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出自战国时期的成语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出自战国时期的成语以及春秋时期的成语和含义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为什么很多成语都出自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以前,学在官府。接受教育,能够使用书面语言的无非巫史及贵族,文字使用范围既不广泛,也不成熟。譬如卜辞,从数量上看十几万块,很不少了,但靠就其内容,大部分却浑如流水帐一般。此种情况在西方也有,克里特岛线形文字也多是货物清单,税收清单。再如西周,比起殷商来是有发展的,这一点从尚书《盘庚》三篇的诘诎聱牙到《酒诰》、《顾命》的庄重典雅可以体现,然后还出现了韵文的《诗经》中的许多篇目,也可显示出这种文化上的进步。不过,另一方面是西周的文化终究还局限于贵族阶层,他们使用文字,范围不过是记事铭功、宴饮娱乐、公文政务而已,对于更微妙的情感,更深邃的哲思都无涉及——因此,春秋之后的文化下移、文化普及的重要 *** 不言而喻:首先是使用文字的主体急剧增加,不再是贵族的垄断品;其次是文字的使用范围,深度都大有增加。可以说,这一时代是中国文学的草创期和奠基期,《诗》《书》的完备在这一时代;列国史记产生于这一年代;辞章诗赋萌芽于这一年代;私人著述也创始于这一年代(此点见古史辨相关论述,曰战国之前无私人著述)……正因为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书面语言、对于文学是一个开创形成时期,所以留下的习语、典故必然就多,因为一个语言的发展,总是一代代往前学习而得的,时代越早的东西,往往越容易被更多地使用,也更容易成为经典。正如西方中世纪以来的文学源头之一正是《圣经》,故而在西欧各语言中,都留下了众多的来源于《圣经》的典故和格言,其理一如。春秋战国留下的成语多,实际上汉末至唐留下的成语也多,后者的原因是,魏晋南北朝甚至于隋唐也是中国文学、语言的一个大发展时代,是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一个大的过渡。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有哪些意思呢
1、白虹贯日,“白虹贯日”顾名思义就是白色的虹霓横贯太阳。在我国古代,多表现兵祸之象。“白虹”是兵,而“日”是君主,“白虹贯日”则有君主受危害之象。出自《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2、厉兵秣马,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 ***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3、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 *** *** 魏国的 *** ,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4、鸡鸣狗盗,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来自春秋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
5、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6、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7、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实。《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 *** 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三、出自战国的成语
1、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2、安然无恙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战国时期的成语
3、安如泰山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4、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出自战国的成语
5、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6、百步穿杨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有关战国成语
7、百闻不如一见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8、败军之将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战国时期的成语
9、彼一时,此一时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10、病入膏肓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出自战国的成语
11、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12、不自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有关战国成语
13、布衣黔首布衣:封建时代平民的别称;黔首:战国及秦代对人民的称谓。古代指一般百姓。
14、拔山举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战国时期的成语
15、城北徐公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 *** 子。后作 *** 子的代称。
16、才过屈宋屈、宋:战国楚文学家屈原和宋玉。比喻文才极高。出自战国的成语
17、倒行逆施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 *** 愿。
四、春秋战国时期成语 50个以上
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2、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3、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 *** 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 *** ,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4、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5、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6、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 *** 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7、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 *** 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 *** 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8、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 *** 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 *** 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9、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 *** 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0、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 *** 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11、始作俑者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
12、脍炙人口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
13、不远千里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关于出自战国时期的成语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