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之乡江西赣州(中国甲鱼之乡在哪里)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3

很多朋友对于甲鱼之乡江西赣州和中国甲鱼之乡在哪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江西赣州有什么特色的产品吗
  2. 赣州的历史名人
  3. 赣州龙南有哪几个旅游景点比较有名

一、江西赣州有什么特色的产品吗

1、赣南脐橙、南丰蜜桔、赣北早熟梨、广昌白莲、大鄣山有机茶、万载龙芽百合、瑞昌山 *** 、大余金边瑞香、樟树杜仲、奉新碧云大米、江西米粉、鄱阳湖清水大闸蟹、鄱阳湖青虾、彭泽鲫鱼、崇仁麻鸡、兴国灰鹅、安福火腿、英雄乳品、井冈毛竹、吉安香樟等

2、南康无核毛桔红柚南康粉蒸肉安远柑桔会昌大果金柑麦饭石高级保健茶

3、兴国甜橙龙南坳背梨崇义阳岭茶 *** 银毫棉枣

4、盘龙牌高级绞股蓝绿茶牛心柿小布金桔南康辣椒酱

5、庐山云雾茶产于“奇秀甲天下“的庐山。素有"六绝":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

6、婺源茗眉绿茶,素以“珍眉”著称。形细嫩如眉,质幽香如梅,是婺源绿茶中的珍品,全国名茶之一。特点是嫩芽纤纤如眉,条索紧结壮实,叶底碧绿有光,香味鲜浓醇厚,汤色清澈明亮。饮者曾有“一见顿觉清爽,再饮精神更旺”的赞语。

7、狗牯脑茶,是江西珍贵名茶之一。它产于罗霄山脉南麓支脉,遂川县汤湖乡狗牯脑山。此茶的特点:它叶片细嫩均匀,碧色中微露黛绿,表面覆盖一层柔细软嫩的白毫,茶叶五至七片,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黄,茶味清凉、芳醇、香甜,沁人肺腑,口中甘味经久不去。

8、井冈翠绿茶产于海拔八百余米,群峰环抱,佳木葱郁,云雾缥缈的井冈山茨坪。井冈翠绿茶有“色泽绿、汤色绿、叶底绿”三大特色。

9、景德镇不但瓷器享誉寰,还生产一种名叫“浮红”的名贵红茶。

10、“浮红”起始于清代末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浮红”以色、香、味皆优而受到人们的称道,一向被视为茶中珍品。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里,就有“商人重得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描写。

11、九龙茶产于安运县境内海拔一千多米的九龙山上。这里地势高峻,峦峰重叠,山青水秀,树木茂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极宜于茶树芽叶的生长。《安运县志》记述:“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搓之,拍之焙之,穿封之”。可见其鲜叶采摘之细致讲究,制造工艺之精巧。

12、景德镇是驰名中外的“瓷都”。景德镇的瓷器,质地光洁,色釉绚丽,品种繁多,造型优美,装饰新颖,技艺精湛,享誉古今。

13、李渡毛笔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生产历史。传说秦代蒙恬以明“柳条笔”不久,咸阳人郭解和朱兴由中原流入江西临川要渡一带,传授制笔技艺。经过世代相传,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制笔工艺,博得了历代诗人墨客的青睐赞誉。

14、婺源县是江西的一块宝地,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文房四宝之一的婺墨也以“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特色受到世人的推崇。

15、铅山连史纸,是江西历史悠久的传统名产。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有很大发展,享有“妍妙生辉”的称誉而闻名于世。

16、玉山县玉山下锦溪之滨有奇石,石色苍青有光泽,石质纯净,偶有金星数点,石之细美犹如丝罗纹理,取之制砚,曰罗纹砚。

17、金星砚又名金星宋砚。砚石中散嵌着金色云母,闪闪发光,因而得名。

18、驰名中外的龙尾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江西婺源县龙尾山,由于婺源从唐代武德元年率到宜和三年,一直属于歙州,所以过去称歙砚。从唐 *** 元年间开始,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龙尾砚的特点是:石质坚韧,纹理慎密,涩不留笔,滑不抠墨,贮水不耗,历寒不冰,久经磨研,平而不凹,就砚壁而言,有桃型、钟型、琴形等,砚台水池为月池、天池、灵芝池、荷叶池等,图案有浴牛、听雨、秋声、飞带等十八种。

19、赣州市山地特产赣南蜜瓜,九龙茶,花姑,山香园片,安远相橘,红瓜子,红砂糖,中华猕猴桃,赣州麻通,绿凉苦瓜酒。

20、吉安县山地特产吉安 *** ,吉安樟木箱,大汾折扇,泰和乌骨鸡,新干商洲枳壳,遂川金桔,峡江鱼时鱼,遂川生姜。

21、双井绿、眉峰云毫、甜茶、山峪茶、凤凰舌尖、仙姑茶、雷峰尖茶、屏峰针尖、白鹤羽尖、鸣山仙茶、杨储峰、龟山毛尖、宝峰云雾等

22、糟鱼、大板瓜子、红枣、香菇、竹笋、黑芝麻、满口香炒货等

23、萍乡 *** 生产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迅速,现已有 *** 品种六百多个,远销日本、美国、 *** 、法国、德国、泰国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萍乡 *** 分高空火箭类,地面旋转类、地面礼花类、地面花筒类、造型玩具类、钉轮吊挂类、手持类、叶珠类、芜茜花类等九大类。其燃放起来,造型多异,璀灿多姿、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出口 *** 中的“彩盘花”、“菊花满图”、“银河”等二十多个品种分获省、部级优质荣誉证书。

24、赣菜(又称江西菜)历史悠久,是在继承历代“文人菜”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乡土味极浓的“家乡菜”,主要由南昌、赣州和九江(以鱼席著称)等地方流派组成。其主要风味特色是:原汁原味、油厚不腻、口味浓厚、咸鲜兼辣。主要风味名菜有:三杯鸡、清炖泰和鸡、清蒸荷包红鲤鱼、永新红烧狗肉、炒血鸭、炒勺子肉、小炒鱼、石鱼蛋、银鱼藕丝、砂锅甲鱼、板栗鸡、腊肉藜毫、广昌 *** 莲子、石耳炖鸡、干炸石鸡、圆笼粉蒸肉、栗子泥、鳅鱼钻豆腐、生烧野鸭、乌云追白云、油焖笋、文山鸡丁、荷叶肉、粉蒸鱼、家乡豆腐、冬茹 *** 、空心鱼丸汤、东波肉、 *** 肉等。几年来,赣菜普遍受到中外旅游者的好评。

25、赣州风味小吃有:赣州小炒鱼、三杯鸡、流浪鸡、炒东坡、荷包肉、月亮花生巴、南安板鸭、梅关春酒、果蔬脆片、“牡丹亭”多味花生。

26、南昌瓷版画像安义帽扇景德镇瓷器婺墨龙尾砚

27、河口竹艺会昌藤器金溪玛瑙李渡毛笔宜春脱胎漆器

28、新余丝绒画萍乡纸掌画吉安樟木箱遂川黑折扇

29、余江木雕广丰草编庐山竹丝画帘德安玉雕

30、南昌珍珠樟树双竹粘万年贡米婺源荷包鲤鱼乐平花猪

31、赣州松香兴国灰鹅泰和乌鸡崇仁麻鸡万载三黄鸡

32、南城五黑鸡上饶白耳鸡大余羽绒被万载夏布

33、萍乡 *** 爆竹新余苎麻永丰菊花石峡江鲥鱼

34、井冈竹荪红米余江红石水晶庐山三石江西鲟鱼

35、南昌大曲酒李渡高粱酒安义蜂蜜酒樟树四特酒清华婺酒

36、珍珠液酒赣州陈年伏酒全南金樱酒南城 *** 酒中华杜仲酒

37、吉安堆花酒胡卓人蕲蛇 *** 酒上清酒三清猴头补酒

甲鱼之乡江西赣州(中国甲鱼之乡在哪里)-第1张图片-

38、九江陈年封缸酒彭泽浮红茶婺绿茶宁都小布岩茶

39、修水宁红茶井冈翠绿茶遂川狗牯脑茶饶绿茶

40、南昌石头街麻花肉类罐头兴国牛皮糖薯干南安板鸭

41、南康辣酱赣州蜜饯信丰红瓜子南丰豆腐皮丰城豆腐乳

42、萍乡花果糕新余葱油饼干吉安薄酥饼峡江米粉安福火腿

43、贵溪灯心糕饶州牛皮糖弋阳米果九江桂花茶饼

44、南昌葡萄豆豉樟树中草 *** 修水白术新干枳壳吉水荆芥

45、万安茯苓井冈天麻杜仲黄柏厚扑吉安车前子

46、三湖红椐安义枇杷靖安板栗江湾雪梨香菇竹笋

47、赣南蜜瓜会昌荸荠南康柚子南丰蜜椐广昌通芯白莲

48、万载百合奉新猕猴桃遂川金橘万年珍珠上饶早梨

二、赣州的历史名人

1、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北宋文学家, *** 家。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

2、郑獬从小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佑四年(1052)中湖北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经殿试中进士一甲一名,即状元。此后,任陈州(今河南淮阳)通判,荆南(今湖北江陵)和开封知府,后入朝为度支判官,入值集贤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诏诰,享正三品。

3、郑獬反对奢侈,生活俭仆。宋英宗即位之初,朝廷动用国库银两,大兴土木,治理永昭山陵。郑獬上书进言,他说,目前国用空乏,眼前连军晌也难以支付,横征暴敛的结果,连有钱人家也怨声载道。并赞颂了先帝节俭爱民的举措。他还对官多政冗的旧裕提出批评意见。并主张广开言路,必能有益治道。有些意见还是颇得英宗赞赏,有的却没有被采纳。

4、熙宁二年(1069)始,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宰相,推行新法,郑獬对新法多有指责,那些对他有积怨的官吏便把他当成司马光的同 *** ,于是被罢官。直到御史中丞吕诲上疏宋神宗,为他鸣不平,这才让他调任开土代知府。

5、在开封府任上,郑獬与王安石分歧增多,矛盾愈大,因而激怒了王安石。在任中,平民喻兴偕妻 *** 一妇人,未按新法处置,王安石遂借此为由,将他调出开封府,降为侍读,享受正七品,出任杭州知府。不久,调任青州知府。这时,青苗 *** 在施行,郑獬痛心地说:“我只看到青苗法的害处,实不忍心看到无罪之人触及刑律。”于是,以有病为由而辞官退隐。

6、郑獬为官清廉,家贫子弱,死后竟无力安葬,灵柩停于寺庙长达10年,直到周守 *** 安州知府时才出面为其落葬。又数年后,郑獬之子郑宣义带领全家从安陆返回宁都,并扶其先人灵榇归葬在县城西郊蔚背岭。

7、郑獬善诗文,《宋史》称其“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所著《郧溪集》三十卷,《觥记注》、《幻云居诗稿》各一卷并行于世。

8、位于大余县城东北10公里处的丫山,雄峰凝翠,云遮雾绕。山上有座灵岩寺,始建于南唐,兴盛于明代,是赣、粤、湘边界上颇有名气的 *** 圣地。

9、1528年,身为南赣巡抚的王阳明正在南安总督军务,积劳成疾,经奏请朝廷核准,暂回浙江余姚老家养病。当他乘舟行至青龙镇时,病情加重,遂客死于舟中,享年五十七岁。

10、赣南民间流传着一则神奇的传说。1528年,当王阳明因病告假还乡,由南安县城乘船到达青龙圩时,忽弃舟登岸,返程上得丫山的灵岩寺。在他未到丫山前,寺里有位得道的高僧将要圆寂,他命僧徒将他所处僧室紧锁,不得打开,只说了句“姑俟我至。”王阳明来此见僧房紧闭,甚是奇怪,便问僧徒。众僧徒将禅师之嘱告之。王阳明笑道:“固候我也。”遂命僧徒将门打开。他发现室内案几上有本书,他拂去灰尘,翻开书,轻声读道:“五十七年王守仁,启吾钥,拂吾尘。若问前身事,开门人是闭门人。”王阳明当日返回舟中,便病情转重,客死于青龙镇河中舟内,享年正好五十七岁。

11、民间传说固然虚妄,但它能从某一角度反映人们的心理走向。

12、为什么王阳明的形象能如此深深地植入赣南的土地之中呢?王阳明先生本名王守仁,字伯安,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因其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故世称阳明先生,明正德年间,他以右佥都御史身份任南赣巡抚,治理 *** 之中的赣南。他率领 *** 在赣南境内及其周边的闽、粤、湘边境各地作战,打过许多漂亮仗。在南安(大余)、横水(崇义)、桶岗(即南康市唐江镇。客家话的“桶岗”与“唐江”音相近)等地创造过以少胜多、速战速决的战例,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能文能武,是中国历史上文武双全的人才。当时赣南在全国经济文化方面相对落后,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广为传播他在哲学和文学上的独创见解,促进了赣南文化的发展。历来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赣州话是王阳明教出来的”,是否确实,已无从查考。按理,靠一个人教出一个城市数万人日常使用的方言来似乎不可能,但王阳明确实采取各种措施在赣州城区推广“官话”,使语音极靠近普通话的赣州方言统一起来、普及开来,令其成为赣州城区市民沿用至今的日常用语。阳明先生其人虽早在五百年前已经作古,但他在赣州市民经常使用的口语中为自己保留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13、历史上,宁都素有“文乡诗国”之誉。为何有此盛誉?因自唐宋以来,宁都文人学士众多。据史料记载,在唐至清末的科举 *** 中,共考取进士125人,其中状元2人,探花1人。但宁都“文乡诗国”的“诗国”真正由来,却和南宋著名诗人曾原一是分不开的。史载,曾原一有“诗人宗之”之誉。

14、曾原一,字子实,宁都梅江镇人,是南宋较有影响的诗人。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和《中国人名大辞典》均有介绍。

15、曾原一系曾兴宗之孙。曾兴宗为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特奏进士,后授广东肇庆推官,他自幼笃志理学,师事著名理学家朱熹,朱熹极看重他的才学,曾以“纯茂笃实,切已致思,用功正当”称赞他。后来,他因朱熹遭贬谪而受株连,丢官职回归宁都,率家隐居于金精山西边的筼筜谷。在筼筜谷,他结庐讲学,授徒传文。因慕其名,四方求学者云集而来。

16、曾原一自幼聪慧伶俐,好学善思,长大后便显出博学多才、才华横溢,很受祖父曾兴宗喜爱,更受曾兴宗 *** 们推崇。后因避乱钟陵,结识了戴复古。戴复古系浙江绍兴人氏,一生忠于古学,曾从当时名人林敬思学习,又拜在著名诗人陆游门下,因而以诗闻名于世。他好游天下名山,常来往于金精山筼筜谷。曾原一与他结识后,两人谈古论今, *** 奔放,毫无顾忌,因此结为知己。两人常在一起切磋文学,吟诗作文,专心研究诗作,后又一同组建了“ *** 吟社”,影响极大,宁都地方因而掀起作诗吟诗 *** ,人人都以作诗吟诗为骄傲,诗作盛极一时,并有大批诗集问世,名传海内外。这也是宁都被誉为“诗国”的最早由来,曾原一也因此被世人誉为“诗人宗之”。

17、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曾原一考中举人。但他为人为事脾 *** 耿直,不入俗流,无意 *** 进取。回邑后,曾同叔父曾益之倾囊集资修筑县城梅江镇城墙,保土安民,此举在当时颇使群众感恩戴德。其时他家住梅江镇南阜民内巷(今按门牌统称小东门,县 *** 局斜对面,东口连七仙庙,西口接中山街,是条狭短小巷子),因曾原一及其从弟原成和一批文人诗友常在巷内构思作文,吟诗放歌,故此小巷被后人称为构思巷,亦称斗诗巷。

18、宋宝佑年间,曾原一携家眷离开县城梅江镇,隐居苍山,自筑“万松亭”居住,与家人自耕其食,虽穷老蹭蹬,但潜心著述,一生诗著颇丰,有《苍山诗集》、《选诗衍义》等问世,海内诗人都极崇敬他,一直把他当成宁都地方诗歌界盛行的开创人。

19、客家人罗牧,字饭牛,号云庵、牧行者、竹溪,系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之一。明天启二年(1622年)出生于宁都县钓峰乡,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享年83岁。他不仅是清代著名画家,还是江西颇有盛誉的画派开派山水画家,曾被“扬州八怪”誉为“一代画宗”、“江西画派英才”。他的画被康熙皇帝鉴赏,旌为“逸品”。

20、罗牧系农家子弟, *** 罗必远,是贫苦农民。明末清初,钓峰有“富翁商贾、伏钓州县”(因富翁、商贾较多,当地不少人都称钓峰为钓州县)之称。罗牧虽然出身贫穷,但艰苦的家境没能难倒他,反而激发了他从小树立起改变自己境遇的雄心壮志。由于他自幼聪颖,刻苦好学,并尊崇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敦古道,重友谊”,奉行始终,后来,他真的走出了困境,成了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

21、罗牧十多岁时从钓峰来到县城梅江镇,寻师习艺。经人介绍,初从魏书学画。魏书,字石床,梅江镇人,工诗词,善书画,真草隶篆运笔如神,画山水、竹木、鸟兽,穷态尽妍,是当时宁都一位颇有名望的画家。罗牧投其门下后,刻苦认真,深得其法,常受魏书夸赞。由于魏书 *** 放浪不羁,不入俗流,且嗜酒常大醉,每论古今, *** 奔放,毫无顾忌,罗牧深受其影响,导致他后来 *** 慷慨,不拘小节,一生好云游和交友。

22、顺治乙酉年(1 *** 5年),清兵攻占南昌时,罗牧24岁。当时,他已结婚成家,习画也已有七八年,画技日臻成熟,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常与魏禧、林时益等谈古论今,吟诗作对,借以提高自己。并拜林时益为师,学习制茶技术。因他喜好饮茶,对学制茶技术很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便学会 *** 茶叶,可供自饮和 *** 。这为他后来的游历生活提供了经济来源。顺治八年(1652年),他为了谋生和游学,携家眷迁居南昌。在南昌,接触面广了,他结识了不少明遗民中的文人、画家,如当时有名的画家徐世溥等,获益匪浅,画技长进甚快。康熙三年(1665年),罗牧44岁,又举家迁居扬州,在那里,又结识了许多画家,如当时有名的画家恽寿平等。他们技艺相同,思想相通,彼此推崇。不久,由于时局动荡,罗牧很快又迁回南昌居住。这段时间,他常去北兰寺与一个叫澹雪的和尚相聚谈经论画,并在和尚引见下,开始同一些 *** 文人来往,当时八大山 *** 常去寺里作壁画,他们便常在一起谈经论画,或赋诗唱和。就在这个时期,他经江西巡抚推举,获皇帝授予的“御旌逸处士”封号。

23、罗牧的绘画活动,主要在顺治、康熙二朝。他早年师从魏书学习画技,后又自学继承名画家黄公望、董其昌的画法,所画笔意空灵,林壑森秀,墨气翁然,独具风格。他画的花卉、人物、山水画造诣很高。据后来专家论定,他的山水画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擦笔皱,纤细严谨;二是笔致粗犷、墨色鲜明;三是具有烟雨迷蒙的“米氏云山”风格。因此为行家所赞颂。尽管罗牧其时绘画造诣很高,对艺术态度严谨,同时也通晓诗文,但他一生为人谦虚,并不因此而傲傲然。他因家道贫寒,有时也绘制一些屏画 *** ,以补生活之用,所以他的画作流传甚广。今江西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以及日本等国内外不少团体和个人都收藏有他的画作。

24、罗牧寓居南昌时,住在风景优美秀丽的东湖百花洲,亦画亦制茶,并常与一些南昌文人画家相邀聚会,或吟诗作画,或切磋艺技。当时有名画家徐世溥赠诗曰:“彩笔常悬梦里思,十年古道见页眉。云 *** 是无常主,更写云山卖与谁?”后来,随着年事渐高,罗牧对山水画的创作越来越痴迷。为使当时的画坛能够发扬光大,他还与八大山人等组建了“东湖书画会”,因他当时“颇为名流称重”,许多人推崇他,所以他与八大山人都成为“东湖书画会”主要领导者。当时参加书画会的都是在南昌的名画家,如临黄庭坚书法的徐煌和董其昌书画的熊秉哲,以及彭士谟、李仍、蔡秉质、涂岫、闵应铨、齐钅监、朱容重、吴雯炯等人。他们交游雅集,共同切磋,探求艺术意趣,丰富和提高了他们的艺术情 *** 、艺术追求和艺术水平,形成了江西画坛的画家群。

25、罗牧在画坛的成就和地位影响极大,除江西省外,还有江淮一带的画家,画技画风颇受其影响,因此形成了罗牧山水画的传派……对罗牧的画绩,今《中国绘画史》、《中国画家大辞典》均辟有条目记载和介绍。

26、罗牧,江西画派的开派英才,客家人的骄傲!

27、李宜青,字荆山,宁都琳池人,唐由陇西迁徙入赣,李姓先祖李子鱼的裔孙。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乡试拔贡,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会试进士。“赐进士出身。诰封奉政大夫、户部河南主事,转员外郎,升郎中,掌江南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升光禄寺少卿,巡察 *** ,丙科会试同考官加 *** ,纪录四次。”告老还乡时年已六十八岁,退休后淡泊名利,不言荣辱,七十多岁寿终正寝。为客家之先贤,官宦之楷模。

28、乾隆二 *** (公元17 *** 年),李宜青奉旨巡察 *** ,时任江南监察御史兼提督学政。到任后他首先惩办了一批 *** 污吏,为人民清除了祸害。接着他革除弊政,实行减租、减息和免赋,减少了人民负担。同时,倡导为官要清正廉洁, *** 政风为之一新。

29、在巡察 *** 期间,他不仅力主整肃吏治、振兴教育、发展农业,而且还会同督军、总兵,北以基隆、南以高雄为中心据点,加强海防建设,提高防御外患能力。

30、他从自己的薪俸中拿出六百两纹银,建起“海峰”、“崇文”两座书院,并亲自授课,从识字教育开始,到诗书礼仪、农耕纺织,实行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史料上载誉他“士皆感奋”。

31、他不仅从家乡宁都聘请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能工巧匠,还从外地引进水稻、甘蔗等农作物优良品种至 *** ,全面深入地推广先进的生产方式 *** ,也改变了 *** 人民原有的生活方式。

32、以前, *** 人对甲鱼敬若“神明”,任其糟蹋庄稼而不管不问。自从他亲手 *** 甲鱼令厨师精心煎炒蒸炸,摆设“甲鱼宴”款待客人后,爬禾害虫才成了 *** 人的美味佳肴。

33、他爱民如子,对临海次次严重的飓风灾害均能如实向上级禀报,并力陈减赋,均得到恩准,因此 *** 人民还在台北修建了一座“荆山祠”,让他享受四时祭祀,至今香火不绝。他的精神和功德将永远留在 *** 人民心中。

34、李宜青未遇前,曾在黄陂杨依的“文昌阁”教过书。

35、李宜青与谢氏夤缘深长,有一件事可说明。谢氏先祖谢明河家住钓峰贵富坪,是李宜青在杨依教书往返琳池的必经之地。有年大年三十除夕,李宜青回家过年,经过谢明河的门口时日已西下。谢明河看见天色已晚,就主动提出把毛驴借给他,好让他早点回去赶上年夜饭。

36、虽然有点熟悉了,但李宜青总觉得不好意思,更担心的是,如不能及时归还耽误人家的农活。谢明河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告诉他:“这不要紧,到家后你只要放开缰绳,毛驴识路就会自己回家。”李宜青见说得实在,就骑上毛驴赶团圆饭去了。

37、到家后,李宜青总是怕毛驴丢失,并没有放开缰绳让它回去,而是加足草料,把驴养得肥肥壮壮,吃完“七种羹”回私塾时才把毛驴送回。从此两人交情日深,一位先生与一位农夫竟成了好友。在他考上进士后,李宜青并没有忘记这位田舍翁,送给谢明河一把宝刀作纪念。

38、后来,谢明河把儿子谢经国过继给其兄谢明江,这把宝刀就跟着到了杨依。 *** 时期有人在族人谢瑞文家中看到过,宝刀非常锋利,刀柄镶嵌了很多宝石,闪闪发光。因此村人讹传这是把“上方宝剑”,所向披靡。遇上孕妇难产,常请去镇邪。开头似乎有效果,后来却是不灵了,据说是因为进了血间被污所致。

39、谢瑞文是秀才,又生在富裕之家,但却是个不幸之人,他的独生子早夭。夫妇去世后,宝刀就不见了。后来曾有人寻找过宝刀的下落,看到的只是一把长满铁锈的钝刀,没有刀鞘,乃无用废铁。

40、宝刀虽然遗失,但李宜青以“年家姻弟”的名义,为杨依珍溪东山谢氏所撰的《乾隆壬辰谱序》将永世流传。

41、他在序中称:“于今,为烈而门户迭起,尤莫司马代之王谢。”他盛赞:“监川内史(谢)灵运高文伟绩,史不胜书。”“瓜瓞绵绵、星罗棋布,此亦如昆仑之水,九曲入中国,支分派衍,纷纶四布,应天星而遍地轴,乌能量其所至哉!”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百姓的真实写照。

42、同为客家人,四海一家亲。那对来自 *** 的石狮,至今还踞守在李宜青的家乡琳池。它们是 *** 人民的忠实使者,永远也不会离开

43、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祖居地究竟在何处?这是史学界长期争议不休的问题。最近新发现的清光绪《府江戚氏族谱》(以下简称《戚氏族谱》)以及围绕着此问题展开的调查,揭开了戚继 *** 居地及远祖之谜:戚继光的祖居地原为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湖江乡夏府村,其六世祖由夏府迁往山东,戚继光是赣南客家的后裔。

44、据山东《戚继光志》,戚继光的祖先只能追溯到他在山东蓬莱的前六代,即戚详——戚斌——戚桂——戚谏——戚宁——戚景通(戚继光之父),而戚祥之前则为空白。据《戚氏族谱》所载夏府戚氏前六世世系:始祖:戚文盛(重四郎);二世:仲礼、仲贤、仲开(无后);三世:元海、元达;四世:均福(元达子);五世:以庄;六世:明德(此处族谱注曰:“明初从戎立功徙居山东登州。”)

45、我们认为,夏府戚氏六世祖戚明德就是戚继光的六世祖戚详。根据有四,其一,两地世系相接,蓬莱戚继光家族是“六世祖戚详”之前祖先世系不详,夏府戚氏(明德一支)是六世祖明德之后记载中断,前后恰恰相衔接;其二,徙居时间相同,戚明德“明初从戎立功徙居山东登州”,戚详“从戎”时间,一般也认为是在元末明初,大致相同;其三,徙居地点相同,据《明史·戚继光传》:戚继 *** 先“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其祖先迁徙之后的定居点为山东登州,亦即蓬莱。《戚氏族谱》记载明德“徙居山东登州”,两者相吻合;其四,徙居原因相合,所有有关戚继 *** 先迁居山东的记载都认为,迁居原因是戚详立有战功,《戚氏族谱》记载是“从戎立功”,完全一致。

46、这么多的相同和一致,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偶然的巧合。

47、另,调查获得的资料还可直接证明戚继光与夏府戚氏的血缘关系。兹从三个方面予以论证。

48、之一,族谱资料之证。证一,据戚斌《戚氏族谱序》:康熙七年,他在通州遇到一位祖上是夏府戚氏的长者,长者说:“幼时,戚将军继光来京,寓我家,语我父曰:‘吾祖世职登州,尔祖戎定边卫,今虽异处,原同一家。’”因此,他断定戚继 *** 上出自夏府戚氏。证二,据《戚氏族谱》所录熊秉哲《太学戚君传》:“与遇老人字光乾者,叙及原系赣州戚氏……又云,少时会见戚宫保,亦云是同祖所分。”证三,魏礼《戚氏族谱序》:“明嘉隆间有太保继光者,所至立勋,庸著戚氏《新书》,亦府江之苗裔也。”

49、由这些记载可知,戚继光自己也认为他与赣州夏府戚氏后裔“原同一家”,是“同祖所分”,清代著名学者魏礼则明确指出戚继光是“府江之苗裔”,这都证明了戚继光与夏府戚氏存在着血缘关系,其祖居地是夏府。

50、第二,祠堂对联之证。祠堂前厅仪门两边墙面向中堂联:太保新书捍卫家国,西江问鼎光耀中华。祠堂中厅石柱对联:联血族崇尚武精神实纪新书勿忘祖烈,承先志辅佑文治理儒行经籍蔚为国光。

51、之一联的“太保”是指戚继光所任的官名,《新书》是戚继光撰写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第二联的《实纪》和《新书》分别指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该祠堂修建于元明之际,最后一次重修距今也有百年之遥,上述对联被郑重其事地刻于祠堂的墙面和石柱上,说明夏府戚氏对此很早就产生了一种 *** ,即戚继光为夏府戚氏的后裔。

52、第三,调查口碑资料之证。最近,由江西省赣县 *** 牵头组成的“戚继 *** 籍考证工作小组”前往山东省蓬莱市进行调查考证,调查工作不仅得到当地 *** 以及戚继光后人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获得了重要的佐证材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戚继光的第十一代后裔戚兆华谈到,小时候其先人曾对他说过:他真正的祖籍是在遥远南方的虔州(虔州即赣州的古称)——这是戚继 *** 居地研究方面的极为重要的口碑资料,它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当源自祖传的说法。这有力地说明,《戚氏族谱》所载戚继光与赣州夏府戚氏后裔“原同一家”之言并非虚拟,说明夏府是戚继光的祖居地这一观点,得到了山东戚继光后裔与夏府戚氏双方的认同。在戚继 *** 居地的研究方面,两地资料相互印证,两地有关戚继 *** 先的世系实现对接,填补了“戚继光远祖活动情况不详”这一空白。

53、戚继 *** 居地研究的这一新进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在历史研究方面,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 *** 居地的新发现对于这样一位杰出历史人物的研究来说,显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其次,在客家研究方面,客家研究已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在客家研究中,客家历史人物(包括客家后裔)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戚继 *** 居地及客家后裔身份的确定,无疑为客家研究增添了新的亮点;第三,在促进赣南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方面,赣南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是“先贤过化之地”,赣州市还是 *** 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戚继 *** 居地考证的新成果,将大大提高赣南的知名度与文化品位,同时,通过宣传推介,还可能掀起“戚继 *** 居地旅游”热,从而促进赣南旅游业的发展。

三、赣州龙南有哪几个旅游景点比较有名

龙南位于江西的最南端,有“江西南大门”之称,龙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西新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连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小武当山等等。龙南矿产资源也很丰富,重 *** 储量居世界之首,被誉为“重 *** 之乡”。客家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载体,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筑艺术,不仅被建筑学家誉为民俗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艺术家及众多的游客为之陶醉。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闽西的土围楼合称为中国“四大古民居”。龙南典型的围屋 *** 有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乌石围、里仁栗园围、渔仔潭围、沙坝围、桃江龙光围、纹龙耀三围等。被建筑学家誉为民俗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你对客家文化感兴趣的、那就有必要来龙南一游。交通方便,从赣州市区乘坐火车在龙南站下车,有班车前往客家文物等地,门票30元。

甲鱼之乡江西赣州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国甲鱼之乡在哪里、甲鱼之乡江西赣州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标签: 中国甲 赣州 甲鱼 江西 哪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