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寿之乡(中国之一长寿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3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百寿之乡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百寿之乡的知识,包括中国之一长寿之乡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彭祖八百寿酒简介
  2. 中国福寿之乡有哪些
  3. 百寿图的详细介绍

一、彭祖八百寿酒简介

1、位于我国长寿之乡四川省彭山县的四川八百寿酒业有限公司,专注于生产养生佳酿。彭山,作为长寿之星彭祖的故乡,公司的命名便源于这位传说中活了八百多年的长寿者,以此致敬和传承长寿文化,形成了“八百寿”和“彭祖”两大品牌系列。

2、其中,“八百寿”黄金酒是公司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创新之作,它是之一个采用38°低度优质香型大曲酒配方,并融入了独特的24K纯金箔。金箔作为国际认可的天然添加剂,不仅增添了酒体的奢华感,而且在饮用过程中,它能帮助祛风、安神,具有抑菌、养颜和增寿的功效,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更优质的饮酒体验。

二、中国福寿之乡有哪些

广西永福县山清水秀,自然条件悠美,被誉为中国福寿之乡

中国桂林·永福福寿吉祥民俗文化创作笔会作品选

10月26日至28日,本报和广西桂林市作家协会,永福县委、县 *** 联合举行“中国桂林·永福福寿吉祥民俗文化创作笔会”。来自北京、黑龙江和广西的多位作家、诗人和永福当地的文学作者参加了笔会。本报兹发表笔会的4篇作品,以飨读者。——编者

绝不仅仅是巧合,也不是临时即兴式的连缀。永福这个地名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距今1385年。而今天的永福县又是1952年与邻近的百寿县合并而成。百寿县置县更早,要先于永福县340年。所以说,追根溯源,既福且寿,由来已久,那么今日的永福县亮出“福寿”这两个鲜亮的大字,应该说是最有资格的了。

具有足够的资格还不止是有得天独厚的名称,永福县还具备既福且寿的丰厚资源。永福盛产罗汉果,产量位居各县市之首,其品种可谓闻名遐迩。至于农产品中之稻米、甘薯、花生等等,也都质量兼优;还有水果中之脐橙, *** 材中之天花粉等等,也都非常出色。因此,永福不惟享有福寿之名,更有促使人们达到福寿兼得之实。如此,真的是名副其实了。

然而,永福尽管有这些不可多得的条件,但在过去这一带却是土匪出没之域,善良的民众不堪打家劫舍之祸,一日数惊难得安生又岂能得享福寿?而只是在解放后,人民 *** 进入八桂大地,花了很大力气,作出很大牺牲清除匪患,永福的父老兄弟姊妹才获得了一个 *** 的环境。

经过数十年的艰辛奋斗,直至今天,“福寿”这个概念才真正在老百姓的头脑中有了空前的亲切感。在力促和谐社会环境的形成中,永福的 *** 政领导适时将充满鲜活内涵的“福寿”提上了具体的工作日程。27万永福人热情的目光集聚到南宋摩崖石刻“百寿图”上;与此同时,也对它近邻的百寿重阳古树给予了更大的关注。这些都是既福且寿的自然的与人文的更好象征。我真为永福人感到庆幸:他们拥有的这福寿的象征可谓天造地设,如今人们不是习惯于叫“品牌”吗,永福人的福寿品牌不用临时煞费苦心地“打造”,而就在他们的身边,就在他们近 *** 来一代代人慧眼识珍和悉心的保护之中。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对人间奇珍付出了多大呵护的心力,反过来那些有生命有灵 *** 之物就会对你施以多大恩惠。巨大的寿字刻于石壁,每个小寿字也各尽仪态,迎送来客;古树婆娑昂立村头,每一枝叶仍然青春焕发,轻洒甘露。真乃:惟是盛世多福寿,木石 *** 践前盟。

在公元2006年深秋永福县福寿节的日子里,举办了许多令人目不暇接的活动,而其中最使我叹为观止的是,由1199位七旬以上老人应邀喜赴的千叟宴。这是一个个历史的长镜头,只惜我仅能平面看去,尚难以尽览其盛。真羡慕那飘浮在半空热气球中 *** 的人,能够有幸俯视地面上以200张桌子组成的这个硕大无 *** “寿”字,那注定是终生难忘的独一无二的奇观。不,与其说是以木制的桌子摆成的,不如说是以一千多颗有德之心组成的。他们以大半生栉风沐雨的辛劳,以对国家和社会默无声息的贡献获得了应有的报偿。一席千叟宴,不在于品尝到每个乡镇各具特色的十道菜,而更本质的是体味到一个有意义的丰厚的人生;不在于流连的时间长短,而在于对过去70年苦乐时光的凝缩。我相信他们每个人终生都不会忘记的。因为,就连我们这些远来的“局外人”终生也不会忘记——一个不能重复的珍贵的长镜头。这时我不禁联想到一出名为《乾坤福寿镜》的京剧,一面凝缩的镜子映射出福寿兼容的真切图景。

还有一些零散的小画面同样珍贵,也是永不会忘记的。在百寿镇寿字岩旁的一个小村,我们在一家农户中有幸会见了几位寿星老太太。她们中年纪更大的已足百岁,另外几位分别为八十几岁和九秩高龄。也许因为岁数太大之故,她们一般都身躯瘦小,但仍不失精干,衣着朴素洁净,表情平和自然。我对视着这几位老人,不禁暗暗称奇:她们脸上的每一丝风霜都深 *** 世纪沧桑的况味,每一道笑纹都透示着内心的善良和满足。我从心眼里羡慕她们这种毫无造作的平和与满足。单纯与宁静造就了与尘嚣绝缘的心地,清风与细雨润泽了并不奢望的梦想。这些也许就是寿星们无声的 *** 。

这时,一位老 *** 儿子和儿媳摘了几个刚刚成熟的脐橙给了我们每人一个。他们热情地说:“请尝尝吧,尝尝我们永福的脐橙。”我们中有的人立时剥开了,品尝之后啧啧称美:“味道真爽。”而我却不舍得把它吃掉,想尽多保留一些时间,作为珍贵的纪念。而且我还有一个深层的想法:既然后园的这些脐橙树与眼前的长寿老人一起栉风沐雨、共有艰辛苦乐的命运,那么,树以它们的丰美果实支持着辛勤的主人步步走向小康,它们的主 *** 在传续着生理基因中的可贵因素。而我,有幸在这里感应着虽非血统却是心灵的“基因”,带着这个永福脐橙作为一个最美好的象征吧。

回到北京,家人们亲切地问:“这是哪里出产的?”

秋日得闲,从北地至南方,有幸在八桂之北、桂林西南,青山绿水环绕的永福县城盘桓三日。恕我孤陋寡闻,来之前没有听说这个县名。想想也是,中国县城不知凡几,其名号斑驳杂陈,其义也广也泛,有同名者或泛泛者,如不是亲历恐怕难得记住。地名是符号,但也深意有藏。或祈求与期望,或涵蕴典故,与人名、史实关联。林林总总,洋洋大观。若有人对数千县市地名作一考索,或可得皇皇之大著。

这八桂北地的县名为永福,顾名思义,虽有点直白,却喜 *** ,寄托了一种希冀和愿望,让人过目难忘。

然而,更不能忘的是这里的历史风物。所谓历史悠久、山川形胜、物华天宝,不为过也。永福在桂林西南三四十公里,其山水景致承漓江风华之余韵,聚江南山水之灵气,集妩媚婉约之秀美。洛清江逶迤,凤山青翠。另据考证,此县治早在唐武德年间出现,至今已有1300多年。文史悠悠、古意盎然。当然,有着5000多年文明之故国遍地文化、文采 *** 不足为怪。何况,在秦砖汉瓦的辨析中,也可谛听远古历史的回响、寻觅人文精神的源流。

听说永福的县名原来叫百寿。永福和百寿,尽得吉祥美好之意,在现实中也不难找到印证。离县城西北有一条清流如许的东江,江边有一不大的小山崖,伸出半壁,一个巨大的寿字石刻名贯远近。其字高达一米七七,宽一米四五,刻镂得清晰,走笔变化丰富,集正、篆、隶、行四法于一体。其刻镌年代为宋绍定己丑年,即公元1229年。可观的是,这个寿字的笔划之中还嵌藏有100个风格各异的小寿字,故名百寿图。其字或阴刻或阳镌,体式不一,有鼎铭、金文、篆隶等各体,每个字旁均刻有注明字体出处的款章。题款标明多是当年的书家,而大寿字的作者为时任知县的史渭。字迹清晰可辨,形式精到,艺术造诣叹为观止,是一个中国书法艺术的寿字集大成者。不知是因寿字而得名,还是因地名而得字,这山岩边的小镇也名为百寿镇,据说其年代也有些久远了。

或许是历史的沉淀,或许是人们的期许,这个寿字岩千百年来为人们流连之处,而今天更是观光旅游的亮点。盛世兴,仁者寿,仓廪足,知礼仪。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在大自然中享受生活,感悟生命的快乐,同时也发思文化的幽情。于是,永福成为众多来桂林参观者的顺访之地。山水之美不必说,仅这百寿图历史年代之久、书法镌刻之奇、寓义托兴之美,多少年来就吸引了众多的文人政要。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也曾收藏了这一寿字图的拓片。而这永福的山水也养人,仅全县的百寿老人现有32位,按平均10万人的比例看也超过了世界长寿之乡的标准。在今年的重阳节那天,县里举办了首届“福寿节”,并在县城中心广场隆重举办了200桌共1199位老人同襄“千叟宴”的盛事。仅大厨师就动员了全县百十多个餐馆的工作人员。在人们的祝福中,近2000位70岁以上的老人共享盛世“幸福大餐”,显示出仁寿之乡敬老尊老的礼仪。据报道,当时200多席的餐桌摆成寿字型,从飞机上往下拍照,字形惟妙惟肖,创意独具,入选了吉尼斯大全。

沾了这寿字福荫,就在寿字岩旁不远的村子里长有一棵高达14.5米的重阳树,张冠如盖,树龄已有300年。这树学名水蚬木,树围达5.1米,据说是世界上最粗大的一株。当然,沧桑的历史年轮和世界之冠重要也不重要,惟这个有意思的树名让人联想。重阳,在中国是一个老年仁爱的节日,也是一个登高思亲、象征生命继续的节日。这石刻、这树统一于永福县的山乡,是巧合吗?不全是。这里的山水地气养育了仁人寿者。当然,无论是前朝旧物还是有着生命的植物,都寄托着人们善待生命的愿望。仁者寿、寿者荣,展现出自然与人文和谐相亲的理想。

一个寿字岩和一棵古树就使这永福的山水自然、人文风华有了特色,足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这永福和百寿,一个平常的地名,却有了更多的人文蕴藏和生命韵味。

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乘车沿桂(林)融(安)公路西去,行30余公里,便是 *** 代总统李宗仁先生的故居。又西去30余公里,就到了永福县百寿镇。

百寿镇有两件宝贝闻名天下,一是丹砂井,一是百寿图。

有关丹砂井的记载,最早出自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内篇》卷十一《仙 *** 》:“余亡祖鸿胪少卿曾为临沅令,云此县有廖氏家,世世寿考,或出百岁,或 *** 十,后徙去,子孙转多夭折。他人居其故宅,复如旧,后累世寿考。由此乃觉是宅之所为,而不知其何故,疑其井水殊赤,乃试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去井数尺,此丹砂汁因泉渐入井,是以饮其水而得寿”。

葛洪的先祖在三国时吴国为官,“曾为临沅令”。临沅,古县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一带。葛洪13岁时 *** 就去世了,他对自己这位曾任临沅令的先祖恐怕没什么印象。关于丹砂井的传说,很可能是葛洪从他学习练丹的师傅郑隐那里听来的。郑隐是葛洪的先祖葛玄的 *** 。丹砂,是一种矿物名,它的化学名称叫硫化汞,是提炼汞最主要的原料,朱红色、半透明,中医用于安神和定惊。

百寿之乡(中国第一长寿之乡)-第1张图片-

葛洪本来在东晋朝廷里做官,因 *** 农民 *** 有功被封为关内侯,但他对官爵禄位并不感兴趣,而是热心于炼丹术。当他听说交趾有丹砂,便毅然向皇上请辞侯爵,“求为勾漏令”。交趾,为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 *** 的北部、中部一带。勾漏,即今广西的北流县。葛洪带着他的儿子和侄子千里迢迢跑到广西北流县来做一个小小的“勾漏令”,以便寻找丹砂进行炼丹。很可能他在广西北流县没有找到丹砂,便辗转来到广西北部的常安县(今永福县百寿镇一带)继续寻找丹砂。传说他到了今百寿镇的百寿岩,发现岩前有一眼井,井水清澈晶莹,色淡红。这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丹砂井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在欣喜之余,葛洪便在岩洞中住了下来。他日汲丹泉,夜炼金丹,著书立说,历数载而不返。于是,这山便被当地人称为“葛祖山”,这岩被称为“夫子岩”,这井被称为“丹砂井”,就连葛洪攀援上下山的一种山藤也被称为“葛藤”。葛洪不仅发现了丹砂井,还发现一大奇迹,这就是住在岩洞附近的一个姓廖的家族,饮用岩前丹砂井中之水都活到了百岁以上,其中一位叫廖扶的老人更是活到158岁。《永宁州志》(百寿镇古属永宁州)记载:“百寿岩在州治东渡江百步许,山如横障,石洞天开,幽敞绝尘,炎夏无暑。《广舆记》云:‘廖扶永宁人,相传家有丹砂井,一族饮此井者,皆百余岁。’《抱朴子》亦云廖扶丹砂井,一族数百口饮之多寿。今井已无迹可寻。”古籍除《广舆记》外,《地舆记》亦有记载。

葛洪后来云游到广东罗浮山,在山中继续炼丹著书,终在罗浮山去世。此后,丹砂井之名不胫而走。唐代大诗人王维、李白虽然没有到过岭南,但对丹砂井却甚为仰慕。王维有诗:“徒思赤笔书,讵有丹砂井”(《林园即事寄舍弟紞》);李白有诗:“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后来,历朝历代便不断有文人墨客前来寻觅丹砂井,渴望能饮用丹砂井水而长寿百岁。他们大概都没有寻觅到这神秘的丹砂井,只留下一些惆怅的诗词墨迹传之后世。“旧井丹砂何处寻,桥头侧听水潺潺”、“丹砂流泉延上寿,玉人空谷寄遐心”、“谁乘明月 *** 井,且喜云拥梵宫胜”、“独有丹砂寻不得,归来依旧白髭须”、“廖氏岩前芜草没,难觅丹砂”……

虽然历代文人墨客们苦苦寻寻觅觅,也难觅丹砂井之踪迹,但百寿镇一带却随处可见百岁老人。丹砂井虽已淹没无迹可寻,但丹砂井水却透过深厚的地层,默默地渗透到了万户千家,滋养了百寿镇这一方得天独厚的百姓。

百寿岩和百寿镇的得名源于丹砂井和百寿图。百寿图是宋代绍定己丑(公元1229年)知县史渭策划创作的,至今已近800年。百寿图镌刻于百寿岩内顶端的石壁上,由100个形体各异的小寿字组成一个大寿字,字高177厘米,宽145厘米。

百寿图是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集大成者。人要想长寿百岁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百寿图的创意便是由此而得。传说宋代绍定年间(公元1228年——1234年),知县史渭到古县(今百寿镇一带)上任伊始,发现当地百姓屡因丹砂井水发生 *** ,讼诉不断,时有械斗流血丧命事件发生,便下令远近村户每户推举一位老者前来协商解决井水 *** 的办法,以止械斗,安宁县境。不料,来者竟然有100位,而且全是百岁以上老者。百位百岁老者个个都是智叟,他们给史渭出谋划策,很快便把困扰地方多年的丹砂井水 *** 案解决了。从此,四方安宁、县境和谐、人寿年丰。史渭由此受到启发,便邀请当时一批书法名家齐集夫子岩内,大家寻经查典、广征博引,历时一年终于创作出了这幅百寿图。史渭请来一位叫王鼋的摩崖石刻高手,将百寿图镌刻于岩内石壁顶端。

百寿图的字体结构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和谐 *** 。它的100个小寿字,百字百体,中国文字的种类在其中均可找到,宋代以前各种书法大家的不同书体风格都包括在内,虽风格流派各异,但却非常和谐地融聚于一个大寿字中。那大寿字包容了100个小寿字,其运笔又包括了正、篆、隶、行,将四法融为一体,更显端庄大气、厚重圆润,给人以顶天立地、气吞山河之感。

百寿图不仅在字体结构上体现了高度的和谐 *** ,而且还把 *** 文化、道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外文化完整地融聚于一体,巧妙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和谐 *** 。百寿图中,每一个小寿字旁均有一枚铭章,这些铭章含意深远。如“瑶池宝意”、“四利佛书”、“西方梵书”无不透出 *** 的神秘色彩;“飞章符”、“皇极篆”、“青黄君书”、“玄隶”、“帝君玉牒”又流露出道家气息;“西夏台书”显出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聚宝文”则把古代西洋各国的文字用珊瑚、玛瑙、珍珠、象牙、犀角等宝物的形式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百寿图以中华文明的广阔胸怀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从而形成一种博大精深的和谐文化。

百寿图由于巧妙地体现了中华和谐文化的特色,因而具备极高的文化精神价值。1936年10月, *** 50寿辰(虚岁),当时正是全国 *** 的前夕。 *** 与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矛盾很深,李、白以出兵 *** 为由逼蒋 *** ,发起了“六一”反蒋运动,蒋、桂军事冲突一触即发。后经各方调停斡旋,蒋、桂双方均以“和为贵”最后握手言和,从而保存了中国 *** 的精锐。事后, *** 到洛阳“避寿”。李、白命广西省 *** 黄旭初携带一幅拓印装裱精美的百寿图去向 *** 祝寿,意涵双方团结和谐共赴国难的精神。 *** 时期,为了加强与盟国英国的关系,百寿图又充当了中外和谐的使者,远赴英伦三岛为英国女王祝寿。 *** 7月,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60华诞,百寿图又到北非为国王祝寿。

百寿图是一幅常读常新的不朽之作。

山是常青的,水是常绿的,食物是自然的,生活是闲适的。

这应该是许多人所向往的“宜居之地”吧?

永福,大约是可以担当起这样的称谓的。

按 *** 的标准,如果10万人口中有7位百岁老人,这个地方就可称为“长寿之乡”。而在永福,每10万人口中就有11.7位百岁老人,全县百岁以上的老人有32位,70岁到99岁的老人有一万八千六百多位。

据说,永福的长寿是有历史的。早在东晋时,葛洪云游到永福一个叫做“百寿”的地方,被这里的山水所陶醉,一住数载,还在此炼丹立说,他的《抱朴子》就记载了当地一位名为廖扶的老人寿至158岁。廖老人的家里有一口丹砂井,不仅他自己活到158岁,他的族人由于常年饮用这口井的水也都寿百余岁。

南宋时县令史渭为一桩田水诉讼案走访百寿民众,路遇一位50多岁的老人,向他了解情况。老人说:这事我不清楚,你去问我 *** 吧。史渭命人把他 *** 叫来,一看是位70多岁的老人家。老人家说:我不清楚这事,你还是问我 *** 吧。史渭一听,这70多岁的老人家还有 *** 在世呀?想想怎么也得90多了吧,别差人叫了,自己上门问吧。

没想到上门见的虽然确实是90多岁的老人,但那老人还是让他去问自己的 *** 。这一下把史渭惊得够呛,恭恭敬敬地拜见了九旬老人的 *** ,居然是一位一百来岁的老寿星。

这位百十来岁的老人脑子清清爽爽,把史渭想知道的情况说了个来龙去脉。

史渭出得门来感慨万分,回到衙门挥毫书下一个大大的“寿”字,并找人寻经查典,找到100个不同体例的寿字嵌写在大寿字的笔划中,命匠人刻在百寿岩内的石壁上。

我们在百寿岩看到了这个大大的寿字。岩洞外有一口井,大约刚刚经过修整,井沿的水泥还是新的。 *** 看了看,井不很深,隐约看到井底下的水面映着天光。

永福离桂林市不远,不用多作描述,她的自然生态闭上眼睛都能想像出来。但有一点我没有想到,就是那条清碧的河水,没有丝毫污染。可住在河边的人家居然说:我们不喝河里的水,只喝从山里流下来的泉水。

这让我们听起来是多么“奢侈”呵。

我相信地理环境、生活状态一定是令人长寿的原因之一。同行的朋友们在走过永福的山水、尝过永福的茶饭后都会说:在这样的地方生活,长寿是正常的,不长寿才是怪事。

重阳节前一天,永福县为全县一千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们举办了“千叟宴”,引得成千上万的人来观看这些老寿星。当地大约也有风俗,每当有寿星作宴,人们都会带走一点寿筵上的食物或拿走寿筵上的碗,此举有一说:可沾寿星之福呢。

我不太记得那天的寿筵上都有什么菜,大致猜想应该都是些清淡的食物;也不知道后来围观的人是否打包了食物、拿走了寿碗,倒是现场的喜庆气氛给我留下挺深的印象,寿筵周围带相机的人很多,不管是不是记者都去给老人拍照;送菜上席的姑娘小伙嘻嘻哈哈,穿梭于席间,倒真像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我也夹杂在人群中,手里拿着个“ *** ”到处游走,其实也没拍什么照片,只是好奇地看着那些喜气洋洋的老人,看着看着竟然发现几乎所有的老人都有一副相似的面容:安详、平和、随 *** ,稍稍西斜的阳光淡淡地抹在他们的脸上,把他们的微笑渲染得如同一抹温馨的夕阳。

我俯身问一位老人:“老人家高寿?”

“当然好、当然好,粗茶淡饭、平平安安。”

我向老人打趣说:“您传授我长寿的秘诀啊,我也学着点。”

老人一笑,指指胸口:“放开心啊,呵呵。”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不会理解这话的意思;当我不再年轻的时候,我就不需要解释了。呵呵。

我相信这些老人们都会有着长达半个世纪乃至一个世纪的故事,他们的人生中有甘苦,也有悲欢,但他们一定比我们拥有更多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所以他们才会有这种安详、平和的面容,才会有这样宽容、仁慈的眼光,才会有这样从容、淡定的微笑。

所以,他们才会把生命活到极限。

这么想来我倒真的以为,能活出这样的寿数并不仅仅是因为地理环境的缘故了,恐怕山水还是次要的因素,而人心才是主要的“宜居之地”呢。

永福人的长寿不是刻意做出来的,真是自然活出来的。

永福的人真是有福,因为他们拥有这样一份可以代代传承的珍贵的人生财富。

从永福回来,我在一个常常去的 *** 论坛上发了一组 *** ,那是我在百寿镇拍的一个故事:

图一:一位老太太在果园里转悠了半天,她佝偻着腰,右手握着几个鸡蛋,左手倒拎着一只咯咯乱叫的 *** 鸡,同时还紧紧地揪着衣襟。

图二:老太太从果园出来,走过我身边,我好奇地问了她一句,她大声地说:“这只赖抱鸡呵,八月十五就跑出去了,今天刚找到,你看你看,小鸡都孵出来了呢!”说着,把紧紧兜着的衣襟打开。哈,几只鲜嫩的黄绒毛小鸡正在里面啾啾地叫呢。

图三:老太太的家就在附近,她唠唠叨叨地往家走,把母鸡和小鸡放在堂屋里,为它们摆上一盆碎米。

图四:老太太坐在小凳上,眉开眼笑、唠唠叨叨地对着鸡们说话,一种满足从心底直溢到皱纹沟壑的脸上。也不知鸡们听懂听不懂?只是欢快地叮啄着。

网友们纷纷跟帖:好可爱的小鸡啊!好可爱的老太太啊!

有几句话我没有对那些太年轻的网友说:当时,我正倚在老太太的屋门边,在心里对自己说,看啊看啊,这样自然平和的生命相望,如今你还能在什么地方见到呢?

三、百寿图的详细介绍

1、“百寿图”出自永福县百寿镇的“寿字岩”。沿桂(林)融(安)公路西行,翻过一架雄峻的大山金竹坳,沿着蜿蜒明丽的龙江之畔,穿过于回百转的三台岭,眼前豁然开朗,但见碧野千顷,江水如带,青峰环峙,市井欢腾,这便是永宁州古城——今百寿镇之所在。在古城的东江之滨,从莽莽群山里横 *** 出一座岗峦,如奔腾的苍龙,至公路边顿然刹住去势。当地人为之取了个不起眼的名字——对河山。山不很高,然则气势雄伟,怪石嶙峋,峻岩险峻,峭壁峥嵘。山上青枝铁树破岩而生,层叠葱翠,生气盎然。若是雨后放晴,青山若黛,云蒸霞映,蔚为壮观。在这苍翠如画的山岗西北面,葛藤如幔,石洞天开——这便是“寿字岩”了。山脚下原有一眼泉水, *** 甘润、名叫丹沙井。拾级而上,但见丹挂迎宾,黛竹含情。每至仲秋时节,香风袅袅,泌人心肺。百步将及,转眼便是灵岩幽境。岩高三丈余,宽五丈多,深四丈许。传说岩中原有一条巨龙酣卧, *** *** 之对,一声巨响,天地巾分,惊破巨龙酣梦,裂开洞府,飞腾而去,于是使留下一架“龙床”。大概是龙的故居罢.洞里幽敞绝尘,炎夏无暑;苔芜消润,钟乳琳琅。每当游人至此,倍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2、据史书所载,东晋时,道祖葛洪云游至此,被这一方钟灵毓秀的山水所陶醉,便在这岩洞中憩息下来,日吸山泉,夜炼还魂丹,著书立说,历数载丽不返。于是这山被时人称为“葛祖山”,泉水被称为“丹沙井”,那垂若帘幔可供攀援的山藤被称为“葛藤”,这岩被称为“夫子岩”。

3、岩中石刻甚多,有记事、传记、铭章,诗文、题名。吉语、格言等等,由朱而今,历朝留迹。著名的有元代大书法家赵盂颊所书的“宁寿”=字,明总兵官俞大猷 *** 壮族农民 *** 的诗文。在众多的石刻中,尤以南宋绍定己丑年,公元1229年)知县史渭所刻的“寿”字,最引人瞩目,字高175厘米,宽145厘米、悬镌于岩之顶壁,笔蜂道劲有力,雕凿极为精美,堪称宋刻巨制,在大寿。字的笔画里,嵌写了一百个小寿字,取长寿百岁以上之意。小寿字正、草、隶、篆各体皆各,百字百样,每字旁均注明文体出处。太小寿字浑然一体,其妙无穷,实为世间仅见,世八谓之日:“百寿图”。“百寿图”的来历,有数种说法。

4、其一,《抱扑子》记云:“廖扶丹井,一族数可口饮之多寿”。《永宁州志》亦有记云;“廖扶永宁人,相传家有丹沙井,一族饮此井者,皆百余岁”。《地舆记》、《广舆记》亦有记载。这些记载,都源于这样一个汉族民间传说:古时岩前有廖扶一族人结庐居住,日饮丹沙井水.皆妊寿百岁以上,廖扶本人更是寿高一百五十八岁,成了仙,行云而去了。知县史渭有感于这段传说,欣然挥毫写下了这个大寿字,并寻经查典,广征博引, *** “百寿图”,经年始成,请匠人王鼋刻于岩内。

5、其二,传说南宋时,古县(即今百寿镇)东之民屡因田水涉讼,数十年而官不能断。知县史渭到任后,带领一干差役到村中找老者了解情况。一老者至,年约五旬,问及田水灌溉事,老者日:“此事小民不知,请问家父”。史渭请其父,至者年约八旬,问及田水涉讼之事,答日:“小民不甚知之,请闻家父”。史渭忙请其父,至者皓首银发,年逾期颐,问及田水涉讼事因,老者仍答日;“此事须问家父方知”。史渭大惊,忙问:“尊翁尚存耶”老翁答日:“然也”。史渭率随人上门敦请。进至三重草堂,只见一老翁端坐堂前,童颜鹤发,百四十余岁矣。于是日水涉讼始得其因,遂告了断。事后,史渭再次造访,方知该村家家均有年逾百岁者,劳作有度,衣食如常。史渭大为感慨,于是聚地方老者于夫子岩内,究其长寿之秘诀,共襄福泽乡梓之举,请来匠人高手,在岩内凿制了“百寿图”。

6、其三,相传宋时有一知县名叫高登,为人最是乖巧钻营,一心总想成仙。那一年元宵佳书,高知县正在楼前观灯,见一双白自胖胖的光 *** 孩童在人丛中穿梭戏耍,顶上灵光隐现。高知县大异,忙唤差人前去捉来审问。差人左右寻找,总是抓不到,但见两道蓝色灵光飞出了东门。高知县忙令人 *** 寻找,及至对河的葛祖山下,那两道灵光在丹沙井边一闪便不见了。差人急忙圊报,高登彻夜难眠。左思右想,料定那两个白白胖胖的孩童是丹沙井中灵物所化。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手下人众来到丹沙井,命人架起水车将井水车干。井干现底,见一块青石板,撬开青石板,得一对 *** 何首乌,粗如手腕,已现人形。高知县得之大喜过望,回衙即命厨子刷锅洗灶,蒸而食之。岂知那厨子也是贪婪之徒,及将首乌蒸烂,便偷将原汤倒出,另掺清水给高知县送上。待厨子返回准备偷食首乌汤时,却见一只野猫踩翻了汤碗,一碗首乌汤全倒进了灶灰里。自从高知县挖走了何首乌,井泉干涸,灾荒连年。高知县登仙不成,反而丢了乌纱帽。后来史渭继任古县,因灾祸频盈,地方不宁,深为忧虑。夜来忽得一梦, *** 一群老翁向他哭诉苦情。史渭忙问其故,众老翁日:“吾等乃地方上一百位百岁老者,只因前县令高登挖断丹沙井 *** 灵根,造成灾荒四野,民不聊生,地方不得安宁。今来特请大人作主,兴利除弊,扶正灵根,安抚地方,造福乡梓,则百姓幸矣”。史渭忙问可用何法:众老者目:“吾等愿捐微力,共作‘百寿图’一幅,请大人镌于丹沙井侧,则地方安宁矣,“史渭醒来,细究梦中情由,即差人四乡寻访,果然访得一百位老者,且每人皆捐一寿字,各不相同,史渭即选工匠于丹沙井旁之夫子岩内镌成”百寿图”,果然灾荒消除,地方 *** 。

7、以上种种传说,虽然殊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百寿图”仍知县史渭集众人之智慧而成的。近八百年来,“百寿图”作为稀世之珍,众口皆碑。虽然古代交通极为闭塞,但历代达官词客仍然竞相游览观瞻。自南宋以来,历代均有专事拓印“百寿图”的作坊。朝臣显贵,书香世宦人家,一旦得到一幅“百寿图”,悬挂中堂,顿然门庭生辉,宾客盈门。或经商远者,或宦海浮游者,更是把“百寿图”作为护佑身家平安之宝。相传明代郑和下西洋时,一次骤遇狂风巨浪,桨断桅折。万分危急关头,俄见一艘船上有一龙钟老者稳坐船首,任凭风恶浪险,始终扬帆前进。郑和急令余船紧随其后,不一刻海上风平浪静,老者杳然,搜之,原来是船上水手带有一幅“百寿图”,众皆以为是“百寿图”显灵。《永宁州志》载日:“士大夫以殊拓之,载诸行箧,可镇 *** 风涛之险,屡多奇验”云云。

8、“百寿图”历来是人们贺寿祝椿的上佳礼品。明清时代,“百寿图”作坊久盛不衰,一幅以朱砂拓印的“百寿图”,可值“龙洋十元,或白米五石”。乾隆年间,永宁知州袁光炜为其恩师礼部尚书祝寿,曾以二百龙洋雇人拓制精被了一幅飞金“百寿图”。 *** 年问, *** 五十大寿,广西省 *** 黄旭初命专人拓裱了一幅“百寿图”,作为献给蒋的寿礼。据说,后来这份精美的“百寿图”又作为 *** 的礼物,赠贺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之寿诞日。此事笔者虽未详考,但是“百寿图”在海外,尤其是在日本东南亚乃至欧美的影响确是颇大的。许多海外华人视“百寿图”为民族文化珍品,把它作为家族的传家之宝。“百寿图”之所以成为世人尊崇的名胜,还在于它自身所特有的艺术价值。宋刻。百寿图”是中国古代书法、摩 *** 刻中的一块瑰宝。“百寿图”之大寿字,集正、篆、隶、行四法为一体,其结构为正楷,运笔却是篆书,其竖之鹅头,其钩之燕尾叉备隶法,其点作桃形,实为行章。四法交融,无懈可击,匠心独具而又酣畅自然,更显得庄重浑穆,古朴圆润,诚为罕见之杰作。嵌在大寿字笔画中的一百个小寿宇,更是珠玑并列,异彩纷呈。就字的种类而言。有“高鼎”、“周鼎”、“汉鼎”、“鲁篆”、“燕文”、“甲骨文”、“金文”、“筒书”等。以书家而论,有“程邈”、“怀索”、“虞(世南)书”、“蔡(襄)书”、“小王(献之)书”以及书圣王羲之的“换鹅经”,几乎包揽了宋以前历代著名书法家的各种书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百寿图”又是中国文字,书法史的演变图,直可看作华夏文明史的一个缩影。

9、“象形”是中国汉字所特有的最早的造字 *** ,传说中“仓颉造字”就是从原始的“圈腾”演化而成文字。这在“百寿图”中亦可见一斑,其中的“火文”如同燃烧的火焰,“树文”如同莽莽森林,“凤书”似彩凤起舞,“水文”曲折回环。还有“龙文”、“象篆”、“狮文”、“星斗文”、“蝌蚪文”、“芝草文”、“时文”、“箭文”,“柳文”、“聚宝文”等,无不形神兼备,呼之欲出,观赏之余-更能使人领略到汉字起源的无穷奥妙。中 *** 族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吸收,兼容外来文化、 *** 文化的过程。正是这种吸收,兼容文化现象,才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博大精深。“百寿图”便是这一文化现象的一部难得的证典。圈中的“玉帝天文”、“上帝印章”颇具神话传奇;“瑶池宝意”、“四利佛书”、“西方梵书”又有着浓厚的 *** 色彩:“西夏台书”体现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而“飞章符”、“皇极篆”、“青黄君书”、“玄隶”、帝君玉牒“又透出道家气韵:以“聚宝文”聚合的珊瑚、珍珠、象牙、犀角、玉圭、玛瑙等,依稀可见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耳畔犹闻七下西洋的舰队催动起锚的悠悠长号。

10、在“百寿图”的铭章中,有“徐百公”、“许敬宗”、“郑尚书”、“高家贤”、“碣夫人隶”。吴太后子”、“花葵夫人”、等名不见传的古代书家。从他们的作品看,无一不是名家手笔,有的甚至可列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名师。只可惜书海茫茫,踪迹难觅:尤其古代的女书法家,更难名存史册,如果不是“百寿图”有此记载.这些书家恐怕永无人知的了。由此可可见“百寿图”真不失为中国书法历史的一部珍贵档案。

11、以上不过是笔者对“百寿图”这一民族艺术瑰宝的一点极为肤浅的印象,远未窥知其深奥的文化、历史真谛。就其特有的研究价值而言,简直就象一个小“太阳系”。无怪乎,世界上的“汉学家”们视其为弥足珍贵的资料了。

12、近八百年来,“百寿图”也曾屡遭磨难,汉族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不少盗宝者与护宝人的故事,历史上也不乏肖小之徒妄想借宝传名的滑稽闹剧。“十年 *** ”中,“百寿图”又险遭厄运。岩顶上攀石吸缝形若巨伞的 *** 古榕被无情刀斧砍去,岩中的钟乳石普陀大士也被。革”去了脑袋臂膀,琳琅满目的悬晶玉笋被“破四旧”的大锤砸得七零八落,岩下的“丹沙井”被填成了“大寨田”。当年,外地来了一批臂缠红袖箍的人物,视“百寿图”为封建产物,要砸而烂之。当地人闻知, *** 之间使在岩中堆满秽不可闻的猪牛粪便,使红袖箍们避之犹恐不及。全凭百寿人民的机智,巧妙地制止了无知之徒的 *** 活动,使“百寿图”在劫火中履险如夷,逢凶化吉。如今,古篆灵岩又重现了它那永劫不磨的艺术光辉。

13、这一地方的人民创造了“百寿图”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百寿图”也忠实地庇佑了这一方勤劳、纯朴、善良的人民。漫步小镇,你随处便可遇上皓首银发的老妪老翁。听人说,这小镇里如今健在的百岁老人就有五六个,一个百零八岁的老翁还能挑莱赶集。在永宁州古城内那条一华里长的小街上,竟住着三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十来位八十余岁的长者。看来“人寿七十古来稀”这旬话语,在这里并不灵验。

14、站在“百寿图”下的石台前,极目远望,你一定会发现,收入眼底的是绵绵青山如黛,潺潺绿水若岚,千顷田畴翻碧浪,林掩竹映现村家。啊,多么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多么使人心羡的钟毓灵秀地,文明礼仪邦。这才是一幅更大更美的“百寿图”。

百寿之乡和中国之一长寿之乡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长寿 中国 寿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