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铜梁龙舞之乡全集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铜梁龙舞介绍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铜梁龙舞的意义和象征
1、铜梁龙舞体现了团结合力、造福人类、奋发向上、与天和谐的精神,同时具有娱神娱人、彰显威力等社会功能。
2、铜梁龙舞系流传于重庆铜梁县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艺术形式,包括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
3、龙灯舞系列包括十个不同品种的龙灯,每一种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大蠕龙以其灵动的动作和华丽的造型而备受瞩目,火龙则以其独特的火焰效果令人惊叹。这些龙灯在表演中结合了翻滚、盘旋、腾跃等动作,以及音乐、灯光等元素,展现出铜梁龙舞的独特魅力。
4、彩灯舞系列包括十二个不同品种的彩灯,每一种都具有独特的形象和特点。例如,鱼跃龙门以其生动的鱼跃动作和有趣的互动方式受到观众的喜爱,三条则以其简洁的造型和有趣的动作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彩灯在表演中结合了舞蹈、戏曲等元素,以及音乐、灯光等辅助手段,营造出欢快、热烈的氛围,深受观众喜爱。
5、铜梁龙舞以其多样 *** 和独特 *** 而闻名于世,不仅 *** 了铜梁地区的文化传统,也是中 *** 间艺术的杰出 *** 之一。在表演铜梁龙舞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纽带,这种艺术形式也成为了促进社会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6、铜梁龙舞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 *** 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已经有五 *** 的历史了,而在铜梁龙舞中,更具特色的便是龙灯。
7、这项艺术也因此被称为“龙舞”,主要流行于铜梁及附近地区,铜梁龙舞历史悠久,在汉代就已经有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在中 *** 间传统节日中,铜梁龙舞一直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民俗舞蹈之一。
8、关于铜梁龙舞的起源,史料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可以判断出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图腾。从宏观上来看,龙是中国人最为崇拜的图腾之一,它 *** 着一种生生不息、奋斗不息的精神。
9、所以在铜梁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龙舞出铜梁”。这种文化在当地民众之间口口相传,代代相传,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之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重庆铜梁火龙闹新春!铜梁龙舞为何能成为非遗文化
1、铜梁龙舞距今历史已经有1300多年了,这个是来自于铜梁的龙灯记载,这个记载是来源于隋唐时代,铜梁龙舞是在长期流传至今形成的。
2、铜梁龙舞也是在近些年被纳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艺术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他最早兴起于明朝,最鼎盛的时候是在清朝,我们在现今获得了非常高的荣誉。这个龙舞既是一种舞,又是一种体 *** 和杂技,铜梁龙舞把民族活动与舞蹈、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最终的龙舞。龙舞还包含了两个系列,之一个是龙灯笼,另外一个是彩灯舞,各有各的特色。
3、重庆铜梁龙舞之所以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其中的龙, *** 了中国的龙,中国龙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在古代龙也是圣上的 *** 。
4、这个铜梁龙舞体现了团结合力、造福人类、奋发向上的精神,其中的龙 *** 着中国,铜梁龙舞是闻名于世的大儒龙、火龙等少数品种,国家也非常看重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尽快把它列入了保护项目,其中龙是这个舞蹈的最主要的道具,我们其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对内容的重视,也可以看出中国对于艺术的重视。
5、三、铜梁龙舞独具特色,有艺术魅力。
6、我们的铜梁龙舞是与当地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他伴奏的音乐非常独特、巧妙,虽然造型夸张,但我们的服饰简朴大方,参赛的舞者 *** ,群众参与 *** 非常强,这也体现了群众合力的一种精神。
7、当然龙舞当中最主要的龙,需要用优质的龙骨,并且需要巧妙地编织,才可以 *** 出龙骨的骨架,这种手艺如果不去学习就容易失传,这个手艺技术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其中龙是 *** 中国,所谓中国龙,中国是龙的传人,就体现了龙在中国的地位。
三、铜梁龙舞的腾飞之路
1、清代道光版《铜梁县志》这样记载舞龙盛况:“上元张灯火,自初 *** 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它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铜梁龙灯吸引了临近的璧山、永川、荣昌、大足、潼南、合川以及上川东、小川北一带客商到铜梁赏玩。每到正月舞龙,县城旅栈客满,街道堵塞。“大足朝佛,铜梁观灯”的俚语传遍巴渝。
2、县文广新局工作人员李明忠介绍,铜梁有正月舞龙传统的习俗。舞龙往往是商会主持,行帮参与,龙灯会也带有竞赛 *** 质,扎制水平,舞龙人数和舞龙水平都是比试科目。参与行帮在道具上体现出各自的行业特点,如渔业帮舞“三条龙”,铁业社玩“火龙贺岁”,佛门有“蚌戏沙弥”,教育界耍“十八学士”、“鱼跃龙门”,百货帮舞彩龙和“二龙戏珠”,屠宰业耍“猪啃南瓜”、“犀牛望月”,就连丐帮也不示弱,扎草龙连夜狂欢。年复一年,周而复始,铜梁涌现出以刘连山、李杰之为 *** 的著名彩扎艺人,也积累了20余个经典品类的铜梁龙灯。
3、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耍龙灯被作为封建迷信的毒草拔出了,扎龙、舞龙技艺几乎一度失传。
4、重庆铜梁火龙被冠为龙舞之首,这种舞以铁水打金花,辅以不同材质的导引火、口中火、脊上火、腹中火、场中火、 *** 火等,组成一片狂热的立体火阵,极为热烈多彩。每到元宵节,人们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购买 *** ,制造火龙,配以烟架、禹门等多种火焰表演。最长的火龙长达40多米,表演时场面壮观、惊险奇特,受到群众的格外青睐。首先,它风味独特、套路多变。交织的火花、炸鸣的鞭炮、激烈的打击乐,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调动着人们的观赏热情。其次,贴近汉族民间生活情趣。舞龙手赤膊上阵,拼搏向前,阳刚气十足,反映了人们对火热生活的热爱。再就是民间传说认为,火烧龙火花袭人,可以除去身上晦气,可为来年祛病免灾,事事称心如意。火花越大、鞭炮越响,舞龙人和观龙人就越有兴致。
5、铜梁龙舞有与当地汉族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套路丰富、动律谐趣的特点,伴奏音乐独特,道具构思巧妙,造型夸张,服饰俭朴大方,舞者参舞 *** ,退舞方便,群众参与 *** 极强。铜梁龙舞体现了团结合力、造福人类、奋发向上、与天和谐的精神,同时具有娱神娱人、彰显威力等社会功能。铜梁龙舞闻名于世的仅大蠕龙、火龙等少数品种,多数龙舞品种已处于濒危境地,亟待保护和拯救。
6、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铜梁龙舞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铜梁龙舞表演队获得国家 *** 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铜梁龙精致的 *** ,精彩的舞技,离不开几位老艺人,更离不开喜爱这项运动的铜梁人。“哪怕有上百条龙,铜梁的龙,我们也能一眼认出!”一见面,铜梁县文化馆馆长宗和云就告诉记者。原以为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不过数十张照片看下来,记者发现还真不假。就拿龙头来说,别处的龙一张大嘴半开半合,只有铜梁龙的嘴张开近 90度,口中含宝,面貌威严而慈祥。大蠕龙华丽的龙身红黄相间,体长48米,大的长百米以上,体型上就比其他地方的龙大得多,火龙和竞技龙也比其他地方的龙做得精致。说起来,铜梁龙发展到今天的模样,与3位老人的努力分不开——蒋玉霖、周均安和傅泉太。他们是上世纪80年代铜梁龙扎制的 *** 人物,可惜的是,如今只有傅泉太还健在了,他也是铜梁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7、“蒋玉霖的功底扎实,用料讲究,他扎的龙骨架更好,可惜他的儿子没能学会他的手艺,他去世后手艺就失传了。周均安也是自小学扎龙,他的龙做得精细,他去世后他的子孙们继承了他的手艺。”75岁的傅泉太一边回忆着自己的同行们,一边细细地为记者讲解了铜梁龙扎制工艺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县里有纸扎铺,纸扎匠们平时 *** 祭祀用的纸扎品,到年节时扎龙。那时的铜梁龙只扎一个龙头,龙身就用绳子、木棍绑在一起代替,讲求神似。慢慢的,纸扎匠们开始用竹篾条扎架子,外面糊上棉纸,再用颜料画上鳞甲、龙鳍,形成一条完整的龙。颜色则多用红黄蓝三原色,使铜梁龙具有了一种古朴大方的气质。”
8、傅泉太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自己一放学就去看扎纸。正是这份爱好,让他放弃了中学教师的工作,走上了纸扎艺人的道路。1986年,傅泉太成立了县里的之一个个体扎龙厂——铜梁县安居纸扎工艺厂。有了自己的作坊,傅泉太就琢磨开了:原先的龙口中不含宝,显得空荡荡的,如果要含宝,龙嘴就要张得大一些才好看,就这样,铜梁龙的嘴变成了今天近90度的大张口;原先的龙身用棉纸糊,容易损坏,他就试着用纱布糊,不好看,最后发现了
9、龙的角和舌头是弯的,原先用烤过的竹子做架子,时间久了会恢复成直的,傅泉太就想出了用铅丝来弯,为了好粘黏,又用棉纸缠在铅丝上……就这样一点点地琢磨,一步步地探索,铜梁龙终于呈现出今天的外貌,傅泉太对铜梁龙的改造也被总结为“铜梁龙工艺的十大改进”,许多做法到今天仍是“秘诀”。“浙江省建德市曾经购买了一条龙回去,打算研究仿制,没想到把龙头拆开之后,怎么也还原不了,每年还是只好来铜梁买龙。”傅泉太自豪地说。铜梁龙出名不仅因为它 *** 精美,更在于它舞动起来气势恢弘、变化多端。铜梁龙舞的套路之多,远超过其他省市的龙舞。余德强是县里公认的龙文化专家,在他看来,铜梁龙舞单单开头的部分就大有讲究,“先是‘龙出洞’,标志着立春了,龙要上天了;‘二吐须’,龙出来之后要抖一抖自己的须子,就像人出门之前要梳妆打扮;‘三点头’,跟周围的人点一点头,告诉大家春天到了,万物复苏,都该起 *** 活了;‘拜四方’,四处游走,就像人们走亲访友一样。”
10、早期的铜梁龙舞就简单多了,“看父辈们舞龙,那个龙只会两边倒,左一偏,右一偏,跟着龙珠走,纯粹是看个热闹。”余德强回忆说。现铜梁龙舞一共有30多个套路,二龙戏珠、孔雀展屏、 *** 过海、龙凤呈祥……这些套路都是邀请了舞龙的老艺人和舞蹈界的专家一起琢磨出来的。正因为铜梁龙 *** 精美,舞技精妙,1984年和1999年,铜梁龙先后参加了 *** 35周年和50周年的 *** 表演,1994年铜梁龙还被当时的国家体委定为竞技龙的标准龙具,铜梁龙舞也成为标准套路。而铜梁龙最近的一次露脸,则是在 2008年北京 *** 会开幕式前的表演,9条特制的铜梁大蠕龙在“ *** ”跳跃翻腾,格外引人注目。铜梁龙不仅在国内大展风采,还多次应邀到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 *** 等国家和地区展演,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股龙舞的热潮。
11、坚持传统与适应市场的争论中,铜梁全力打造龙文化,走出了一条市场化的路子。傅泉太已经有一阵子没有做龙了,“县里只有外国人来买龙的时候才介绍到我这里来。”2012年他只扎了两条龙,一条卖到了加拿大,一条卖到了美国。周均安去世后,他的儿子和孙子在县里开起了3家扎龙厂,其中做得更好的要数周合平。周合平的公司就在铜梁县城里,两层的小楼,一楼有3个工人正忙着扎龙头,缝龙身,粘龙珠。他们扎的龙已经跟传统工艺有了很大区别,更大的变化就是手工上色改为了直接在尼龙布上喷绘,他们自己刻了印版,用喷枪一喷,就能形成龙肚子、龙身上不同的鳞甲,再由人手工勾绘,缝上金片,“又快,又省钱,颜色还鲜亮。”龙头还是手工扎制、上色的,但是也做了改进,像舌头、龙角都用泡沫填充,“既饱满又轻巧。”周合平说,“我们经常根据客户的需要改进。像北京 *** 会用的龙,为了在增加长度的同时减轻重量,看起来飘逸,我们就用上了透风的网状布,还将篾条改成了钢丝穿胶管,这样原来一条30来斤重的龙现在只重7斤左右。”周家做的龙轻巧又好看,还能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自然更受欢迎,“你看这楼里贴的龙舞照片,都是我做的龙。”周合平说。照片有北京 *** 会时在“ *** ”里拍的,最新的一张则是身穿舞龙服的周合平跟英国伦敦市 *** 的合影。不仅是龙具,整个重庆市的纸扎灯具基本都出自这家工厂,其年销售额高达200多万元。周氏叔侄的另外两家工厂,年销售额也有近百万元。全县的龙灯 *** 厂加起来,年销售收入超过600万元。以周氏兄弟为 *** ,这两年,铜梁龙走出了一条市场化的路子。更先得实惠的就是舞龙手们。
12、听舞龙手们聊天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平日里,走南闯北“赶场子”更是常有的事情。李诗敏自豪地说,“各省区市我基本都跑遍了。”他已经好多年没有在家过春节了,“逢年过节,正是舞龙活动最多的时候,一天舞一场80元钱,加演再加40元,管吃管住,能挣不少钱呢。”从春节至今,李诗敏光靠舞龙就已经挣了4000多元钱。现铜梁县里成立了大大小小的龙舞公司12家。常年在外进行商业演出的舞龙队20多支,舞龙队员近千名,每年的演出收入在3000万元左右。高楼镇成立了高楼火龙文化传播公司,专门负责接洽火龙演出,2012年实现劳务收入600多万元。镇上还特意买了辆小面包车,喷上“火龙”做起了活广告,被戏称为“火龙车”。
13、铜梁县也因为舞龙出了名,被称为“龙之乡”。如何将知名度转化为经济效益,县里很下了些功夫。2007年县里 *** 了《关于加快龙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要把打造“中国龙文化旅游之都”作为铜梁未来的发展 *** 。“县里修建了一座龙文化博物馆,打造了一台《龙乡放歌》歌舞剧,还将举办龙灯艺术节,推广龙舞进校园活动。”宗和云说,“我们就是要让龙元素渗透到铜梁人的生活中,成为一项会呼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OK,关于铜梁龙舞之乡全集和铜梁龙舞介绍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