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汉字拼音化运动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汉字拼音化运动的知识,包括如何看待汉字拼音化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汉语拼音运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1、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 *** 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2、1626年,法国 *** 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3、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4、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 *** 1年就印刷 *** 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5、1867年,英国 *** 秘书威妥玛(Tho *** s F. 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6、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7、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五四运动之后,于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提出了“废孔学”、“废汉字”的主张。他说:“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甚至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 *** 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提出:“废汉文之后”,“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
8、《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源于近代以来在中国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苏联创制的,其目的是在苏联远东的10万华工中扫除文盲,今后在条件成熟时,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以解决中国大多数人的识字问题。当时的苏联 *** 把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华工中扫除文盲也列为苏联本国的工作任务,于是,在苏联的中国 *** 员 *** 、吴玉章、 *** 、萧三等人与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郭质生合作,研究并创制拉丁化新文字。 *** 写成《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于1 *** 9年由莫斯科中国劳动者 *** 大学出版社出版,1930年, *** 又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一书,引起很大反响。
9、[B]1931年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 *** 会科学会议 *** 团对中国拉丁化字母的方案进行了审定,并批准了这个方案。[/B]1931年9月26日在苏联海参威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之一次 *** 上,又通过了书面方案《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过后,首先在华工中推行,出版书籍47种,刊印10多万册,许多华工学会了新文字,可以用新文字读书写信。
10、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出版介绍拉丁化新文字的书籍。接着,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后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团体,甚至在海外华人中也成立了这样的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据统计,从1934年到19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总共有300多个。
11、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还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热情赞助。1935年12月,蔡元培、 *** 、郭沫若、茅盾、陈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其中说:“我们觉得这种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这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一份 *** 宣言。
12、 *** 对于当时新文字运动给以极大的赞赏。 *** 对于新文字运动是积极支持的。他在1940年1月发表的《新 *** 主义论》中说:“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 *** ,言语必须接近民众”。[B]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 *** 成立“新文字工作 *** 会”,正式宣布新文字与汉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B]同年,在延安出版的《Sin WenziBao》(《新文字报》)之一期上,发表了 *** 的题字:“切实推行,愈广愈好”; *** 也题了字:“大家把实用的新文字推行到全国去”。
13、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一直延续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时为止,历时近30年。它对中国的文字 *** 事业,对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4、1949年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 *** 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 *** 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15、在1951年, *** 就指出:“文字必须 *** ,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 *** 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 *** 到苏联访问时,他曾经问 *** ,中国的文字 *** 应当怎么办;[B] *** 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B] *** 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 *** 研究 *** 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16、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 *** 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上印发给 *** 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 *** *** 会主任吴玉章向 *** 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 *** 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 *** 开会通过。
17、1956年1月20日, *** 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表了赞成拉丁字母的讲话。他说,“关于文字 *** 的意见,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B]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些问题。[/B]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采用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为汉字那么好。有几位教授跟我说,汉字是‘世界万国’更好的一种文字, *** 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国人发明的,大概就没有问题了。[B]问题就出在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B]”(转引自郑林曦《论语说文》)。
18、在中国制定拼音方案的时候,苏联已经不再搞拉丁化,改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蒙古人民 *** 国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国向苏联一边倒,有人主张采用斯拉夫字母,跟苏联在文字上结盟。苏联派到中国的语言学家谢尔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议。据说,苏联的一位副 *** 来中国访问时,曾经向 *** 副 *** 说,希望中苏两国都采用相同的字母。 *** 副 *** 回答说,中国文化必须跟 *** 和东南亚联系, *** 和东南亚都习惯用拉丁字母。这样,中国才没有采用斯拉夫字母。
19、1955年10月, *** 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 *** 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 *** 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 *** 审议,1958年2月11日,之一届 *** 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 *** 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20、1977年, *** 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1978年9月, *** 转发了《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1982年8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 *** O)文献工作技术 *** 会决议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中国专有词语的国际标准,标准号: *** O7098-1982。《汉语拼音方案》已经从中国标准发展成为国际标准。
21、1951年, *** 曾经指示:“文字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 *** ,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在我国的学者中,还有一些公开主张“双文制”(digraphia)的人,例如,周有光就主张实行“two-script system”(文字 *** 制),冯志伟提出首先在计算机通信中实行“文字 *** 制”,认为文字书写方式的 *** 应该先从信息科学做起来。 *** 对于这些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并不干涉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继续进行科学研究的 *** 。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受到国家 *** 的大力支持,该学会的宗旨之一就是倡导和研究“拼音化”问题。我国 *** 这样宽松的政策,为“双文制”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2、关于双文制的想法,早在清朝末年的汉语拼音运动中就产生了,后来有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关心这个问题。郭沫若曾经说过:“我们可以预想到必然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时期,让汉字和新造的拼音文字平行使用,在新文字的逐渐推广中而让汉字在大多数人民的日用中逐渐归于隐退,汉字的归于隐退,是不是就完全废弃了呢?并不是!将来,永远的将来,都会有一部分学者来认真研究汉字,认识汉字,也就跟我们今天有一部分学者在认真研究甲骨文和金文一样。”
23、茅盾说得更明白,他说:“我希望,至少我们的孙儿孙女这一代能够两条腿走路,既能用汉字写,也能用拼音字母写,听报告作笔记,用拼音字母写,会比汉字写得快。如果可能,还能用上拼音字母的打字机。这样该是多么幸福呢!我并不幻想,在不远的将来,就可以废除汉字(方块字);然而即使在百年之内或在百年之后还要用汉字,让我们的子孙的一代能用‘两条腿走路’又有什么不好呢?”
24、郭沫若和茅盾生活的那个时代,计算机还没有普及,他们大约也没有使用过 *** 计算机,更没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去访问互联网的 *** 、在 *** 上 *** 地漫游,但是,他们当时就已经慧眼独具地看到了双文制的好处,如果他们今天还健在,一定会举双手双脚赞成在计算机通信中首先实行双文制的建议。
25、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根据《中华人民 *** 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之一章第十八条规定,学好汉语拼音,用好汉语拼音,让汉语拼音在信息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26、8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形势,我国在拼音化的政策上做了调整。
27、1986年1月,当时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 *** 会主任刘导生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中指出:“关于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应该强调,《汉语拼音方案》是国家指定公布的法定标准。它的制定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公布之后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汉语拼音方案》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一个科学实用的方案,我们应当努力推行,而不应当另起炉灶;要想用其它方案来取代,事实上难于办到。继续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今后要继续加强拼音教学,逐步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并研究、解决使用中的实际问题,如汉语拼音的同音字和同音词的区分,汉语拼音正词法的标准,汉语拼音技术应用中的标调法等。”
28、刘导生的报告完全没有提 *** 指示的“拼音化方向”,只是谈到扩大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这意味着,我国 *** 放弃了 *** 提出的“拼音化方向”的政策,汉语拼音不再被看作文字,而只是被看作是一种辅助汉字的工具。
二、在古代,汉字为什么未能实现拼音化
1、一.古代汉字未能实现拼音化的语言原因
2、汉语的特殊 *** 是什么呢?汉语相对于使用表音文字的语言来说(例如印欧语系),它的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它的音节又以元音为主而且带声调,复合元音较多,没有复辅音。这些都是汉语的特点。
3、表音文字有音节文字和音素文字。古代汉字为什么没有发展成音节文字呢?音节文字所记录的语言必须音节简单,例如日语只有103个音节,所以日文假名是音节文字。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的不带声调音节有近400个,带调音节有1200多个,古汉语中音节数量更多。况且音节数量总比单音词的数量少得多,所以在古汉语中也存在不少同音词。音节数量大,同音词又多,造成了汉字发展为音节文字的障碍。
4、那么古代汉字为什么也没有发展成音素文字呢?最早使用音素文字的语言,它的音节必须容易分解为音素,其前提条件是音素必须容易被人们感知。语音中比较容易被人感知的音素是辅音,特别是复辅音中没有跟元音拼合在一起的辅音更容易被感知。印欧语系的语音是以辅音为主的。闪米特文字开始不单独表示元音,只在表示辅音的时候附带表示部分相同的元音。今天能够发现的最早的表音文字大约是公元前1000年的腓尼基文字,它有22个主要表示辅音附带表示元音的音节字。后来, *** 人为了准确朗诵祈祷用的文章,产生了标注元音的办法。一般用补充附加部件的 *** ,或用缩小基本部件作为元音符号。在这些文字的音节中已经有明显的音素化趋向。从腓尼基文字发展而来的希腊文字用 *** 的字母分别表示辅音和元音,已经是音素文字了。可见,音素文字的的出现,跟语言中的辅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辅音容易被感知,比较容易分析出来。
5、汉语(包括古汉语)的音节以元音为主,其中有许多复合元音。单个的元音还比较好辨认,但数量较少。复合元音是从一个元音向另一个元音滑动、过渡而实现的,被人们感知的是一个整体,其构成音素难以感知。而且汉语有声调,声调主要由元音的音高变化决定,音高变化更增加了元音的复杂 *** ,不容易被人们把握。汉语没有复辅音,辅音与元音拼合在一起,或者在元音之后做音节的收尾,很难从音节中把辅音从元音上分离出来。所以中国古代对汉语语音的研究以“韵”为主。“韵”是汉语语音的一个单位,它内部包括韵腹、韵尾(如果音节有韵尾)和声调。中国古代的音韵学,虽然主要研究的是“韵”,但是却是按具有相同韵母的音节(字)来分类的,在音节中把辅音和元音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囫囵吞枣式的研究,从东汉末年出现反切注音法一直到宋代出版的《广韵》(《广韵》把有声调的“韵”分为206种),人们对元音和辅音区分 *** 还没有扯清楚。直至到了清代,才分析出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前的辅音)。
6、总之,以元音为主而且有声调的汉语语音的复杂 *** ,造成了汉语音素分析的困难,而对音素的感知和分析,是产生音素文字的基础。中国古代的语言学知识没有达到可以促成音素文字产生的水平,所以,古代汉字没有完成向拼音文字的体制的转化。但是现代已完全不同于古代,我们对汉语语音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现代化的水平,《汉语拼音方案》就是这种认识的结果,虽然它还不是汉语拼音文字,只是提供了一种拼音文字的雏形,一种实现汉字拼音化的可能 *** 。
7、二.古代汉字未能实现拼音化的历史原因
8、现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使用的文字,其源头只有两个。表音文字的源头是闪米特文字,汉字是自源文字,源于上古华夏大地上的象形文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表意文字。
9、由于西方两大古代文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消失,原始的表音文字没有一个相对强盛的、稳定的文化基础的支撑,它的发展是多元化的、 *** 型的。闪米特文字通过贸易、文化特别是 *** 的传播,以及民族的融合和分化,从世界两大古代文明的交汇处向周围发展,随着各种文化高峰(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派生出各种表音文字。
10、使用汉字的华夏民族在远离西方的东方文明中,其经济、文化始终处在一种强盛的、稳定的中心位置,而周围地区的文化则相对落后。文字是因文化而传播的,由于华夏文化的优势向四周传播,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在古代是相对封闭的,它的文字的发展也是封闭的。由于汉语本身对拼音文字造成的困难,又因为没有受到其他更发达的文化的冲击,所以古代汉字的体制相对稳定。
11、古代汉字的相对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顽固的保守 *** 。在封建社会,文字只掌握在极少数 *** 者手中, *** 阶级把对文字的垄断作为一种 *** 手段和 *** 策,使汉字走上了繁难化、神圣化的道路,极大地阻碍了汉字的简约化和表音化。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自然经济妨碍了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古代的书面共同语,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文言文。“文言文支持汉字,汉字支持文言文”,文言文造成了书面语跟口语的严重脱离,巩固了汉字的地位,成为文字表音化的严重障碍。
12、在中国历史上,自元、明以后才受到西方文化东渐的影响,才接触到西方的拼音文字,但这时,因为长期使用汉字,在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一种积重难返的阻碍新文字的传统习惯势力。从18世纪中期西方传教士创制“方言教会罗马字”,中间经过清末的切音字运动, *** 的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直到新中国建国后的《汉语拼音方案》诞生,至今已近两个世纪的时间,可见汉字拼音化的艰巨 *** 和长期 *** 。但是汉字未能拼音化,不等于不能拼音化。东西文化的交流,信息社会的出现,打破了汉字文化圈的封闭 *** ,汉字的拼音化是完全可能的。
三、谈谈汉字拼音化
1、刚刚搞清楚,汉字拼音化(即用拼音文字取代方块汉字),直到1986年1月才结束官方推动。
2、贴出两篇 *** 的全文(含一篇文章的摘要,因为其正文无刊名),另一篇文章中的3页(作者是时任中国文字 *** *** 会主任刘导生),共16页。
3、文章有页码。择其要者介绍,用页码指称原文位置。
4、 1重要术语(仅说明在列举文章中使用的意义)
5、汉字拼音化用拉丁文字取代汉字(160页)。在节选的文章中使用汉字拉丁化,意思相同。
6、拼音汉字用字母表达出来的汉字(118)
7、文字 *** 用拼音汉字取 *** 意汉字(118)
8、 2官方推动到1986年才结束(原文是“拼音化运动才逐渐淡出中国语文现代化工作范畴”,若在工作范畴之内,当然是作为工作布置下去。逐渐淡出这个用语可能说明不是马上停止)(162页)
9、 3 118-121是一篇文章,1983年的,作者的观点是要尽快废除表意汉字。注意文章在官方推动期间发表。发出此文用以佐证当时的氛围。
10、 4节选两页的文章是86年时中国文字 *** *** 会主任刘导生写的,他说当了三年,上任是1985年3月。
11、他是1986年1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的报告人,这次会议决定在一个时期保持汉字形体的稳定,从而暂时结束对废除方块汉字的官方推动。发出来是说明这个史实。
12、 26页说明作者的身份,另外他文中提到1933年接触到的拉丁化拼音文字,这是一种废除了汉字的拉丁字母文字,在一些地方一直使用到1955年(一说58年,有不同说法是可能的,因为一种语言的停止不可能立即传导到所有人,会有一个过程)。它叫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出版有报纸书籍。此处不叙述,感兴趣的可百度,可以找到报纸和书籍的一些 *** 。
13、 27页说明他刚上任时的情况,可以看出当时汉字拼音化的势头很足,但他持谨慎态度,因而受到指责。他指出当时文字 *** *** 会中反对汉字拉丁化的干部只是少数,意见不占主导。说明官方推动汉字拉丁化是事实。注意当时至少已经是1985年3月了。
14、 29页介绍1986年1月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他的报告中之一点要求文字 *** 不能急于求成,应该主要指汉字拼音化,第二点更明确相当长的时期不能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这两点结束了对汉字拼音化的官方推动。第三点是保持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稳定,应该是指不继续简化字。第四点是推广普通话。
15、 29页印证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文章在162页上的说法:官方推动到1986年才结束。
关于汉字拼音化运动,如何看待汉字拼音化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