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项城毛笔之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项城毛笔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国内十大名牌笔
国内十大名牌笔有:宣笔、湖笔、齐笔、侯笔、文笔、湘笔、川笔、太仓毛笔、汝阳刘毛笔、大罗毛笔。
宣笔是中国四大名笔之一,产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自秦到唐宋制笔主要集中在宣城,并与宣纸一起长期被列为“贡品”。宣笔的 *** 一向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著称,制成一支宣笔需要十几道流程、70多个 *** 作工序。2008年,宣笔 *** 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继“宣纸 *** 技艺”之后,又一文房珍品被选为国家非遗名录。
湖笔产于浙 *** 州南浔区善琏镇,是中国四大名笔之一,自元代起湖笔逐渐取代了宣笔的地位,成为了国内最有名的毛笔。湖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
齐笔起源于齐国古都临淄东北近郊(今山东东营广饶县),与浙 *** 笔、安徽宣笔、河北衡笔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笔。齐笔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齐国笔乡”的美称;齐笔选料严谨,工艺精湛,从选料到成笔,要经过浸、拔、梳、并、连、剔等150多道工序。如今齐笔已经走出国门,远销到东南亚地区,为传承书法艺术和华夏文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侯笔产于河北省衡水市侯店村,相传为秦朝将军蒙恬所制,又称“蒙笔”、“衡水毛笔”,与宣笔、湖笔、齐笔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笔。侯店毛笔盛起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所制之笔,驰名遐迩。光绪年间,因 *** 技艺精湛,亦奉为 *** ,光绪帝立碑表彰,称之“御笔”; *** 初年,巴拿马赛会曾获有奖章,故衡水侯店村也被称为“毛笔圣地”、“北国笔乡”。
文笔,也就是江西进贤文港所产的毛笔,是中国十大名笔之一,其 *** 工序多达120道,所制文笔以“尖、齐、圆、健”四德具备而著称。据史料记载,文笔制笔技艺由秦朝时期的咸阳游侠郭解、朱兴传授而来;在明代中期,文港毛笔开始走出江西,并成为皇宫御笔;清代,文港毛笔发展开始加速,周虎臣笔庄、邹紫光阁笔庄的设立,使得文港笔到了一个 *** 。
湘笔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毛笔,发端于唐朝,于元末明初崛起,在明清时与湖笔并驾齐驱。湘笔主要产地以长沙为中心,制笔历史可溯至唐代郴州笔,其主要特色在于笔头 *** *** 采用杂扎技术,即将不同笔毫不作分层,而是相互间杂在一起,取得刚柔相济的效果,形成了制笔技艺中的一大流派,所制水笔、兼毫笔较为著名。
川笔,又称蜀笔、蜀中川笔,与川墨、夹江宣纸、苴却砚并称为四川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名笔。川笔主要以成都、达州南坝、乐山、南充、叙永、绵阳等制笔 *** 地,其 *** 技艺有“兼、齐、顿、押、逗、清、胶、刻”八字诀。作为蜀中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优秀 *** 之一,川笔兴起于清代,并传承至今,依然受到了众多书画家的青睐。
太仓毛笔产于河南洛阳市孟津县,有据可查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在清末和 *** 时期达到鼎盛,据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非常有名的毛笔。太仓毛笔以小楷笔最为著名,其最辉煌的时候,曾作为朝廷吏部的办公用笔,也被商家普遍用来记账,因太仓毛笔的 *** 者多为潘姓人,素有“南湖北潘”之说。
汝阳刘毛笔产于河南省项城市孙店镇汝阳刘村,据《项城县志》记载,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制笔历史,因而汝阳刘村素有“毛笔之乡”“妙笔之乡”的美誉。汝阳刘毛笔成品要具备尖、圆、齐、健“四德”,软硬适中的标准;其外饰,尤其是笔杆的装饰上更极为讲究,根据笔的形状和高、中、低档的要求配之,既美观又大方。
大罗毛笔产于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大罗村,至今已流传了300多年,其 *** 技艺已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罗毛笔 *** 工艺繁琐,主要分为水盆、修笔、刻字、套装四大工序,每个又有细分,全部工序有上百道。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太仓毛笔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汝阳刘毛笔
二、汝阳刘毛笔的传承人
1、陕西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好友以先生个人肖像为主体,象征着品牌的向心力和亲和力。继承了家族制笔业的刘好友先生作为刘氏家族的后人,同时承担起了以追求品质、精益求精的态度,一个家族六十六代能持续地拥有一个品牌的产品,这对于一个品牌生命力的延续意义非常重大作为汝阳刘毛笔的后继者不断地为品牌增加新的内涵,注重创新的特色的同时添加了国际视野和触觉。使得每个人都可以直观地了解汝阳刘毛笔的历史,并在工作和品牌运作中将这种独特的汝阳刘文化发扬光大。
2、现任项城市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好勤 *** ,自幼师从于其 *** 刘家祥学习制笔技术。1986年1月至19 *** 年11月任项城市汝阳刘传统笔刷厂技术员;19 *** 年12月至1996年11月任该厂副厂长、助理工程师,1996年12月至2005年3月任副厂长、工程师;2005年3月至2005年6月任厂长;2005年7月至今任项城市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2005年7月,河南省民营经济研究会聘请为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2007年4月,被项城市人民 *** 授予项城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5月,被项城市委宣传部、文明办、文联、美术家协会、地税局评为特别贡献奖;2008年3月,被文化时报《旗帜》编辑部聘请为副主编; 2008年9月,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正清和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相约重阳夕阳红大型书画联谊会爱心捐助活动中,被授予爱心 *** 称号;2009年1月,河南省工业经济联合会、河南省技术交流站、河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授予河南十大杰出技术创新人物;2009年2月,在全民创业活动中, *** 孙店镇 *** 会、孙店镇人民 *** 评为创业之星;同时连任项城市 *** *** 。刘好奎汝阳刘毛笔第66代传承人
3、从事笔业研究21年,现任河南汝阳刘笔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口美术馆馆长,周口市 *** *** 。
4、 *** 获得河南省优质产品证书1990年获得国家 *** 优质产品证书,1991年获得“兴豫杯”名优产品特等奖,19 *** 年获得全省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奖,2004年开封首届文房四宝艺术珍品博览会“仁义为友,道德为师”套笔荣获金奖“翰墨缘”套笔获得金奖,2006年11月26日被河南省技术监督局命名为“河南名牌产品”的称号,2007年先后获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汝阳刘村被评为河南特色文化产业村,河南省“一村一品”示范基地和“周口三宝”等荣誉称号2009年10月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送“中华之一笔”公司书画展览厅长期接待来自全国书画界的艺术家们,为周口的书画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创公司现产值500万元,产品销售全国各省、市。为扩大周口市知名度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2010年12月河南汝阳刘笔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的商标萃文及图被河南省 *** *** 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2011年河南汝阳刘笔业开发有限公司被中华人民 *** 国 *** 批准为中华老字号。2012年河南汝阳刘笔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好奎被河南省文化产业办评为2011荣获2011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
5、现任鹿邑县汝阳刘笔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家排行老小,自幼跟随 *** 刘家祥学习制笔技术,深得“制笔齐家、立德做人”之家祖真传。1988年1月至1995年11月在自家开作坊生产毛笔;1995年12月至1998年11月调任汝阳刘传统笔刷厂车间主任、工程师,2005年与刘好友,刘好勤,刘好奎合资创办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任车间厂长主抓生产。2007年公司先后获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在河南鹿邑老子故里创建了鹿邑县汝阳刘笔业发展有限公司。2013年洛阳市举办中原旅游商品博览会“道德经套笔”获得铜奖。
6、河南周口项城汝阳刘氏村庄是中国毛笔的重要发祥地
7、中国是有五 *** 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体系,而维持这个体系正常运转的工具便是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承接华夏民族优秀灿烂文化的纽带,也是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8、“文房四宝”毛笔居首,而毛笔最能彰显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最重要的谱写历史的工具。
9、秦代是毛笔工艺发展的开端,这一时期确定了毛笔的基本形制,为后世毛笔 *** 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华民族书写历史的新篇章。秦代毛笔更大的特点是“以竹为管”,是由秦朝大将蒙恬所创,然后由其部下随从传承下来,逐步推广到全国,其间,出现了一些以 *** 毛笔著称的地方,汝阳刘氏庄就是其中之一。
10、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导致中原大乱,王莽为将刘氏族人赶尽杀绝而四处用兵,时值南顿(今南顿镇东及沈丘一带)县令刘演(刘演)继任不久,只好前往湖北枣阳春陵老家避难,途中经过汝阳鸿隙陂畔(现有鸿隙陂遗址,西汉时是一个大水库,以产水稻为主),到一农家避难(即今汝阳刘村)。王莽追兵赶到时,恰风刘演之子刘彦生病行动不便,于是刘演只能忍痛弃子携家眷南去。在农人照顾下,刘彦病愈后与农人之女结婚。后刘演与刘秀于春陵起兵举事,经昆阳之战后,遭更始帝猜忌被杀。后刘秀建立东汉,四处寻找哥哥刘演后裔,终于在汝阳鸿隙陂畔找到刘彦。刘彦因避乱而长期居于乡野,不能习惯险恶 *** ,对仕途深感厌恶,却精通技艺。对毛笔大感兴趣,光武帝即封之为“御笔王”,管理皇家制笔之事。而后因疏于宫廷礼节屡受排挤,心情郁闷,随即向光武帝请辞,帝问其有何要求,刘彦表示别无他求,只欲回乡农耕,帝准其所请。后带家眷回到鸿隙陂畔,此后便传授子孙毛笔技艺,并且世代相传。后人为纪念刘氏祖先,就把刘彦所在的村子城为“汝阳刘氏村”。几经战乱周折,时代变迁,两 *** 来,汝阳刘氏村仍沿袭至今。
11、从此汉刘邦第十代孙刘彦随带子孙继承、精研、发展毛笔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已传六十七代。两千多年来汝阳刘氏村庄经历了多少战争风云、朝代更替但始终流传有续,从没间隔,而且工艺质量更加炉火纯青。
12、刘寅随秦朝大将蒙恬南伐楚中山,平息楚地叛乱。在蒙恬进军途中,路经汝阳刘氏村庄,即今项城一带驻扎下来。刘寅当时的职务是军中文书,记载军中事迹,传达命令,帮助主将处理军务。那时候还没有使用纸和毛笔,书写文字是用硬笔,即“字刀”将文字刻写在竹简上的,既费时又费力。蒙恬看到刘寅整天辛苦疲惫,很是心疼,总想 *** 一种书写文字的新工具。一天,一只野兔跑进军营附近的一个石灰池里淹死了。蒙恬巡察到此,看到石灰池里的野兔,突发奇想,何不用兔子的尾巴书写文字?于是,他让刘寅将兔子的尾巴割下来,试着在竹简上写字。写着写着,刘寅觉得既顺手又轻松,比用“字刀”刻写文字方便多了。在随后的日子里,蒙恬不断对笔进行改进,用动物毛发和麻共同浸泡于石灰水中,然后用丝绳缠绕扎紧,将竹管的一端镂空,将笔头 *** 竹管之上使用,书写更加流畅。从此以后,刘寅就用“蒙恬笔”书写文字了。
13、“蒙恬笔”即为秦笔。在春秋战国时期,书写工具尚无统一的名称,直到秦代,“笔”才正式成为书写工具的称谓,这正好与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笔的解释相互印证。其文曰:“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由此可知,笔的叫法自秦以后方始统一。
14、刘寅和秦代文字学家程邈相交甚厚。程邈获罪入狱,殚精竭虑,十年之功创隶书3000字。秦统一六国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把原秦国使用的小篆这种文字,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程邈又在小篆的基础上,创立了隶书。隶书比小篆更为先进。后来,隶书取代了小篆,秦隶便普及到了全国。丞相李斯奏请秦始皇赦免程邈,让其用隶书写御史,刘寅便以“蒙恬笔”赠之。于是,“蒙恬笔”便在朝野得到传播和光大。
15、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的途中病死沙丘,就在这个时候,赵高拉拢李斯,合伙制造了“沙丘之谋”,篡改秦始皇让大儿子扶苏继承皇位的旨意,却让小儿子胡亥继承皇位,号二世,发矫诏,逼令扶苏、蒙恬自尽。蒙恬死后,汉高祖刘邦非常重视文化发展,将秦朝蒙恬的参军、精熟制笔人刘寅请入宫中,专司制笔,并命刘氏族人跟其学习研究,进一步精化,并将其所制之笔纳入宫廷专用毛笔。后来毛笔 *** 就做为汉宫的一门绝技,世代相传,传男不传女。把“蒙恬笔”的 *** 工艺传之于刘氏子孙。从刘氏笔祖刘彦开始,一代传承一代,一直传到2014年的今天有了第66代孙----当代制笔 *** 、刘好友、刘兰亭、刘好荣、刘好勤、刘好奎、刘好亮及其弟刘学成这一代。
16、《史记》载:“蒙将军拔中山之毫,始皇封之管城,世遂有名。”蒙恬带兵南伐楚中山,就是现在的安徽泾县一带。秦始皇根据蒙恬南伐楚中山,平定了楚地叛乱,又创制了秦朝之一支笔,功勋卓著,就把管城这一地带封为蒙恬的封地。管城就是现在的郑州市,商朝早期的都城就建在那里。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处于黄河流域中心的管城更是中华璀璨文化的绽放之地。从此,世人皆知蒙恬是伐楚的英雄而名扬天下。因管城是蒙恬的封地,于是“蒙恬笔”首先在管城和中原一带得到广泛传播,而后由中原再传播到全国各地。世人皆知蒙恬就是中国制笔的鼻祖。因蒙恬的封地在管城,为纪念和颂扬蒙恬这位制笔祖师,后人又把毛笔称作“管城侯”、“管城子”。“管城侯”、“管城子”便成了毛笔的代名词而延续至今。
17、项地是西周时分封的子爵国,叫项子国。公元前225年,楚 *** 于陈,以项为别都。秦时属颍川郡。汉初置项县,南朝刘宋改为项城县。千百年来,这块土地一直是古代中原腹地的 *** 、军事、文化活动中心之一。根据《项城县志》的记载,项城古文化遗址颇多,到2013年为止发现的已有13处。这些古文化遗址,有的属于龙山文化遗址,有的属于裴里岗文化遗址、汝阳刘氏村庄附近就有一处古遗址,叫孙店遗址。孙店遗址于县城西南35公里,靠孙店集东北,北靠周庄村,遗址现为农耕地,稍高于周围地面,东西宽180米,南北长200米,文化层厚70厘米,面积36000平方米,属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遗存。该遗址经过多次勘查,发现有石斧、石凿、石箭头等远古石器。采集陶片以龙山文化为主。遗址中还发现有鬲足,罐口沿等残器,纹饰有绳纹和附加堆纹,属商代文化遗物。1978年,该遗址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见,位居中原腹地的项城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18、汝阳刘人为纪念制笔祖师蒙恬和“蒙恬笔”刘寅,于元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在汝阳刘氏村庄东头修建了蒙恬庙和刘寅祠。 *** 23年(公元1934年),又进行了重修扩建。“文治毫毛安天下,武修长城定太平”,就是镶嵌在蒙恬庙大殿门口两侧的朱漆对联,充分表达了蒙恬的历史功绩和汝阳刘人对蒙恬的崇敬和怀念。汝阳刘人不忘先祖,世代景仰,还把每年农历的3月3日(蒙恬的诞辰日)定为庙会,并作为拜师授徒的吉日,历久不辍,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60年代初。蒙恬庙和刘寅祠被毁于60年代后期破旧立新的“ *** ”年代。庙院遗址内,截止今日尚存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由制笔艺人刘嵩山栽植的一株倒栽古槐,现仍枝叶繁茂,巍然屹立,象征制笔人爱艺精神与寿槐长存。
19、在汝阳刘氏村西北30公里处,现商水县的舒庄乡境内有蒙恬墓,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汝阳刘氏制笔艺人每年的清明节都到蒙恬墓朝拜祭奠,上香添坟,这也充分证明了汝阳刘氏毛笔与蒙恬的历史渊源之深厚。
三、毛笔品牌前十名排行榜
毛笔品牌排行榜前十名是:宣笔、湖笔、齐笔、侯笔、文笔、湘笔、川笔、太仓毛笔、汝阳刘毛笔、大罗毛笔。
宣笔是中国四大名笔之一,产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自秦到唐宋制笔主要集中在宣城,并与宣纸一起长期被列为“贡品”。宣笔的 *** 一向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著称,制成一支宣笔需要十几道流程、70多个 *** 作工序。2008年,宣笔 *** 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继“宣纸 *** 技艺”之后,又一文房珍品被选为国家非遗名录。
湖笔产于浙 *** 州南浔区善琏镇,是中国四大名笔之一,自元代起湖笔逐渐取代了宣笔的地位,成为了国内最有名的毛笔。湖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
齐笔起源于齐国古都临淄东北近郊(今山东东营广饶县),与浙 *** 笔、安徽宣笔、河北衡笔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笔。齐笔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齐国笔乡”的美称;齐笔选料严谨,工艺精湛,从选料到成笔,要经过浸、拔、梳、并、连、剔等150多道工序。如今齐笔已经走出国门,远销到东南亚地区,为传承书法艺术和华夏文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侯笔产于河北省衡水市侯店村,相传为秦朝将军蒙恬所制,又称“蒙笔”、“衡水毛笔”,与宣笔、湖笔、齐笔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笔。侯店毛笔盛起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所制之笔,驰名遐迩。光绪年间,因 *** 技艺精湛,亦奉为 *** ,光绪帝立碑表彰,称之“御笔”。
文笔,也就是江西进贤文港所产的毛笔,是中国十大名笔之一,其 *** 工序多达120道,所制文笔以“尖、齐、圆、健”四德具备而著称。据史料记载,文笔制笔技艺由秦朝时期的咸阳游侠郭解、朱兴传授而来;在明代中期,文港毛笔开始走出江西,并成为皇宫御笔;清代,文港毛笔发展开始加速,周虎臣笔庄、邹紫光阁笔庄的设立,使得文港笔到了一个 *** 。
湘笔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毛笔,发端于唐朝,于元末明初崛起,在明清时与湖笔并驾齐驱。湘笔主要产地以长沙为中心,制笔历史可溯至唐代郴州笔,其主要特色在于笔头 *** *** 采用杂扎技术,即将不同笔毫不作分层,而是相互间杂在一起,取得刚柔相济的效果,形成了制笔技艺中的一大流派,所制水笔、兼毫笔较为著名。
川笔,又称蜀笔、蜀中川笔,与川墨、夹江宣纸、苴却砚并称为四川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名笔。川笔主要以成都、达州南坝、乐山、南充、叙永、绵阳等制笔 *** 地,其 *** 技艺有“兼、齐、顿、押、逗、清、胶、刻”八字诀。作为蜀中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优秀 *** 之一,川笔兴起于清代,并传承至今,依然受到了众多书画家的青睐。
太仓毛笔产于河南洛阳市孟津县,有据可查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在清末和 *** 时期达到鼎盛,据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非常有名的毛笔。太仓毛笔以小楷笔最为著名,其最辉煌的时候,曾作为朝廷吏部的办公用笔,也被商家普遍用来记账,因太仓毛笔的 *** 者多为潘姓人,素有“南湖北潘”之说。
汝阳刘毛笔产于河南省项城市孙店镇汝阳刘村,据《项城县志》记载,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制笔历史,因而汝阳刘村素有“毛笔之乡”“妙笔之乡”的美誉。汝阳刘毛笔成品要具备尖、圆、齐、健“四德”,软硬适中的标准;其外饰,尤其是笔杆的装饰上更极为讲究,根据笔的形状和高、中、低档的要求配之,既美观又大方。
大罗毛笔产于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大罗村,至今已流传了300多年,其 *** 技艺已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罗毛笔 *** 工艺繁琐,主要分为水盆、修笔、刻字、套装四大工序,每个又有细分,全部工序有上百道。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太仓毛笔百度百科-汝阳刘毛笔百度百科-川笔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