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绕梁三日成语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绕梁三日成语的近义词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绕梁三日成语的出自
绕梁三日成语的出自《列子·汤问》。
原文:“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绕梁三日,读音为rào liáng sān rì,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1、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
3、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
4、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5、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1、成语(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2、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3、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 *** 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 *** 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绕梁三日成语典故
绕梁三日是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那你们知道绕梁三日的典故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阅读!
[释义]绕梁:在房梁间缭绕飘荡。***余音***环绕屋梁旋转三天。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
[语出]《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女歌唱家,名叫韩娥,当时的韩国人。有一次,她经过齐国,因为路费用完了,曾在齐国都城的雍门,举行过一次歌唱演出,让齐国 *** 大享了一次耳福。
韩娥的歌喉,确实与众不同,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听的人没有一个不赞叹的。这次演唱,轰动了全城。当时唱完以后,听众还 *** 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韩娥,请她再来演唱一次。
可是旅店老板却对韩娥很不礼貌,韩娥忍不住放声大哭。那哭声悲伤凄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来,一连三天,大家都难过得吃不下饭。当人们听说韩娥已经出城离开的时候,他们立刻派人去追,苦苦挽留。韩娥不便违拗大家的要求,便间来为大家继续演唱了一次。听众高兴得跳起来,几天来的悲伤情绪,一扫w空。
由于韩娥的歌声,婉转动听,唱完以后三天,似乎还有遗留的歌声,在屋梁间缭绕飘荡。《列子•汤间》在描写这一情况时,就兑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此,人们称赞耿声或音乐的美妙,说它余音不绝,就常常用“绕梁三日”这样的成语。
1.余音嫋嫋,不绝如缕。余音绕梁三日犹未尽。
2.绕梁三日,余音不绝,欢快洒落在心窝里,宛如一些活泼轻盈的精灵,在为心灵进行一次洗礼。
3.读完之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如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4.讲者希望绕梁三日,听者希望不知肉味,实在不容易。
5.这场音乐会真有绕梁三日的味道。
6.歌声动听传 *** ,绕梁三日可不绝;舞步轻盈心欢畅,神采飞扬庆元旦;日子红火家和谐,妻贤子孝笑开颜;祝福不断无尽头,情意绵绵断绝难。祝你元旦快乐,身体健康,家庭美满!
7.你的微笑让我难以忘记,你的话语绕梁三日,你的浪漫印在了我的心上,你的温柔让我甜蜜,我要大声的告诉你:一生一世我都爱着你。
8.天上最美是明月,人间最美是童年。童年是首歌,绕梁三日;童年是朵花,娇艳灿烂;童年是个梦,回味无穷;童年是块玉,熠熠生辉。祝儿童节快乐!
9.真是绕梁三 *** ,这琴声婉转动听,似涓涓流水,又像高山峻岭,真是心旷神怡啊。
10.余音嫋嫋,绕梁三日而不绝!音未绝,舞骤起!此时第五层之上,瑶劫喝了一杯酒,向遥天介绍道:“梦强,飘雪城,统兵元帅梦笑的儿子,现在与遥秋已有婚约”。
11.一首曲罢,众人还沉溺在美妙的琴音里,嫋嫋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12.李逸的鱼龙狂舞让七姨娘如游太虚,仙音妙乐绕梁三日,再难将息,于是频频寻找机会出来与李逸私会。
13.你就别谦虚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的,对了,绕梁三日,余音不止!学姐的歌声绕梁一年都不止啊!
14.而这琴音忽忽悠悠就到了堂后,一位 *** 听了这绕梁三日的琴声,春心已动,据说当时司马相如所弹得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凤求凰”曲。
15.觉得他唱歌很大气,音调从低到高起伏很大,唱得荡气回肠,气势磅礴,绕梁三日,还有人唱得出这样的境界吗?
16.他的表情很为细腻,可说一丝不苟,嗓子也很响亮,唱几句真的是响遏行云,可以绕梁三日。
17.诙谐和幽默,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哲理",让人开怀大笑之后又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18.那种感动就好像是听了十多年的磁带机,突然听到cd机的声音一样,余音绕梁三日,让 *** 罢不能。
19.其通篇洋溢着机智、诙谐和幽默,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哲理”,让人开怀大笑之后又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20.明明声音不大,但无论是在空地的两人,还是远处屋顶的徐平等人均是听得清楚无比,仿佛耳语一般,且如烟岚般嫋嫋不绝,成绕梁三日之音。
21.整整一个下午,从前奏曲到叙事曲,从幻想即兴曲到诙谐曲,从夜曲到圆舞曲,绕梁三日。
22.明姐姐上回请来的说书先生,讲那三国时曹植与甄宓的故事,真是绕梁三日,久久不忘。
23.西子,莫家女,生时喜鸟云集,灵鹊祥鸣,初啼声响彻行云、洋洋盈耳,果真连绵不绝、绕梁三日,引蝴蝶翩舞蜜蜂朝霞,楞是震落了云城一地桃花。
24.自北面而来,如一缕仙音,钻入耳朵,沁入心脾,直抵内心,绕梁三日。
25.你知道吗?昨天在红伊楼又来了一个姑娘,她的乐曲真是绕梁三日,余音缭绕,天籁之音,如闻天籁,无人能敌啊!
26.“出征”一场中还新增了程韵十足的“高拨子”唱段,声韵之美,绕梁三日。
27.那凭空而立的绝代佳人蓦地 *** 轻启,缓缓道出三个好似天籁的仙吟,靡靡之音若空谷幽兰,金石丝竹,如莺啼舌啭的音喉扣人心弦,绕梁三日,仿佛将人的灵魂都勾了去。
28.见此文章,众人久久不曾发出任何声音,可畏是余音嫋嫋,绕梁三日而不绝。
29.聂小倩没有丝毫的惊讶,她绵言细语的回答道,她的声音异常的好听,犹如 *** 啼叫一般,悦耳动听,绕梁三日,和黑山老妖的声音比起来,简直就是天上地下。
三、绕梁三日的成语
1、典故: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资。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全城。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韩娥,请她再来演唱。
2、可是旅店老板却对韩娥很不礼貌,韩娥忍不住放声大哭。哭声悲伤凄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来。由于韩娥的歌声,婉转动听,唱完以后两三天,似乎还有遗留的歌声,在屋梁间缭绕飘荡,一连三天,大家都难过得吃不下饭。当人们听说韩娥已经出城离去时,立刻派人去追,苦苦挽留。韩娥不便违拗百姓的要求,便回来为大家继续演唱了一次。听众很高兴,几天来的悲伤情绪一扫而空。《列子·汤问》在描写这一情节时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此,人们称赞歌声或音乐的美妙,余音不绝,就常用“绕梁三日”来比喻。
3、上述故事,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中也有记载。但是有人认为:韩娥当时歌唱演出的地点雍门,不在齐国的国都,而在秦国的国都(今陕西咸阳);并认为韩娥在雍门演唱的事,是在她去齐国之前,不是在到了齐国之后,是因为她要到齐国去,缺乏路费,于是演唱筹款。后来有人还因此给韩娥的姓名添一“秦”字而称为韩秦娥。(元人“燕南芝庵”《论曲》:“古善唱者五人:秦青、薛谭、韩秦娥、沈右之、李存符。”)
4、后形容歌 *** 美动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绕梁三日”这个成语怎么来的
1、绕梁三日出自战国早期·列子所著的《列子》卷五〈汤问篇〉,具体内容如下:
2、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
4、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5、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完全学到手,自以为没有什么可学的了,于是告辞回家。秦青也不制止,还在郊外的大路口为他饯行,并打着节拍唱着悲伤的歌曲,声音振动了树林,回响挡住了行云。
6、薛谭这才认错并请求返回继续学习,终身不敢再提起回家的事。秦青曾对他的朋友说:“过去韩娥往东到齐国去,粮食吃完了,经过雍门时;便依靠卖唱来维持生活。
7、她走了以后,留下来的声音还在屋梁间回荡,三天没有停止,周围的人还以为她没有离开。韩娥经过旅馆时,旅馆里的人侮辱了她。
8、于是韩娥拖长了声音悲哀地哭泣,周围一里以内的老人和小孩也都随之悲哀忧愁,相对流泪,三天没有吃饭。
9、旅馆里的人急忙追赶她,向她赔情道歉,韩娥回来后,又拖长了声音长时间地唱歌,周围一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也都欢喜雀跃地拍着手跳起舞来,谁也不能自己停下来,都忘记了刚才的悲哀。然后给她很多钱财送她回家去。
10、所以雍门附近的人直到现在还喜欢唱歌和悲哭,那是在模仿韩娥留下来的声音啊!”
11、列子死后,门人据其活动与言论编撰而成,不止八篇。 *** 在此基 *** 公私所藏二十篇校订而成八篇之数,而成《汉书.艺文志》上著录的八篇之数。
12、张湛据其先人藏书,及在战乱后收集到残卷,“参校有无,始得完备”。并依照《汉书.艺文志》所记八篇,编撰成今本《列子》。
13、由于在编撰过程中,为疏通文字,连缀篇章,必然加进张湛本人的一些思想与他编的一些内容,所以,今本《列子》杂进一些魏晋人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历三时而成书的《列子》,杂就难免了,说见张清华先生《道经精华.列子.前言》。
14、古代张湛曾说“往往与佛经相参”,隐晦的指出佛经受列子影响。而杨伯峻〈辨伪文字辑略〉引朱熹言:“又观其言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者,即佛书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之所由出也。
15、他若此类甚众,聊记一二于此,可见剽掠之端云。”如此断章取义就如同柳宗元与清民疑古派的质疑,列子伪书说是从唐代柳宗元辩列子发端,而实际柳氏也并未断言列子为伪。只是对其中几点略有疑问。却引来了后代不少极端化的呼应,遂积非成是。
16、然而朱熹的意见是以为佛书剽窃《列子》,在《语类》中说得更为明白:今看《圆觉》云四大各散,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是窃《列子》骨骸反其根,精神入其门,我尚何存语。
17、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 *** 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18、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 *** 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19、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20、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绕梁三日成语和绕梁三日成语的近义词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