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散曲之乡,湖南是什么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湖南的散曲之乡和湖南是什么之乡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湖南的散曲之乡以及湖南是什么之乡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元曲分为哪几类
  2. 元曲有什么讲究
  3. 中吕的词牌名

一、元曲分为哪几类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元杂剧):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 *** 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 *** 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 ***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

元代杂剧作家。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 *** 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

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 *** 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 *** 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

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 *** 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土,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马致远生于公元1 *** 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 *** )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更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与关汉卿,白仁甫,郑 *** 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

郑 *** ,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

有关郑 *** 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钟嗣成《录 *** 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

二、元曲有什么讲究

1、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 *** 专权, *** ,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更高,不识字更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2、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3、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4、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5、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6、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

7、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钧天九奏

8、〕〔葛天八阕〕,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

9、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

10、、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曲为何能独得乐曲之名

11、?也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是韵文学发展极

12、致,故能占魁。就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关系密不可分。以词

13、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

14、,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又〔宋元戏曲考〕载

15、: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

16、五、诸宫调二十八。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宋

17、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

18、〔阳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宋词渐无法

19、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

20、之。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

21、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

22、,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

23、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

24、〔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

25、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传踏

26、〕〔诸宫调〕〔赚词〕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

27、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

28、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国朝〕〔四国朝〕〔六国朝

29、〕〔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

30、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 *** 体〕等,〔太和

31、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 *** 体〕等乐章,皆以

32、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中

33、原音韵>>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

34、〔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

35、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在明人王世贞<<

36、曲藻序>>: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

37、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38、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

39、明宫调和曲牌名,且每种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但亦有(借宫

40、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只要是乐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组成,

41、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在古代乐律总共有十二律吕

42、,乐音有五音二变,律吕的名称于周朝就有了,而十二律吕均为

43、半音阶,六个单数半音称为律,六个双数半音称为吕,合称六律

44、、六吕,统称律吕,亦称十二律。而这十二律吕是古时候定音律

45、时所用吹管的名称,也因为其短不一,故产生的音也就高低不同

46、了,依唐〔杜佑通典〕之一百四十三卷乐部三载,比例是以黄钟

47、的长九寸为准,用〔三分损一,三分益一〕和〔隔八相生〕计算

48、。十二律吕以〔黄钟〕声更低,黄钟以上递高半音阶。至应钟止

49、这相当于西洋音乐的十二调。对照如下:

50、互相〔旋宫〕亦是以某一律管为宫声依次而推,共可得八十四调

51、。但这已超出人类耳朵的极限。故到了唐代只剩苏歧婆的二十八

52、调。又到至今的南北曲其通行的只剩下六宫十二调如下:

53、六宫:仙吕、南吕、黄钟、中吕、正宫、道宫。

54、十二调:羽调、大石、小石、般涉、商角、高平、揭指、商调、

55、在六宫十二调中揭指、宫调、角调皆有目无词。道宫、羽调、小

56、石、般涉、商角、高平则曲牌甚少。常用的宫调仅仙吕、南吕、

57、黄钟、中吕、正宫、大石、商调、越调、双调。即是所谓的〔九

58、宫〕这九宫亦是宋时的俗名,经过旋宫后名子又不一样了。俗名

59、跟古名还有现代乐调及笛色如下:

60、小工调或尺调、大石调(黄钟商)=B

61、小工调或尺调、中吕宫(夹钟宫)=C

62、乙调或正工调、南吕宫(林钟宫)=E

63、小工调或尺调、商调(夷则商)=G

*** 、六调或凡调或小工调、黄钟宫(无射调)G六调或凡调、越调(

65、无射商)=A六调或凡调或小工调。

66、元曲的宫调各具声情,音乐韵律皆可从其宫调中显现,元人芝庵

67、〔唱论〕: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做作六吕十一调,共计十七

68、黄钟:人月圆.括地风.昼夜乐.红衲祅(又名:红锦袍).贺

69、正宫:鹦鹉曲(又名:黑漆弩).甘草子.汉东山(又名:撼动

70、山).绿幺遍.普天乐.青纳祅。

71、仙吕:锦橙梅.太常引.三番玉楼人.元和令。

72、南吕:干荷叶(翠盘秋).三棒鼓声频。

73、中吕:乔捉蛇.鹘打兔.四换头.摊破喜来春。

湖南的散曲之乡,湖南是什么之乡-第1张图片-

74、小石:青杏儿.天上谣.归来乐。

75、商调:百字知秋令.秦楼月.玉抱肚.桃花浪.芭蕉延寿。

76、越调:糖多令.平湖乐(又名:小桃红).霜角。

77、双调:百字折桂令.胡捣练.大德歌.快活年.十棒鼓.祅神急

78、.骤雨打新荷.楚天遥.播海令.青玉案.皂旗儿.枳郎儿.华

79、山丹花.鱼游春水.河西水仙子。

80、黄钟:出队子.节节高.者刺古.醉花阴.喜迁莺.四门子.挂

81、金索.竹枝歌(又名:竹枝儿)滴溜子.鲍老催.双声子.太平

82、正宫:叨叨令.塞鸿秋.脱布衫.小梁州.醉太平(凌波曲).

83、六幺遍.双 *** .风入松.梁州令.雁过声。

84、仙吕:寄生草.游四门. *** 花.醉扶归.醉中天.一半儿.四

85、季花.青哥儿.忆王孙. *** 花破子.皂罗袍.好姐姐.桂枝香

86、南吕:四块玉.玉交枝(玉娇枝).一枝花.香柳娘.宜春令.

87、中吕:迎仙客.上小楼.快活三.朝天子(又名:朝天曲.谒金

88、门).四边静.红锈鞋(又名:朱履曲).十二月.山坡羊.满

*** 、庭芳.醉高歌.喜春来.卖花声.尧民歌.斗鹌鹑.粉蝶儿.醉

90、春风.石榴花.耍孩儿.鲍老儿.剔银灯.蔓菁菜.缕缕金.行

91、香子.榴花泣.绕红楼.驻云飞.水红花。

*** 、商调:梧叶儿(又名:碧梧秋.知秋令).满堂红.凉亭乐.黄

93、莺儿.踏莎行.盖天旗.应天长.绕池游.字字锦.不是路.满

94、园春.上京马.金菊香.高阳台.浪来里。

95、越调:黄蔷薇.庆元贞.天净沙.寨儿令(又名:柳营曲).祝英

96、台.亭前柳.下山虎.五韵美.五般宜.蛮牌令.黑麻令.江神

97、双调:沽美酒.秋江送.殿前欢(又名:燕引雏.风引雏.小妇

98、孩儿).对玉环.胡十八.钱丝泫.一锭银.庆东原.阿纳忽.

99、拨不断.水仙子(又名:湘妃怨、湘妃引、凌波仙、冯夷曲).

100、庆宣和.落梅风(又名:寿阳曲、落梅引).潘妃曲(又名:步

101、步娇).清江引(又名:江儿水)碧玉萧.折桂令(又名:蟾宫

102、曲、折桂回、天香引).驻马听.沉醉东风.转调淘金令.夜行

103、船.乔木查.捣练子.孝顺歌.锁南枝.浆水令.锦衣香.太平

104、令.摊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双玉供.嘉庆子.尹令.品令。

105、黄钟:古水仙子.古寨儿令.古神杖儿.挂金索.降黄龙。

106、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笑和尚.呆骨朵.破阵子.锦

107、缠道.新荷叶.柳穿鱼.刷子带芙蓉.渔灯映芙蓉。

108、仙吕:赏花时.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哪咤令.鹊

109、踏枝.村里迓鼓上马娇.胜葫芦.柳叶儿.金盏儿.元和令.游

110、四门. *** 花. *** 歌.鹊桥仙.解三酲.望吾乡.一封书.醉

111、罗歌.奉时春.摊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双赤子.画眉儿.鹅

112、南吕:金字经(又名:阅金经、西番经).贺新郎.斗虾蟆.牧

113、羊关.红芍 *** .哭皇天.乌夜啼.满江红.十样锦.步蟾宫.渔

114、灯儿.锦渔灯.锦上花.锦中拍.锦后拍.恁麻郎.金钱花.粉

115、孩儿.会河阳.摊破地锦花.越恁好.刘泼帽.朝天懒.秋夜月

116、中吕:齐天乐.红衫儿.白鹤子.般涉哨遍. *** .泣颜回.

117、扑灯蛾.驮环着.添字红绣鞋.古轮台。

118、商调:望远行.河西 *** 花.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吴小四

119、.二郎神.簇御林.琥珀猫儿墬.山坡五更.侥侥令.园林好.

120、越调:凭栏人.酒旗儿.调笑令.秃厮儿.圣 *** 王.麻郎儿.络

121、丝娘.雪里梅.紫花儿序.东原乐.棉搭絮.拙鲁速.金蕉叶.

122、 *** 三台.祝英台近. *** .豹子令.水底鱼.忆多娇.斗黑麻

123、双调:得胜令.春闺苑.乔牌儿.雁儿落.挂玉钩.豆叶黄.七

124、弟兄.梅花酒.收江南.搅筝琶.川拨棹.甜水令(又名:滴滴

125、金).蛾郎儿.字字双.雁儿舞.武陵花.三仙桥.三月海棠.

126、新水令.豆叶儿.柳摇金.姐姐带五马.五供养。

127、正宫:脱布衫带过小梁州.小梁州带过风入松。

128、仙吕: *** 花带过青哥儿.哪咤令带过鹊踏枝、寄生草。

129、南吕:玉交枝带过四块玉.骂玉郎带过采茶歌.骂玉郎带过感皇

130、喜春来带过普天乐.齐天乐带过红衫儿.

131、快活三带过朝天子四边静.快活三带过朝天子.

132、醉高歌带过红绣鞋.醉高歌带过摊破喜春来.

133、醉高歌带过喜春来.十二月带过尧民哥.

134、双调:水仙子带过折桂令.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鸿门凯歌).

135、雁儿落带过清江引碧玉萧.江儿水带过碧玉萧.

136、竹枝儿带过侧砖儿.锦上花带过清江引碧玉萧.

137、一锭银带过大德歌.沽美酒带过快活年.

138、梅花酒带过七兄弟.沽美酒带过太平令.

139、楚天遥带过清江引.对玉环带过清江引.

140、中吕带过双调:醉高歌带过殿前欢.满庭芳带过青江引。

141、正宫带过双调:叨叨令带过折桂令。

142、中吕带过仙吕:山坡羊带过青哥儿。

三、中吕的词牌名

元朝兴起的文学形态:曲,也称杂剧。就像唐诗、宋词一样。在结构上,四折+一二个楔子。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 *** 、结局。楔子一般放在之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之一支曲子前面都表明宫调。杂剧和传奇的戏剧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一般是散文,也有少数韵语,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钧天九奏〕〔葛天八阕〕,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曲为何能独得乐曲之名?也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是韵文学发展极致,故能占魁。就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关系密不可分。以词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又〔宋元戏曲考〕载: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五、诸宫调二十八。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宋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阳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宋词渐无法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之。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传踏〕〔诸宫调〕〔赚词〕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 *** 体〕等,〔太和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 *** 体〕等乐章,皆以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中原音韵>>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在明人王世贞<<曲藻序>>: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曲律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明宫调和曲牌名,且每种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但亦有(借宫)。宫调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只要是乐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组成,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在古代乐律总共有十二律吕,乐音有五音二变,律吕的名称于周朝就有了,而十二律吕均为半音阶,六个单数半音称为律,六个双数半音称为吕,合称六律、六吕,统称律吕,亦称十二律。而这十二律吕是古时候定音律时所用吹管的名称,也因为其短不一,故产生的音也就高低不同了,依唐〔杜佑通典〕之一百四十三卷乐部三载,比例是以黄钟的长九寸为准,用〔三分损一,三分益一〕和〔隔八相生〕计算。十二律吕以〔黄钟〕声更低,黄钟以上递高半音阶。至应钟止这相当于西洋音乐的十二调。对照如下:黄钟=C大吕=#C或降C太簇=D夹钟=#D或降E姑洗(显音)=E中吕=F蕤宾=#F或D林钟=G夷则=#G或降A南吕=A无射=#A或降B应钟=B以上十二律管再配合七音阶:宫=(简谱1)(古名.上)商=2(尺)角=3(工)变征=#3(凡)征=5(六)羽=6(五)变(闰)宫=#6(乙)互相〔旋宫〕亦是以某一律管为宫声依次而推,共可得八十四调。但这已超出人类耳朵的极限。故到了唐代只剩苏歧婆的二十八调。又到至今的南北曲其通行的只剩下六宫十二调如下:六宫:仙吕、南吕、黄钟、中吕、正宫、道宫。十二调:羽调、大石、小石、般涉、商角、高平、揭指、商调、角调、越调、双调、宫调。在六宫十二调中揭指、宫调、角调皆有目无词。道宫、羽调、小石、般涉、商角、高平则曲牌甚少。常用的宫调仅仙吕、南吕、黄钟、中吕、正宫、大石、商调、越调、双调。即是所谓的〔九宫〕这九宫亦是宋时的俗名,经过旋宫后名子又不一样了。俗名跟古名还有现代乐调及笛色如下:正宫(黄钟宫)=A小工调或尺调、大石调(黄钟商)=B小工调或尺调、中吕宫(夹钟宫)=C小工调或尺调、双调(夹钟商)=D乙调或正工调、南吕宫(林钟宫)=E凡调、仙吕宫(夷则宫)=F小工调或尺调、商调(夷则商)=G六调或凡调或小工调、黄钟宫(无射调)G六调或凡调、越调(无射商)=A六调或凡调或小工调。声情元曲的宫调各具声情,音乐韵律皆可从其宫调中显现,元人芝庵〔唱论〕: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做作六吕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如下:仙吕宫唱:〔清新绵邈〕南吕宫唱:〔感叹伤悲〕中吕宫唱:〔高下闪赚〕黄钟宫唱:〔富贵 *** 〕正宫唱:〔惆怅雄壮〕道宫唱:〔飘逸清幽〕大石唱:〔 *** 蕴藉〕小石唱:〔绮丽妩媚〕高平唱:〔条畅晃漾〕般射唱:〔拾缀坑崭〕歇指唱:〔急并虚歇〕商角唱:〔悲伤宛转〕双调唱:〔健捷激袅〕商调唱:〔凄怆怨慕〕角调唱:〔呜咽悠扬〕宫调唱:〔典雅沉重〕越调唱:〔陶写冷笑〕小令专用曲牌:黄钟:人月圆.括地风.昼夜乐.红衲祅(又名:红锦袍).贺圣朝。正宫:鹦鹉曲(又名:黑漆弩).甘草子.汉东山(又名:撼动山).绿幺遍.普天乐.青纳祅。仙吕:锦橙梅.太常引.三番玉楼人.元和令。南吕:干荷叶(翠盘秋).三棒鼓声频。中吕:乔捉蛇.鹘打兔.四换头.摊破喜来春。大石:初生月儿.阳关三叠。小石:青杏儿.天上谣.归来乐。商调:百字知秋令.秦楼月.玉抱肚.桃花浪.芭蕉延寿。越调:糖多令.平湖乐(又名:小桃红).霜角。双调:百字折桂令.胡捣练.大德歌.快活年.十棒鼓.祅神急.骤雨打新荷.楚天遥.播海令.青玉案.皂旗儿.枳郎儿.华严赞.河西六娘子.山丹花.鱼游春水.河西水仙子。小令套数兼用曲牌:黄钟:出队子.节节高.者刺古.醉花阴.喜迁莺.四门子.挂金索.竹枝歌(又名:竹枝儿)滴溜子.鲍老催.双声子.太平令.黄龙衮。正宫:叨叨令.塞鸿秋.脱布衫.小梁州.醉太平(凌波曲).六幺遍.双 *** .风入松.梁州令.雁过声。仙吕:寄生草.游四门. *** 花.醉扶归.醉中天.一半儿.四季花.青哥儿.忆王孙. *** 花破子.皂罗袍.好姐姐.桂枝香。南吕:四块玉.玉交枝(玉娇枝).一枝花.香柳娘.宜春令.三学士。中吕:迎仙客.上小楼.快活三.朝天子(又名:朝天曲.谒金门).四边静.红锈鞋(又名:朱履曲).十二月.山坡羊.满庭芳.醉高歌.喜春来.卖花声.尧民歌.斗鹌鹑.粉蝶儿. *** .石榴花.耍孩儿.鲍老儿.剔银灯.蔓菁菜.缕缕金.行香子.榴花泣.绕红楼.驻云飞.水红花。大石:念奴娇。商调:梧叶儿(又名:碧梧秋.知秋令).满堂红.凉亭乐.黄莺儿.踏莎行.盖天旗.应天长.绕池游.字字锦.不是路.满园春.上京马.金菊香.高阳台.浪来里。越调:黄蔷薇.庆元贞.天净沙.寨儿令(又名:柳营曲).祝英台.亭前柳.下山虎.五韵美.五般宜.蛮牌令.黑麻令.江神子。双调:沽美酒.秋江送.殿前欢(又名:燕引雏.风引雏.小妇孩儿).对玉环.胡十八.钱丝泫.一锭银.庆东原.阿纳忽.拨不断.水仙子(又名:湘妃怨、湘妃引、凌波仙、冯夷曲).庆宣和.落梅风(又名:寿阳曲、落梅引).潘妃曲(又名:步步娇).清江引(又名:江儿水)碧玉萧.折桂令(又名:蟾宫曲、折桂回、天香引).驻马听.沉醉东风.转调淘金令.夜行船.乔木查.捣练子.孝顺歌.锁南枝.浆水令.锦衣香.太平令.摊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双玉供.嘉庆子.尹令.品令。小令杂剧兼用曲牌:黄钟:古水仙子.古寨儿令.古神杖儿.挂金索.降黄龙。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笑和尚.呆骨朵.破阵子.锦缠道.新荷叶.柳穿鱼.刷子带芙蓉.渔灯映芙蓉。仙吕:赏花时.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哪咤令.鹊踏枝.村里迓鼓上马娇.胜葫芦.柳叶儿.金盏儿.元和令.游四门. *** 花. *** 歌.鹊桥仙.解三酲.望吾乡.一封书.醉罗歌.奉时春.摊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双赤子.画眉儿.鹅鸭满渡船.千秋舞霓裳。南吕:金字经(又名:阅金经、西番经).贺新郎.斗虾蟆.牧羊关.红芍 *** .哭皇天.乌夜啼.满江红.十样锦.步蟾宫.渔灯儿.锦渔灯.锦上花.锦中拍.锦后拍.恁麻郎.金钱花.粉孩儿.会河阳.摊破地锦花.越恁好.刘泼帽.朝天懒.秋夜月.东瓯令.金莲子.玄鹤鸣。中吕:齐天乐.红衫儿.白鹤子.般涉哨遍. *** .泣颜回.扑灯蛾.驮环着.添字红绣鞋.古轮台。大石:玉楼春。商调:望远行.河西 *** 花.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吴小四.二郎神.簇御林.琥珀猫儿墬.山坡五更.侥侥令.园林好.双雁儿。越调:凭栏人.酒旗儿.调笑令.秃厮儿.圣 *** 王.麻郎儿.络丝娘.雪里梅.紫花儿序.东原乐.棉搭絮.拙鲁速.金蕉叶. *** 三台.祝英台近. *** .豹子令.水底鱼.忆多娇.斗黑麻。双调:得胜令.春闺苑.乔牌儿.雁儿落.挂玉钩.豆叶黄.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搅筝琶.川拨棹.甜水令(又名:滴滴金).蛾郎儿.字字双.雁儿舞.武陵花.三仙桥.三月海棠.新水令.豆叶儿.柳摇金.姐姐带五马.五供养。带过曲所用曲牌:正宫:脱布衫带过小梁州.小梁州带过风入松。仙吕: *** 花带过青哥儿.哪咤令带过鹊踏枝、寄生草。南吕:玉交枝带过四块玉.骂玉郎带过采茶歌.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中吕:喜春来带过普天乐.齐天乐带过红衫儿.快活三带过朝天子四边静.快活三带过朝天子.醉高歌带过红绣鞋.醉高歌带过摊破喜春来.醉高歌带过喜春来.十二月带过尧民哥.越调:黄蔷薇带过庆元贞.双调:水仙子带过折桂令.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鸿门凯歌).雁儿落带过清江引碧玉萧.江儿水带过碧玉萧.竹枝儿带过侧砖儿.锦上花带过清江引碧玉萧.一锭银带过大德歌.沽美酒带过快活年.殿前喜带过播海令大喜人心.梅花酒带过七兄弟.沽美酒带过太平令.楚天遥带过清江引.对玉环带过清江引.中吕带过双调:醉高歌带过殿前欢.满庭芳带过青江引。正宫带过双调:叨叨令带过折桂令。中吕带过仙吕:山坡羊带过青哥儿。

关于湖南的散曲之乡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标签: 湖南 曲之乡 么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