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此念是什么意思,以及此念的解释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的除是什么意思
皆是修心之法!但是冥想有不同的含义,所以不翻!内观,即「毗婆奢那」,巴利语Vipassanā,梵语vipaśyanā之音译。是由 *** 佛所传授的禅修 *** ,字面上的意义是往「内」去「观」察身心的实相,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三十七道品之一),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 *** 、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特徵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以这个对实相的了知,「心」将逐渐停止造作「贪、瞋、痴」(三毒、四圣谛之集蕴)的习 *** 反应。三毒是所有痛苦的根源,解脱痛苦的根本 *** ,唯有根除内心的贪瞋痴。在 *** 的修行 *** 中,内观是属於三学中最后的「慧学」,前两学分别是戒学(道德生活之准则)、和定学(专注力的培养)。慧的音译为般若,是对实相的正确了解,事实上,内观修习的每个阶段,就是以获得更深湛的智慧做为里程碑(见十六观智),更深的智慧,能灭除更幽微的烦恼,从这个意义而言, *** 修行可以视为自我净化的过程(七清净),其最终目标是完全的净化,从所有的痛苦、感官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即所谓的涅盘。在佛法的实践上,止与观是最核心的二大项目,其内涵相同於定与慧。释尊说∶何等法应知应了、悉知悉了?所谓名、色。何等法应知应断?所谓无明及有爱。何等法应知应证?所谓明、解脱。何等法应知应修?所谓止、观。[1]此中明白地指出,佛 *** 所要修习的是止与观;所要观察清楚的对象是名与色——主要是指自己的身心五蕴;修习止观之后,就可断除无明及对三有的贪爱,由此证得明及解脱,这是修习止观的目的。阿难尊者曾问一位名叫上座的比丘,应以何法专精思惟,上座比丘说∶尊者阿难!於空处、树下、闲房思惟者,当以二法专精思惟,所谓止观。修习於止,终成於观;修习观已,亦成於止。谓圣 *** 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2]阿难听完上座比丘的上述回答后,再去问五百比丘以及释尊,都得到完全相同的回答,不由得赞叹∶奇哉世尊! *** 及诸 *** ,皆悉同法、同句、同义、同味。由此可知,释尊时期诸 *** 都是修习相同的止观,在止观双运下证得解脱界。以下便以《阿含经》为主,探讨释尊所教导的止观法门,此中又以《杂阿含经》为主要的依据,因为《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1中说∶说种种禅法,名《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因此,有关止观的实践,以《杂阿含》最为具体、明确,以下便以此经作为主要的依据,来说明释尊所传的止观法门,并以此经的本母《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来阐释。二、止的实践什麼是止?止的梵文是sa *** tha,汉文音译作「奢摩他」,《瑜伽师地论》卷30说∶若於九种心住中,心一境 *** ,是名奢摩他品。云何名为九种心住?谓有苾刍,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此处提出九种心住,作为修止的次第,在北传的《杂阿含》中,有相近的经句∶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心、止、观、一心、等受,分别於法量度,修习、多修习已,得断诸使。[6]此段 *** 中,有止、观二字的译文,但若配合九心住的次第,可看出此处的相当字辞是∶住心指(1)内住及(2)等住;善住心指(3)安住;局住心指(4)近住;调伏心指(5)调顺;止指(6)寂静;观指(7)最极寂静;一心指(8)专注一趣;等受指(9)等持。此段 *** ,在《汉译南传大藏经》中作∶彼安住正内、正止、趣一境、正持。只大略对应出九心住中的(1)内住——正内;(7)最极寂静——正止;(8)专注一趣——趣一境;(9)等持?——正持。故修止的次第虽有详略的不同,但都源自佛说的《阿含》。接著,来探讨止的实践。在修习止时,所观察的对象是什麼?释尊住在金刚聚落萨罗梨林时,曾为诸比丘说「不净观」,以思维身体的不净来修厌离,经上说∶时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或以刀 *** ,或服毒 *** ,或绳自绞、投岩 *** ,或令余比丘杀。此处释尊传出不净观的前因后果,在《善见律毗婆沙》卷10解说如下∶往昔有五百猎师,共入阿兰若处杀诸群鹿,以此为业;五百猎师堕三恶道,於三恶道受诸苦恼,经久得出。昔有微福,得生人间,出家为道,(於释尊处)受具足戒,五百比丘宿,殃未尽,(将)於半月中更相杀害,复教他杀, *** 见已,此恶业至,诸佛所不能救。是故 *** 为诸凡人说不净观,因不净观故,厌离 *** ,若其命终,得生天上。由此可以看出,释尊传出不净观是使众生离欲生天的一个方便法门。此事件后,释尊便传出「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的摄心法门。安那般那的梵文是ānāpāna,释尊说∶当修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此处提出修习入出息念的好处,〈摄事分〉中解释如下∶奢摩他品诸随烦恼所染污时,发身惛沈、生心下劣,由正修习入出息念,身心轻安,能令惛沈下劣俱行身心粗重,皆悉远离。毗钵舍那品诸随烦恼所染污时,发生种种寻伺、妄想,谓欲寻伺等不正寻伺,及无明分寻伺所起诸欲想等种种妄想,由正修习入出息念,令寻伺等悉皆静息。为欲对治彼无明分诸妄想故,纯修明分想,令速得 *** 。此处指出,修习入出息念可将身之惛沈灭除(身止息)及心之下劣去除(心止息),也可将不正寻伺等静息(有觉有观寂灭),进而纯修「明分想」而灭除妄想。由此可以看出,修入出息念对於灭除止品(奢摩他品)及观品(毗钵舍那品)的随烦恼有正面的效果。如何修习入出息念呢?什麼是入出息念的所缘呢?《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说∶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缘?谓缘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此念所缘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缘。当知此中,入息有二。何等为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间入息。出息亦二。何等为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间出息。入息者,谓出息无间,内门风转,乃至脐处。中间入息者,谓入息灭已,乃至出息未生,於其中间,在停息处,暂时相似微细风起,是名中间入息。入息出息有四异名,何等为四?一名风,二名阿那波那,三名入息出息,四名身行。由此可看出,入出息念的所缘就是呼吸;整个呼吸的微细过程可分成入息、中间入息、出息、中间出息四个阶段。呼吸又称作「身行」。释尊曾以身示范,坐禅二月,修习入出息念,他说∶若诸外道出家来问汝等∶「沙门瞿昙於二月中,云何坐禅?」汝应答言∶「 *** 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禅思惟住。」所以者何?我於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时念入息如实知,出息时念出息如实知,若长、若短,一切身觉入息念如实知、一切身觉出息念如实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实知,乃至灭出息念如实知。此处修学入出息念的过程共有十六胜行,依据〈声闻地〉的解说如下∶1.若缘入息、出息境时,便知∶「我今能学念长入息、念长出息」。2.若缘中间入息、中间出息境时,便知∶「我今能学念短入息、念短出息」。3.若缘身中微细孔穴入息、出息,周遍随入诸毛孔中,缘此为境,便知∶「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入息、出息」。4.若於入息、中间入息已灭,出息、中间出息未生,缘入息出息空无位、入息出息远离位为境,便知∶「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息除,谓 *** 、平寂;身行谓呼吸;息除身行,谓平寂呼吸)。同样,在出息入息空无位、出息入息远离位,便知∶「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在勤习下,苦触平寂,而有乐触随转。5.若得初静虑或第二静虑,便知∶「我今能学觉了喜入息出息」。6.若得第三静虑,便知∶「我今能学觉了乐入息出息」。7.於喜、於乐,或起有我、我所想等,能以慧通达,不深染著,便知∶「我今能学觉了心行入息出息」(心行,谓受、想)。8.进而觉知∶「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入息出息」。9.依未至定,觉察己心∶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等等,觉知∶「我今能学觉了心入息出息」。10.若为昏沈、睡眠盖覆障其心,便缘净妙境界策发其心,觉知∶「我今能学喜悦心入息出息」。11.若为掉举、恶作盖覆障其心,便於内安住寂静,制持其心,觉知∶「我今能学制持心入息出息」。12.於诸盖中,心得清净,觉知∶「我今能学解脱心入息出息」。13.为断随眠,如理观察诸行无常法 *** ,觉知∶「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入息出息」。14.复於毗钵舍那修瑜伽行,於断界中,从彼随眠而求解脱,觉知∶「我今能学断随观入息出息」。断界,谓见道所断一切行断。15.复於离欲界中,从彼随眠而求解脱,觉知∶「我今能学离欲随观入息出息」。离欲界,谓修道所断一切行断。16.后於灭界中,从彼随眠而求解脱,觉知∶「我今能学灭随观入息出息」。灭界,谓一切依灭。由上述十六胜行,可看出观察入出息是层层深入,然其下手处,只是单纯地观察呼吸的进入、出去,而不加以任何干涉,也不加上任何观想、记数。在达成「止」的整个过程,可用九心住来说明∶(1)内住∶将心从外境移到鼻孔出入口处的呼吸上,知其进出。(2)等住∶使心相续於所观的呼吸上,挫令微细。(3)安住∶心偶而往外散乱,复摄此心,安置呼吸上。(4)近住∶以念住力,心不再远住於外。(5)调顺∶觉察到色声香味触、贪瞋痴、男女等相都是过患,心不往此处流散。(6)寂静∶觉察到欲、恚、害诸恶寻思及贪欲盖等随烦恼都是过失,心不往此处流散。(7)最极寂静∶对偶起之恶寻思及随烦恼不能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8)专注一趣∶达到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9)等持∶进入无加行、无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其后,再生起身心轻安,就达成「止」了。三、观的实践什麼是观?观的梵文是vipaśyanā,汉文音译作「毗婆奢那」,近期意译作「内观」,指往内如实地观察自己身心五蕴的实相。以下依据《杂阿含经》的(1)蕴(2)处(3)缘起(4)食(5)谛(6)界(7)受等七个相应,来解析「观的实践」。(一)蕴的观察在《杂阿含经》中,「蕴」译作「阴」,是聚合的意思;「取蕴」译作「受阴」。色、受、想、行、识等五取蕴 *** 个人的身心聚合体,对此要如实知,释尊说∶有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我於此五受阴,五种如实知∶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是名色;如是色如实知。云何色集如实知?於色喜爱,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云何色离如实知?若於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若沙门、婆罗门,於色如实知、如实见,於色生厌、离欲,不起诸漏,心得解脱。若心得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者则梵行立,梵行立者离他自在,是名苦边。受、、识,亦复如是。此中,以五种行相观察五取蕴∶(1)五蕴自 *** ——色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等,(2)五蕴因缘——於色喜爱即是色集;触集是受集等,由此观察得知五蕴生起有其因缘,(3)五蕴杂染因缘——缘色、缘六受身、缘六想身、缘行、缘识因缘生喜乐而生爱味,(4)五蕴清净因缘——五蕴是无常、苦、变易法,是其过患,(5)五蕴清净——於五蕴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故「观」之对象就是五取蕴本身,要直接如实了知其无常、苦、变易的 *** 质,因而离欲而得解脱。因此,释尊说∶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如是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因此,禅修者要观察五蕴的展转变化中,因缘的不断生灭,因灭则果生,果生则因灭,刹那流转中,没有?「我」、「我所」,对此身心五蕴必须如此正观;释尊又说∶於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因此,为了断苦,必须(1)知——能善通达五蕴爱味之自相,(2)明——能善明了五蕴过患之共相,(3)断——欲贪不再现行或一分断除,(4)离欲——於随眠究竟超越,心得解脱。此四项依次配合(1)闻所成慧,(2)思所成慧,(3)思择力及见道,(4)修道来达成。在整个修观过程中,必须一直观察五蕴的生灭无常,达到将我慢、我欲及我使完全灭除,《杂阿含经》第103经说∶虽於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然於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然后於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於五受阴如是观生灭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实正观。[18]此中指出,於五取蕴虽已正观非我、非我所,灭除了萨迦耶见,但是由於随眠( *** 译作「使」)及缠未断,因而仍有我慢、我欲、我使,〈摄事分〉说∶言未断者,由随眠故。未遍知者,由彼缠故,彼於尔时有忘念故。言未灭者,虽於此缠暂得远离,寻复现行。言未吐者,由彼随眠未永拔故。因此,必须对五取蕴再深入观察其生灭,这样才是「真实正观」,才能使随眠及缠完全拔除。对於五蕴的变化无实,释尊说∶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周匝谛思惟,正念善观察,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比丘勤修习,观察此阴身,昼夜常专精,正智系念住,有为行长息,永得清凉处。因此,禅修者应不断地观察身心五蕴的变幻不实,体认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柱、识如幻事,终於到达涅盘清凉处。在观察身心五蕴的实相中,对於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的变化不实,要给予特别的重视,释尊说∶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云何如实观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此是受、想、行、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多闻圣 *** ,受诸苦、乐、不苦不乐受,如实观察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如实观察故,於受乐著灭,著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皆悉得灭,是名「色灭、受想行识灭」。此处明白指出,禅修者必须要以「止」来「内寂其心」,以「观」来「如实观察」;要达成「色受想行识灭」的灭谛,就要由观察「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下手,由此纯大苦聚皆悉灭除,因此,对於五取蕴的观察中,要对三受(乐、苦、不苦不乐)给予特别的重视。(二)处的观察在《杂阿含经》中,「处」译作「入处」,有六内处及六外处,释尊说∶有六内入处。云何为六?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有六外入处。云何为六?谓色是外入处、声、香、味、触、法是外入处。因此,属於自己身心的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其对象的色、声、香、味、触、法,便是此处所要观察的对象;在观察时,六内处是内在的身心,而六外处则是外界的所缘,在内外的交互作用中,要时时觉察自己身心的无常、无我,释尊说∶当正观眼无常,如是观者,是名 *** 。正观故生厌,生厌故离喜、离贪。离喜、离贪故,我说心正解脱。如是耳、鼻、舌、身、意,离喜、离贪。离喜、离贪故,比丘!我说心正解脱。因此,对於眼耳等六内处,要由观察无常下手,进而体验无我,生起 *** ,如此对於各种境界不生喜、贪,在不断修习下,将烦恼从根拔除,而得到心解脱。因此,禅修者的观察重点,是往内观察身心的实相,要如实地观察其当下无常、生灭的 *** 质,并且看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内处,都是没有来去,都是不实而生,虽有业报而无作者,身心五蕴或六内处只是前后刹那地变化而已,此中并没有固定的「我」存在著,释尊说∶云何为之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因此,对眼、耳等处直接观察,知其前后相续,只有因果的变化,而没有受者及作者,这便是之一义空。在观察内外六处的过程中,三种感受的观察占有重要的地位,〈摄事分〉中说∶由五种相,当知安立诸受差别∶一自 *** 故,二所依故,三所缘故,四助伴故,五随转故。自 *** 故者,谓有三受∶一苦、二乐、三不苦不乐。所依故者,谓有六种,即、眼耳、鼻、舌、身与意。所缘故者,谓色等六所缘境界。故知受之产生,与所依之眼耳等、所缘之色声等内外处形成重要的关联,对其集、灭、味、患、离都要如实知,释尊说∶ *** 於色於声、香、味、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复染著、爱乐住。彼法变易、无常、灭尽,则生乐住。所以者何?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此受集、此受灭、此受味、此受患、此受离如实知,於彼色因缘生阨碍,阨碍尽已,名无上安稳涅盘。由此可知,必须在根尘接触后产生的受上,如实观察受之集、灭、味、患、离,由此方可安抵涅盘境界。在实践的过程上,也是用止观去体会内外处及受之无常的 *** 质,释尊说∶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是如实知显现。於何如实知显现?於眼如实知显现,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如实知显现。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此诸法无常、有为,亦如是如实知显现。因此,对内外六处的观察中,对诸受的生灭,如实知其无常的 *** 质,是一要点。(三)缘起的观察在《杂阿含经》中,「缘起及缘起法」译作「因缘法及缘生法」。释尊说∶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 *** 。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多闻圣 *** ,於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此中指出,禅修者对於身心流转过程中的缘起及缘起法要如实观察;生起闻慧及思慧时,称作「正知、善见」;生起修慧时,称作「善觉」;生起圣谛现观时,对尽所有 *** 的了解,称作「善修」;对如所有 *** 的通达,称作「善入」。整个十二支缘起,由(1)无明(2)行(3)识,经过(4)名色(5)六处(6)触(7)受(8)爱(9)取(10)有,到(11)生(12)老死的过程,不外是个人身心五蕴或六处的缘起、缘灭,禅修者必须对之如实观察,体验其无常、有为、有漏的 *** 质,释尊说∶比丘禅思,内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老死如实显现,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如实显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如实显现,行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显现。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实显现。[29]因此,在止观中,细心观察十二缘起,此中,又要对感受给予特别的重视,释尊说∶多闻圣 *** ,於诸缘起善思惟观察,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触因缘生受亦灭、止、清凉、息、没。如乐受,苦触、喜触、忧触、舍触因缘生舍受,舍受觉时如实知舍受觉;彼舍触灭,彼舍触因缘生舍受亦灭、止、清凉、息、没。因此,禅修者要注意观察由於「触」所产生的乐受、苦受、喜受、忧受、舍受,体验其无常、无我的 *** 质,就能不生起「爱」、「取」,而能从贪瞋的习 *** 中脱离出来,得到心灵的清凉、安详。(四)食的观察众生为了长养诸根大种而有四食,释尊说∶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识食。诸比丘!於此四食有贪、有喜,则有忧悲、有尘垢。若於四食无贪、无喜,则无忧悲,亦无尘垢。众生由於抟食(段食)而有气力,由於触食而有乐、喜,由於意思食(有漏意会思食)於可爱事生起热切期望,由於识食使诸根大种与寿、暖安住不坏。众生由於顾恋身命,追求气力、喜乐等而造作种种新业,增长种种烦恼;由於抟食、触食、意思食的追求,识为业烦恼所随逐,因而流转生死。在此世,对四食起贪、喜则生悲苦,因此〈摄事分〉说∶於四食中,有漏意会思食因缘,专注希望俱行喜染名「喜」;随顺乐受触食因缘,於能随顺喜乐诸食,多生染著名「贪」。此二烦恼,於现法中能染於识,令其安止四种识住,增长当来后有 *** 。於四食中,安住喜、贪二种烦恼,便於现法有诸尘染;由尘染故,食若变坏,於现法中便生悲叹、愁忧、萎顿、怀戚而住。段食因缘,能令非一种种众多品类病苦依识而起。随顺乐受触食因缘,能令倍增欲希求苦依识而起。有漏意会思食因缘,能令种种求不允苦依识而起。如是行者,於识食中,正观诸食以识为依,多生过患。因此,禅修者要如实观察诸苦之来自段食、意会思食及触食,并观察此三食是以识为依止;为了灭苦,便要观察此四食的因、集、生、转,释尊说∶此四食,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此诸食,爱因、爱集、爱生、爱转。此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此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此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此处指出,在流转过程中,由於「六处」而依次有「触」、「受」、「爱」、「食」。六处是此世所拥有的个人身心五蕴,与外界根尘接触产生了「触」,由「无明触」为缘,产生「无明触所生诸受」,由「无明触所生诸受」为缘,产生「爱」,由爱为缘而有「食」;整个流转过程,往上推至「六处」,〈摄事分〉说∶此六处后更无余因,於现法中唯此六处展转相依∶有色诸根依止於识,识亦依止识所执受有色诸根;由此因缘,六处已后更无所说。因此,在观察四食时,禅修者以此世此时的六处为观察的起点,如实了知此身(有色诸根)、心(识)的相互依止,在身心作用下与外界诸尘接触而有「触」「受」「爱」「食」,此中,感受占有重要的一环,必须观察其无常、无我的 *** 质,从而灭除后续的爱、食。还有连接的 *** 超过10000请看以下 *** chbj1005.htm参考资料:南无法
二、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是什么意思
1、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的意思是:爱是 *** 的表述,娑婆是人世界的表述。
2、此句出自宋朝杨杰,他在天台智者 *** 的《净土十疑论》的序文里面说:
3、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是污秽的国土,极乐,是清净的世界。娑婆世界众生的寿命短促而有 *** ,而彼极乐净土的寿命则无量无边。
4、娑婆世界具足了种种的痛苦,而彼西方世界则只有安乐无有众苦。在娑婆世界是随著业缘轮转生死,而如果一旦往生彼极乐国土,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是愿意度化众生,则能够任意自在,不为种种的业缘所束缚。其清净污秽、寿命数量、苦乐生死,有如是的差别不同,而众生却愚昧不知,难道不令人感到悲哀吗?
5、娑婆:我们所居之娑婆世界的简称。娑婆汉译“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杀生、偷盗、邪 *** 、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
6、净土,诸佛佛国清净国土。一般专指 *** 国土。其国众生皆行十善,身口意三业清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又称极乐国土。其他诸佛佛国也有净土,不过其土中菩萨最终都将生往极乐净土。
7、杨杰在“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的后一段还说到
8、我以这些种种的因缘来观察之: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为能够断除疑惑的缘故。有禅定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颠倒散乱的缘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因为远离种种染污的缘故。
9、布施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执著我所有的之缘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嗔恨愤怒的缘故。精进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退转的缘故。不执著造善也不造恶的人容易往生,因为心念纯一的缘故。
10、诸恶已作而业报现前的人容易往生,因为心中实在是惭愧恐惧的缘故。而那些虽然有行众善的人,若是没有诚恳的信心,没有回向发愿心的人,则不能够往生净土!
11、唉! *** 实在是很容易持念,极乐净土的确是很容易往生,而众生不能够持念,不能够往生,佛陀又能够奈众生何?造恶业就会入于痛苦的恶道,念 *** 就能够往生极乐的世界,这二者都是佛陀所说的,但是世间的人会担忧堕入地狱,而却怀疑自己能够往生净土,这不是很令人感到疑惑吗?’
1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无为提刑
三、念起即断,念起不随,念起即觉,觉之既无,这是什么意思
1、念起即断——念头一起来,就停住,掐断它(像猫发现了老鼠,一爪子就按上去逮住它);
2、念起不随——念头一起来不要跟着念头走(刚开始小猫会被大老鼠拖的团团转);
3、念起即觉——念头一起来就要发现它(像猫随时注意老鼠的动静);
4、觉之既无——保持自己的觉知,念头就渐渐的木有了(像大猫盯着小老鼠)
5、这是禅定时的法门.所谓“念”,指的是我们内心因境、因情等各种不同的状况而浮现出来的念头,这些念头既是入门时的大障碍,也是修成以后的资粮.其次,你要了解什么叫做“觉”,这里特指“觉知”,但是觉知很难解释,师父惯用的 *** 就是叫我们把手放在背后,五指伸开又合拢,如是数次,然后问我们,为何看不到却知道手掌的状态呢?这就是“觉知”了.所以,觉知是我们意识中那一点不排除任何事物、任何状态,能够包含一切的明 *** ,师父把“觉知”比喻成猫,“念头”比喻成老鼠,整个禅定的过程就是一个猫捉老鼠的过程,即觉知与念头博弈的过程.刚开始禅定的时候,觉得很累、腿疼,因为觉知很弱,念头很强,是“小猫捉大老鼠”,经常被老鼠拖着到处跑,这个层次就叫“粗念住”;等到了后面,猫长大了,对付老鼠就不费力了,只需盯着老鼠,老鼠就乖乖的了,这个时候就进入了禅定的“细念住”境界,禅定就会满心欢喜,不累也不烦躁了(这就是传说中的“禅悦”).如何鉴别呢?通常以2个时辰也就是4小时为依据,禅定4小时以上不觉疲倦者,细念住的境界就到了.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这几句话就好理解了。
6、禅,为梵语dhya^na之音译;定,为梵语sa *** ^dhi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dhya^na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 *** 之四禅与无 *** 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与坐禅同义。五家参详要路门附录(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禅定者,先须厚敷 *** ,结跏趺坐。’
7、禅定是 *** 译语 *** 别的译法,「禅」,这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其义为「定」、「思维修」、「功德丛林」等,故「禅定」是华、梵兼称,这是从其名称上来解说的。
8、若从其意义上来说,一个修行人,能摄受散乱心专注一境,即是所谓「定」;摄心系念一种法门,能出生种种三昧,即是「思维修」;依于禅定能出生种种功德,即所谓「功德丛林」。总括起来说,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 *** ,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 *** 的境界。由此看来,禅定是修菩萨行所必经过程的手段;禅味不可着,死水不藏龙,正是纠正认手段为目的的错误。
9、因禅定未必就是禅宗,所以世界各 *** ,凡是有神秘效验的,无非是从禅定的工夫而来,不论他们是用持咒也好、祈祷也好、礼拜也好、诵经也好,所得的结果,多是禅定的作用。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此念是什么意思和此念的解释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