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臣之乡人的之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臣闻之的之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臣之乡人的之和臣闻之的之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的“之”是什么意思
【出处节选】《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白话译文】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左丘明,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二、非臣之力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非臣之力》的翻译
晋平公问叔向:“当年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凭借自己的力量匡扶天下,我不知道这是大臣的能力,还是君主的能力?”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主宰天下事务,宾胥无善于缝纫,隰朋善于修饰衣边,衣服做好以后,君主抬起手来把衣服穿好,这也是大臣的能力。
晋平公问叔向:“当年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凭借自己的力量匡扶天下,我不知道这是大臣的能力,还是君主的能力?”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主宰天下事务,宾胥无善于缝纫,隰朋善于修饰衣边,衣服做好以后,君主抬起手来把衣服穿好,这也是大臣的能力。
君主有什么能力呢?”师旷趴在琴上笑起来。晋平公说:“太师笑什么呢?”师旷回答说:“我在笑叔向回答您的 *** 。凡是身为大臣的人,就像职掌庖厨烹调出各种美味而向君主进食的厨师一样,君主不吃,哪里敢强求?
我想打个比方:君主就像是土壤,大臣就像是草木,必须要土壤肥美然后草木才可能壮硕高大,这也是君主的能力,大臣哪里有什么能力呢?”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
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臣请譬之:君者壤地也,臣者草木也,必壤地美然后草木硕大,亦君之力也,臣何力之有?”
选自战国晚期韩国公子韩非的《韩非子》。本文讲述的是晋平公向叔向问政,然后叔向和师旷两人给了两种不同见解的历史事迹。
此文充分的表现出君与臣的关系,只有君明主友好强大,臣才能发挥自己所能,好好辅助君主。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 *** ,李斯同学。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之一个统一 *** 的 *** 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 *** 上卿姚贾,而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
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 *** 主义理论,目的是为 *** 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晋平公问叔向:“当年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凭借自己的力量匡扶天下,我不知道这是大臣的能力,还是君主的能力?”叔向回答说:“管仲善于主宰天下事务,宾胥无善于缝纫,隰朋善于修饰衣边,衣服做好以后,君主抬起手来把衣服穿好,这也是大臣的能力。
君主有什么能力呢?”师旷趴在琴上笑起来。晋平公说:“太师笑什么呢?”师旷回答说:“我在笑叔向回答您的 *** 。
凡是身为大臣的人,就像职掌庖厨烹调出各种美味而向君主进食的厨师一样,君主不吃,哪里敢强求?我想打个比方:君主就像是土壤,大臣就像是草木,必须要土壤肥美然后草木才可能壮硕高大,这也是君主的能力,大臣哪里有什么能力呢?”原文: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宾胥无善削缝,隰朋善纯缘,衣成,君举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师旷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师奚笑也?”师旷对曰:“臣笑叔向之对君也。
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臣请譬之:君者壤地也,臣者草木也,必壤地美然后草木硕大,亦君之力也,臣何力之有?”选自战国晚期韩国公子韩非的《韩非子》。
本文讲述的是晋平公向叔向问政,然后叔向和师旷两人给了两种不同见解的历史事迹。扩展资料:此文充分的表现出君与臣的关系,只有君明主友好强大,臣才能发挥自己所能,好好辅助君主。
人物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 *** ,李斯同学。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之一个统一 *** 的 *** 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攻打韩国。
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 *** 上卿姚贾,而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
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 *** 主义理论,目的是为 *** 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士燮既附孙权,召综为五官中郎(将),除合浦、交址太守。
时交土始开,刺史吕岱率师 *** ,综与俱行,越海南征,及到九真。事毕还都,守遏者仆射。
西使张奉于权前列尚书阚泽姓名以嘲泽,泽不能答。综下行酒,因劝酒曰:"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
"奉曰:"不当复列君吴邪?"综应声曰:"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于是众坐喜笑,而奉无以对。
其枢机敏捷,皆此类也。吕岱从交州召出,综惧继岱者非其人,上疏曰:"昔帝舜南巡,卒于苍梧。
泰置桂林、南海、象郡,然则四国之内属也,有自来矣。赵佗起番禺,怀服百越之君,珠宫之南是也。
汉武帝诛吕嘉,开九郡,设交址刺史以镇监之。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同异,重译乃通。
民如 *** ,长幼无别,椎结徒跣,贯头左衽,长吏之设,虽有若无。自斯以来,颇徙中国罪人杂居其间,稍使学书,粗知言语,使驿往来,观见礼化。
及后锡光为交址,任延为九真太守,乃教其耕梨,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由此已降,四百余年,颇有似类。
自臣昔客始至之时,珠崖除州县嫁娶,皆须八月引户,人民 *** 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交址糜泠、九真都庞二县,皆兄死弟妻其嫂,世以此为俗,长吏恣听,不能禁制。
日南郡男女倮体,不以为羞。由此言之,可谓虫豸,有腼面目耳。
然而土广人众,阻险毒害,易以为乱,难使从治。县官羁縻,示令威服,田户之租赋,裁取供办,贵致远珍名珠、香 *** 、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不必仰其赋入,以益中国也。
然在九甸之外,长吏之选,类不精核。汉时法宽,多自放恣,故数反违法。
珠崖之废,起于长吏睹其好发,髠取为髲。及臣所见,南海黄盖为日南太守,下车以供设不丰,挝杀主薄,仍见驱逐。
九真太守儋萌为妻父周京作主人,并请大吏,酒酣作乐。功曹番歆起舞属京,京不肯起,歆犹迫强,萌忿杖歆,亡于郡内。
歆弟苗帅众攻府,毒矢射萌,萌至物故。交址太守士燮遣兵致讨,卒不能克。
又故刺史会稽朱符,多以乡人虞褒、刘彦之徒分作长吏,侵虐百姓,强赋于民,黄鱼一枚收稻一斛,百姓怨叛,山贼并出,攻州突郡。符走入海,流离丧亡。
次得南阳张津,与荆州牧刘表为隙,兵弱敌强,岁岁兴军,诸将厌患,去留自在。津小检摄,威武不足,为所陵侮,遂至杀没。
后得零陵赖恭,先辈仁谨,不晓时事。表又遣长沙吴巨为苍梧太守。
巨武夫轻悍,不为恭服。(所取)(辄)相怨恨,逐出恭,求步骘。
是时津故将夷廖、钱博之徒尚多,骘以次锄治,纲纪适定,会仍召出。吕岱既至,有士氏之变。
越军南征,平讨之日,改置长吏,章明王纲,威加 *** ,大小承风。由此言之,绥边抚裔,实有其人。
牧伯之任,既宜清能,荒流之表,祸福尤甚。今日交州虽名粗定,尚有高凉宿贼;其南海、苍梧、郁林、珠官四郡界未绥,依作寇盗,专为亡叛逋逃之薮。
若岱不复南,新刺史宜得精密,检摄八郡,方略智计,能稍稍以渐(能)治高凉者,假其威宠,借之形势,责其成效,庶几可补复。如但中人。
近守常法,无奇数异术者,则群恶日滋,久远成害。故国之安危,在于所任,不可不察也。
窃惧朝廷忽轻其选,故敢竭愚情,以广圣思。"黄龙三年,建昌侯虑为镇军大将军,屯半州,以综为长史,外掌众事,内授书籍。
虑卒,入守贼曹尚书,迁尚书仆射。时公孙渊降而复叛,权盛怒,欲自亲征。
综上疏谏曰:"夫帝王者,万国之元首,天下之所系命也。是以居则重门击柝以戒不虞,行则清道案节以养威严,盖所以存万安之福,镇四海之心。
昔孔子疾时,托乘桴浮海之语,季由斯喜,拒以无所取才。汉元帝欲御楼船,薛广德请刎颈以血染车。
何则?水火之险至危,非帝王所宜涉也。谚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况万乘之尊乎?今辽东戎貊小国,无城池之固,备御之术,器械铢钝,犬羊无政,往必禽克,诚如明诏。然其方土寒埆,谷稼不殖,民习鞍马,转徙无常。
卒闻大军之至,自度不敌,鸟惊兽骇,长驱奔窜,一人匹马,不可得见。虽获空地,守之无益,此不可一也;加又洪流滉瀁,有成山之难,海行无常,风波难免,倏忽之间,人船异势。
虽有尧、舜之德,智无所施,贲、育之勇,力不得设,此不可二也;加以郁雾冥其上,咸水蒸其下,善生流肿,转相洿染,凡行海者,稀无斯患,此不可三也。天生神圣,显以符瑞,当乘平丧乱,康此民物;嘉祥日集,海内垂定,逆虏凶虐,灭亡在近。
中国一平,辽东自毙,但当拱手以待耳。今乃违必然之图,寻至危之阻,忽九州之固,肆一朝之忿,既非社稷之重计,又开辟以来所未尝有,斯诚群僚所以倾身侧息,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者也。
"惟陛下抑 *** 之威,忍赫斯之怒,遵乘桥之安,远履冰之险,则臣子赖祉,天下幸甚。"时群臣多谏,权遂不行。
正月乙未,权敕综祝祖不得用常文,综承诏,卒造文义,信辞粲烂。权曰:"复为两头。
使满三也。"综复再祝,辞令皆新,众咸称善。
赤乌三年,徙选曹尚书。五年,为太。
狄仁杰,死后被追赠为梁国公。后人又称其为“狄梁公”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 *** 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作相国。狄仁杰一直排斥娄师德,武则天问他说:“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吗?”狄仁杰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并不是无所作为而依靠别人。”过了一会,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不了解你,你作了 *** ,全仗娄师德提拔。”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狄仁杰读了之后,害怕得连忙认错,武则天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说:“我没想到竟一直被娄大人容忍!”而娄公从来没有骄矜的表现。
三、之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问题一: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一)代词。
2、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之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3、①太后盛气而揖。(《触龙说赵太后》)
4、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5、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6、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7、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8、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9、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10、③之二虫又何知。(《 *** 》)
11、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12、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13、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14、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15、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 *** *** 。
16、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 *** 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17、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8、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19、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20、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21、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22、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23、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24、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25、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26、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27、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28、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29、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30、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31、②奚以之九 *** 而南为?(《 *** 》)
32、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33、④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34、问题二:“其”在文言文中的所有意思(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35、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 *** 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36、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37、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38、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9、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40、 3.活用为之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你的”“你”。
41、①今肃迎 *** , *** 当以肃还付乡 ***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2、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3、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4、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45、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46、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47、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48、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希望”。
49、①寡 ***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50、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51、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52、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53、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54、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55、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或者不译。
56、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57、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58、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59、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0、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61、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62、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63、②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65、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 *** 》)
66、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 *** 》)
67、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