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那之乡农具,中国农具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早年江汉平原使用的农具之七:镰刀
镰刀很常见,是农村收割庄稼、割草、砍柴的农具。如果连镰刀都没有使用过,就根本不能算作农家子弟。它的构造很简单,就是刀片与木把两个部件而已。刀片上部比较厚,一般是铁;下部比较薄,一般是钢或铝合钢。在制成之后,为了防止其钝化,需要经常在磨刀石上反复磨砺。
要打造一把上好的镰刀,可不容易,热处理过程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种基本工艺。小时候,我们那儿的小集镇上就有一个铁铺,专门打造镰刀、篾刀、斧头、冲担、桶箍、锄头、钉耙、铁铲、铁锹等农具和锅铲、铁锅等生活用品。我偶尔路过时,还常常在那里伫立良久,看师傅如何生炉、拉灶、淬炼、敲打,至今还留有深刻印象。
十里八乡的农民干农活,少不了这些工具,所以铁铺的生意一直不错。其实不仅是铁匠,其他如木匠、泥瓦匠、篾匠、石匠、裁缝、剃头师傅,甚至包括赤脚医生,但凡有点手艺的,免不了张家请李家接的,往往被奉为上宾。
论起农具,也许更具有 *** *** 的不是我们专门写过的犁、耙、耖、磙,不是水车、风车、锄头、箩筐,而是那再普通不过的弯弯的镰刀。
不然的话,为什么前苏之旗上以及中、越、朝、印、土、英、丹麦、东德等许多组织的旗帜上都是镰刀与锤子?锤子与镰刀两个工具分别 *** 了两类劳动者:锤子用来敲打,象征着工人;镰刀则用于收割,象征着农民。两个工具组合起来,合为一体, *** 着工农联盟,意味着 *** 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镰刀能够取代其他大大小小的农具而作为农民的象征,我想主要是它的用途更具有广泛 *** 和男女老幼都可以使用的普遍适用 *** 。
我们江汉平原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棉花、芝麻、花生、红薯、菜籽等,其中以水稻和棉花更具 *** *** 。在收获的时候,棉梗是用手扯,连根拔起;花生也是用手扯,然后用铲子去挖;红薯是用铁锹加铁铲;水稻、小麦、芝麻是用镰刀收割。
5月份收麦子和菜籽,7月份收早稻,9月份收中稻,10月份收晚稻,,一茬接一茬,这些都是需要用到镰刀的。在这前后差不多半年时间里,农民几乎一直处于非常忙碌的状态。尤其是7、8月份,既要收割早稻,又要抢种晚秧,加上正值高温酷暑,很可能面临要么干旱要么内涝的极端天气,这两个月的劳动直接影响全年的收成。
镰刀的用处多了去了,不仅仅是用于农作物的收割,还可以在很多场域用到。在农村,谁家都有几分地的自留地。自留地里分季节种植了品种繁多的蔬菜、瓜果、辣椒、大蒜等。在黄瓜、南瓜、丝瓜、瓠子、豇豆、油瓜、冬瓜等藤蔓类蔬菜以及如香瓜、白瓜等同样有藤蔓的瓜果开花结果后,藤蔓就会慢慢枯萎,这时就需要用镰刀将它们清除,然后换种其他蔬菜。
此外,自留地四周会扎篱笆,篱笆有些是用枯的树枝或树桩,有些是各类荆条,而荆条如果不加以修理,就可能与果蔬争夺营养。此外,篱笆四周还有一些树木,很可能遮挡住自留地里果蔬需要的阳光和雨露。因此,镰刀还可以用来修枝剪叶。
用镰刀割草也是经常做的一件事,我自己就经常做。农作物里面的除草,包括两种:一是在水田里面扯草或拔草,将那些杂草清除,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二是旱地里用锄头锄草。
至于割草,需要用镰刀。用镰刀割草主要是两个方面用处:一是将田埂上、池塘边、禾场四周的杂草割除后当柴禾烧;二是割猪草、牛草以喂猪、喂牛。
小时候——其实现在仍然是——老家烧饭是用稻草、麦秆、棉梗、木柴等生火。只是那时候家里人多,就算一天只吃两顿饭,一家老小都吃新鲜饭,柴禾往往也是不足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几兄弟——主要是我——就通过割草、砍柴的方式来弥补家中柴禾之不足。
割草一般是用镰刀,这个需要弯腰,必须是生长比较分数、有一定长度,而且是沟壑边、池塘角、田埂下等相对比较偏僻的地方。碰到那些低矮、密集的杂草,往往就用推铲了。
稻草或果蔬藤蔓、杂草等毕竟是草,做饭都不经烧,三下五除二可能就没了。比较而言,棉梗、木柴、树根等就比较耐烧。为此,我就想办法对屋前屋后的树剪除一些多余的树枝。一方面可以增加用于烧饭的柴禾,另一方面可以使屋前屋后显得亮堂一点,还有利于树木的生长。每年的秋冬之际,我就将镰刀用绳子绑在一根很长的木棍上,在镰刀原来的木耙处从上到下反反复复缠几遍,然后用这把增加了把手长度的镰刀去将树木上的枯枝以及下面的细枝割断。碰到实在太粗的树枝,就搬一把梯子,爬上去后用篾刀去砍。
我们生产队后面是东荆河,东荆河大堤内侧种了一些杨树,里面的滩涂上还有 *** 的水杉,而在大堤的外侧则是一排排的山杉,每一排约6根,顺着大堤,长约几公里。水杉落叶之后,在地面铺上了厚厚的树叶,归拢之后可以直接当柴禾烧。至于山杉,相对低矮,在我离开老家之前,生长比较快的也就6、7米高,一般也就5、6米,它们常年绿油油的,时间长了,就免不了有一些枯枝。我如法炮制,也是把镰刀的把手加长,就去把那些枯树枝割断后捆扎起来。后来发现哪怕不是枯枝也可以直接燃烧,后来还直接把下面的青树枝也割下,不过,这样有点违反规定了,只能偷偷摸摸干。
镰刀的用途远不止这些。在我的实 *** 过程中,还可以用镰刀尖直接击打地面上的一些有害生物,如蜈蚣、蚂蟥等。到了自留地,蔬果满园,有些有du的长物往往隐没在其中,为了免受其伤害,常常用镰刀轻轻敲击地面或如茄子、辣椒枝干。
其次,男女老幼都可以使用的普遍适用 *** 。
镰刀比较轻便,老人、小孩都可以使用。这和其他大型农具就不一样了。犁耙耖磙通常是成年人使用,没有一定的力量,根本就驾驭不了,特别是在水田 *** 作。至于拖拉机、 *** 机、轧花机、 *** 秧机、碾米机等机械化工具的使用,更是如此。
在一家三代居住在一起的情况下,之一代往往负责“菜园子”,也就是自留地的打理;第二代负责“米袋子”,也就是搞大集体时期和后来土地承包后主要承担各种农活,从播种到收割一系列环节主要就是他们负责;第三代负责“猪篓子”,也就是割猪草。不论是哪一代人,都不可避免地使用镰刀。
犁地、耙田、耖田、打谷、挑担等一些重体力活往往是壮劳力做,但他们使用镰刀的机会也比较多。一旦麦子、稻谷、菜籽、芝麻等成熟了,是需要赶紧收割的,因为不及时收割就有可能使已经成熟的粮食更加饱满后自动脱粒,从而造成浪费。还有,如果碰到下雨天,那就会有 *** 烦。特别是到了“双抢”的关键时刻,如果对早稻不能及时收割,就很可能耽误晚秧的 *** 秧。因此,那些壮劳力这个时候也必须和女 *** 一道挥起镰刀去收割。一直到现在,一些家庭男的在外面打工,女的在家里务农,真到收割的时候,男的往往会请假回家。
从各种农具的储备看,不是每家每户各种农具一应俱全的。以前在搞集体的时候,犁耙耖磙、风车、水车等大型农具是集体所有,各家各户自备一些诸如扁担、冲担、镰刀、铁锹等小型农具。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型农具往往是几家共有,或者张家准备这些,李家准备另外一些,然后彼此借用。但是,镰刀无论何时,也无论哪家哪户,都是必备的。而且,通常有3、4把镰刀,以备不时之需。由此可见,镰刀的普及程度是更高的。
从这个意义看,有些组织选取镰刀作为农民的象征,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古代的农具有哪些(图)
古代的农具有:耒耜、犁、锄、石斧和耧(lóu)车:
最原始农具是木质的耒耜。耒是最古老的挖土工具,它是从采集经济时期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而来的。在尖木棍下端安一横木便于脚踏,使之容易入土,这便是单尖耒。后来衍生出双尖耒,提高了挖土的功效。
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是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其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
青铜锄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战国时出现铁锄,1950年于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长10、宽10.5、距2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这种形制的铁锄,造型合理,安装把柄后有利于使用。它不仅可以锄草,还有利于保墒。
石斧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几十万年以前。那时人们用磨制粗糙的石斧,砍斫器物、捕猎 *** ,是不可缺少的劳动工具之一。古汉字中斤就是砍木头的斧字,所以后来从斤字旁的汉字多有斩截、折取的意思。钺是由原始社会的劳动工具——石斧演化而来的。
耧车是一种畜力条播机,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农具
三、古代的农具有哪些(附图)
青铜锄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1950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长10、宽10.5、距2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这种形制的铁锄,造型合理,安装把柄后有利于使用。它不仅可以锄草,还有利于保墒。说明当时农业技术有了较大进步。
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 *** 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 *** 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旧时中 *** 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筒车,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 *** ,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耧是古代的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一次种一垄或,多垄,传统的最多达5垄。其农作工具为现在播种机的前身,用耧播种。亦称“耩地”。耧也叫耧犁。
四、传统农具有哪些
担子,用扁担挑的一挑东西。是农村主要的运输工具。担筐主要在山区或运输量较小时使用,车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区,其运载量较大。
耒耜(lěi sì)是我国古代神农发明的农具,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又将耒耜发展成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耒耜的发明证明我国古代对于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农学水平的提高。
耒耜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 *** 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
耧(lóu)也叫“耧车、“耧犁”、“耙耧”。旧时中国农具名。是一种畜力条播机。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
一种粉碎粮食、食物及其他物品的石质或其他材质的传统器具,通常是采用反复碾压、挤压摩擦来使颗粒状的物品变成粉末状。是电器化出现之前常用的粉碎工具,曾遍布世界各地。
砻,壮族敲击体鸣乐器。壮族称榔。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流域的天等、平果、田阳等地。去掉稻壳的农具,形状略像磨,多以竹、泥制成的。
关于那之乡农具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