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博野之乡,以及博野县之一大村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的区号是多少
1、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的区号是0312
博野县,位于中国河北省中部,保定市南部,地处华北平原,隶属于华北明珠之称的保德新区。博野县总面积478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家具之乡”和“中国辣椒之乡”。
2、博野县,位于中国河北省中部,保定市南部,地处华北平原,隶属于华北明珠之称的保德新区。博野县总面积478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家具之乡”和“中国辣椒之乡”。
3、博野县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境内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业经济发达。家具制造业是博野的一大支柱产业,拥有众多的家具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外,被誉为“华北家具之都”。
4、同时,博野的辣椒种植也享有盛誉,博野辣椒以其色泽鲜艳、辣度适中而受到喜爱,是全国知名的辣椒生产基地。此外,县内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宋代的广惠寺塔、明朝的张登庙等,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气息。
5、博野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京九铁路、京昆高速公路、107国道穿境而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年来,博野县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打造成为京津冀区域的重要节点城市。
二、蠡县有多少个乡镇
1、截至2017年,蠡县辖13个乡镇,其中10个镇,3个乡。
2、10个镇分别是:蠡吾镇、留史镇、大百尺镇、辛兴镇、北郭丹镇、万安镇、桑元镇、南庄镇、大曲堤镇、鲍墟镇。
3、3个乡分别是:北埝头乡、小陈乡、林堡乡。
4、蠡县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三市(保定、衡水、沧州)六县(清苑、高阳、博野、肃宁、饶阳、安平)交界处,总面积650平方公里,耕地71万亩,辖10镇3乡,232个行政村,人口54万。
5、大宋台:于蠡县大宋村东南300米处,1976年经勘察确定系东汉时期墓葬。封土高15米,圆型,占地面积3782平方米。明朝嘉靖时封土曾建"清凉寺"现已废。
6、影三郎:位于蠡县郑村村北约1000米处,1976年经勘察确定系东汉时期墓葬,该墓葬占地面积约7077平方米,墓葬封土较高的有四座,平均高5米,其中三堆呈等边三角形,一堆位于中间被三堆所包围,从远处观看所见者唯三,故称"影三郎"。1982年定为省级保护单位。
7、大百尺遗址:位于蠡县大百尺村东100米处,有一高台,当地群众称"峰火台",经勘察定为仰韶文化( *** )遗址。此遗址查寻到石器、骨器、角器和大量彩陶片、黑陶片等48件,此遗址尚未正式发掘,1986年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晋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参考资料:蠡县人民 *** 网-行政区划
三、博野县属于哪个市
博野县位于河北省中部,是河北省保定市下辖的一个县。博野县地处华北平原腹地,东邻定州市,南接涿州市,西连安国市,北靠易县。博野县总面积为1047.5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总人口约为50万人。
博野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早在 *** 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在春秋战国时期,博野地区属于赵国的范围。随着历史的变迁,博野县先后属于涿郡、安平郡、定州等地方 *** 的管辖。1958年,博野县成立,隶属于保定地区。1983年,保定地区升格为保定市,博野县成为保定市下辖的一个县。
博野县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这里是一个农业大县,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同时还有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博野县的农产品以小麦、玉米、苹果、葡萄等为主,其中的博野大葱更是享誉全国,被誉为“中国葱之乡”。
除了农业,博野县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产业,如剪纸、刺绣、陶瓷等,这些手工艺品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此外,博野县还是一个旅游胜地,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著名的景点有博野古城、博野大佛寺、博野县博物馆等。
博野县的交通便利,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等多条交通干线在此交汇,使得博野县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此外,博野县还有一个现代化的物流园区,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总的来说,博野县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方。在未来的发展中,博野县将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源于孔孟之乡的姓氏(36)——姬姓
姬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三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三。
1、据《姓氏考略》、《帝王世纪》、《史记·三代世表》所载,黄帝生于寿丘(故城在今山东曲阜东北),长于姬水,因以居地为姓。另据皇甫谧《索隐》所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原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一说,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为十二姓,中含姬姓。又说,姬姓系黄帝族系之姓,而姜姓系周之外戚之姓。
2、据《姓氏考略》所载,南北朝陈时尚书右仆射周弘正、梁时直阁将军、南丰侯周石珍等均因事改姓姬。
3、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鲜卑人有姬姓;据《金史·宗端修传》所载,金章宗诏,为避睿宗名讳,凡太宗诸子之宗姓皆加山为崇姓,其余宗族皆改为姬姓;清满洲人有姬姓;云南白族以鸡为原始图腾的氏族,汉姓有姬、纪、奚、高、黄等;今苗、土家、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轩辕氏(一作有熊氏)部落首领。其在四位大臣: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的辅佐下,迁徙往来,致力于削平 *** 、缔造国家之伟业。其与炎帝同出少典氏,后分路东进,在坂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一战,打败炎帝,遂合并为一。后又并肩协力,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击败九黎族,擒杀蚩尤,被推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其时创造发明甚多(如宫室、蚕丝、医 *** 、舟车、棺椁以及文字、历法、算数、音律等),故后人称赞他“能成命百物”。其卓越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敬仰,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因其长于姬水,遂以居地命姓,称姬姓,并被尊为姬姓的得姓始祖。
黄帝的后裔,后来陆续分支成为不计其数的其他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然而黄帝的嫡系子孙,却世代以姬姓相沿袭,一直到距今三千一百年前君临天下的周文王父子,仍然顶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寿祚最长的王朝。在周王朝长达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王室子孙由于封地、采邑的不同而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改为他姓,致使天下姬姓人数大为减少。西汉武帝时,武帝巡幸河洛、豫州,观于周室,邈而无祀,后访得周朝之后裔姬嘉,封其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嘉子姬置、孙姬延年、曾孙姬安、玄孙姬世、六世孙姬 *** 、七世孙姬常、八世孙姬武俱相袭,尤在姬 *** 时进爵为公,地满百里,地位仅次于诸侯,为后世姬姓盛大于河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此际尚有姬南、姬廉见诸史册,二人均为广陵王属臣,可见汉时姬姓已有因仕宦今江苏者。东汉中叶以后,姬姓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形成望族,其人丁兴旺,子广孙多,后世散布全国各地之姬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两晋南北朝时期,姬姓渐散布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南徙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南方省份者。随着周弘正、周石珍改姬姓而来,姬姓在南方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人口也渐至增多。唐时世居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水部郎中姬居逊因明皇以嫌名更为周姓,使姬姓人数再次减少。历唐末五代、宋元之乱后,姬姓在南部区域的分布进一步扩大。明初,山西姬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有山东等地之姬姓闯关东进入东三省。历 *** 至今,姬姓分布之地愈广。如今,姬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山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姬姓约占全国汉族姬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姬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南阳郡—秦代设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
堂号:“寿丘”、“南阳”、“赤舄”、“至圣”、“志爱”等。
1、姬姓在中华民族长达五 *** 的发展史上,无疑是最为荣耀、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2、姬姓衍分出了众多姓氏,包括王、张、刘、杨、周、吴、孙、林、何、郭、梁、郑、韩、唐、冯、于、董、曹等众多姓氏。
3、姬姓在周时名家辈出,其后由于改姓众多,使姬姓渐趋冷寂。
4、姬姓当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姬昌:即周文王,西周奠基者。受商封为西伯,在任五十年,积善累德,教化推行于南国。晚年,东进剪商,为武王灭商打下基础。
姬发:即周武王。文王次子,西周建立者。他联合各方国部落,经牧野会战, *** 了纣王的 *** ,建立了西周王朝。
姬旦:即周公,文王第四子,周初 *** 家。曾佐武王代商,多所建功。后摄政于成王, *** 平叛,居功至伟。
姬友:周厉王姬胡少子,西周末年郑国建立者,史称郑桓公。
姬重耳: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姬夫差:春秋末吴国国君。中勾践美人计,不用忠良伍子胥,落了个身死国亡。
姬澹:代(今山西大同)人,西晋时将领。在晋为州从事,随卫 *** 入鲜卑拓跋部,以战功官信义将军,封楼烦侯。后挟众归晋,在与石勒交战中阵亡。
姬威:隋太子 *** 幸臣。杨广与杨素谋废立,令段达私以财货贿之,遂背叛 *** ,反诬 *** 非法,由是 *** 被废。
姬汝作:汝阳(今属河南)人,金代将领。哀宗时聚众自保,被任为北山招抚使,守汝州。招集 *** ,复立市井,升同知汝南防御使,蒙古屡招不降,后为州人所杀。
姬敏:河南孟津人,明初官吏。博通经史,兼精律算。洪武中以才干举,官西安知府。
姬规:保定府博野(今属河北)人,明初官吏。永乐间知淮安府,政平讼息,民安其政。任满,民常赴京乞留,在任凡二十二年。
姬文胤:陕西华州(今华县)人,明代官吏。万历三十一年举人,天启二年授滕州知县,视事三日,徐鸿儒义军薄城,民什九从之,其率吏卒抗拒,被执死。
OK,关于博野之乡和博野县之一大村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