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孔子之乡(走进孔子作文) - 之乡 -

走进孔子之乡(走进孔子作文)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6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走进孔子之乡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走进孔子之乡的知识,包括走进孔子作文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关于孔子故里的诗句
  2. 孔子说安贫乐道写作文
  3. 孔子的故事

一、关于孔子故里的诗句

1.关于孔子的古诗

1、《孔子世家赞》两汉:司马迁

1、《孔子世家赞》两汉:司马迁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

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2、《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唐代:李隆基

尊敬的孔老夫子,你一生劳碌奔波,周游列国,究竟想要做成什么呢?如今这地方还是鄹县的城邑,你终被安葬在了出生的土地,然而你的旧宅曾被后人毁坏,改建为鲁王宫。在你生活的当时,凤鸟不至,你叹息命运不好;麒麟出现,你又忧伤哀怨,感叹世乱道穷。

你一生不如意,看今 *** 端坐在堂前两楹间,接受后人的顶礼祭奠,正如同你生前梦境中所见的一样,想必你也该稍感慰藉了吧。

孔子之文满天下,孔子之道满天下。

得其文者公卿徒,得其道者为饿夫。

译文:孔子的文采天下皆知,孔子的儒道天下都用。得到他文的都是公卿徒,得到他道理的都是穷苦百姓。

4、《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唐代:张说

译文:孔圣人的家在鲁国,他的儒家风采举世闻名。皇帝的车驾来到他的住处,都称赞其功德。

5、《悲哉孔子没》宋代:王安石

译文:悲叹这世上没了孔子,就好像 *** 没有麒麟。天下尽是无知貌,这种事谁能知道珍贵。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 *** 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 *** 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孔府也称圣府,是孔子的后代子孙们居住的地方,历史上,孔子的后代继承人都被称之为"衍圣公"。

孔府是孔庙的西邻,规模相当宏大,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更大府第。孔府,旧称衍圣公府,在曲阜市内孔庙东邻。

为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公元1038年)。

为我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贵族府第,号称“天下之一家”。孔府占地200多亩,有楼轩厅堂463间,院落九进,布局分东、西、中三路:东路为家祠所在地,有报本堂、桃庙等;西路为旧时衍圣公读书、学诗学礼、燕居吟咏和会客之所,有忠恕堂、安怀堂,南北花厅为招待一般来宾的客室;中路是孔府的主体部分,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外辖和勾、百户、孔庭族长及曲阜县衙四个衙门。

往后住宅,最后是孔府花园。孔府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贵族庄园。

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

西路为客厅院,东路为家庙,中路又分为前后两部,前为官衙,后为住宅,是一个集官衙、家庙、住室三位一体的古典建筑。其中,官衙内设三堂、六厅、辖四衙门。

内宅则包括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等,是衍圣公全家活动的地方,至今仍可看到七十六代衍圣公和目前在 *** 的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当年的豪华摆设以及生活用品。孔庙孔庙(本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之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阳等地都有孔庙。庙[1](本庙)位于东经116°58'30”----北纬35°36'42”。

曲阜孔庙(Con *** ius Temple)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 *** 、日本、 *** 、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

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孔林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坐落于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亩。

它是我国规模更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孔林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子死后, *** 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

孔林(Con *** ius Cemetry)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子死后, *** 们把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

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

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

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县城北2公里处,它是我国规模更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林墙全部用灰砖砌成,高达三、四米,长达7.3公里,占地3000亩,墙中古木参天,茂林幽深,相传孔子的 *** ,各以其故乡的树木种植于孔林之内,因而树种极多。

林中墓 *** 累累,碑碣林立,石蚁成群,除孔子、孔鲤、孔伋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孔令贻、孔毓圻、孔闻韶、孔尚任墓等。这里的墓碑除去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之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孔子的名言警句 1.学而时习之 2.敏于事而慎于言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讷于言而敏于行 6.德不孤,必有邻 7.听其言而观其行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敬 *** 神而远之 11.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1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1)至圣先师(2)有教无类(3)见贤思齐(4)慎终追远(5)举一反三(6)温故知新(7)见义勇为(8)怨天尤人 2■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 ***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在周代的等级 *** 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 *** 说 *** 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 *** 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孔子的 *** 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无聊!"孔子的众 *** 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更好安份些;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 *** 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楚国某县尹问孔子 *** ,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 *** 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 *** 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孔子 *** 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 *** ,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跖,一奴隶 *** 首领,士大夫蔑称 *** 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更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 *** 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 *** ,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 *** 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孟子故里邹城位于我省南部,与孔子故里曲阜毗邻,很早就被人们合称为“邹鲁”,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美誉, *** 被省 *** 命名为之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保存着孟庙、孟府、孟林等多处与孟子有关的遗址、遗迹及纪念 *** 建筑。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另一位 *** 人物。

他的重民轻君之论、 *** 善养气之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震古烁今。因此自古以来孔孟并提,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

日前记者走进这片古老的“圣地”探访,那飞檐彩拱的庙宇,桧柏掩映的殿庑,如岗如阜的陵墓,蚀迹斑斑的碑碣,都无言地叙述着历史的沧桑;游走其间,孟子“富贵不能 ***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耳熟能详的语句,在脑中也愈发鲜活起来。毕竟,比起实物的遗存,思想的影响更为恒久而深入人心。

冷清庙宇写照历史孟庙位于邹城市南关,又称亚圣庙,为历代祭祀孟子的场所。在邹城 *** 做了多年导游、现为孟庙孟府管理所副所长的张慧女士告诉记者,孟子殁后,并不像孔子那样以所居之堂为庙,而是在1300多年以后的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由孔子45代孙孔道辅于四基山访得其墓,依墓建庙,因距城较远,瞻仰祭祀诸多不便,于宣和三年(1121年)迁建到现在的地方。

近 *** 来,历代重修达38次之多,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 *** 倾圮后重建的,规模仅次于孔庙,为我省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国内稀存的宋元至明清时期古建筑 *** 作品。1988年,与孟府一起被 ***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孟庙,先入棂星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两侧各立斗拱木坊,左为“继往圣”、右为“开来学”,显然是颂扬孟子对儒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功绩。穿过亚圣坊,孟庙逐院推进,错落有致,院院不同、各具格局。

亚圣殿是孟庙的主体建筑,堪称一个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抱柱上有乾隆皇帝手书楹联“尊王言必称尧帝,忧世心切同禹颜”,殿内高悬雍正皇帝手书匾“守先待后”,其侧还有一高大的御碑亭,内置康熙皇帝手书《御制孟子庙碑》。

与孟庙毗邻的“亚圣府”是孟子嫡裔世代居住的地方,以大堂为界,前为官衙,后为内宅,保存着不少帝王所赐的朝服、圣旨、珠宝字画,体现着昔日的荣华。大堂前,有一副隶书金字对联:“继往开来私淑 *** 承燕翼,居仁由义渊源百代仰 *** 。”

对孟子的功绩作了形象的概括。由于宣传上的迟滞,邹城的知名度远不能与毗邻的曲阜相比。

也正因此,记者一路探访,鲜见游人,更无市声喧哗。在这样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里,便更容易感受、触摸历史,想到生命的承载和扬弃。

其实,古老的建筑本来就是有生命的,它往往在宁静中写照着鲜活的历史,点化着人们的心灵,使人沉浸在思考和想像之中。遍地丰碑满壁诗句孟庙修建以后,不断有人前来拜谒和祭祀。

除了历代修缮孟庙、祭祀活动和封建皇帝封赐留下的众多碑刻以外,孟庙还有历代文人和学者留下的大量诗词文章。有人形容孟庙,是“遍地丰碑满壁诗”。

沿孟庙东侧甬道,是著名的“孟庙碑林”。偌大的院中只有记者和张慧所长两人,正好可以细细地品味。

在读了八思巴追封碑、元代重制的秦李斯小篆峄山刻石和欧阳询的《苏玉华墓志铭》后,记者在清代所立“孟母断机处”和“孟母三迁”碑前久久驻足,思绪飞扬。孟子幼年时家境贫寒,三岁丧父,全赖其母教养。

孟母曾以“三迁其居”的方式和“断机教子”的 *** ,促使孟子立志学儒习礼。如今,孟庙东北隅就有孟母殿,殿前立一石碑,上镌“母教一人”四个大字,概括了孟母一生教子有方的德行。

孟庙题咏的主题是对孟子的尊崇与赞誉。张慧所长对此深有研究,如数家珍。

“七篇初受读,旦暮想平生”,表现题咏者的尊师之情;拜谒者们还以诗的语言阐述孟子之学。如“七篇之书,仁义 *** 善。

尧舜可学,千载如见”。描写邹城孟庙景物的诗句亦有很多,董其昌的《题孟庙古桧》可谓 *** 之作:“爱此孟祠树,森然见典型。

沃根洙水润,含气峄山灵。阅世磨秦 *** ,参天接鲁青。

方知樗散寿,只入列仙经。”在拜谒者们的题咏中,也留下了孟庙兴衰的诗句,记载了与孟子、孟庙以及孟子故里有关的历史事件。

张慧所长介绍,现存于孟子林、庙的题咏刻石共350余块,最早的为金代所刻,距今已800多年。多数系明代所刻,距今350多年至600多年。

走进孔子之乡(走进孔子作文)-第1张图片-

最晚的清末刻石距今也逾百年。这些珍贵的刻石,有的立于庙内殿前道旁,有的嵌于墙垣内壁,有的镶于门楼之下,保存完好者74石98篇,部分碑刻由于长期日光曝晒、风吹雨淋,剥蚀严重。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邹城当地的部分孟子研究学者正在将散存各处的题咏全部汇集,准备付梓成书。这既利于保存这些濒临亡佚的佳作,又便于广泛传播,为儒学特别是孟子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资料。

善莫大焉。思想之树依然青葱孟庙中各种树木共430余株。

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 *** 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在古树掩映的亚圣殿内,端坐着气宇轩昂、双目如炬的孟子彩塑,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他飘动的髭须间吐出:“鱼,我所欲。

二、孔子说安贫乐道写作文

1.写有关颜回安贫乐道的事

传说,孔子有 *** 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传说,孔子有 *** 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 *** 。

有一次,孔子对 *** 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德呢?孔安国说,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

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在你3千多 *** 中,谁更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更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颜回更爱学习。他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从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决不重犯。

颜回29岁头发尽白,40岁就死去了。孔子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

灿烂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充满智慧的哲理和深刻完备的伦理。“安贫乐道”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理想精神。走进诗豪刘禹锡的陋室,我们就可以发现“安贫乐道”的精神在它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

你可以任自己的思绪纵马驰骋,踏着湿漉漉的青苔,走进幽静的林荫小道,走进一个无“污染”的大自然里,悠闲地抚弄素琴,还有野鹤夜听经。可以以琴书会友,当然更没有世俗嘈杂的声音扰乱自己的听觉,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更让人反璞归真。

但是安贫乐道是不等于安于贫困、满足于现状的。追溯历史,隐士们都是贫困潦倒的,居陋室、家徒四壁;难自给、箪瓢屡空;穿布衣,甚至短褐穿结,想痛饮一番,还借酒销愁又几千……然而,他们都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们宁愿不为五斗米折腰,去安贫乐道,为什么呢?是他们贪恋家乡美味吗?是享受田园美景吗?不是,他们不是不为国家做贡献,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圣人追求中庸之道,不会偏执,怎么会极力提倡安贫乐道呢?圣人的教诲一定是合乎人 *** 本真的。人 *** 喜好富足而厌弃贫穷,圣 *** 是如此,而且肯定人的这种追求。孔子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态度很明确。但他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也追求富贵,但前提是依据道义,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但事实上大多数人是比较贫乏的,在这种处境下,孔子认为安贫乐道是更高的人生境界和生活方式,吃着粗茶淡饭,却一心追求圣贤之学,才是君子的表现。所以,孔子最赞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并将他视为自己的衣钵传人。

总而言之,孔子赞赏安贫乐道,却并非极力提倡安贫乐道,或者说,他是有限度地提倡和肯定。

《论语》中有多处表现出孔子主张安贫乐道的思想。比如《雍也》记载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这段话表面上是孔子在称赞颜回,实际上是孔子通过对颜回的赞扬来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另外《述而》中记载孔子所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是其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体现。

但是,咱们不要误以为孔子是因为自己生活贫穷才主张安贫乐道的,其实恰恰相反,孔子及其主要 *** 的生活条件大都是很优越的。正是因为生活优越,才让孔子这样的思想家明白道的重要 *** ,提出应当能够做到安贫乐道这样的思想。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食无求饱”,孔子大概是没有经历过饥荒年代。不过,孔子的家庭出身“少也贱”,未必没有挨过饿,所以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成为君子的高标准、严要求,能够得到这样的标准和要求的人,一定能够安贫乐道。

《论语》中有一章,叫做“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贫穷而不生怨恨很难,富有而不骄傲还更容易些.”孔子的这句话放到目前来衡量,仍然是正确的.“富而无骄”,说的是一个人有财富、有地位了,成为社会的显达、明流,却并不骄傲。本来这个修养也是很难的,但是与贫而无怨比较起来还是容易做到些。请注意,在这里,孔子是对二者进行比较之后而言,并不是说富而无骄就容易做到,这一点其实从历史从现实来看,也是难以做到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和体会,有许多人想不骄傲,其实很难做到。发财了,富有了,升官了,地位高了,年龄大了,这时自己本想不骄傲,可是,却会有许多人来拍你的马屁,捧你,如果不是真正有修养有品德的人,不由自主的就会骄傲起来了,何况有些人处在这个时候自己本身就有优越感呢?“贫而无怨”的贫,主要是指经济上的贫穷,另一方面,人生不得志也是贫,道穷不得通,知识少,其实也是贫.人一旦贫了,往往就会生怨,为什么?他不能不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别人都比自己好,或者有些人比自己强很多,再加上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现象,怨在觉间已由心生,所谓怨天尤人,牢 *** 也就来了,人穷气大,积久了就会生事.所以儒家教育人要“安贫乐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做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大原则。但是真正的贫而能安,太不容易了。现在有人拿“安贫乐道、知足常乐”这两句话批评中国文化,说中国人的不进步,不敢向不公平事物进行斗争就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这种批评对不对?不对,为什么?因为这是以偏概全了!孔子教育人“安贫乐道”与“知足常乐”,只是个人修养的一方面.不要忘记了,孔子同时还教育人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富贵可得则得之,只是要以其道得之,还要当仁不让,君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等鼓舞人奋进的名言、道理.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并践行这个观念时,一定要全面、正确,要融会贯通;不可只抓到一点,不及其余,否则就会走到错误的道路上去.。

《论语》中,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 *** 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 *** 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 *** 及其再传 *** 把孔子及其 *** 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 *** 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 *** 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 *** 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 *** 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历代帝王封赠有加。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更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生 *** 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 *** ,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旦肌测可爻玖诧雪超磨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 *** 之美,不 *** 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三、孔子的故事

1、有一天,孔子带领他的 *** 驾着车出游,看见一群小孩在游戏,只有一个孩子不玩,孔子停下车,问他:“你为什么不玩?”这个孩子回答:“凡戏无益,衣破难缝,上辱父母,下及门中,必有争斗,劳而无功,岂为好事,故而不玩。”说完,这个孩子就用瓦片在地上摆了一座城。孔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不避开我的车呢?”小孩回答说:“自古至今,为当车避于城,不当城避于车。”孔子听完就下车说:“你小小年纪,怎么这么狡诈呢?”小孩回答说:“人生三岁,分别父母,兔生三日,走地畎亩,鱼生三日,游于 *** ,天生自然,岂谓诈乎?”孔子问:“你居何乡?何里?何姓?何名?何字?”小孩回答:“我居敝乡,贱地,姓项,名橐,未有字。”孔子说:“你愿意不原意和我一起周游?”小孩回答:“家有严父,须当事之,家有慈母,须当养之,家有贤兄,须当顺之,家有弱弟,须当教之,家有明师,须当学之,哪有时间和你一起出游呢?”孔子说:“我车上有三十二个棋子,想和你博弈一下,你愿意不原意?”小孩说:“天子好博,四海不理;诸侯好博,有妨政绩;士儒好博,学问废弛;小人好博,输却家计;奴婢好博,必受鞭扑;农夫好博,耕种失时。因为这个,我是不博弈的。”孔子说:“我想和你平却天下,你的意见如何?”小孩答:“天下不可平也。或有高山,或有 *** ,或有王侯,或有奴婢。平却高山,鸟兽无依;平却 *** ,鱼鳖无归;除却王侯,民多是非;绝却奴婢,君子使谁?天下荡荡,岂可平乎?”孔子又问他:“你既然谈天下,你知道天下什么火无烟?什么水无鱼?什么山无石?什么树无枝?什么人无妇?什么女无夫?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雄无雌?什么雌无雄?何为君子?何为小人?何为不足?何为有余?何城无市?何人无字?”小孩回答:“萤火无烟,井水无鱼,土山无石,枯树无枝,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土牛无犊,木马无驹,孤雄无雌,孤雌无雄,贤为君子,愚为小人,冬日不足,夏日有余,皇城无市,小人无字。”孔子说:“你说什么是天地之纲纪?什么是阴阳之始终?何为左?何为右?何为表?何为里?何为父?何为母?何为夫?何为妇?风从何处来?雨从何处至?云从何出?雾从何起?天地相去几千 *** ?”小孩回答说:“九九还归八十一,是天地之纲纪, *** 七十二,是阴阳之始终。天为父,地为母,日为夫,月为妇,东为左,西为右,外为表,内为里,风从苍梧,雨从郊市,云从山出,雾从地起,天地相去有千千万万余里,东西南北皆有寄耳。”孔子感叹说:“贤哉!贤哉!”小孩说:“刚才您问了我一些问题,我都一一回答了。现在我想请教您几个问题,请您赐教。”孔子说:“好吧,你问。”小孩说:“鹅鸭何以能浮?鸿雁何以能鸣?松柏何以冬青?”

2、孔子答:“鹅鸭能浮,皆因足方;鸿雁能鸣,皆因颈长;松柏冬青,皆因心坚。”小孩说:“不然,鱼鳖能浮,岂皆足方? *** 能鸣,岂因颈长?绿竹冬青,岂因心坚?”小孩又问:“天上零零有几星?”孔子说:“你来问地,何必谈天”小孩说:“地下碌碌有几屋?”孔子说:“我们来论眼前之事,何必谈天说地。”小孩说:“眼前眉毛有几根?”孔子笑了笑,没有回答,转过头来对他的 *** 说:“后生可畏啊。”于是登车而去。

走进孔子之乡和走进孔子作文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孔子 走进 作文 子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