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绍兴鱼米之乡公司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浙江鱼米之乡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有没有谁知道绍兴的历史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 *** 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 *** 家、 *** 家、文学家,如秋瑾、 *** 、蔡元培、 *** 等。
一代文学巨擘 *** 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 *** 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 *** 文化中的故乡情结。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 *** 文化的 *** 之旅,站在河边,你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项圈的玩童;迈进咸亨酒店,你可以尝尝正宗的茴香豆;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社戏……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柯 *** 景, *** 斧神工;兰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被称为书法胜地;沈园则因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风土人情,以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为 *** ,在数 *** 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从 *** 中期的河姆渡文化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7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 *** 0年建城史。
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越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秦 *** 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越地置会稽郡,辖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20余县,治吴(今苏州)。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26县,在今浙江境内有18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治山阴(今绍兴)。晋太康二年(281),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开皇九年(5 *** )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同时并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并余姚、勤、鄮入句章县,设吴州,治会稽县,辖会稽、诸暨、剡、句章4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吴,以原吴州境置越州,是为越州名称之始,辖县不变。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驻跸越州,于翌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府治设山阴,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8县。
*** 元年(1912)2月,废府,实行省、县两级制,原绍兴府辖县直属浙江省。24年,设绍兴行政 *** 区,辖绍兴、上虞、余姚、嵊县、新昌、诸暨、萧山7县,专员公署驻绍兴县。25年,改绍兴为第三行政 *** 区,辖县不变。37年,改名为第二行政 *** 区,辖14县(改萧山为省直属,增辖鄞县、慈溪、定海、镇海、奉化、象山、宁海、四明8县),专员公署驻余姚。
1949年5月7日绍兴解放。6月设浙江省第十专区,辖绍兴市和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萧山、会稽7县。10月改为绍兴专区。1952年1月撤销绍兴专区,所辖市、县分划省 *** 直属和宁波、金华专区。19 *** 年9月复设绍兴专区,辖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5县。1968年5月改名为绍兴地区,并成立绍兴地区 *** *** 会。1978年9月改名为绍兴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撤销绍兴地区,设省辖绍兴市至今,为全国68个省会和中心城市之一,被国家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绍兴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近 *** 0年建城历史,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乡和名士之乡之称。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经济发达,民众富裕。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
为配合城镇化战略需要,经深入调研,征求 *** ,反复论证,绍兴市6个县(市、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全部获省 *** 批准实施,至此,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全部完成。县(市、区)的城区面积由447平方公里扩大到950.25平方公里;全市中心镇规模相应扩大,乡镇数从135个减少到98个,街道数从6个增加到20个,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绍兴地区主要为於越族的聚居地。秦汉以后,随着中原汉族的大量南迁,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汉族在绍兴占了主导地位。同时,也有少量的少数民族居民在绍兴居住。1978年以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绍兴少数民族居民也有较大增加。
绍兴系多种 *** 并存、群众 *** *** 多样之地。
道教流传最早。东汉炼丹方士上虞籍魏伯阳参照“大易”、“黄老”和“炉火”三家理法,撰成《周易参同契》一书,首次 *** 论述道教炼丹术,被后世誉为“万古丹王”;东晋建武元年(317),著有《抱朴子》的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结庐会稽,炼丹修行。
稍后印度 *** 传入会稽。东汉中平年间(184~ *** ),由 *** 国(今 *** )高僧安世高来会稽弘传 *** 。此后,绍兴高僧辈出,名刹林立。高僧中以梁 *** 史学家慧皎、隋唐三论宗创始人嘉祥 *** 吉藏、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法师澄观和五代曹洞宗始祖洞山良价最著名;名刹中,最有影响的有三论宗祖庭会稽嘉祥寺、曹洞宗中兴道场云门寺、奉供江南之一大佛的剡县大佛寺、诸暨五泄禅寺,郡城大善寺、开元寺、龙华寺、戒珠寺等。各种宗派诸如华严宗、律宗、净土宗、 *** 、三论宗、禅宗等都在境内流传。唐代,越州成为江南 *** 活动的重要场地和对外交流的驿站,日本“入唐八家”中的最澄、圆仁、圆珍、空海四家,都曾来越州求法,学成回国创宗弘传,在日本 *** 界具有深远影响。1982年,日本空海访华团来绍兴寻根问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佳话。
*** 战争之后,西方 *** 输入中国。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七年(1850~1868),英国传教士包尔腾、法籍神甫谢培德等人,先后来绍传播 *** 教、 *** 教。此后,各国传教士纷至沓来,足迹遍及绍兴城乡,以施粥、施米、施布等方式发展 *** ,并广建教堂。至 *** 8年(1919),绍兴地区有 *** 教堂(所)124处、 *** 2955人。
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境内多所 *** 名寺得到修缮,一些著名法师升座讲经,重大佛事活动相继举行;道教已近湮灭; *** 教、 *** 教会摆脱外国教会势力控制,经过爱国爱教的革新运动,获得健康发展。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全市有 *** 信徒5万余名,约占总人口的1.2%,其中 *** *** 4.43万名、 *** *** 365名、 *** 僧尼252名、三皈依信徒约1.25万名;全市有各教各级爱国组织18个,各教活动场所218处。 *** 在各个领域劳动、生活和参加 *** 活动,爱国爱教,心情舒畅。
绍兴的水资源十分丰富。绍兴境内河湖密布,主要河流有曹娥江、浦 *** 、杭甬运河,主要湖泊有鉴湖等。水资源总量为58.8亿立方米,可供养殖的淡水水面1.7万公顷。鉴湖水为绍兴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优质水源。
绍兴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具有开发潜力和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有铁、铜、金、银、锌、硅藻土、高岭土、叶腊石、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砂等60多种,其中铁和铜的储量占浙江省70%以上,硅藻土储量为全国之一。
绍兴的人力资源厚实。绍兴历来把发展教育、科技作为市策,并已结硕果。当代绍兴籍中科院、工程师院士就有38名,正教授级科技人员近千名。全市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3万人,受良好教育的从业人员266.7万人,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人才。
绍兴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绍兴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闻名于世。全市现有对外 *** 的旅游景点近200处,著名的有 *** 故居、古纤道、大禹陵、兰亭、沈园、蔡元培故居、 *** 祖居、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庙等,现辟有酒文化、石文化、书法、 *** 、水乡等多条旅游专线。全市有旅游涉外饭店42家。
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增速为近七年来更高;财政总收入128.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 .4亿元,分别增长20%和27.5%(由于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原因,财政总收入按新口径计算为76.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5亿元,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 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0元,分别增长18.9%和13.5%。去年我市还被评为更佳中国魅力城市和《福布斯》“2004年中国 *** 更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9位,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第42位、浙江省第3位。
一年来,我市坚持以 *** 为指导,以 ***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契机,把发展作为之一要务,突出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积极缓解要素制约,促进稳健发展。认真研究经济运行 *** 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政策调控和指导服务,采取积极措施缓解要素制约。实施扩大增量、盘活存量、促进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全面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开发区(园区)从75个削减到13个、投资密度提高到每亩116.7万元,收回抛荒、闲置土地1.6万余亩。加大电源和电网建设力度,对热电企业多发电和企业自备发电实施财政补贴的资金达近3亿元,公用热电厂新增发电容量25万千瓦,企业自备柴油发电机新增容量86万千瓦,变电容量新增338万千伏安。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推进金融创新和银企合作,本地金融机构存 *** 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242亿元和208亿元,企业异地 *** 新增171亿元。继续做强做大“绍兴板块”,浙江海越、浙江展望、稽山控股、新和成、精工科技、盾安环境、京新 *** 业等7家企业实现上市,上市公司数量和筹资额保持全省地级市首位。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集约发展。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要求,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大企业和名牌产品培育力度,着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工业 *** 投资378亿元,增长17.5%,限额以上非纺产业投资比重提高到62.2%;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新获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10只;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家,其中2家超50亿元;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得分223.3分,列全省第二位。建筑市场进一步拓展,完成产值758亿元,增长26.6%。认真贯彻2004年 *** 一号文件,免征农业税,增加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全市财政预算内支农支出达到5.3亿元,增长20.3%。粮食生产实现恢复 *** 增长,播种面积224.2万亩,总产量95.3万吨,分别增长6.6%和13.7%,种粮效益有所改善;农业产业化步伐继续加快,新增农业龙头企业67家、特色农业基地201万亩、市外农业基地153.7万亩。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和激励,制订绍兴大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及若干意见,强化旅游节会资源整合和宣传促销,积极采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措施,推进服务业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4亿元,增长14.9%;接待国内外游客12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5.2亿元,分别增长18.3%和19.1%;商品房销售额75.7亿元,增长36.5%。积极开展 *** 引资活动,落实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发展加工贸易,改善服务环境, *** 型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合同外资16.7亿美元,增长11.3%,实到外资8.2亿美元,增长10.9%;实现进出口总额86.6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66.1亿美元,分别增长45.3%和45.8%;外经合作进一步拓展。
提升城乡建设水平,促进统筹发展。编制完成了杭州湾绍兴工业新城区总体规划、中心城市西南片分区规划和迪荡新城规划。重点工程建设投资156.7亿元,完成调整后的年度计划任务;“ *** ”系列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7.5亿元,当年完成投资56亿元。柯袍快速干线、杭金衢高速公路绍兴县连接线一期、胜利西路和人民路等市区道路延伸、八字桥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和秋瑾故居保护、220千伏滨海输变电、绍兴县鉴湖中学、兰亭保护整治一期以及城中村改造金鸡塘、大树江等组团建设工程建成或基本建成,曹娥江大闸及闸前大桥、甬金高速公路、104国道上虞和新昌段、嵊新污水处理厂、诸暨石壁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相继开工建设。袍江、柯桥和镜湖新区的开发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各县域中心城市建设力度继续加大,诸暨城西工业新城、上虞城北新区、嵊州城南新区、新昌七星新区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成为城市建设和 *** 引资的新亮点。“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治”、“千里清水河道”、“千里绿色林带”工程建设进展明显。市区开展城市管理“十大整治”,城中村改造 *** 107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2万平方米。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小舜江区域供水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着力加强社会事业,促进协调发展。“争做文明绍兴人、争创全国文明城”活动有序推进,“胆剑精神”的弘扬使“绍兴精神”得到了升华。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成功举办“七艺节”分会场和闭幕式,绍剧《真假悟空》荣获“文华大奖特别奖”。教育事业积极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创建教育强县“满堂红”,有6个乡镇(街道)成为首批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高校在校生超3万人,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建成。实施人才工作五年规划,引进各类人才1.72万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防止禽流感、 *** 等工作成效明显,城乡社区卫生服务 *** 逐步完善,各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全面建立,参加人口达到293万。市妇保院二期、公共卫生中心等一批卫生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市人民医院主院、第七医院迁建等项目进展顺利。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孟关良在雅典 *** 会上勇夺金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推进,启动了区域 *** 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通过了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 *** 中期评估。 *** 、统计、民族、 *** 、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气象、广播电视、 *** 等工作有了新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
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和谐发展。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5万个,帮助2.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扎实推进,新转移农村劳动力9.6万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86%,被 *** 农民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3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长11.5%。城乡居民更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对困难群众发放基本生活消费品 *** 上涨动态补贴,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97.6%。企业工资集体协商 *** 在已建工会企业实现全覆盖。市区新建经济适用房14万平方米,解决657户困难户的住房问题,主要道路沿线建筑物立面改造全面完成,食品 *** 品“放心工程”顺利推进。创新“枫桥经验”、创建“平安绍兴”,强化维稳队伍建设,扎实开展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市场经济秩序和工资清欠等专项治理活动,加强文化市场和黄酒业整顿,建立处理 *** 突出问题及 *** 联席会议 *** 。安全生产事故下降39.8%,群众 *** 总量下降20.9%。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征兵、人民防空、 *** 等工作得到加强,第三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自营出口总额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就业岗位新增5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32‰以内。
绍兴栽养兰花的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可以说是世界之最。我国现存最早由东汉袁康、吴平撰写的地方志《越绝书》中有:“勾践种兰渚山”的记载。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邀 *** 、孙绰等当时社会名流、亲朋好友41人到绍兴兰亭修禊,在“曲水流荡”活动中作诗37首,王羲之为这37首诗作了被誉为天下之一行书的《兰亭序》。37首诗中就有几首写到兰花。如徐丰之的“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尚想嘉客,希风永叹。”袁峤之的“人亦有言,竟得则欢。喜宾既臻,想与游盘。微音迭咏,馥为若兰。苟齐一致,遐想揭竿。”
宋朝的张昊,在纂修宝庆《会稽续志》中写道:“兰,《越绝书》曰:句践种兰渚山。旧经曰:兰诸山,句践种兰之地,王、谢诸人修禊兰亭。”
明代绍兴知府萧良干主修,张元忭、孙鑛同纂的《绍兴府志》中载有:“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句践所树。兰诸之水出焉(通曲),兰亭,山阴汉旧县亭,王羲之曲水序于此。”
明代绍兴著名奇才,青藤画派创始人徐谓,一生写了许多关于兰花的诗,画了不少兰花的画,他在《兰谷歌》中写道:“句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诸乃其处。 *** 却有永和事,右军墨藻流修禊。吾越兰谱本如此,只今春来稽山里,兰花兰垂云之紫。”
绍兴士大夫阶层写兰、咏兰、养兰的情况,历史渊远,除见之于诗、画以外,还见于散文笔记,如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清代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等。
*** 先生1933年11月14日致 *** 初枝信中说:“养兰花是颇麻烦的事,我曾祖栽培过许多兰花,还特地为此盖了三间房子。”这在周建人口述、周哗编写的《 *** 故家的败落》中也有记载:“ *** 曾祖父芩年公生前除好种兰花以外,没有做过其他什么事。”。
1 *** 3年出版的《兰惠小史》是一本具有影响的兰史,作者吴恩元结识了许多绍兴棠棣的兰农,在《兰蕙小史》中记录了绍兴棠棣兰农的种兰经验和发掘名贵品种的贡献,在记录的江、浙、沪40种兰花名贵品种中,绍兴县就占26种。
1984年1月22日,绍兴市之一届人民 *** 常务 *** 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兰花为绍兴市花。1988年至19 *** 年,绍兴的兰花在全国三届兰花博览会、两次全国兰花展览会上共获得金牌13块、银牌27块,并获得优秀品种奖牌10块,栽培奖牌3块,科技奖牌1块。老一辈 *** *** 家 *** *** 曾与绍兴兰农交流养兰经验,绍兴还有专门的花市。1991年,在全国春季兰花展开幕式上,中国兰花学会名誉理事长吴应祥教授在讲话中称:绍兴----中国兰花的故乡。
二、绍兴菜的发展历史
1、绍兴菜博大精深,底蕴深厚,风味迷人,历来深受广大食客的青睐,是中国著名八大菜系中浙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不论从平行的古文化带(西起埃及,东至中国的吴越)来看,还是根据上古时代许多神话、传说推断,绍兴都是浙菜的摇篮和发祥地。
2、余姚河姆渡古文化,进入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告别游猎生活,开始了定居的农耕部落生活,采集经济向产食经济过渡。在群居、群劳、群食的原始公社制社会中,“饭稻羹鱼、火耕水耨”是越先民饮食生活的主要特点,燃起了越地原始多彩的饮食文化之火。蕴藏丰富的河姆渡遗址,若从饮食、烹饪的角度来演绎,有许多值得在中国饮食史、烹饪史上大书一笔的发现:陶罐底里的锅巴,证明当时已有粒食;畚箕形的陶炉,已经使用固定的大塘或灶,发展成可以移动的炉;陶甑,则十分雄辩地证实,早在六千多年前,越地先民已经发明了利用蒸汽作为传热介质的蒸制法。特别这蒸法,是中华民族的一大骄傲,越地先民的巨大贡献,至今运用不衰,推陈出新成为中国绍菜中的一大擅长的烹调之法。
3、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饮食文化已是相当丰富,农、牧、渔业、盐业、冶炼业具有一定的规模,“鸡山养鸡、樵湖养鸭、南池养鱼”,世上之一部养鱼的专著《养鱼经》由越国大夫范蠡所著。越人已重视植物改良和禽畜之养,据传享有“越菜之王”美誉的绍兴名菜“清汤越鸡”源出于越国之地。此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食“臭”之物已成民风,霉苋菜梗的传说至今流传,此时,霉鲜风味也已成雏形。
4、东汉永和年间,鉴湖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越地水利条件,粮渔丰产,经济发展。泄洪灌溉,使农业作物旱涝保收。淡水养殖,使各类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鲈、鲤、鲫、鳢、鲇、鳝、鳙、鲢、鲩、青鱼、银鱼、鳜、白鱼、鲥鱼、鳗、鳅等二十余种鱼类,成为鉴湖水域的特优水产。水生植物如茭、藕、梅市鸡头等都成了名闻遐迩的方物。这些都为绍兴鱼米之乡营建奠定基础,促进了烹饪的发展,使烹饪技术的提高有了物质保证。
5、魏晋之时,由于社会 *** ,经济繁荣,风光秀丽,会稽成为名士聚居之地。名士饮酒,诗文和唱。“曲水流觞”(公元353年在兰亭)的盛事就发生在越乡。作为酒乡,绍兴以酒为调料,并以酒和酒糟来糟、醉佳肴,已成特色。“越酒行天下”,酒的盛行得益于会稽“带海傍湖,良畴数十万顷,膏腴之地,亩值一金”,成了东晋南朝的著名谷仓。晋元帝对会稽富实繁荣的景象感叹道:“今之会稽,昔之关中。”
6、李唐盛世,美食配美器。越窑居全国七大窑之首,越窑青瓷列全国之一。陆龟蒙“九月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菜大量使用越瓷,讲究食与器的配置与和谐,绍菜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7、南宋时期,越先作临时首都后为陪都,一时成了南方 *** 经济的中心,市容繁华,商业发达,街衢整齐,北方名流巨族和劳动人民大批南移,形成了又一次南北风俗的交融。中原厨师随宋室南渡,促进了南北烹饪技艺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越菜以京畿为范,挟本地名物特产丰盛的优势,引入中原烹饪技艺的精华,“南料北烹”、“南料北味”,在饮食上有了极大的变革,是绍菜发展史上一次与外来菜系的重大交流与融合。至此,绍菜进入成熟阶段。
8、明清,皇帝屡下江南,越厨晋京入宫,越菜进入御膳领域,八大贡品岁贡入朝(鳜鱼、干菜、香糕、越鸡、茶叶、腐乳、贡瓜、绍酒)。绍兴师爷广为幕僚,对绍兴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向外推介了绍兴菜,另一方面在省亲时将外地优秀的菜肴带回来。据传,绍兴名菜“醉蟹”即由师爷所创。清代厨膳秘籍《调鼎集》是一部内容丰富的食谱总汇,记述了不少江南风味菜肴,此书出自绍兴盐商童岳荐之手。时此,绍菜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更大的交流和提高。
9、近代绍兴城内大街小巷,饭店林立,食铺遍布,生意兴隆。清同治年间的兰香馆、泰生生酒店、清光绪年间的沈桂记、丁大兴、一一新等,绍兴菜已从民间食铺饭摊汇集到市井,形成了一定规模,成了比较固定的菜系流派。 *** 5年(1916年)冲斋居士的《越乡中馈录》是绍兴地方菜肴的集大成者,其中记述了越地饮食的种种习惯、嗜好、忌讳和传统技法,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家常情调。
10、新中国建立至1956年,以 *** 企业和个体流动经营商贩为主体的饮食业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后,投资兴建了一批国营饮食企业,传统绍菜得到了总结提升,显示出勃勃生机。1956年3月,浙江省饮食公司在杭州举行大型饮食品展览会,评定了56只浙江名菜,绍兴入选5只:“头肚醋鱼”、“扎肉”、“白斩鸡”、“酱鸭”和“单腐”。1958年至三年困难时期,市场商品减少,货源紧缺,饮食业大力挖掘货源采用代用品,并以“低标准、瓜菜代”的办法,丰富菜肴品种,采取“素菜荤烧,粗菜细作,以杂代主”等措施,如海带做排骨,蕃薯、野菜、 *** 等制成各种菜和点,绍菜在货源紧缺的形势下,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
11、十年 *** , *** 期间,越菜严重滑坡,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百年老店,名菜名点被改名或被打入冷宫,技术队伍后继乏人,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大锅菜、涨杀面”一统天下,粗制滥造,质量下降,绍菜进入“休眠期”和 *** 期。
12、 *** *** ,越菜始入复苏,恢复名店、名菜、名点,进行技术交流和培训,继承、发扬、开拓、创新菜点,提高质量,反对大锅 *** 作,粗制滥造,提出了样盘生产,小锅 *** 作和菜不过三、面不过五的质量要求,绍菜又重现生机。
13、现今,随着 *** 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城游的兴起,越菜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餐饮业蓬勃发展,饭店酒楼如雨后春笋,名菜名点众多,绍兴菜传统精华得到了有效地传承和升华,以“干菜焖肉”“清汤鱼圆”等为 *** 的绍兴传统佳肴成了国宴名肴,“越味龙虾”、“酒香鱼翅四宝”等名品新肴,也得到开发应用。中国绍兴菜鲜明的个 *** 、独特的风味,倍受世人瞩目。绍菜走天下,与时俱进,融入时代,不断地借鉴吸收各菜系之长,交相辉映。绍兴厨师在历届的全国和省烹饪技术比赛中屡获金牌,为绍兴菜增光添彩,中国绍兴菜呈现一片勃勃生机。
三、四大米市的简介
长沙(或沙市)、九江、芜湖、无锡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米市。其共同点是具沿江交通便利、粮食生产丰富和商贸流通发达的优势。都是在旧时农业商品经济不发达过程产生的,对促进当时的粮食生产、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当地的社会发展、农民生活和商业经贸有很大的提高。
中国历史上曾因大米集中在某处交易,而形成了“四大米市”。又因四大米市均在江南,所以又被称为“江南四大米市”,这四大米市有的如今依然焕发青春。“米市”的形成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地处出产大米的中心位置,有广泛的大米来源,便于集中;二是运输便利,水陆交通发达,古时候尤其着重于水路运输。关于“四大米市”的认定,长期以来就有两种说法,除了江西九江、安徽芜湖、江苏无锡三个地方没有疑议外,有争议的是湖南长沙和湖北沙市。湖南、湖北都是鱼米之乡,沙市、长沙的水陆交通在古时都很发达,同样都是古时的繁华重镇,当时商品贸易不相上下,都有可能是大米的重要集散地。
江苏省南部、太湖北岸、沪宁之间的无锡市,大运河和锡澄运河在此交汇。800里太湖水系众多、土壤肥沃,便利的交通自古以来就促成了这里农 *** 业的兴隆,历来是粮油集散中心。 *** 十一年(1 *** 2)自辟为商埠,如今这里的米市仍与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有贸易往来。无锡位于江苏省南部,南临太湖,西依惠山,北连太湖水网平原,扼沪宁铁路、京杭运河与锡澄公路、锡澄运河之交。无锡建县始于秦汉,沿用至今,历史上曾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素有中国四大米市之首的响誉,又是中 *** 族资本家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明、清漕运鼎盛时期,无锡已是太湖流域和两浙漕粮集中地及江南著名粮食市场。乾隆年间,无锡粮食的吞吐量达到七八百万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粮食堆栈容量为东南各省之冠,粮食加工业成为全国5大碾米中心。 *** *** 以来,无锡米市成交活跃,业务遍及全国各地。为了适应粮食流通体制 *** 和新一轮市场 *** 发展的需要,全面提升无锡米市的功能和品位,恢复使用无锡粮油中心 *** 市场国家级市场招牌。无锡米市主要由南北两个市场组成。南市场以无锡粮油中转储备仓库为基地,拥有铁路粮油专线、京杭大运河米码头的优势,以稻谷、小麦、大豆、玉米等大宗原粮交易为主;而北市场以现有的无锡粮油市场为主体,以成品粮油现货交易为主,满足了锡城及周边地区居民米袋子菜篮子需要。市郊三里桥是中国更大的粮油市场,1990年粮油成交量居四大米市之首。
无锡属 *** 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名胜古迹众多。内有北宋崇安寺,惠山下锡惠公园内有唐遗迹天下第二泉和明寄畅园,锡山上有龙光寺、龙光塔等。20世纪初,滨湖一带又修建了蠡园、梅园和鼋头渚(又称横云公园)等园林。无锡有泰伯奔吴以来的几 *** 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有中国四大画家之首的倪云林,有 *** 中国知识分子气节的东林 *** 人,有写出中国唯一列入世界十大名曲《二泉映月》的阿炳。至于徐悲鸿、钱钟书、孙冶方等近 *** 知名人士大家都不会陌生。近代有民族工业巨子荣德生、荣宗敬兄弟,红色资本家 *** 、荣智健,七十年代无锡是全国乡镇企业主要的发源地之一,直到现在无锡的经济发展一直在全国同等规模的城市中名列前茅。长沙地处湘中偏东,湘江 *** ,湖南东部。自秦汉以来就是湖湘地区的 *** 、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历史辉煌、文化灿烂、名贤荟萃。长沙陆有玉璞,水有珠胎,岳麓为屏,湘江为带,水陆洲浮碧江心,浏阳河曲绕郊外,湖泊星布,岗峦交替,城廓错落其间,唐代就已形成山水城市的风格。长沙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3000多年之久,长沙古城的形成与建设也有许多特色。长沙城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大遗存,古今城址重合,古今城市中心重合,而且从战国一直延续至今的都市在中国屈指可数。汉代定王台、贾谊故居,唐五代的园林、寺庙,宋代的书院,明代的王府、城阁等古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长沙虽 *** 夕大火劫难,但独具一格的古建筑、古园林、古寺庙、古城址、古街道、古驿道、古河道至今仍历历可见。长沙米市在长沙商贸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其雏形可追溯到北宋晚期,当时的潭州已能制造载米万解的大船,往来湘江,运送大米。到清雍正初年,湘江上运米之船千艘云集, *** 汉口,再抵江浙,盛极一时。长沙附近的易俗河已成为百谷总集之区,粮仓相比,米袋塞途,年贸易额达200余万担。1726年(雍正四年),清 *** 由藩司发帖,开设各类牙行,提供交易场所,米市正式形成。长沙集镇共开设牙行35户,其中粮行就占了24户。长沙粮行的兴旺,吸引了长沙附近的小米市向省城汇集。同时出现了把稻谷加工成大米 *** 的人工碾坊、牛碾坊,乃至机器碾坊。到光绪年间,长沙的碓坊发展到500家,大都分布在碧湘街至草潮门沿江一带,尤以潮宗街最多,故有米街之称。清末民初长沙粮食行业开始分化为以加工为主的碾米业、以储粮为主的粮栈、以代客买卖为主的粮行和纯零售的米店4个自然行业。1908年曾国藩之女婿聂缉规在长沙开设的协丰粮栈小有名气。长沙米市的兴旺,除了长沙特殊的地理、经济地位外,更主要是建立在湖南全省粮食生产相对发达的基础上的,那时粮食总产量在全国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广东和四川。长沙文夕大火后,米市衰落。 *** 战争胜利后,逐渐恢复,到1947年长沙粮食行业共有企业700多家。
长沙气候春温多变,夏秋多晴,严寒期短,暑热区长。长沙名胜古迹和 *** 纪念地甚多,主要有马王堆汉墓、岳麓书院、麓山寺、清水塘、船山学社、之一师范等,风景区有桔子洲、爱晚亭等。长沙商业自古繁荣,手工业发达,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长沙正式开为商埠。 *** 时期,长沙米市和金、钱、绸、纸大行业享誉全国,长沙城出现了许多同行当商业街和名老字号,素有鱼米之乡、花炮之乡、湘绣之乡、陶器之乡等许多美称。九江,简称“浔”,为江西省地级市,古称浔阳、柴桑、江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
九江位于江西省北部,赣、鄂、皖、湘四省交界处;长江、京九铁路两大经济开发带交叉点,介于东经113°57'~116°53'、北纬28°47'~30°06'之间;全境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18823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
九江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中国首批5个沿江对外 *** 城市之一,也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门”之称。
九江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昌九一体化双核城市之一、长江中游城市 *** 展规划城市之一,九江被 *** 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新引擎、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游航运枢纽和国际化门户、江西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根据2014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九江都市区是江西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三大都市区之一。[1]
九江历史上是“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并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园林绿化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中国典型山水城市、“中国更佳休闲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九 *** 清水秀,风景怡人,有“九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之美称。中国更大淡水湖鄱阳湖有三分之二的水域面积在九江,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庐山、 *** 净土宗发源地东林寺、江西” *** “庐山西海、中部“九寨沟”龙源峡皆位其境内。
九江东枕鄱阳湖,北濒长江,西连幕阜山脉,南屏庐山,是江西的北大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而美丽的城市。
夏商时期,九江属荆、杨二洲之城,春秋时期属吴之东境,楚之西境,素有吴头楚尾之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九江为36郡之一,有江到浔阳九派分之说,故名九江,又称江州。自秦朝始,曾使用过九江、柴桑、江洲、浔阳、汝南、湓域、德化共七个名称。明朝以后至今沿用九江地名。古书说九江据三江之口、当四达之衢,七省通连、商贾集至,亦是我国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是长江黄金水道十大港口之一,雄蟠赣北,濒江扼湖,山水得天独厚。
九江商品米的来源,一是本地米。九江及附近县为长江、鄱阳湖、修河形成的冲积平原和幕阜山脉的丘陵谷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此为九江米市的主要来源。二是外省客米。主要是与九江市毗连的安徽、湖北两省沿江等地的稻米。这条传统的流通渠道一直延续至今。九江米市的去向,上至汉口,下至上海、浙江的绍兴、金华,其中以上海、汉口销量更大。省会南昌是全省米谷一级集散中心,径由九江分运沪汉各处。故南昌为九江米市的主要供应地和稻加工基地。九江为出口咽候。省外商人到江西购米,多至九江洽谈业务,并在九江海关办理大米出境手续,直至装运出境。九江米市在赣北的转运点有湖口、涂家埠、吴城。这三个城镇都是靠江临湖,水运十分方便。九江所以成为米市,湖口起了很大的作用。涂家埠位于修水与南浔铁路交汇处,是赣北的重点粮区,每年进出粮食数以万斤。粮谷流向,一部分走南浔路径九江出口;一部份走修水至吴城,径湖口出口,远销武汉、上海、南京等地。
九江米市鼎盛时期粮行米店约有130家,可分为三个帮派:一是广东帮,二是南昌帮、三是本地派。建国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流通体制的变革,九江米市经过三次重大演变过程:一、米市初兴。从解放初期到1953年, *** 对粮食实行的是在国营商业领导下的粮食 *** 贸易政策。二、米市封闭时期。从1953年末至1983年,我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但在粮食上实行了30多年一贯制的统购统销政策一直没有变。三、米市复兴时期。于1984年末到1985年初,恢复了九江米市,其市场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独家垄断,一条河放水转变为各种经济、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彼此并存的局面。九江属中 *** 带向 *** 带过渡区,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是赣北 *** 、经济、文化、旅游、交通中心,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130多年前,这里就是对外通商口岸,19 *** 年被 *** 批准为长江沿岸 *** 城市。九江旅游景点分为六区、二点、一线,共计三百余处,其品位之高雅,内涵之丰富,门类之全,密度之绸,实属国内唯一,世界稀有。六大景区:庐山牯岭景区、庐山山南景区,庐山山西景区,永修县景区、浔阳景区、共青城景区;二点:湖口县的石钟山和彭泽县的龙宫洞;一线:长江、鄱阳湖水上游。九江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从江西省的发展看,九江是唯一通江达海的外贸港口城市,是联结全省与长江开发带和沿海 *** 带的北大门。芜湖位于安徽东南部,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9度21分、北纬31度20分,全市面积5988平方公里,人口384万,其中市区人口128万。芜湖历史悠久,春秋时代为吴国的鸠鹚邑,作为县名始于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史上芜湖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颇为发达。南唐时即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南宋以后,特别是到了元朝,芜湖已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市镇,从明 *** 始,逐渐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浆染等手工业已闻名遐迩,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就有织造尚淞江(上海),浆染尚芜湖之说,形成号称芜湖巨店的大型浆染工场。近年,芜湖境内人字洞发现的远古人类 *** 的石器、骨器和品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时间断代约在距今200万至 *** 万年之间,把人类在 *** 活动的历史上溯了四五十万年。境内大工山古铜矿遗址是春秋和汉唐时期中国更大的铜生产基地,96年被 *** 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76年,中英签订的烟台条约将芜湖与浙江的温州等四个城市辟为通商口岸,这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给芜湖民族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畸形发展的同时,也从此打开了芜湖对外 *** 的大门。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值就达当年全国对外贸易的3.5%,成为长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芜湖和上海为起讫点的芜申运河,更把芜湖和苏、锡、宁、杭的经济、文化紧密地连在一起。芜湖 *** 通商口岸后,大批外国洋行、公司进入芜湖的同时,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也 *** 了芜湖近代工业的发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业在芜湖建立。1883年芜湖架设了有线电报线路,为全省之一个使用电报的城市; *** 7年投产的益新(机磨)米面公司,规模居当时全国同类工厂首位;30年代还曾开通 *** ,飞上海和武汉两市。步入20世纪后,芜湖 *** 业发展到百余种,
五、六千家,成为安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长江流域经济中心之一。由于位置优越、商业鼎盛,历史上曾被誉为皖之中坚、长江巨埠。芜湖素有全国四大米市之首的美誉,而米市的启动点和发祥地是今日的弋江区。弋江区因为地处青弋江注入长江的南岸,俗称河南。沿岸人烟密集,集市贸易相当繁荣,管辖皖南地区的徽宁池太广道也设在这里。1948年芜湖《江广米行重建会所纪念碑》:逊清光绪八年,李文忠公(李鸿章谥号文忠)请准将粮食市场,由镇江七浩口移到此地。李鸿章扶植米市是事实,但具体 *** 作者是张樵野(张荫桓),同治年间他就结识了广东督粮道李瀚章(鸿章之兄)。光绪八年(1882),李瀚章任湖广总督,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荫桓任芜湖关道。李瀚章怂恿张荫桓出面,打着繁荣芜湖商埠的旗号,向李鸿章献策,依靠朝廷的力量,令镇江米市迁至芜湖。李鸿章主张让米商自迁才是上策。商量结果,定下具体优惠措施,使米商有利可图,自会见利争迁。张荫桓亲自到镇江,利用同乡情谊大拉关系,对广潮米帮许诺:由芜湖关道发给专营米业执照,在芜有 *** 专利;米粮打包费用由卖方支付;外轮水脚银不另加价,即由芜运来至沪仍按照镇江运沪力资计算。果然引动广潮米帮纷然至芜投资开设米号。接踵而来的是宁、烟帮共20多家。四大米帮是支柱,促使堆则如山,销则如江的米市兴起。
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立即抓住这大好机遇,在沿河路开设源德裕砻坊;在河南富民桥(今中山桥)建恒丰粮仓,可堆存二、三万担租稻。李瀚章之子李仲浩开有鼎玉典当铺,宝善长钱庄,在上海、汉口、广州设立分支机构,几乎包揽了米商借贷、汇兑申票、粤票的业务。李仲浩又是芜湖 *** 局总办。大宗米粮经其轮运出口,而且垄断了漕运。在八百里皖江地区,尤其是江北一带,李氏家族拥有数以万亩计的庄田,租稻转化为商品粮,水到渠成。总之,米市给李氏家族带来商机和巨额利润,也拉动了相关行业的勃兴。场面盛大的米市是沿着长河两岸铺展开的,城南米市尤其繁荣,县志云:自南关至浮桥皆米行,谓之南市。从富民桥南口东至芜关监督署,粮食仓库林立,还有道台衙库房,形成一条街,库子街之名由此而来。 *** 在来远铺南街,前至官街,后至阳明书院地。在江口北岸横街也有个米业公所,是以客籍四大米帮为主干的米商组织。张荫桓坐镇河南关道署,采取有效的公关措施,制订并落实 *** 引资的优惠政策,启动了芜湖米市,有益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其功不可没。
现代芜湖大米市场于一九九四年一月十日由安徽省人民 *** 批准成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芜湖大米市场位于芜湖市九华北路金湾米市大厦内。西邻芜湖长江大桥、东邻芜湖机场、区内有5000吨粮食专用码头,交通便利,占地2.1公顷,建筑面积1.6平方米,年服务成交粮食500万吨。
芜湖地处长江下游,属 *** 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环水绕、襟江带河的大自然环境,风光宜人,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萧绎)即写下了《泛芜湖》诗,歌咏芜湖山水。唐代诗人李白、温庭筠、杜牧等,宋代文学家梅尧臣、王安石、沈括等,都有咏芜湖的传世之作。宋、元时传统芜湖八景已经形成。近年,芜湖人继往开来,又创建了新芜湖十景。新世纪初始,芜湖经济建设已驶入快车道,诸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电子电器等均呈兴旺发达的趋势。以境内青弋江为界,北片有经济技术开发区,众多知名大企业云集于此。南片有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文教、科技为重点项目建设已全方位推进。在南、北两 *** 之间,以鸠兹广场、中山路步行街为轴心辐射的商业区,店铺林立,商机无限。芜湖人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城市,必将在中国的长江之滨闪亮登 20世纪80年代,芜湖米市重新开埠。当时英国媒体也进行了相应的报道。英国曾经要挟晚清 *** 将芜湖部分地区划为其殖民地,现今芜湖范罗山顶仍然非常完好地保留着当时英国驻芜湖领事馆。英国 *** 曾经 *** 着近代安徽之一处对外贸易海关-芜湖海关,现今芜湖滨江工程已将位于原芜湖8号码头的近代芜湖海关大楼重新修葺一新,并将建立殖民地博物馆,以警后世。
关于绍兴鱼米之乡公司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