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进士之乡泉州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中国进士之一乡,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进士之乡泉州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泉州民间传说讲故事大赛(急急急!!)
在清源山弥陀岩顶,有三块大石头,像三支“奏板”。古时候文官武将晋见皇帝,手里都必须拿着一支奏板,也叫做“笏”,因其大多是用象牙做的,也有用玉石做的,所以也叫做“玉笏”。弥陀岩顶这三块像奏板的大石,就叫三笏石,除此之外还另有一名,叫做状元石。
为何叫做状元石?这就和泉州人中状元有关。泉州的之一个状元是南宋的梁克家。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梁克家出生在泉州城内东街相公巷,就因为梁克家后来中状元做宰相,所以他出生的这条街就叫相公巷。梁克家少年很会读书,很小就中秀才,入府学明伦堂继续进修深造,32岁那年赴省参加乡试高中解元。封建时代科举,在府里这一级考中了就叫做秀才。秀才去省里 *** ,叫做乡试,考中就是举人,叫做中举。头名秀才叫案首,头名举人叫解元中举才有资格上京 *** ,考中就是进士,头一名叫会元,这是国家级的 *** ,所以叫会试,是吏部主持的,主考官都是皇帝亲自选派的。主考官考完,录取到的就上金銮殿由皇帝当面考,叫做殿试。一甲(之一等)一名叫状元,因为是皇帝亲 *** 取的,所以叫做“钦点状元”,一甲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剩余的就叫二甲进士。总共录取300名。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状元,就叫做连中三元。
闲话少说。那年梁克家中了解元,第二年上京会试又中了状元,这是泉州历史上破天荒头一次出状元,轰动泉州城。不到十年梁克家就做了宰相。他入阁拜相的那年夏天,弥陀岩顶那三片大笏石让一阵大风吹倒一块。人们就说是状元拜相。
泉州第二个中状元又做丞相的也是宋朝人,名叫曾从龙,本来叫做曾一龙,是在泉州西街曾井巷出生的, *** 很聪明,30岁就做晋江县学的教谕,就是主管全县教育的县级官。传说曾一龙要去考状元的那年,特地去象峰巷铁炉庙烧香“运梦”。曾一龙 *** *** 拿一张“黄牒”让他看,上面写着:“两爵并耀于今秋,一荐独行于天下。”曾一龙觉得这两句分明说是今年秋天会考中封官,大吉大利,就将这两句诗写起来挂在书房里。有一个书生叫谢次山,要去赴考,也去铁炉庙“运梦”, *** *** 与伊说去问曾一龙便知。谢次山去找曾一龙,入门看见他书房挂一对联,见上句“两爵并耀于今秋”,暗示说今年秋天有二个人会同时有官爵,心里想,没准一个是曾一龙,另一个是我!谢次山就问曾一龙这对联的来历,曾一龙说是从铁炉庙抄来的。谢次山一听更加欢喜,也不敢说破,只是暗中更加勤奋攻书。谢次山和曾一龙一齐上京赴试,果然双双金榜题名,曾一龙还是状元。
每一次殿试,皇帝都要摆琼林宴招待主考官和状元、进士,皇后还会给新科状元 *** 两支金花在状元帽两边,叫簪花,这在封建社会是读书人的更高荣耀。皇后为曾一龙簪花,知道他名叫曾一龙,就为伊改名曾从龙。为什么要改呢?皇帝才是龙,是真龙天子,任何人不准超越,你叫曾一龙,就是一条龙,岂不是大逆不道,所以就改做曾从龙,就是跟皇帝走,做皇帝忠实的臣民。一字之差大有学问。这个皇后确实厉害,但也很省事,若要是换做慈禧太后那种人,曾一龙这个名字不但状元做不成,没准已经押出午门 *** 示众了。
为人名的一个字,会拉去杀头?此并非危言耸听。明朝泉州就有一个去考状元的,因为考卷一个“马”字一划没写好,而无缘做官。这个人名叫庄际昌。庄际昌会试中了会元,殿试又中了状元,但因状元卷里“跃马挥戈,血战沙场,卫护疆土”这句话中的那个“马”字没按繁体字下面四点而是像现时简体字写做一划,有人就去告,还借题发挥,无限上纲,说什么“马”字将四点写做一划,就是 *** 四个马蹄缚做一块,哪会跑啊?哪会冲锋陷阵保卫国土啊?所以皇帝就没封庄际昌做官,更免说拜相了。
到清朝末,泉州又出了一个状元—吴鲁。吴鲁中状元以后,做地方官也做京官,更大只做到翰林院学士,没做宰相。明朝的李九五、清朝的李光地做了宰相,但没中过状元,也就不叫状元拜相。所以弥陀岩的状元石只倒两块,一块是梁克家状元拜相,一块是曾从龙状元拜相,就没第三个做状元又做宰相的,所以至今第三块状元石还竖着。
碧波荡漾的洛 *** 上,有一座闻名中外的洛阳桥。它历史悠久,气势宏伟,是我国宋代之一座梁式海港大石桥,她留传下许多古老优美的民间传说,为泉州名城增添了奇丽的光彩。
相传一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荒村古渡,名叫“万安渡”。这里水深浪急,过往船只每遇狂风则樯倾楫摧,不少舟舶沉埋海底,无数渡客葬身鱼腹……原来这是江妖水怪在兴风作浪。当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时,曾掏出腹中肠肚抛入洛 *** 中;不料年深月久,这些肠肚变成了龟精、蛇怪,常在洛 *** 中搅浪掀波。
有一日,渡船离岸驶近江心,忽然龟蛇两怪浮出水面,顿时狂风呼啸,浊浪排空,小小的渡船眼看就有被吞噬的危险,突然从空中传来连声呼喊:“蔡大人过江,休得无礼!”龟蛇闻声慌忙遁逃。霎时风平浪静,渡船安然抵岸。旅客十分惊奇,不知谁是“蔡大人”。有一位莆田的孕妇,丈夫姓蔡,她心想将来生下的孩子定是非凡人物,便暗自许愿:将来孩子如能成器,定教他在洛 *** 上修建一座大桥。那妇人回乡后生了个男孩,取名蔡襄,字君谟,号端,十分聪颖灵慧。蔡襄长大懂事,蔡母便对他讲当年过江遇险约处逢生的经过,殷殷叮咛儿子要实现她所许下的造桥夙愿。蔡襄默默地把母亲的嘱咐记在心里。不久,朝廷开科取士,蔡襄以才学广博,被擢选入朝为官,颇受皇帝的器重。他心里惦记着母亲的夙愿,却又感到苦恼:老是呆在京都,何时才有机会到泉州建造洛阳桥呢?
有一天,他奉召陪皇帝游赏 *** 。蔡襄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暗中托小 *** 用蜂蜜在芭蕉叶上写下两行大字,不一会,蚂蚁纷纷爬上芭蕉叶 *** 蜜汁。皇帝发现密密麻麻的蚂蚁竟然在芭蕉叶上摆出字阵,甚为惊奇,不禁移步近前,望着芭蕉叶上的字迹脱口念道:“蔡端蔡端,本府作官!”蔡襄一听,急忙跪下叩头谢恩。皇帝改口道:“朕只是念叶上的字,并非当真!”蔡襄长跪不起:“君无戏言,岂可失信于臣?”接着坦诚陈说母亲许愿造桥的事。皇帝只好让他出任泉州太守。
蔡襄昼夜兼程赶到泉州赴任,立即召集属僚乡贤商议倡建成洛阳桥,并亲自到江边察勘,下令招募造桥工匠,筹集建桥资金。百姓闻讯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一时工匠四至。开工那一天,江岸人山人海。可是,由于洛 *** “水阔五里”,“深不可址”,一船船石料抛下江中,霎时被汹涌的江涛卷得无影无踪;龟精蛇怪拚命地翻江倒海,撞沉了好几艘木船。
太守蔡襄愁眉不展。一天夜里忽然 *** 一位白发苍苍的仙人指点他“龙宫递榜”,急忙披衣而起伏案疾书。蔡襄草拟了一道黄牒,要求海龙王助一臂之力,退潮三日,好下桥基。写好黄牌后,便坐堂询问左右吏役:“何人下得海?”恰巧有一位衙吏,名叫“夏得海”,一听传唤,赶忙回答:“小人夏得海!”当他知道太守要派他把黄牒送入海底龙宫,不禁暗自叫苦,只得硬着头皮奉命而去。
夏得海接过文书,暗暗叫苦:若要下海,定难生还;如不履令,难保身家生命。他索 *** 沽了一壶酒,喝得酩酊大醉。夏得海跌跌撞撞来到海边,醉倒在沙滩上。此时正好涨潮,他仿佛被波臣带入水府,美丽善良的龙宫公主捧出玉液琼浆……
哪知一觉醒来,手中黄牒不翼而飞,手心却赫然写个“醋”字。夏得海慌忙踉踉跄跄回府衙,向太守禀报。蔡襄正为桥基难奠愁眉不展,一见“醋”字,顿然大悟:这“醋”字拆开来不就是“廿一日酉时”么?分明是海神暗示退潮的时辰!蔡襄转忧为喜,立刻差人在四城门头张贴布告,谕令洛 *** 两岸民众和工匠,火速做好奠基的准备。廿一日酉时,汹涌的海潮果然退尽,整个江底 *** 无遗。蔡襄亲自指挥数千工匠抛石奠基、砌筑桥墩,洛 *** 畔车水马龙,穿梭不息。一座座坚固的桥墩巍然屹立在江中。可是到了砌筑第四十六座桥墩时,江边的石头已经用尽,如果不能赶在海水退潮三日的期限内把最后一座桥墩造好,一旦海潮呼啸而来,就会冲毁桥基,前功尽弃!就在紧急关头,恰巧 *** 中的吕洞宾驾云漫游经过这里,他深为蔡襄建桥的非凡气魄所感动,不慌不忙地飘落万安山上,轻轻把拂尘一挥,顿时漫山顽石皆点头。又一挥,山上所有的 *** 跃然而起;再一挥,一块块大石全变成“猪母”,成群结队奔下山来,跑到海滩,纷纷跳进建造桥墩的江底。转眼间,这些“猪母”又都化作大石头层层堆栈起来。有一只“猪母”,不小心跌伤了一条腿,走得慢,落在后头,赶到江边时,最后一座桥墩已经造好了。它只好卧在旁边,成为一块躯体肥硕的“猪母石”。
当奔腾的海潮再度席卷而来,蔡襄已指挥工匠奠定桥基。首战告捷,群情鼎沸,欢声雷动,四十六座桥墩犹如中流砥柱威镇狂澜,吓得龟精蛇怪胆战心惊。
附近白沙寺里有一位名叫义波的和尚,竭尽心力募集建桥资金,受到不少朱门豪富的刻薄嘲笑。他辛辛苦苦地把俯首讨来的每一个铜钱都用在造桥事业上。无论严冬酷暑,这位僧人总是不辞辛劳四处奔波,热心为民工烧茶、送饭,还时常上芒鞋山采集草 *** ,为患病的工匠治疗。有一回,由于连日风雨,伙房里的柴草都烧光了。临时从山上砍下的柴草,湿漉漉的也烧不着。为了照常施工,早日建成长桥,义波僧悄悄地掩上了伙房的门,毅然把自己的双脚伸入灶膛中,代替柴禾烧饭。说也奇怪,义波和尚的双脚顿时象两根熊熊燃烧的薪木,升腾起炽烈的火焰。当他的双脚烧成灰烬时,伙房里一大锅、一大锅的饭都煮熟了。造桥工匠无不感动得流下热泪。后人作诗赞颂义波僧的高风义举:“为架虹桥甘舍身,代薪双膝泣 *** 神。釜底炽火红似血,留得千古美名存。”
为了铺筑三百六十丈长、一丈五尺宽的大石桥,急需把数以万计的巨大石板架在桥墩上。这个时节偏偏缺乏一大批杉木造船装运石料,因此施工进展缓慢。蔡襄为此十分着急。一天深夜,蔡襄心虑着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想着想着,不觉伏在案上睡着了。梦中忽见一位白发仙人,指点他差人到清源山麓请“三人一目仙”说明。蔡襄一觉醒来,将信将疑,传唤衙吏夏得海速往清源山下去探寻个究竟。夏得海急忙赶到清源山,等候了大半天,也没碰见什么“三人一目仙”的影子。将近黄昏,忽见三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以手搭肩鱼贯而来。为首一个,只睁着一只眼睛,另一眼瞎;其余两个,双目皆盲。夏得海不禁又惊又喜:这不就是“三人一目仙”吗?慌忙拔腿奔了过去,一把拦住,苦苦恳求。那三个乞丐见他十分诚恳真挚,也就应允了。其中一个口中念念有词:“洛 *** 头,古井一口,木可造舟,水可饮酒……”说罢,三个乞丐忽地全睁开了眼睛,原来竟是吕洞宾、李铁拐和张果老。三仙哈哈大笑,象一阵风飘然而去。夏得海吓得目瞪口呆,赶紧回来报知蔡襄太守。数日之后,果然在洛 *** 畔一口古井中,喷泉似地涌出许多杉木,蔡襄和造桥式匠喜出望外,拊掌赞叹不已。建桥民工到口井中汲水,一股酒香扑鼻,水喝到肚里顿觉止饥消渴,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喝个痛快。而这口井从不干涸,酒香四溢,因此被称为“酒井”。
蔡襄集中了工匠的智慧,创造了“筏形基础”,使船尖形的桥墩分开水势,减少了浪潮的冲击力。他又利用海水的浮力,发明了“悬机浮运”,借助潮涨船高,把一块块重达数千斤的大石板,轻轻托举起来铺在桥墩之间,使洛阳桥渐渐显出了奇伟的雄姿。
有一天,蔡襄发现洛 *** 中每一块礁石中,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牡蛎丛,心想要是能采用“种蛎固基”的 *** ,使牡蛎繁生把桥基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该有多好呵!蓦然间,江上刮起一阵巨风,刮雨似的把满江的牡蛎丛全都吹到洛阳桥墩上,仿佛打上无数钢钉,使雄峙江上的石桥更加坚不可摧。蔡襄惊奇万分,抬头一看,只见南海观音立在云端微笑道:“学士苦心精诚可感,方才是我略施小技。”南海观音接着又说:“建此长桥,已花金钱一千万两,财库业已匮乏,待我帮你筹足资金,尔后再叫 *** 助你除妖,永绝后患!”
说罢,南海观音倏然化作一位绝色 *** ,泛舟洛 *** 边,声称谁若能用金钱投中她,她愿嫁与为妻。一时,沿江两岸人头攒动。人们围观烟波江上花容月貌的 *** ,争相投掷金钱。那些平日贪财如命的富豪子弟,不惜抛掷千金万银。金钱雨点般落在小舟上,却无一人能投中。不舟天天满载金钱而归,纨絝子弟则垂头丧气败兴而回。就这样,又筹集了一大笔资金,用于建造长桥两面三刀翼的扶栏,以及“七座亭,九座塔,石狮二十八”。
眼看凌波长桥即将竣工,潜伏江底的龟精、蛇怪不肯罢休,它们纠集洛 *** 上游的九十九条蛟龙,掀起狂风恶浪,张牙舞爪,直向石桥扑来。张果老骑着驴子,把作恶多端的龟精踩成一团烂泥。李铁拐打开火葫芦,葫芦中立即喷吐出一股浓烟烈火,把那九十九条蛟龙活活烧死。
这时天上出现彩虹,江上波平如镜,岸上弦歌声声。洛 *** 两岸人民喜气洋洋,敲锣打鼓,欢呼历经七年终于建成的跨海长桥。
沿江两岸的人民为了纪念蔡襄倡建洛阳桥的功绩,特地在桥南建起一座“蔡襄祠”,并塑像立碑
二、有哪些名人的家乡在福建泉州
欧阳詹,字行周,唐泉州晋江潘湖村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区历史上之一个进士,官至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少时聪颖,唯一的爱好是读书和写诗作赋,年轻时由于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又有独特见解,写出来的文章语言优美精辟。德宗贞元初年,他."文词崛兴",声名大振,浙江、福建一带许多人都知道欧阳詹的名字。欧阳詹才高学博,著述颇丰,收入《欧阳行周集》里的赋、诗、记、传、铭、颂、箴、论、述、序、书等各种作品共140多篇。他一生的德行、文章,对福建文化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是福建文化史上杰出的人物。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时期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戎马,最主要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俞大猷多才多艺。他创造一套用楼船歼灭 *** 的海战战术,还发明了一种陆战用的独轮车。他精通六经,博学宏文,著有《正气堂集》30卷,堪称明朝一代儒将。俞大猷的遗迹文物和民间传说,留在泉州和闽南等地甚多。晋江磁灶的俞公山有他的陵墓。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书写的'君恩山重"四个大字。厦门、金门、武平、海南岛等地,都有俞大猷的读书轩和纪念祠堂。
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来,德化县隆泰乡后所村人。擅长木雕、彩塑,尤其精于瓷塑,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最著名的雕塑艺术家。他的瓷塑作品多见于佛道神像。现存何氏作品寥寥无几。目前北京故宫和上海、福建、泉州、广东等地博物馆收藏的何氏作品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欧美、日本、东南亚各国的何氏瓷塑被列为国宝文物。何朝宗在故乡积极从事瓷塑研究、创作和传艺活动,为德化瓷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德化瓷塑赢得高度国际声誉作出了杰出贡献。
李贽(1527一t602),字宏甫,号卓晋,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李贽出生在一个 *** 徒的市民家庭。自幼倔强,善于 *** 思考,12岁中举人,30至54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20多年宦海生涯,使他认识到 *** 的种种黑暗,以及民反兵变、 *** *** 扰我东南沿侮等现实,深感明王朝内部的腐朽没落。著有《焚书》、《藏书》等著作。李贽这些进步的主张,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 *** 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何乔远(1557~1633),字稚孝,号匪莪,晋江人,明末史学家。他博览群书,里居20余年,辑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闽书》150卷,颇行于世。
何乔远与乔迁及友人杨文格、陈及卿、惠安诗人黄吾野结社,赋诗唱和,有"温陵五子"之称.何乔远 *** 格刚直不阿,在史学上敢于秉笔直书、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由于何乔远"立朝持正敢言",因而屡遭权贵排挤。后因痛恨昏暗的 *** ,被 *** ,只好"自引去",回归故里专心著书立说。在何乔远的十几部鸿著之中,最有创新和建树的是《闽书》。《四库全书》把《闽书》和《明文征》收存人目,并作了高度的评价。《闽书》问世几百年来,一直为中外史学家所重视,如当代我国著名史学家张星火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日本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法国伯希和的《摩尼教传人福建考》等名著,都竟相引用《闽书》的资料为证。何乔远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方志史学家,他治学精神和巨著《闽书》将永垂青史!
郑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郑成功气宇轩昂,才思敏捷,聪颖过人。21岁时以优异成绩名列榜首进南京国子监太学。所作文章立意深远,词藻华丽典雅,且常于学余之际舞剑学射,1624年,荷兰殖民地者侵占 ***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2.5万将士,经过8个月苦战,荷兰士兵弹尽粮绝,陷入绝境,只好挂白旗投降,沦陷了38年的宝岛 *** 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收复台后,郑成功制定了一套切合实际并有益于 *** 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治理政策,为 *** 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英雄郑成功 *** 的丰功伟业永垂青史!
施琅(1621-1697),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年少时"有识度,膂力绝人",从师"习战陈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遂智勇为万人敌"。在统一和 *** 的大是大非面前,施琅更先站出来要求迅速实现国家统一。施琅这一主张是从实际出发的,符合全国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充分显示了他急盼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和高人一筹的 *** 远见。施琅入台之后,对郑氏集团不但不修旧怨,还亲自往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开辟 *** 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表示自己率部克台是为国为民尽职,充分表现了施琅坦荡的胸怀。
施琅一生为国家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他是一位爱国将领,也是一个胸怀广阔的 *** 家。他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值得我们永久怀念。
李光前( *** 3~1967),原名玉昆,南安梅山镇人。新加坡著名华侨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他怀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兴学办教,乐育英才,为侨居国和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李光前出身贫寒,少时在故乡读私塾,勤奋刻苦。1908年获清 *** 公费人南京暨南学堂,后转北京清华高等学堂,学业完成后重返新加坡,任教于道南、养正学堂,兼任华文日报电讯翻译。清朝末年,加入 *** 先生倡组的同盟会。1 *** 0年,与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结婚。
1 *** 8年,李光前创办南益橡胶公司。在艰苦创业与发展中,他形成一套融中西文化精粹于一体的经营之道。经过30多年的努力,企业遍布东南亚,成为新马 *** 界的杰出人物。李光前不但是成功的 *** ,更可贵的是他把经营所得倾心献给文化教育事业。他认为教育不但在启发人类智慧,同时也在谋求个人和社会的生存,传递和发扬人类文化。为了发展故乡的教育事业,创办"国光中学"。50年代初期,他拨出巨资将梅山建成具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影剧院的侨乡文化学村。李光前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获锝祟高的荣誉。华侨教育家李光前名垂青史。
李子芳(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狮永宁岑兜村人。爱国烈士。出生于一个华侨家庭。17岁随乡亲飘洋过海,侨居菲律宾。1 *** 7年秋,李子芳毅然回国求学。1930年参加 *** ,1932年4月, *** 率领 *** 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城,李子芳赶至漳州石码参加红军。6月,随东路军进入 *** 苏区。他先后被分配在红四军组织部和红一军团组织部担任干事,经受第四次反"围剿"激烈战斗的锻炼与考验。1933年4月加人中国 *** 。1934年10月, *** 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李子芳跟随大军,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 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后,李子芳先后被提升为红一军团 *** 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等职,并当选为军团 *** 委候补 *** 。 *** 战争爆发后,李子芳担任 *** *** 部组织部长。1941年 1月, *** 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李子芳不幸被俘,与叶挺军长等 *** 数百名指战员被囚禁于江西上饶 *** 。1941年7月,李子芳被押到敌人特设的囚禁室--石底监监狱。同午他们组织的越狱斗争失败,敌人加强了管制措施。1942年5月,李子芳在狱中被杀害,牺牲时年仅32岁。32岁的李子芳,为 *** 救国的正义斗争,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事迹被收入 *** 《 *** 史》一书。
司马文森(1916~1968)原名何应泉,笔名有林娜、林曦等,泉州东街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9岁时到南洋谋生,12岁返乡读了几年小学。1932年参加 *** 活动,次年加人中国 *** ,主编 *** 《农民报》。1934年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光明》、《作家》、《文学界》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 *** 初期,在上梅文化界救亡协会宣传部工作。 *** 胜利后,辗转广州,恢复《文艺生活》,又办《文艺新闻》这两家 *** 被查封后,到 *** 任 *** 南方局文委 *** 、 *** 《文汇报》主编。
*** 时期著有长篇小说《南洋淘金记》(当时末出版)。1952年被港英当局 *** ,获释后回内地,负责筹建作协广东分会,主编《作品》 *** 。I955年后调任外事方面的文化工作。1958年任中国驻印尼 *** 文化参赞。1962年回国担任对外文化联络 *** 会西亚司司长。19 *** 年被任命为驻法国 *** 文化参赞。1968年在" *** "中含冤去世。1970年 *** ,骨灰移葬北京八宝山公墓。他的著作有:
1940年《一个英雄的经历》(短篇小说集)
1944年《大时代的小人物》(小说集)
1968年《南洋淘金记》(长篇小说)
三、中国古代福建籍的状元和进士有多少
1、中国古代福建籍的状元和进士共有8613名。
2、其中福州历代文状元19名,唐代文进士34名,宋代进士2247名,明清进士933名。莆田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明代兴化533名,清代只有50多名。泉州进士总人数1773名,其中晋江进士1299名。
3、明清进士在福州出现“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状元”的科举罕事。
4、一榜三鼎甲: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该科状元郑 *** 之(侯官人),榜眼孙德舆(福清人),探花黄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
5、三科三状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属县永福(今永泰县)萧国梁、郑侨、黄定三人连续三届夺魁,以“一县七里三状元”打破科举史记录。
6、据统计,清代福建中举人数共9967名, *** 在福建乡试(十府、两州、两卫、一八旗驻防) *** 有301人中举,名列福建全省第8位,次于福州府(4309名)、泉州府(1694名)等,高于邵武府(265名)、福宁府(195名)、龙岩州(177名)等。
7、自回归至嘉庆九年(1804), *** 乡试中举人数每科仅维持一两名,之后则厚积薄发,其科名甚至超过闽北、闽东以及闽西南的一些府州。戴显群认为,这是清 *** 对台政策倾斜以及两岸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 *** 科举的成就给福建增添光彩,同时对促进 *** 文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国家统一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士之乡
9、人民网—清代科举六强福建忝列之末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进士之乡泉州和中国进士之一乡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