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人才的成语,形容能识别人才的成语

牵着乌龟去散步 成语 7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赏识人才的成语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形容能识别人才的成语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赞美人才的成语
  2. 比喻选拔人才的成语
  3. 带人才的成语
  4. 歇后语,比喻人才得到赏识重用,打一成语
  5. 关于赏识的成语

一、赞美人才的成语

1、才高八斗、出类拔萃、出口成章、八斗之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博学多才、卓尔不群、超凡入圣、超尘拔俗、超群绝伦

2、一、出类拔萃 [ chū lèi bá cuì ]

3、【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 *** 。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4、【出自】: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赏识人才的成语,形容能识别人才的成语-第1张图片-

5、【译文】:出于其类,超出了其 *** ,自古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

6、二、超尘拔俗 [ chāo chén bá sú ]

7、【解释】:尘、俗:指尘世、人间;拔:超出。原指佛 *** 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8、【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9、【译文】: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峻,佛 *** 功夫深,已超出尘世。

10、三、学贯中西 [ xué guàn zhōng xī ]

11、【解释】:形容学问贯通了中国和西方的种种知识。

12、【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一回:“本领事久闻这位某观察,是曾经某制军保举过他留心时务、学贯中西的。”

13、四、超群绝伦 [ chāo qún jué lún ]

14、【解释】:伦:同辈。超出一般人,没有可以相 *** 。

15、【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亮知羽护前,于是回答说:‘孟起文武兼备,雄烈过人,一世的豪杰,黥布、彭的人,当与张飞并驾齐驱争先,还没有等到胡须的绝伦超群的。’”

16、【译文】:亮知羽护前,于是回答说:‘孟起文武兼备,雄烈过人,一世的豪杰,黥布、彭的人,当与张飞并驾齐驱争先,还没有等到胡须的绝伦超群的。’

17、五、卓尔不群 [ zhuóěr bù qún ]

18、【解释】: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19、【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二、比喻选拔人才的成语

1、出处:《晋书·殷仲文传》:“刘毅爱才好士,深相礼接,临当之郡。”

2、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3、出处: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嫉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4、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生命一样重要。

5、出处:语出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嫉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6、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7、出处: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嫉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8、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

9、拔:选拔,推荐。想选拔十个,结果只选得五个。指选拔人才不容易。

10、出处:《新唐书·张九龄传》:“夫吏部尚书、侍郎,以贤而授者也,岂不能知人?如知之难,拔十得五,斯可矣。”

11、出处:《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数,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12、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13、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4、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载:战国时,苏代说淳于髡,谓人有告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连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一顾之,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环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5、犹言进贤任能。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16、犹言进贤任能。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17、犹言进贤任能。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18、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器》:“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

19、进:推荐,选拔。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20、出处:《礼记·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

21、举荐贤者,任用能人。同“进贤任能”。

22、举:推荐,选拔。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23、出处:《礼记·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

24、举:推荐,选拔。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25、出处:《礼记·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

26、根据才能大小分配一定工作。同“量才录用”。

27、选拔有道德的人和使用有才能的人。论,通“抡”。

28、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29、出处:《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30、宁:宁愿;毋:不;滥:过度。选拔人才或挑选事物,宁可少一些,也不要不顾质量贪多凑数。

31、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若不幸而过,宁僭不滥。”

32、宁:宁愿;勿:不;滥:过度。选拔人才或挑选事物,宁可少一些,也不要不顾质量贪多凑数。

33、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若不幸而过,宁僭不滥。”

34、披:拔开;榛:丛生的荆棘。拨开荆棘,采摘兰草。比喻选拔人才。

35、出处:《晋书·皇甫谧传》:“陛下披榛采兰,并收蒿艾,是以皋陶振褐,不仁者远。”

36、花费千金,买千里 *** 骨头。比喻罗致人才的迫切。

37、象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

38、出处:《后汉书·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

39、出处:《魏书·段承根传》:“剖蚌求珠,搜岩采干,野无投纶,朝盈逸翰。”

40、选拔任用贤能的人。亦作“选贤任能”、“选贤与能”。

41、出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售修睦。”

42、选拔任用贤能的人。亦作“选贤与能”、“选贤举能”。

43、出处:《旧唐书·食货志上》:“设官分职,选贤任能,得其人则有益于国家,非其才则贻患于黎庶,此以不可不知也。”

44、选拔任用贤能的人。与,通“举”。亦作“选贤任能”、“选贤举能”。

45、出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售修睦。”

46、有才能的人都受到任用。指任人唯贤,人尽其才。

47、出处:《书·大禹漠》:“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48、玉尺:玉制的尺,旧时比喻选拔人才和评价诗文的标准。用恰当的标准来衡量人才和诗文。

49、出处:唐·李白《上清宝鼎》诗:“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

50、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51、出处:《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52、出处:《三国志·吴志·步骘传》:“骘于是条于时事业在荆州界者,诸葛瑾……李肃、周条、石干十一人,甄别形状。”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李肃]善论议,臧否得中,甄奇录异,荐述后进,题目品藻,曲有条贯,众以此服之。”

53、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54、出处:汉·班彪《王命论》:“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功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55、知:识别。下士:屈己尊人。能识别人才并礼贤下士。

三、带人才的成语

带人才的成语只有三个:人才济济、人才辈出、一表人才。

3、出处:周代·先秦诸子《书·大禹漠》:济济有众,咸听朕命。(翻译:人才很多,都听从天正的命令。)

2、释义: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地大量涌现。

3、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第六》:其中人才辈出,一人胜似一人。(他们之中有才能的人不断地大量涌现,一个比一个厉害。)

2、释义:形容人容貌俊秀端正,风度潇洒。

3、出处:元·关汉卿《望江亭》:放着你这一表人才,怕没有中意的丈夫嫁一个幺!(翻译:放着你这样容貌俊秀端正的人,还怕不能嫁一个中意的丈夫吗?)

2、释义:解释是形容人才盛多的样子。

3、出处:清·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而目前由学塾以升入学院教育者彬彬济济。(翻译:而目前由私塾学习进入学院接受教育的人才十分的多。)

1、拼音:yí biǎo táng táng

2、释义:形容人外表端正、举止大方、姿态威严。

3、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海叙不遇》:十三郎仪表堂堂,好个军将。(翻译:十三郎外表端正、举止大方,是一个姿态威严的将军。)

四、歇后语,比喻人才得到赏识重用,打一成语

1、【拼音】:jiāo lóng dé shuǐ

2、【释义】:传说蛟龙得水后就能兴云作雨飞腾 *** 。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比喻人才得到赏识重用。也比喻摆脱困境。

3、【出处】:《管子·形势》:“人主待得民,而后成其威,故曰: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

4、【例句】:西伯夸官先饮宴,~离泥沙。★明·许仲琳《 *** 演义》第二十回

五、关于赏识的成语

1、奔走之友指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

2、出处:《后汉书· *** 锢传·何顒》:“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

3、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载:战国时,苏代说淳于髡,谓人有告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连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一顾之,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环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4、疾病相扶有病的互相扶助。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

5、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6、价增一顾原意是卖不出去的好马,被伯乐看中了,就增加了十倍的价钱。比喻本来默默无闻,遇到赏识的人而抬高了身价。

7、出处:《战国策·燕策二》:“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马价十倍。”

8、将顺其美将顺:随势相助。美:好事,美德。顺势相助,成全美事。亦作“顺从其美”。

9、解囊相助囊:口袋。拿出财物帮助别人。

10、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但见个贫的呵,我早则倾囊儿资助。”明·张岱《娘嬛文集·募修岳鄂王祠募疏》:“若有贤士大夫解囊乐助,自为王所式凭。”

11、龙蟠凤逸如龙盘曲,如凤深藏。比喻有才能而没有人赏识。

12、出处:唐·李白《与韩刑州书》:“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13、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 *** 。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14、出处:《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15、受宠若惊宠:宠爱。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16、出处:《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省躬无有,被宠苦惊。”

17、闻宠若惊犹言受宠若惊。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18、玉汝于成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19、知己之遇遇:待遇。像对知己一样的待遇。形容受到赏识。

20、知遇之恩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21、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22、指囷相赠囷:圆形的谷仓。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23、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瑜曰:‘子敬是我恩人,想昔日指囷相赠之情,如何不救你?你且宽心住数日,待江北探细的回,别有区处。’”

24、左右逢源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25、出处:《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26、身后识方 *** 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

27、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怜识后识方干。”

28、士为知己者死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29、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关于赏识人才的成语,形容能识别人才的成语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成语 人才 赏识 识别 形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