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乡评价?音乐之乡第二季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6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音乐之乡评价和音乐之乡第二季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音乐之乡评价以及音乐之乡第二季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怎么评价美国乡村音乐呢
  2. 是哪个地方被誉为"音乐之乡"
  3. 名人们对音乐的评价

一、怎么评价美国乡村音乐呢

1、乡村音乐是土生土长的美国音乐,体现了浓郁的美国南方民间音乐的风格。传统的乡村音乐从19世纪的弦乐曲和传统叙事歌中发展而来,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受 *** 别和年龄 *** ,也不受时间地点的 *** ,一把吉他,外加班卓琴和口琴乐器的伴奏,歌手便可以尽情抒发他们心中的快乐和忧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乡村音乐的歌手和歌迷几乎都是农民、牛仔、矿工和伐木工等生活在南部乡村的美国白人,歌手唱歌时也总是带着浓重的南方鼻音。大部分歌曲的内容都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乡土的眷恋之情,或者反映了生活的艰辛,贫困的煎熬以及家庭的温馨等。

音乐之乡评价?音乐之乡第二季-第1张图片-

2、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电声乐器的发展,乡村音乐中逐渐加入了电子乐器、鼓、提琴、和号,声乐合唱也取代了先前音乐中“高亢、孤独”的歌声。这时期的乡村音乐已经慢慢失去原先醇厚的“乡土气息”,而呈现出更多的现代都市风味。借此契机,乡村音乐也在全美各地拓展了它的市场。田纳西州的收服纳什维尔是当时美国乡村音乐更大也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商业中心,绝大部分的乡村音乐歌手都来到这里寻求发展的机会,绝大部分的乡村歌曲也都是在纳什维尔的录音棚里录制的,以至于人们将这一时期的乡村音乐称为“纳什维尔音乐”。

3、70年代中期,以威利.纳尔逊和维龙.詹宁斯为首,在美国乡村音乐界发起了一场称为“叛逆”的运动,旨在用一种更简单朴实的 *** 取代已经程式化的“纳什维尔音乐”。之后不久,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新传统派歌手”异军突起,成为美国乡村音乐中最走红的一派。这些新一代乡村歌手的音乐不再是纳什维尔、纽约或洛衫机生产线上推出的毫无生命力的音乐制品,他们力图摒弃村音乐歌坛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手法和技巧,而以其不加雕饰的音乐风格恢复乡村音乐的真实面貌。“新传统派歌手”以其声音悦耳动听、旋律优美柔和而获得巨大成功。至今,它仍在美国流行乐坛上独领乡村音乐的 *** 。

4、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美国乡村音乐虽然在音乐风格上多种多样,但是几乎都有着共同的主题思想,即歌曲都毫无例外地反映了普通美国人,特别是生活在社会更底层的普通工人和农民的爱情婚姻生活、 *** *** 、对乡土的热爱和眷恋以及他们生活中最普通也最感人的经历。不少歌曲都以工作场面为主题,还有的甚至以赌徒、醉汉和监狱囚犯的生活经历为主题,但是不管如何,美国乡村音乐是名副其实的美国“特产”,也是美国人民献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美好礼物。

二、是哪个地方被誉为"音乐之乡"

世界音乐之乡奥地利“维也纳古典音乐”是欧洲文化的一大贡献,奥地利造就了一代的音乐 *** :古典音乐作曲家有约瑟夫·海顿、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路德维希·冯·贝多芬、弗朗茨·舒伯特,浪漫派作曲家有约翰纳斯·勃拉姆斯、安东·布鲁克纳和古斯塔夫· *** ;“维也纳第二学派”的 *** 是阿诺尔德·勋贝格、阿尔班·贝格和安东·维伯,他们直接影响了现代派的“歪斜”音乐;施特劳斯家族轻松、欢快的华尔兹舞曲,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欢乐;小约翰·施特劳斯和弗兰茨·雷哈尔被誉为轻歌剧之王,卡尔·米勒凯、卡尔·策勒和米歇尔·齐雷尔的作品也广为人之。奥地利有举世闻名的乐团如维也纳爱乐乐团、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著名的合唱团如男声合唱团,维也纳童声合唱团早已成为奥地利的音乐使者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其他音乐厅如著名的金色大厅、维也纳音乐厅,每年举办的众多艺术节,更巩固了奥地利作为音乐之乡的形象。奥地利音乐学院和专科学校的音乐教育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现代指挥家赫伯特·卡拉扬、卡尔·伯姆为树立奥地利的音乐形象,作出了贡献。任何一个世界级的音乐家都不会错过来奥地利一试身手的机会。

三、名人们对音乐的评价

1、威尔第(1813~1901)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出生于帕马省布塞托城。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之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 *** 的 *** 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1848)、《厄尔南尼》(18744)、《阿尔济拉》(1846)、《列尼亚诺战役》(1849)以及 *** 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 *** 的音乐 *** ”之称。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1851)、《游吟诗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会》(1859)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 *** 的地位。1871~1872年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晚年又根据 *** 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1887)及《法尔斯塔夫》( *** 3)。1901年逝世于米兰。一生创作了二十六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 *** 、 *** 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更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2、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奥地利作曲家。与其子相区别,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跟写过100多首的约瑟夫·兰纳(1801-1843)一起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直至二十世纪的今天,圆舞曲仍方兴未艾,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3、约翰·施特劳斯(1825- *** 9)奥地利作曲家。与其父相区别,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成就比他 *** 大,他是一个多产作家。作品编号达到479号,其中圆舞曲 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首和轻歌剧16部。1844年他十九岁时,正式登台首演他创作的作品《寓意短诗圆舞曲》(作品1号)及其他三首舞曲(2-4号),而《寓意短诗圆舞曲》在“再来一个”的喝采声中,竟连续重奏了十九遍,获得巨大成功,打响了之一炮。由于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因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l *** 9年6月3日,他因患肺炎在维也纳逝世,维也纳入民为他举行了据说有十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他的遗体被安放在维也纳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边,舒伯特墓的对面。

4、约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 *** 7)德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卓越的、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十三岁便在酒店里为舞会弹伴奏,在剧院帮助 *** 演奏。与此同时,为了多得报酬,他还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他曾从师戈赛尔、马克逊学习钢琴,一生中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的赏识与支持。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 *** 和必要 *** 的觉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曲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而仍带有自己的特点。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此外,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四部交响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凋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l *** 7年4月3日在维也纳逝世。

5、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 *** 3)十九世纪伟大的 ***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 *** 音乐 *** 。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 *** 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爱好音乐,很会唱歌,也会弹琴,因此,他们家庭充满了音乐气氛。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却从来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十岁时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但他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钢琴,并时常去看歌剧。1859年他毕业后曾在 *** 任职。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抓紧学习音乐,参加社交 *** 钢琴演奏和创作活动。1862年柴科夫斯基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于他终于踏上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 *** 道路。毕业后(1866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十一年之久。但他时常为这妨碍他的创作活动的枯燥的讲课工作而感到苦恼,既使这样,他还是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响曲、交响诗《弗兰契斯卡·达·利米尼》、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以及《之一钢琴协奏曲》等。这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之一个时期。1877年,柴科夫斯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当年结婚,快速仳离。这是他一生中精神最为痛苦的一年,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为此他辞去音乐学院的职务,并就此永远结束了繁重的教学工作。此后,在1885年以前,他主要住在乡下或到国外,多半在瑞士或意大利。

6、这个期间,通过鲁宾斯坦的介绍,他得到一位非常热爱音乐和十分慷慨的富孀——梅克夫人的赏识和资助(1877- *** 0年),使他有可能就此专心从事音乐创作。同时,1877年开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的极盛时期。他开始创作两部天才的作品——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响曲》。

7、这时候, *** 的现实生活进入 *** 的时期, *** 的力量转入地下活动, *** 社会思想和 *** 艺术的一切进步的和 *** 的表现,都受到了残酷的 *** 。他在这个时期中的一些重要作品,反映了 *** 三世 *** 下的黑暗的 *** 时期的社会情绪—— *** 人民,特别是 *** 知识分子感到惶惑不安和不知所措的情绪,以及思索着祖国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的心境。但他并不是消极无为的,柴科夫斯基在扎记中曾说:“从完全听从命运,转而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克服悲惨的命运”,从而表现了他对生活是持肯定的态度。

8、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1888-18 *** 他访问了德国、捷克、法国和英国,与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诺、马斯涅等结下了友谊。 *** 1年他到美国作演出旅行,获得很大成功。 *** 3年6月,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在这期间,他除了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第四交响曲》外,还创作了《第五交响曲》、《曼弗里德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睡舅人》、《胡桃夹子》;还有《暴风雨》、《意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各种器乐重奏、钢琴独奏、声乐浪漫曲等,几平涉猎所有体裁。特别是他在 *** 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绝笔之作,同年10月16日由作者在彼得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之一次演出。不料,10月2I *** 意外地感染了霍乱病,于10月25日不幸与世长辞。

9、柴科夫斯基是总结全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世界规模的 *** 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体系,而是以 *** 风格概括了贝多芬之后的交响音乐的许多发展,这使他成为交响音乐方面登峰造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是 *** 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更高成就之一。柴科夫斯基也是我国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西欧作曲家之一。

10、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了七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之一交响曲》是他的交响乐体裁的 *** 作,是一部真正的 *** 交响曲,其特征是着重于心理描写、充满爱国主义的抒情情调。这部交响曲也是人们理解他的交响乐作品的人门阶梯和“门径”。柴科夫斯基曾说:“我全心全意地渴望我的音乐传播开去,渴望有更多的人喜欢它,会从这望面得到安慰和支持”。

11、历史上有过许多音乐家,对于他们的才能,专业音乐工作者给予的评价比一般听众安分的多,但是柴科夫斯基所一贯追求的——只是他的音乐使更多人被感动,为大多数人所喜爱,这个愿望在他生前就已经实现了。柴科夫斯基的知音,不只是专业音乐工作者,而且还有广大的无名听众。他的音乐力求用最直接的抒发个人感情的方式,来表达最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他以大家都能理解的音乐语言组织出一层生活中的诗意和人类感情中 *** 迷人的成份,因而能触动人们的心灵。《g小调之一交响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12、安托宁·德沃夏克(也译为德沃扎克1841-1904)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民族乐派的主要 *** 人物。

13、在捷克历代音乐家中,他的声誉更高。德沃夏克在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 *** 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他的全部音乐都有一种自然的新鲜感,这种感觉往往掩盖了构成乐曲的精湛技巧和构思一个主题所费的苦心思索,仿佛是天赐的旋律。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是斯美塔那、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音乐以及捷克民歌。德沃夏克多次出国演出,他前五次的赴英演奏旅行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可以同亨德尔、海顿和门德尔松先后在英国得到的荣誉相媲美。

14、为了表达对德沃夏克的更高敬意,英国剑桥大学在 *** 1年授予他音乐博士荣誉学位。在十九世纪末享受此礼遇的只有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德沃夏克还是一位著名教育家,先后被聘为纽约音乐学院和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兼教授,培养出五十多位音乐家,其中包括著名的作曲家诺伐克

15、(V·Novák,1870-1949)、苏克(J·Suk,1874-1935)和保加利亚的克里斯多夫(1875-1941)等。

16、(1)交响曲九部,从之一部至第九部的正确编号分别为c小调、bB大凋、bE大凋、d小调、F大调、D大调、d小调、G大调,e小调。

17、(2)歌剧:《国王与矿工》、《顽固的农民》、《万达》、《农民无赖》、《德米特里》、《雅各宾 *** 人》、《魔 *** 与凯特》、《水仙女》、《阿尔米达》等12部。其中《水仙女》在1901年首演后受到长久而广泛的欢迎,不亚于斯美塔那的《被 *** 的新娘》。

18、(3)合唱曲:《赞歌》、《 *** 悼歌》、《幽灵的新娘》、《圣柳德米拉》、《D大调弥撒曲》、《安魂弥撒曲》,《感恩赞美诗》等。

19、(4)管弦乐曲:除上面9部交响曲外,尚有《交响变奏曲》,序曲6首(包括《狂欢节》),交响诗5首(包括《水妖》、《午时女巫》、《金纺车》、《野鸽》),《斯拉夫狂想曲》3首,大提琴协奏曲3首,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序曲3首(《在自然的王国里》、《狂欢节》、《奥赛罗》,合称为“自然、生命和爱情三部曲”)。

20、(5)室内乐:钢琴三重奏4首(最后一首是《杜姆卡三重奏》),弦乐三重奏1首,钢琴四重奏两首,弦乐四重奏13首,钢琴五重奏1首,弦乐五重奏两首,弦乐六重奏一首。

21、此外,尚有歌曲、二重唱、钢琴曲和钢琴二重奏多首。在德沃夏克诸多作品中,最著名的有《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

22、《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狂欢节序曲》、《F大调弦乐四重奏》和歌剧《水仙女》、《国王与矿工》等。

23、 *** 作:《第九交响曲(新世界)》(Op.95),《大提琴协奏曲》(Op.104),钢琴曲《幽默曲》(Op.101-7)

24、克罗德·德彪西(1862-1918),杰出的法国作曲家。他于187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 *** ,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

25、德彪西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不少声乐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 *** 的表现手法。

26、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 *** 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面》、《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为印象主义的精品。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章。之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27、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28、一、德彪西的“梦幻世界”德彪西这位现代音乐的创始者,开发了任何音乐家都没有发现过的、奇怪的音的世界。他生于1862年。他的前辈中并没有音乐家,他的 *** 是一个店主,穷得不能给他的儿子任何种类的教育,因此他计划使他的孩子成为一个水手。但是一位曾经做过肖邦 *** 的好心肠的夫人,对这个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很感兴趣,于是免费给他上课。

29、德彪西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他努力学习,十一岁的时候,德彪西就考上了巴黎音乐学院。德彪西在音乐学院期间,成为某位有钱的 *** 贵夫人的一个三重奏中的钢琴家,并且有机会到欧洲各地旅行——佛罗伦萨、维也纳、威尼斯,而且最后在那个贵夫人的 *** 庄园里住了一段时间。在那里,德彪西遇到一些正在努力从民间音乐中为他们的祖国创造一种民族音乐的 *** 作曲家。德彪西对这些 *** 音乐家所使用的,与别国作曲家们所用的大调、小调音阶大相径庭的奇怪音阶非常感兴趣,这些音阶是建立在狂热的东方民族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的。

30、一年以后,德彪西回到巴黎音乐学院,并像许多别的法国音乐家们一样,赢得了罗马奖而完成了他的音乐学院课程。但是他写的音乐与别的音乐家完全不同,他不常使用那些传统古典音乐中所用的大调和小调音阶。有时,他会回到早期教堂音乐的那些有点古怪的古老调式上去,他还经常使用一种全音音阶。我们的大调和小调音阶是由七个音组成的,五个全音和两个半音,而大调与小调音阶之间的区别在于那些半音放在哪里。在大调音阶里,半音总是处于第三音和第四音,和第七音和第八音(3-4;7-1)之间。在小调音阶里,其中的一个半音总是在第二音和第三音之间,但是也有几种不同的小调间音阶,在那里,第二个半音处在不同的地方。

31、德彪西最喜欢的音阶有六个全音而完全没有半音(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听起来同任何过去的音乐都不一样,而他的 *** 就更加奇怪。德彪西正是运用了他所偏爱的全音音阶,构筑起他与众不同的“梦幻世界”。

32、二、泛音德彪西对传统音乐作了许多大胆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这样做,也许是因为任何一个音乐家都不曾有过他这样的一双敏锐的耳朵:德彪西实际上比一般人听得见更多的泛音。正像一种颜色往往是由一些别的颜色组成的那样(紫=蓝+红,橙=红+黄,等等),一个音往往也是由许多音组合而成的。各种音是由空气中的各种振动引起的,而正如我们从希腊的单弦琴上看到的那样,一个音是高还是低,要看振动有多快。

33、但是,一个音除了之一个或主要的振动之外,还有一些次要的、共鸣式的振动,正象一块扔到水里的石头引起的不是一个波,而是一圈圈不断扩展开的波纹。泛音中的之一个和最强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个音,这是德彪西不用 *** 也能听得见的音。假如我们有一架调音调得很准的钢琴,不出声地按下一个琴键,然后很响地敲击它上面或下面的第五个音,我们就往往能听见它作为另一个音的泛音,发出德彪西曾经用耳朵听得见的效果。

34、第二个泛音是原来的音(基音)上面的第十个音,第三个泛音还要高,但已十分微弱。下面的泛音依此类推。造成不同乐器音色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泛音的不同。一把像小提琴那样的乐器,其中的较低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平滑而圆润的音质;而一把象小号那样的乐器,其中较高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较为洪亮的音质。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用的就是这些在空气中听不见其振动的音。

35、他为了让所有的人们都听见,大胆地敲响了那些人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听见了的声音。由于德彪西敏感的耳朵,他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闪烁着的音响效果。起初人们还被他的音乐所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样理解它,但是一旦听惯了,就会非常喜欢它。德彪西所创立的这种音乐,就是被后人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

好了,关于音乐之乡评价和音乐之乡第二季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标签: 音乐 评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