身处农耕文化的包围之中,既脱离了森林文化的经济基础,又拒不与农耕文化交流融合,终于沦为国家负担,加速了金朝的灭亡”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就金朝论,亦兵亦农的“猛安谋克”体系崩溃后,募兵而来的“忠孝军”在其参加的之一次战役,1229年大昌原之战中,即以区区四百骑大破蒙古军八千之众!是役被称为金蒙战争“军兴二十年始有此捷”。此外,1231年(金亡前三年)令名将速不台遭到大汗窝阔台训斥的倒回谷战役,也是“忠孝军”的杰作。此役“北兵狼狈而西,马多不暇入衔”,蒙古军损兵四分之一以上,可以说是败得极惨。金代晚期的如此 *** 主力,却被作者评价为“装样唬人,倒也可以”,实在令人目瞪口呆。

24、至于清代衰亡与八旗的关系,作者虽然在本书号称“要反复地、不断地进行剖析和论述”,最终却也未见述及。从历史上看,八旗组织即使完备,就能挽救清王朝的命运么?明眼人一望即知,此乃痴心妄想,毕竟晚清面临“三 *** 未有之变局”,船坚炮利的敌人来自海上,十七世纪如何能够抗衡十九世纪?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之一次 *** 战争中的镇江战役,参战清军以八旗兵为主;在造成英军整个战争中更大伤亡的同时(仅战死三十九人),八旗兵付出了战死、失踪近三百人的代价,却仍旧没能守住镇江。实际上,在本书中作者确实提到“海洋文化,成为短板”,对清朝 *** 者忽视“海洋文化”提出严厉批评,却没有进一步明确,正是这种忽视(而不是八旗的衰败)造成了晚清中国的时代悲剧,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三、《百家讲坛》讲清朝的,阎崇年和纪连海谁讲得更好啊

1、我认为是纪连海,他的话带有 *** ,有时完全把自己完全融入讲坛中.而且非常认真,每一个细节都翻阅大量资料.比如

2、说查找布木布泰在蒙语中是什么含义,他就找了非常多的资料,最后终于找到“布木布泰在蒙语中本意是有亿万个后代,引申指荣华富贵。”

3、有人问纪连海,你讲的那些历史人物中哪个历史人物你倾注的心血最多?纪连海回答说:"阎应元,他虽是个小人物,但能在民族最危机的时刻主动站出来,保卫自己的家乡.中华民族就需要这样的人,多些这样的人,中华民族就有希望了"说的太好了.

关于阎崇年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崇年 简介 年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