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成语的一些知识点,和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成语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卷我屋上三重茅打一成语是什么
1、卷我屋上三重茅打一成语是家徒四壁、灭顶之灾、风吹草动。
2、风吹草动指的是风稍一吹,草就摇晃,比喻微小的变动。卷我屋上三重茅出自唐代杜甫的《茅犀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3、译文是: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4、上元二年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5、春秋时代,楚平王是个十分迷恋女人的君王,后来还霸占了自己的儿媳妇。大臣伍奢对君主这样的行为非常反对,楚王一不高兴,下令把伍奢抓起来,连伍奢的大儿子也一起被 *** 。然后,二儿子伍员看情形不对,他赶紧逃命,一路上躲躲藏藏,有什么风吹或草摇动的声音,他都会被吓到。
6、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风吹草动
二、卷我屋上三重茅打一成语
1、“卷我屋上三重茅”可答的谜底成语有家徒四壁、灭顶之灾、风吹草动等,此句为多底谜,即有多种 *** 。
2、“卷我屋上三重茅”出自唐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译文为: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上元二年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三、卷我屋上三重茅猜成语
1、问题一:卷我屋上三重茅(打一成语)卷我屋上三重茅成语家徒四壁卷我屋上三重茅成语灭顶之灾卷我屋上三重茅成语大将风度这是个多底谜,至少有以上三个 *** 。个人感觉之一个比较好。家徒四壁,只留下四面墙。
2、卷我屋上三重茅。(打一成语)_百度知道
3、问题二:卷我屋上三重茅(打一成语)风吹草动
4、问题三:卷我屋上三重茅打一成语的 *** 三顾茅庐
5、 [释义]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6、 [语出]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7、 [用法]用作褒义。有时可用于讽刺某些人摆架子;一次两次请不来。一般作谓语、宾语。
8、①刘厂长~;终于把身怀绝技的老工人请回厂。
9、②新任厂长~;终于把他请出来当总工程师。
10、问题四:根据诗,词句猜成语卷我屋上三重茅风吹草动:【基本解释】:风稍一吹,草就摇晃。比喻微小的变动。
11、【拼音读法】:fēng chuī cǎo dòng
12、【使用举例】:万一后边有些~,被人发觉,不要说道无颜面见令尊,传将出去,小生如何做得人成?(明・凌鞒酢抖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
13、【使用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与“有”等连用
14、【成语出处】:《伍子胥变文》:“偷踪窃道,饮气吐声。风吹草动,即便藏形。”
15、问题五:成语谜语:卷我屋上三层茅(打一成语)的相关文章推荐卷我屋上三重茅成语家徒四壁
16、这是个多底谜,至少有以上三个 *** 。个人感觉之一个比较好。
17、出自盛唐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19、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I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0、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21、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23、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24、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25、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7、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8、之一段***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29、“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 *** ,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30、“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I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I”、“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31、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32、第二段***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33、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34、“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 *** 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 *** 。
35、作者叹息的内容:1.自己的苦2.周围人的苦3.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36、问题六:世界上人马最少的 *** 。(打一成语)独身。(打一成语)卷我屋上三重茅。(打一成语)言师采 *** 去。(打常世界上人马最少的 *** (单枪匹马)
37、两兄弟,手拉手一个转,一个走。(圆规)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