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舞蹈之乡畲族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畲族舞蹈基本动作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畲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歌俗主要有拦路情歌、来客比肚才、做表姐、做亲家伯等。歌会主要有农历四月分龙节在福安穆阳一带苏堤山的牛石岗歌会,六月初一在福安留洋白云山的歌会,七月初七在福安社口、营坑白云山的歌会,八月十五中秋节福安城关镇的歌会,九月初九霞浦城关马洋目莲山与溪南葛云山的歌会等。
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 *** ,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
农闲时,村上来了客人,村上年龄相仿的异 *** 就活跃起来,天一黑,众歌手到客主家门口放一鞭炮,涌入中堂起歌头:日头落山岙里黄,太(看)见阿哥(妹)娘洞(郎洞)来,阿妹(哥)冒(无)纳(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来打大铺(对歌)。如果客人是歌手,会很快对上,如果客人确无歌手,则以歌骂得他回去以后非学起来不可。若客人来了,村上无人对歌,也会被人视为此村 *** 。找客人对歌,村上上场唱者必须是年龄相仿的异 *** ,客人必须是非本村出嫁者;主家如是三年丧服期内或造房竖柱时,不对歌,要对也要放别人家去对。来客对歌,主要是唱情歌,已婚者双方也不拘束,完全可假戏真演,双方都未婚则求之不得,往往唱来一个终身伴侣。
来客对歌,一般对一整夜,半夜时主家烧点心招待所有在场者,唱到天亮时,要唱十二生肖歌以送歌神,结尾是唠歌唠到天大光,送你歌神出外乡,唱条歌儿安香火,一年四季保安康。对歌结束时,村上主要几个对歌者要集点钱作为手薪送给客人。当然唱歌来了真感情,就不是送点手薪了。
另外,畲族婚俗中,有三个热闹的场面。一是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门时;二是借锅和杀鸡时;三是婚宴酒过三巡,赤娘、姐妹举杯敬酒时,新娘端上装有一对红烛灯、酒盏、银手镯的敬酒盘,由陪同新 *** 姐妹按席位向客人唱《敬酒歌》。敬酒从首席之一位客人舅公开始,唱罢敬酒歌,送上一双鞋给舅公,舅公则将备好的红包放到盘内,并将酒一饮而尽,再一一敬其他客人。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流传于福建省宁德市的蕉城区八都镇猴盾畲族村及其周边的畲村,畲族“双音”,是畲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畲族山歌中的奇葩,是我国畲族山歌中唯一 *** 的畲族二声部山歌歌种,畲族“双音”有别于其它畲族山歌,在于它独特的演唱方式和声部音乐复调 *** 的组合形式。极具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的主要表现形式
1、二声部山歌“双音”属清唱,演唱形式,每个声部至少 1人,每个声部的演唱人数可多可少,不论声部的男、女 *** 别演唱,亦可两声部都由同 *** 别演唱,但演唱情歌就一定要男、女各唱一声部。 2、二声部山歌“双音”词律歌词结构基本是七字一句,四句体,四句为一条。 3、二声部山歌“双音”的声部组合形式有以下这么几种类型:( 1)支声式由两个声部同时演唱同一旋律及其变体,( 2)和音式两声部之间节奏基本相同,旋律基本相异,构成多种不同音程关系。乐句终止音相同。( 3)接应式两声部之间,一声部来了,另一声部紧接。头尾相叠置。( 4)模仿式由同一旋律及其变体,在不问声部中以模仿形式先后出现。
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的学术价值:在音乐史中,常见的畲族民歌只有单声部,而畲族“双音”却是多声部民歌,在其它少数民族民歌中,也是不多见类似畲族“双音”这样具有音乐复调 *** 质的民歌。其二,畲族“双音”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传承历史,在畲族民间音乐文化中以及全国其他少数民族民歌中实属罕见。抢救和保护畲族“双音”,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乃至对世界音乐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的实用价值:在于对畲族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畲族民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叙事歌(含神话传说歌和小说歌)、杂歌(含爱情、劳动生活、传授知识、伦理道德、娱乐生活等内容)、仪式歌(含婚仪歌、祭祖歌和功德歌等)。
畲族民歌的曲调大致可分为山歌调和师公调两大类。山歌调包括: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丽水调、景宁调、龙泉调、文成调等。师公调包括念诵调和配合做公德动作的歌唱。
畲族山歌多用假声歌唱,按唱法的不同,有平讲调、假声唱、放高音等三种变化。在福建省宁德北部的七都、八都、九都等地,还有一种双音的歌唱形式。由男女二人用同一歌词演唱,曲调之间形成支声式、模仿式或和音式关系。此种唱歌形式曾有一段时期盛行, *** 曲目有《风吹竹叶尾提提》等。现已濒危,亟待抢救。
畲民喜唱山歌,不仅婚嫁喜庆,逢年过节唱,而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情。畲族民歌一般以四言、七言体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也有少数歌词之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仄声。畲族民歌很多,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种类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时令歌、小说歌、 *** 歌、儿歌、杂歌等。编入《中 *** 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卷》畲族婚俗歌935首,哀歌 *** 2首,还有用本土史实编成的《打酒局》、《打盐霸》、《古老歌》和《汤夫人歌》等4 *** 联歌。畲族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畲族歌曲调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调。如闽东地区有4个调区,即福鼎调区(流行于福鼎、柘荣、霞浦县北部。属五声商调式)、霞商调区(流行霞浦县大部分、福宁县等地区,属商调式)、福宁调区(流行于福安、宁德、寿宁、民间南、古田、周宁、柘荣西部等地)、罗连调区(流行于罗源连江、宁德、南部的飞鸾等地),浙江畲族也有5个基本曲调,即丽水调、景宁调、文成调、龙泉调、瑞安调。纵观畲族歌曲以轻声细语为特色,在词曲结构方面,歌调比较整齐,多7字一句,四句成一段(又称为一条)。一首民歌,少则1-2条,多则7-8条;调式多为五声 *** 调式,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其中商调式分布最广,角调次之,徵、羽、宫调式再次之。
畲族人民擅长二声部重唱的唱法,人们称之为双音,畲族称双条落。在演唱上,带有轮唱 *** 质。双音最初是两个人唱,发展到可以3人,也可4人。一般不超过4人。两声部分上两人演唱,两个演唱者可一男一女,也可两男两如是由一男一女二人重唱,男的先唱或女的先唱都可以,后唱者可在先唱者唱后两个字或四个字接唱,要与前唱者唱同样的歌词和近似而不完全相同的曲调。双音在唱法上,一般男女都用假声,后来男子敢用真声唱,听起来声部更加清晰。畲族假声唱法追求恬静、纤嫩、清秀、古朴。由于唱法的不同,一般同一首歌可出现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和三种不同曲调整。演唱双音不严格规定时间、场合,但必须在唱歌的季节,即从农历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为畲家唱歌的季节。尤其是正月、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等节日,畲家总是成群结队走亲串友,以歌当话,还要举行盛大的对歌会。这都是欣赏畲家双音的好时节。
畲族民歌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
传师学师是由畲族法师向学师 *** 进行传师学师的活动,在举行传师学师仪式上,所有祭师坐在筵桌上,由主持传师学师仪式的东道师在筵桌上很有节奏的自击鼓自唱的兵歌。传师学师时,法师在铃刀、龙角、扁鼓、铃钟、琴箫等道具和乐器的吹、摇、拉、碰击声中时而边念咒边诵词,时而边歌边舞。畲族民歌按首数多少可分为短歌和长联歌, *** 一首为短歌,平时多唱短歌;几首、几十首甚至上百首为一个整体内容的民歌称长联歌(或叙事歌),如《高王歌》、《封金山》、《时辰歌》等,景宁一带还有《打盐霸》、《打酒局》、《汤夫人歌》等长联歌。《高王歌》是记述畲族源流传说的长联歌,畲族人民视为传世之宝,民族史诗,畲族家喻户晓,世代传唱,全诗共112首。
劳动歌是以歌唱形式表达各项生产劳动须遵循的农事季节,介绍生产知识,如何争取丰收,实现美好生活等。广泛流传的有:二十四节气歌、十二时辰歌、种田歌、勤耕歌、采茶歌等。《砍柴歌》是在畲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劳动歌之一,畲民男女老少人人会唱,具体形成年代不详。该歌是畲族姑娘在山上、田间劳动时,相遇砍柴青年即兴编唱的劳动歌曲,内容富有哲理,又具男情女爱的情调。
情歌又称缘歌,是畲族民歌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最动人心弦的民歌。情歌大部分是以某种事物为衬托,表达男女间爱情的,青年男女通过情歌谈情说爱,互相倾吐真挚情感,排除一切阻力,实现男女结为夫妻的目的,即使中老年歌手对歌,亦善穿 *** 扣人心弦的情歌来助兴。《情歌对唱》畲语称唠歌,即男女相互对唱,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文化生活形式,只要你走进畲村,就可听到山上、田间的男女对歌声。情歌对唱,基本上是一男一女对唱,各唱一首,一唱一和,男女青年相遇时,一般由女的主唱,男的根据主唱者的歌词内容应对,所以和唱者要随编随唱,难度较大。情歌除野外劳动时对唱外,也有夜间对唱,晚饭后开始,天明结束。一是不妨碍劳动时间;二可吸引众多听众。
畲民喜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更具特点的是在丧葬悲哀时,以歌代哭,倾吐哀情。《哀歌》又称丧仪歌,形成年代久远,至今畲村畲族成年人去世入棺后,灵堂两边摆上长凳,凡死者下辈均入座唱哀歌,整个灵堂没有豪啕大哭,只有哀歌高吭,哀歌内容大都为悼念死者,思念死者生前乐善为人,表达对死者的尊敬,祈祷死者 *** ,忏悔对死者生前照顾不周和对孝子的赞扬,对不孝的斥责,其曲调低沉悲切。
畲族还有怀念先辈,追述历史的功德歌。功德歌有统一歌词的手抄本流行,并由专门祭师舞蹈,是做各种类型功德必唱之歌。不同的是功德歌有动作、有道具,地点在师爷间或本家灶边,歌名有:齐声呼、月月唱、大离别、小离别、媳妇苦、卷筒线、牛崽传、二十四孝、五更叹、行孝、灶君保护、夹歌等12段,唱时要唱三轮,唱夹歌内容时,由三人一组进行,一人肩背竹篓(也有用谷切),手抓一把白米,另二人抬着一只布袋,绕着灵堂棺木,对歌作舞,像抓白鹤一样,通过引鹤、放鹤、言鹤,意为引魂 *** ,亡故仙师骑鹤上天堂,唱捞鹤歌,跳捞鹤舞。
二、云梯乡的畲族旅游
宁国市云梯乡,又称云梯畲族乡,下辖云梯、白鹿、千秋、毛坦四个行政村,54个村民组,总人口6131人,其中畲族人口约占30%,是安徽省唯一的畲族乡。据公开资料显示,该乡东南面和浙江安吉县、临安市交接,全乡总面积51.1平方公里,境内风景秀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是黄浦江、钱塘江、水 *** 的源头之一。境内有千秋关、铜岭关、壕堑关、烽火台、炮台等历史古迹,尤其是始建于南宋时期的千秋关被列入《中国名胜词典》,成为宁国市的八大风景之一。据云梯畲族乡 *** 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畲族文化得到更好弘扬,该乡每年都举办“三月三”畲族歌会活动,通过畲族山歌、畲族婚嫁习俗、畲族舞蹈等节目,传承和弘扬畲族文化,展示畲乡新变化。农历三月初三春意盎然,畲家处处鸟语花香。这一天,宁国畲乡人民迎来了畲族的传统节日。在美丽如画的云梯畲族乡,一场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动——“三月三”歌会正在举行。
穿戴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踏着《好日子》的欢快节奏,安徽畲乡·云梯“三月三”歌会拉开了大幕。畲乡对歌《茶歌》、畲族婚嫁民俗表演、小合唱《唱不完的畲乡好 *** 》……一系列精彩的节目让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观众享受了一场独特的民俗文化盛宴。
“唱了30年歌,这是之一次表演给这么多人看。”之一次登上大舞台表演的村民蓝根树告诉记者,希望能够通过这场盛会让更多的人了解畲族的文化,把畲族文化更好地弘扬出去。千秋关位于天目山西麓,宁国市南部,与浙江省临安市横路乡交界,距宁国市区60公里。千秋关古名千秋岭。千秋岭高398米,溪谷幽深,层峦叠岗,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是皖南宁国通往浙江余杭的咽喉要道,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据嘉靖《宁国县志·关津桥渡》记载:“千秋关,治东南一百里,宋南渡时所建”,置关戍守京城临安,始名为“千秋关”,寓千秋万代吉祥如意之名。原有指挥洞,点将台、炮台等设置,关顶置炮九门。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驻守此关,又安装大炮数门,今已废圮。关东边山冈上通往豪圲关的 *** 槽依稀可辨。现存千秋关洞门为清朝咸丰三年(1853)重修,增设外关。内关与外关间隔约30米,因修公路,外关已毁,内关仍存。关基用大块方石迭砌,关残高3.82米,长25.25米,厚7.17米,拱门高2.24米,宽2.05米,关门上嵌石匾,横镌“千秋関”三个大字。
《资治通鉴》记载,五代十国后梁乾化三年(913),吴国吴王杨隆演遣吴行营招讨使李涛帅众二万人,经千秋岭,攻打吴越国。吴越国钱元瓘在千秋岭上大败吴 *** 队,俘李涛及副将咸知进和士兵八千余人。
《续资治通鉴》记载:元至正十一年(1351),农民 *** 领袖徐寿辉、李二、罗田率红巾军攻占宁国县后,于次年,分兵南征,攻占千秋关。元军副万户董搏霄设计战败徐寿辉义军,复夺回千秋关。收复於潜、安吉、广德、宁国、徽州等地。
古代千秋关多次发生 *** 。1 *** 8年冬,为了 *** *** 的黑暗 *** ,千秋关下成立了中国 *** 宁国县之一个 *** 组织—— *** 宁国特支,点燃了宁国的 *** 火种,千秋关一带成为宁国 *** 根据地之一。
1937年3月, *** 1 *** 师500兵力,由江苏溃逃取道千秋关,与挺进浙江的红军第二团第十支队相遇,在千秋关上 *** 数小时。红军 *** 1 *** 师8人,缴获轻、重 *** 9挺, *** 85支。时称千秋关遭遇战。
千秋关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千秋岭“山岳若城廓之状,风土有生化之机”(吴潜先祖吴仁寿语),她孕育了关下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材。
千秋关下盛氏家族,自唐代始,人才辈出,先后三十余人在朝为官,其中盛珰、盛豫、盛度最富盛名。盛豫仕吴越国, *** 6年至930年任余杭令,后升为太傅。978年随吴越王钱俶赴大宋国都城开封,献吴越国版图户口册归宋,授度支郎,赠太师。出使归来,盛豫举止安详,神态自若。人说:“盛太傅无忧色,吾属安矣。”在吴越归宋,全国统一的历史关键时刻,盛豫起到了 *** 人心,促进团结的作用。
北宋有“三苏”,南宋有“三吴”。三吴的家就在千秋关下云梯村。 *** 吴柔胜,淳熙八年(1181)进士。柔胜三子吴渊,嘉定七年(1214)进士。柔胜四子吴潜,嘉定十年(1217)进士之一,为科举时期宁国县之一个状元。
千秋关下还孕育了中国一代佛学宗师——宗杲,他对 *** 事业孜孜以求,终身探悟,一心向佛,创立看话禅,为中国 *** 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北宋钦宗皇帝(1126年)赐其紫衣袈裟、封其为“佛日 *** ”;南宋孝宗皇帝(1162年)封其为“大慧禅师”。
千秋关下仙家村的仙克谨,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吏部尚书奚季虎、吴璞(吴潜长子),参知政事饶虎臣,兵部侍郎虞俦,大理寺卿奚士逊,……都是从千秋关下走出去的进士。
当年“风云广州港,威镇上海滩”的上海警备区司令杨虎(18 *** —1966),也是从千秋关下走出去的。
千秋关古代诗人题咏颇多,唐代诗人罗隐题咏《送梅处士归宁国》:“十五年前即别君,别时天下未纷纭。乱罹且喜身俱在,存没那堪耳更闻。良会谩老悲曩迹,旧交谁去吊荒坟。殷勤为谢逃名客,想望千秋岭上云。”诗人一路目睹战乱后的凄惨景象,发出内心的感慨,。一个“云”字将千秋岭的壮丽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多么想再此相望。同时,借“想望千秋岭上云”来表达晚年能再次见到老朋友的美好愿望。“想望千秋岭上云”传为千古佳句。
南宋兵部侍郎宁国人虞俦,赋诗《千秋岭》:“轻阴漠漠雨班班,岭上风来一解颜。已是去天才尺五,却令缓步有跻攀。飞泉百道萦罗带,列岫千峰拥翠鬟。应是北堂春正满,几 *** 首望家山。”诗人为什么“几 *** 首望家山”呢?是舍不得离开这风景秀丽的家山吗?并非完全这样。从他回家乡所作的另一首诗《和陈倅题留奉圣》(奉圣旧为宁国县白云山禅院名):“……饥馑有流离,十室九不爨……”连年不断的战争,给家乡带来巨大灾难。家乡的百姓十户就有九家因为没有米而不烧火做饭,因饥馑而流离失所。一道高峻的千秋关似 *** 长城一样,把家乡推向了“长城”关外。他怎能不一次次地回首深情眺望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百姓啊!
清光绪五年(1879)始,浙中景宁、兰溪一带畲族同胞陆续迁来宁国,环千秋关山脉居住,凿石造田,田大者可卧,小者可坐,层层梯田,螺旋而上。而今千秋关所在地为云梯畲族自治乡。
104省道(河千公路)经千秋关右侧越关而过,为皖、浙的主要交通线。今天,千秋关隧道即将打通。
1981年,千秋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承载,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1987年被列为宁国县重点保护文物。
三、畲族文化的艺术
在畲族的传统文化中,山歌作为畲民最主要的口头文学占有重要位置。畲家人称山歌为“歌”,“歌”自古以来就是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景宁罗源的畲族山歌在曲调上,是以本地为中心,与连江、晋安两县区和宁德市西南部地区的曲调融合、形成了闽浙畲族山歌三大曲调之一的“罗连调”。
它的特点在于曲调与唱词紧密结合,根据各段歌词起字的读音音调来确定各段曲调的起音,人们会在演唱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调整歌谱。各段落在演唱过程中,常在同一调式调 *** (含有游移的角音的五声音阶宫调式)范围内,做音域与旋律的变化。
基本音列为“do、re、↑mi、sol、la”,旋律的基本进行为“sol、↑mi、re、do”,有较多二、三度级进和四度跳进以及一些八度音的转换,五度跳进较少,装饰音多用前倚音。歌曲速度一般较为平稳,风格多质朴清新、娓娓道来。
畲族由于大分散没有形成本民族的经济市场,也就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只有本民族语言,故其生产技能和文化艺术在解放前基本上处于一代接一代地言传身教状态。畲族也是一个善歌能舞的民族,歌比舞较普及,舞蹈主要蕴藏在祭祀活动中。
解放后,在汉族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整理出了一批歌与舞的曲子,并创作了一批新内容的可上舞台表演的歌舞。
畲族舞蹈在旧社会主要蕴藏在祭祀活动中,故以往有的文艺研究者说畲族没有舞蹈,其实祭祀中的舞蹈也是民间舞蹈。《学师传师》可以说是畲族民间流传了700多年的大型歌舞剧。1987年搞民间舞蹈集成时,浙江省已把《传师学师》、《做功德》两部畲族舞蹈载入《中 *** 间舞蹈集成·浙江卷》。
由于深居山区,交通不便,传统的畲族建筑材料上没有使用贝灰,而是就地取材,取用黄泥土浸漂,再让牛多次踩踏练成,再制成土砖,为增强土砖的强度,聪明的畲族同胞在泥中加入稻草作牵引。
这种建筑材料可就地取材,大大节省了费用。这样,用黄泥砖筑成的墙体,虽然内外都没有批档(用灰浆做成的墙体保护层),只要不直接或长时间受水浸泡,一百年也不会腐烂 *** ,完全可供几代人使用。
屋顶上盖的是当地自制的土瓦,可挡雨。只是在铺设土瓦时,瓦片之间没有贝灰粘接,而是以大瓦为阳作瓦槽,以小瓦为阴作瓦瓴,这样也就能把可能漏雨的缝隙给封闭了,这就是俗称的“阴阳盖”。
福建宁德市获得地方 *** 权后制定的首部地方 *** 实体法——《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7月1日起正式施行。意畲族文化获得 *** 保护,开启了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发展的新篇章。
宁德是中国更大的畲族聚居地区,现有畲族人口18.9万人,约占福建畲族总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国畲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在长期的历史活动过程中,畲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畲族文化,主要包括畲族语言、服饰、文艺、民间 *** 等。
此次施行的该条例,今年5月25日经福建省十二届 *** *** 会第二十九次会议 *** 批准,共四章二十八条,包括总则、保护措施、法律责任、附则。官方称,该条例从 *** 层面加强畲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推进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
当地民俗专家称,独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以及民族特色的畲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和社会交流的不断扩大,主要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畲族传统文化受到较大冲击,畲族的许多传统习俗和礼仪在逐渐消亡,大量畲族文化的 *** *** 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畲族传统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
该条例规定,设立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专项资金拟用于畲族文化重大项目保护、濒临消失的畲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 项目和 *** *** 传承人的补助、扶助畲族文化产业发展等。
同时,编制包括畲族文物和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的畲族文化保护项目名录;鼓励和支持开展“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畲族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加快发展畲族文化产业,对畲族文化保护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奖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畲族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更大畲族聚居区 *** 保护传承畲族文化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