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苗家牛王之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西江苗寨苗王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苗族历史、文化、习俗
1、历史: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2、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3、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 *** ,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4、文化: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
5、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
6、贵州苗族建筑: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7、习俗:苗族的主要 *** 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 *** 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 *** 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 *** *** 教、 *** 教。苗族 *** *** 、道教的极少。
8、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 *** 病 *** 。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
9、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 *** 、 *** 、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10、从中国苗族的分布情况看,其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从人数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
11、苗族自称Hmub(谐音:牡)、 *** ob(谐音:毛),有的地区自称ghab nus(谐音:嘎脑)、ghab Xongb(谐音:仡熊)、deb songb(谐音:带叟)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1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
二、苗族的民风民俗
1、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更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2、苗族节庆: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 *** 、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3、打背节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 *** 脖子,一手蒙住姑 *** 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
4、苗族服饰:喜戴银饰是苗族姑 *** 天 *** ,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 *** 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 *** 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 *** 银片外,还 *** 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
5、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6、苗族饮食: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7、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8、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9、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10、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11、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12、苗族建筑: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13、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
14、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东南亚的 *** 、 *** 、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苗族的主要 *** 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 *** 形式,苗族社会迷信 *** 神、盛行巫术。
三、苗族最重要的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节日早晨,晚辈将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诚地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对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谢。姑娘们身着色彩鲜艳、风格各异、刺绣镶边或挑花的蜡染衣裤或长短百褶裙,佩戴着引人注目的耳环、手测钏等多种银饰物,与英俊的小伙子们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芦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铜鼓声传遍整个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笛子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又称“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通过对歌,钟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绣有 *** 的锦花带连接在一起。
苗年若与“吃鼓藏”年相遇,更为隆重“鼓”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举行的祭祖仪式,若干年举行一次,七八年、十来年不等。“鼓藏”前,将“鼓藏”牛(为鼓藏神喂养三年的大牯牛)排队角斗。届时,大家推举的“鼓藏头”一主持仪式,杀牛祭祖,还要杀鸡鸭。全鼓的亲戚都要赶来参加,活动持续十余天。
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更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
相传很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打猎为生。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头,舂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结果起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最后乘着烟飞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劳去找告呼,请他劝回谷种,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没办法,告劳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告呼死活不答应。告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了,结果跑到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计策被告呼识破了,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游过天河回来了,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告劳有了谷种,赶紧犁田撤种,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然后自己才尝新。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
求苗族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1-2个,要详细!!! 1、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盛行踩山,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农老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 *** 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苗族传统节日,又称“亚努节”,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同胞要举行吃黑米饭、喝米酒、唱大歌等活动,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 *** 、 *** 、踩鼓等活动。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 *** 场面和“游方”活动。
苗族有什么节日习俗?苗族是一种民族文化非常丰富的民族,可以到苗族地区感受一下不同的民风,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苗族的节日主要有这几种。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唬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 *** 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 *** 、 *** 、踩鼓等活动。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 *** 场面和“游方”活动。
苗族有哪些节日?素有“百节之乡”之称的贵州凯里苗族,月月有节日,季季有***。规模较大的有过苗年、吃新节、闹冲节、爬坡节、牯藏节等。在这些节日中,大都开展跳芦笙、跳铜鼓、 *** 、 *** 、唱歌、斗雀等***活动。
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挂丁片区于农历十月上中旬,寅日杀猪,卯日打粑,杀鸡杀鸭,晚上守午夜,辰日凌晨祭祖,祭耕牛,祭农具,鸣放鞭炮,迎接新年。清晨祭山神,敬水神。午日接亲嫁女。并举知各种***,如跳芦笙、踩铜鼓、 *** 等活动,一般9天时间。凯棠片区于十二月十六日后卯日晚,第二天接亲嫁女,回门,走亲家。
挂丁片区在农历六月头卯或二卯,凯棠片区在六月十六日以后的卯日,地午、翁项、旁海、平乐在七月中旬卯日。一些在七月半。节日期间,举行3至5天***,内容有游方、跳芦笙、 *** 、 *** 等。“吃新节”是苗族 *** 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的祭祀演变而来,各地过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内。过节这天,被邀请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挑上礼品,牵着 *** 前来作客。祭过祖后,宾主频频举杯预祝丰收。第二天开展 *** 、 *** 、跳芦笙等活动。夜幕降临,屋内飘出老人们的酒歌声,芦笙场上荡漾着青春的笑语和欢乐的旋律,芦笙声、酒歌声、情歌声、飞歌声弥漫在苗寨的夜空里。
农历二月子、午日于鸭塘境钉耙山脚举行,参加***人数很多,活动有 *** 、对歌、跳芦笙等。
农历三月子、午日,分别于开怀虎挡坡和格冲别对坡举行。农历六月底,香炉山爬坡节,更为热闹。登高一呼,四而呼应。
“游方”又称“友方”,是凯里市境内的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为了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有的小伙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游方。
游方一般是在农闲季节(如:从秋收结束到第二年 *** 秧前等)、传统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芦笙节、 *** 节、爬坡节、翻鼓节、闹春节、对歌节等)和赶场天进行。在苗寨游方,一般都有固定的“游方场”、“游方坡”或“游方评”。这些场所,或在寨子前后的桥边树下,或在村庄左右的平缓的草坡上。
为了参加游方,姑娘们穿着盛装,头戴银饰, *** 上几朵鲜花,颈上套着银项圈,手上戴着银手圈。她们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才艺,表现自己美丽的容貌和身姿,以吸引小伙子的爱慕。
“姊妹节”又称“吃姊妹饭”,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 *** 节日***,有的村寨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过,有的村寨在农历三月十五过,以台江施洞地区最有特色。过节的时节,家家都要准备不少由红、黄、白、黑、绿五色糯米饭搅拌在一起的“姊妹饭”以饷宾朋。白天,江边、路边、沙滩上、草地上人山人海,入夜,江边的沙滩上、草地上,高亢的飞歌声、浑厚古朴的大歌声和情歌声交织在一起,在宁静的夜里传到很远很远。
系苗族重要的祭祖活动,13年杀牛祭祀一次。每届历时三年。“牯藏节”是更具特色、最能体现苗族民族文化的节日,活动内容既有庄重肃穆的祭祀,也有欢快的娱乐,是一个既娱神又娱人的活动。
苗族有什么节日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除了历史 *** 的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季节举行。但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 *** ,表现出不同的特 *** 。
苗族一般有什么特别的节日?苗族节日
每年农历五月汉族有端午节赛龙舟习俗居住贵州凯里苗族也有农历五月过龙船节风俗苗家龙船节般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共四天
关于苗家龙船节由来黔东南流传着两民间传说
有传说说代天降雨龙王有次行错了雨步下雨时间违反天意天公大怒令雷公把龙王劈成数段抛入江从此天大旱苗民即造龙船沿清水江划渡象征被雷公劈死龙王 *** 了又按常规降雨人间种赛龙舟求雨古老风俗
另有传说说有父子2人江打鱼儿子被龙王抓去当了枕头 *** 怒之下放火烧龙宫龙砍成几段浮 *** 江大家检龙肉分吃吃了肉九天九夜天全黑分白昼黑夜有天位妇女带小孩江边洗衣孩子用棒槌拍打江水并停地念着模仿击鼓咚咚声久天亮了条江附近苗民都过龙船节敲着鼓点子赛龙船
苗族龙船用杉木制成分母船和两侧子船三部分母船船心前共六舱四舱装载着龙船节期间亲友馈赠猪、羊、鹅和竞渡水手食品两侧子船则水手划桨之地苗族划龙船站立着划桨同于汉族坐着划桨
龙头雕刻精美宛似牛角龙角上通常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语平时龙船放专放船体用龙船硼内有龙船棚还写满楹联:龙船千古事忠孝生兴典祀 *** 重锦延百事传 *** 千古意时序百年兴’等等横批则多民众团聚、万宝来朝待龙船节前村民举行过隆重祭祀龙船仪式方抬下龙船放入清水江练习和比赛
参加龙舟竞渡苗民每船水手多达三四十名由头面人物当龙船头里指船上鼓手全船水手听从鼓手指挥按鼓声节奏挥桨竞渡又由小男孩扮 *** 头戴苗家女银饰敲锣由懂水 *** 掌舵当艄公由气力好壮汉站船头撑篙还有专人负责开赛时、离寨时、归寨时船上放 *** 更有能书会算文化人船上专记下三亲六戚所送礼品节日期间水手每天三餐享用酒肉皆由村民及沿江各村寨亲友所赠龙船节结束还需享受鹅或鸭水手挑选严格若家有妇女生小孩均得当水手
各村寨龙船节结束时必须挑全村肥大猪宰请全寨聚餐次酬谢全村对龙船节支持
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苗家龙船节正日而早五月十 *** 日得龙船洗刷新至二十二、二十三两天母船于船系体并安上龙头二十四日隆重举行开划仪式河边或缓口有龙神之位井边、沟边置方桌张桌脚要绑上去掉树叶和树皮树枝绑雨伞把绑红布、纸钱和把青草桌上供米升去毛白公鸡只扫邪敬神过去过龙船节头天要请巫师念经现里巫术礼仪大多从简巫术规矩停龙船划渡得半途停顿或休息须鼓作气划至终点待龙船调头掌舵者分给水手每人束青草用驱邪合齐投入江
龙船节期间清水江两岸人山人海除竞船外还有踩鼓、吹笙等民俗活动期间更男女青年游方对唱、谈情说爱佳节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四、五三天苗族盛大节日――踩花山
三天苗家男女老少都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花杆山脚下吹芦笙弹响篾踢脚架耍大刀 *** 斗画眉……
特别倒爬杆更引人注目:咪朵腰扎彩带头箍布帕背贴花杆伸出两只手举过头顶反扳住花杆两只脚轻轻向上举头朝下脚朝上纵跃向花杆顶端爬去爬了另接上顿时叫好声此起彼伏
传说古时候苗家居住平原地方地方土地宽得连着天平得象 *** ......>>
苗族有哪些节日?素有“百节之乡”之称的贵州凯里苗族,月月有节日,季季有***。规模较大的有过苗年、吃新节、闹冲节、爬坡节、牯藏节等。在这些节日中,大都开展跳芦笙、跳铜鼓、 *** 、 *** 、唱歌、斗雀等***活动。过苗年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挂丁片区于农历十月上中旬,寅日杀猪,卯日打粑,杀鸡杀鸭,晚上守午夜,辰日凌晨祭祖,祭耕牛,祭农具,鸣放鞭炮,迎接新年。清晨祭山神,敬水神。午日接亲嫁女。并举知各种***,如跳芦笙、踩铜鼓、 *** 等活动,一般9天时间。凯棠片区于十二月十六日后卯日晚,第二天接亲嫁女,回门,走亲家。吃新节挂丁片区在农历六月头卯或二卯,凯棠片区在六月十六日以后的卯日,地午、翁项、旁海、平乐在七月中旬卯日。一些在七月半。节日期间,举行3至5天***,内容有游方、跳芦笙、 *** 、 *** 等。“吃新节”是苗族 *** 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的祭祀演变而来,各地过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内。过节这天,被邀请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挑上礼品,牵着 *** 前来作客。祭过祖后,宾主频频举杯预祝丰收。第二天开展 *** 、 *** 、跳芦笙等活动。夜幕降临,屋内飘出老人们的酒歌声,芦笙场上荡漾着青春的笑语和欢乐的旋律,芦笙声、酒歌声、情歌声、飞歌声弥漫在苗寨的夜空里。闹冲节农历二月子、午日于鸭塘境钉耙山脚举行,参加***人数很多,活动有 *** 、对歌、跳芦笙等。爬坡节农历三月子、午日,分别于开怀虎挡坡和格冲别对坡举行。农历六月底,香炉山爬坡节,更为热闹。登高一呼,四而呼应。游方节“游方”又称“友方”,是凯里市境内的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为了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有的小伙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游方。游方一般是在农闲季节(如:从秋收结束到第二年 *** 秧前等)、传统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芦笙节、 *** 节、爬坡节、翻鼓节、闹春节、对歌节等)和赶场天进行。在苗寨游方,一般都有固定的“游方场”、“游方坡”或“游方评”。这些场所,或在寨子前后的桥边树下,或在村庄左右的平缓的草坡上。为了参加游方,姑娘们穿着盛装,头戴银饰, *** 上几朵鲜花,颈上套着银项圈,手上戴着银手圈。她们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才艺,表现自己美丽的容貌和身姿,以吸引小伙子的爱慕。姊妹节“姊妹节”又称“吃姊妹饭”,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 *** 节日***,有的村寨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过,有的村寨在农历三月十五过,以台江施洞地区最有特色。过节的时节,家家都要准备不少由红、黄、白、黑、绿五色糯米饭搅拌在一起的“姊妹饭”以饷宾朋。白天,江边、路边、沙滩上、草地上人山人海,入夜,江边的沙滩上、草地上,高亢的飞歌声、浑厚古朴的大歌声和情歌声交织在一起,在宁静的夜里传到很远很远。牯藏节系苗族重要的祭祖活动,13年杀牛祭祀一次。每届历时三年。“牯藏节”是更具特色、最能体现苗族民族文化的节日,活动内容既有庄重肃穆的祭祀,也有欢快的娱乐,是一个既娱神又娱人的活动。
苗族人的节日有哪些?苗族的节日很多,各地的苗族过的节日不完全相同。黔东南部分地区和广西融水县盛行过“苗年”,在旧历九――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有踩鼓、跳芦笙、 *** 、 *** 、“游方”等活动。贵钉附近几县的苗族,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都穿上了盛装来到贵阳市喷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对歌谈心,纪念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此外,苗族还有龙船节、花山节(五月初五)、吃新节(农历六、七月间稻谷成熟时)、清明节、赶秋节(立秋)等等。云南苗族几乎每年都有踩花山的活动,这种踩花山虽有迷信内容,但它又是苗族人民传统 *** 的群众娱乐节日。
苗族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苗年是苗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各有不同,一般是在农历十月之一个卯日(兔日)、丑日(牛日)或亥日(猪日)举行。
节日期间,人们互相走村串寨,探亲访友,参加“跳芦笙”活动。每个村寨都有(或几个村寨共有)世代相传的芦笛场,各村寨“跳芦笙”的日期按次序安排,一般一场三天。节日的活动还有踩鼓、吹唢呐、斗马、 *** 、“游言”、对歌、爬竿等等。
苗族有哪些节日习俗苗族是一种民族文化非常丰富的民族,可以到苗族地区感受一下不同的民风,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苗族的节日主要有这几种。开年节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四月八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踩花山节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 *** 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龙船节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 *** 、 *** 、踩鼓等活动。姐妹节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 *** 场面和“游方”活动。
苗家牛王之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西江苗寨苗王、苗家牛王之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