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颍川谋士之乡简介,以及三国颍川名士都有谁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东汉谋士郭图的简介 郭图和郭嘉是亲属关系吗历史名人
1、郭图字公则,是东汉末年时期袁绍帐下的一名谋士。在官渡一战中,他图谋偷袭曹营,结果计谋没有得逞,郭图为了逃避责任,将罪因归咎于率军的张郃与高览两人,结果使得二人投靠了曹 *** 。袁绍死后,郭图便为其长子袁谭效力,最终一同被曹 *** 所杀。
2、郭图早年间在家乡颍川的太守手下做事,191年,郭图等一众人说服韩馥将冀州牧让位给袁绍,而郭图也就顺理成章被袁绍收入帐下,成为他的谋士。195年,汉献帝被李傕、郭汜等人逼得四处流离,政局动荡,社会风气破败,各州郡均心怀 *** 胎。
3、沮授劝阻袁绍说:“冀州强大 *** ,不如接皇上来此,立邺县为皇宫,挟天子令诸侯,畜养兵马对不服顺的人出兵,如此谁还能够抵抗呢?”袁绍本欲接受其意见,此时郭图上前相阻,称汉室已衰,如今想要振兴太难,而且诸侯均各自发展势力,如今皇帝之位先到先得,又何必屈尊于汉王呢?最终使袁绍没有采纳沮授接汉献帝的建议。
4、 199年,袁绍灭公孙瓒吞并四个州,手中军力雄厚,集齐良兵攻打许都。郭图认为,如今袁绍势力正旺,应该趁此机会 *** 曹 *** ,一举将其拿下。而沮授持反对意见,他认为仅凭自己实力雄厚就征讨别的 *** 是不符合道义的行为,且曹 *** 实力非凡,并不是瓮中之鳖。
5、但最终袁绍采纳了郭图的意见,谁知攻曹失利,袁军土本瓦解。
6、郭图与郭嘉,纵观二人的生平,郭图大郭嘉五岁,两人同姓又是同乡,均出生于颍川一地。且最开始的时候郭嘉是随着郭图一同投于袁绍部下的,只不过后来郭嘉转投曹 *** ,两人看上去渊源匪浅,三国时期姓郭的人并不多,那么他们之间是否真的有什么亲缘关系呢?
7、当时袁绍手中兵力充足,势力极大,郭嘉在这样情况下弃袁投曹的原因,想必定是未能受到重用。确实,众所周知郭嘉是历史上评价极高的一位谋士,史书上甚至称赞他为“世之奇才”,然而他21岁时去见袁绍,觉得袁绍不懂得用人的道理,而曹 *** 则提出过“唯才是用”之说,用人极其不拘一格,因此郭嘉离开了袁绍。在当时的年代背景下,袁绍用人十分看重门第,郭图是名门望族,因此在袁绍账下很受重用,袁绍看不上郭嘉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郭嘉出生于比较标准的寒门,因此郭嘉郭图两人肯定不是同个家庭出生的,也就不存在什么兄弟关系了。
8、然而,三国年间的郭姓在颍川是一个比较大的士族阶层,两人既然一同来投袁,想必两人关系定然不错了。当时在郭嘉离开袁绍时,他警诫郭图说:“袁绍为人只懂效仿礼贤下士的品德,却不懂不用人之计,且做事情拿主意不够果断,与他共事是很难建立称王霸业的。”而当时郭嘉敢这样相告不怕郭图打小报告,可见两人之间关系非同小可。
9、因此,综上所述,郭图与郭嘉并不是亲缘兄弟,顶多也就是同族的关系,五百年前可能是一家,然而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但两人关系不错,至少也是至交好友。
10、郭图作为袁绍手中的谋士,他极力主张袁绍应该在实力鼎盛之时,把握时机兴兵讨曹,并强烈相劝袁绍发檄文罗列曹 *** 罪状。当时袁军之势如日中天,有一种说法认为,袁绍兵败罪在于郭图,那么袁绍于官渡之战大败曹 *** 后,郭图下场如何,他又是怎么死的呢?
11、当时袁绍听取郭图的建议,决意进攻曹 *** ,官渡之战爆发时,袁绍手中的兵力是曹 *** *** 的十倍,谁知袁军遭到曹军的突袭,主将被斩,全军战败。两军对峙时期,郭图不听意见执意要求张郃进攻曹营,结果久攻不下,郭图内心惭愧遂诬告张郃等人,导致其投靠曹 *** ,袁军土本瓦解。
12、 202年,袁绍愤恨而死,袁绍本欲立自己疼爱的后妻之子为继承人,但生前没来得及表态,于是众人打算立袁绍长子袁谭为继承人。此时袁绍本来的部下分为两派,郭图等人支持袁谭,而审配等人与之不合,审配唯恐袁谭即位后加害于他们,于是私改袁绍 *** ,立袁尚继位。
13、而袁谭没能得以继位,于是其一众人驻扎在黎阳,袁谭自称车骑将军。203年,曹 *** 攻打黎阳,袁谭向袁尚求援未成,袁谭大怒,在郭图等人的煽风点火下,袁谭起兵进攻袁尚。两兄弟交战于城门外,最终袁谭兵败而退,遂联合曹 *** 攻打袁尚,但是不久后袁谭便叛变了。
14、 204年十二月,曹 *** 领军将袁谭重重围困于南皮。次年一月,曹 *** 猛军急攻,南皮沦陷,袁谭在逃亡中被曹 *** 部下最精锐的虎豹骑部队杀害,曹军进城后,将郭图等 *** 一并杀害。
二、曹 *** 五大谋臣生平简介
荀彧(163—212),字文若,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未年曹 *** 手下谋士,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 *** 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於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於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顒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永汉元年( *** ),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东西。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弃官归家。对父老说:「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但乡人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见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初平二年(191),荀彧离袁绍而投曹 *** 。曹 *** 见荀彧来投,大悦,说:「吾之子房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任荀彧为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 *** 问计於荀彧,荀彧说:「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 *** 为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颖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於战乱。
初平三年(1 *** ),曹 *** 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兴平元年(194),曹 *** *** 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 *** 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敦。而兖州诸城皆为吕布所占。当时曹 *** 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敦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敦等人说:「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荀彧说:「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出城劝说,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便说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不久,曹 *** 挥师濮阳击败了吕布。
兴平二年(195年)正月,曹 *** 击败侵入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吕布军。五月,曹 *** 向驻军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的吕布部将蒋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 *** 击败,撤退而走。曹 *** 歼灭巨野守军,斩蒋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 *** 获悉后,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荀或劝阻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闲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 *** 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裏。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 *** 采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
不久,曹 *** 少胜多,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 *** 乘胜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队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遂平。此战的获胜,对曹 *** 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荀彧功不可没。
建安元年(196年),随曹 *** 击败黄巾军。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昌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山东未平,韩逼、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则对曹 *** 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於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曹 *** 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 *** 许昌(今河南许昌东)。曹 *** 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从此造成曹 *** 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 *** 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 *** 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善於举谏人才,起初举谏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谏了郭嘉。此外,还举谏了陈腢、杜畿、司马懿等人,都是当时名士,只有严象和韦康后来叛乱,先后败亡。
自曹 *** 迎天子后,引起了袁绍的不满。时袁绍雄居北方。曹 *** 则东忧吕布,南拒张绣。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 *** 南征张绣,大败而归。袁绍则更加骄矜溢,写信给曹 *** ,辞语憍慢。曹 *** 阅后大怒,诸将都说是作战不利的原故。钟繇因此问荀彧,荀彧说:「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见到曹 *** 后,曹 *** 将袁绍书信让荀彧观看,说:「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荀彧说:「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这番话虽然对曹 *** 赞扬得过份了些,但总约来说,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他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能抓住事物刘本质来作分析,这是很不容易的。
曹 *** 闻后大悦,荀彧还说:「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曹 *** 说:「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荀彧说:「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 *** 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建安三年(198年)五月,曹 *** 大败张绣;十二月,曹军攻入下邳,诛杀吕布,平定徐州。建安四年(199年)四月,曹 *** 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由於曹 *** 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据有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
此时,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拥有冀(州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青(州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四州之地,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六月,河北割据势力袁绍统带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以实现他「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的目的。
围绕著是否抗袁的问题,在曹 *** 集团内部又展开了一场辩论。名士孔融反对与袁绍抗争,他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荀彧则反驳说:「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一席话,坚定了曹 *** 战胜袁绍的信心。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之战爆发。九月,曹军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 *** 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说:「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 *** 采纳其建议,继续坚守待机。不久,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 *** ,献计偷袭乌巢。曹 *** 遂以奇兵袭乌巢,斩淳於琼等人,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带800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曹 *** 最终取得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而「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等,和荀彧所预见的完全一样。
曹 *** 取得官渡之战胜利,袁绍败退北走,遣军屯於仓亭(今山东阳谷境)。建安六年(201年)三月,曹 *** 欲南击曾与袁绍结盟的荆州刘表。荀攸认为:「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克?、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 *** 纳其计,遂於四月挥军北进,扬兵於黄河之上;对驻守仓亭的袁绍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仓亭袁军。至此,袁绍主力丧失殆尽。九月,曹 *** 班师返许(今河南许昌东)。次年五月,袁绍因兵败惭愤,呕血而亡。
建安八年(203年),曹 *** 上表,封荀彧为 *** 亭侯。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 *** 的表文。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因此,曹 *** 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著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这才接受 *** 亭(在今河南新郑县内)侯的封爵。
建安九年(204年),曹 *** 攻克邺城,领冀州牧。荀彧对曹 *** 说:「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曹 *** 将要从之,荀彧又说:「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擒审配,海内震骇。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若一旦生变,虽有(善守)(守善)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 *** 从之。
当时荀攸为曹 *** 谋主,荀彧与荀攸分主内外,「并贵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曹 *** 还将安阳公主许荀彧长子荀恽为妻。
建安十年(205年),河东叛乱,曹 *** 让荀彧举谏贤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曹 *** 遂让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到任后,平定叛乱,广施仁政,在位16年,政绩获誉天下之一。
建安十二年(207年)三月,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二千户。还要授以三公(当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王公),荀彧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 *** 准备 *** 刘表,问计於荀彧,荀彧说: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 *** 南征,八月,刘表病死,曹 *** 遂得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 *** 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更高礼遇)。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因此惹怒了曹 *** 。
同年,曹 *** 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 *** 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 *** 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关於荀彧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 *** 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谥敬侯,其子荀恽嗣,后官至虎贲中郎将。第二年,曹 *** 进封魏王。
荀彧是曹 *** 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其辅佐、举人、建计、密谋之功无人能比,为曹 *** 统一北方作以了重大贡献。后 *** 对其作了高度的评价。
《后汉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於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簄,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韂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於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埶强,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并称赞荀彧: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夡疑心一。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如下: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於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於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於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2.程昱,曹 *** 部将,原名程立,为曹 *** 军中少有的智将,身高八尺三吋。长有一把又长又美的胡子,黄巾作乱时,曾设计使东阿城得以保存。曹 *** 为兖州牧时辟程昱为寿张令。 *** 征徐州时,程昱和荀彧等留守兖州,陈宫张邈吕布等谋夺取徐州,程昱与荀彧等死保东阿、鄄城、范县三城、等待曹 *** 的援军回来。曹 *** 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县。曹 *** 与吕布战不利,袁绍派人劝曹 *** 把家人迁到邺城,欲与之联合。曹 *** 有意答应,程昱劝而止之。后来曹 *** 在兖州 *** 后,时献帝回到洛阳,程昱和荀彧等劝曹 *** 迎献帝于许昌, *** 任命程昱为尚书,令其统管兖州军事。刘备来投靠曹 *** 时,程昱劝曹 *** 杀之,而 *** 没有采纳。后 *** 派刘备出兵截击袁术,程昱与郭嘉等说曹 *** 追刘备回来,因刘备必定会叛变。曹 *** 于是派人去追,但没有追到。刘备到徐州就斩徐州刺吏车胄背叛。不久 *** 任命程昱为振威将军,袁绍南侵时,程昱只领七百士兵守邺城,曹 *** 欲给他增兵二千,程昱不接受,说若果不增兵,袁绍必轻视而不会攻打。反而增兵会引绍攻打,必定等攻下,袁绍果然没有攻打,曹 *** 于是说:「程昱之胆,过于贲、育。」官渡之战后,程昱收编了山泽中的亡兵之徒,得到几千精兵,助曹 *** 攻打袁谭、袁尚。平定北方。赤壁之战,随曹 *** 出阵。黄盖的诈降粮船前来时,程昱从来船的速度叛断黄盖的并非粮船,从而识破其诈降。曹 *** 于是派人阻止来船,但不成功,结果曹 *** 的战船被火烧着。大败而逃。程昱个 *** 刚烈,常与人意见相佐。有人告其谋反,但曹 *** 反而待其更为优厚,曹 *** 任魏王时,任程昱为卫尉,曹丕时再晋封为安乡侯,不久去世,追赠为车骑将军。演义中程昱曾献计「十面埋伏」,大败袁绍于仓亭。后来徐庶任刘备军师时,程昱便用计赚徐庶母亲入许,再骗得其笔迹,伪写家书一封骗徐庶转投曹 *** 。结果徐母因羞见其子而 *** ,徐庶于是发誓不为曹 *** 设任何计策。
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大将军何进谋诛阉宦不成反为所害,而何进所召的并州牧董卓(还兼有前将军、斄乡侯的官职和封号)已经在进军洛阳的途中,同时董卓受何进密令又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欲以胁迫太后诛宦官,但董卓未至而何进已死。当时洛阳大乱,袁术、袁绍兄弟率军攻击皇宫,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 *** 津,董卓遂率其众迎帝于北芒,还宫。
后来董卓当权暴虐不仁,又为吕布、王允等人设计诛杀,王允为人刚直,当时犯了一个策略上的错误,就是没有马上赦免董卓大批手握兵权的部下,他部下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拥兵屯于陕,一段时间后没有听到赦免的消息,又接着有谣传说洛阳中人要诛灭所有凉州的董卓所部官吏,于是大家惶恐不安,当时众人都纷纷准备解甲逃亡,这个时候,贾诩粉墨登场了。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 *** 。少时并不出名,唯有汉阳阎忠异之,谓贾诩有张良、陈平之奇(阎忠此 *** 是一代名士,而且可以说颇有 *** 远见。他明白东汉皇朝已经是病入膏肓不可救 *** ,曾经劝说名将车骑将军皇甫嵩起兵 *** 东汉皇朝,皇甫嵩不从,忠乃亡去。后《英雄记》有曰:凉州贼王国等起兵,共劫忠为主,统三十六部,号车骑将军,忠感慨发病而死)。贾诩初时察孝廉为郎,因疾病辞官,西还至汧,道上遇见氐人(游牧民族),和同行的数十人皆为他们所抓,贾诩便骗他们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当时的太尉段颎,因为久为镇边大将,所以威震西土,因此他便假称是段颎外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其馀的人却都遇害了。史称贾诩此举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这个“权”字,用得颇为妥帖,因为贾诩的确是这样一个人。
就在董卓所部的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打算散伙的时候,贾诩阻止了他们。他的理由是:“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 *** ,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他这么做,因为他也是董卓所部的官吏,记载说“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所以他此举也是为自己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打算,因为李、郭等人本就是马贼及军人出身,未必是一个亭长可以捉拿的。
此举的直接后果,是李、郭等人“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布败走。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诛杀卓者, *** 王允于市……傕、汜入长安城,屯南宫掖门,杀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吏民死者不可胜数”,汉献帝北李、郭等所挟,而关东豪杰乘 *** 之机自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攻城掠地行为,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在此以前,各地诸侯还不敢很明目张胆地进行此类举动,正是贾诩的这个建议,使东汉天下陷入了空前的混乱状态。此后,关中又因为李、郭等人的争权夺利,伤亡巨大,极大地 *** 了当时黄河中游地区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
《三国志》云:“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指李、郭入洛阳前),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又有云:“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荼毒之烈,究其本源,实出于贾诩这一言之谋,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有评曰:“臣松之以为传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看当时的情况,王允为人正直有干才,朝中尚有皇甫嵩、朱俊等名将,关中精兵数万,而宦官已除,即使不能复振汉朝,一时 *** 还是可以的,所以裴松之有“元恶既枭,天地始开”一说。所以就这样的情形而言,说贾诩导致“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所以“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也正是因为这次 *** , *** *** 开始政令不行天下,以至于“乘舆时居棘篱中,门户无关闭。天子与群臣会,兵士伏篱上观,互相 *** 以为笑。诸将专权,或擅笞杀尚书。司隶校尉出入,民兵抵掷之。诸将或遣婢诣省合,或自赍酒啖,过天子饮,侍中不通,喧呼骂詈,遂不能止。又竞表拜诸营壁民为部曲,求其礼遗。医师、走卒,皆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锥画,示有文字,或不时得也。诸将不能相率,上下乱”,至此,汉 *** *** 的威信丧失殆尽,甚至献帝在回洛阳的时候,“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各地诸侯已经根本不再把皇帝和 *** *** 当回事了。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雄才大略的曹 *** 采纳曹魏重臣荀彧的建议,抢先下手,把献帝迎会许昌,最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至二十余年候,曹 *** 的儿子曹丕以魏代汉,结束了东汉皇朝,开始了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从贾诩设计让李、郭进军洛阳开始到三国归晋,期间的战乱长达九十余年,民力物力,消耗殆尽。尤其糟糕的,由于 *** 的时间长达九十年,人事推移,新陈代谢,一些在汉末 *** 之初,饱经忧患,深知民间疾苦,又具有非凡才能的政略家、战略家全数死光, *** 却落到一些靠袭祖上馀荫的纨绔子弟手里,以至君不像君,臣不像臣,无经国之远谟,无防患之预备,一味埋头陶醉于腐化享乐之中。终于弄到骨肉相残,萧墙祸起。在阶级矛盾及种族矛盾的激化下,不到二十年,又使中原地区陷于血泊之中,导致五胡乱华三百年,南北陷入 *** 之局面,这一切,可以说绝大部分是因为贾诩的一句话引起的。
4.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阴翟(今河南禹县)人,东汉末年曹 *** 手下著名军事家、谋士。
郭嘉初投袁绍,袁绍对其非常恭敬。郭嘉住数十日后,对袁绍谋士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 *** 之业,难矣”(《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还说:“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二人却说:“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郭嘉知二人还没发现到袁绍的短处,不再多言,遂离绍而去。
起初,颍川名士戏志才为曹 *** 谋士,曹 *** 对他甚为器重。无奈戏志才早逝,曹 *** 便写信给谋士荀彧,书中说:“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见信后,向曹 *** 推荐了郭嘉。曹 *** 召见郭嘉,与其共论天下大事,高兴地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 ***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会见后,郭嘉也非常高兴地说:“真吾主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曹 *** 遂任郭嘉为司空军祭酒,时为建安元年(196年)。自此,郭嘉以多谋善断而深得曹 *** 倚用。
同年,吕布以辕门射戟的方式解救了刘备,刘备
三、三国颍川有哪些谋士
1、三国颍川的谋士有:荀彧、郭嘉和徐庶。
2、三国时期,颍川地区涌现出众多才华横溢的谋士。他们凭借出色的智谋,成为当时著名的战略家,对各自的势力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荀彧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他出生于颍川。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谋远虑,成为曹 *** 的重要谋士之一。他对曹 *** 的战略决策起到了关键作用,被誉为“王佐之才”。
4、郭嘉也是颍川地区的一位杰出谋士。他才华横溢,善于谋略,被曹 *** 誉为“奇佐”。他对曹 *** 统一北方立下赫赫战功,其深谋远虑和精准判断为曹 *** 的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
5、徐庶同样来自颍川,他因智勇双全而著称。虽然其母在三国历史中的记载较为有限,但徐庶的智谋和勇气在颍川地区的谋士中占据一席之地。他曾在多个战役中为势力出谋划策,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6、这些谋士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谋略,成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为各自的势力出谋划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颍川地区也因此成为三国时期智慧与策略的汇聚之地,培养出众多杰出的谋士和战略家。
颍川谋士之乡简介和三国颍川名士都有谁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