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乡有什么风俗 世界长寿之乡最新排名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长寿之乡有什么风俗的一些知识点,和世界长寿之乡最新排名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恭城是“中国长寿之乡”,家家户户都有什么习俗
  2. ...风景区 本人是广西河池巴马长寿之乡的 作文1600/200
  3. 谁知道浏阳有什么特殊的风俗吗

一、恭城是“中国长寿之乡”,家家户户都有什么习俗

1、恭城虽然不是一个很大的县但是却有着自己独特迷人的风俗文化.我们恭城小吃十分丰富尤以恭城油茶著名。就如我们家吧三餐都离不开油茶。

2、恭城油茶被举为各地油茶之冠享誉桂北和广西各地。喝油茶不分季节一年四季、一天早晚都喝。如果有客人到来则不分早晚随时煮好奉客。油茶不说煮而称“打”是各地的统一称法而各地的油茶却各有其不同的风味。打油茶有一套专门的工具外地很多人到恭城游玩都会带一套回家。恭城油茶制法特别讲究选用清明、谷雨两个时节采摘的茶叶先用少许开水浸泡10分钟以减少烟火味及苦涩味然后在茶锅内放少许猪油烧热放入姜、蒜及泡好的茶叶稍炒随即将其捶茸捶好后加水烧开熬至出味放入精盐调味用竹漏斗把茶水分别滤入碗中撒入葱花、香菜末随配用小碟装好的米花、脆果类似油炸的面疙瘩、酥花生上桌即成。制好的恭城油茶端上桌后首先闻到一股葱花、香菜特有的香味进口后初觉是茶叶的清苦过后便是甘醇鲜香令人回味无穷。锅茶水被饮完后还可向锅内掺入清水熬煮如此重复熬煮可达五六锅。这样油茶一锅一锅煮下来感觉味道已没有先前的浓烈这正应验了油茶的“一锅苦、二锅呷涩、三锅四锅是好茶”之说。所以一般之一次出锅的油茶是不饮用的要把之一锅的油茶与第二锅混合之后才饮用。到恭城旅游的人增多恭城油茶更是名声鹊起芳名远播。在传统油茶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浓缩油茶褐色粉末状类似果冻的包在锅内加入3-4碗水将浓缩油茶颗粒倒入并煮沸约2-3分钟搅拌加盐趁热饮用味道气味颇类似于现场 *** 的油茶是旅行送礼的佳品。

二、...风景区 本人是广西河池巴马长寿之乡的 作文1600/200

1、1991年,巴马成为了世界五大长寿之乡,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候鸟人”迁徙到此,养生栖息。可能你无法成为候鸟人中的一员,但依然可以在短暂的停留中,探索出那点滴奥秘。这里物产珍奇,是中国香猪之乡, *** 、茶油、矿泉水……等名闻海内外。

2、到巴马旅游没吃上香猪肉,等于没到巴马。据史载,巴马香猪自宋代以来就作为宫廷贡品。明清时期还曾飘洋过海,远销南洋。该猪种是当地农民用本地猪种长期 *** 繁殖、野地放养而形成的,体形小巧玲珑,毛色黑白相间,娇憨逗人,是一种珍稀肉猪,又称“冬瓜猪”、“芭蕉猪”。以体型短小,脚矮骨细,肉质细嫩,骨头酥软,皮薄肉脆,味似山珍果子狸。

3、产于县境内部分乡村,系传统老品种,颗粒小、圆且硬,米多粉少,生长期长,没有施用 *** 和化肥,不受任何污染。巴 *** 珍珠黄玉米营养丰富,比一般大米含的蛋白质高,食用易于消化。玉米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赖氨酸、镁、纤维素、胡萝卜素等,经常食用,不但有益于健康和美容,还有增进脑力和预防癌症等作用。用珍珠黄玉米制成的食物,当地群众称之为“长寿粥”或“黄金食”。

4、巴马得天独厚的水质、土壤和气候为造就优质食油创造了条件。经科学化验鉴定,巴 *** 山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90%以上,同时不含 *** 素等致癌物质。油质黄而清亮,纯正清香,经常食用,对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心血管硬化、胆固醇高等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它既是当地群众必不可少的生活食用油之一,也是巴马人多长寿的秘决之一,当地群众称之为“长寿宝油”。

5、 *** 是巴马人长期食用得以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 仁可将体内多余的脂肪、胆固醇等有害物质排出体外,既能排毒减肥,又可养阴滋补肾肝。长期食用,不仅对慢 *** 神经炎、便秘、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有显著疗效,还有养心益血、延年益寿之功。 *** 仁可榨成 *** 油,被寿乡人们称为“长寿油”。

6、巴马丽琅矿泉水取自巴马独有生命活水神仙泉。神仙泉是巴马水崇拜文化的发祥地。几百年来,神仙泉水因神奇的养生作用,周围居住的百姓一直延续着对神仙泉的膜拜。巴马丽琅矿泉水中含有近四十种大自然中适合 *** 的矿物质,PH值呈天然弱碱 *** ,小分子团的特 *** 可加速体内循环,特别是偏硅酸、锶的含量更是对 *** 的健康至关重要,成为国际自然医学会推荐饮用水,并成为唯一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是巴马水中极品。

7、挂百岁老人牌匾:很多老人小孩坐在门口互相嬉闹,其中很多已是四代同堂。细心观察有些家门口挂着大大的“百岁老人”的牌匾,有些甚至把老人照片挂墙头,似乎觉得是一种荣誉。

8、备棺材:巴 *** 家庭,凡有花甲以上老人的,都备有一口棺材,这副棺材有三层含义:之一层含义和广东人一样寓喻儿孙“外官发财”;第二层含义是消除老人的后顾之忧,过去俗语曰:“人生七十古来稀”,认为花甲以上年纪是离天远离地近的年纪,就要考虑到自身的后事了,有了棺材,老人就觉得无后顾之忧。可村民经常笑着说“棺材都腐朽了,人还在”。

9、常用 *** 油做菜:主人正用玉米面熬粥,不大会功夫该到炒菜的时候了,却见到这样情形,他们炒菜用的油不是猪油或大豆油,而是现场 *** 的 *** 油,并用工具给我们做起了示范。我便兴起问,油这样榨着吃,健康吗?主人说,这是他们特有的风俗,很少去市场买油,自己做的才是真材食料,老人们都吃了几十年了,身体很健康。如节目里面介绍说的一样,这里人天天吃 *** 油, *** 产品随处可见。

10、 *** 油味道非常奇特,刚开始觉得不习惯,吃着吃着觉得很清香,尤其是凉拌菜品吃起来很清爽不油腻。进一步了解到, *** 油还真是一种好东西,不饱和脂肪酸非常高,通便润肠胃,含有多种抗衰老抗辐射的元素,经常吃的人肤色都非常好。

11、候鸟人:在巴马当地的“候鸟人经常”结伴去爬山,锻炼身体,出了一身汗后下山,做饭、劳作、休息。生活似乎一切都与平常人差不多。他们都说想像巴马人一样长寿就必需过巴马生活。这里很多人都是过来养病的,有些还说对糖尿病等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12、在世界长寿之乡——广西巴马,有一种习俗叫做“补粮”。所谓“补粮”,就是“补充食粮”的意思。民间自古历来就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纪:凡家中有上了50岁年纪的人,都要经常请师公为他(她)察看生辰八字,即以天干和地支为载体,将每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分别以天干地支各一字组成的四组八个汉字记录下来,作为生、老、病、死随时查看的重要依据。看其是否有“缺粮”(缺粮就意味着生命即将终结)的迹象,若有,儿孙们就要在其“粮绝”之前举行一次“补粮”(俗称“送生粮”)活动,以期获得延续寿命的效果。

13、这也是巴马独特长寿文化之一。这个习俗认为,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龄,他们的“食粮”(意即寿限)就要“断绝”,有必要由他们的子女和孙女,尤其是出嫁女儿或其他 *** 来“补粮”。这样,老人的“食粮”就不会断绝,便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14、根据民俗,“补粮”当天,已出嫁的女儿(或孙女),不论多少要将夫家生产的粮食带上一袋,或煮上更好的饭菜带回娘家,交给老人,由老人把粮食倒入自家的米缸,老人接上饭菜,自个儿吃用。

15、“补粮”是儿孙们祈求老人健康长寿的民俗事象活动。人的生老病死本该自然,但7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降低。有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人为地自设了一道精神门槛,让上了年纪的老人一旦有点小毛,便猜疑乱想,认为上帝安排给他的‘粮食’就要吃完了。人生之路快到尽头了,因而心情闷闷不悦,唯恐自己过不了七十这道槛。这时儿女就要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用“补粮”这种方式消除老人心里的后顾之忧。

16、选定“补粮”的日子,是根据老人的生辰八字严格选定的。按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确定,如某老者属金日出生,那就选土日来补,因土生金,能使金旺,故而选之。而此日有多少个良辰,该在哪个良辰举行仪式,也挺有考究的。这一天,家里还要派人前去师公所在的村庄把他“请”来,(事后还得派人挑上家里献给师公的各种礼品送到他家)。师公到场之后,就着手裁制各种纸钱冥币彩衣之类的东西,抄写许多待颂的 *** 及老人的奏章,然后念念有词主持仪式:在堂屋里摆上一张祭桌,桌上供着三大碗白米当着香炉,分别 *** 上诸神牌位及老人的奏章。祭桌的四只脚分别绑上四根去枝留顶的青竹杆儿,每根竹杆系些上谷穗和布条,另选一匹自家纺织的土布作铺搭桥之用,布之一头是从祭桌起始,沿着堂屋一直延伸进老人的卧室至床沿,老人坐在床前并将这匹布之另一头揣在怀里,双手捧着一个红布袋作收礼装敛钱财以及“食粮”之用。当道公宣布准备开始,到场的儿孙们便按男左女右分别排成两列,并以跪姿向往老人所在的方向跪拜。老人此时穿着儿女们送来崭新的寿衣寿鞋和寿帽,端坐床前接受孝子贤孙们的礼拜。屋里摆满了晚辈们等候送给老人的各种礼物,这些礼物有活禽、猪肉、大米、现金等。仪式开始后,这些礼物得一件一件地传送,先按辈份再依年龄大小为序,即先由老人的子女(从老大开始,不分男女 *** 别)送礼,再到侄儿侄女,最后才轮到孙辈、曾孙之辈……。送礼时,每送上一件礼物,主持人都要报上送礼者的姓名和祝词,如主持人报“大儿子送鸡一只”,这只鸡即被从最小辈份最小年纪的那位起传,象接力棒一样左右交叉往前传递,一直传递到老人手上;主持人再报“大儿子还送现金100元”,这100元钱又被依次传递到老人手中……老人一一笑纳而毫不客气。

17、礼品全都献上后,道公要亲手选切些畜禽熟肉放到一个盛了半碗饭碗里,由老人的儿子(或者女儿)送到老人床前,亲手给老人一口一口地喂食。最后道公将一条红布围系到老人腰际上,将那四根青竹杆儿放到老人床头或蚊帐顶上,封灯,放炮结束。集体聚餐。

18、上述礼品收齐后,大米倒入备用的米缸, *** 受粮者一人享用;猪肉之类不宜久留的食品当天集中聚餐就集体享用;活禽就作记号放养,待老人什么时候想吃就吃;现金则由老人收入囊中妥善保管,慢慢开支。

19、“补粮”有“补生粮”与“补熟粮”之分,上述例子叫做“补生粮”;还有一种“补熟粮”的 *** 是:家有老人生病时,就叫他(她)已经外嫁的女儿或侄女(或女婿、侄女婿等),限于某一天按时将煮熟的米饭和肉类,用粽叶包好送来,当来到老人房门时,要高声大叫将老人唤起,声称“我送粮来了,让您吃了快快好起来!”。老人听到此言便欣然应答:“好的,进来吧,我正等着吃呢!”。来人进入房间后要将“送来之食”一口一口地喂给老人,老人吃完之后来人还要送上一句“好啦!”。

20、巴马人认为,“补粮”能给老人以一种心里暗示与平衡,通过这种仪式,让他(她)觉得后生们都很孝敬他(她),从而起到“定心丸”的作用,让老人相信,自己延年益寿有了保障。这一做法就相当于医学上所谓的“精神疗法”或“心理疗法”,让老人觉得心情欢畅,无忧无虑。

三、谁知道浏阳有什么特殊的风俗吗

婴儿出世都要到神龛前燃放鞭炮,向 *** 报喜。昔时重男轻女,“生子曰弄璋,生女曰弄瓦”。认为生男孩是家庭幸事,欢天喜地。认为生女是“生个空人”,是背时货,一愁包脚,二愁陪嫁,甚至有溺婴现象。

小孩降生时,如有不速之客进屋,称“逢生”。来客就是婴儿的干爹或 *** ,但有“男逢男生,背时三年,踏了血地,必有灾祸”之说。为解脱,主人便暗中在客人衣上穿上红线,以“刺破灾祸”。男逢女生,则认为是好事,要“逢时三年”。

邻居女眷听到鞭炮响,会赶来问慰祝贺,并分别送以鸡蛋、红糖、干刀豆丝、干豆角等,以催乳,因说“月婆”不宜吃青菜,吃了青菜“毛毛拉青屎”。分娩后胎衣要用陶罐盛着埋在附近山上,意在父母血统与家乡土地永不分离。世传送胞衣时不能回头,否则倒奶。

婴儿 *** 即日要带着鞭炮和一只鸡到岳父家报喜,生男孩带公鸡,生女孩带母鸡,岳家无需问便知生男生女了。岳家亲邻听到鸣炮报喜,纷纷恭贺并送以鸡蛋等物。第三天,女婿接丈人婆去“做三朝”,古称“汤饼之会”。外公外婆带去早已准备好的婴儿摇窝、坐栏等,一般还备有婴儿棉袄、夹袄、单衣、棉抱裙、夹抱裙、鞋、帽等各一对,人叹“外婆难做呀”!有的还留下照顾产妇,叫“伴月”。婿家亲邻或“请外婆茶”,或“请外婆饭”。

三朝日,长辈妇女将艾叶、枫球、鸡蛋等熬汤为婴儿洗澡,叫“洗三朝”。洗毕,用鸡蛋滚擦婴儿全身,以祛风,祝福健康。再给婴儿换上新衣服,由祖母或其他长辈抱着,在婴儿身上盖一筛子,筛上接剪刀、算盘等,众人簇拥,或手敲赶鸡棍(即一头劈开的竹棍,作赶鸡之用),或持擂杵,去正厅神龛前拜 *** ,叫“拜三朝”。拜毕,沿厅屋巷廊游一圈,叫“游三朝”,据说可防“脐风”危害。

三朝日亲友赐红纸包封祝贺,赴汤饼会,叫“打三朝”。主家煮熟鸡蛋,上红,分赠众人,叫吃红蛋,又叫吃滚 *** 蛋。

浏阳北乡有三朝送号习俗。邻里亲友将取定的男婴字、派、号名用大楷书于红纸上,额以“恭惟某某夫妇喜得文郎志庆”或“恭惟某某老大人喜得文孙志庆”之类的贺词,在鞭炮声中贴于厅屋正梁两端墙上。因屋场、族人等情况不同,有同时送几个号的。清代以前,生女婴不道号。 *** 以后,也有给女婴送号的,但只送一个名字,一般是“闺字某某”。

还有办满月酒、百日酒、周岁酒的。长沙县有用鲤鱼给婴儿亲嘴并喂汤的习俗,叫“开荤”或取“鲤鱼跳龙门”之意。亲友赴宴,赠之金银手钏、项圈、“长命锁”等物。周岁时,有的将文具、针线、口红、书画之类摆于盘中,让婴儿去抓,以测其志趣,名曰“抓周”。以后每岁生日都叫“长尾巴”,父母总要维以荷包蛋,所谓“大人生日一餐饭,细伢子生日一个蛋”。10岁、20岁等叫“总生”、“整生”,亲友多送布料鞋袜等作为礼物,父母一般要请几桌客。平时生日叫散生,除姑舅、姨妈登门之外,邻里妇眷要送以鸡蛋、面条等相贺,主人待以“旱茶”,故又称“吃茶”。

古语云:44百岁曰上寿,八十曰中寿,六十曰下寿”,可见古人称寿的更低限度是60岁。以后有50岁称寿的。长沙人做寿讲“男进女满”,即男做虚岁,女做实岁,做60大寿被认为是重开花甲,特别隆重,称为寿星公、寿星婆。有的搭寿台、陈寿桃、点寿烛,有的亲友送寿匾、寿屏。寿星端坐寿台,接受儿孙跪拜,此时鞭炮燃放时间越长越好。开筵时,先吃寿面,面条细长,象征长寿,故长沙人叫生日饭为吃面。

长寿之乡有什么风俗 世界长寿之乡最新排名-第1张图片-

也有50岁以前就庆寿的,但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之说,即男满29岁,女满40岁不做寿。有的生日外出避客,叫躲生。有的人依“母在堂,不做寿”的古训,即使是60岁或70岁,只要高堂健在,就不做寿,自己生日看成母亲的难日,只给母亲添菜,以感谢母亲的生育之苦和养育之恩。

巍峨的大围山,是浏阳的象征,浏阳人民素以勤劳勇敢,坚毅淳朴著称。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汉、蒙古、回、藏、苗、壮、 *** 、满、侗瑶、土家(许多是外省 *** 来的)等十一个民族,所以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

有庆贺新年的习惯。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岁之首,称新年,又称“春节”。过去这一天雄鸡初鸣之时,由男主人起来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叫“开财门”。早饭一般只吃三十晚剩下的饭菜,寓情“有现成的吃”。而青菜芋头不能少,以示新一年里将“清清洁洁,百事如意。”这一天,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叫做去旧换新。长辈向晚辈和小孩赠送“压岁钱”,也有向年过花甲的老人送“压岁钱”的,但一般都改在除夕前送。

从初一起,人们见面相互“请拜年”。新朋好友间要专程登门“拜年”,叫:“恭喜!”或问“新年好”,以前还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的说法。封建时代儿女给父母、少者给长者拜年还必须下跑拜。现在比过去简单化了,除上了年纪的人还拱手外,其他 *** 都是只互相道贺。

春节期间,有请“春饭”的习惯。一般安排在初五以后,将亲朋好友邀在一起吃一顿饭,叫吃“春饭”。主要是团聚一起,共叙家常,总结旧年,计划来年,互相答谢。“春饭”十分讲究,要做足十碗菜,过去吃“春饭”时,桌上有鱼而不能吃,意思是有鱼(余)有剩,年年有余。因鱼不吃,所以,还有以木雕的鱼来代替的,说来很滑稽。

从正月初五至十五元宵节止,为舞狮、舞狮、舞灯期间,队前有一人持一红贴,贴上印有“恭贺新禧”、“恭贺新春”等字样,这叫拜年贴子。发贴后,狮、龙要进屋拜年,主人见狮、龙来了,要燃放鞭炮迎接,走时要放鞭炮相送,狮、龙走后有一人收红包,叫做“赏封”。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正月初四、初五以后,市场上开始供应“元宵团”,元宵团象征着团结吉利。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大点其灯,有的还扎笼悬于门口,有句谚语叫做“三十晚上的火,元宵晚上的灯”。

立春,“送春牛”,每逢立春来临,城乡家家户户都郑重其事地燃放鞭炮表示庆贺,以迎接“春”的到来,时有民间艺人,化作老农,背着木梨,牵着牛犊,串门作耕田状,叫“送春牛”,户主还须放鞭炮相迎。

农历三月初三,有以地菜煮鸡蛋当节日食品的风俗,说是吃了“明目”。

清明节扫幕,清明前至到清明节,大多数人都会拿些钱纸香烛到祖先墓前烧化,并带上三牲酒礼祭奠,燃放鞭炮、铲一块草皮放在坟顶, *** 上三根挂山签,表示纪念及祭扫过。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五月初一起至初五,家家户户开始 *** 上蒿艾,挂上菖蒲。借以阻挡瘟疫和镇邪压魔,还有饮雄黄酒和扎棕子的习俗。这一天还要吃包子、盐蛋、划龙船,相传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农历七月十五日叫中元节。上年纪的人,大都要为已死去的亲人包封一些钱纸,烧化给他们,叫做烧包,即所谓烧包记名。

中秋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风俗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晚吃月饼、赏月。过去还有打中秋菩萨的游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赏月越来越讲究了,除月饼外,还备各类水果,高级糖果,烟酒之类的食品,一家人团聚对月而座,放开音乐唱片助兴,共享天伦之乐。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这天有登高的习俗,叫“重九登高”。

小年,腊月二十四日称小年,小们叫“过小年”,说是给孩子们过年。实际上从这天起就忙于准备过年了.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乡人过年须过大半个月,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这个习俗延续了几 *** ,与南朝梁时《荆楚岁时记》所记基本相承。

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相传是日作为“天上耳目臣,人间烟火主”的灶 *** 要回天庭述职,叫辞灶。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闹言碎语不必讲,好言善语奏玉皇”,人们在前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扫扬尘”。廿三或廿四晚由家庭主妇在锅灶周围点烛祭灶,为其“送行”。民谣曰:“辞了灶,年来到,妹子要花,伢子要炮,始助要新衣,爹爹要新帽”。是日起,长工下工,匠师不再上门,家家筹备年货,作豆腐,杀年猪,送年节,备点心,炒旱茶,写春联,扎灯笼,忙得不亦乐乎。

岁终之日叫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饭后一般还有红枣煮鸡蛋等点心。掌灯时分,焚香鸣炮,拜祖先家神,叫辞年,并接灶神祭祀。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进门曰:“请辞岁”。各家起立迎之,捧出点心旱茶,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晚上可得一两瓷坛的美食,乐得合不拢嘴,因而有谚云:“小孩盼过年”。

年三十夜,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或松、栗等树蔸),叫“年财佬”。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除夕年关,在万民欢乐的同时,也不乏“有家不敢归”的贫困人,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债主 *** ,匠师收工钱此时已是最后期限,城镇街巷、乡间小路上收帐人的灯笼火把川流不息,有的人家无法付帐,铜壶衣服可能被人提走,所以只好外出躲帐。还有的在辞年之后,用红纸书写“衡门衍庆”4宇贴于门上,紧闭大门,任何人不得出进,叫“封财门”。问帐客无奈,好事者乃作打油诗:“贫家早早掩财门,债主虽临难进门。恼煞商家收帐客,无钱反吃闭门羹”。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元日,自古“爆竹闹元日,万众 *** 欢”。辛亥 *** 后,将公历1月1日叫元旦,改夏历元旦为春节。

大年初一,家家于鸡鸣时分即起,男女老幼换上新衣,由辈份更高的男主人燃香开大门,鸣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说开财门。然后人厅堂,秉烛敬拜 *** ,再向外把天地神明,择吉时向吉方三揖,或向四方揖拜,祈求新年方方得利。接着儿孙依次向长辈拜年,抢先到井边挑之一担水,并点香烛把并神。农村还在早上拜祖坟习俗。早餐吃剩饭,叫吃隔年粮,寓意衣食有余。菜看以素为主,离不开青菜、芋头、豆腐等,寓意人丁清吉,万事遇头,清白传家。饭后晚辈向家族长辈拜年。清朝时,拜年行跪拜礼,初一一般不外出拜年。 *** 以后,改跪拜为拱手作揖,家庭内拜年毕,邻里互拜,气氛热烈。但若人家尚未起床,则忌入床前拜年。有人进屋拜年,主人起立拱手:“请拜上门年”,并热情地以上等旱茶招待。

城里人多在天明出行,到亲友家登堂揖拜。前清捐有虚衔者,个个衣冠顶戴,大摇大摆,高视阔步赴各处拜年。商人嗜摈榔,出入各家均“香茶奉罢果盘开,槟榔元宝双双来”,曰中嚼个不停。交游广的生意人,自己不亲往,就使晚辈或佣人持名帖投贺,叫“拜帖”,即后世贺年片之来历。

大年初一民间的讲究、禁忌颇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门合缝处贴红纸“财”宇,在当眼处贴“开门大吉”、“对我生财”之类的吉利语,开门时高声诵之,叫开门见喜、开门见财。出天行时,观风向天色,卜来年收成,认为“北(风)主丰,南主歉”;阴多晴,暗多雨。在阶基和柴湾堆很多柴,谐多财。元旦抱柴进门,意“进财”。初一不倒垃圾不扫地,非扫不可时,扫帚不向外而向柴湾扫。有的读书人则书写“人寿年丰”、“五谷丰登”之类的吉利语,叫“新年发笔,大吉大利”。初一特忌粗俗不雅之言,以为此日挨了骂,要挨一年的骂。大人总要事先叮嘱小孩:初一要说好话!万一小孩说漏了嘴,大人马上解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要说“打发打发”;若酒杯倒了,要说“酒泼红地”。

初二日,女婿到岳家拜年,所谓“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四乡还有请春客的习惯:约定几代姑婿甥侄和其他亲友于某日聚饮。初八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古谚云:“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元宵观灯,唐代已风行,宋时更盛。文天样曾记叙衡州上元张灯盛况:“士女倾城”、“观者如堵”、“骈肩累足”、“咫尺音吐不相辨”。 *** 前,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缩,顽童则持彩灯相戏。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坍暗角点烛外,还在田头地边燃火,意在除虫,祈求丰收。小孩子喜欢在墙角点松明,边烧边唱:“正月十五元宵节,烧了虫蚁上天歇”。离祖坟近的,还向坟前送烛,让祖先同享人间灯火。

更热闹的是,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此时达到 *** ,常喧闹通宵,故名闹元宵。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城乡街坊村寨宗庙家族几乎都扎“龙”。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多赐以包封。已婚未育妇女,往往让“龙”转绕其身,或让“龙”在床上缩聚成围,上骑一小孩,名麒麟送子。

“三十晚上的火,十五夜里的灯”,岁尾年头的两件事,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红火、兴旺、顺畅、吉祥的期盼。诸多灯中,龙的传人对龙灯情有独钟。

湖南有灯会,至少可追溯到唐初。那时已改长沙郡为潭州,褚遂良《潭州偶题》诗有“踏遍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的句子。至南宋,文天祥在《衡州上元记》中说“正月十五,衡州张灯火。”而明、清两代所修长沙、湘潭、常德、桑植、桂东等县志和凤凰厅志等书,已有元宵玩灯笼的明确而详尽的记述。嘉庆《浏阳县志�6�1风俗志》说:“以竹笼罩布,联络数丈,肖龙形,燃灯其中,数人擎舞,曰龙灯”今天的龙灯与嘉庆年间的这一记载并无大异。

耍龙灯又称舞龙。湖湘大地过去玩龙灯要挨户送帖,接帖才表示愿意接待。接待者要备酒饭或红包。龙灯进屋一般游遍主家厅堂房屋和牛栏、猪舍、粮仓,以驱邪避瘟。同时,还含有送春之意,所谓“龙行一步,百步成春”。后来耍龙灯逐渐也有用舞狮子代替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智日开,元宵前后玩龙灯这一活动的迷信色彩早已淡化,但作为一项重要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仍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长寿 风俗 排名 什么 世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