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蝗虫之乡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蝗虫在哪里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蝗虫有什么寓意
蝗虫在古代寓意着一种美好的愿景,尤其是在《诗经》的《螽斯》中,用来形容人的子孙众多,祝福乡友后代绵延不绝。在现代,蝗虫也被一些人视为 *** *** 、飞黄腾达、青云直上、多子多福、人多势众、吃喝不愁、生活富足等寓意。不过,具体寓意可能因时代和地区而异。
二、蝗虫的成虫和蚊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 ***
蚊虫都孳生于水中,不同 *** 质的水质和积水类型孳生不同种类的蚊虫。治理或改造孳生地是防蚊的制本措施。
严重污染水体,如粪坑、粪池等 *** 扰阿蚊
轻度污染水体,如污水坑(沟)、清水粪坑,洼地积水等致倦库蚊、淡色库蚊
面积较大的清洁水体,如稻田、荷溏、沼泽、灌溉沟等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
清洁而流动水体,如山溪或溪床等微小按蚊
小型自然水体,如树洞、竹筒、坛、罐等积水白纹伊蚊、仁川伊蚊
家宅内外的器,如水缸、椰子壳积水等埃及伊蚊
2.吸血习 *** 蚊也是通过吸血传播疾病的,了解蚊的吸血习 *** 能察知其与疾病的关系。
只有雌蚊才吸血,雌蚊必须吸血其卵巢才能发育,繁衍后代。雌蚊多在羽化后2-3天开始吸血,温、湿度,光照等多种因素可影响蚊的吸血活动。气温在10°C以上时开始吸血;一般伊蚊多在白天吸血,按蚊、库蚊多在夜晚吸血;有的偏嗜人血,有的蚊则爱吸家畜的血,但没有严格的选择 *** ,故蚊可传播 *** 共患病。
3.栖息习 *** 掌握蚊的栖息习 *** 是制定灭蚊措施的依据。
蚊羽化后和吸血后均须寻找地方栖息,一般讲蚊喜欢在隐蔽、阴暗和通风 *** 的地方栖息,如屋内多在床下、柜后、门后,墙缝以及畜舍、地下室等,室外多在草丛、山洞、地窖、桥洞、石缝等处。
据吸血后栖息习 *** 不同把蚊分为以下三种:家栖型: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半家栖型:如中华按蚊、日月潭按蚊等吸血后有些在室内,有些到室外栖息。野栖型:如大劣按蚊、白纹伊蚊等吸血后要飞到室外消化胃内的血液。
三、蝗虫的外形特点
1、蝗虫后腿发达,用后腿可以跳比身体长数十倍的距离。为不完全 *** 昆虫,稚虫和成虫相似,只有翅膀有无的分别。后翅为半透明。一些种类的蝗虫翅膀退化变小,一些种类如菱蝗已丧失飞行能力。
2、体色有绿色和褐色,与种类无关;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白茅、垂盆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一些蝗虫种类是杂食 *** ,也吃昆虫 *** ,甚至连同类的 *** 都吃。
3、一些种类的雄虫会发出声音吸引雌虫,但是是以磨擦翅膀和后腿发出声音,与蟋蟀用前翅的发音 *** 发音结构不同。
4、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5、其俗称基本上有蚱蜢、短角蚱蜢、草蜢、蚂蚱等数种,但因为蝗虫和螽斯的外型相近,所以不同地区的人士对此两种昆虫常有各种相异的俗称,例如“把蝗虫称为蚱蜢,把螽斯称为草蜢”,或是“把蝗虫称为短角蚱蜢,把螽斯称为长角蚱蜢”,以及“把散居的蝗虫称为蚱蜢或草蜢,把群居的蝗虫才称为蝗虫或飞蝗”等等。
6、在生物学分类上,“蚱蜢”一词可分指“菱蝗科”和“短角蝗科”的蝗虫;“菱蝗科”又称之为“蚱科”,而“短角蝗科”则又称之为“蜢科”。蝗虫的起源,以及其某些种(有些可以长达十五公分)的灭绝,至今仍不明了。
四、莫言蝗虫奇谈在哪发表
1、《蝗虫奇谈》,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却将百姓精神层面的变化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从遭遇蝗虫时,高密东北乡乡民或为蝗虫表演戏剧,以为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让蝗虫感到他们的真诚而自动散去;或祭拜刘 *** 军,让驱虫将军显灵除虫。这时的人民精神停留在封建迷信的层面上,遇事就只能通过求神显灵来求得解决。当然,这些行为是没有任何成效的,因为蝗虫是将高密东北乡吃成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才迁移走。但这并非结局。当秋收在望之际,蝗虫卷土重来,这时,人们不再依赖神灵,而是积极采取活动来消灭它们。
2、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山东高密人,之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他的《红高粱》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五、蝗虫该怎么养
1、蝗虫养殖棚的建造与棚地的整理
在建棚前,先用捕捉、诱杀、开火烫等 *** ,将地面上的蚂蚁、蝼蛄消灭干净。这几种动物是蝗虫的天敌,能捕食蝗虫和 *** 蝗卵,所以在棚内绝不能让这些动物存在。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15厘米。土质更好采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结块,便于产卵和取卵。建棚地面上种上小麦等单叶子作物,准备幼蝗食用。棚的建造面积,要按饲养蝗虫的多少来确定,养1万只,用15平方米即可。可利用院内外空闲地方,根据自己的条件可用铁、大棍、竹片建造一个棚的支架。再按这个棚架的大小,用冷布做一个像蚊帐一样的棚罩,挂于棚架上,底边埋于地下,留下门口。门口上安上拉锁。这个装置就是为了不让蝗虫跑出和便于进棚喂养、管理。棚的高度1.5~2米即可。为了保温或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在温度高的时候和蝗虫较大(3龄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料布。如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4月底前完工。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为宜。
在气温达到25~30℃(5月上旬)时,即可孵化。先准备无毒土壤、锯末(按2:1,含水量10%~15%),铺于2~3厘米的器皿中。之后,将蝗卵布均于土上,卵上盖约1厘米厚的土,器皿上再上层薄膜。每半天检查一次,发现幼蝗后,用软毛刷将幼蝗拨到棚内的食物上。经12~15天的孵化过程,孵出全部幼蝗。幼蝗喜食鲜嫩的麦苗、玉米苗、杂草等单子叶植物,但食量很少。1~3龄的幼蝗应注意防雨,温度更好能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15%左右,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蝗虫最活跃,喜食,有利于生长。飞蝗喜欢群居。
幼蝗自出卵后5~7天脱一次皮,脱一次皮即为一龄。壮的脱皮快,弱的脱皮慢,在孵化过程 *** 土也有先后之分。3龄以上飞得特别快,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另外,会出现强食弱大吃小的现象,尤其是正在脱皮的蝗虫不能动,体质又很软,有被吃掉咬伤的危险。3龄以上蝗虫可加喂麦麸。1~2天清棚一次,保持棚内干净。蝗虫经5次脱皮以后,即成长为成虫,这个时间约为6月15日左右。飞蝗一般羽化后10~15天进入 *** 成熟期,开始交尾。此时的飞蝗很肥壮,除留下部分产卵的蝗虫外,其他蝗虫可到市场销售,时间在7月初为宜。
雌蝗在交尾后,腹部逐步变得粗长,黄褐色加深,雄蝗则呈现鲜 *** 。此时要将棚的地面整齐、拍实,以利于雌蝗产卵。如棚大飞蝗少,为了产卵集中便于日后取卵,可将棚内部分地面用塑料布盖住,只留下向阳处部分地面做为产卵区。棚内相对湿度保持15%左右,此时的蝗虫食量很大,应认真供足。雌蝗在7月10日左右开始产卵。雌蝗的产卵器粗短而弯曲,为两对坚硬的凿状产卵瓣,以此穿土成穴产卵。在产卵的同时分泌胶状液,凝固后在卵外形成耐水 *** 的保护层,将卵围成一个卵块,对卵的越冬起保护作用。
蝗虫的卵块为褐色,略呈圆筒形,中间略弯,一般长40~70毫米不等。每块蝗卵有卵粒35~90多粒,也有极少数超过100粒的。此为夏蝗。蝗卵产于棚内土中,用于孵化第二代“秋蝗”的卵,在棚中可以不动,在温度、湿度、光照等达到孵化条件时,第二代秋蝗幼蝗会自然出土,时间在7月20~25日。准备 *** 或暂不用于第二代的蝗卵,要及时取出,用湿度为10%~15%的土,一层土一层卵,最后一层是土的装法,装于大罐头瓶中,将瓶口密封,放于5℃的冰箱内保存。产卵前后的饲养条件 *** ,与3龄以上的蝗虫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每天光照要达16小时,饲料要充足和多加些精饲料。
蝗卵的越冬很简单,可让棚中的蝗卵在原地过冬。入冬后,蝗虫产卵区加盖一些杂草,可起到保温的目的。
①.蝗虫的采食范围很广,就像喂羊一样。它喜食:芦苇、茅草、狼尾草、线连草,盘草等。禾本科的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等是飞蝗不喜吃的植物。
②.在给蝗虫采集食物时,要十分注意避免采用带 *** 的食物。如对采集来的食物认为没有把握时,可在水中清洗后进行喂养。
另外,需要注意和提醒的是,初养户的种源可从养殖场或养殖户那里购买,引进蚂蚱或卵均可。
关于蝗虫之乡,蝗虫在哪里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