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挽面之乡的问题,以及和中国拉面之乡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中国的过年习俗,谁来帮我
1、人们视过年为所有节令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入腊月即开始筹备:制年糕、缝新衣、办年货、掸尘、扫地、疏沟。
2、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择吉时放鞭炮开门,谓之“开财门”。全家起床后,要拿糖果糕点、打“早伙”。早餐素食,一般吃年糕、汤圆、米粑、油豆腐等,象征“团圆”。早餐后,首先到厅屋祖先堂,向祖先跪拜,各家由长辈带领向全村各家拜年。上午,全村人由长辈引头,敲锣打鼓,至祠堂拜 *** 或寺庙朝佛,谓之“出行”;摘回常青树枝 *** 在门上,谓之“纳财”。这一天,忌扫地和往外泼水,意愿是免财气外流。同时忌讲不吉利的话。
3、从初二开始,亲友交贺,拜年。通常先拜岳家,次拜其它亲友,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随便行”。
4、初三到十五,农村大都舞龙灯、狮子,或演花鼓戏。龙灯前有彩旗牌灯,大锣大鼓开道,后有帮事队、乐队、浩浩荡荡。每到一村,以鞭炮相迎,有的邀吃拦门酒,俗称“邀座”。此时,龙灯、狮子均得表演一番,以示酬谢。年是什么?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5、年是什么?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
6、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
7、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
8、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
9、那么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
10、“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
11、才是过完了。那么我们追溯古人的“年步”,先来祭灶——
12、灶 *** 可是年节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尊,
13、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
14、崇敬之情的表达。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
15、都是灶神。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
16、得象个 *** 。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
17、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他除
18、职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
19、天帝。人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
20、神,同时还喃喃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这个风
21、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
22、祭食也简化成了“灶糖灶饼”,可是你要是留心
23、的话,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
2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5、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6、爆竹最初是巫术的一种工具,作用是驱辟妖魔 *** 怪。最初的爆竹并不是象现在的
27、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 *** 竹子,发出噼叭之声,惊吓 *** 怪。屠苏即屠苏酒,意
28、为屠绝 *** 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
29、桃符又称“桃版”,是春联的前身。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 *** ,故从
30、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
31、转化成春联据说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纸制的春联则是明、清才兴盛起来。今天的
32、春联意在于渲染年节气氛,祝吉求祥,已经失去了旧时春联的驱辟作用,而且内容丰
33、写了联对,接下来该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年节
34、饮食很多,诸如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等。另外
35、还有巫术味很浓的饮食,如桃汤、柏酒、椒酒、五
36、辛盘。桃汤是用桃煮的汤,柏酒是一种用柏树叶浸
37、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
38、饮用,意为避邪祈福。五辛盘即以葱、姜等五种辛
39、辣食品置盘中,又称春盘。俗谓可以辟恶、除瘟、
40、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41、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42、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
43、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
44、至连监中的犯 *** 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
45、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
46、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
47、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
48、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
49、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
50、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
51、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静待天
52、明,这便是守岁。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
53、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
54、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
55、“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单调,
56、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就在这时际,……发现迎春花开了。”
57、是的,迎春花开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58、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
59、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 *** 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
60、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
61、明清两代, *** 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
62、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63、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
65、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
66、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
二、挽面挽面婶
1、“挽面”并非仅限于出嫁女 *** ,中老年妇女同样乐于此道,每个自然村都有专门以此为副业的妇人,人们亲切地称她们为“挽面婶”。从前,每逢过年、红白喜事,以及临近七夕,将出嫁的少女和回娘家探亲的小媳妇都会请“挽面婶”为自己美容一番。这些“美容师”多为上了年纪的阿婆,她们技艺熟练,手法恰到好处。过去“挽面”使用的线为较粗的黄麻线,现今已难以找到,只能用缝纫线替代,增加了 *** 作难度。一次“挽面”大约需要近一个小时,这一技艺正逐渐失传,但近年来有复兴的趋势,许多老年妇女仍热衷于此,孙辈结婚、大寿等喜庆日子会请人“挽面”,头上还会 *** 上一支如意。
2、“挽面婶”通常为四、五十岁的妇女,一般在四旬左右才愿意拜师学艺,以此作为副业赚取收入。看似简单,其实 *** 作自如需心灵手快。她们除料理家务外,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挽面”上,每天在家作业,也常被一些富裕人家邀请 *** 。农历八月至春节是“挽面”的旺季,顾客络绎不绝。除了年底婚嫁多,一些中老年妇女或为喜事或为出行美容,都会请“挽面婶”出手。她们主要为本村人服务,但技艺高超者名闻遐迩,邻村 *** 慕名而来。尽管忙碌,但她们的生活充实,收入虽低微但稳定,不愁生活所需。
3、“挽面婶”常佩戴老 *** ,见多识广,深谙人生哲理,善于与人交流。她们边“挽面”边与顾客拉家常、讲故事、谈婚嫁,生活情趣洋溢。情绪激动时,她们会落泪;谈到新婚之夜的甜蜜,她们会微笑,令顾客羞涩低头。这样的“挽面婶”深受乡村妇女尤其是年轻女孩的喜爱与尊敬。
4、然而,随着乡镇 *** 的兴起,传统的“挽面”业受到冲击,时尚女 *** 更多光顾 *** 请理发师傅美容。昔日门庭若市的场景已不再,上门“挽面”的人渐少。尽管如此,“挽面”作为一门古老的手艺,依然在农村妇女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并随着都市复古风潮的兴起,将越来越受到爱 *** 士的青睐。在农村,一次“挽面”仅需两角钱,而在现代新开张的“挽面店”,一次 *** 则高达几十元。
5、在潮汕地区的农村或一些老城区风行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美容术——“挽面”,当地爱美的姑娘都争相“挽面”,焕发青春风采。“挽面”乃是一种古老的风俗,在某些地方又称“开脸”、“界面”、“修容”。按传统习俗,女人只有出嫁时才享受这种待遇。即经人用线将新娘额前、鬓角的汗毛拔掉,修出弯弯的月牙眉。流传至今,“挽面”已不是新 *** 专利,爱美的姑娘只要花上几块钱,经阿婆们一双手、几根线的精心打扮,脸蛋便流溢出青春的光彩。
三、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什么意义
1、祭祀,送灶,诸佛下降,除残;祭祀祖先,天神地祇、列祖列宗请到人间,天地人沟通汇集、协调合作,共同对付邪祟,维护人间的幸福安康,这些构成春节仪式活动最重要的内容。小小对联连接着整个世界,上下,阴阳,虚实,乾坤,概括天地宇宙,囊括古今人生。富贵之家可以锦上添花,贫苦人家顿时蓬荜生辉,普天之下,皆大欢喜。这些习俗形式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2、“福”就是讲究平衡与和谐,既要通过合理合法不影响健康的工作得到你没有的,又要珍惜现在已经拥有的,不要得一个,失一个,得失相抵,更不要得不偿失。“福寿康宁”,是符合人 *** 的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它的内涵相当丰富,超越了地域与时空,更大限度地概括了人们的追求和奋斗的终极价值,具有广泛的心理认同基础。
3、“开端”的意义给予世俗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一种总结过去,期盼、规划和开辟未来时段的当口和节点。春节的全部传统意义都是围绕着“开端”而存在的:宇宙的诞生、万物的起源、文化的建立、新生活的开端。可以从春节燃放鞭炮和年初一的“鸡日”习俗的早期含义来理解。
4、因为春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和谐人事、领悟亲情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也是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 *** 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和情感的作用。“一年不赶,赶三十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些话,很深刻地表达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5、美国人有感恩节,春节也可以称之为中国人的感恩节。为什么我们必须感恩呢?这个道理其实很浅显,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的人生,人的心理世界就会漆黑一团。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受之于父母、师长的教导,受之于同伴、社会的关爱,受之与自然、环境的恩赐。
6、孟子说过做人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尽心上》),就是上要对得起天,下要对得起自己人之为人。这需要人们在生活中思考与反思,同时,也需要有某种文化节日的形式来表达,而春节习俗中的团聚、拜年的仪式就具有这种作用。感念上天所赋之赐,感怀父母养育之恩,感谢社会合作之福。
7、古今中外,任何一种节日都会有它的各种传统仪式,缺少节日的仪式感,便缺少了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当然,节日的仪式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发生变化,但哪怕再细小的仪式,其核心的形式也是不会改变的,改变了这种形式,也就等同于取消了这个节日。民族的珍贵记忆总是通过如送灶、扫尘、贴春联、贴窗花、穿新衣、办年货等具体而细致地展现出来。
8、“关门大吉”、“杜门谢客”,这样的过年可以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少一些吃喝玩乐、多一些知识文化,从高速运转的快节奏中得到一些调整,让自己充满思想的活力,充满知识的动力,充满文化的魅力。
9、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延续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春节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有很大的意义,不仅仅是老 *** 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还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非物质遗产。
10、我们从小跟着长辈经历春节的快乐,耳濡目染的传承春节文化,当时我们可能并不知道传承这种文化的任务有多么重要,这与传统的农耕文明相适应的节日及习俗对我们国家来说有多么宝贵。我国现正在申请“春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是抢救人们在不经意间失去的“年味”,著名作家冯骥才呼吁将春节放在我国申遗的首位,期待以此来更大程度的保护我们的春节。
11、参考资料:人民网评:传统春节带动全球“中国周”-人民网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