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艺术之乡(中国社火高跷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高跷艺术之乡这个问题,中国社火高跷之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沈阳高跷表演有什么讲究
  2. 在高跷花会的表演里,都有哪些人物
  3. 为什么山西被称为“民间舞蹈之乡”

一、沈阳高跷表演有什么讲究

1、沈阳高跷基本属于辽南高跷。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推断,辽南高跷形成的时间应在清乾隆以后,发展成为东北的典型高跷形式,已是清代后期了。

2、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高跷由于脚下绑有木跷,重心不易掌握,所以膝部要微屈,两脚要不断移动,上身和双手必须随重心而俯仰和甩摆,以加强腰部的控制力保持平衡。沈阳高跷艺人们运用了这些规律,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稳扎。发挥上身和双臂的舞蹈作用,舞姿多变,手腕灵巧,“手巾花”翻飞如蝶,体现了敏捷活泼和稳重相结合的美。而且,利用跷着地面积小,易于活动的特点,使膝部规律 *** 的“顿劲”和舞动翻转时的“利索劲”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动律,艺人们把它称为“艮(gěn)劲”。舞蹈家们把高跷的风格特点归纳为:臂松弛,腕有力,腰先摆,脚后踢,身要稳,微提气。即艺人们强调的“稳中浪”。

3、沈阳高跷的服饰多是戏曲人物的衣着,但表演的农民按照自己熟悉的生活,塑造了农村的人物形象。如“头跷”是草莽英雄的形象。“上装”是梳长辫的农村姑娘形象,艺人们把上装的动态美形容为“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必须演得既扎实又活泼,既敏捷又俏皮,要有质朴的艮劲。“下装”是农村小伙子的形象,要求屈膝、蹲裆,以稳扎的跷功,风趣、幽默地衬托上装。

4、沈阳高跷的伴奏可分为跑场、走场、清场三类。跑场音乐热烈奔放,走场音乐流畅欢快,清场音乐华丽风趣。伴奏乐器有:唢呐、大鼓、大镲、小镲等。曲调是富有东北地区色彩的唢呐曲牌,曲式短小,乐句齐整,附点音符与对句运用较多。中速或慢速乐曲中附点音符的运用,便于演员抒发深挚的感情。两支音色不同的唢呐以对句的形式吹奏,犹如互相问答,增强了演员间的感情交流,使表演更富有戏剧 *** 。沈阳高跷中,鼓点和打击乐的演奏非常出色,增强了表演的艺术效果。

5、沈阳高跷的传统乐曲都有标题。例如根据乐曲的结构特征命名的[句句双];借用戏曲剧目、曲牌的名称或沿用元明以来南北曲牌名称的[闹元宵][柳青娘][柳摇金][洞房赞][桂枝香]等;根据地名命名的如[泰山景][小游西湖]等;以动物、花草名命名的如[鹁鸪][逗蛐蛐][五匹马][ *** ][小红梅]等;借用歌曲或其他器乐曲曲名的如[海青歌][万年欢][得胜令]等。这些传统乐曲往往表示某一种情绪,如[五匹马]表现了一种热烈的情绪,富有生活情趣;[句句双]曲调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也有一部分乐曲的标题与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如[得胜令]表现了民族英雄胜利 *** 时,人们热烈欢腾的情景。以地名命名的乐曲则往往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创作乐曲的标题与内容的关系密切。

6、沈阳高跷场上的角色分工为:头跷:武丑打扮,手持马鞭,是全队的指挥;二跷:武旦打扮,亦持马鞭(很多队中无此人物);老蒯:彩婆子,穿农村中生活服装,持长烟袋锅子或棒槌;上装:梳大辫扎彩球,彩色大襟上衣、长裙,手持扇子或手帕,一般为两三名;下装:穿短水袖大襟上衣,长裤,腰扎彩带,一般为两三名;渔翁(或扮《打鱼杀家》中的萧恩)、渔女,戏曲打扮;其他还有傻柱子、白蛇、许仙、青蛇等戏曲人物。场上角色互相扭逗,表演以双人对舞为主。由上下装为一组,称作“一副架”。更好的一副架排在队列的最后,叫作“底鼓”或“压鼓的”,集体表演时,伴奏乐队的鼓手,根据他俩的示意变换鼓点,全队行进由头跷率领并指挥。

7、沈阳高跷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清场和小戏三部分。大场指头跷带领大家跑各种队形;清场指各种人物的分别表演,包括上装与下装的小场,上装、下装和老蒯的混场等;最后是小戏。大场在开头和结尾,清场根据演员所表演的而定。主要内容如下:

8、太平有象全体演员以叠罗汉方式摆画面,唱喜歌或奉承之词,取民俗“太平有象”说法,寓意幸福、吉祥、丰收。

9、大场引入由头跷(二跷)率领跑大场,如“四面斗”“二龙吐须”“卷菜心”等场面。行中头跷做“盖跷”(空中碰响木跷)、“蹲裆”等高难动作,其他演员在变换中只要打照面,就扭逗一番。大场既显示阵容,掀起欢快气氛,又可打开场地。

10、头跷献技头跷的主要表演,分为“鞴马”与“鞭挂”两部分,前者表演牵马、掸水、刷毛、备鞍、紧肚带等鞴 *** 过程,后者则是持戏曲的马鞭表演骑在马上飞奔的各种动态。舞蹈节奏、动律、风格都非常别致。

11、清场逗俏清场是表演中的主要部分,上装与下装默契配合,表现农村男女的爱情生活。上装俊俏泼辣,下装风趣幽默。相互衬托,相得益彰。表演以上装为中心,下装随机应变即兴发挥,但伴奏乐器中的大鼓,则看下装的示意,打出长短不同带有停顿 *** 的鼓点为段落。走相是基本的扭法,是富有韵味的行进表演。稳相是走相和鼓相之间,给叫鼓作铺垫的原地动作,是上装和下装示意即将转换的过渡 *** 动作。鼓相是表演中的小停顿或转折。不同鼓相是大小不同的段落,是突出人物形象的地方。

12、小戏别致高跷上表演的小戏别有情趣,虽都取自戏曲,但充满农村生活的乡土气息。语言风趣,动作鲜明,情节洗练。如《打渔杀家》对白不多,父女划船捕鱼一段是优美的舞蹈表演。《瞎子观灯》中可把“小车”“旱船”穿 *** 于表演之中。

13、收场过街清场演毕,头跷领跑大场,最后以“过街楼”的欢腾表演结束。“过街楼”曲牌名为[五匹马],节奏欢快、热烈。舞蹈多用“翻身”“蹲起”“滚龙场”等技巧,洗练、利落、精彩。高跷队行进中常停下表演“过街楼”。

二、在高跷花会的表演里,都有哪些人物

高跷由于演出时有十二个角色,故也称作“十二乐”,这就是同乐会的起源。

同乐会属文高跷,主要动作有劈叉、跨栏、背剑、铡草、大小翻腰、颤腿子等等。伴奏乐器配有小鼓和小锣。所演出人物原型主要为 *** 人物,配以渔、樵、耕、读,为北方高跷传统剧目。演出时由十二个角色组成,分别是大和尚(打棒)、小婴哥、樵夫(打柴)、老座子(仙女)、白杆、傻公子、青杆、渔翁、刘二噶子、刘二姐、傻妈、傻小儿。

【大和尚】又称打棒的,装扮的是行者武松形象,一副武生打扮,身穿黑打衣,腰系白大带,双手持六十公分长的木棒,为开路先锋,威风凛凛。

【小婴哥】一身孩童打扮,身穿红衣,头戴孩发,手持马鞭。

【樵夫】—身穿黑打衣,头戴草帽圈,肩挑扁担,一副“拼命三郎石秀”的打扮。

【老座子】为京剧里的青衣打扮,手拿团扇,身穿青黑色衣服。

【白杆】—身穿一身白战衣,手持藤条,藤条 *** 着绸布做的蝴蝶。

【傻公子】—里穿粉色抱衣,外罩一件绿色大敞,头戴棒槌巾,手拿扇子,一副纨绔子弟胸无点墨、追蜂惹蝶的样子,并透着几分傻气。

【青杆】—身穿蓝战衣,手持藤条,藤条 *** 着一条绸布做的鱼。

【渔翁】一身黄道袍,腰系腰包,头戴草帽圈,下巴飘着白色髯口,渔翁要表现出老态龙钟的样子,讲究活灵活现,模仿撒网、收网、逮鱼、摸鱼的场景。

【刘二噶子】典型的地痞乡绅,是一个浪荡公子形象,头戴礼貌,身穿蓝袍、红坎肩,手拿二尺长的烟袋,肩上挎着个酒瓶子。

【刘二姐】一身花旦打扮,大包头、大辫子,头上 *** 满五颜六色的花,中间正凤,一手拿手绢,一手拿扇子,和刘二嘎尽显 *** 躲避。

【傻妈】一身彩旦衣,手拿大蒲扇,一副无拘无束的样子。

【傻小儿】头扎朝天小辫子,上身对襟小袄, *** 兜兜裤,一手拿着马鞭,一手提着小篮子,跟在傻妈身后撒娇、搞怪,语言滑稽幽默

在高跷花会里的人物可多了,他们大多都由“临时演员”扮演的。

书家粗略统计了一下,高跷花会里的人物有:

高跷艺术之乡(中国社火高跷之乡)-第1张图片-

媒婆、公子、鱼、耕、樵、小二哥、读、张飞、道姑、罗汉、丑婆、何仙姑、和尚、关公、红娘、张生、济公 *** 、各位神仙道士、吕洞、姜子牙、青蛇、许仙、白蛇等等。

中国文化习俗之一的高跷花会,流行于明清时期,又称为“秧歌”儿。

其高跷花会里的人物造型,大多来自《 *** 全传》里的男女英雄好汉。

例如:丑扇王英、俊鼓杨雄、鱼翁阮小二、俊扇扈三娘、右捧张清、武松好汉、丑锣顾大嫂、俊锣孙二娘、好汉张青等等。

服装道具也是五花八门,有:黑裤、花棉袄、黑褂子、白色长带、木制佛珠、黑色绒球帽子、假长发等等。

另外,河北的高跷花会之“十二乐角色”,也相当出名。

请大家欣赏书家书法作品--大家都有福!

米粮屯“同乐高脚会”创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曾受过皇封,距今已有 *** 余年历史。最早是由家住米粮屯、在北京打工的马四爷带领本村几个人创办的。

米粮屯高跷跷上角色13人,旗手伴奏25人及演出保卫勤杂人员数人,共计45人。全程表演分大场引入、头跷指挥,分跑大场、个人现计亮绝活(上大跳、旱地拔葱)等高难动作;后面接着清场逗俏,小戏表演,最后以麒麟送子收场。

米粮屯高跷作为丰台区享有盛名的花会,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其独腿高为1.6米,动作险,技巧多,难度大。有“夜叉探海”、“苏秦背剑”、“蹲裆”、“弹跳”、“怀中抱月”、“鹞子翻身”、“蝎子摆尾”、“挟麦个”、“端盘子”等绝活。

米粮屯高跷会在北京各地区的高跷会中独树一帜,受到同行和广大群众的普遍尊崇,具有较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群众基础。它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特点,在表演技法、人物设置、音乐伴奏、会礼会规和高跷的 *** 工艺上保持了传统风貌。其表演自然风趣,技巧较高,是流传在民间的的优秀传统文化表演艺术。同时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具有特殊功效。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恢 *** 动以来,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但是现在米粮屯高跷正面临逐步衰落、退化甚至失传的危险。抢救、挖掘、整理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渔,樵,耕,读,媒婆, *** ,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关公,张飞,吕洞,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 *** ,丑婆,姜子牙,白蛇,青蛇,许仙,罗汉等。

清代高跷,俗称秧歌。《 *** 》男女英雄人物;分丑、俊两班;以执器来分,则左棒武松,右棒张清,渔翁阮小二,樵夫石秀,丑鼓时迁,俊鼓杨雄,丑锣顾大嫂,俊锣孙二娘,丑扇王英,俊扇扈三娘

都是传统戏剧人物,以 *** 师徒为主。过年喜气,当然是大众最喜闻乐见的。肯定都是正面的多,负面的几乎没有。有争议的也少,如曹 *** 等。财神,观音等也会有的

三、为什么山西被称为“民间舞蹈之乡”

1、山西的民间舞蹈也像山西民歌那样历史十分悠久,因此许多专家们又称山西为“民间舞蹈之乡”,据唐人苏鄂著《苏氏演义》载,远在先秦,太原地区就有以“战蚩尤”为内容的较为优美的舞蹈流行于民间了。又据山西省《文化生活报》1985年之一期介绍,这种原始舞蹈,1984年底在寿阳县西乡平头沟一带被重新发现。

2、这种新发现的“战蚩尤”舞,被当地群众称作“爱社”,又叫“闹 *** ”。它反映的是原始社会轩辕黄帝战蚩尤的故事:黄帝为战胜人头兽身、钢头铁额的蚩尤,招纳了二十四家魂头 *** ,为首的六个大 *** 分别戴着画有红、紫、粉、绿、黑、蓝六种颜 *** 脸的头盔,身靠扎有十五根彩色绿条的背架,手使两尾绣鱼,驱使十八名小 *** 各持一面小锣,排列各种阵势,先以“推门脸”、“提腿猴”、“下蹲”、“骑马势”作为战前演练,接着用“侧上墙”、“子场”、“过关”和“对弈”、“耍桌”等场面表现黄帝大败蚩尤。

3、场面壮观,趣逗人。在运城侯村发掘的汉墓中,也曾发现过刻有男女舞伎相对起舞的“百戏楼”模型。在山西其他地方发掘的唐代古墓中,还有好些神姿俱佳的舞童形象。所有这些,都说明山西的民间舞蹈早已十分有名。山西的民间舞蹈种类很多,到现在为止,大约还保留着200余种。

4、如:“鼓类舞”就有“花鼓”、“转身二鼓”、“花庆鼓”、“扇鼓”、“五虎爬山”、“穿箱锣鼓”、“腰鼓”、“口含花鼓”、“迓鼓”等近20多种。山西“花鼓”,形式多样,分高鼓(鼓挂胸前)、低鼓(鼓挂腰间)、多鼓(腰、胸、肩各挂一鼓)等。山西“花鼓舞”以运城、临汾地区为盛。

5、如万荣县17个乡就有 13个乡有花鼓舞队。有的镇上每条街都有一垛花鼓,因而被称为••“花鼓之乡,,。山西的“秧歌舞”遍及三晋。大体可分为北路的“踢鼓子秧歌舞”(相传为宋代水泊梁山的英雄们 *** 失败后流落塞北时所创)、“汾孝地秧歌舞”、“原平凤秧歌舞”、“ *** 小花 *** ”、“侯马白店秧歌舞”、“临汾伞秧歌舞”等几种类型。

6、此外,山西还有“狮子舞”、“龙舞”、“高跷”、“旱船”、“背棍”、“铁棍”、“抬阁”、“吹弹歌舞蹈”,以及各式各样的“灯舞”等等。

好了,关于高跷艺术之乡和中国社火高跷之乡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标签: 社火 高跷 中国 术之乡 跷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