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签府之乡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签府之乡以及留府乡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池上乡的历史
1、有关池上地区的史前时期,虽曾发掘出南兴遗址、富南遗址、保甲园遗址等,但均无较正式的调查报告,故难以推测先民的活动内容。
2、1836年(清道光16年),原居住于屏东平原及荖浓溪流域,属于平埔族的西拉雅族人陆续迁入关山、池上,及其北邻的花莲县富里地区。1842年(道光22年),平埔族与卑南族联手对抗原居住于富里乡东里村一带的阿美族。阿美族人 *** 北迁至乌漏社(今花莲县瑞穗乡鹤冈)及沙荖社(今花莲县光复乡南富村),原居地由平埔族人入垦。当时平埔族人分布于北起迪阶庄(今花莲县玉里镇三民里)、诸罗庄(今玉里镇春日里)与妈汝庄(今玉里镇松浦里),以 *** (今富里乡东里村)为中心,往南延伸到新开园(今台东县池上乡锦园村)、里垅(今台东县关山镇)一带,包含整个池上平原。
3、1851年(咸丰元年),一批来自今屏东县万峦乡赤山村、万金村的平埔族人,翻越 *** 山脉来到今台东市宝桑地区。1859年(咸丰9年),他们分两队向北迁徙,其中一队到达 *** ,与先前来的族人合力开垦。因人多地狭,乃分散至邻近各地开垦,其中一部分人拓展至新开园、大陂等地。
4、1862年(同治元年),恒春地区阿美族的生存空间因受西部东移的西拉雅族挤压,沿东海岸向北迁移,其中礼弼家族经由东河翻越海岸山脉,抵达今花莲县富里乡永丰村,以烧垦 *** 维生。其后发现大坡溪水量丰富,附近海岸山脉缓坡多,遂移居大坡溪西侧、花东緃谷东侧,且临近大坡池之小阶地。1874年(同治13年),因牡丹社事件影响,恒春附近牡丹、旭海一带的阿美族人陆续迁移至大坡,以礼弼居住地为中心,逐渐形成以阿美族为主的大坡聚落。光绪年间(1875- *** 5年),另一批恒春阿美族由恒春直接迁移富兴拓垦,建立水坠社。
5、平埔族、阿美族选择花东纵谷东侧的河阶地,主要原因是远离纵谷西侧 *** 山脉布农族出草刈首的危害,并避免新武吕溪的水灾洪祸。两族人在大坡、新开园混居,关系良好而无纷争,甚至通婚。
6、1875年(光绪元年),受前一年牡丹社事件的影响,清廷扬弃康熙颁布的“封山禁令”,改采积极管理的“开山抚番”政策,开始大量引入 *** 垦拓 *** 东部。
7、1881年(光绪7年), *** 地区水灾,当地一部分平埔族人再度迁徙,其中一支往南迁至新开园。同时,另有一批原居于屏东县恒春地区,并先迁往卑南地区的平埔族 *** 再度迁至池上地区之大陂、新閞园、万安等聚落。
8、 *** 4年(清光绪20年;日明治27年),清廷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隔年战败后于4月签订《马关条约》,将 *** 割让给日本。5月,日本派兵到 *** 接管,随即爆发乙未战争。11月18日,日本官方宣布平定全台。但实际上, *** 各地方的武装小冲突仍此起彼落。东部因地处后山而最后沦陷地,而池上又是台东最后一个沦陷地。
9、 *** 6年(日明治29年)1月,日军控制 *** 西部各地后,转进台东。当时驻守新开园之副统领刘德杓率领二百余人坚守。5月16日,日军组成 *** 队自高雄搭舰前来。负责攻坚的恒春出张所所长相良长纲先行派员说服 *** 组成“义勇队”进驻新开园附近防卫。24日晨,刘德杓率部攻击,伤亡二十余人而退。日军主力于25日 *** ,并于31日晨6时对仍留守新开园的刘部发动攻击,随后因炮火不足而停止。次日晨4时再发动攻击时,发觉刘部已退,日军遂进驻新开园。刘部弃守新开园后退驻网绸(今万朝)。日军于6月7日攻击网绸,刘部退往深山,并翻越 *** 山脉继续 *** ,池上遂沦入日人 *** ,东部地区也全告陷落。刘德杓2年后始于云林被俘,并遭遣返 *** 。
10、1909年(明治42年), *** 总督府开始推动东部 *** 计划。新开园有2,370甲原野被划为 *** 收容适地,因内有大池,于隔年被命名为具有日本风味的“池上”原野,其后所建立之 *** 村落亦称之为“池上村”(今新兴村)。
11、1913年(大正2年),台东制糖株式会社设立,担负制糖与 *** 两大事业,其后在池上村兴建210户 *** 住宅。1919年(大正8年),日本长野县千曲川流域发生洪水,灾民49户移垦池上村。
12、1 *** 0年(大正9年)设置“池上庄”,划归台东厅关山郡管辖。1 *** 1年(大正10年),台东制糖株式会社组织重整,将 *** 事业分离,另成立台东开拓株式会社,并改以本岛人为主要招募对象。然而因 *** 不善、资金不足、环境恶劣等因素,日本人及本岛人 *** ,皆纷纷求去,此一阶段的 *** 村彻底失败。
13、1 *** 6年(昭和元年),东线铁路通车,位于大埔的车站地区逐渐取代新开园,变成地方发展的重心。其后大量新竹、苗栗内山 *** 涌入,池上人口始激增。自1930年(昭和5年)至1940年(昭和15年),10年间人口增加一倍有余。
14、1945年(日昭和20年; *** 34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 *** 接收 *** ,行政区改制为台东县池上乡,原日本会社地及日本人私有地皆收归国有。 *** 将池上地区的593公顷余溪埔地划归合作农场(今台东农场),355公顷余溪埔地划归台糖池上农场(今台糖池上牧野度假村),1,867公顷余山坡地划归土地银行代管,万朝160余公顷土地则依据《公地放领放租条例》,放领给农民。
15、池上乡在 *** 时期时很受日本人的重视,因此当时遗留在池上的建筑古迹也相当多,但是现今在池上乡所保留的古迹建筑只有出现在中华路上台东县池上乡福原 *** 小学旁的老旧教师宿舍以及坐落在中西二路上的旧式铁路仓库。
二、王龙华,麒麟之乡走出的优秀学子
1、王龙华,中国麒麟之乡(山东嘉祥)走出的优秀学子。
2、而立之年,他作为留泰博士,行走于中国高校和泰国商会之间,为培养自己的母校争光添彩,他骄傲的说,“我为我的大学代言”。
3、在泰国留学期间,他加入了泰国山东总商会、泰中侨商联合会等社会组织,积极把家乡的名优特产引出去,又把泰国的优质产品引进山东。最近开幕的第二十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上,他积极推介泰国猜那府农副产品,接受电视台采访,寿光市与泰国猜那府签订了友好国际城市。
4、这是一位努力执著的年轻人,也是一位谦虚感恩的年轻人。去年春天他从泰国归来,专程到鲁先圣书院,向他的同乡,全国知名作家、鲁先圣书院院长鲁先圣拜访请教,谈他的追求和抱负,谈他的诗意和远方,他的眼睛熠熠生辉,这是一个有 *** 有热忱有壮怀的青年人。
5、他是一位文学青年,对文字有敏锐的感悟,在他的身上,你听到慷锵有力的声音,即使再苦再累,永不放弃,他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6、不负 *** ,不负韶华,愿王龙华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不负所有关心他的人的期望。
三、丰港乡的乡村风俗
1、祭灶。丰港乡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小年”,又称“灶神节”或“祭灶节”,主要习俗有扫尘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 *** 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全乡差不多家家厨房里都设有“灶 *** ”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厨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 *** 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 *** 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丰港乡一般则称为“灶老爷、灶老奶奶”。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的对联,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同时也表明旧时灶神的地位。
灶 *** 自上一年的除夕回来后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 *** 便要 *** ,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也就是“回天述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 *** 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 *** 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 *** 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 *** 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灶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 *** 香表后,屋内 *** 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热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女人是不参与祭灶活动的,据说,灶 *** 是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授受”之嫌。之后,便是洗脸洗手换新衣,放鞭炮,分食祭灶供品,喝酒(吃饭,这样,整个祭灶仪式就 *** 完成了。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用的是石磨,人推。把黄豆浸泡24小时左右(当然要视气温高低而定时间的长短),待掰开豆瓣看凹下去的部分全部饱涨,即可上磨了,泡黄豆的水与磨制用水均为清净的池塘里面的水,因为不含碱。接下来的工序是把磨制成的原浆过滤、烧煮、点卤、压榨,这样新鲜的水豆腐(即豆腐)和干豆腐(即千张、豆腐皮)就做成了。
磨汤圆面是当地必做的功课之一。首先是选上等的糯米,然后用清澈的池塘水浸泡,待米体饱满后沥水晾半干。然后就是用石碾子碾,所需要的工具有石碾子、簸篓、箩(柳条编制)等。石碾子的动力当然还是人推,好在有汤圆的 *** ,累也就不在话下了。磨出的面看上去很白很柔,绵绵的很是 *** 。那时汤圆的吃法很简单,可以包馅也可以不包馅,包馅也十分简单,就是红塘,与现在的汤圆馅花样翻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汤圆又叫汤团、粉果,因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圆子。其实汤圆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吃的食品,寓意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
大年三十,当地称过年,年夜晚很隆重,基本上是能准备的全准备了,但基本上要有绿豆圆子(当地的一种美食,以绿豆磨成粉,炸制而成),寓意团团圆圆,要有青菜豆腐,寓意清菜豆腐保平安。
大年初一之一餐一般来说是吃饺子,此日不能扫地,不能泼水,不能动针线。大年初二风俗禁忌:女儿回娘家礼物忌讳是单数,要好事成双。有送财神者不可说“不要”,要说“已有”。大年初三风俗禁忌:初一到初三都是岁首,禁忌与初一基本相同,参照初一的忌讳。大年初 *** 俗禁忌:禁忌出门,都在家,因为民间说灶 *** 来查户口,不可外出。大年初五风俗禁忌:民间称“破五”“五穷”忌走亲访友、可以打扫卫生、将垃圾送走称为“送穷出门”。吃水饺、忌讳吃藕,忌梳头。大年初七风俗禁忌:称“人日”,忌讳动针线,不用刑法,不罚孩子等。大年初八风俗禁忌:称“谷日”丰收之日,大家年假结束,都来上班,生意人开市,互相送吉语吉言,大吉大利,恭喜发财。
婚嫁:婚典又名红典。姑娘出嫁前,男方要送订婚礼。出嫁前夕,姑娘要洗澡、 *** 、束发、扯脸,又叫光脸(即用两根线绳把脸上绒毛扯掉)。坐水桶、拜辞家神。当轿子来时,必须哭着上轿,名为思亲泪。从屋里到轿上不能下地走,由哥哥背着,或铺上红毡上轿(车),意为不带娘家土。父母要向门外泼水,表示“覆水难收”,不会被男方“休”回。轿帘上贴“一路吉祥”或“一路福星”之类的小红签。姑娘要一路小声哭泣,表示恋家,以报父母养育之恩。富户一般都用三顶轿,之一顶是接亲的人坐,第二顶新娘,第三顶是伴娘。到男家后,送亲的一般吃 *** 即返回。伴娘要待三天后新娘回门时再跟着回去。
男家娶亲之日则张灯结彩,焚香点烛,所有窗户均糊上红纸。并用红纸封好一个装满粮食的斗。床褥下面藏钱、枣、花生、红鸡蛋等。待新娘花轿到后,在门前稍停放,男方即打开中门迎接。然后举行拜堂礼,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入洞房后新娘要喝枣水,名早生贵子。这一天闹房往往闹至天明(闹房一般是三天,在这三天中不计较老少辈数皆可参加,但本家父母和大伯哥是不得参加的)。在入洞房时要唱颂歌。(有专门从事此职业的中老年妇女唱颂)。
第二天,从新房用凳子架着梯子一直搭到厨房。新郎、新娘从上面走到厨房祭灶。比较讲究之家,凳子、梯子都要铺裹红毡。
第三天,女方和新郎一齐回娘家,叫做“三天回门”。由女方家长宴请女方客人。回门走路秩序也有讲究:回娘家时,女方走在前,男方在后面;待下午返回婆家时(必在日落前离开娘家),则男的走在前,女方在后跟随。
丧:丰港乡民间多为土葬,葬俗比较复杂。人过世以后必第三日才可出棺。出棺前一天如挖成墓坑,则墓坑不可空坑过夜,要放一物品(如鞋子等)在坑中。如当天挖,则不必放物品于坑中。除正常安葬外,有两种与别地不同的习俗,一是“丘棺”,在应该安葬的期间,如果择不到好日子,或一时找不到“吉利”的墓穴所在地,或父母新亡不足百日等情况,就要先把死者的棺“丘”起来,即临时盖以小屋,把棺存放起来。直到择好合适的日子再正式安葬。
还有一种习俗,即人过50岁以后,儿女及亲戚每逢寿诞之日,要敬献果食烟酒之类为寿礼,在寿礼中有一种特殊的礼物,就是青砖(或青瓦)若干块。这样,年年积累,到了七八十岁过世时,人们就用每年积累的砖瓦,给老人砌墓穴。将死者棺木放好后再封口。这种习俗群众谓之“生祭”,或“生葬”。
婴儿:婴儿“洗三”礼相当隆重,大体有以下几项内容:置红色公鸡和母鸡于床前,产妇焚香祈祷,谓之拜床公、床母。然后由收生婆在桌案上摆观音神像。收生婆拜毕,将艾水置于床前,并置两个盘子,一个盘内装胭脂、爽身粉、茶叶、青布条、剪子、线等物;另一盘装有栗子、花生、枣、鸡蛋(均染红)。诸亲交集于床前,将枣、花生等投数枚于盆内,并由亲友、长辈往盆内投以铜钱。名为“添盆”。亲戚添盆后,由收生婆将小儿洗净,搽粉抹胭脂,将脐带涂上烧过的明矾。在洗小儿时,收生婆还念念有词:“先洗头,做王侯;再洗肩,当大官;不愁吃,不愁穿,观音菩萨保平安。”洗完后还要让婴儿喝少许用大黄熬的水,叫做“三日尝得黄连苦,终身富贵不受穷。”因大黄有清火去毒作用,故喝大黄水可以清洗小儿肠胃。“洗三”礼结束后,盆内所有钱物全归收生婆所有。亲友们则欢聚会宴。
签府之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留府乡、签府之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