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红色之乡村 潮州最美乡村桂坑村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潮州红色之乡村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潮州最美乡村桂坑村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潮州文化的潮剧
  2. 潮汕乡村的潮汕村庄——血脉连成的聚落
  3. 潮州十大最美乡村是哪里

一、潮州文化的潮剧

潮剧俗称潮州戏,是荃国十大剧种和八个出国剧种之一。它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成的,有500多年的历史。潮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收潮州音乐和汉族民间舞蹈的精华,同时博取其他剧种的长处,终于形成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汉族戏剧。

潮剧的行当(角色)分生行(小生、老生、武生等)、旦行(花旦、老旦、武旦、乌衫)、净行(俗称“乌面”)、丑行(小丑、老丑、女丑等)。

潮剧在表演程式上,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唱工唱腔注重委婉清析,悦耳动听。生旦表演技巧灵活、细腻、形象;丑角的表演滑稽轻捷,诙谐风趣,很受人们的喜爱。舞台上所有行当,一切身段动作都有程式规范。比如手的活动区位,就有“花旦齐肚脐,小生在胸前,乌面到目眉,老丑胡乱来”的基本规范。

潮剧的伴奏分文场(畔)和武场(畔)。文场音乐采用整套潮州弦乐的乐器,武场主要是潮州锣鼓。

潮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57年、1959年潮剧两次进京献技, *** 和国家 *** *** 、 *** 、 *** 等先后观看了演出,还接见演员并合影留念。1991年底,市潮剧团作为广东省唯一的一个艺术团体获得“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桂冠。近年来,潮剧团多次赴 *** 、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高度的评价和赞赏。潮剧圈内人说起潮剧表演特色时,最常听见的有几种:

⑴“三小”说(潮剧较有特色的是小生、小旦、小丑)。

⑶“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或回避以男主角为主的戏)。

我认为:“三小”说只说对了三分之一。为什么?与其他剧种相比,潮丑有很多人无我有的东西,譬如扇子功(他人无我丰富),譬如项衫丑(以《闹钗》为 *** )、踢鞋丑(以《刺梁冀》为 *** ),那自成一格,互不相混的表演身段,堪称珍宝,而“三小”中的小生、小旦便不那么风光了。

废除童伶制之后,潮剧的生旦向其他剧种学习了不少表演艺术,有的还能予以溶化,但充其量也是人有我有,难言特色。

我本人是武生出身,然对于旦角身段也颇有一点研究,每到外地看戏学习,总能看到一些生旦的表演身段远在潮剧之上,难免叹服与惭愧并生。两年前到成都观摩川剧汇演,有幸看到川剧学校演出的传统剧目《碧波红莲》。书生与龙女幽会一场戏的生旦身段,便使我五体投地。

“细腻”说——不少人认为潮剧的表演特色是细腻的。单就我们较易看到的越剧和梨园戏说,早以表演细腻、清雅而蜚声海内外。而川剧虽以“辣味”及特技著称,有不少剧目的表演也是细之又细的。至于那些我尚未看到的剧种,若论起细腻来,肯定也各有所长。所以我认为,“细腻”很难说是潮剧特色。

“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的内涵与“三小”说基本相同,只是视角不同而已。才子佳人易于在生活中找到素材,不因地域而异,但帝王将相对于“山高皇帝远”的潮州地区,特别是对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潮剧演员来说,势必是云遮雾障,隐约朦胧。因而他们只能凭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以塑造,其结果最缺乏的就是气势和风度。若“避硬就软”说成立,正像对一个两腿不齐的人称赞其腿有特色一样。

潮剧在表演上有一不大为人注意的特色,这便是形体动作上的“收敛”。“收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手的幅度小,无论是云手、山膀、顺风弦以至“拉山”踢腿等皆如是。二是上身前倾、扣肩、收腹, *** 必然后凸,有人嘲为“长民仓”。此种表演于生、净尤为突出。不信请看:目前常见于壁画、浮雕、屋顶塑像及用于迎神赛会或家庭摆设的“翁仔屏”,几乎无一不以“长民仓”现世。假设一万年后,潮剧已不存在,后代人用当 *** 敦煌舞的 *** 从壁画、浮雕上去考“潮剧”,势必以“长民仓”为之一特征。

此种体态,塑造诸如《芦林会》中那个既贫穷、落魄、迂腐,又被家庭 *** 困扰着的姜诗是恰到好处的。但要塑造那些潇洒、得志或桀不驯的人物,显然大相径庭。就连《告亲夫》中的盖良才一类人物也难就其范。

由于交通日趋便利而使剧种的交流频繁,特别是电视的普及,致使自身特色并不多且又善于兼收并蓄的潮剧表演身段明显地被异化了。这对于潮剧的振兴是利是弊,值得进一步探讨。据说它是由当地皮影戏演变而成,故潮州人称纸影戏。清末,潮州皮影弃皮成形改捆稻草为身,泥头,纸手,木足,着戏装,并在背后和双手安硬铁线一根 *** 纵表演,使之成为木偶。艺人们仿戏剧舞台,去窗挂幕,前置桌椅,演出形式从此定型。

其造型,酷似当地传统工艺花灯的形象,偶高1至1.4尺,铁线长1尺,后加长到1.6尺,表演或坐或立,班社9人( *** 纵、演唱、乐工各3人)。舞台一丈见方,离地约4.5尺,台中挂幕帘, *** 纵者在帘后表演,分头、二、三手。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三点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这三点,在潮剧传统剧目的本子中随处可见。但由于旧社会的潮剧艺人多是 *** 的童伶,文化层次很低,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虽有上面提到的三点特色,但大多数偏于粗俗。有些 *** 人参与编写的,则又偏于典僻深奥。总的说来,潮剧的语言还未能“俗中求雅,雅中化俗”,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建国后由于有不少新文艺工作者进入潮剧团担任文化教员,帮助艺人学习文化,参与编写剧本,促使潮剧的文学品位有所提高。五十年代涌现了一批经过认真整理,情文并茂的剧目,如《辩本》、《扫窗》、《芦林会》、《刺梁骥》等。《苏六娘》一剧尤为雅俗共赏的好例子。例如渡伯是老丑,桃花是花旦,“过渡”这场戏的语言非常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苏六娘和郭继春都是有才学之人,作者设计他们的语言多为诗和民歌的融合,近于“ *** ”。

综观现在潮剧舞台上演出剧目的语言,有些还不理想,还未达到“雅俗共赏”的高度,还有待我们努力。而努力的方向,我想该从广大观众着眼着手。潮剧观众层次不同,就文化程度来说有高中低之分,就年龄结构来说,有老中青之别,就地域区分来说有城市、乡镇、山村的不同。那么一出戏要使这么广泛众多的观众看懂、爱看、多看不厌,实非易事,这其中有许多学问要我们去学,就语言方面来探讨,我认为可以着重注意三点:

一、着眼中间层,兼顾高低层。即是说,整出戏的语言尽量使中间层的观众全懂,兼顾高低层而变通。僻典僻语不用,晦涩词句不用,必要用典故时则想出辅助办法,使观众明了。

二、以“ *** ”为主体,左跨“文采”,右跨方言。戏曲语言有“ *** ”、“文采”之分,而无贵贱之别,“ *** ”语言接近于民歌、生活,运用得好,同样有高品位的文学价值。

三、抓紧“纵的统一,横的差别”。这是运用语言刻划人物 *** 格、区分行当最重要的一条。“纵的统一”,是说剧中每一个人自身的语言风格要自始至终保持统一;“横的差别”则是指剧中各个人之间的语言风格要有差别,而且差别越明显,他们的个 *** 就越鲜明,这和电视荧屏上“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柱一样,它们之间的边缘越分明越是斑斓好看。潮剧在50年代以前,舞台服饰(戏服、盔帽、靴鞋、髯口等)实行衣箱规制,由三、四十种特定造型的戏服和盔帽,通过造型、色彩图案的变化,配套使用,适用于周秦两汉、唐、宋、元、明(清代另设)各个朝代、各种人物的服装穿戴。这套传统衣箱规制的形成,是历代戏曲艺人们在艺术实践中,运用他们的智慧和艺术想象力,不断创造的结晶。剧团只拥有几只箱子,装上最少最简单的行头,就能转移于各乡村作巡回演出。这种简单而适用的方式,直至今天仍为我们继承运用。

中国各剧种的衣箱规制大同小异,而各剧种的服饰则各具浓烈的地方色彩。潮剧传统的服饰,具有潮绣托底、垫高、呈现立体感的刺绣工艺技法,其配色对比鲜明,装饰 *** 强,将潮绣的刺绣特点溶入潮剧服饰之中,成为驰名中外的“潮绣戏服”。例如:衣身以金线绣上大小狮子(谐音“太师少师”)的黑开台(开氅),专为太师和国丈穿用;绣有大小鳄鱼纹样的“红开台”,则是给朝中权贵宦官所穿;穿红蟒或黄蟒的小生角色,必须挂上一个绣有狮子或珍禽、填满金银线的“苫肩”(俗叫“小生苫”)。盔帽则有“射箭眼帽”、“绣状元帽”、“珠笠解元巾”、“痴哥啭”等,这是其他剧种所不曾见到的。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50年代末期,潮剧服饰大力进行 *** 在原来传统特色基础上不断吸收外地剧种的服饰,创制新的服饰。有些 *** 担心“潮剧 *** 越多,剧种的特点越少了”。我认为所谓特点是从对比中产生出来的,特点又带有历史 *** ,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遗留下来的传统和特点,不过是过去某个时期的创新,而今天我们的 *** 和创新,或许也就是将来的传统了。因此,我们既不能把传统的特点看作陈腐俗套,也不要把它看作不可移易的金科玉律。重要的是要加强研究,去粗存精,以传统作借鉴,不断地 *** 、创新,才能真正地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潮剧是一个善于“兼收并蓄”、吸取别人长处来丰富自己的剧种,舞台服饰也没有例外。潮剧1952年参加中南区戏曲汇演,1957、1959年两次上京演出,和全国各大剧种、兄弟剧团互相交流,吸取了人家不少长处。例如,学习京剧的“女被衣”,定名为“京装”;学习上海越剧的服装,冠上“改良”二字,如现今常用的‘‘改良蟒”、“改良官袍”、“改良甲”等,还有许多生旦角色的服装,现在已在潮剧舞台上扎根了。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至今潮剧服饰的品类已增加近一倍。这就充分说明,潮剧服饰艺术,也是能够跟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

当代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服饰,随剧种不同而各有特点:一是以京剧为 *** 的京派服饰,多数剧团仍保留着那些古朴、密集纹绣图案和多用原色的浓烈服装;二是上海越剧的服饰,突出其“抒情优美”,纹绣简练、素淡的独特风格;三是广东粤剧,近年来某些剧团恢复了过去盛行过的珠光亮片服饰。潮剧剧团有的偏爱沿用老传统,有的则倾向购买上海越剧服装,有的模仿电视录像片中的服饰,形成以金银箔剪贴而成的“新式戏服”。由于观众层次不同,有的能接受,有的则不能接受。剧种的区别,除其它表现形式之外,更重要是体现在声腔上。声腔,它的个 *** 很强,是任何剧种都不能顶替的。

潮剧属于高腔 *** ,称之为曲牌体系。潮剧作曲通常运用四种素材:一是曲牌,一是滚调(也称滚板),一是民间小调(也称小调),一是词牌(或称唱词),但更具剧种特色的要称曲牌。由以上几种音乐素材,形成一个“潮”字,即潮剧音乐唱腔。

曲牌俗称“牌子”,是元明以来南北曲、小曲、时调等各种曲名的泛称。曲牌各有专名,潮剧常用的有几十种。每一曲牌都有其固定的曲调、唱法、句法、字数以及平pE。这种传统曲牌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加工锤炼形成的。这些曲牌之所以能广泛流传,群众之所以能那样地熟悉和喜爱,其根本原因是它集中地、概括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通过纯朴易解的音乐语言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因而能在群众中产生感情的共鸣。

与潮剧曲牌不可分割的是潮剧打击乐。潮剧打击乐很有地方特色,锣鼓的造型独特,种类繁多,每件乐器都经过严格定音,敲打起来,悦耳动听,表现力强,与唱腔、弦乐能揉合在一处,前人称之为“三股绳”。三者同时并动,互相烘托。锣鼓多产生于曲牌之中,为推进剧情、创造气氛,增添了不少光彩。如果离开了曲牌,锣鼓也就大大地减色了。

曲牌,它是整个戏曲艺术的组成部分,它必须服从剧本的要求,围绕戏的内容,剧情的发展,特别是人物思想活动去发挥其特长,刻划、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 *** 格化的目的。潮剧很多传统戏的唱腔,在处理上都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借鉴。自然,后人不能一味模仿前人,我们要在继承的前提下,大胆地创造出新的曲牌、声腔,去适应舞台上的新个 *** 。脸谱是潮剧舞台人物脸部化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潮剧艺术的组成部分。潮剧舞台上勾上脸谱的人物,主要是净行(俗称乌面)和丑行,其他行当除生行的关羽、赵匡胤;武生的孙悟空、姜维等少数人物外,一般都不勾脸谱。

潮剧与我省的汉剧、正字戏、西秦戏,在历史上属同一个地区的剧种,艺术上互相交流,脸谱也互相吸收。潮剧吸收兄弟剧种的脸谱,在艺人的舞台实践中,随着剧情和人物描写的不同也起了变化,形成潮剧的风格。

潮剧脸谱在创作手法上,是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夸张手法;通过变形、传神、寓意,以突出人物独特的精神气质与 *** 格特征,如关羽、张飞、包拯的脸谱,就以变形、寓意显示了人物的精神气质。

潮剧脸谱的基本谱式只有十几种,但由于色彩、线条的种种变化,以及不同演员勾法的不同而显得丰富多彩。如张飞的脸谱,由于不同演员在色彩线条运用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潮剧脸谱图象创造的依据主要有几种。一是来源于神话或民间故事。如神怪人物雷神,潮州民间传说雷神会飞翔,是潮剧雷神(雷震于)的脸谱,绘上鸟形、鸟嘴、腰背还要加上双翼(翅膀)。杨戬是《 *** 演义》中的神将,称为二郎神,曾佐姜子牙打败魔家四将:因有天眼,故脸谱是三只眼。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民间传说他“昼断阳、夜断阴”,故在脸谱上绘上太阳太阴(月牙)的图像。一些人物,因善用某种“法宝”,则在脸谱上绘上其擅用的“法宝”,如孟良的脸谱,绘上一个红葫芦。二是根据人物的经历、身份,通过图案加以标志。如焦赞曾在芭蕉山当山寨王,在脸谱上绘上一叶芭蕉叶。郑思曾在战斗中伤残一眼(也有传说他是上山救人,被野兽爪伤一眼),故其脸谱是雌雄眼。此外,一些观众熟悉的人物的后裔,如张飞之于张苞、孟良之子孟强、焦赞之子焦玉、尉迟敬德之子尉迟宝林,则袭用其父的脸谱。

脸谱作为舞台艺术形象的组成部分,具有 *** 的审美价值与道德褒贬的功能,寓褒贬、别善恶于图象、色彩之中。 *** 先生说,脸谱是由“优伶和看客共同逐渐议定的”(《且介亭杂文》)。它反映着创作者(艺人)和欣赏者(观众)的审美观念。脸谱的颜色,一般以红色表示忠诚,黑色表示刚直,绿色表示强悍,白色表示奸邪,金银色表示怪异。这与潮州民间以红色表示喜庆样瑞,白色表示 *** 不幸相一致。张飞的脸谱,有的剧种突出他粗鲁的 *** 格,脸谱上绘上猪鼻(猪鼻云),而潮剧张飞的脸谱,却绘上蚨趴的图案,突出他活跃、轻快、喜乐的 *** 格。潮剧女狐精(狐狸精)的脸谱,整个脸谱分成两半,一半是 *** 的形象,一半是凶残的恶脸,在 *** 的嘴角,还有一粒美人痣,细看之下,却是一只毒蜘蛛。舞台上也有些人物心地(品质)善良,却以竖眉立眼的凶相出现。人的外表(形象)并不总是与内心(品质)相一致,所谓“菩萨金刚面,魁星锦绣肚”,舞台上这些脸谱的创作,也是艺人与观众审美观的反映。

二、潮汕乡村的潮汕村庄——血脉连成的聚落

本来,聚族而居是构成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要素,没有族,何来宗,哪来法?但是我们发现,把这种聚族而居的模式推向极致的不是在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是在福建、广东等南方省份。我们只要到黄河流域去采风或旅游,就会发现,那里的村庄多以小村落为主,一般是十几户几十户上百户,千人以上的村庄已属大村。究其原因,是这些地区自古代直至现代,长期成为兵家争夺之地,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灾荒之苦所造成的,百姓很难较长期的和较 *** 的居住于同一个地方,同一座村落,逃难与处迁成为家常便饭。因此,形成村庄虽古老人口却稀少,且村民来自四面八方,多姓杂居。潮汕地区虽也有多姓杂居的村庄,但其主体还是一姓聚族而居,或以一姓为主,伴住其它姓氏。这在前文已所有论述,那潮汕地区聚族而居现象更甚于中原地区主要便是以下几个原因了:

潮州红色之乡村 潮州最美乡村桂坑村-第1张图片-

一,明代以后,潮汕农村相对而言,比较 *** ;

二,南迁 *** 有宗族认同感,到了某一迁移地,习惯于靠拢同宗同族;

三,人口少的姓氏改姓依附人口多的姓氏,希冀得到庇护;

四,潮汕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易于生存,人口发展较快。

这样,一正一反,就造成了潮汕地区广大农村,尤其是平原地区,大多是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而且很多不是小村小寨,而是动辄上千人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大村落,而且这上千人几千人上万人的大乡村同姓聚居是普遍现象。因此,在潮汕地区,人们提起某个地区时,便会如前文所举的一些例子:往往会在地名上面冠上某个姓氏,如汕头的官埭纪、砂尾李、月浦佘、外砂谢;潮州的东津刘、刘陇刘,郭陇郭,薛陇薛;普宁的洪阳方、果陇庄;惠来的周田黄;澄海的银砂陈、坝头王;潮阳的上堡张、金浦郑;饶平的高堂吴;揭阳的洋淇杨、京冈孙;揭西的鸿江候、钱坑林等等不胜枚。有趣的是,一姓占主导地位的大乡村,对居住村里的弱小群体,反没有恃强凌弱的现象。不单没有,对居住在村子里间或有一两户三几户外姓人居住,反受到诸多照顾。如人口超万人的澄海隆城张氏,就长期居住着一两户姓杨的,他们的祠堂里,既崇祀张氏入潮始祖,同时也有杨姓人的 *** 神主。据传说,这是取吉祥和谐之意(根据潮汕谐音张杨即“张样”,因潮汕土语中有一说法叫“有样张”,意思是有办法,有路子,能成功的;反之,“无样张”就不大好了。所以,不知什么时候起,也不知什么人提议,凡有张姓聚居村落者,必罗置一两户杨姓人家来居住,并善待之,以取“有样(杨)张”的吉祥兆头。)往深层次分析,却是体现了中国人“不欺弱小”的传统美德和古求人追求和谐合的哲理观念。

我们说潮汕地区的各个姓氏把聚族而居的传统观念推向了极致,是说在潮汕地区,由于它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在以聚族而居的村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向外扩张了,发展了,形成集群式的居住带,这种形态实在值得一书。我们的中原先民一路南迁,渡黄河,过长江,进江西,入福建,而后入粤入潮。一路上有的零星四散,有的集体顺利到达,零星四散的到达目的地之后又想方设法重新团聚,集体到达的又欢欢喜喜分散,各各分头创业创乡,一切看起来是那样井然有序。相对的团聚与相对的分散,是潮汕姓氏的基本布局,只要你手头有一页潮汕姓氏图册,你就可以发现,那一带,大部份是黄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这一片,则是林姓人的居住区域……但他们又不是密密麻麻挤在一起,而是错落有致如棋局……这一切,是长期的,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形成的,这一切,靠的就是就是氏族内部那种已经成为潜意识的凝聚力在起作用。这种精神,这种凝聚力,恐怕世界上恐怕只有中华民族才能做到。这种现象不能说仅存在于潮汕,但由于潮汕地区人口密度相当的高,1987年达到884人/平方公里,(现在已不只这个数字)为全国人口密度更大的地区之一。因此,在全国其它几个村落皆为一姓,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人、千把人,超过万人的极为罕见。而在潮汕地区,尤其是在潮汕的平原地区,万人村已不成为新闻。如在面积狭小的澄海,万人以上的自然村就有23个(包括6个准万人村),在稍大一些的潮阳和普宁就达到各了81个(包括11个准万人乡)、60个(包括9个准万人乡),而潮普两地上两万人的乡也非举止可数,其中潮阳两万 *** 乡达14个,三万人以上的达8个;普宁两万 *** 乡则达9个之多,由于一村人口过多,不得不一分为二,分为三,甚至更多。如汕头官埭乡原来是一个纪姓的大乡镇,解放后拆分为龙祥、新津、珠池三个街道镇。潮州磷溪镇的溪口村,原来是个大自然村,全自然村人口皆姓刘。由于人多村大,现在已分为溪口一到溪口八共八个行政村,整个溪口自然村人口达2万以上。这还不奇,更奇的是汕头龙湖区的龙祥街道,几乎是一个“纪姓镇”,全街道镇纪姓人口占80%以上。故汕头龙湖区是潮汕更大的纪姓族聚地,历史上全区纪姓老祠堂有21座占潮汕纪姓祠堂近三分之二,不包括近年来 *** 厅改建为新的祠堂。汕头潮阳区的金浦街道,也简直就是一个“郑镇”,其中居住着1万人以上的管理区就有5个,还有几个管理区或居委会(其实就是自然村)姓郑人家也是6、7千,3、5千不等沙陇镇也有3个自然村居住着1万以上的郑姓人,还有5千人以下,1千人以上的村落也近10个。难怪潮阳郑姓人家取代了林氏,位居潮阳第二。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澄海有个溪南镇,1985年进行人口普查时,全镇总人口6万多人,而姓陈的却近5万之众!原因是在全镇的21个自然村中,有13个自然村是陈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俗称“金砂13乡陈氏”,其它的村落也不少陈姓人和他姓混居。在饶平的三饶镇一带,有30多个黄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错落有致的铺开在山山岭岭和平洋之间,连成一个黄姓人集中居住的片区,每个村落虽人数不等,但这个集团式居住带的总面积在潮汕地区却可堪称首位,其总人数也在10万人以上。在揭阳,素有“林半县”之称,说明揭阳林姓人口众多,1984年的统计是近16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2%,其林姓人聚聚族而居的村落不单同样众多,共有几十个村在揭阳这块“卧鲤形”的地域上创乡立籍,繁衍后代,形成了一个林姓人密集的居住带,而且历史悠久,古谚有“未有揭阳县,先有高美林”的说法。旧揭阳县超万人的聚落还有地都镇邹堂十八乡郑姓、炮台镇的桃山十八围的谢姓、南潮·新寨·青溪的吴姓、石牌·下陇·坡林·铺仔等的蔡姓、登岗的洋淇十八寨的杨姓、五乡林的林姓、曲溪的龙砂十八乡的吴姓、云路的老桃·新桃等的谢姓、玉窖谢厝坑等的谢姓、渔湖的京冈十八乡的孙姓等大聚落。

对这种文化现象,不知在全国可否称之为“绝无仅有”?最少也是极为罕见。这种十几个村、几十十个村、几万人、十几万人集群式的中居住于某一地域,其形成的原因,有其宗法的,有其经济的,也跟潮汕地区的人口密度过高有关。应该承认,这种一村一姓聚族而居,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歌于斯也哭于斯的现象,是一把 *** 剑,有其利也有其弊,这后文会稍作剖析。潮汕乡村中有些万人以下的中小村落名气能够大于某些上万人但却缺乏闪光点的大聚落,这些较小乡村知名度很高基本上与一些超级大乡一样具备以下某些特点:

一、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或该文化遗产的发扬地!如普宁咸寮村,因为英歌舞出众;又如创立潮剧“中正顺”戏班的澄海凤窖村,再有如“竖灯竿,挂彩凤”揭阳龙砂古村,同样民俗独特的还有如澄海冠山村的“赛大猪”、普宁石桥头独特而盛大的元宵夜游神(即“营老爷”)、澄海涂城正月十九的“斗鸡”;

二、过去曾经辉煌,有遗迹保存,如古建筑林立的潮州呈阳冈、澄海前美村、潮州龙湖寨、洪阳德安里、揭西钱坑寨、潮州象埔寨、饶平所城道韵楼等;

三、一些出名的历史事件曾发生在此,因而在故事被搬上各大传播媒介的时候,村名便也被带了进去,如普宁南婆城:祥兴一年(1278)宋帝昺战败南逃,于此建“南方新城”,称“南城”,后因宋帝昺卧地“沉蚀”而改称“南婆城”(当然该地出名也与出产诸多名人有莫大关系:从这里走出了如原国家广电部 *** 孔迈、原 *** 部长助理孔泉等等、再有如清朝初年郑成功余部 *** 澄海鸥汀寨、因1969年那场凶恶无情的VIOLA大台风而出名的龙湖“牛田洋”、因“杨德义卖剑”而出名的饶平大港村、因何婆卖客家擂茶而出名的揭西南关、因建有“八氏宗祠”而闻名潮汕的饶平上港乡等等不胜枚举。

四、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如普宁马栅公村(又称马栅村),出自该村的名人有如我国之一个新闻学刊的创办人黄天鹏;世界钟表大王、泰国首富黄子明;华人 *** 罗志清;法国潮州会馆首届会长、现任法国潮州会馆名誉会长、潮人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中国暨南大学海外联谊会顾问、华人巨富黄擎天等人,再有如近代以来涌现出抗英功臣许祥光,辛亥 *** 元勋许崇智,学政名士许梦榜, *** 先驱许倬,农民领袖许怀仁, *** 先生的夫人许广平,著名教育家、中山大学前校长许崇清等名人的汕头沟南许地!

五、承自然之福,风光迷人如饶平青岚村的冰臼景观、饶平万山红(绿岛旅游山庄)、南澳深澳渔村(海山渔村)、京溪园粗坑村、仙城深溪乡……

六、战略要地,首要者当推素有“潮汕屏障,闽粤咽喉”之称的南澳岛,其曾同属闽粤两地共管,海岛上的“四澳”——云澳、深奥、隆澳、青澳皆各具发展、战略特点,另有:扼守榕江要道的潮阳石井、潮普惠三大南山红色根据地指挥中心的普宁锡坑、潮汕海陆著名军事要塞——惠来靖海所、资深卫、潮阳红色故土深溪乡、南下潮汕平原的必下之地凤凰康美、攻占潮州府的兵家必争饶平瀛洲等等

七、经济繁荣稳定,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殷实,如工业强村潮南峡山村、陈店草尾村、谷饶上堡村、占陇占陈村、生态村洪阳岐岗村、燎原泥沟村、井都诗家村等,另外饶平新丰的葵坑乡虽经济一般,但社会 *** 、和谐,村里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建设均来自民间,特别是“葵坑同乡会”的支持,村籍同胞们人人献爱心资助这个客家大村的建设,政务投资又公开公正!人民安居乐业,礼尚往来、奋发进取!这一点十分值得称道!

八、土著特产,来自于大自然的,如潮州后陇红番薯、潮州凤凰单丛、普宁梅林的青梅、揭西凤湖的橄榄、揭阳邹堂的青皮梨、潮州樟林的林檎、潮阳内輋乌酥杨梅等源于潮汕人的“精巧细作”的如潮汕特产之普宁光南村的豆干、潮州庵埠文里的九制陈皮、潮州意溪的烙饼、普宁南阳乡的乌橄榄、潮阳仙门城束沙、普宁大长陇南塘、、饶平莱芜的紫菜、饶平三饶香米、龙湖蓬中的橄榄菜和咸菜皇等等数不胜数。先民根据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情况,选址创村、定居。形成聚落,始命村名。这些村名,是历史的化石,蕴 *** 丰富的自然、人文信息和兴废、演变的历史,在这当中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查看请点击超链接:潮汕乡村趣谈。

以下便是潮汕地区地名由因的主要概括(当然还有其它原因)

所谓“弃俗从雅”,此类地名,俯拾皆是,如潮安县“下尾”村,写作“华美”。“华美”两字,在潮汕十分典型,几乎大部分口语叫“下×”或“×下”的地名,潮汕地区不少都写成“华×”或“×华”。“尾”则写成“美”。除“华美”之外,澄海市“下布村”写成“华富村”,“下窖”曾写作“华窖”,“下埔”写作“华埠”,“埔尾”写作“埔美”,“尾埭”写成“美埭”,“埭尾”写作“岱美”,“陇尾”写成“龙美”,“赶尾”写作“冠美”等。

澄城西南面有“岭亭”,旧名“岭顶”。城东有“山家”村,或称“山坑”,但写作“仙居村”。

南澳有“霞飞屿”,原名“虾尾屿”,因岛形似虾尾而得名。后用谐音法作“霞飞”。朝霞晚霞,飘然欲飞,何其雅也!

因人物或事件而得名的地名,这里指那些确实有可靠材料可证实的、跟某些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关系的地名,与下面要谈的第三类历史传说类地名有明显的不同。

澄海莲上镇南徽村,今属莲上镇,原有北李、北朱两村。1943年合并,取北李 *** “南山公”之“南”,北朱 *** “徽国公”之“徽”合称之为“南徽”。“建阳村”村民多姓陈,旧称“陈厝”,1938年取其始祖建阳公之名而改称“建阳”。南澳隆澳乡有“红山十六村”。解放初期,东山大队在红山仔建农场,并组织了16位青年妇女到此安营扎寨,称“红山十六姑娘”,后简称此地为“红山十六”。

历史传说类地名指那些与历史传说有关、但又无史志可证实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命名起源,不一定很可靠,但通常有方志或口碑记述了传说,故也姑且立为一类考之。

澄海莲下镇有“槐泽村”,相传宋代已有王姓居住,旧称“上王”。村人都有“王?手植之槐于庭,其后代显贵”的传说,故取“槐庭遗泽”之义,于1938年改“上王”为“槐泽”。

所谓土特产类地名,即因当地出产的闻名遐迩的土特产(诸如矿产、动物、植物之类)而叫开了名儿。

汕头市潮南区雷岭镇有茶园村,始建于明泰昌元年(1620),周围遍植油茶树,所以称为“茶园村”。

所谓标志 *** 建筑,即在当地远近闻名的建筑物,不少地名因这些建筑物而起。最典型的是汕头的“妈屿”,因岛上有“妈宫”(即天后娘娘庙)而得名。此外还如:

又如普宁市石桥头,由于明末建村初期,乡的东头有一石桥,故而改名“石桥头”

三、潮州十大最美乡村是哪里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个位于潮州的古村寨,它已有上 *** 的历史,还曾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这个古村寨就是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韩江中下游西岸的龙湖古寨。龙湖古寨坐落于潮州市潮安县龙湖镇,位于广东潮汕平原区,韩江中上游之滨,古寨呈带条状,南北方迈向,总面积约1.5平方千米,寨内辟三街六巷,从门到小巷看起来设计方案生姿,布局明亮,宛然一座小镇,其地貌及建筑类型与古时候潮州府很类似,故有融侨是潮州市小镇之称。2012年11月龙湖古寨当选广东省十大最美丽传统村落。

龙湖古寨距今1000很多年历史时间,如今仍储存着100许多古代建筑,寨内庭院深深,上 *** 老榕树蟠龙错节经常可以看到。古寨的构造很注重,是先祖依照九宫八卦建造的,寨中间直街因为形近“龙脊梯田”,再加上该寨四周韩水流、鱼塘湖泊围绕,因此称“融侨”,直街东边有三条街,北门有六条巷,产生了“三街六巷”的整齐布局。在小巷中,家族宗祠、名宦府邸和富贾富绅豪宅别墅100许多,许多有五进、十进之深。

融侨又被称为塘湖,因村西、南、北皆鱼塘(古彩塘溪遗址),故称。经几百年融侨华夏民族的基本建设,至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力日寇的侵犯,筑寨正当防卫,自迩,融侨寨就产生了“三街六巷”的聚居地整体规划布局,寨中 *** 有数百座祠堂、府邸、商宅、宫庙等建筑。迄今比较完整地储存还有一百多座,是科学研究潮州市 *** *** 文化艺术、商业服务文化艺术、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难能可贵的大中型民宅聚居地。

因为融侨寨为多姓聚居地的地方,故书舍名字有以姓式郡望取名的,如黄姓的“江夏区家塾”、许姓的“高阳家塾”、肖姓的“肖民书舍”。但大量的是由邑绅或举人、举人取名,如“莉花吟馆”、“读我书斋”、“抱经舍”、“雨花精庐”、“怡香书室”这些,书舍姓名可以说各具蕴意,别有情趣。古寨历史时间文化内涵浓厚,舞龙表演、舞狮表演、英歌舞、潮乐、游鲫鱼、赛小灯笼等民俗活动绚丽多姿。寨外“绿韩洲”川原盈绿,是典型 *** 的广东潮汕平原区自然景观。

关于潮州红色之乡村和潮州最美乡村桂坑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潮州 坑村 乡村 最美 红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