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旬阳渔米之乡,旬阳石门贡米之乡 - 之乡 -

陕西旬阳渔米之乡,旬阳石门贡米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5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陕西旬阳渔米之乡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旬阳石门贡米之乡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陕西各地的那些小众戏曲剧种
  2. 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属于哪个市
  3. 陕西省介绍

一、陕西各地的那些小众戏曲剧种

1、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历史上更先使用戏曲这一名词的是南宋学者刘埙,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这里的永嘉戏曲就是我们后世的“南戏”,也称“永嘉杂剧”。 *** 时期的国学 *** 王国维才用“戏曲”一词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2、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3、戏曲最显著、最独特的艺术特点就是“曲”,“曲”主要由音乐和唱腔两部分构成,由于各地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以及语言的不同,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各地特色的声腔、音乐旋律以及唱念形式,逐渐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地方戏曲。

4、陕西除了主流的戏剧秦腔外,在三秦各地也形成了众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这些戏曲体现着当地的乡土文化与生活风貌。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5、目前陕西存有21个本土的地方戏曲剧种,分别是:陕北二人台、陕北道情、陕北秧歌、跳戏、关中秧歌、关中道情、眉户、弦板腔、线腔、老腔、碗碗腔、阿宫腔、同州梆子、弦子戏、商洛花鼓、端公戏、八岔戏、大筒子、汉调二黄、汉调桄桄、 *** 歌剧。这些剧种因地域不同而流行于陕西不同的地方。

6、在陕北榆林地区的府谷、神木一带,流行一种戏剧叫陕北二人台,属于陕北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陕北二人台形成于清咸丰年间的晋、陕、蒙接壤地区,最初的形式是底层的劳动人民三五成群坐在一起,借助一两件乐器伴奏,说唱一些民间小调,不化妆,也不用表演。民间称之为打坐腔或者打玩意儿。

8、后来,民间艺人结合当地蒙古族的“蒙古曲儿”和汉族的“爬山调”,并借鉴和吸收了流行于陕北的晋剧、大秧歌等其他戏剧艺术中的表演形式,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民族风格的地方剧种。

9、最初的二人台表演形式简单,一问一答的二人对唱或者自拉自唱,随着不断融合其他的戏剧特色,表演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二人边唱边舞,表演的内容也有了故事情节,演员也开始化妆表演。

10、随着戏剧中人物越来越丰富,表演的二人需要串演不同人物,因人物频繁更换,以至于演员来不及换装,就用换顶不同的帽子和头巾来区别不同角色,这种表演形式被称为“换帽戏”。

11、陕北二人台在表演过程中,其配乐也是由最初的一戏一曲、专曲专用,发展到一戏多曲、多曲联用。同时唱腔也出现快、慢、流水等多元化变化。随着剧目内容的丰富,表演内容也逐渐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带鞭戏”和突出唱功的硬码戏。自此,传统的二人台基本定型,成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地方剧种。

12、在陕北还有一个流行的剧种就是陕北道情,最初称为清涧道情。在陇东道情和山西的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后,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后把这几种道情统称为陕北道情。

13、道情起源于道教的道士诵经时吟唱的道歌和法曲,是古代巫歌和清商乐中的主调。自汉代道教兴起后,道情就开始流行。到了隋唐时期,随着道教的发展壮大,道情也流传全国各地。

14、历史上陕北地处边塞,与西北少数民族长期的接触中,陕北道清逐渐融入了少数民族中的西凉乐和龟兹乐等元素,加上陕北当地民歌小调的影响,使得陕北道情在音乐曲调、乐器以及演唱词格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15、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道情艺人受到 *** 的影响,在传统道情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新道情,演出题材主要是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 *** 斗争生活的现代戏,被群众称为翻身道清。

16、新道情与老道情(传统道情)在艺术风格上也截然不同,老道情深沉悲壮;新道情欢乐、豪放和明快,多富有新的时代特色,普遍受到了欢迎。因此陕北道情也分为南路流派(老道情)和东路流派(新道情)。

17、陕北道情主要流行于陕北的清涧县、子长县、志丹县、绥德县、榆林、子洲县、吴起县、定边县、靖边县、神木、府谷等地。

18、说到陕北,让人耳熟能详的还有陕北秧歌,秧歌是广泛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其演出大多在传统的节日里,重要的日子里也会表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秧歌随着地域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秧歌形式,其中以陕北秧歌更具特色。

19、秧歌在陕北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叫法,子长、延川等地最早叫“场子”,还有一些地方称为“ *** 戏”、“弯弯戏”或“回子”。把演出秧歌剧叫“闹 *** ”“闹回子”“闹弯弯”“闹丝弦”等。直至延安时期的新秧歌剧兴起后,才统称为秧歌剧。主要流行于陕北榆林各县以及延安北部各县。

20、陕北秧歌的音乐以民歌小调为主,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眉户、道情部分音乐。延安时期新秧歌兴起后,文艺工作者多以民歌素材进行创作,因此,秧歌剧至今没有形成固定的曲牌及唱腔,属于雏形戏曲。

21、在陕西关中,长安道情作为地方小剧种曾辉煌过很长一段时期,因在演唱的过程中有帮腔的伴唱,被叫做拉波戏,也称为关中道情。

22、主要流行于关中各地以及陕南的安康和商洛地区。尤其在西安市郊的引镇、子午、新筑、灞桥、三桥、草滩等地极为流行。

23、长安道情源于唐代的道曲、道调。道曲、道调在唐代是道士们在道观中向道徒宣讲道教教义的一种说唱形式。唐亡以后,大批的宫廷艺人和道士流落民间,使得道曲道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民间生活的内容,形成了俗曲道情。而且伴奏也增加了渔鼓和简板等民间乐器。

24、明代以后,陕西的戏剧种类逐渐丰富,以诵唱为主的道情也吸纳各种剧种的特点,逐步发展为 *** 而较完整的道情剧种。

25、清代乾隆时期,关中道情已经形成 *** 的班社进行演出,这一时期的演出形式从原来的围桌诵唱、广场踏席走向了皮影戏的形式。演出的剧目内容情节更加完整完整、人物形象鲜明。

26、同时关中道情也随着商路向外流传,在关中经商的安康商人赖世魁把长安道情带回安康,亲自组建了赖泉班,使道情戏传至安康,形成了安康道情。

27、清咸同年间,临潼县行者村道情艺人白米虫(因爱吃大米故名“白米虫”)在商县小磨沟王彦杰祖父家组班授徒,传授道情技艺,使长安道情传入了商洛地区,形成了商洛道情。

28、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关中道情一度在戏曲舞台上销声匿迹。尽管后来和其他戏曲一样,获得新生。但是,它的存活方式只是与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剧种以同台演出的方式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至今没有一个专门演出道情的戏曲团体。

29、秧歌戏也盛行于关中地区,为了区分不同地方秧歌戏,一般是在剧种名前加上当地地名,比如流行于渭南地区的秧歌戏有韩城秧歌戏、渭华(渭南、华州)秧歌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为西安秧歌戏;流行于宝鸡一带称为西府秧歌戏等。其中最能体现和 *** 关中秧歌戏风格的要数韩城秧歌戏和渭华秧歌戏。

30、关中秧歌戏起源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起,大概清代中后期开始流传开来。关中秧歌戏没有固定班社,一般是当地农民半农半艺,农忙时务农,农闲时从艺演出。

31、早期的秧歌戏形式和内容都相对简单,一般由两个人以说唱、歌舞的形式在广场表演,也有在剧场表演的。也被称为跳秧歌或扭秧歌。随着秧歌戏被搬上舞台,逐渐发展为由两个人或多人演出的小戏。

32、眉户戏在陕西可谓家喻户晓,是陕西最古老的传统戏曲之一,据传发源于商周时期的宫廷,后流传于民间。眉户最早流行于关中东部的华州、华阴以及中部的眉县和户县一带,这些地方自古盛行小调、情调、樵歌、牧歌、童谣以及孝歌,眉户就是在这些民间歌谣的基础上,经历代民间艺人、文人、乐师的加工,于清代乾隆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因“眉户”二字在陕西方言中的发音与“迷糊”发音相同,所以眉户戏又称为“迷糊”。

33、在陕西关中的咸阳、礼泉、乾县、兴平、武功、周至一带流行一种戏曲剧种弦板腔,大多时候以皮影的形式进行演出,属于皮影戏的古老剧种之一。

34、弦板腔因其主要乐器有二弦、三弦、蚱板、二板,因此而得名,又称为“板板腔”。以前人们称玄板腔为“隔帘说书”,早期是用纸人的形式来演唱。弦板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东路流派和西路流派。东路流派唱腔豪放,以武戏见长;西路流派则唱工细腻,情态逼真。弦板腔也流行于甘肃庆阳、宁县、正宁、合水、天水一带。

35、在陕西合阳县,有一种合阳所独有的古老地方剧种线腔,属于我国提线傀儡戏剧种之一。民间称谓众多,有线戏、线猴、线胡、小戏、线腔戏、线胡胡戏等。

36、线腔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线腔的曲调特色激越奔放、慷慨悲歌,其唱腔一字一板,多用哭音拖腔,擅长宣泄压抑、愤懑、悲痛等撕裂人心的情感。

37、早期用来表演的木偶身是扁平的,没有手和足,一般用袖袍代之,木偶一般高约约80到90厘米,木偶的提线5至7根(头3,手2,腰1),特殊的需要加至13根,线长约1米,称为“低线”。

38、到了20世纪70年代,线腔的演出舞台得到了大幅改进, *** 作木偶的艺人在高空进行 *** 作,出现了“高线”。在长期的实践中,线腔的表演艺人逐渐摸索出提、拨、勾、挑、扭、抢、闪、摇八种技法,使得木偶人可以做出各种生活与舞蹈动作,神态逼真。

39、早期的线腔舞台约15尺见方,用木柱支撑,,布幔相围,两侧上下场。六人伴奏,五人 *** 偶,往来其间,莫不应接,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0、近些年,陕西有一个小剧种因经常出现在各大影视剧和综艺节目中而被全国人民所熟知,知名度甚至高过陕西的戏曲主流秦腔,那就是华阴老腔。

41、老腔是流行于陕西华阴的一个地方剧种,最早是以皮影的形式演出,当地人称为“老腔影子”。

42、关于老腔起源,一说是由西汉时期渭河漕运的船夫号子发展而来,另一说是明代中期,由一个名叫孟儿的湖北人从老河口以卖唱的形式带到华阴泉店镇,当地的张姓大户经常请他到家里说唱,时间一长,张家的子孙耳濡目染,也就学会了一些。

43、后来,张家人自己购置乐器戏箱,以皮影的形式自演自乐,成为张家的家戏,之后对外演出,逐渐形成了老腔剧种。老腔现存的最早剧本是乾隆十年的遗物,至今有 *** 多年。

44、张家的家规是家戏不外传,因而老腔在最初传承的过程中,没有异 *** 班社,基本都是张家代代相传。据传张家曾经有九个出名的班社,已传了五代人。

45、随着老腔演出范围的扩大,老腔那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的老腔迷他们经常追随老腔班社看戏、学戏,回去后自演自唱,但是苦于没有老腔剧本,始终不能成班演出。

46、 *** 时期,张家的老腔艺人张玉印患病求医,恰好老腔戏迷白勤家有祖传秘 *** 可以治疗张玉印的病。于是二人商定,百勤给张玉印治病以换取张玉印的老腔剧本。

47、然而张玉印病愈后,却信守家规,毁约不给百勤老腔剧本。百勤也不肯善罢甘休,就在张玉印一次演出结束拆台的混乱之时,趁机拿走了“戏袱子”(包有全部唱本的包袱)逃走。

48、当戏班发现时,已经为时已晚,于是张玉印把百勤告到了县衙,县衙指责了百勤等人的不当手段,令其归还老腔剧本;又指责张玉印自食其约,背信弃义,用琐事 *** 扰县衙,重责四十大板,了结此案。

49、与此同时,百勤请了众多文人,日夜不停地转抄了全部的老腔剧本,然后将原本归还,这就是老腔历史上的“剧本 *** 案”。

50、从此以后,打破了老腔被张家独断的局面,老腔开始在异 *** 中传播开来。而张家也开始收徒传艺,老腔开始外传。

51、陕西人对碗碗腔的喜爱可能仅次于秦腔,碗碗腔虽然是一个地方小剧种,但是流传范围甚广,主要盛行于陕西大荔、朝邑、渭南、西安、户县、绥德、米脂、洋县、西乡等地。山西晋南及晋中的孝义,河南西部的灵宝、陕县、卢氏,甘肃的兰州等地也有流行。

52、关于碗碗腔名称由来,一说是因其主要节奏以打击小铜碗而得名;另一说法是因主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因演皮影需要油灯碗而得名。碗碗腔过去一直以皮影戏的形式演出,在陕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东、南、西、北四个流派。

53、东路碗碗腔作为碗碗腔正宗,也称为东府碗碗腔,主要流行于过去的同州(今大荔)、朝邑(旧朝邑县)一带,东路碗碗腔的音调和唱腔受秦腔、眉户和蒲剧影响较大,也受昆曲一定的影响。

54、西路碗碗腔是以凤翔府为中心,主要流行于宝鸡一带,据传其源于西周周公时期的“隔帘说书”。西府人认为碗碗就是灯盏子,因此碗碗腔在西府又被称为“灯碗戏”或者“灯盏子戏”。西路碗碗腔受秦腔、弦板腔、道情和西府曲子影响较大,风格特点与东府碗碗腔有所不同,他们之间的关系亦无史料可考。

55、南路碗碗腔是由流行于安康、洋县一带的民歌小调,在吸收安康道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主要流行于洋县一带,又被成为“洋县碗碗腔”或者“陕南碗碗腔”。

56、洋县人的语言习惯接近于关中,而安康道情的川音较重,所以早期的洋县碗碗腔不太受当地人喜欢。后来洋县艺人雍昌杰专门赴朝邑学习碗碗腔,在之后长期的演唱中,吸收汉调桄桄等当地剧种所长,逐渐形成今天的唱腔。

57、北路碗碗腔发源于陕北绥德县的义合镇,流行于绥德、米脂一带,也被称为“陕北碗碗腔”,至今有100多年历史。北路碗碗腔受晋剧影响很大,风格上有的地方也接近晋剧,与关中碗碗腔的差异很大。

58、清光绪年间,陕西朝邑的逃荒艺人把碗碗腔带到了山西,主要流行于山西的晋南曲沃、新绛一带以及晋中的汾阳、孝义一带。因晋南接近于陕西东府一带,所以这一带的碗碗腔风格上比较接近东府碗碗腔。而晋中的碗碗腔受晋剧影响较大,风格上更接近于晋剧。

59、在陕西关中一带,还流行一种委婉动听的地方戏曲阿宫腔,因唱腔具有翻高遏低的艺术特点,故称为“遏工腔”。又因遏音落在宫调上而得名“遏宫”。

60、阿宫腔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它的唱、做、念、打以及音乐伴奏诸方面,尤以唱腔最为突出;比秦腔柔腻,较眉户、碗碗腔刚劲,不沉不躁,激越委婉,以刻画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而见长。

61、清嘉道年间,陕西礼泉遭遇年馑,,骏马安寇村阿宫皮影班部分艺人逃荒到富平一带落户,遂将阿宫腔带到富平县进行坐摊清唱。随后在周围的耀州、高陵、临潼等地逐渐流传开来。

62、跳戏是盛行于关中东府的合阳、韩城、大荔等县,周至县一带也流行跳戏。

63、跳戏的历史渊源目前无从可考,目前流行三种说法:一是由古代民间迎神赛会“傩戏”演变而来;第二种说法是宋代宫廷“队舞”的衍化;还有一种说法是金元时期锣鼓杂剧的衍变。跳戏没有专业的班社,主要是由当地的农民半农半艺。

*** 、跳戏历史比较古老,有唐宋杂剧活化石之称。长期以来只在一定的村社中口传心授,且各自保密。它与山西的铙鼓杂剧可能同源异流,但也缺乏艺术交流,所以流传范围一直仅限于合阳县沿黄河一带农村。加之老艺人的相继谢世,许多颇具特色的剧目都先后缀演。

65、中国梆子戏的鼻祖是流行于陕西关中东府一带的同州梆子,因其主要产生、形成并流行于同州(今大荔)一带,主要击节乐器为梆子,因此而得名。1948年以前民间俗称“桄桄”“乱弹”或“硬戏”。

66、同州梆子也被称为东路秦腔、东府秦腔、同州腔、大荔腔,也称老秦腔。同州梆子以武戏擅长,居四路秦腔之首,表演讲究功架与特技表演,今天秦腔中的许多特技绝活都是源自同州梆子,比如翎扫灯花、碗打碗、三节棍、打连枷、鞭扫灯花、喷火等。

67、清代中后期,是同州梆子的鼎盛时期, *** 后,由于西安的改良秦腔兴起,使得同州梆子地域日趋缩小,逐渐衰微。

68、清光绪年间,花鼓调由湖北传入商洛,与当地的的民歌、山歌融合后,并吸收渭华秧歌、眉户小调等所长,形成了今天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风格的剧种。流行于商县、洛南县、丹凤县、镇安县及关中部分地区。商洛花鼓戏没有职业的班社,一般都是农村的艺人半农办艺,以自乐班的形式进行演出。

69、在陕南安康的平利县一带流行一种地方小戏弦子戏,也称为高腔或者弦子腔,因用弦胡伴奏而得名。弦子戏长期以来是以皮影的形式演出,解放后才被搬上了戏曲舞台。

70、清乾嘉年间,当地流行一种以锣鼓击节,“莲花落”敲打、说唱民间故事的演出形式,俗称“莲花落戏”。

71、后来的艺人们以当地民歌小曲为基础,并吸收四川的高腔戏曲音乐,在演奏的乐器中,配以弦胡主奏和三弦、竹笛伴奏,山歌号子喊腔伴唱,逐渐形成一种正规的皮影戏剧种,并改名弦子戏。

72、陕南的汉中地区还流行一种地区小戏被称为端公戏,俗称坛戏、对儿戏。端公戏源自于陕南的巫觋文化,当时汉中地区巫觋之风颇盛,人们每遇病痛灾疫,习惯于邀请巫觋诉神。男巫称为“端公”,女觋叫做“ *** ”。他们以跳神、庆坛的方式做法,在这过程中吟唱的被称为“跳坛戏”,一般在夜间进行,少则 *** ,多则三四夜。随着地方戏曲的兴起,端公 *** 也把做法用的“神歌”加以改良,融入民间故事,使其内容逐渐丰富。在表演风格上也吸收其他剧种的特点,也慢慢淘汰一些跳神祭祀的内容。到了清咸同年间,端公戏已完全形成。不仅积累了自己的剧目,而且伴奏也趋于完善,表演上已有了生、旦、末、丑的行当区别。

73、陕南是一个多省民众交汇的地方,在长期的发展中,当地民间艺术与外省流入的民间艺术融汇、衍化形成了多种地方民间小戏,八岔戏就是其中的一种。八岔戏又称为“小 *** ”“岔口戏”“岔 *** ”等。主要流行于陕南安康、汉阴、旬阳、白河、商洛等地区。

74、清乾隆年间,鄂西的“郧阳调”传入陕南的汉水中上游,当地的民间艺人把此调与当地的七岔戏进行了融合。到了嘉庆、道光年间,便产生了初具板腔形态辅以小调连缀的民间声腔剧种八岔戏。

75、常与八岔戏同台演出的还有一种地方小戏是大筒子戏,又称为“拉胡戏”“筒筒戏”,因演奏的主要乐器为大筒子胡琴而得名。其在演出规模和形式上不如在舞台上演出的汉调二黄和汉调桄桄,但是又大于在小棚子演出的皮影戏,又被称为“二棚子”。主要流行于陕南的安康、汉阴、石泉、旬阳、白河一带。据考证,大筒子戏是清嘉庆年间随着 *** 从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传入陕南,随后逐渐衍变为今天的风格。

76、陕南之一大剧种是汉调二黄,在安康、汉中一带称为汉剧,而商洛、关中一带称为二黄,汉调二黄是陕西的第二大剧种。辛亥 *** 以前称为汉调二黄,也称为陕二黄、山二黄。辛亥 *** 后更名为汉剧。

77、汉调二黄源自陕南汉江流域的山歌、牧歌和民歌,在清初的时候受秦腔的影响,并且吸收昆曲、吹腔、高拨子等曲调,融合当地方言,逐渐形成了 *** 的声腔剧种。流行于陕西的安康、汉中、商洛、西安及四川、甘肃、湖北的部分地区。

78、汉调二黄最初的发祥地在 *** 蒿坪河一带,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安康、汉中、商洛、关中等流派。由于汉调二黄形成较早,它对川剧、徽剧、京剧等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79、明朝万历年间,秦腔传入汉中后,与当地的方言、民间音乐进行了融合。在发展的过程中,艺人们吸收了当地民间山歌、小调,丰富了唱腔曲调,使秦腔发生变化。因汉中与四川、湖北毗邻,秦腔在发展过程中,长期长期与川剧、汉调二黄交流,便形成了新的剧种汉调桄桄,又称桄桄、桄桄子。因源自秦腔,和秦腔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也称南路秦腔、汉调秦腔。

80、汉调桄桄既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融入了川剧、汉调二黄柔和婉转之长,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风格。汉调桄桄更大的特色是表演技艺丰富,有箍桶、撒莲花、耍椅子、棍架子、吊毛盖、变脸、换衣、揣火、抽肠换肚、撒莲花、枪破 *** 、刀破剑枪等许多独特的技巧,还有不少刀枪、棍棒、拳脚、腾翻的特有身段。

81、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安改良后的秦腔传入汉中后,加之京剧的兴盛、话剧的传入,使得汉调桄桄日渐衰微。

陕西旬阳渔米之乡,旬阳石门贡米之乡-第1张图片-

82、 *** 歌剧戏,也称为 *** 民歌剧, *** 民歌是流传在陕西省 *** 县境内传统民间歌曲的总称。 *** 民歌分为“山歌”、“小调”、“风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等和“新民歌”十几个曲种。其音乐风格大多有着较强的抒情 *** 、叙事 *** 和舞蹈 *** ,适于表演动作、表达情节和反映人物的复杂感情。

83、 *** 民歌剧成为一个 *** 剧种的时间比较晚,上世纪五十年代,被陕西省音乐协会、陕西省艺术馆和西安音乐学院的专家、教授和工作人员在 *** 采风发现后,迅速红遍陕西。自此以后,当地 *** 开始重视 *** 民歌的挖掘、搜集与整理工作。到了六十年代, *** 文艺工作者在 *** 民歌的基础上,创立了 *** 民歌剧这一新兴剧种。

84、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地方小剧种的观众日益减少,班社、剧团纷纷解体,艺 *** 散,传统剧目、曲牌、表演技艺已经或即将失传。地方戏曲发展的边缘化使得地方 *** 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85、地方小剧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方小剧种是否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取决于当地 *** 的扶持力度。

86、幸运的是陕西21种地方小戏中,商洛花鼓戏、 *** 民歌剧、汉调桄桄、汉调二黄、弦子腔、同州梆子、合阳线腔、华阴老腔、阿宫腔、碗碗腔、弦板腔、眉户、陕北道情、陕北秧歌等14种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二、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属于哪个市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大巴山东段。北临汉江,隔江与湖北省郧西县相望,东、南部分别与湖北省郧县、竹山县接壤,西与旬阳县相连。位于秦头楚尾,古称“南走巫夔,北通商洛,东扼均房,关南险奥,白河尤属襟喉。”白河县位于东经109°37′-110°10′,北纬32°34′-32°55′。总面积1450平方千米。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206384人。

全境东西长53.3公里(图距),南北宽41.5公里,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全县地势南高北低,全县山脉与沟相间,无一处百亩平地。汉江从县境北部自西向东横过,县内冷水河与白石河从县境西南向东北大致平行流入汉江。县内山脉,中部从北向南,依次为天池岭——蒋家梁子——大山庙梁——韩家山;西部从北向南,有土地岭——太平山——五条岭——界岭;南部自西向东,有马食坪——韩家山—— *** 山——平顶山——野人山。横亘约100余公里(南部山脉一脉相承,与湖北竹山县交界,县西、南、东三面山脉与中部接连呈向东倾斜的“山”字形。

县城东与郧县交界的下卡子汉江边县全县更低处,海拔仅170米;南部界岭中段的五龙尖海拔1901米,居诸山之冠。

按海拔高度,地表形态,全县可分为剥蚀构造中山区陵区和侵蚀构造低山河谷区。

县人民 *** 驻城关镇,邮编:725800。代码:610 *** 9。区号:0915。拼音:Baihe Xian。

2004年,白河县辖9个镇、6个乡:城关镇、中厂镇、构扒镇、卡子镇、茅坪镇、宋家镇、西营镇、仓上镇、冷水镇、四新乡、桃元乡、双河乡、小双乡、大双乡、麻虎乡。

城关镇辖3个社区、11个村委会:桥儿沟社区、清风社区、河街社区、群力村、胜利村、牛角村、清风村、公路村、向荣村、幸福村、中营村、安坪村、安福村、安槐村。

中厂镇辖9个村委会:同心村、宽坪村、迎新村、马安村、大坪村、石梯村、新厂村、顺利村、新营村。

构扒镇辖5个村委会:凉水村、高庄村、家扒村、玉门村、东坡村。

卡子镇辖9个村委会:陈庄村、 *** 树村、五一村、凤凰村、大桥村、卡子村、仓房村、桂花村、友爱村。

茅坪镇辖11个村委会:黑龙村、纸坊村、响应村、花蛇村、枣树村、红征村、茅坪村、朝阳村、义和村、柳林村、田湾村。

宋家镇辖10个村委会:青春村、火焰村、东桥村、焦赞村、太平村、天池村、中心村、双喜村、联络村、安乐村。

西营镇辖10个村委会:青坪村、蔓营村、双桠村、白果村、栗园村、花房村、土泉村、高桥村、柳树村、新建村。

仓上镇辖12个村委会:东庄村、鱼塘村、红花村、仓坪村、裴家村、马庄村、灯塔村、石关村、南安村、槐坪村、农庄村、天宝村。

冷水镇辖11个村委会:十里村、里龙村、月镇村、星义村、瓦屋村、川大村、川共村、川余村、洞子村、沙滩村、水平村。

四新乡辖4个村委会:油房村、四新村、彭家村、晏家村。

桃元乡辖6个村委会:金花村、石龙村、联合村、平安村、金刚村、大山村。

双河乡辖8个村委会:双全村、双河村、 *** 村、双安村、双宝村、孔城村、五星村、闫家村。

小双乡辖6个村委会:东村村、候庄村、黄庄村、友好村、三岔村、小双村。

大双乡辖6个村委会:花湾村、红椿村、兴隆村、三院村、全家村、秧田村。

麻虎乡辖6个村委会:康银村、南沟村、金银村、兴坪村、太和村、松树村。

*以上由根据《安康市2004年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明成化八年(1472年),于旬阳东置白河堡。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设白河县,以境内白石河得名,隶属新设之郧阳府(今湖北郧县),次年改属金州。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金州改称兴安州,白河地属州辖之旬阳地。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兴安州升为兴安府,仍辖白河县。 *** 时期,白河县属陕西省汉中道。 *** 二十二年(1933年)撤销道制,白河县属省辖。 *** 二十四年(1935年),属安康专员公署(第五行政 *** 署,第五行政公署)管辖。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白河县隶属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公署安康分区行政 *** 公署管辖。1950年,隶属安康分区专员公署管辖,专员公署辖区又称专区。1969年专区改称地区,白河县属陕西省安康地区行政公署管辖。2000年,安康地区改安康市。现白河县属安康市管辖.

2000年,白河县辖7个镇、12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8023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 27363构扒镇 9 *** 3卡子镇 7166茅坪镇 10842仓上镇 15812西营镇 11824冷水镇 11434中厂乡 7029大坪乡 7297 *** 树乡 5557纸坊乡 5531四新乡 4913桃元乡 6743磨坪乡 4672宋家乡 9603小双乡 7387双河乡 *** 86麻虎乡 10614大双乡 7539

白河县地处北 *** 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带,属 *** *** 季风湿润气候区,受相对高差大的山地地貌影响,垂直 *** 气候特征明显。平均气温为12.2℃-16.5℃,平均日照数1753.8小时,平均降水量787.4mm,无霜期为234-261天。因海拔高度,植被覆盖程度不同,故气垂直差异显著。谚云“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是本县气候随地域变化的写照。“春寒、伏旱、秋阴雨”是本县的气候特点,伏旱、秋阴雨也是本县灾害 *** 天气。

全境境东西长53.3公里(图距),南北宽41.5公里,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全县地势南高北低,全县山脉与沟相间,无一处百亩平地。汉江从县境北部自西向东横过,县内冷水河与白石河从县境西南向东北大致平行流入汉江。县内山脉,中部从北向南,依次为天池岭——蒋家梁子——大山庙梁——韩家山;西部从北向南,有土地岭——太平山——五条岭——界岭;南部自西向东,有马食坪——韩家山—— *** 山——平顶山——野人山。横亘约100余公里(南部山脉一脉相承,与湖北竹山县交界,县西、南、东三面山脉与中部接连呈向东倾斜的“山”字形。

城东与郧县交界的下卡子汉江边县全县更低处,海拔仅170米;南部界岭中段的五龙尖海拔1901米,居诸山之冠。

按海拔高度,地表形态,全县可分为剥蚀构造中山区陵区和侵蚀构造低山河谷区。

全县共有大小河沟765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下的696条,占90.9%;流域面积为5-10平方公里的河沟27条,占3.5%;10-30平方公里的 *** ,占3%;30-50平方公里的10条,占1.3%;50-100平方公里的5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条(不含汉江)。

汉江从县境北部自西向东偏南横过,在境47公里,在境洪水更大流量3160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72立方米/秒,年输沙量5446万吨。县境西部的冷水河水系与县境东部的白石河水系几乎平行自南向北汇入汉江,直接汇入汉江的河沟还有磨沟、拖扳沟、北店子沟和麻虎沟。县内地貌起伏强烈,地表破碎,河沟下切力强,一般河谷狭窄,河沟比降大,流量随降水而变化。水量丰枯悬殊,水能理论蕴藏量大。

白河县地下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矿产。金、银、铜、铁、铅、锌等23处矿藏散落于山水之间。卡子镇 *** 山、里端沟以及四新乡黑虎垭蕴藏着丰富的硫铁矿,含硫量在7.4—40%。其中, *** 山硫铁矿储量为101万吨,里端沟储量为172万吨。在西营、西沟、大双、冷水、双河、麻虎等地,分布大量的石灰石,它是制造水泥、烧制石灰、制造电石、轻质碳酸钙的主要原料,目前县内两家水泥厂的原材料主要来源于这里。其中麻虎境内的石灰石质优量大,极易开采。

白河县地理纬度和地貌特征,形成了白河 *** 带和暖温带植被群落。 *** 带植物成分中的桔柑、油茶树、无花果、枇杷、油桐、棕榈、芭蕉、山茶花、夹竹桃、银杏、香樟等,在全县各地生长良好。暖温带成分树种核桃、椿树、漆树、桦树、柿树、杉、桑、木瓜等,在全县前、中、后山均可普遍见到,近年来的退耕还林中木瓜、竹、杜仲被广泛推广种植,特别是由木瓜树果实纯酿的木瓜酒是白河县一大特产。

中山区农作物出产玉米、洋芋、小麦、燕麦、荞麦。多数地域为一年一熟。林特产品有木材、生漆、中 *** 材。低山河谷区农作物产玉米、小麦、红薯、水稻、豆类,林特产品有油桐、龙须草、柿子、木耳等。作物一年两熟。近几年,由于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烤烟、黄姜等经济作物在全县中低山河谷区得到普遍种植。

野生动物有金钱豹、扭角羚、狐、狼、野猪、山羊、林麝、河麂、獾类,果子狸、松鼠、锦鸡、褐马鸡、雉和淡水鱼类等。

在“秦头楚尾”的白河县,人们总在传颂着一位普通农民的故事,提起他的业绩,那真是有口皆碑。他,就是被 *** 陈俊生称之为“今日愚公”的白河县城关镇胜利村村民高远璋。

——名副其实的“拾粪状元”。人们最珍惜也最难忘怀的就是历史。说起高远璋,人们自然忘不了那苦涩的六十年代初,贫困、饥饿与灾荒侵袭着整个秦巴山区。曾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这一高尚职业的高远璋,目睹山区的贫困,积极响应 *** 的号召,毅然辞去城关小学执教的工作,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胜利村。36岁的他,不相信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百姓。

然而,现实要比他想象严酷、复杂的多,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粮食既缺水又缺肥。看到这种状况,他主动请缨到城里挑粪。就这样他在这弯曲的崎岖山路上挑了整整十九年大粪,磨破了几千双草鞋,行程30余万公里,为集体担回了60余万公斤大粪。一担担金子般的大粪使集体粮食有了稳定收成,也为他换来了“拾粪状元”的称号。

——远近闻名的“修地大王”。国家实行土地承包政策后,面对承包的几亩石地,他的心颤抖了,年近花甲的他焕发了青春,决心向乱石宣战,向荒山要粮。整整三个春秋不停歇,硬是把那块乱石梁子地改造成了4亩8分石坎水平梯田,亩产由原来的100公斤上升到400公斤,总产达到了承包前的4倍。修地使他尝到了甜头,他又一次次转包别人的责任地来修理。10年时间里,他以愚公般的精神,年年月月,挖山不止,造地不休,带着呆傻的儿子,共投工7200个,砌起了平均高3米长1000余米的石坎,修地18.6亩,将昔日只能产粮1280公斤的坡石地变成了产粮过万斤的沃土良田。县上年年将他评为优秀 *** 员,还特地授他为“修地大王”。因此,省 *** 授予他“老有所为精英奖”,省委授予他“优秀 *** 员”称号。

——群众心中的“建园大户”。日月流逝,星移斗转,高远璋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生活刚有转机,老伴却被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生命。他在万分悲痛之余,触摸着各级组织授予他的荣誉证书,便将对老伴的思念转化为带领乡亲致富的信心。于是,他在本子里写下了“皓首丹心不坠青云志,华发童颜总怀壮志心”的话语,便默默扛起锄头上山了。

做为教师出身的他,懂得科技和信息的作用和价值。曾在修田造地之时,他就想好了治理荒山的计划。他首先选择刺槐绿化了自己的15亩荒坡。然后用10亩刺槐换取了别人的20亩荒山继续绿化,栽植了一万余株剌槐和1000多株油桐,并在房前屋后栽植红椿、泡桐、榆树等1000余株用材林,既美化了环境,又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他的感召下,全村600亩荒山全部得到绿化。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他想到山区致富在山,希望在山,只有综合治理,才能林茂粮丰。他在一份 *** 上看到,发展水果可让山区致富的一则消息,当即买了600株梅子栽到地里,谁知 *** 之间被偷得一株不剩。为此,他不但没生气,反而欣慰地想到了乡亲们的需要,也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从此,他先后从湖北、四川、山东等地购回了不同类型的果苗2万多株,花了整整六年时间,建起了柑橘、桃子、葡萄、花椒、板栗、杏子、樱桃、苹果等八大果园,面积达25亩。同时,先后帮助群众购回果苗1.3万余株,无偿为贫困户提供果苗3000余株,带动全村177户都建起了 *** 园,仅此一项户均收入过千元。因此, *** 年被陕西省委、省 *** 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九五年被 *** 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与时俱进的绿色使者。进入二十一世纪,种粮可以解决温饱却不能带来富裕。当 *** 倡导种植黄姜时,他主动带头种植了2.8亩,为附近村民开了结构调整之路。但看到村民们满目的凝惑和迟迟不见行动的抵触情绪,他着急了。为了解决群众的观念问题,带头只是一个方面,想到这里,他又凭着曾经执教的经验和坚持为群众义务读报的经历,将1998年以来引导农民打开富裕之门的黄挎包,装上他日积月累的相关资料和 *** 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从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意识上开口子,起到了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

村民雷应红因工伤失去双臂,在生活陷入困境,曾几此轻生念头之际,被高远璋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除在经济上资助他外,还经常帮他出点子、想办法,终于使他脱贫致富。当他看到高远璋自己种植黄姜又动员别人时,满怀信心将3亩耕地全部种植黄姜,当年收入6000多元。

双目失明的曹金友因缺劳力缺资金,家庭十分贫困,高远璋又将自己修好的1.2亩梯地和8亩治理好的承包林转赠于他,又多方协调 *** 和资金,帮他种了1.3亩黄姜,现老曹不仅过上了富裕生活,而且还盖起了楼房。

2002年,当高远璋从《安康日报》上看到了市委作出的“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的发展战略后,现已年近八旬的他顿时热血沸腾!绿色,于他而言,就是一生坚守的信念。尤其是他得知白河县十二次 *** 代会上确定“经营绿色、产业兴县、建设绿色白河”的发展思路后,更使他信心百倍地面对生活。于是,每到农历十五前后的夜晚,他就带着几十本分门别类的剪报和从省、市电台中收听到的农村政策和致富信息,为群众义务读报,送去任何物质都不可代替的精神食粮。据统计,他在十五年时间里,自己出资证订各类报刊10余种,花费资金达3000余元,共义务读报1000余场次,为群众提供信息2800余条,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为群众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他的带动下,现全村黄姜留存面积达420亩,桑园面积已达270亩,年产蚕量达170张,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村呈现出绿意盎然,山清水秀的新面貌。高远璋自此又在群众心中摘取了“绿色使者”这一桂冠。

如果说一个人的奉献是渺小的,追求是有限的,那么,它留给后人的智慧和启迪将是无限的。在高远璋这位普通农民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山区的希望,他人生的立志给山区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启示,他那崇高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山区人民。

白河县以其“秦头楚尾”特有的区位优势鼎立在陕西对外 *** 的最南大门,南依巴山,北临汉水,西连旬阳、东、北、南三面环楚,是中原入陕进川之咽喉,古有“秦头楚尾”之称。襄白河风景名胜区渝铁路,316国道,汉江穿境而过,县城距湖北车城十堰98公里,距道教圣地武当山仅120公里,是勾通西安-十堰-武当山-神农架四大旅游热点的桥梁和纽带,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白河县属 *** 带 *** *** 季风气侯、终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旅游资源丰富,山川秀美,古迹甚多,风景名胜遍布全县。县内以红石河流域自然风光和平顶山森林公园为主的50余处景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妙趣横生,美轮美奂,其乐无穷,令人心旷神怡,使 *** 连忘返,叹为观止!县十二次 *** 代会确定了“经营绿色,建设绿色白河”的发展战略,决定把生态旅游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来发展。白河旅游产业迎来了发展的东风。

旅游景点有和氏璧产地月儿潭,城区近郊的白龙洞,有五条岭上的女儿寨、黄龙洞、黑龙洞、九仙洞和母猪洞,明代古建筑双塔寺(今双河乡境内),红石河自然风光等。目前,红石河自然风光正在开发之中。红石河景区人文景观主要有石梯子战役遗址、祖师洞、华陀庙、三关、黄龙寨、大坪渔场等,自然景观有黄土梁瀑布、坎子瀑布、骆驼峰、黑龙潭、野人山、五龙捧圣、一线天等。各景点均分布在红石河一河两岸,沿河而上可一览无余。

白河风景名胜区,是镶嵌在巴山深处的一块璀璨的明珠,无疑将成为陕南又一旅游胜地,以她独特的魅力和良好的服务,向世人展示她美丽的风姿!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白河县位列第494名。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 *** 会重新确认白河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9年3月,白河县列入之一批 *** 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川陕片区)。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白河县在列。

2016年2月16日,白河县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三、陕西省介绍

陕西,简称陕或秦,也称“三秦”,是中国的西北地区的一个省,省会西安市,位于中国内陆的腹地,属于黄河中游和长江上游,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面积约21万平方千米,人口3733万,下辖10个地级市。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 *** ,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陕原为界,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陕西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秦”。

陕西,犹如镶嵌在中国西部腹地的一颗明珠,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新亚欧 *** 桥 *** 段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 *** 、重庆8个省市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较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西部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2008年),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以上,境内还有 *** 、满族、蒙古族、苗族、羌族等。陕西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渭河、汉江、嘉陵江等。北山山脉、南山山脉(即秦岭)横断陕西,将全省分为三部分。境内更高峰为秦岭主峰太白山,秦岭的华山、终南山、骊山、五台山(南五台)、翠华山都久负盛名。境内之一大淡水湖为陕北榆林的红碱淖。三秦大地在国家“山川秀美”工程的指引下,早已告别黄土漫天的时代,森林覆盖率达41.42%,远超很多西部省份,处处山清水碧,尤其是陕北黄土高原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堪称“北方的江南”。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三门峡陕县境内)为界。陕西省地跨中国西北和西南,古为雍州、梁州之地(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为梁州),又称为三秦大地,纵贯南北,连通东西,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区,处于黄河中游和汉江中上游,历史悠久,古老神秘。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人类诞生初期的西安蓝田猿人,这里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发现地,这里有更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 *** *** 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中国较早的城市西安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长安,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秦岭

从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 *** 、周武王分封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这里是古代中国的 *** 、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我国大地 *** 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全省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名称来源

陕西,这个名称早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召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周公管辖。陕西因此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鄜延、邠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三秦大地

陕西南北狭长,由北向南可分为地理、历史、文化、气候、语言、人种截然不同的三大地区:陕北、关中、陕南。由于陕西省超过1/3的面积和人口均位于秦岭-淮河分界线以南,因此陕西省是中国真正意义上跨 *** 北的省份之一。陕西的境内的秦岭被亲切的称谓 *** 山,渭河和汉江共为母亲河。而朱鹮因为其分布地被称为陕西的省鸟。陕西从北到南的延安、西安、安康被称为“三安”,寓意三秦大地福 *** 康。

陕北位于北山山脉以北。榆林机场

陕北南部是黄土高原地区,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地区。它位于“北山”以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 *** 521.4平方公里。陕北是中国现代 *** 圣地。 *** 等老一辈 *** *** 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大批宝贵的 *** 文物、 *** 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 *** 精神。全市境内的 *** 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 *** *** *** 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省级 *** 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 *** 旧址、南泥湾旧址,吴起县、志丹县、子长县、安塞县 *** 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洛川县冯家村“洛川 *** 局会议旧址”等。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商周时代起, *** 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 *** 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变迁。陕北成为中原华夏民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 *** 。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 *** 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 *** 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历史文化:战国时代秦国大将蒙恬,秦朝时代秦始皇长子扶苏都曾经驻守这里,并且修筑长城,留下了我国古代边防的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而作为 *** 圣地,陕北又是新中国的发祥地和 *** 精神的象征。经济:陕北土地原本贫瘠,黄土高原,因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战略后而生态环境完全改变,又因发现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盐业、 *** 等重要资源而迅速崛起。语言:汉语族,中原官话,晋语。气候:温带半干旱气候。 *** 城市:陕北为关中城市群北延伸和辐射区域,南部中心城市为 *** 圣地延安;北部中心城市为近年的明星城市榆林;

关中位于北山山脉以南、南山(秦岭)山脉以北。关中南部是渭河冲积平原,北部是渭北台地;土地肥沃,易守难攻。“八百里秦川”关中号称“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小麦和玉米产区。关中盆地南倚秦岭,北界“北山”,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西起宝鸡峡谷,东迄潼关港口,东西宽约36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390 *** .5平方公里。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机耕、灌溉条件都很好,是陕西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渭河横贯盆地入黄河,河槽地势低平,海拔326~600米。从渭河河槽向南、北南侧,地势呈不对称 *** 阶梯状增高,由一二级河流冲积阶地过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台塬,阶地在北岸呈连续状分布,南岸则残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应的多级阶地。宽广的阶地平原是关中最肥沃的地带。渭河北岸二级阶地与陕北高原之间,分布着东西延伸的渭北黄土台塬,塬面广阔,一般海拔460~800米,是关中主要的产粮区。渭河南侧的黄土台塬断续分布,高出渭河约 *** ~400米,呈阶梯状或倾斜的盾状,由秦岭北麓向渭河平原缓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阳郭原,华县的高塬原,华阴的盂原等,目前已发展成林、园为主的综合农业地带。西安钟楼

历史文化:西秦文化,是中国西部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上古时代蓝田猿人,到中华文明的发源华胥古国,再到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三皇”,从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丰镐、秦王朝的建立、汉隋唐帝国的延续,再至近代的西安事变,一直到国家在西安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经济:关中是全国重点城市群,重工业、纺织工业、高科技产业、电子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旅游业是关中地区的支柱。语言:汉语族,中原官话关中片。气候:南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雪。 *** 城市:关中城市群是全国率先发展的十大城市群之一,正在建设城际轨道交通网。 *** 城市东有“东府”渭南;西有“西府”宝鸡;北有“同官”铜川;中有西咸都市圈——包括古都省会西安、 *** 古都咸阳以及中国唯一的农科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科技产业示范区。关 *** 写之咸阳篇咸阳

咸阳...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咸阳成为 *** 、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咸阳是是陕西省第3大城市。省辖市,中国著名古都之一。是中国甲级对外 *** 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及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2004年,又被评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为了充分体现尊重历史、复兴文化、改善生态、再铸辉煌的理念,“咸阳湖”两岸将以两寺渡公园、钓台西照、细柳清风、渭水晚情、防洪渠系、渭滨公园、咸阳古渡、渭阳新区、长堤石刻、古渡公园、化工之光、杜邮春草、上林晨曦等景观,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蓝天白云相映,与咸阳 *** 古都呼应。

陕南位于秦岭山脉以南,属于西南。

陕南-商洛(10张)陕南地貌特征为“两山夹一川”:北部的秦岭山脉、南部的大巴山区及中部的汉水谷地、丹江平原。它主要由古生界变质杂岩组成,是陕西农林特产和有色金属资源的富集区;气候潮湿多雨,常年温热,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水稻产区。陕南位于“南山”秦岭山脉以南,总面积74017平方公里。秦境秦岭是秦岭山脉的骨干,山坡北陡南缓,山势巍峨壮丽,一般海拔1500~3500米,高出关中盆地和汉中盆地1000~3000米。主脉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许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构成秦岭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秦岭以太白山为主峰,由西分为三支,由北而南山势渐低,至汉中盆地边缘已成低山丘陵。太白山以东山势逐渐递减,在商洛地区山势结构如掌状向东分开,间以红色断陷盆地和河谷平地。盆地和河谷平地保存有二至 *** 阶地。太白山仍存留有第四纪冰川,而古冰川作用留下的冰蚀冰碛地形保存完好。北陡南缓的山势导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诸水源远流长,断切东西走向山岭,形成许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为建设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提供了条件。川陕间的大巴山走向西北——东南,一般海拔1500~2000米,高出汉江谷地1000~1500余米,东西长约300余公里,通常把任河以西称米仓山,以东称大预山。大巴山北侧诸水注入汉江,上游系峡谷深涧,中、下游迂回开阔,形成许多山间小“坝子”。坝子中有两级河流阶地,农田、村镇较为集中。宁强、南郑、西乡、镇巴和镇坪等县由灰岩组成的山地,岩芽、溶沟、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岩溶地形发育,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丰富。汉江谷地以西属嘉陵江上游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和缓,谷地较开阔,是陕、川间主要的水陆通道。著名的汉中、安康盆地,是陕西主要的农业区和 *** 带资源宝库,也是陕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产区历史文化:中部和西部为蜀文化,东部为秦、楚文化;是汉族重要的发祥地。刘邦曾被封为汉中王,汉朝因此得名,汉族也因此得名。刘备曾在汉中称帝,因此刘备 *** 被称作“蜀汉”。经济:陕南经济以生态农业、渔业、林业经济为基础,航空产业、 *** 业、旅游业为支柱。随着陕南进入全国重点支持战略,陕南已经成为了连接华中、西南的交通枢纽。语言:汉语族,西南官话,中原官话关中片、秦陇片。 *** 城市:陕南有西部中心城市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汉中;中部中心城市为“上壅古城”安康;东部中心城市为“华中华南交通枢纽城市”“商鞅封邑”商洛。商南金丝峡

商洛地形地貌结构复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有秦岭、蟒岭、流岭、鹘岭、新开岭和郧岭六大山脉,绵延起伏,横垮长江、黄河两个流域。北部气候属暖温带,南部气候属 *** 带。其风土人情,既兼北国之旷野,又融南国之灵秀,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丹江为汉水流域的一部分,洛河为黄河的一大之流,东流河南洛阳入黄河。该地区具有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和人文特征,该地区的人饮食方面既有南方特点,又有北方特点,面、米、玉米都是日常主食,主要特产是核桃、板栗、柿子,以上特产的产量居陕西省各市之首,核桃出口量历年来一直占全国六分之一左右。该地区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既栽种北方的小麦、玉米又有地区种植南方的水稻。商洛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具有开发旅游产业的潜在优势。商洛道(亦称商於古道)是秦驰道的主干道之一,为“秦楚咽喉”,是长安通往东南诸地和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旅游景点有老君山、天竺山、塔云山、牛背梁、金丝峡、仙娥湖和丹江漂流等。溶洞有天洞、佛爷洞、月亮洞、玉虚洞等,其中柞水溶洞群被誉为“北国奇观”。商洛东部各县区(商州、商南、洛南、丹凤、山阳)的方言属中原官话关中片,西部各县(柞水、镇安)的方言属中原官话区秦陇片。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横贯其中。面积: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360多万。行政区划:现辖10县1区,市 *** 驻汉台区。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汉中夜景

汉中地处北暖温带和 *** 带气候的过渡带,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水横贯全境,形成汉中盆地;生态环境良好,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兼我国南北方之共有;粮食生产一年两熟,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其中水稻、油菜单产是全国更高产区之一。野生植物有3000多种,其中用途广泛的600多种。盛产各种名贵 *** 材,其中天麻、杜仲、枣皮(山茱萸)、西洋参产量居全国前列。有森林面积131.2万公顷,植被覆盖率56%,森林覆盖率48%,林木蓄积量6781.3万立方米;可利用草场33万公顷,野生动物500多种,其中珍稀动物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等42种。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60种,其中勉县、略阳、宁强三县的“ *** ”地带,是全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铁、锰、镍、磷、石膏、石英石、石灰石储量居全省之首,经济开发潜力很大。汉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水资源丰富,总量达146.2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60万千瓦,可开发利用87万千瓦。汉台、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城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的方言属西南官话区。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以及西北地区(行政规划上而言)最南端,属 *** 带 *** *** 季风气候,具有典型的南方气候特征,一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历史悠久。辖1区9县。安康地处“秦头楚尾”,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处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即东与湖北省(竹山、竹溪、郧县、郧西)连接,南与川渝两省市(万源、城口、巫溪)接壤,位处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故有方志称安康为“东接襄沔、西达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在陕西省内,安康北与省会西安市(周至、户县、长安)毗连,西与汉中市(佛坪、洋县、西乡)为邻,东北与商洛市(镇安、柞水)接壤。安康是北 *** 带季风地区的一部分,也是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行政规划上而言)水、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东部各县区(汉滨、平利、旬阳、白河)的方言属中原官话区秦陇片,西部、南部各县(汉阴、石泉、宁陕、 *** 、岚皋、镇坪)属西南官话区气候资源

陕西省地跨北温带和 *** 带,整体属 *** 季风 *** 气候,由于南北延伸很长,达到800公里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长城沿线以北为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其余地区和关中平原为暖温带半干旱或半湿润气候、陕南盆地为北 *** 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陕西温度的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7~16℃。其中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的浅山河谷为全省最暖地区,多在14~16℃。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陕北-10~-4℃,关中-3~1℃,陕南0~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陕北21~25℃,关中23~27℃,陕南24~27.5℃。春、秋温度升降快,夏季南北温差小,冬季南北温差大。年降水量的分布是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递减,受山地地形影响比较显著。春季少于秋季,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3%~24%。冬季降水稀少,只占全年的1%~4%。暴雨始于4月,于11月结束,主要集中在7~8月。关中、陕南春季之一场320.0毫米的降水过程一般出现在4月上旬末到中旬。初夏汛雨出现在6月下旬后期到7月上旬前期,此期间,暴雨相对集中,关中、陕南地区出现洪涝灾害较多。

陕西省实行 *** 行政管理体制:之一级为副省级、地市级;第二级为县级;第 *** 为乡镇级。之一级:1个副省级市,1个副省级新区(西咸新区),9个地级市,1个省辖市;第二级:2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80个县;第 *** :175个街道办事处、 *** 1个镇、 *** 9个乡:西安市市辖区9县4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咸阳市市辖区3县级市1县10秦都区渭城区杨陵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武功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县级兴平市由陕西省直辖,咸阳市代管)宝鸡市市辖区3县9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渭南市市辖区1县级市2县8临渭区韩城市华阴市华县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县级华阴市和韩城市由陕西省直辖,渭南市代管)铜川市市辖区3县1耀州区 *** 区印台区宜君县延安市市辖区1县12宝塔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吴起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黄龙县黄陵县榆林市市辖区1县11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汉中市市辖区1县10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安康市市辖区1县9汉滨区旬阳县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 *** 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白河县商洛市市辖区1县6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唐以前行政区划演变

陕西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魏国在洛河下游设上郡,楚国在汉江中游设汉中郡,秦在陕北也设上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陕西境内除保留上郡和汉中郡外,在渭河流域另设内史,与郡同级。西汉沿袭秦制,保留上郡与汉中郡,另将秦的内史分为3个相当郡的政区:京兆尹(分管今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区)、左冯翊(分管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区)、右扶风(分管咸阳以西地区),称为“三辅”,治所均在长安城。汉武帝时,为了加强 *** 集权,设13州刺史部,监察各郡。后来改刺史部为州,州牧或州刺史为行政长官,形成州、郡、县 *** 制。现今的陕西在西汉中期涉及3个州。三国时期,现今陕西地区的大部分由雍州、荆州、益州管辖。西晋时大致和三国相仿。东晋至隋统一的二百多年间,南北 *** ,战争频繁,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唐初对州、郡、县加以 *** ,全 *** 设10道,道辖州、郡。今关中、陕北属关内道,陕南属山南道。宋改道为路,今陕西的大部分属于永兴军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今麟游、周至以西,南至凤县、留坝,另属秦凤路,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这两路是由宋初的陕西路划分出来的,因此,习惯仍称它们为陕西路。今佛坪、镇巴以西属利州路,治所在今汉中市。今宁陕、石泉以东属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今神木、府谷、佳县属河东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金仍用路制,完全设在陕西境内的有京兆府路、延路。在元朝以前的陕西,并不包括汉中、安康等秦岭以南今属陕西管辖部分。元代的 *** 中枢称中书省,在各地的分设机构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中统元年(1260年),立秦蜀行省(也称陕西四川行省、陕蜀行省等),治京兆(今陕西西安),其后两次移治兴元(今陕西汉中);至元八年罢,以京兆诸路直隶中书省。次年,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以京兆为其分地,置王相府治之。十七年,忙哥剌死,罢王相府,复立陕西四川行省于京兆; *** ,分设四川行省,于是只称陕西行省。辖境包括今陕西及甘肃、 *** 部分地区。陕西是中国目前现存的省份中建省最早的,陕西行省的辖地包括今陕西全境及甘肃兰州以东和 *** 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明在元行省基础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国设13个布政使司,陕西布政使司所辖地区包括今陕西全境、甘肃嘉峪关以东各地、宁夏和 *** 伊克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东部分。清代废去布政使司的称号,仍称行省或省,嘉庆年间全国有18个省。清初陕西仍辖今甘肃、宁夏和青海东部。康熙二年(1663)年移陕西右布政使驻巩昌,五年改为甘肃布政使,移驻兰州。从此,陕、甘两省分治。

陕西省虽从1 *** 6年11月起隶属于 *** ,但当时军事甫定,百端待理,为新旧更替之过渡时期,各县各自为政,除部分县按 *** 规定组织县 *** 外,多数县仍沿袭北京 *** 时期之县制。1 *** 7年7月,陕西省 *** 正式成立后,全省各县才逐步改制,县知事一律称县长,县 *** 设县长1人,县佐1人。1930年10月, *** 任命杨虎城为陕西省 *** *** 后,陕西省各县才开始依据 *** 之《县组织法》改组,“县之组织重新改订,并确定县 *** 经费,分期裁撤各县县佐,同时积极筹备自治。”

郑西高铁、西宝高铁、大西高铁、西成高铁

十一五期间,陕西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10年全省GDP总量居全国第16位(由2005年的第20位提升至2010的第16位),正式跨入国内“万亿元省份俱乐部”。2009年陕西省人均GDP达2.6万元人民币,折合4008美元,突破4000美元大关。从1978年至2004年26年间,陕西省人均GDP从87美元起步发展到突破一千美元大关,达到1037美元,又经过5年发展实现突破4000美元的提升和跨越。 201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3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继续位居之一方阵。其中,之一产业增加值1220.9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6836.27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4334.13亿元,增长11.7%。

境内气候差异很大,由北向南渐次过度为温带、暖温带和北 *** 带。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气温13.0℃,无霜期218天左右。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孕育出万千物种和世间珍奇,堪称自然博物馆,有“小中国之称”。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45%。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畜 *** 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东西长360公里,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 *** 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秦岭在省境内东西长400~5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秦巴山区是林特产的宝库,汉江谷地土质肥美,物产丰富。

陕西山地总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高原总面积 *** 6万公顷,总面积的45%,平原39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耕地总面积48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3.3%,水田面积20.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旱地面积369.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9%,水浇地88.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3%,林地962.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6.8%,草地317.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4%,水域面积40.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

太白山海拔高度3767米,化龙山2917米,首阳山2719米,终南山2604米,华山2160米,白于山1823米,巴山1500~2000米,子午岭1400~1600米。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旬阳 石门 贡米 陕西 米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