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有关孙膑的成语的一些知识点,和孙膑成语典故有哪些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与孙膑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1.以逸待劳:这个成语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利用敌人疲劳的时候发动攻击,取得胜利。孙膑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这个战术,并且在实战中也多次使用。
2.兵不厌诈:这个成语也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在战争中使用各种手段来迷惑敌人,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孙膑认为,战争是一种谋略和智慧的竞赛,只有善于 *** 的将领才能在 *** 上立于不败之地。
3.瞒天过海:这个成语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用计谋来迷惑敌人,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孙膑曾经在战争中使用过这个战术,成功地迷惑了敌人,取得了胜利。
4.画饼充饥: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虚假的承诺来安抚人们的不满,或者用不切实际的幻想来 *** 人们的意志。据说孙膑曾经用这个战术来骗取敌人的信任,最终取得了胜利。
5.金蝉脱壳: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巧妙的 *** 逃脱困境,或者在危急时刻保全自己的生命。据说孙膑曾经在战争中使用过这个战术,成功地逃脱了敌人的追杀。
二、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战国时魏国 *** 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 *** 北),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
意思: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 *** 必然亲往; *** 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 *** 之寨; *** 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历史:前秦苻坚带兵攻打东晋,被打得大败,逃走时听到风声和鹤叫都以为是追兵。
意思:形容人在非常害怕时听到一点声音,就十分恐慌紧张。唳(lì)。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谢玄传》:“余众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三、有关朋友的成语
竖刁,春秋时期齐国人。竖刁出身贫寒,入宫后,他想尽办法进内廷做近侍。他由外廷做起,处处谨慎,加之他天资聪颖,渐渐受到桓公的注意,不久就把他调为近侍。在桓公身边,他处处留心观察桓公的生活习 *** 和内心活动,事事投其好,恒公非常满意。天长日久,他就成了桓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了。
竖刁深知桓公有两大嗜好:一是喜食美味、奇味,二是好女色。于是,竖刁就着力从这两方面下手。易牙是竖刁在宫中好友,善烹饪。一日,公听说易牙擅长烹调,就随口问易牙:“我对人间的鸟、兽、虫、鱼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 *** ,不知 *** 味道如何?”结果易牙将自己小儿当作食材做成美食,公尝完后得知是易牙的儿子后大为所动,于是更为信任他。
宫中有一个叫开方的大夫,也是竖刁的 *** 。为了得到 *** ,竖刁就和开方计议要把卫懿公的女儿荐给桓公,果然,桓公得到这个 *** 后非常高兴。竖刁通过这些手段博得了桓公的宠信,在宫中身价日增。
后来,齐桓公病倒在床,三人乘机作乱,易牙更是将宫门堵死,筑起高墙,最后将齐桓公活活饿死。
苏秦和张仪同为 *** 谷派传人,以游说诸侯为道。苏秦很早就开始游说诸国了,成功也来得顺利,而张仪初出道时较为普通,郁郁不得志,不知前途如何。看到苏秦已成大事,便想投身门下,找到快速成功的 *** 。
所以,他就来到苏秦的门下,希望求取晋见的机会。一连几天,苏秦也没有接见他,之后,苏秦的属下安排他住下来。苏秦并没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很热情地去招待以前的同门,吃饭的时候,不但没有同坐,还让他在最末的座位,吃着仆役们才吃的粗饭。苏秦还常常用话语去羞辱他,说:“以阁下的才干,怎么会潦倒到如此田地呢?我实在是帮不了你!”
张仪千里迢迢地来,满以为见到老朋友之后,一定会得到热情的招待的,没想到反而招来无名的羞辱。于是,他愤怒地离开了苏秦的住处,希望凭着自己的才能,和苏秦竞争。
张仪离开之后,苏秦又暗中派人沿途接济他,支持他游说秦国。
苏秦的门人们无法理解,纷纷问苏秦是怎么回事,苏秦说:“张仪的才干,在我之上,我怕他为了贪图一时的眼前小利,过分安于现状而丧失了斗志。所以,我侮辱了他一番,使他更有上进心。”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歃血为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 *** “,后刘备身为皇室宗亲,肩负”讨贼兴王,光复汉室“的使命,欲举大义救主,不携一卒参加 *** 董卓的大军,后兵败,逃亡,被囚,再逃亡。屡屡受挫,但关张两员虎将从未考虑易主而侍,始终未曾离其半步,一心跟着刘备,才得以使刘备有了根基,后成就大业。
两人为同窗,同样为 *** 谷派传人。二人一起拜师学习兵法。庞涓后来出仕魏国,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嫉妒他的才能,于是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幸好齐国使者出使至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时,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者,用言辞打动了他。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逃奔到齐国的孙膑得到了田忌的赏识,于是他寄居于田忌门下担任门客。孙膑这才得以施展他的才能。
辛弃疾寄居江南时,一天陈同甫来拜访,经过一道小桥,陈同甫策马三次,马却向后退三次。陈同甫生气起来,拔剑斩马,大步而行。这一幕正好被辛弃疾看见,于是便有了结交之意,而正好陈同甫此行就为辛弃疾,两人遂成为 *** 。
数十年之后,辛弃疾已成为淮地一带的将帅,而陈同甫还贫困不得志。陈同甫依然直接上门去见辛弃疾,一起谈论天下事。辛弃疾在酒酣耳热之际,开始谈论战事。辛弃疾说:“钱塘一带非常危险,不适合建为国都。北人只要占领牛头山,就能阻断四方来援的勤王之师;然后再引西湖的水来灌城,马上整个京城的军民百姓都成了鱼鳖。”
酒后,辛弃疾留宿陈同甫在馆里。陈同甫辛弃疾酒后真言,估计他一定会被灭口,于是半夜偷了辛弃疾的骏马逃走。后来陈同甫写信向辛弃疾借十万钱,并在信中暗示当晚辛弃疾说过的言论。辛弃疾只好如数给他。
《史记·三十世家·齐太公世家》
苏秦(战国时期纵横家)-百度百科
四、与孙膑有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与孙膑有关的成语典故有《田忌 *** 》《围魏救赵》《增兵减灶》《因势利导》《孙庞斗智》等。
田忌与齐威王进行 *** 比赛,田忌多次失败。孙膑出现在赛场上,告诉田忌他的马并不差,只是出场顺序不对。孙膑设计出场顺序,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田忌最终以三局两胜的成绩战胜了齐威王。
故事表现了孙膑的运筹帷幄之才,以及小中见大的运筹学原理。通过写孙膑为田忌设谋,展现了孙膑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运筹能力,同时也包含简明的运筹学原理。
公元前354年,魏国 *** 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孙膑认为要避实就虚,选择攻击魏国都城大梁,占据交通要道,袭击其空虚地方。
魏国 *** 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孙膑用 *** 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孙膑建议用逐日减灶的计策,伪装溃败逃跑,诱敌深入,然后在马陵道路两旁埋伏齐兵善射者,夜晚放箭击败魏军。
孙膑的战术运用了兵法中的“因势利导”原则,成功地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在孙膑增兵减灶的实例中,他利用灶的数量反映了兵力的多少,从而让庞涓相信齐兵胆小怯弱,最终自投罗网。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大将,擅长用兵如神。在魏国进攻韩国时,他提出“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的战术,利用敌人的骄傲心理,建议用逐日减灶的计策,伪装溃败逃跑,诱敌深入,然后在马陵道路两旁埋伏齐军善射者,夜晚放箭击败魏军。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孙膑的战术运用了兵法中的“因势利导”原则,成功地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孙膑和庞涓都是 *** 谷子的门徒,庞涓成为魏国上将军后,对孙膑心生嫉妒,诬陷他通齐国,施以刑罚,还骗他录写《孙子兵法》十三篇,打算杀害他。但孙膑装疯,逃出魏国,来到齐国拜为军师。在围魏救赵的战役中,他多次用谋略击败庞涓率领的魏军。其中,他运用减灶之计,将庞涓诱入马陵道,用乱箭将他 *** 。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在战争观方面,孙膑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他强调战争是国家 ***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以强有力的 *** 作为保障,才能够使国家 *** 、富强。
但是他反对穷兵黩武,指出作战胜利能够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但战败也同样会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战必然会灭亡,自取其辱,所以必须慎重地对待战争,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孙膑主张积极地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来获得胜利,这样才能做到以战争抑制战争。
他指出 *** 和经济条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强兵”必先“富国”,只有具备强有力的 *** 和经济作为后盾才能做到“事备而后动”。他又指出民心军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 *** 因素,所以战争必须顺应民心军心,要做到“得众”“取众”。
五、与孙膑有关的成语
1、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 *** 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 *** 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2、是孙膑实际经历的战争经验之谈,利用故意制造士兵人数的假象,蒙蔽敌人,让敌人掉以轻心而中计,最后消灭敌人,在孙膑庞涓的马陵大战中,孙膑就是利用这个 *** ,让庞涓以为孙膑率领的齐军已是军心不振,士兵逃散,溃不成军,而趁胜追击,不顾军事上的忌讳,轻敌冒进,最后被设伏于马陵道两旁的孙膑,在一棵树下万箭穿心, *** 雪恨。
3、是《孙膑兵法》中的一句话精炼而来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原句是讲在战争期间,针对不同的战争情境,对士兵的鼓舞要有所区别,真可谓面面俱到,非常实用的战争指南。而孙庞斗智,就是孙膑一生中最浓厚惨重的时期,他从受到庞涓的陷害而身体受残,到最后让庞涓 *** ,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励志图强,这个故事就是个传奇,至今激励着后世。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5、彼:对方。殆:危险。对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成百次打仗都不会失败;不了解对方的情况而了解自己的情况,打仗则有胜有负;既不了解对方的情况,又不了解自己的情况,则每仗必败。
OK,关于有关孙膑的成语和孙膑成语典故有哪些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