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之乡中国,中国石刻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篆刻之乡中国,以及中国石刻之乡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我国的篆刻源于哪个朝代
  2. 西泠印社排名前十的篆刻名家
  3. 篆刻的来历

一、我国的篆刻源于哪个朝代

上官(Shàng guān)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国有上官大夫,其后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大夫,子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上官(shàng guān)姓源出有:

单一起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楚怀王给幼子兰的封地,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时期,楚国的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公子兰为上官大夫,封邑在白马(滑台,今河南滑县)。在公子兰的后裔子孙众,有以先祖的封号为姓氏者,称上官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官氏者,有避难改姓为包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上官始祖子兰。古代战国时期,楚国有处地名叫上官,就在现今河南滑县东南一带。那时楚国君主楚怀王将他的小儿子封上官邑。这位公子名叫子兰,他的子孙就居住在上官地方,后来以地名为姓,形成了上官姓。故上官氏的始祖就是子兰。

上官均者:其先福建邵武 *** ,宦流吉州,因家桃林。登哲宗元佑八年(戊辰,公元10 *** 年)进士,授正言历御史擢尚书左丞,子讳悟登徽宗大观三年(已丑,公元1110年)进士,授判江陵迁刺德州,子翔宇讳鹗(荆门《上官氏宗谱》记载:唐永徽宰相仪之九世孙上官均,生于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 *** 年),卒于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生三子:长子怡、次子悟、三子恒。上官怡生四子:沔、淮、沛、涿。悟生子潼。上官恒后无记载。上官潼生二子:墀、圻。上官圻生四子:诏、该、谋、谏。上官诏公生子鹗,为桃林上官氏入吉州(今江西吉安)之一人。上官均者发自贤良科任巴邺县尉,迁知吉州,事仁宗皇庆癸丑嗣秩魁江西行省解元。是为江西吉安上官氏始祖。

上官仕英:宋绍兴之元年(公元1131年)农历3月,宋抚州路儒学教授,号乐轩,徙吉州路永丰县四十五都(据此记载,仕英公为上官氏庆泽支派入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之一人,先于鹗公一百多年进入吉安),地名空坑水南,卒葬水南之门前,娶孙氏生子四: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上官仕英三子三郎徙居永丰县明德乡三十八都带,原地名上带,娶宦氏,生子景先。上官景先公娶董氏,生子二。子文明徙居吉水,另一子徙居泰和。上官文明娶湖西罗氏,生子二:长有贵,次叔贵。上官有贵由江西吉水徙湖北宜昌府长阳县,嗣续繁盛,长乐、三界场等处上官氏(官氏)皆为其后焉。上官叔贵娶王氏,生子平翁。上官平翁娶黄氏生子朝愈。上官朝愈娶刘氏,生子四:玉辉、玉清、玉振、玉成。上官玉成生子二:长习礼,次习经。上官习经生子三:长任美、次任高、三任达。据《荆门州上官氏祠堂序》载:上官氏在吉州最称望族,国初以来,衣冠文物项背同望, *** 间(注:推断应为明弘治年间,即公元1488~1506年,此时段也与任高公生卒时间相符)进修翁讳习经者携其仲子缵修翁任高商于楚,因婚荆门,钜姓实谓谷村李者,遂家焉……上官习经公长子任美娶吉安大栗女,生子乳名折仔,有足疾。任美公后由湖北荆门迁湖北黄冈(据查,现黄冈市黄州区档案馆存有《官氏族谱》二十卷,因未亲睹,不敢枉断为何支何派,推断应为任美公之后)。上官习经次子任高(公元1449~公元1516年),号缵修,定居荆门,提为荆门州上官氏家族之一世。现荆门及其周边地区上官氏(官氏)皆为其后。上官习经三子任达娶吉安杨九实女,生子二:昱、旻。其后 *** 。是为湖北荆门上官氏始祖。

迁徙分布上官氏在中国的 *** 和 *** 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十一位,约有二十七万余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6%左右。

上官姓在 *** 和 *** 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官源于芈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从《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的记载可知,上官氏的得姓始上官周故居,如今的上官氏宗祠。上官周故居,如今的上官氏宗祠。

祖,是春秋时代楚国庄王的少子子兰。这位公子兰,官拜上官大夫,以官位为氏而姓了上官。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被迁往陇西上圭。《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其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唐时,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并在河南的陕州出人头地。太宗贞观年间的文学家上官仪,就是陕州人。唐末纷扰,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上官氏的先 *** 受影响,很快就在今福建的邵武生根开花结果了。上官名人,唐有才女上官婉儿,宋有龙图阁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被迁往陇西上圭。《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基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唐时,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并在河南的陕州出人头地。唐末纷扰,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上官氏的先 *** 受影响,很快就在今福建的邵武生根开花结果了。上官在今河南滑省县东南一带。后来望族居天水郡,即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市,江西省的南昌市、萍乡市、奉新县、吉安市,遂州市,宁都市、吉水市、临川县、赣州市上铙县,福建省的三明市尤溪县、清流县、大田县、宁化县、沙县、邵武市、漳州市平和县、龙岩 *** 汀县、厦门市、南平市光泽县、武夷山市、泉州市安溪县,山东省的荷泽市、金乡县、临沂市,贵州省的遵义市,广东省的普宁市、东莞市、贺县、汕头市、五华市、东兴市、珠海市、韶关市始兴县、深圳市,河南省的三门峡市渑池县、信阳市光山县、仙居县、唐河县、滑县,湖北省的荆门市、长阳市、沙市、恩施市,湖南省的沅江市、浏阳市,陕西省的榆林市定边县、扶风县、乾县,江苏省的常州市、南京市 *** 区、泗洪县,浙江省温州市昆阳县、苍南县、宁波市奉化县、阳城市,临海市、宁海市、遂昌市、缙云县,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重庆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 *** 特别行政区, *** 省等地,均有上官氏族人分布。

汉朝人,武帝时任太仆。武帝临终时,任上官桀为左将军,与霍光同受遗诏辅佐少主,封为安阳侯。后来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但事情败露,被诛族灭。

汉族,江苏人。(1994—至今) *** 粉丝YY后援会会长。在 *** 上宣传 *** ,并协同后援会多次直播 *** 演唱会。为 *** 在 *** 举办生日活动。至今一直担任后援会会长一职。现任某公司 *** 推广。

字游韶(约608-6 *** ),唐朝诗人,尤其善于做五言诗,在技巧上独树一帜,许多人都很赞赏,也有人模仿他的这种五言诗。当时这种写法称为“上官体”。上官仪举为进士后做官,但因反对武则天而冤死狱中。

上官仪之孙女。上官仪父子因反对武则天执政被杀,上官婉儿与母亲被配入宫廷。婉儿辩惠能文,习吏事,武后爱之,拜婕妤(女官名),秉机政。她14岁起就为武则天草拟诏令。中宗李显即位后,她被立为昭容,掌管文学音乐,经常为皇后和公主作诗,韦后 *** 失败后,被斩于旗下,时年46岁。

号惠安,唐僖宗乾符末镇将,与其子上官兰剿黄巢俱战死,封赠忠勇将军,敕建专祠名“惠安祠”。

字成叔,邵武人。宋代文士,庆历二年(1042年)举为进士而做官,为人刚正纯直,不受馈赠,善决疑案,有政声。他的儿子上官均,孙子上官恢都举为进士。

字彦衡,宋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策试时考官吕大临、苏轼拟其之一,以策中诋新法忤王安石,遂改第二。历官光禄寺丞、监察御史、龙图阁侍制,赠紫金光禄大夫。著有《曲礼讲义》二卷、《广陵文集》五十卷等。

字闳中,宋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历知深州、南剑州、徽州。胡安国上书宰相,言其谙历世务,端重有守,遂与杨时同荐于朝。官至中大夫。

字仲雍,宋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尚书吏部员外郎。著有《尚书小传》、《论孟略解》、《史统》、《史旨》等。

字元之,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历知真州、池州、尚书佐郎、大理卿、右文殿修撰、朝议大夫等。为官清廉,晚年居京口时,散兵劫掠富室,过其门摇手相戒曰:“个官人不要钱,不得犯!”

字文之,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进士,历官至朝奉大夫、司农丞、右司郎。入仕30余年,家无余资。

字文佐,号竹庄。长汀(今福建 *** 汀)人。布衣。上官周履历上官周履历

与查慎行、黎士弘友善。善画山水,烟风弥漫,墨晕可观。查慎行题其罗浮山图,有“上官山人今 *** ”之句,其推许可谓到矣。人物神情潇洒,于唐寅、仇英之外,别树一帜。刊晚笑堂画传,所画古今名人,各具神态。张浦山(庚)谓其有笔无墨,尚未脱闽皆也,人物工夫老到,亦未超逸。似非确论。兼精篆刻,能诗。着晚笑堂诗集。年至八十五尚作台阁风声圆。

1988年10月24日出生于河南省焦作市,生前是河南散打队运动员。他从小去少林寺旅游就对很羡慕武僧们的武术表演,参加河南散打队后,先后拿到几个冠军奖,2009年和广东队的董传超比赛获得中国武术散打联赛75公斤级的冠军后名声大震。2011年10月,上官鹏飞在比赛中不幸 *** ,至11月底,其伤情不见好转。在 *** 了42天之后,2011年12月12日,上官鹏飞去世,年仅23岁。

二、西泠印社排名前十的篆刻名家

西泠印社排名前十的篆刻名家是: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邓散木、厉良玉、来楚生、韩天衡、陈巨来、赵时桐、吴让之。

1829年8月8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是我国清代一位在书法、绘画、篆刻、诗文等多方面都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清末三大画家”。赵之在绘画上,他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对近 *** 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844年8月1日-1 *** 7年11月29日,原名俊,俊卿,字昌硕,别号缶庐,晚年自称吴字,浙江安吉人,中国清末民初的篆刻家,亦工书法、绘画。吴昌硕与与虚谷、蒲华、任伯年并称“清末海派四杰”。

字渭青,号兰亭,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近 *** 绘画 *** 、世界文化名人, *** 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原名菊初。字散木,别号芦中人,无恙,粪翁。一足等。1960年年因动脉硬化,截去左腿,因自署一足,夔,斋馆名有厕简楼,三长两短斋,现代篆刻家。

一八六五至一九四零,字韫山,又作蕴山、蕴珊、韵珊,别署樊榭后人,杭州人。清诸生,乡试三芦不售。 *** 耿直和易,风度潇洒。

原名稷,号然犀。浙江萧山人,诞生于武昌。是诗、书、画、印四绝的著名艺术家。其画清新朴茂、笔墨简练、格调隽逸,在现代花鸟画坛上独树一帜。

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

原名斝,字巨来,后以字行,号墒斋,别署安持,安持老人、牟道人、石鹤居士,斋名安持精舍,浙江平湖乍浦镇人,寓居上海人,20世纪我国杰出的篆刻家。

1874出生,原名献忱,又易名时桐,初号纫苌,后改号叔孺,晚号二弩老人,斋馆名二弩精舍,浙江鄞县人。

字熙载,后改字让之,号让翁、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晚清篆刻四大家之一、书画家。吴熙载会写诗,善书画,尤精金石篆刻。师从邓石如、包世臣。他在老师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独特创新,把皖派中的 *** 推向新的境界,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更高、影响最广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之一名社”之誉。

社址坐落于杭州西湖景区西泠桥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 *** 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篆刻的来历

1、据「汉书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这个时候,印是作为信用的凭证,可以防伪,所以称印信。

2、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却有一定的读音。在出土中,年代最早的印章有“亚”字印等,便是殷商时代的文物。

3、中国特有的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因古代印章多以篆书入印而得名。篆刻二字,最初见于杨雄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是也。”篆刻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狭义的篆刻专指后人所谓的治印之学;广义的篆刻则泛指一切雕琢技法。

4、篆刻也是刻印印章的一种,但却是艺术家将学术,素养化作个 *** 所表现出来的艺术。

5、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 *** 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 *** 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6、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 *** ,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7、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 *** 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间 *** 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 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 *** 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 *** 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名录”。

8、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 *** 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9、中国文字随著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10、篆刻,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篆刻的“篆”宇,古写作“瑑”,从玉(说文的注释上说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

11、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12、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徵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确有一定的读音。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两种。秦代是中国文字由“ *** 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13、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 *** ,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14、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15、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个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这一点,篆刻 *** 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画、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

16、秦朝以前,不论官印或私印都不称为印,统称为“玺”。这是中国印章最早的名称。玺有大有小,大的几寸见方,小的只有几分。印质有铜有玉。玺印采用大篆、 *** 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气势雄健挺拔。小玺则比较清丽。

17、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混乱的六国文字作了 *** ,制定了统一的字体─小篆。在当时社会,小篆是规范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规范用字。

18、秦印的形式与以往不同:四周多采用“田”形框。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内。

19、唐代印章仍用篆体,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区别。秦汉印印文多用谬篆,刻白文。唐代因用印色直接盖在棉纸上,官印一律采用朱文,当时也有人用隶书入印。宋代官印接近唐代。但到金代则用「九叠篆」入印。宋元私印变化很多,用途广泛,质地除铜、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类。当时并且以能看到朱红印泥印在书画作品上,产生艺术效果。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数是阔边粗朱文。清代官印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常设正规官,官印是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官印是长方形,叫做“关防”。

篆刻之乡中国,中国石刻之乡-第1张图片-

20、篆刻徽派从何震开始,后有以下几位:巴慰祖(1774~1793)字穆青,又号垢道人。胡唐(生于1759年)又名长庚,字子西。董洵(生于1740年)字企泉,号小池。苏宣,字尔宣,号泗水。汪关,字尹子。程朴,字元素。朱简,字修能,号畸臣。以上都是远追秦汉,自出新意的高手。徽派的印章特点加强了对秦汉印长处的吸取,篆法简洁,章法平正。刀法多采用冲刀,线条凝练。

21、浙派名家最著名的为:胡震(1814~1860)字不恐,号鼻山,师事丁敬奚冈(1746~1803):字铁生,工山水浙派的特点,用刀多采切刀法,线条粗犷,运刀任意不羁。给人老辣痛快的感觉。

22、西泠八家有以下八位:丁敬(1695~1765):字敬身,精隶书黄易(1744~1802):字小松,善画并工隶书奚冈(1746~1803):字铁生,工山水陈豫钟(1762~1822):字俊仪,工画兰竹,善制小印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善古隶钱松(1818~1860):字叔盖,曾摹刻古印两千余方赵之琛(1781~1852):字献甫,善画花卉

23、晚清名家有以下多位:赵之谦(1829~1884):号益甫。曾苦工汉印、瓦当吴昌硕(1849~1908):字仓石,为近代罕见之书画印全精 *** 。是上海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治印初学皖派,后力宗周秦印玺。印风平正中见流动。

24、篆刻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是中国20世纪着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来楚生(1903-1975):浙江萧山人。是诗、书、画、印四绝的着名艺术家。王贤( *** 6-19 *** ):江苏海门人。受业于艺术 *** 吴昌硕,深得吴派艺术之精华,成为吴派的杰出传人。邓散木( *** 8--1963):生于上海,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梁少鹰(1966-):浙江新昌人,是当代书法界的新秀。他的篆刻追求的是浑朴雄强之气象。用刀爽利痛快,极少雕琢修饰,所用字法在篆、隶、楷之间,尤其是阴文印章,皆采用满白文,无风挟雨,洋洋洒洒,展示出苍茫深厚的特色。王镛,别署凸斋、鼎楼主人等。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 *** 美术学院王镛篆刻中国画系李可染、梁树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得到叶浅予、梁树年等先生的指导,一九八一年在研究生毕业展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现任 *** 美术学院教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 *** 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 *** 会副主任。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出版专集数种。现任 *** 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王镛先生作为当今富有 *** 见解和开拓精神的艺术家,在书、画、印三方面都有取得了较高的成就。石开,1951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姓刘,别名吉舟。从事艺术职业后改姓石。青少年师从陈子奋、谢义耕、何敦仁等先生学习书法、篆刻、绘画、诗文。1998年迁居北京,为职业篆刻书法家。历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 ***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 *** 、中国书法进修学院教授。现居北京,为职业篆刻书法家。作品曾参加之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参加之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曾受聘为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中青展评委;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篆刻展评委;之一、第二、第三届全国楹联展评委。曾在湖南湘潭、福州、日本冲绳市举办个人书法展。2006年1月在福州画院举办敬乡展。出版有《石开印存》、《石开书法集》、《当代篆刻名家精品·石开卷》等个人专集。陈沫吾,男,祖籍重庆市开县,本名陈琼,字无忌,号九灯,雨公,自谓醉墨轩、风雨楼、愚鲁角、煮陈沫吾篆刻墨馆、大墨观、宣仁坊主人,人称陈煮墨、煮墨翁、九灯一禅,大学文化,19 *** 年农历7月出生。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 *** ,蜀山印社社长,四川中国画院画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学会会员,四川省草书研究会创作研究员,巴蜀诗书画研究会原副 *** ,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成都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成都市 *** 书画院画师,益州书画院画师,雅纸中国画院画师。其传记被收录到《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人才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巴蜀印人》中。其印颇长于在文字形体的经营,入古出新,不以技法精湛胜人,而是自然天趣胜人,构图错落有势,平中寓奇,老辣苍茫,憨态天真。其作品属于写意型,他善于处理边栏残破、并笔粘连,印风蓬头丐面、粗犷雄畅,气势豪迈夺目,于拙朴中见灵韵。虚实对比变化大,但又不失整体的和谐。着有《陈沫吾诗文集》、《陈沫吾印存》、《中国书法述要》、《钢笔楷书自修教程》、《陈沫吾美术书法篆刻选》、《三十六计书法篆刻赏析》等,发表各类文章、诗歌数十篇(首),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有综合 *** 图书陈沫吾,即《中国当代艺术家--陈沫吾》(陈若文编)。刘雅楼,男,四川成都人,1949年生,当代书法篆刻家。字寿禅,号南野居士、天僧、野道人。斋号壮牛堂、蔬香轩、野墨斋等。12岁自学书法篆刻,曾拜四川着名草书家许肇鼎,着名书法篆刻家苏园先生为师,悉心聆教。尝喜鸡毫作书,天真烂漫,得心应手,大气磅礴。治印速度极快,中切并举,往往数分钟即能刻就,古朴老辣,自然天趣;边款行中带草,颇受行家前辈赞许。崔志强,字苍岩,一九五三年八月生。号水墨樵夫、梦华堂主、受戒胡子、二百芙蓉斋等。研习书法篆刻艺术二十余年,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及国际交流展。并多次参加 *** 中国书法界更高水平的书法篆刻作品展赴海外展览,并多次应邀到日本、韩国及欧洲参加学术交流,作品也被许多国内外博物馆和被公私收藏。其书法先从汉隶入手、继而改工篆书、行书和草书。书法风格雄强姿肆、粗犷豪放,线条变化丰富,极具感染力。篆刻初宗秦汉、后学明清流派,对吴让之、吴昌硕和齐白石艺术风格的学习用功颇深,食古而化,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刀法和艺术风格。崔志强作品被收录出版的有:《当代篆刻名家精品集。崔志强》,《当代着名篆刻家十人字典》、《北京七人印集》等和各种名人录、书法篆刻作品集。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 *** 会 *** 、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评审 *** 、全国篆刻展评审 *** 、北京印社 ***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 *** 社副社长。曾默躬,男,书画篆刻艺术家,又称墨公、默居士,四川成都人,生于1880年,卒于1961年,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通诗文、会书法、精篆刻、善绘画、懂医术、高鉴赏。据传,着有医论医案数十卷,书画作品大多散失于“ *** ”期间,尚有近四百方印分三卷遗留存世。艺术界有张正恒撰文《印艺臻化境,涵盖古与今--介绍曾默躬老师的印艺》、邓代昆撰文《匠大不斫自然为归--艺林巨子曾默躬印曾默躬篆刻艺》、陈沫吾撰文《朴拙高古,一代宗师--曾默躬先生的篆刻艺术印象》等。关于曾默躬的篆刻艺术成就,当年齐白石在题《门人罗祥止印谱》中就有过评语:“今之刻印者,惟有曾默躬删除古人一切习气而自立……成都曾默躬为余神交友。”这里的所谓“删除古人一切习气”,是指摒弃传统印章中那些毫无生气的陈旧作风,而非拒绝对优秀传统的汲取。齐白石并不认识曾默躬,曾氏不守成法的篆刻创新,正暗合齐白石的艺术理念与兴趣,所以他说“为余神交友。”印农,本名赵远强,字印农、印浓,别号大雨,祖籍山东,19 *** 年生于北京。书法篆刻家,印石鉴定专家,寄居设计调整专家、风水掌纹学专家、古文化专家、诗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 *** 间文艺家协会雕刻 *** 会 ***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社会名人工作 *** 会理事创会会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工委会特聘书法篆刻教授、北京艺术博物馆特聘发展顾问研究员、国内数家大型企业风水顾问,世界更大印章“天下之一玺”首创人、组合印独创人。印农幼承家学,其书法篆刻作品多为社会名流及博物馆珍藏。除精工书画治印外,还长期从事环境景观与家居设计的策划研究工作,并将传统理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将玄奥深邃的传统理论化繁存精地深入于现实生活中而得以应用。印农提出了和谐家居的新理念,倡导人文家居的合理 *** 与共溶 *** 。同时,印农还提出了和谐家居的五大组成要素,即“绿色的环境,环保的建材,健康的装修,时尚有度的装饰,和谐合理的家居布排”.还从事传统风水理论研究及住宅企业风水布局,曾先后受邀为内地和海外多家企业进行现场勘查或风水布局。1990年,拜中国 *** 协会副 *** 上明下旸 *** 师为师,并先后得到真禅 *** 师、昌明 *** 师等多位名师指点,受印度 *** *** 巴沽拉仁波切亲赐法名“愿望金刚”.自19 *** 年出版篆刻专辑《赵远强组合篆刻》又名《佛说阿弥陀经组合印》,至今已有多部专着出版,并为国家图书馆收藏。先后着有《中国印》(原名《中国玺印发展史上下部》)、《篆刻基础》、《篆刻初步十八讲》、《篆刻学讲义》等专业着作。陈明德,字千石,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书法篆刻创作 *** 会副主任、成都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 *** 、成都书院客座艺术家,作品多次在国内获奖。

篆刻之乡中国和中国石刻之乡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国石 中国 刻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